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法教案
道德与法治教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侵权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侵权问题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侵权问题日益严重。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正确对待网络侵权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道德和法治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侵权问题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侵权意识,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二、“网络侵权”概念及影响1. “网络侵权”的定义:“网络侵权”指在互联网上以未经授权获取、使用他人信息作为自己利益或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未经允许传播他人隐私、恶意窃取他人账号等。
2. 网络侵权的危害:(1)破坏个人隐私:当个人敏感信息被窃取或传播时,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个人隐私受到损害。
(2)损害他人名誉:未经授权传播他人负面信息或假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会造成被诋毁者名誉受损,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3)违背伦理道德:网络侵权行为背离了公序良俗,破坏社会道德风尚,应当受到法律惩处。
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侵权问题的重要性1. 树立道德意识: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侵权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提醒他们不要从事利益冲突、违反伦理原则的行为,以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并增强维护网络安全与互联网秩序的责任感。
2. 培养法治意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侵权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通过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讨论,可以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增强对自身权益和他人权益的尊重与保护。
四、基于道德的教育策略1. 道德观念灌输:针对网络侵权现象进行案例分析,在举实例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促使学生意识到保护他人隐私、尊重他人权益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摒弃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
2. 道德情感体验:通过教育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侵权行为对被侵犯者所造成的伤害。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维护网络安全和互联网礼仪行为。
五、基于法治的教育策略1. 法律知识普及:教师可通过案例解析、辩论赛等方式普及网络侵权相关法律法规。
第4课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教案
第4课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法律原则。
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侵权责任的适用条件以及权利的保护范围。
教案涵盖内容包括侵权行为、损害、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等,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的理解。
一、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侵权行为是指主体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侵权行为分为通常侵权和特殊侵权两类。
通常侵权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一般行为,如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
特殊侵权则是在特殊情境下,根据特定法律规定,对特定主体的侵权行为进行规制,例如侵犯知识产权、侵害消费者权益等。
二、侵权责任的适用条件要确定侵权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 违法性:侵权行为必须违反法律规定,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各个领域的法规。
2. 过错:侵权行为必须有过错行为,即主体必须具有明知或应知的违法行为。
3. 损害:侵权行为必须给他人造成实际损害。
三、侵权责任的种类依据不同的情况,侵权责任可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类。
1. 过错责任: 指侵权行为主体的过错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主体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
它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故意过错责任:行为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损害,但仍然故意实施。
此时,行为主体将承担全部损害的赔偿责任。
- 重大过失责任:行为主体在知情或应当知情的情况下,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措施导致他人损害。
此时,行为主体需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 一般过失责任:行为主体未能采取合理的注意措施导致他人损害。
此时,行为主体需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但赔偿金额可能会适当减少。
2. 无过错责任: 指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侵权行为主体没有过错,仍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此类责任通常适用于某些特定领域的法规中,如产品责任法、交通事故责任等。
四、权利保护的界限权利保护的界限是指法律对权利行使的范围进行规定,主要包括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权利行使的限制。
《侵权法责任法》教案
《侵权责任法》教案第一章侵权责任的体系一、侵权责任的保护范围★★【侵权法第2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注意:权益=权利+利益民事权益包括但不限于:1、物权;2、人格权;3、身份权;4、知识产权;5、股权;6、继承权。
难点1:身体权、名称权没有规定,但是也包括在内。
难点2:隐私权是新增权利。
(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2)隐私权的客体:私人信息+私生活安宁;(3)侵害隐私权的形态:公开、骚扰。
注意: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区别。
过去:我国将隐私放入名誉权中保护(民通意见第140条)。
现在:隐私权成为独立的民事权利(侵权法第2条)。
(1)主体:法人也有名誉权;隐私权只能是自然人;(2)客体:名誉是外在评价;隐私是私人信息和私生活安宁;(3)侵害行为:侮辱、诽谤;公开、骚扰;(4)侵害后果:社会评价降低;让公众知晓;(5)责任形式: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隐私权不能适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案例某媒体未征得艾滋病孤儿小兰的同意,发表了一篇关于小兰的报道,将其真实姓名、照片和患病经历公之于众。
报道发表后,隐去真实身份开始正常生活的小兰再次受到歧视和排斥。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DA.该媒体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B.该媒体侵犯了小兰的健康权C.该媒体侵犯了小兰的姓名权 D.该媒体侵犯了小兰的隐私权难点3:我国法律对第三人侵犯债权制度原则上不予承认。
虽然我国立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理论通说,司法实践以及司法考试,一般认为侵权责任法只保护绝对权利,不包括相对权利的债权。
案例甲欠乙1万元到期未还。
2003年4月,甲得知乙准备起诉索款,便将自己价值3万元的全部财物以1万元卖给了知悉其欠乙款未还的丙,约定付款期限为2004年底。
民法教案完整版
民法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依法办事》中的《民法教案》。
本节课主要讲解民事法律关系,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特点,以及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特点,理解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特点,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含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民事法律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案例:小明的爸爸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小明骑着自行车去上学,途中不小心撞到了小红。
