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5)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5)

现代⽂学作品选⼩说部分识记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纲规定,分为课⽂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

关于课⽂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类。

下⾯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下指导。

⼤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 (⼀)每篇课⽂的作者及其所属⽂学社团、流派; (⼆)识记每篇课⽂所属⽂件类别; (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类是在⽂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

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年代、三⼗年代、四⼗年代,不要求识记哪⼀年。

(四)识记课⽂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物。

⼩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 ⼀、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活的⼩说。

(⼀)精读1.《阿Q 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属于中篇⼩说,是作者发表于⼆⼗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思潮冲击下,⽂化界出现的⼀股启蒙主义⽂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化思想,其中之⼀就是要进⾏“民族⾃我批判”。

⽂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 )并⾮现代的前⾝,⽽是其后,或者竞是⼆三⼗年之后”。

⽂中主要⼈物:阿Q 、赵太爷、王胡、假洋⿁⼦、吴妈、⼩D 等。

2.《边城》:沈从⽂,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说习作选》、中篇⼩说《边城》、《长河》、散⽂集《湘⾏散记》等。

作品发表于三⼗年代。

写作背景:三⼗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的⼊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活运动”的推⾏,那种“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便荡然⽆存了。

⽤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考核点(2)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考核点(2)

《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 1、分析《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叙传特点。

⾃叙传特点重要表现在两个主要⼈物⾝上。

概括⽽⾔,作品的两个⼈物,在“我”⾝上作者投⼊了⾃⼰的影⼦,抒发⾃⼰的感受;⽽陈⼆妹的形象,则带有“我”的情绪⾊彩。

2、《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和陈⼆妹交往可分⼏个阶段? 我和陈⼆妹的交往,就陈⼆妹⽽⾔,分为四个阶段。

①疑惧,戒备。

这是开始阶段。

②信赖、同情。

③责备、规劝。

④消除误会,友谊升华。

3、《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了什么思想? 《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知识分⼦“我”和⼥⼯陈⼆妹的⽣活境遇,相互交往的描写,表达了这样的思想:①知识分⼦和⼯⼈,在旧社会同在社会地层,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

②歌颂了知识分⼦和⼯⼈的真诚友谊。

4、《春风沉醉的晚上》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及意义? ①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有些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

如“天上罩满了灰⽩的薄云,同腐烂的⼫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令⼈想起⿊暗腐烂社会。

②(景物描写的意义)景物的阴暗⾊彩,蕴藏着知识分⼦不能把握前途的⽆限哀愁。

5、为什么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是郁达夫⼩说创作的⼀个突破。

郁达夫在这之前的⼩说,⼀般只有⼀个主要⼈物,如代表作《沉沦》等等。

的主要⼈物是作者的⾃画像,主观性抒情构成郁达夫早期⼩说的浪漫主义特⾊。

⽽《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有两个⼈物,“我”是作者的⾃画像;陈⼆妹虽带有“我”的情绪⾊彩,但是作者⾃⼰以外的⼈物和现实,已越出了作者⾃⼰。

因此⼩说在浪漫主义中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

陈⼆妹和“我”的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是郁达夫⼩说创作的⼀个突破。

《潘先⽣在难中》作者:叶圣陶 1、潘先⽣的性格特征及形象意义。

性格特征潘先⽣是⼀个⾃私⽽庸俗的⼩市民形象。

他把保全⾃⼰的⾝家性命看得⾼于⼀切。

潘先⽣的保全⾃⼰的处世态度和⾃私庸俗、没有原则是⾮、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是⼀种灰⾊的卑琐⼈⽣。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纲详解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纲详解

精读部分[小说]《阿Q正传》作者:鲁迅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

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

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

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4)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4)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4)《小城三月》(一)识记:萧红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二)简析:1、翠姨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时代特点。

《小城三月》是一曲觉醒者的哀歌。

少女翠姨所生活的时代已是“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思想的文化气息已经吹进了她生活着的古老闭塞的小县城。

