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合集下载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文学和影视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存在许多相似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文学和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一、表达手法与效果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是最明显的不同点。

文学表现方式较为简约、抽象,通常是通过文字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影视的呈现则通过画面、音乐和声音来刻画人物、感情和环境。

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也使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呈现效果。

文学擅长描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之间的交织,通常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

影视则通过画面的生动和立体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外在形象、情感冲突和背景环境。

二、形式与传播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

文学通常是通过发表书籍、杂志或报纸来进行传播。

而影视则需要经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进行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和电影院扩展到网络,如Netflix、Hulu等等,这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方便地获得观众欣赏。

但文学作品则未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已有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仍是主要的阅读渠道,这种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

三、创作和生产的不同文学和影视在创作和生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文学作品通常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细腻地刻画细节,以及为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容易出现单一的思路和观点。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是由一组人合作完成的。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互相碰撞,并出现以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文学和影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影视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这些作品成为电影、电视剧的经典原材料。

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影视和电影,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描写越来越普遍。

四、文学和影视的互补文学和影视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在影视传媒生产中,文学作品往往被优先挑选成为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主要素材。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研究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研究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传媒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工具,与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和影响。

一、文学与传媒的定义和功能文学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展示艺术的一种创作形式。

它通过语言的力量和表现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传媒是指广泛应用于传播行业的媒体形式,包括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

传媒通过传播技术和媒体平台,将信息传递给大众。

文学和传媒共同的功能是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引导思想和塑造价值观。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获得知识、理解生活、感悟人生;而传媒以其快速、广泛和直观的传播方式,能够将文化和思想更加迅速地传递给大众。

二、文学对传媒的影响1. 传递深入的情感和思考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注重情感和内涵。

它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传递出更加深入和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而传媒则倾向于传递简洁、直接和生动的信息。

文学的影响使得传媒在传递信息时更加注重情感和思考的深度。

2. 提供素材和创意文学作品是传媒的原创素材之一。

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故事和情节成为了电影、电视剧等传媒形式的灵感来源。

而传媒通过创作和改编,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呈现给观众。

文学作品不仅为传媒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为传媒注入了更多的创意和内涵。

3. 促进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传媒平台的出现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通过电子阅读器、在线文学平台等,文学作品可以更加便捷地传递给读者。

而传媒的宣传和推广也为文学作品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读者群体。

三、传媒对文学的影响1. 加速文学作品的传播传媒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快速的传播速度,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利用电视、电影、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递给大众。

传媒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广为人知,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

2. 打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传媒的多样化和互动性质,对传统文学形式提出了挑战。

文学概论·第2讲·文学媒介(一)

文学概论·第2讲·文学媒介(一)

• 声音(voice)是语言文字出现前人类 进行沟通的重要媒质,例如笑声、哭声、 呼喊声等。声音至今仍与各种身姿、手 势、面部表情或动作一起承担沟通任务。
• 图像(graphic)是语言文字发明前人类传 达信息的另一重要媒质,例如史前壁画。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用来表达意思的图画, 如随处可见的交通标志使规则和指示一目 了然,报纸杂志中的图片可使记者的报道 动人醒豁并给人以真实感。
• 文字(text)是用以表达和沟通思想的篇章 符号。对现代人来说,文字已成为十分重 要的媒质。有的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我们 对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由语言文字建构而 成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浸淫在“文字海” 中,以致往往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它的 影响。
• 音乐(music)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音乐来自于大自然和人的声音,但它经过 人类的精心制作,蕴含着人类情感。音乐 可以成为人类沟通的媒质和工具,传情动 人,并且往往易于记忆和传诵,达于久远。
• 什么是媒介?
– 所谓媒介(单数medium,复数media), 原指一种使两个个体发生关系的中介人 或中介物,即二人之间的中介。介即把 一 方 介 绍 给 另 一 方 。 《 旧 唐 书 ·张 行成 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用 的就是“中间人”的意思。在西方, media甚至指招魂者、通灵之人等。显然, 媒介这个词的古典用法往往指向起中介 作用的人。
“当你接触文学作品 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语 言”。
1、从媒介优先到媒介界定
• 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其 实不确切。因为,它忽略了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语 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 的,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学传 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 Cf. Roman Jakobson
contact
(media)