请问,这个案例中涉及到了哪些民事法律关系?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特点,以及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含义。
3. 案例分析(10分钟)分析刚才导入案例中的民事法律关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关知识。
4. 课堂互动(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案例中的民事法律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后作业(5分钟)设计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民事法律关系1. 基本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依法建立的权利义务关系。
2. 构成要素:民事主体、权利义务、法律依据。
3. 特点:平等性、自愿性、合法性。
4. 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5. 民事权利: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种权益。
6. 民事义务:民事主体依法承担的一种责任。
侵权法责任法教案
侵权法责任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侵权法责任法的基本概念、构成要件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免责事由。
3、培养学生运用侵权法责任法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加害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和过错。
(2)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如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2、难点(1)如何准确判断因果关系以及过错的认定标准。
(2)在复杂的案例中,正确适用归责原则和免责事由。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侵权法责任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侵权行为案例,如交通事故、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人身伤害等,引发学生对侵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侵权法责任法的主题。
(二)侵权法责任法的基本概念1、侵权行为的定义: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的行为。
2、侵权责任的含义: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三)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加害行为:指行为人实施的加害于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损害结果:指因加害行为造成的他人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或者精神损害等不利后果。
3、因果关系:指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心理状态。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四)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侵权责任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行为人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关于侵权责任法的教案
关于侵权责任法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让学生系统理解侵权责任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熟练掌握常见侵权行为的判定方法,并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侵权责任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常见侵权行为的判定标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准确分析和判定侵权行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侵权责任法的基本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侵权责任法的应用。
3. 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侵权案件的审理过程,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 分钟)通过讲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侵权案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受伤、网络谣言侵犯他人名誉等,引起学生对侵权行为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侵权责任法。
二、知识讲解(约30 分钟)1. 介绍侵权责任法的基本概念和立法目的,让学生明白这部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详细讲解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如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等,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原则的适用情况。
3. 分析常见的侵权行为类型,如侵犯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等)、侵犯财产权(盗窃、损毁他人财物等)。
三、案例分析(约30 分钟)展示多个具体的侵权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判定侵权行为,并探讨相应的责任承担方式。
四、模拟法庭(约45 分钟)1. 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模拟一场侵权案件的审理。
2. 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案件材料,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熟悉法庭审理的程序和规则。
3. 在模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模拟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课本讲解:以下是侵权责任法的部分原文内容:“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段原文强调了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侵权责任。
2023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案
2023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案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4)犯罪的类型复杂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社会的因素(2)家庭的因素(3)学生的心理因素5相互交流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6、布置作业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案【篇2】一、班会课设想:由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
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
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所以召开本次主题班会,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争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的1、通过看视频、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一些法律常识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1年整理〗《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案例一》优秀教案
第2课时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学科核心素养1.目标与素养(1)了解民法典对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保护;了解人身权利包括的具体内容;认识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和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的一致性。