在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年轻的心,开始憧憬自由、爱情和幸福。

翠姨就是这样一个觉醒者。

但强大的旧时代的封建婚姻制度还是向她砸来,她只能将所爱的人深藏在心中,而想到将要面对一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就万分恐怖,于是就拼命糟蹋本身的身体,在抑郁痛苦中死去。

2、小说首尾对“春”的描写的艺术作用。

小说开头写北国之春充满生机,引出翠姨的爱情故事;结尾写春的短暂,春过去得快,翠姨坟头草籽已经发芽了。

结构上首尾呼应,严谨而完整。

“春天得命运就是这么短”,语气双关,富有象征意味,翠姨也就像春天一样,生命是如此短暂。

结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感伤惆怅,余味不尽。

这些都为翠姨的爱情悲剧渲染了气氛。

(三)论述:1、分析翠姨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家的少女。

她端庄文静、温柔深情,她沉默寡言、爱好沉思、幻想,在本身的内心波澜里,追逐美好的情感。

但由于家庭变故,她受到一般旧思想人家的歧视,因而,形成她感伤的气质,以为本身的命不会好。

翠姨的悲剧是那种“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

在新思想文化气息的吹拂下,她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心灵苏醒了,她爱上了“我”的大学生堂哥,对新世界、新生活满怀向往和憧憬,但这是无望的爱,现实世界里等待她的是阿谁又丑又小的男人,她终于经受不住春寒的袭击,郁郁早亡了。

2、分析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划人物性格、心理的特点。

小说对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

首先,作者以一种安静、轻松的笔调来写悲剧。

这主要表示为作者从“家庭琐事”、“儿女情长”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侧面描写中,来感受人生悲剧的镂骨铭心的痛苦。

其次,作者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划人物。

如写翠姨妹妹的轻脱开朗来衬托翠姨的雅致娴静的性格,以明丽的彩笔渲染春意盎然、诗情碧绿的环境,来烘托翠姨的萌动、苦闷和绝望。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2)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2)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2)二、简答题:1、简述原始文学的主要特征答:现在还保留较多的远古口头文学作品,是记录现存古籍中一些神话传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简述《诗经》主要艺术成就答:第一,它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为后世的现实主义诗人提供了创作范例,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第二,《诗经》始创的赋、比、兴手法,也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第三,在句法形式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四言句式。

3、举例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示手法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示手法。

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如《静女》是一首情诗,以男子的口吻描写一对赤诚相爱的青年男女在城角幽会的情景。

全诗以铺陈直叙的写法,表示纯真的感情,刻划情人的心理。

比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即打比方;如《氓》由女主人公自述爱情、结婚、受虐、被弃的经过,表达懊悔、怨愤之情。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本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来表示人物心理。

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如《采薇》就是运用了兴的表示手法。

4、简述《国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答:《国语》以记言见长,主要是记载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和对话,其中不少篇章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众意向,具有必然的进步意义。

但其思想内容相对驳杂,叙事缺少具体描写,文学价值远逊于《左传》。

5、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本身大半生经历的回溯,后一部分是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用香花幽草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以美人比方国君,借助神话和幻想构成的奇丽景象来抒发本身的悲愤,具有浓烈的爱国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表示了诗人的政泊抱负、爱憎感情和斗争精神。

6、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性。

答:《战国策》文学性较强:第一,它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冯谖、邹忌、荆轲等。

第二,这些人物的性格,多是在完整曲折、甚至有部分虚构的情节发展中表示出来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1936年,何其芳《画梦录》、卢焚《谷》、曹禺《雷雨》一起获得天津《大公报》奖金。
□ 郁达夫称梁遇春为"中国的爱利亚"。
□1936年夏衍所作《包身工》与宋之地的同年发表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被视作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 鲁迅评价殷夫的作品:"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
□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第一单元精读小说《阿Q正传》(一)识记: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于1921年底在《晨报副刊》上连载。

