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881b4d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e.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和观念,而哲学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体现在诗歌、绘画、音乐、建筑等各个方面。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儒家哲学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些价值观念被广泛传统和接受,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哲学方面,中国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道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墨家强调兼爱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名家追求个体的政治权力和成就。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铸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种关系持续了几千年,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2e29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2.png)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0387a8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e.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深厚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1、尊重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祖先、尊重传统,这种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它让人们不断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借鉴成功的经验,淘汰过时的观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也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传承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诗歌、书法、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美食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素材,也能够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意。
3、促进文化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说没有包容性、开明性,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多元文化、文化多样性。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孔子许可婚姻的多元,让各个部落王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关系。
带领人们尊重和关注各个不同文化的流派,不排斥不同阶层或阶级的观点。
二、哲学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1、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中国哲学思想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齐家”就是强调做好个人修养,做到知行合一,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和行为合理。
这种社会伦理的关注和规范,B能够使每个人发扬光大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同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的哲学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和社会贡献。
2、强调和平与和谐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和平和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以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政”,这种以人为本的信仰体系以人性为核心共同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
而墨家学派强调“兼爱”,认为人类应该爱所有的别人,这种爱可以国际化,超越国家界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585ddce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这一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道家思想中。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的道理。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心境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人常常强调“顺其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佛教思想中。
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追求解脱。
佛教教导人们要超越欲望和贪婪,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播,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常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人修炼和社会和谐。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诗词、文学等艺术形式中。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思辨精神。
通过诗词,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邃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思辨,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学说、道家思想、佛教教义以及诗词文学等形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与思辨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https://img.taocdn.com/s3/m/4e3366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7.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道德观念而闻名于世。
这些思想和观念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正是由于这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崇尚仁爱、礼智、忠诚、孝顺等道德价值观,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正直的行为和正确的道德准则,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学派提倡“无为而治”,主张追求道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摒弃外界的乱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三、墨家思想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与公正。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还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认为和平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倡导严明的法治。
法家学派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制度,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律的公正性和制度的完备性,认为只有通过严密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地管理社会。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专门研究军事战争的思想学派。
兵家学派将战争视为政治手段的延伸,强调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深入剖析了战争的本质,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战略理论。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贯穿于各个学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
这种思想与观念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今天,虽然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已经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但这种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45035d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0.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其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不乏哲学思想的蕴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成为了维系文化的基石和灵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儒、道、墨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哲学流派,它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中庸。
儒家认为,仁爱是指对人类的无私关怀,是人之本性;中庸则是指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适度与谦虚的态度。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概念,这些概念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所提出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主张要追求做一个有“仁性”的人,注重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对人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具体实践“仁”的手段;“义”则是指对社会公义的考虑,要求人们关注社会和公共利益;“智”则是指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反思,要求人们具备探究和认识社会的智慧和方法。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流派,它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道”来统率的。
而“道”不可言说,只能悟性而得,是一种超越一切人类思维和表达的智慧和姿态。
道家倡导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强调遵循“道”的指引去生活,这与儒家思想有很大不同。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是代表性的人物。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过于追求物质和个人欲望,会导致生命的困扰和痛苦。
因此,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要保持身心的平静和内心的从容,避免过度追求。
同时,道家主张要强化自我修养,达到一种自我解放的状态。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三个流派,以墨子为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即对所有人类都持有关爱之情。
他提倡“废墨而抚世”的思想,指出人类的福利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应该废除军队和武器,用省下来的资源去温暖、滋养百姓,使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52513c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b.png)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凝聚了数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一、儒家思想:仁爱和和谐的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以仁爱为核心来指导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管理。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们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互相尊重和关心。