论现代传媒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现代传媒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民营科 技
文化 教 育
2 0年 第 7期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 现代传媒 对我 国 当代 文学 创作 的影 响
郑 星
( 南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南 海 口 5 1 5 ) 海 海 7 18
摘 要 : 现代 传媒 的 文 学特 点 和 内涵 出发 , 刻 分析 了现 代 传 媒 对 当代 文 学 创作 的 影响 。 从 深
的产 生 原 因 。
无法漠视传媒文本及传媒话语的 “ 中心化 ”与 “ 权力化 ” ,也 无法 阻止 “ 媒介文学 ”依靠现代传媒的恣意张狂 ,因此我们应尽 可能 多地将 文学 的形 态吸纳进 来 ,并进行科学 的立论与 阐释 。 “ 竟传统 的文艺学研 毕 究范式 已经难 以令人满意地解 释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 以来的文化活动新 状况 ,这个 事实恐 怕很难否定 。产业结构的变化 、文化的大众化 、商 业化 、大众传 播方式 的普及 以及 日常生活审美化等 ,打破 了艺术 与 日 常生活 的界 限。 ”在现 代媒介 时代 ,作为人类 精神生 产方式 之一 的文 学 ,作 为人类 审美 理想的栖居地 之一的文学 ,其纯 洁性 、精英性 、审 美性正受到强大的冲击 ,而世俗化 、大众化 、物质性 、文学 的 “ 异化 ” 与 “ 边缘化” 已成为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 3 现代 传 媒 对 我 国 当代 文 学 的 影 响 现代传媒 对文学的主要影 响是在传媒与文学 的交互之 中产生 了新 的文化形式 ,这种 文化形式 主要是 现代传媒 的文学 化。期刊杂志 的出 现 与普 及 ,使 得 社 会 对 文 学 创 作 的 需 求 急 速 增 长 , 这 时 就 出 现 了报 载 小 说 、报 告 文 学 、速 写 等 文 学 样 式 。 此 类 新 闻文 学 具 有 新 闻 的某 些 特 点 ,如 有 吸 引 力 ,通 俗 易 懂 ,反 映 生 活 迅 速 ,敢 于 触 及 当 下 的社 会 问 题 ,并给予积极的思考。因为若失去 了它 的真实性 、当下性和 冲击性 , 新 闻文学也就失去 了生命力 。新 闻文学的出现满足 了读者的两方面欲 求 ,其 中之一 是对 生活的直接关 注 ,这种关注 因为有 了同时态的语境 作为心理反应 的动力场 ,从而显得 异常地活跃与具有 创造性 。其二是 对文学 的要求 , 读者在介入现 实事件或类似 的现 实事件时 ,能够 以 使 种较从容较 自由的心境领略文学 的美。所 以,新 闻文学既非新 闻可 比,又非文学可 比 ,它兼二者之 长形成 自己的特点 ,立下了 自己存在

现代传媒对文学的解构与建构

现代传媒对文学的解构与建构
媒 介 不 易 获取 , 因此 , 这 些 媒 介 形 式 既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推 动 了文 学 的 发展 , 又 限 制 了文 学 前 行 的 脚 步 。 纸 的 发 明 对 人 类 文 明 的 进 步 带来 了 革 命性 影 响 , 纸 质 媒 介 对 文 学 发 展 起
别是以电磁媒介为 主的新兴传播方式 ( 如广播 、 电视 、 电影 特别是互联 网) 更是受到格外关注 。
了 文 坛地 震 , 二 者 之 间 的关 系也 成 为诸 家 关 注 的 热 点 。特
在文学 的口头传播时期 , 文学对外在媒介依赖度很小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而文字发 明后 , 语言需要记录以便于 保存 和传播 ,人类便用 各种媒介材料来记 录人类言行 , 出 现甲骨文 、 铭文 、 简 帛, 在欧洲还有 以动物皮为媒介的书写 方式。文学对传播 媒介 的依赖性增强 , 但是 由于各种原 因
二、 现 代传 媒 对 文 学 的解 构 电 子媒 介 的 出现 却 是 让 人 们 忧 心 忡 忡 , 随 着 时 间 的推 移, 这种焦虑越来越 被证实是必要 的 , 很 多 有 识 之 士 甚 至 再次将黑格尔的“ 艺 术 终 结论 ” 推 向前 台 。 被 称 为 “ 欧 洲 最 后一名知识分子” 的 本 雅 明 在 上世 纪 前 期 就 已经 阐 明 了对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的 艺 术 前 景 的忧 虑 , “ 在 艺 术 作 品 的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凋 谢 的东 西 就 是 艺 术 品 的 光 韵 ” , … m尽 文 学 自诞 生之 日起 就 与 传 媒 密 不 可 分 , 纸 的 发 明加 深 了文 学与 传 媒 的联 系 , 而现 代 传 媒 则使 得
文学与传媒之 间相互依存。 现代传媒对文学的解构主要是导致文学的深度缺失、 快餐化和被动接受 , 尤其是 网络