(2)认同民法典中对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特别保护;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价值取向。
2.情境与问题(1)通过查阅民法典中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的规定,理解人身权利的内容。
(2)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和行为,认识侵犯人身权利的表现。
(3)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和行为,了解维护权利的方法。
(4)通过阅读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有关规定,认识侵犯人身权利要承担法律责任。
3.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法、讨论法,认识民法典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的规定。
(2)通过案例法、研读法、讨论法,认识人身权利的内容。
(3)通过案例法、研读法、合作交流法,认识树立尊重他人权利意识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自然人享有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2.人身权利的内容和人身权利的维护。
3.树立尊重他人权利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难点1.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2.维护自身权利和尊重他人权利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多媒体出示资料: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思考: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编”的主要内容吗?【设计意图:民法典的颁布是我国法治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每个公民的权利保障息息相关。
通过上述材料,顺利引入本课时内容。
】二、主题探究——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主题探究活动(一)生命健康俱可贵1.民法优先保护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1)宪法和民法的关系如何?(2)依据民法典,民事主体享有哪些人身权利?(3)法律保护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有什么意义?(4)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答案提示:(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民法是依据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制定的普通法律。
最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了解保护公民权利的相关部门法,未成年人享有的其他特殊权利。
2.知道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运用相应的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3.懂得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学法、懂法的重要性。
2.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遵守法律。
三、教学过程:通过这个环节的预设场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从而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活动二:活动二:跟着吕慧娴去实习(10分钟)1 .展示图片:课本83页一组图片《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2 .思考:假如遇到这样的问题,你知道如何解决吗? 3.各抒已见:大家交换意见,相互补充交流。
4 .过渡:大学生吕慧娴在法律援助中心实习,这一天,她为几名前来请求法律援助的人提供了建议。
5 .展示图文:请同学们阅读四个案例,有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稍后全班交流。
7,填一填:诉讼等。
8.说一说:通过吕慧娴的实习经历,你们有什么针对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各抒己见。
观看并思考老师出示的四个案例。
同桌之间可以先进行场景模拟练习,再全班交流。
学习吕慧娴,争当知法懂法的好少年。
课堂小结分钟). )未成年人享福权利多≡≡1- ;•一1学法1•法,堆护权利:二三NJ z荒三1・1——:. 1. 未成年人享有"------------------------ /.I专门法律保护用好法律维护权利—;M合法I_______________ J I\ ________ J维权不可it界,■fo u✓法律是我们每个人的保护神.我们只有学法、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拥有用法律解决I何■的忠维方式,在权利的边界内寻求法律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空间:头脑风暴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以下任务,一起行动起来吧!1.多阅读、了解一些法律知识。
民法 课程教案
民法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理解民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民法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学内容1. 民法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原则。
2. 物权法:包括物权的种类、物权的变动和保护等。
3. 合同法:合同的成立、内容和效力等。
4. 侵权责任法:侵权行为的构成、责任和赔偿等。
5. 婚姻家庭法:婚姻的成立、效力和家庭关系等。
6. 继承法:继承权的分配、继承方式和遗产管理等。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理解民法中的抽象概念,如“权利”、“义务”等。
* 重点:民法的原则和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
2. 民法案例集:用于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软件:用于模拟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民法的基本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问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而引出民法的概念和作用。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然后逐一讲解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等内容。
3. 巩固练习: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测试、小组报告和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法知识。
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搜集生活中的民法案例,进行分析并写出报告。
法不可违-示范教案
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1.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三、教学准备收集与课时内容密切相关的新闻热点事件(文本、图片、视频均可)、其他相关图片资源。
四、相关资源【课程引入】报假警违法吗;公交车打扰司机的行为案例;【知识解析】认识违法行为类别;椰子能随便偷摘吗;探究“凭本事借的钱”要不要还?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之中,当我们遇到紧急危险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例如火灾、纠纷等。
学生:拨打119、110教师:我们看看下的漫画情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上图片是资料“【课程引入】报假警违法吗?”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
)教师小结:报假警首先是一种违法行为,别看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但是意义重大,是无数需要帮助人的救命电话,当我们因为自己个人的“好玩”或者胡乱编造而拨打电话时,都会侵占这这些人的救命机会,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奉献社会,首先就要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吸引学生的兴趣,对社会中“报假警”的违法行为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明确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争做守法公民。
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活动一:公交车打扰司机的行为提问:在公交车上的这种行为对吗?会造成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挖掘,结合当下的部分现实新闻加以引导,旨在引导得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无小事。