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对于培养和维护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倡导“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的品质是个人和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石。
通过尊重长辈、孝敬亲人、友善待人等行为,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凝聚了社会共识和归属感。
二、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存在于一个综合而有秩序的整体中,强调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态度。
在道家哲学中,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本质。
这种“非为而治”的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强调与自然相处的谦卑与敬畏。
道家还涉及到个人修养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问题。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通过自省、沉思和修炼,达到心灵解脱的状态。
这种“悟道”的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墨家思想:兼爱和公平的社会理念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理念和社会观点,其中以兼爱和公平的思想最为著名。
墨子认为,人应该以兼爱之心对待他人,抱持平等、公正的态度。
他主张的“非攻”和“兼爱”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一种和平与公正的价值观。
墨子的思想也对社会组织和政治构建提出了要求。
他主张实行“明主”和“非命”思想,反对残暴、贪婪和权力滥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2ae4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7.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悠久而庞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贯穿于各个领域,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 "仁" 的概念,认为仁者能够以德服人,培养自己和他人的美德,实现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还强调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框架、家庭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教育领域,儒家思想强调“教育为本”,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其次,在社会管理和治理方面,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 的理念,即以仁爱和公义来治理社会,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政府和法律制度中有所体现,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宇宙和道的真理。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的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简朴和无为而治的状态。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合一,主张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超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于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道家思想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健康与养生方面,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养生保健、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追求简约生活、养生保健的方式,这些都与道家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其次,在管理和领导方面,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注重以柔克刚、以德化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e246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扎根于中国大地,其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成为了塑造中国人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重要派别。
一、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注重君臣、父子、兄弟等家庭纽带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他们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主张顺应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美德的完善。
二、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由老子和庄子等哲学家领导,强调自然和生命的道。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至简、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道不可说、无形无名,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他们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三、墨家哲学墨家哲学起源于墨子,注重爱、兼爱和不杀生的伦理观念。
墨家主张爱人无私、兼爱天下,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他们反对战争和杀伤生命,主张以和平和利他的方式解决争端。
墨家思想强调社会公正和道德平等,通过强调爱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总结上述古代哲学派别,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今天,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古代哲学的精髓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
这些哲学观念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个人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传统哲学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到指导作用,激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8f214a02020740be1e9bfc.png)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一)《易经》《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二)《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一)汉代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二)魏晋玄学玄学家极为推崇的是《易经》,《老子》,《庄子》三部经典玄学的两个基本论题 "有"与"无"问有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王弼,何晏,嵇康,阮藉,(三)隋唐佛学1, 佛教最为繁盛, 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慧能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哲学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 "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 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2, 韩愈,李翱坚决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韩愈他们同佛老的辩论,集中在"道"和"人性" 两个问题上. 道: 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及治国之道. 人性: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基本相同.(四)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又吸收融入了佛,道的因素而形成的精致的伦理本位体系.宋明理学以儒家的义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孟子的心性说, 《大学》《中庸》的修养论. 禅宗的明心见性, 华严宗的逻辑建构方式、道家的太极阴阳说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重要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南宋朱明代王守仁主要派别程朱理学程颐朱熹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朱熹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庞大而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 . 把"天理"作为自然界和人类天理" 社会的最高法则朱熹认为朱熹理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理学内部也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分歧.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陆九渊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 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 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一代表人物.提倡: 另一代表人物.提倡:◆致良知:是非道德之心..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知行合一:求知是为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第一, 第一,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传统礼治秩序. 秩序.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与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四,中国古代哲学的嬗变期 (明中叶清)(一)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 152主要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李贽倡导"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天下之至文, 出于童心焉者也.." 什么是"童心" 什么是"童心"呢? 夫童心者, "夫童心者,真心绝假纯真, 也,……绝假纯真,最绝假纯真初一念之本也. 初一念之本也.李贽思想"异端" ◆对孔孟之道中的教条和假道学进行揭露与批判. 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不能把经学道学作为万世不变的真理.(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明清之际的人文启蒙思潮侧重于"于"制度","民主"的层面. 主要启蒙思想家是: 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一生论成败 ; 论事 , 不论万不论利害 ; 论顺逆 , 不大丈夫事 , 论是非 , 行黄宗羲(1610—1695)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 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 黄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从"民本" 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 民本" 的立场来无情地揭露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的专制君主制度.深刻揭露了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贪婪, 主的残暴和贪婪,他指责君主在争夺天下时,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曾不惨然!顾炎武是一位反封建斗士,天下兴亡匹夫责 " 有顾炎武(1613年— 1682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独治",提倡"众治".在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治用的知行合一.王夫之(1619-1692) "学愈博则思愈远"王夫之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彻底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思想.