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时期文学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它是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精神象征。

现代传媒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社会、文化和技术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意义,并且有助于探究现代传媒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探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机制,包括传媒对新时期文学作品的发行、推广和宣传等方面的影响;二是阐述新时期文学对现代传媒的反哺作用,包括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主旨与现代传媒的话语体系的互动,以及新时期文学创作者对现代传媒语言和文化现象的表达和批判。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文学创作和现代传媒的互动交流,提高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力。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文计划先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文献综述,收集和归纳现代传媒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影响,然后进行实证调查,比较分析结果,以提出对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机制的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结论。

预计本文研究计划周期为3个月。

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一、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一文学与新闻学的共同祖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皆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新闻捕捉社会生活的点滴并呈现生活,二者虽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却拥有共同的祖先便是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活动缺少不了文学的正确指引与新闻的有力信息提供,拥有了这两大社会生活利器,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愈加提升,幸福感倍增。

由此可见,文学与新闻学从起源就密不可分,同属社会生活的后代。

二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共性。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人事物总是善恶并存的。

社会的阴暗面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导致人们在不经意间便会触及而受到伤害。

文学与新闻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时都十分注重对社会不利方面的深刻揭露,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展现于公众视野。

文学创作者擅长于利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的写作体裁来展现社会生活,从而发掘生活的阴暗面。

[1]新闻工作者通常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途径将他们所见所闻的社会丑闻进行追踪报道,来向受众呈现出社会现实生活的不利方面。

文学与新闻学虽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形式,但其对于社会生活阴暗面的呈现都秉承绝不手软的态度。

三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差异性。

新闻的真实准确是其生存以至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也就是说在呈现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秉承着原封不动还原事实的信念,所呈现给受众的信息都属于有依据可查、有源头可寻。

而相对于新闻呈现社会现实的方式来说,文学作品在传递社会生活信息时或多或少都会增添些作者的态度、情感和思想。

由此可见,在社会现实呈现方式上文学与新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学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明显的艺术加工,新闻则更以报道的真实、准确作为自身发展的主旋律。

媒介融合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媒介融合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220文化传播媒介融合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跨媒介叙事研究邹悦(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等方式在各个时代不断传承。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文艺形式的变化,使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加多样的传播方式。

本文以中国经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对从古代小说到现代电影的跨媒介叙事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4-0220-02一、经典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优势——完整的世界观玛丽—劳尔·瑞安曾在《跨媒介叙事:行业新词还是新叙事体验》一文中指出,完整详细的故事世界的构建是跨媒体叙事成功的关键点,在设定故事所处的世界观时,作者越富有想象性,从中能挖掘拓展出的内容就越多,也更便于对其进行二次创作[1]。

以世界观为导向叙述的故事,比以情节为导向叙述的故事更适合跨媒介创作,结构清晰、设定丰满、秩序明确的文学作品,更适合后来的参与者对其不断进行扩张和改编。

而《封神演义》的最大亮点,便是其世界观的架构,方便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可延展、对话的故事场域。

《封神演义》是在中国神话世界观的前提下,在道家文化的背景下,依托上古周商之战写成的鸿篇神话史诗,其完整的上古神仙体系、等级分明的实力分级系统、详细的法宝设定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宇宙”。

详细世界观的设定,为《封神演义》的跨媒介叙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面的新形态叙事提供了空间。

比如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针对山河社稷图,在原著中收服恶怪法宝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哪吒练功的场所这一设定。