(二)理解:从鲁迅对阿Q的态度中看鲁迅小说创作思想。

鲁迅对阿Q的态度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哀怜他不幸的遭遇、卑下的地位,又恼怒他精神的麻木与愚昧。

鲁迅想通过小说的形式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病苦”既是物质的贫困,也是精神的病态。

可见鲁迅之所以做小说的创作思想,是为启蒙主义,为人生,为改造国民性。

(三)简析: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通过侧面透露的方法加以描写的。

首先,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激起的波澜和反响。

不同阶级的人物,对待这次革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阔人老爷、地主豪绅本能地对革命感到害怕和不安,而象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却从统治者的惊慌和不安中感到“快意”,并由此而“神往”革命。

其次,作品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极不彻底性质。

革命并未改变封建统治的现状,没有损害那些统治者和压迫者什么,“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地主豪绅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还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

第三,作品总结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历史教训。

革命前没有发动群众,革命起来后,又不依靠群众、不发扬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不满足群众的革命要求。

相反地,革命在中途与反革命势力妥协了,阿Q这样受苦无辜的农民反被当作抢劫犯枪毙了。

(四)论述:1、分析阿Q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贫苦而未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语)。

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房无地,无固定职业,靠打短工度日,受尽压迫与剥削。

作为一个农民,阿Q具有一般劳动者吃苦、耐劳、能干的品质,并有着对压迫者的对立意识和自发的革命要求。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3)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3)

25、简论司马迁《史记》的语⾔特点。

答:《史记》明⽩晓畅、富有表现⼒的语⾔,也是它获得巨⼤成功的原因之⼀。

《史记》中⼈物的只语⽚⾔,往往就能⽣动地传达出这个⼈物的⾝份地位和个性特征。

《史记》中的⼈物对话也相当精彩,《史记》的叙述语⾔通俗、简练,富有感情。

26、简述汉乐府的创作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汉乐府对后世影响的是它创作精神上的特点:班固把它归结为“感于哀乐,缘事⽽发”⼋个字,汉乐府抒发的是真情实意,汉乐府描写的是真实的情况,它题材⼴阔⽽⼜贴近⽣活,有相当⼀部分反映的是下层⼈民的⽇常⽣活和命运实际,这种反映社会现实,暴露社会⽭盾的创作⽅法,上承《诗经》,下则直接影响到“建安⽂学”中曹⽒⽗⼦等的创作以及唐代⼤诗⼈杜甫的新体乐府,中唐⽩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更是明确地从理论上竖起了要继承汉乐府创作精神的⼤旗。

27、《古诗⼗九⾸》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思想内容:《古诗⼗九⾸》的内容⼤致可以分为表现⼈际关系和探讨⼈⽣意义两类。

表现⼈际关系的作品都以感伤离别为主题,多是抒写夫妻或情⼈之间的离别思念之情。

游⼦漂泊的凄苦、思亲思乡的情结、思妇寂寞孤独的⼼态,诗中都有细腻⽽深刻的表现。

是东汉时期⽂⼈⼠⼦远离家乡亲⼈外出求取名禄时的真情实感。

探讨⼈⽣意义的作品拥有⼀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短促。

⾄于如何度过这短暂⼈⽣,结论则稍有不同,但除了⼀⼆⾸作品说要谋名夺利以外,⼤部分作品都是伤时感乱,⿎吹及时⾏乐,抒发⼀种对死的恐惧和对⽣的欲望的情绪。

28、《古诗⼗九⾸》中的《青青何畔草》,以怎样的艺术⼿法表现了⼥主⼈公的孤寂? 答:⼀对⽐反衬的⼿法表现了⼥主⼈公的孤寂:(1)描绘出⽣意盎然的纯意图,⽤以反衬荡⼦妇的孤独寂寞。