其最著名的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思问录内外篇》第二节中国先秦哲学流派及其人生哲学模式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 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论语》中的"仁"(节选) 论语》中的" 节选)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仁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政治作用看★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 仁礼一体. 修养的主体看★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 惠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问曰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强调突出政治政治. 2,植根血缘基础. 植根血缘基础. 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整体. 着眼伦理整体. 伦理整体 4,发挥主体能力. 发挥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侧重抑制个体个体.(三)孟子的思想1,仁政说对当权者提仁政说对当权者提出了以仁待民, 出了以仁待民,治理国家的要求. 家的要求.2,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 ),辞让之心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3,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 的部分. 的部分.孔,孟有关"骨气"名言: 孟有关"骨气"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灵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上(四)儒家的人生哲学模式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 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观,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自然无为顺乎自然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 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追求返朴归真追求脱俗超迈提倡柔静之道(一)老子的思想1,核心思想—"道" , 道老子的" 老子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 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道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人法地,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道,道法自然.2,朴素辩证法 ,他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 依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他也看到有时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相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还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 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 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 生活,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虚静在老子看来, 阴柔" 在老子看来,"阴柔" 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道和致胜之道. ,(二)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主要讲" 庄子思想主要讲"逍遥""齐物",强调的是 ""齐物" 齐物自我精神的自由. 自我精神的自由. 主要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的社会中, 方法. 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1, 顺应自然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 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本性.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盗跖》 (《庄子盗跖》)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 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庄子始可与论议. (《庄子胠箧》 )◆2,无为安命的处世哲学 ,对于生死, 对于生死,贫富乃至社会纷争变故均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知其不可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 奈何而安之若命. 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天地》 (《天地》 ) ◆ "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 谓之马. 天道》谓之马." (《天道》)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 "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 德充符》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善恶)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只是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三)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1,理想人格是隐士. ,理想人格是隐士. 2,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3,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4,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 ,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老子语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语录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 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器长. 故能为成器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可以长久.庄子语录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录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戏人.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语录公器也,不可多取.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应适可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心地偏狭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先秦哲学的主要历史影响1, 提供人生之道,影响中国 , 提供人生之道,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2,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决定了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和方向. 迹和方向.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 3,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 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思考练习一,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的内容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及意义. 及意义. 二,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儒家, 儒家,道家思想还有哪些继承借鉴的思想价值 ?提示: 提示:儒家讲入世" 道家讲出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注重社会伦理,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意识; 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主张人应该保持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 注重人的个体性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 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讲实用, 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重养性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 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崇尚弘毅, 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的进取型人生道路. 道路. 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不争之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 提倡顺其自然德",为士人君子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 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应社会的能力.从总体上看, 从总体上看,儒与道的优缺点刚好是相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会,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从消极面批判社会从反面看社会的不足与失误. 的不足与失误.但他们的哲学思想都表现出: 现出: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心理结构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 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基本上走着入仕以儒, 着入仕以儒,出世以道的路线.以儒道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 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道家钟情于山林隐居. 隐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 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 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 毁文明.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三,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劳者不得息."又提出天下有"三害" 又提出天下有"三害":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 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富之侮贫. 之侮贫.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4e934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长期文明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文艺作品以及传统礼仪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用自然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其中最著名的学说是《道德经》。
该书主张返璞归真,强调“无为而治”、“不争天下”的道路,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
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哲学思想的重点是人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核心道德观念是“仁爱”,即“以爱人”为立身之本。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道德以及社会制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墨家哲学思想墨家哲学思想主张“兼爱”,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们应该彼此关怀、互相帮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外,墨家还提出了“非攻”、“尊师重道”等思想观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及政治制度。