以详细的世界观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与重构,通过神话动画来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想象力的重要体现。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与影响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与影响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与影响现代社会中,文学和传媒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艺术,通过传媒渠道传达给大众,而传媒则是文学作品传播的桥梁。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彼此产生的影响。

一、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文学与传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而传媒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包括各种载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

传媒可以传播文学作品,并将其呈现给更广大的观众。

其次,文学和传媒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潮。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而传媒则是社会的信息交流平台,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产品和信息,通过传媒,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化形态。

另外,文学和传媒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现象。

传媒可以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将其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样的改编不仅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还能为文学作品赋予全新的价值。

同时,文学也可以通过传媒的平台进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

二、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推广与改变。

首先,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可以将文学作品广泛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传媒渠道,文学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人所了解和接触到,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和可读性。

其次,传媒还可以改变文学作品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传媒的加工和呈现下,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不同的媒体形式,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

这种改变可以为文学作品带来更多的观众,也可以使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增强观众的共鸣和理解。

然而,传媒对文学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

传媒的商业化运作可能会导致一些文学作品被商业化改编,内容被削弱或者失真。

此外,传媒的浮躁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可能会导致某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得到充分的传播和认可。

文学与传媒关系研究

文学与传媒关系研究

文学与传媒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媒介的兴起,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与传媒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交汇点,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就文学与传媒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传媒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传媒的普及使得大众获取文学作品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方便。

随着电子书、电影、电视等媒介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不同平台上阅读和观赏各类文学作品,这为文学的传播创造了更加广泛的受众。

其次,传媒的影响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传媒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需要更加简洁、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

因此,现代文学作品多采用短篇小说、微小说等形式,以及图文并茂、多媒体结合等写作手法,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另外,传媒还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通过对传媒中的新闻、社会事件等进行挖掘和解读,作家可以从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的作品。

传媒还可以成为作品宣传的载体,通过传媒的报道和宣传,使得作品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文学对传媒的影响与传媒对文学的影响相对应,文学也对传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为一种高度艺术性的表达形式,能够给传媒提供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体味到文字的美感、语言的丰富和深层次的意义。

因此,传媒在报道和呈现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会借鉴文学的表达方式,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其次,文学作品也能够对传媒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传递方式,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分析和思考,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前的社会问题。

因此,传媒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可以借鉴文学作品中的观点和思考,以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

另外,文学作品还可以对传媒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进行引导和影响。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新闻传媒互动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新闻传媒互动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新闻传媒互动汉语言文学是传承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而新闻传媒则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

两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文学与新闻传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中文学与新闻传媒的互动现象,并分析其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文学与新闻传媒的共同点文学和新闻传媒作为不同的领域,在表现形式和目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诸多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报道,都承载着作者或记者的独特观点和体验。

其次,文学和新闻传媒都具有叙事性质,通过描述事件和人物来传达信息。

最后,它们都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无论是文学作品的虚构世界还是新闻报道的事实报道,都要力求准确传达信息。

二、文学对新闻传媒的影响1. 影响报道风格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手法和写作技巧对新闻报道的写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性的描绘,这使得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比如,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借鉴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使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使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塑造公众情感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更加灵活和自由。

而新闻报道在显露情感方面更加克制和客观。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对于情感的抒发更加深入和细腻,因此它可以为新闻报道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产生共鸣。

尤其是在报道一些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时,新闻报道中的冷冰冰的事实可能无法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借鉴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写则能更好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思考和讨论。

三、新闻传媒对文学的影响1. 新闻题材的文学创作新闻报道是现实世界中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之一。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对象。

新闻传媒通过报道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均来源于新闻报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艺术化再创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社会现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的媒体与新媒体传播

中国古代的媒体与新媒体传播

中国古代的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家,其媒体传播的历史也可谓是源远流长。

在古代,媒体传播主要采用的是文字、口头传播、绘画等方式,而现代则进化为了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媒体传播方式,以及其与现代新媒体的联系与区别。

一、中国古代的媒体传播1. 文字传播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就是文字。

从商周时期开始,人们便已经开始使用文字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方式。

早期的文字主要用于纪录、记录,例如《史记》中的历史记载,以及《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都是以传统的文字方式进行传播。

在汉代,孔融便在京城设立了一家图书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图书馆,开辟了文字媒体传播的先河。