教师小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教师小结:在公交车上扰乱正常行驶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造成了重庆坠江事件等惨剧的发生,所以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保护知识产权教案
保护知识产权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措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
二、教学内容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种类。
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措施。
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及其危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措施。
重点: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措施。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相关视频。
PPT:包含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视频:展示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及其危害。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措施。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及其危害。
六、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授新课:通过PPT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种类,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措施,以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及其危害。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和措施,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归纳小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七、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测验结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八、作业布置收集并整理关于知识产权的新闻或案例,写一篇短评。
设计一份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海报。
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并请他们谈谈对知识产权的看法。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更多关于知识产权的信息。
完成课堂小测验,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能力。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将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成笔记,方便以后复习和查阅。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一、学情分析对于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初中学生存在以下特点:1.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行为即使出现违法行为,或者遭遇法律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3.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力图让学生明辨是非、对法律加深了解,增强守法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二、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强调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例子”。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采取了播放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遵章守法的具体做法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论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论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论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加强,曾经未被重视的教案一度成为知识产权案件争议的焦点。
应该明确的是,首先应针对具体的案件来界定教案的属性,然后再根据教案的属性判断版权归属。
我国在此类问题上存在立法空白,完善有关教案著作权的立法,打击不法的教案侵权行为,为鼓励教师教学钻研和保护知识产权提供有力的武器。
关键词:教案作品著作权一、教案概述教案,即教学方案的简称,它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的课时计划。
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产生的智慧成果,是教学过程中依据的重要资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教案与每个老师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教案写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结果的好坏,因此,教案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目的性。
教学是教案设计的初衷,无论教案的形式如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教学服务;2、科学性。
教案是依据教材和大纲编写的,它本身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和特点。
对教案每个部分的设计都必须符合科学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差异性。
教案体现了教师的个人特色,天然地打着教师的人文印记,即使针对同一班级的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案往往也是千差万别。
在日常实际中,教案本一般是学校购买并发放给教师使用的,是学校的财产,教案本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移。
写教案则是教师的一种工作行为,学校通过教案管理督促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供老师间相互参考学习。
因此,教案本所有权和教案著作权的交叉使得版权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教案的归属并未直接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教案著作权1.对教案是否属于作品的认定作品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范围内,由作者独立创作的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并能记载于有形载体上的智力创作成果。
我国著作权法对教案是否享有著作权没有明确规定,根据《著作权实施条例》第2条对作品的定义,可以以作品的三要素作为判断标准。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内容(合集16篇)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内容(合集16篇)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内容第1篇课题名称: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机智勇敢的于杰教学目标: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
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
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教学方法:事例引入,激发兴趣。
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
问题讨论,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
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
请看这样一个事例。
(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二、分析理解(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向于杰学习什么?(二)结合实际。
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1、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你该不该开门呢?2、路上,如果有陌生人尾随你,你该怎样办呢?3、当陌生人送你连环画,说是送礼物时,你该怎样做?4、一个人自己回家,开门如发现屋内凌乱,或有味异时,你应该怎样做?5、当你一人在家,有人说,你的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去单位,你去不去?6、当不认识的人送给你糖果、饮料等诱人的食品时,你该怎样做?7、放学后,有陌生人抢你的书包,或威胁索要钱财怎么办?8、当你被坏人挟持后,你将怎样想办法逃离虎口?(四)表演《你是陌生人》。