四、法家哲学思想法家哲学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采用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严明的法律制度,通过适当的惩罚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该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是《韩非子》。
这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兵家哲学思想兵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孙子兵法》中,强调运用智慧和策略去打赢战争。
这一思想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军事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同时,该思想观点在现代管理学、战略规划学等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关联的,人的身体和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主张自然疗法。
该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医药、养生、饮食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0b6f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1.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思想在文化、政治、社会和道德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对其精髓进行梳理和阐述。
1. 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概念为核心。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哲学家的观念,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共生关系。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可以实现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2. 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
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被视为社会道德准则,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品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教育要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3. 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致力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哲学家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人的内心善良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和谐的基础。
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国社会,并影响了人们对人权、尊重和平等的理解。
4. 阴阳与五行的平衡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包含了阴阳与五行的平衡观念。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表里,象征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五行则体现了自然界各个不同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平衡观念在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医学、建筑设计和文学艺术等。
5. 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古代哲学家认识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这一思想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6. 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支。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礼、道、仁等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视为中国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支柱。
在总结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天人合一、道德伦理、以人为本、阴阳五行、和谐共生和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6fc51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5.png)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原则:
1. 天人合一: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法则。
2. 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3. 仁爱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乐善好施、尊重他人的身心、关怀弱势群体等。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4. 和谐共生: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的观念,即所有事物都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尊重、互助合作,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5. 礼仪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表达敬意,以礼待人、讲究礼貌与仪式。
礼仪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6. 天命观念: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强烈的天命观念,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和规律,个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支配。
7. 孔孟之道: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强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重
视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建设等。
这些哲学原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深深扎根,并且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这些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5554821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5.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哲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学,并洞察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建立和谐与稳定的秩序。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义即做正确的事,礼即遵循社会规范,智即追求知识和智慧,信即言行一致。
二、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道家思想注重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并在行动中保持自然的姿态。
道家思想提倡谦逊、自省和深思熟虑,以达到平衡和真实。
三、墨家思想:兼爱墨家思想强调兼爱的概念,即抱持对所有人的无私关怀和爱。
他们认为,通过兼爱可以建立和谐社会,并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冲突。
墨家思想也提倡反对奢侈与浪费,倡导节俭和坚守简朴的生活方式。
四、法家思想:法治法家思想侧重于秩序和法治的重要性。
法家强调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格的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他们认为,只有恰当的法律和公正的裁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来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名家思想:名利观名家思想强调追求名声和利益。
他们认为,个人的成就和声誉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名家思想也着重强调个人才能和个性的发展,相信只有通过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地位才能获得满足和幸福。
六、纵横家思想:权谋纵横家思想关注权力和政治策略。
他们强调权谋和智略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纵横家主张政治技巧和实用主义,他们认为掌握权力和善于运用策略是成功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帮助塑造了中国人勤奋、尊重和谦虚的品质,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这些思想哲学也为中国人提供了指导和价值观,成为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依靠和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9e69e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c.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哲学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关心和尊重。
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还强调君子的修养和德行,倡导以德治国。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教育制度,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重要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应过分干涉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强调内观和个体的修炼,强调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看到,诸如中国园林、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体现了道家思想的追求。
墨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较为冷门但同样重要的哲学思想。
墨家强调爱与公平。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关爱他人,不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
墨子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
墨家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战乱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影响不仅限于国内,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被广泛接受和传播,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准则。
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凡俗的思维方式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思想的爱与公平观念与现代社会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的价值观相契合,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平。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4ac7f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c.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以及诗词、书画、礼仪等方方面面的文化表现形式。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家崇尚仁爱、孝敬和忠诚,提倡以德治国、以礼治家,从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以爱和关怀为基础的道德原则。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的追求,主张“无为而治”,鼓励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宁静,鼓励人们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体验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佛家思想则通过修行和慈悲的实践,追求解脱和超越,提倡人们超越个体欲望的束缚,追寻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佛教的中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强调人们以慈悲和智慧的修行,摆脱生死轮回的苦难。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提倡孝顺、友善和诚信等美德,可以使社会关系更加融洽。