2. 口头传播在古代,由于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字传播的范围极为有限。

因此,口头传统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官贵族越来越注重口头传播,将诵读、演说和歌颂等方式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

《史记》中的关于管仲和鲁班的故事,以及《淮南子》中的各种神话、科学、哲学等知识,都在口头传统中得以广泛传播。

3. 绘画传播古代中国绘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媒方式之一。

在唐代,开元寺的壁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高峰。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美妙的艺术价值,而且通过形象、色彩的描绘,也传达了更为具体、直观的信息。

可以说,在古代,绘画不仅有着美学价值,更是重要的媒体传播方式之一。

二、中国古代媒体与现代新媒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古代相比,现代的媒体传播更为广泛、快速、有效。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媒体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1. 传媒方式的改变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信息能够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递。

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还是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渠道和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

今天,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人们都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

2. 传播范围的拓展新媒体拥有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与传统媒体形成了良性互动。

探究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与传播的影响与启示

探究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与传播的影响与启示

探究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与传播的影响与启示古代文学是在没有现代媒体和传播工具存在的年代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

然而,尽管时代的差异,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和传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探究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和传播的影响与启示,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论证。

首先,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与传播的影响在于其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古代文学作品通过精心构思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主题,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这种感染力是现代媒体和传播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比如,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激发他们产生共鸣。

这种艺术性和感染力的影响使现代媒体和传播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内容,以触动受众的情感。

其次,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与传播的影响在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古代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主题,包括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

这些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古代文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读者。

同样地,现代媒体和传播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内容,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古代文学对现代传媒的启示是不断丰富和拓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与传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传播方式和手段。

虽然古代文学没有像现代传媒那样具有大规模和快速传播的特点,但它通过书信、诵读、剧场等形式传达给别人。

古代文学通过口头传承和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方式能够达到不同的受众,并培养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而现代媒体和传播则依靠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等工具传达信息。

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和传播的启示是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传统媒体与传播方式在现代媒体中仍具有重要地位,但应该加以创新和发展。

最后,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与传播的影响在于其价值观和思想的传承。

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媒体和传播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文学对现代媒体和传播的启示是注重文化传承,弘扬优良传统,并创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4 97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1 . 3 5 4 , 20 13
他 山 之 石 与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选 择
— —
《 莽原》 翻译论
陈 树 萍
( 淮 阴师范学 院 文学 院,江苏 淮安 2 2 3 3 0 0 ) 摘 要 : 《 莽原》 在翻译上 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 引导 , 另一方面 则与各位译者 的个 人志趣相关 。在
鲁迅 的影响下 , 《 莽原》 确立 了“ 有益于中国” 的基本 原则 , 因之 而对俄罗 斯文学 、 日本文论 关注甚 多。鲁迅 所译 日 本文论 与韦素 园主导 的俄 罗斯文 学作 品翻译是《 莽原》 最为 突 出的成 绩。鲁 迅所译 日本文论 常“ 深得 其心”, 是 其 建构五 四时期文学观念 的他 山之石。 韦素 园将具有沉重 、 荒凉而又韧性 气质的俄 罗斯 文学引入《 莽原》 , 无疑 增强
2 0 1 3 . 4 3 5 卷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l 匿 薹 嚣 蜀 蜀 墨 蓥 冒 雷 蚕 翻
【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主持人语 : 自1 9 9 0 年代开始 , 随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 学界 开始 注意到文学之外
的其他 影 响 因素 , 对 于 中 国现 代 文学 与现代 传媒 之 间关 系的研 究也 渐渐 多 了起 来 。相 对 于 中 国古代 文 学的 生成状 态而 言 , 现代 传媒 是培 育新 文 学“ 现代 ” 品格 的 重要 传播 环 节之 一 。在 现 代 中国 , 出版 机 构如 商务 印 书馆 、 中华 书局 、 世 界 书局 、 亚 东 图 书馆 、 北 新 书局 、 开 明 书店 等 通
了新文学可借鉴 的外来 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 莽原》 上 的翻译实践之所 以可贵便在于“ 和而不 同” 的共 同存