(五)教师小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保护自己惩治犯罪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大家多关注。
12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5)结合所学完成活动园中相关题目,并小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涉及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情形?引导学生学习未成年人相关法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涉及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情形,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方法。
2.回答的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3.板书课题:《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这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违反法律,那么,是怎样做的呢?
未成年人维权途径:
(1)告知情况:告诉家人,向老师学校报告发生情况;
(2)咨询寻求帮助:向律师等专业人员请教,向居委会或村委会求助,向法律援助部门求助,向妇女儿童保护组织求助;
(3)寻求法律帮助:请求政府主管部门依法办事,请求公安机关立案查办,向检察院提起控告申诉,向法院起诉。
3.活动园
阅读讨论陈某的做法,做出正确选择
板
书
设
计
12.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法律全面保护公民权利
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相应法律维权
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和保护权利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2.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课 时
2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学法懂法,知法守法。
法制教育教案
法制教育教案法制教育教案范文(精选5篇)法制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警惕不法侵害,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确立法律观念,尊重规则,尊重权利。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掌握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3)认知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一些不法侵害和意外险情的情形,提高防范侵害的警惕性;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用智慧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提高警惕是防范侵害的前提。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导课二、新授同学们,下面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小丽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阿林,并且很快地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
阿林约小丽去公园玩,小丽应邀了。
师:根据你们的猜测和想象,你说他俩会怎样?生:......(一)提高警惕过渡:刚才大家对小丽的遭遇作了很多猜测,那么究竟小丽的遭遇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事情的进展。
1.播放影片2.师:小丽这么轻易落入魔掌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形成共识:小丽落入魔掌的原因在于思想上没有高度的警惕,轻信网友。
(板书:警惕)3.师:我们在网上交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课件出示)a.活动:小组讨论b.指名汇报教师归纳:总的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青少年要提高警惕性;同样,社会犹如网络世界,即绚丽多彩,又存在着一些丑陋肮脏的东西,我们同样要提高警惕,正如谚语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用智慧保护自己过渡:由于小丽在思想上没有提高警惕,落入了魔掌,现在她非常后悔,向我们发出了求助。
侵权责任法课程教案
《侵权责任法》课程教案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法律文秘专业岗位能力课程二、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侵权责任法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相关知识的学习,合理的分析侵权责任法相关案件。
素质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重点章节: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数人共同的侵权责任、责任抗辩、财产损失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特殊责任主体的侵权责任、一般过错侵权责任举要、无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难点章节: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数人共同的侵权责任、责任抗辩、无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四、实践环节和内容总体设计(无)(一)主要环节安排(二)内容总体设计1、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2、教学见习五、教学进程计划表(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侵权责任法》六、教学资料收集和配置设计(一)、使用教材《侵权责任法》张新宝ISBN:978-7-300-17628-4(二)参考材料:1、梁慧星:《侵权责任大重要条文解读》2、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七、可利用的教学方法(落实到章节)八、作业布置与批改设计使用教材各章节后面的作业让学生做书面作业。
1.作业内容要求:以教学大纲内容为基础,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形式与题量:每章内容讲授完毕后将教材课后习题选择一部分,进行一定的练习。
根据本章重、难点要求,布置题量并使难易程度适度,中等水平的学生在一个小时内能够完成的作业量。
题型可是书本课后练习题,也可是能力测试题,或者是课后的参观、调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作业类型以案例和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为主,以达到测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反映复习巩固和加以实际应用的目的。
3、作业批改设计因班级较多,每次布置的作业,可抽调一部分的作业进行评阅,对发现的主要和倾象性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评讲;对于选择题,先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由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评;对于课堂作业和学生的实训报告,分别由教师进行现场讲评和抽阅,并对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评。
2024年民法典教学教案任意下载 [完整版]
2024年民法典教学教案任意[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法典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基本原则。
2.培养学生运用民法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法律素养的认识,增强法治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民法典的基本概念、构成、基本原则以及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民法典的具体法律条文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民法典》2.教学课件3.案例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老师简要介绍民法典的背景和意义。
2.提问:同学们对民法典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民法典的基本概念老师讲解民法典的定义、地位和作用。
2.民法典的构成老师讲解民法典的构成部分,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
3.民法典的基本原则老师讲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如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等。