其次,道家思想的理念可以引导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避免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最后,佛家思想的宗教信仰和修行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然而,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另外,现代科技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变革。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474b41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2.png)
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
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的核
心是提倡仁爱、孝顺、忠诚和礼貌。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
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
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认为尊重长辈和
对家庭负责是做为一个成员的责任。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另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宇宙的道和自然之道。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通过放弃个人
欲望和努力来达到内心平静和和谐。
道家思想也提倡谦逊、自然和
无为而治的价值观。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他人,并为了实现和平而努力。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提倡爱与和平,以及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员和优秀的地方干部,他的精神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奉献、勤勉和艰苦奋斗的价值观。
焦裕禄的精神鼓舞和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民,他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思想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际关系。
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2189d2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0.png)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行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礼仪的遵守,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
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提倡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个人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修养自己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其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墨家思想强调公义和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普世和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礼仪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内在的品质培养。
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观念,寓意着尊重和关爱家庭成员。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之美,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观念,如“天人合一”、“君子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品质、家庭和社会和谐、国家和世界和平的追求。
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自律和修养,倡导仁爱和忠诚,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这对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和家庭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普遍具有沉稳、谦和、忍耐的品质,这与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律和修养紧密相关。
中国人注重礼仪和仪式,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相关。
然而,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思潮涌现,西方哲学和文化影响也逐渐渗入中国社会。
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和社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国家在教育体制中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宣传和教育内容的力度,例如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举办相关活动和展览。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7f596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2.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和墨家三个主要哲学流派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一、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和个人修养。
在道家哲学中,人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规律。
追求“道”的过程是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以《论语》和《大学》为代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哲学强调个人修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忠诚义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哲学的价值观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墨家哲学墨家哲学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家哲学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们应当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墨家哲学反对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强调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和国际关系的和谐。
墨家哲学的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多元而丰富的,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和谐共处。
这种观念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园林建筑中的景观设计等。
人们通过欣赏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儒家哲学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一)《易经》《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二)《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一)汉代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二)魏晋玄学玄学家极为推崇的是《易经》,《老子》,《庄子》三部经典玄学的两个基本论题 "有"与"无"问有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王弼,何晏,嵇康,阮藉,(三)隋唐佛学1, 佛教最为繁盛, 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慧能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哲学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 "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 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2, 韩愈,李翱坚决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韩愈他们同佛老的辩论,集中在"道"和"人性" 两个问题上. 道: 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及治国之道. 人性: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基本相同.(四)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又吸收融入了佛,道的因素而形成的精致的伦理本位体系.宋明理学以儒家的义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孟子的心性说, 《大学》《中庸》的修养论. 禅宗的明心见性, 华严宗的逻辑建构方式、道家的太极阴阳说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重要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南宋朱明代王守仁主要派别程朱理学程颐朱熹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朱熹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庞大而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 . 把"天理"作为自然界和人类天理" 社会的最高法则朱熹认为朱熹理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理学内部也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分歧.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陆九渊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 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 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一代表人物.提倡: 另一代表人物.提倡:◆致良知:是非道德之心..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知行合一:求知是为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第一, 第一,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传统礼治秩序. 秩序.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与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四,中国古代哲学的嬗变期 (明中叶清)(一)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 152主要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李贽倡导"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天下之至文, 出于童心焉者也.." 什么是"童心" 什么是"童心"呢? 夫童心者, "夫童心者,真心绝假纯真, 也,……绝假纯真,最绝假纯真初一念之本也. 初一念之本也.李贽思想"异端" ◆对孔孟之道中的教条和假道学进行揭露与批判. 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不能把经学道学作为万世不变的真理.(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明清之际的人文启蒙思潮侧重于"于"制度","民主"的层面. 