现代传媒对作家创作和读者消费的影响

现代传媒对作家创作和读者消费的影响
理论 新 探
文学界 t
现 代传 媒对作 家 创作 和 读者 消 费 的影 响
幸 莉莉
( 湖北民族学 院文学与传媒学 院, 湖北恩施 4 50 ) 4 00
摘要 : 着现代传媒 的介入 , 随 文学的存在 形式发 生变化, 日趋 多元 , 文学的 面孔越来越模糊 , 这就深 刻地 影响 了作 家创作 的方 式和动机 , 由此进一步影响着读者的文学消费活动。在这一机遇 和 挑 战 并存 的 时 代 , 们 要 通 过 “ 家— — 传 媒 — — 读 者 ” 积 我 作 的
关键词 : 文学形式; 作家创作 ; 读者 消费; 和谐审 美 中 国分 类号 : 1 文献 标 识 码 : I4 2 A
文章 编 号 :6 3— ¨l 2 1 )2— 16— 2 17 2 ( 00 0 0 0 0
络文学 、 短信文学 、 闲文学 、 休 手机文学 、 广告文学 、 博客文学等更 宽泛的文学形态层 出迭现 , 文学进入所谓 的“ 命名时代” 形成 后 , 了“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的新格局。文学 文本 形式的多元化 , 使
行的助 推剂 。 春秋战 国时期 诸子 百家谴 词造句 力求意蕴 深刻 的 文风 , 是因受 了竹简 、 木牍 、 帛书等笨重复 杂的书写材 料对文学 创作的影响 ,而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的发明, 则直接导致 了魏晋 南北朝 史传 、 论文 的繁荣 。到 了魏晋 两朝 , 政 正是 因为有 了价廉
得 作 家 的 创 作相 应 的 发 生 变 化 , 文 仅 就 两 方 面 来 浅 谈 这 个 问 下
题。
传播媒介 的出现和介入使得文学呈现 出多元化的态势 , 每一 种 新 的传 媒 的 出现 , 会 出现 新 的 文学 形 式 , 进 而 影 响 到 文学 都 并

现代传媒视域下“文学性”的话语转向与意义生产

现代传媒视域下“文学性”的话语转向与意义生产

与价值重组,进而不断完善着“文学性”乃至文学本身与现代 (一)作为本质主义的“文学性”及其理论延展
传媒的话语对接。因此考察在现代传播语境下“文学性”的延 然而,作为从语言学场域向文学场域的理论承接者,雅各
1 19
文 学
布森的“文学性”体现出更多的特指性,其建构的“文学性”理 是哲学、历史、新 闻、法律等写作样式传达意义的捷径,这为
甘肃社会科 媒 视 域 下 “文 学 性 "的 话语转 向与意义生产
王婉 婉
(安 徽 农业 大 学 人 文社会 科 学 学院 ,合 肥 230036)
提 要 : 作 为缘起 于俄 国形式主义的理论 范畴 ,“文学性”的意义衍化既 有对语 言本体性 的坚 守,又有对 非文 学场域 指 涉性的扩张 ,其衍 化的主 旨离不开对文 学研 究普世价值 的追逐 以及 形式主义的潜在规 约 ,而 由此 引发 的人 文精神的疏 离则愈 发 常态。传媒 时代 的到来使 “文学性”这一理论 范畴 的意义转 向与价值 重构成为 可能。在现 代传媒 的作用 下,文 学的图像化 传播 为“文学性 ”的视 觉化对接提供 了契机 ,同时现 代传媒也强化 了“文学性 ”的消 费化取向 ,消解了“文 学性 ”本有 的精 荚意识 ,凸显 了其审 美内涵的异质化表征 。考察传媒 时代 的“文 学性”既不能拘 囿于对语言本体化 的僵化执 守,也 不能放 任“文学性”散佚 文 本之外的意 义飘 忽,谋求“文 学性”与传媒 时代 文学现象与文 学实践的现 实指 涉方才是“文学性 ”在现代传媒语境 中的价值 所在 。
关 键 词 : 文学性 ;现代传媒 ;形式主义 ;话语转 向 ;意义 生产 ;文学批 评 中 图分 类 号 : 10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03—3637(2018)0l一0ll9—06