(2)⼥⼦的浓妆淡抹,反衬精神上的憔悴。

(3)⼥⼦的终⽇等待,独守空床对⽐荡⼦的终⽇不归。

(4)诗中的⼥⼦昔⽇是“倡家⼥”习惯于笙歌乐舞的⽣活,于如今独处幽闺的寂寞凄凉形成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6)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6)

⼆、反映知识分⼦⽣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1.《沉沦》:短篇⼩说《沉沦》是创造社会成员郁达夫发表于⼆⼗年代的作品,当时⽂坛上有⼀批创造社成员和接近创造社的作家发展了⼀种“⽩叙⼩说”(也叫“⾝边⼩说”)。

其中⼀种是主要抒写作家⾃⼰的⽣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有虚构的情节,代表作就是《沉沦》。

这些作品把“表现⾃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展现⾝边的⽣活,袒露⾃⼰的灵魂,抒发内⼼的感情,通过“表现⾃我”来透视整个⼈⽣、社会或⼀个时代。

《沉沦》以⾚**的真率描写,刻画了⼆个留⽇学⽣在⾃⼰的⽣活环境⾥寻求纯真友谊和爱情⽽不可得,以及⾝处异域⽽直接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因此产⽣的孤独、寂寞、忧郁、**的⼼理状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公——⼀个“弱国⼦民”的⾃卑感,屈辱感和由此⽽来的希望祖国快快富强起来的迫切愿望。

作品中主要⼈物是“他”(⼀个留⽇学⽣)该⼩说是⼀篇⾃传体⼩说,同时也是⼀篇⼼理⼩说。

2.《伤逝》:作者鲁迅,短篇⼩说,⼆⼗年代“五四”时期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民主、⾃由”思想的冲击下,青年⼈开始冲破旧的婚恋观念,追求恋爱⾃由、婚姻⾃主。

鲁迅通过此⽂意在告诉青年⼈婚姻⾃主、恋爱⾃由并不是⼀个单纯的问题,如果社会环境不发⽣变化,个性解放只能是⼀句空话⽽已。

⽂中主要⼈物:⼦君、涓⽣。

3.《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创造社主要成员之⼀。

代表作有⼩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说发表于⼆⼗年代“五四”时期,属短篇⼩说。

创造背景:“五四”⾼潮过去之后,青年知识分⼦找不到救国救民的光明⼤道,便患上了⼀种“时代”病:迷悯、彷徨,同时他们在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的情况下,就会遭受社会的挤压和迫害⽽⽆⼒反抗。

作品主要⼈物:“我”、⼥⼯陈⼆妹。

4.《潘先⽣在难中》:作者叶圣陶,⼜名叶绍钧,⽂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代表作有短篇⼩说《潘先⽣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长篇⼩说《倪焕之》等。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1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1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作家知识□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建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运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药》, 《孔乙己》, 《家乡》, 《阿Q正传》, 《祝愿》, 《孤独者》, 《伤逝》等。

小说集有:《呼喊》, 《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 《坟》, 《华盖集》, 《而已集》, 《二心集》, 《三闲集》, 《花边文学》, 《伪自由书》, 《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 《秋夜》等。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建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殊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心情的抒发,擅长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调。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 《沉沦》, 《南迁》), 《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 《屐痕处》, 《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文学探讨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 《火灾》, 《线下》, 《城中》, 《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 《未厌居习作》, 《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探讨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很多“问题小说”。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是中国国家开放大学自考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和相关知识。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现代之前的文学作品。

2.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反对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创新;-揭示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对形式的追求。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的兴起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三、鲁迅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1.鲁迅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3.《阿Q正传》的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的意义。

四、徐志摩与《再别康桥》1.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再别康桥》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

五、茅盾与《子夜》1.茅盾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子夜》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

六、老舍与《骆驼祥子》1.老舍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骆驼祥子》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

七、巴金与《家》1.巴金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家》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

八、丁玲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丁玲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

九、钱钟书与《围城》1.钱钟书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围城》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