主要启蒙思想家是: 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一生论成败 ; 论事 , 不论万不论利害 ; 论顺逆 , 不大丈夫事 , 论是非 , 行黄宗羲(1610—1695)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 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 黄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从"民本" 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 民本" 的立场来无情地揭露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的专制君主制度.深刻揭露了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贪婪, 主的残暴和贪婪,他指责君主在争夺天下时,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曾不惨然!顾炎武是一位反封建斗士,天下兴亡匹夫责 " 有顾炎武(1613年— 1682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独治",提倡"众治".在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治用的知行合一.王夫之(1619-1692) "学愈博则思愈远"王夫之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彻底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思想.其最著名的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思问录内外篇》第二节中国先秦哲学流派及其人生哲学模式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 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论语》中的"仁"(节选) 论语》中的" 节选)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仁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政治作用看★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 仁礼一体. 修养的主体看★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 惠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问曰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强调突出政治政治. 2,植根血缘基础. 植根血缘基础. 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整体. 着眼伦理整体. 伦理整体 4,发挥主体能力. 发挥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侧重抑制个体个体.(三)孟子的思想1,仁政说对当权者提仁政说对当权者提出了以仁待民, 出了以仁待民,治理国家的要求. 家的要求.2,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 ),辞让之心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3,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 的部分. 的部分.孔,孟有关"骨气"名言: 孟有关"骨气"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灵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上(四)儒家的人生哲学模式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 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观,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自然无为顺乎自然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 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追求返朴归真追求脱俗超迈提倡柔静之道(一)老子的思想1,核心思想—"道" , 道老子的" 老子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 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道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人法地,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道,道法自然.2,朴素辩证法 ,他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 依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他也看到有时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相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还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 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 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 生活,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虚静在老子看来, 阴柔" 在老子看来,"阴柔" 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道和致胜之道. ,(二)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主要讲" 庄子思想主要讲"逍遥""齐物",强调的是 ""齐物" 齐物自我精神的自由. 自我精神的自由. 主要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的社会中, 方法. 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1, 顺应自然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 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本性.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盗跖》 (《庄子盗跖》)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 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庄子始可与论议. (《庄子胠箧》 )◆2,无为安命的处世哲学 ,对于生死, 对于生死,贫富乃至社会纷争变故均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知其不可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 奈何而安之若命. 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天地》 (《天地》 ) ◆ "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 谓之马. 天道》谓之马." (《天道》)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 "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 德充符》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善恶)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只是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三)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1,理想人格是隐士. ,理想人格是隐士. 2,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3,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4,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 ,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老子语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语录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 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器长. 故能为成器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可以长久.庄子语录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录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戏人.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语录公器也,不可多取.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应适可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心地偏狭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先秦哲学的主要历史影响1, 提供人生之道,影响中国 , 提供人生之道,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2,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决定了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和方向. 迹和方向.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 3,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 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思考练习一,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的内容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及意义. 及意义. 二,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儒家, 儒家,道家思想还有哪些继承借鉴的思想价值 ?提示: 提示:儒家讲入世" 道家讲出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注重社会伦理,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意识; 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主张人应该保持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 注重人的个体性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 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讲实用, 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重养性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 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崇尚弘毅, 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的进取型人生道路. 道路. 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不争之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 提倡顺其自然德",为士人君子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 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应社会的能力.从总体上看, 从总体上看,儒与道的优缺点刚好是相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会,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从消极面批判社会从反面看社会的不足与失误. 的不足与失误.但他们的哲学思想都表现出: 现出: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心理结构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 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基本上走着入仕以儒, 着入仕以儒,出世以道的路线.以儒道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 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道家钟情于山林隐居. 隐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 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 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 毁文明.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三,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劳者不得息."又提出天下有"三害" 又提出天下有"三害":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 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富之侮贫. 之侮贫.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