现代文学的时代审美与大众传媒 -- 文学的生活化表达与传播

现代文学的时代审美与大众传媒 -- 文学的生活化表达与传播

大众传媒为现代文学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融合发展的趋势推动现代文学不断创新
06
现代文学的时代审美与大众传媒的案例分析
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分析
《围城》:钱钟书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追求。
《平凡的世界》:路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和奋斗。
《白鹿原》:陈忠实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的家族恩怨,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变革。
引导文学作品的审美趋势,影响读者的阅读偏好
现代文学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启示
现代文学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审美取向
现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变革
现代文学的创新形式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内容
现代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起
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
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现代文学借助大众传媒扩大影响力
现代文学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兴起。
背景:当时的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文学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现代文学应运而生。
特点:现代文学注重个性表达、情感抒发和思想探索,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大众传媒相互影响。
代表人物: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文学作家。
新媒体:互联网、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
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与转型
现状:新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衰落
大众传媒对文学传播的影响
扩大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文学作品。
加速文学作品的流通和传播,提高文学作品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活着》:余华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存在,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学作品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向读者传递着不同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首先,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表达和创造。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化地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展示着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着眼角度和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着关于文化的诗意与哲思。

无论是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是当代的文学佳作,它们都在承载着文化的传统和现实,并在不同层面上展现着文化的诗意与魅力。

其次,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化传统延续了下来。

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

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过去的文化,也开拓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思考。

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学作品将文化内涵不断传递给后世,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激发了读者对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文学作品将文化的内核和精神融入其中,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等元素的塑造,打破了文化的壁垒,打通了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渠道。

同时,文学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形象和特点,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学作品的传播也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电子书等新媒体平台,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的传播与交流。

这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使得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读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然而,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商业化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商业利益的制约,导致一些商业文化的娱乐化和浅薄化。

其次,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一些文学作品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难以完全实现全球范围的传播。

文学与传媒教育教学计划

文学与传媒教育教学计划

文学与传媒教育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文学与传媒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领域,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与传媒,并培养广泛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活动安排1. 文学欣赏活动在本教学计划中,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活动。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知识。

我们将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同时,我们也会邀请一些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到校进行讲座,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传媒创作活动在传媒教育方面,本教学计划还会组织学生参与传媒创作活动。

学生将分组进行广告拍摄、新闻报道、微电影制作等实践性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传媒技术来传达信息,并培养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会邀请一些传媒行业的专业人士到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媒行业。

3. 演讲比赛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们将组织演讲比赛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并通过演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外,我们还将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

这些活动将会在课堂上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教材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使用多种教材来支持教学。

首先,我们会选用一些相关的教材,如《文学导读》、《传媒概论》等,作为学生的教材。

这些教材将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并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学和传媒的基本认识。

此外,我们也会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传媒创作实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传统的教材使用,我们还将采用一些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如在线课程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互动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

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

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

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

”(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

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

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

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

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

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

(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

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

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

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

”(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

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

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注:《新民丛报》(第二十号),《新小说》第一号,第56页)“藏山之文”和“经世之笔”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

当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趋向解体或崩溃之时,大众传播提供给如梁启超这样具有很大影响力和鼓动力的精英一个可以言说的际遇,使“新小说”和对“新小说”的提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并对后来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由于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内容方面来说,由于面对广大市民,因而市民的情趣、市民各阶层的喜怒哀乐在小说内容中占了很大的位置。

或对社会的不满而批判社会,或借小说寄托个人的情感。

这些作品“反照出读者内心无意识的渴求”,因而深受都市读者和市场欢迎,它们间接地满足了大众的各种欲望。

从形式方面来说,印刷技术与出版方式的变化,出版周斯的缩短,使小说家不再“借小说以自娱,息心静气,穷十年或数年之力,以成一巨册,几经锻炼,几经删削,藏之名山,不敢遽出以问世,如《水浒》、《红楼》等书是已。

”而“朝脱稿而夕印行”。

(注: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1906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夏晓虹编,第一卷,第2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说家因为能够在脱稿后很快见到自己的精神产品以书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种刺激,确使小说家意识到自己是在对一个个孤独的读者写作,而不是对着说书场中的听众讲故事。

(注: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287页)因而在小说的叙述模式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

进入20年代后,中国又出现了电影、广播,文学又多了些传播手段。

50年代中国有了电视,90年代又引入了因特网。

在20世纪,四大传播媒体在这一百年中先后出现,文学的传播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空前的盛况。