十、余华与《活着》1.余华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思想。

2.《活着》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

十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2.文艺思潮与文艺批评的演变。

3.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特点。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部知识点的概要介绍,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并探讨其背后的思想、主题和表达方式。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复习资料鲁迅选入四篇。

其中两篇描写农民题材(《故乡》、《阿Q正传》),另两篇描写知识分子命运(《孔乙己》、《伤逝》)。

△《阿Q正传》:阿Q虽然是农民,但他的意义远远超出农民,他的典型性格: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独特的、典型的、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性格,具有丰富的蕴含,具有深厚的生存基础,具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自我平衡、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等。

阿Q的性格,是民族某种性格的缩影,但又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又是整个人类共有的性格、共有的弱点,是人类、人性的弱点。

这篇小说不仅是简单的揭露、批判,而意在让人类更深刻地思考人类自身的弱点。

所以有人把阿Q说成是“说不尽的阿Q”。

☆《伤逝》:思考深刻、思绪复杂、投入多。

从题材上看这篇小说是鲁迅唯一一部直接描写爱情的小说,但主要不是写爱情,而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阐发对一系列时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包括对反封建思想****的思考:不要轻易认为封建思想意识会随“五四”新文化、新文化运动而消灭,不会。

小说特别揭示了女性对幸福的追求不可能通过爱本身实现,首先要有人格和经济上的独立。

揭示出整个知识分子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必须与整个时代社会的解放同步实现。

(关于对爱情本身的思考,看作品)郁达夫,浪漫主义主观抒情代表作家,“创造社”代表作家。

作品选入两篇。

小说《沉沦》是其代表作。

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沉沦》的风格是(1)“自叙传”式的叙事方式;(2)抒情主人公的塑造;△(3)“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沉沦》中以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4)抒情的语言。

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秾,却也掩不住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

(完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

(完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读小说1、《阿Q正传》鲁迅(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狂人日记》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

(2)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3)分析阿Q形象和典型意义: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雇农,他性格质朴、愚昧而又狡猾,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意义: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

(4)分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革命: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

他对革命的向往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

“大团圆":“大团圆”结局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斗争,贫苦农民阿Q最终成为牺牲品。

(5)简析作品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6)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手法:现实主义特色: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运用白描的手法,紧紧围绕着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 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 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
(识记)“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识记)新月社: 成立时间:1923 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 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 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 的探索。 语丝社: 成立时间:1924 年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 主要刊物:《语丝》周刊 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 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 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 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 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 1、 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 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 鲁迅、高长虹) 3、 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4、 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5、 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 6、 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 7、 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识记)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4)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4)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4)(三)诗歌分析提要 1.诗歌特质:诗的本质品格是抒情、常常通过特征性景象、典型的画面、场景、细节和感受,饱含着诗人的情意,熔铸成美的意象,从而高度凝炼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注意以下三大问题。

(1)分析诗的意象。

意象可以理解为意加象,亦可以理解为意的象,关键是二者统一,就是说客不雅物境与主不雅情意的统一,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我们可将诗的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拟喻性意象,明喻性意象和隐喻性意象四种综合分析意象,主要发掘客不雅物境和主不雅情意两个方面,遵循“描绘什么—抒发什么”这样的模式。

(2)综合诗的主题。

在分析意象的基础上,按照“描绘什么——抒发什么——赞颂或揭示什么”这样的模式,着重发掘诗的意象所表示的情和意和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3)分析诗的构思。

着重分析艺术表示、手法、结构和语言。

①诗的艺术表示。

常见的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

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②诗的艺术手法。

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

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

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

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示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如《雨巷》。

③诗的结构。

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5)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5)