第二课时一、案例分析1.案例一: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甲方未按约定支付房款,乙方要求解除合同。
分析该案例中涉及到的民法典条文。
2.案例二:丙丁双方因交通事故发生纠纷,丙方要求丁方赔偿损失。
分析该案例中涉及到的民法典条文。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民法典条文分析问题。
第三课时一、民法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老师讲解民法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婚姻、继承、合同等。
2.学生举例说明民法典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法典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基本原则,谁能简要介绍一下?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二、模拟法庭1.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原告、被告、法官等)。
2.各组根据案例编写诉状、答辩状等法律文书。
3.进行模拟法庭审理,老师担任审判长,学生担任审判员、书记员等角色。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参与模拟法庭的感受。
第五课时一、民法典知识竞赛1.老师设计竞赛题目,包括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等。
2.学生分组竞赛,老师担任评委。
民法学课程教案
民法学课程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全面理解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但不限于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
2.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民事法律关系分析方法,能够清晰地辨别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要素。
3.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民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的民事纠纷时,能够准确运用法律条文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2)各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3)常见民事权利的类型和保护方式。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民法原则转化为实际的分析工具,应用于具体案例。
(2)复杂民事法律关系的辨析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法律条文。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民事案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模拟法庭法:让学生模拟法庭审判过程,增强对法律程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约15 分钟)(1)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民事纠纷故事,引发学生对民法学的兴趣,例如邻里之间因房屋产权产生的纠纷。
(2)提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初步看法,引导他们思考可能的解决途径。
2. 知识讲解(约45 分钟)(1)详细介绍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如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民事法律行为等。
(2)重点阐述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每个原则的内涵和应用。
比如,在讲解公平原则时,可以举例说明在合同签订中,如何判断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公平。
(3)讲解常见的民事法律关系,如买卖合同关系、租赁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特点。
3. 案例分析(约30 分钟)(1)展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事案例,如消费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权法教案第一编侵权责任法基础理论第一章风险社会、损害事故与补偿体系第一节风险社会的出现与损害事故第二节侵权赔偿责任与其他补偿制度的关系第一章风险社会、损害事故与补偿体系第一节风险社会的出现与损害事故一、科技发展、风险社会与损害事故现代科技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损害与风险。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工伤事故、产品事故等各类损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危机四伏,充满损害的风险社会。
二十一世纪的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等损害事故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控制风险、减少损害,以及在损害发生之后如何有效地对受害人加以补偿,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法律与社会问题。
二、现代法律制度对损害的预防预防与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就法律制度而言,危险的预防与控制需要通过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权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综合加以规范。
(一)行政法对损害的预防国家的行政行为分为秩序行政与服务行政,其中秩序行政的重要内容在于防范危险事故与损害的发生。
行政法预防危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1、行政许可2、标准检验、规划评估3、信息披露制度4、强制召回5、及时发现危险隐患并进行纠正6、行政制裁(二)刑法对损害的预防刑法发挥着对损害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能。
在《刑法》中,以下几大类犯罪对于预防损害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3、侵犯人格权的犯罪4、侵犯财产权的犯罪(三)私法对损害的预防人格权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以及侵权法等私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损害预防功能。
具体表现为:1、人格权法、物权法、知识产权等法律部门赋予了人格权、物权以及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享有预防妨害的请求权,有效了预防了损害的发生。
2、合同法中规定的附随义务及违反该义务的责任也具有防范损害的作用。
3、侵权法主要是通过侵权赔偿责任发挥损害的预防功能,即通过对特定赔偿义务人施加赔偿责任以实现特别威慑,同时对其他人实现一般威慑,以防止损害的再次发生。
三、现代社会中的损害综合补救体系(一)现代法治国家中损害综合补救体系的建立到目前为止,现代西方现代法治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侵权赔偿责任、第一方保险、责任保险、社会保障的等多项制度在内的综合救济体系,借助国家、社会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实现损害的分散与填补。
(二)我国的损害综合补救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目前也初步建立了包括侵权赔偿责任制度、责任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损害综合补救体系。
四、处于十字路口的侵权责任法现代社会损害综合救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引发了理论界对侵权行为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探讨。
现代社会的损害综合救济体系并不会导致侵权行为法的衰微,相反这些制度相互配合与补充,能够更好的发挥填补损害的作用。
第二节侵权赔偿责任与其他补偿制度的关系一、侵权赔偿责任与第一方保险(一)第一方保险的概念与类型第一方保险也称“损失保险”,是指以投保人自身的财产或人身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第一方保险的类型主要包括: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火灾保险、综合汽车保险等。
(二)第一方保险与侵权赔偿责任制度的区别1、产生基础不同。
第一方保险乃是基于意思自治而产生的,即由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保险合同;而侵权赔偿责任制度是强行性的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之所以向他方当事人负担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乃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2、制度功能不同。
侵权赔偿责任以填补损害为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第一方保险在纯粹人身保险的场合,不具有损害赔偿的功能,只是在财产保险中或者具有财产保险性质的非纯粹人身保险中具有损害赔偿的功能。