大众媒介的急剧发展,既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激烈地影响着文学的传播。

各种媒介一经诞生,便都以文学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文学不仅在高速发展的印刷媒介中得到有效的传播,还被其他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二度传播。

现代大众传播体系逐步形成,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而文学也在大众传播的多种手段中继续发展与变化。

上海是1923年建立第一座电台的,第一部正式被称为“广播剧”的是1936年根据戏剧家洪琛的剧本改编的《开船锣》(载《洪深文集》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写的是一艘由汕头开往广州去的船,即将离开码头时的情景,是揭露当时的政府包庇汉奸的。

这之后,先后有夏衍的作品《“七·二八”那一天》、于伶的《以身许国》、孙渝的《最后一课》等被改编成广播剧在电台播出。

章士钊之女章含之在她着的《风雨情》一书中就提到四十年代她在上海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我从不间断从收音机里听广播连续剧,即使旁边是母亲的两桌麻将在噼噼啪啪打得热闹,我也能专心致志地听我的广播剧。

”当时她听的是根据《简爱》改编的广播剧《水仙花》。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以来播出的广播剧数以万计,(包括广播小说、小说连播),其中优秀者大多是文学名著改编的,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莫里哀的《太太学堂》、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聊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更是无数次被播出。

除了文字媒介外,广播的传播手段,是最接近文学语言本身的。

广播小说、广播剧将文字语言的文学形式转化成声音,是一种需要接受者用想象力补充的“虚像呈现”,听众的想象与介入成为欣赏的必由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小说、广播剧,是除了文字外最忠实于文学作品传播的手段。

文学就是这样开始从第二条途径走向大众的。

电视在我国建立于1958年。

有意思的是,虽然电视一在中国诞生,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首先被强调为是宣传喉舌、舆论工具,但由于它容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一旦迅速成为大众媒体后,则马上又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电视剧的迅速发展,使文学文本的接受群在数量上大大扩展,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的电视剧共5625集,其中约40%是根据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变的。

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知觉的传播媒体,将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它的传播视野中,即使文盲或半文盲也往往能观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影像文本的文学意义。

钱钟书的《围城》最初出版于1947年,建国后到1980年没有重印过。

虽非常有名,然而仅在知识阶层流传。

到1997年,该作品改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竟使全国人轰动,各阶层的人都来关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于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人想逃出来”成为一种全民在思考的哲理。

到1999年11月,全国畅销书文学类出版排行表,小说《围城》竟排名第三!如果没有电视剧《围城》,是绝对不可能有小说《围城》的畅销。

这一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王海令的《牵手》,叶辛的《孽债》改变成电视剧播出,既使作者的小说大受欢迎,又使作者本人大大出名。

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系列达23种,总印数达二百万册,全面覆盖大陆图书市场,不能没有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的作用。

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受欢迎的程度更是明显,《茶馆》、《骆驼祥子》、《雷雨》、《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无一不曾搬上过荧屏。

许多当代青年是通过看电视剧来了解这些名著的,他们以当代的独特方式,成为文学经典承上启下的读者链中的一环。

最会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文学作品的,应该是通俗文学,王朔的《过把瘾》、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大量作品,成为华语电视屏幕的一道道家常菜,当然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其中《还珠格格》更是把电视界闹得沸沸扬扬。

1957年,巴金的《家》被上海电台改编成广播剧,经翻译后在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这是当时的苏联第一次从广播上认识巴金及其作品。

(注:参见《文学戏剧广播杂志》1957年第29期)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对日本的汉学家进行“中国发表的文学作品中给您印象最深的五篇作品”调查,最受欢迎的作品竟是《红高梁》和《人到中年》。

究其原因“有几篇作品得到欢迎,其原因好象在电影化。

比如,《红高梁》和《人到中年》都拍成电影了。

可见,电影和电视剧对于日本读者,起过的作用非常大。

”(注:《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11日)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老人与海》、《罗密欧与朱丽叶》、《乱世佳人》(《飘》)、《红与黑》、《悲惨世界》等这些名著被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接受也是通过外来的电影和电视。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于1976年出版,销量十分看好,但到1977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在全美播出时,有1.3亿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收看,并且很容易地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先后播出,中国人也因此了解了这部小说,随后才有翻译小说跟着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