四、作品分析: 1、分析汉乐府《东门⾏》的⼈物性格及艺术表现⼿法。

答:《东门⾏》的⼈物性格,丈夫不堪忍受家中⽆⾐⽆⾷的困窘之状,拔剑⽽起;妻⼦牵⾐⽽哭,竭⼒劝阻,但丈夫去意已决,义⽆反顾。

妻⼦温柔善良、安分软弱与丈夫粗放刚勇、铤⽽⾛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

本⽂艺杂⾔写成,句是长短参差,⽤以表现夫妻对话声⼝毕肖,抓住富有特征的⽣活⽚段和采⽤对话的形式,鲜明地体现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表现特点。

2、分析汉乐府《⼗五从军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法。

答:思想内容:这⾸诗写的是⼀个年⾼⼋旬的退役⽼兵,倚⽴在⾃家那荒草滋蔓、野禽出没的破败门⾸,⾝后汤饭俱已做熟,却⽆⼈可以共享,真切地表现了⽼⼈凄凉的晚景,形象地地反映出战争给⼈民带来的苦难,有⼒地控诉了不⼈道的兵役制度,也从侧⾯暗⽰出整个社会苦难深重,⼈⼝锐减的凋敝境况,对这位⼏乎终⾝服役、也因此被葬送了⼀⽣的⽼⼈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艺术特点:本诗⽤第⼀⼈称,语⾔朴素平实,对场景的描写和对主⼈公语⾔、动作、⼼理描写都很成功,通篇⽤五⾔,句式整齐,有些句⼦还较好地使⽤了对偶。

3、分析汉乐府《阳上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法。

答:本诗以华美的词藻和⽣动活泼的语⾔描述了有权优势的太守在采桑⼥⾯前碰壁的故事。

美丽的⼥⼦罗敷如同耀眼的太阳出现在城南,牢牢地吸引住了众⼈的⽬光,过路的太守唾罗敷的美丽,贸然上前求婚,被罗敷⼀⼝拒绝,罗敷并通过夸说⾃⼰的夫婿嘲笑了太守的不⾃量⼒。

艺术特点:诗中以华美的词藻对罗敷的美貌作铺叙性的正⾯描写,以夸张的⼿法描写中⼈看到罗敷后的反应,从侧⾯烘托出罗敷的美,并由此营造出⼀种轻松活泼的喜剧⽓氛,为太守的出场及其尴尬狼狈的下场作了铺垫,诗全⽤五⾔,对话描写层次丰富,具有戏剧表演般的效果。

4、分析《古诗⼗九⾸》中《⾏⾏重⾏⾏》⼀诗的艺术特点。

答:这⾸诗先忆别⾷的情景,再说路远难会,后写相思之状,最后以⽆可奈何的⾃我排解作结。

诗的语⾔⾮常朴实。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9)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9)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9)第三单元精读散文《寄小读者(通讯七)》简析:1、本篇赞美母爱、童真、大自然的主题。

“爱”曾经是冰心创作的最高境界,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她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本篇散文也表现了这一基本主题。

作品上半半篇是海上三日生活的记录。

作者热爱大海,童年时代与大海耳鬓厮磨了10年,所以她笔下的海景十分抚媚动人。

她写了夕阳斜照下粼波变幻的空灵妙景,写了繁星闪烁、波澜吟啸的海空夜色,写了神户港口的灯光、星光、月光的交相辉映,还写了海上三日虽有童心来复的飞扬和快乐,然而总断不了乡思离愁的凄恻和怅惘。

下半篇主要写慰冰湖的景致和作者的感受。

湖上的明月和落日,湖上的浓荫和微雨,湖中各色树叶的倒影,以及柔如不堪桨的湖水,艳冶柔媚,仪态万千。

作者爱海,也爱湖,她称慰冰湖为“海的女儿”,这样便把文章的上下两部结合了起来,而融汇其中的既有对童真、母爱、自然的热情赞颂,也有对别离祖国、母亲、亲人的感伤情怀。

2、本篇融情入景、情景相生的抒情特色。

冰心的作品展现了纯洁真挚的感情,并善于融情致于景物之中,使情景相生并存,水乳交融,在幽静绚面的景物的描绘中,为作品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