二、侵权赔偿责任与责任保险制度(一)责任保险概述责任保险(liability insurance)是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当对第三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标的而成立的保险合同,也称“第三人保险”或“第三者责任保险”。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责任保险进行不同的分类。
1、依据保险标的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个人责任保险和专业责任保险。
2、依据是否属于依法必须投保,可以分为强制责任保险与任意责任保险。
(二)责任保险制度对侵权法的影响1、责任保险对侵权法的功能产生了影响2、责任保险与无过错责任的互动3、责任保险导致了侵权诉讼的大量减少(三)侵权行为法对责任保险的影响1、产品责任诉讼数量的飞速增长2、医疗事故侵权诉讼数量的高速增长三、侵权赔偿责任与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内容社会保障是指“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社会优抚等。
社会保障法的主体也是由社会保险立法、社会救济立法、社会福利立法、社会互助立法以及社会优抚立法等构成。
社会保障法出现与发展不仅对侵权行为法功能的演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改变侵权行为法的调整范围。
(二)社会保障法与侵权行为法的区别1、哲学基础不同2、功能不同3、补偿范围不同4、归责原则不同5、能否适用过失相抵不同6、免责事由不同四、侵权赔偿责任与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一)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是一种由国家补偿因他人犯罪行为而死亡的受害人的遗属或者遭受严重伤害的犯罪被害人的损失,从而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安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与司法保护制度。
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为:1、国家负有预防犯罪,使人民免于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责任,对于没有尽到预防犯罪责任的犯罪被害人,国家当然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帮助因犯罪行为而受害以致陷入生活困顿的人是国家负有的维护人民基本生存保障的宪法义务;3、由国家对犯罪被害人及其遗属的损失进行适当补偿,可以减轻受害人对犯罪人的仇恨心理,避免其进行复仇,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与侵权赔偿制度的区别1、目的与功能不同2、适用范围不同3、补偿标准不同4、与其他补偿制度的关系不同(三)关于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的思考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
从法律上来讲,针对因犯罪行为而死亡的受害人的遗属或者遭受重伤的受害人处于生活困顿的情形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有两种:其一,针对为制止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害的受害人在加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由受害人给予适当补偿。
其二,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创立了“安全保障义务”,依据该义务可以令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人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部分先行垫付责任。
理论界与实务界呼吁尽快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第二章侵权行为概述第一节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类型第二节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第三节侵权行为与其他法定之债第二章侵权行为概述第一节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类型(一)侵权行为的概念与性质侵权行为的性质为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事实行为仅仅依据法律规定而直接发生法律效果,它具有客观性以及权利义务效果法定性的特征。
何种行为构成侵权行为,发生何种法律效果,均需法律规范直接予以规定。
所以,要界定侵权行为,就不得不描述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或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随着侵权行为法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地位日益重要,归责原则已不限于过错责任,因此在定义侵权行为时,就不能完全按照过错责任的要件加以表述,而必须将无过错责任的情形也包含进去。
对侵权行为定义,应明确以下两点:1、侵权行为中虽有一“权”字,却并意味着侵权行为仅仅是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一些特定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同样可以获得侵权行为法的保护。
2、侵权行为中虽有“行为”一词,却并不意味着只有直接的人的行为,才能构成侵权行为,虽无人的直接行为,而仅仅是物件造成他人损害,亦构成侵权行为,由该物件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责任。
(二)侵权行为的类型1、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区别意义:适用法律不同;有无最高赔偿限额不同;有无强制责任保险不同。
2、自己责任的侵权行为与替代责任的侵权行为区别意义:归责原则不同;加害行为类型不同;举证责任不同。
3、人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与物件致害的侵权行为区别意义:归责原则不同;责任主体不同。
4、单独侵权行为与多数人侵权区别意义:行为主体数量不同;责任主体数量不同;是否承担连带责任不同。
5、作为的侵权行为与不作为的侵权行为区别意义:过错的认定方法不同;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不同。
第二节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一、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区别1、违反的义务不同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绝对义务与相对义务;不作为义务与作为义务。
2、能否减轻责任上的不同3、保护范围不同4、责任构成要件不同5、损害赔偿的目的与范围不同6、辅助人责任不同7、诉讼时效不同二、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一)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概念法律规范均为抽象的规定,并从各种不同角度规律社会生活,因此常常发生同一事实符合数个规范之要件,致该数个规范皆适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说上被称为“规范竞合”。
就民法而言,竞合的类型包括:1、规范排除的竞合2、替代竞合3、累积的规范竞合4、请求权竞合(二)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特征与形态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具有两项特征:1、当事人之间必然存在合同关系2、两种责任的内容或者请求权所针对的给付是同一的,因此请求权人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两种请求权从实践来看,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最常见的形态包括:1、买卖合同2、运输合同3、雇用合同4、租赁合同(三)我国法对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态度在《合同法》颁布之前,就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问题,我国民法理论界多采取承认的态度,且认为应当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
司法实践对于责任竞合一度采取的也是允许的态度。
1999年10月1日颁布的《合同法》第122条明确承认了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并且允许当事人自由加以选择。
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通过多个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竞合中的具体问题。
但是,如果当事人没有行使选择权,或者选择不明时,应当如何处理?目前并无法律和司法解释做出明确的规定。
从目前一些地方法院的做法来看,有些法院采取的是法院行使释明权,由当事人选择,如果当事人不选择,则驳回起诉。
第三节侵权行为与其他法定之债一、侵权行为与无因管理(一)无因管理概述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实务的行为从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制度。
我国《民法通则》在第5章“民事权利”的第2节“债权”中对无因管理作出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