在作品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凄侧缠绵的送行场面,那“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他们“在最远的江岸”遥望着即将离去的亲人,终于船启动了,送行都与旅者渐渐消失在对方的视野中……人生最伤别离,这段依依难舍的别离场景的描述,催人泪下!那“终于断绝的纸条儿”系着人们不肯分离但终将各分两地的难以排遣的哀伤,感人肺腑。

在海上三日的生活中,作者对海景的描绘令人流连忘返,有一望无际的粼粼的微波,有夜晚银星闪烁的海空夜色,有月光、星光、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如此神秘壮不雅的迷人景色,牵动着作者的离愁、别恨和思念亲人的沉重感情。

越是在水光山色的感触下,越是增强了个人远离亲人的孤独感。

美景与感情的描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读小说1、《阿Q正传》鲁迅(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狂人日记》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

(2)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

(3)分析阿Q形象和典型意义: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雇农,他性格质朴、愚昧而又狡猾,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意义: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

(4)分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革命: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

他对革命的向往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

“大团圆”:“大团圆”结局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斗争,贫苦农民阿Q最终成为牺牲品。

(5)简析作品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6)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手法:现实主义特色: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

运用白描的手法,紧紧围绕着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2、《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1)“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沉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分析作品的自叙传特点: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文学见解。

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是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多抒发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

(3)分析作品中“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表达的思想:我和陈二妹的交往,就陈二妹而言,分为四个阶段。

①疑惧,戒备。

②信赖、同情。

③责备、规劝。

④消除误会,友谊升华。

作品通过知识分子“我”和女工陈二妹的生活境遇,相互交往的描写,表达了:①知识分子和工人,在旧社会同在社会地层,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

②歌颂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真诚友谊。

(4)分析作品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有些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

①如“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令人想起黑暗腐烂社会。

②景物的阴暗色彩,蕴藏着知识分子不能把握前途的无限哀愁。

3、《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2)茅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早期创作特色。

(3)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小说刻画了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刻画了他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作者刻画了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4)分析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冷静中寄寓讽刺批判的含义。

(5)简析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结尾具有画龙点睛作用。

这是揭露、嘲讽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的最深刻一笔。

潘先生在结尾肉麻地歌颂军阀,是为“保全自己”,已经没有是非没有原则。

况且这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且是为了得到上头的赏识而往上爬。

这就更卑劣;但这也正是小市民的思想性格的根本特征,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4、《萧萧》沈从文(1)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短篇小说《丈夫》、《萧萧》,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2)分析萧萧的形象及本篇的主题: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她十二岁做了童养媳,被诱惑怀孕,希望获取自由,但这种意识非常朦胧昙花一现。

她的一生是被动的一生,自己没有一点儿选择的权利。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湘西世界拒绝新事物、落后于时代的封闭局面。

(3)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对比等艺术手法:叙事特点:小说按照时间的先后,采用顺序记叙了跨度十几年的事情,其间有爷爷的转叙,顺序中又有省略和概叙,进一步体现了人物的麻木、无觉,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否定。

艺术手法: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①将湘西世界之外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学生与湘西内部的做童养媳的萧萧对比,这种对照是通过萧萧爷爷的转述形成的,这样既没有破坏萧萧故事的完整性,又通过萧萧周围世界对女学生的态度显示了湘西世界落后麻木的一面。

②萧萧作为童养媳的身份与她儿子娶的仍然是童养媳构成一种对照,暗示着萧萧悲剧重演的可能,让人深思。

5、《春蚕》茅盾(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通过描写30年代初期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3)分析老通宝的形象:深受封建意识毒害老一代农民,勤劳简朴,忠厚老实,对生活抱有希望,执著坚韧,有虔诚的热情。

因循守旧,凭直觉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

体现了老一代农民封闭僵化的历史惰性。

(4)分析本篇在地方特色中寓以时代风波的艺术特点:小说通过对丰富的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剖析社会问题的内在根源,体现了茅盾小说以理性描写社会问题并以形象剖析社会本质的艺术特质。

小说把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蚕事、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会交织,歌颂了农民的农业劳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时代的波澜。

6、《菉竹山房》吴组缃(1)代表作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

(2)理解小说中悲剧的社会根源:小说以现代文明青年的视角叙述二姑姑年轻时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逾越封建礼教是行为招来悲惨结局,根源是封建社会竖起的贞节牌坊,以及吃人的封建礼教。

(3)分析作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用阴森的环境,尘封的房间,姑爹的鬼魂,蝙蝠壁虎,狂风暴雨来渲染烘托悲剧氛围。

(4)简析结尾的“窥房”描写在人物刻画和艺术结构上的作用:结尾二姑姑和兰花窥房的情节是神来之笔,刻画了两个困在现实坟墓般生活牢笼中的女人表现出最为世俗的欲望,表明了人性在被压制二十年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将前文渲染的毛骨森森的气氛推向极致又突然逆转,故事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艺术上出奇制胜,思想上让人发省。

7、《九十九度中》林徽因(1)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家、作家,代表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2)分析本篇主题意蕴:描写北京某地的人们在华氏九十九度高温酷暑中从早到晚的日常生活,表现特定的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的人生百态,隐隐透着一种贫富对照,暗含着人生的不如意。

(3)分析小说把不同人物的故事相互嵌入,在驳杂的画卷中展示生活场景的叙事方式:小说没有统一的故事和主人公,处处是故事人人是主角,把不同人物的故事互相嵌入,在驳杂的画卷中展示故事的延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着如何打发生活,官太太们互相攀比,妒忌和嘲笑,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医无门眼看邻居暴毙,平常人家女子最求自由恋爱不得,无奈嫁入富人家做填房。

人世喜怒哀乐齐上场,热闹烦乱达极点,世态炎凉不公也到极点,人世的美好愿望与真诚在烦乱中冷却。

(4)分析本篇的结构特点:小说结构独特,采用全景视角,以场所为基点,以时间为基准,同一时间不同场所的故事齐头并进的多点开花的结构,打破了小说要求的故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整个作品如驳杂的画卷,描绘着生活的斑斓与复杂。

表现手法整体看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时间性,以空间的重组来表现生活。

刻画人物既有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又有西方心理描写,还有电影的浓缩时空的表现手法。

语言明快跳跃,简洁有力。

8、《断魂枪》老舍(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中篇小说《月牙儿》。

(2)理解本篇故事的背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

(3)分析沙子龙的形象及其意义:曾经是威震江湖的镖师,面对时代变迁,勇于做出抉择,顺应潮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以及宽容大度。

体现了老舍强烈的爱国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表现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的那种既感觉无用武之地又难以割舍的尴尬处境。

(4)简析本篇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传神描写刻画人物的特点:小说善于抓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沙子龙月夜练枪,孙老者的形象,王三胜们对沙子龙前后不同的评价,都能鲜明揭示人物的性格。

(5)简析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塑造主要人物沙子龙所起的作用:王三胜鲁莽气盛与沙子龙的深藏不露想对比,孙老者真心学艺与沙子龙的决意放弃相映照,突出了沙子龙的形象。

9、《小城三月》萧红(1)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2)简析翠姨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时代特点:翠姨的人生和爱情悲剧是由她的进步要求与时代局限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五四”运动后,新思想吹进了古老闭塞的小县城,年轻的心开始觉醒并向往现代文明的爱情与婚姻,但被旧时代的保守世俗所扼杀。

(3)分析翠姨形象:聪明、美丽、沉静、内向的传统女性,没有读过书,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交往中产生了朦胧的个性意识与觉醒的观念,向往具有现代文明的爱情与婚姻,但她冲不破强大的旧时代的封建婚姻制度牢笼,以抑郁而死抵抗封建婚姻。

翠姨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觉醒女性典型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