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被众多经济学家认为是对传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研究总结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及政策的观察、解释、分析和运用新的方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基于此背景,全面介绍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优缺点做出了相关的评述,并研究总结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适用性。

标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中国宏观经济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代

表人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即《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选择的不一致性》(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和《构建时间与汇总波动》(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其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间一致性问题”进行分析,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在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两位学者作为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成员,不仅参加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而且作为新生力量,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政策主张做了一定程度的扬弃。为此,要考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必须首先回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此时西方国家惯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已经失灵:用其治理通货膨胀,则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用其刺激经济增长,则通货膨胀加剧。因此,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已无力解决当时的难题。有些学者甚至将滞胀归结于凯恩斯主义赤字政策的结果,认为赤字的增加刺激了需求扩大,从而拉动了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升又会使成本升高,尤其是工人工资的提高,这样又使得供给减少,产量下降,同时价格又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效严重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其他派别纷纷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抨击和责难,而真正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它在这一过程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并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

早期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年)一文中提出了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在《一个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1975年)中作了扩展和补充。

(一)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假设前提

1.理性预期假说

预期学派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穆斯,后来在卢卡斯那里得到充分发展。用卢卡斯的概括就是:理性预期假说就是假定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经济体系的客观概率分布。凯恩斯虽然充分强调了预期在影响投资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预期对经济政策的影响。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设充分显示了经济行为主体的预期对经济决策在经验上的影响。此外,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还指出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当事人能十分准确地预见未来,由于得不到完整的信息,预见往往是错误的。

2.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这一假说的含义是价格可以自由地、迅速地得到调整以出清市场,其否认了价格黏性,而价格黏性是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非均衡理论的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消费者按理性预期决定自己的最佳消费量,生产者则按理性预期决定自己的最佳生产量,而在交易中,所有可能的获益就已经被穷尽,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结果经济就处于一种持续均衡状态。

3.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是由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各自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独立提出来的,当时它被看做是对传统理论(凯恩斯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个假说的内容是: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技术革新、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投资率和制度安排等实际因素,与总需求变动无关,这个长期增长率被称为自然率水平。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变化能够并确实影响着产量,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长期中产量总要回到自然率水平。自然率假说是货币周期模型的重要依据。

(二)货币周期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

卢卡斯认为,货币对产量和其他经济变量有重要影响,货币因素是波动的初始根源。这一理论将货币冲击分为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认为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冲击引起了经济波动。当中央银行出乎公众意料地增加货币供给时,由于公众对此没有察觉,所以厂商和工人很有可能认为这种价格变化是个别市场的需求提高引起的。于是,厂商会提高产量,工人有可能提高工作量。相反地,如果货币供给减少使得价格下降时,厂商会误以为对他们的产品需求下降,因而减

产,工人们也会自愿地减少劳动供给。这就暗示了萧条时期的失业是人们权衡得失后的选择,是自愿的。当所有市场的厂商和工人都这样行动时,实际产量就会偏出正常水平,在短期内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如果货币冲击是意料之内的,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经济当事人这时不会产生任何错觉。

2.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市场分割而造成的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却又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预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又往往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障碍也是造成货币非中性的源泉。

这一理论所阐述的经济波动的传导过程是这样的:假设个人和厂商观察到了他们产品的价格上涨了,他们就需要搞清楚这一现象究竟是反映了总需求的增长,还是反映了对他们个别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若是前者,从实际量的角度来说什么也没变,厂商和工人也都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全社会的经济继续按自然率水平增长;若是后者,个别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工人会增加工作量,厂商会提高产量,双方都有动力增生的,卢卡斯等学者认为经济波动是由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的。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服务是银行部门生产的产出,其数量随着真实经济的发展而上升或下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的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经济波动的论述,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

3.偏好假说。个人在消费与投资、劳动与休闲之间有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当期休闲与未来休闲的选择,还有当期劳动与休闲之间的选择,其选择的目的是使个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水平。

4.投资连续性假说。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投资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从资本的投入到资本品的产出需要一段时间的连续投资。在这段时间内,投资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产出。

(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对经济波动进行的重新论证——经济周期驱动力分析

1.经济波动产生的根源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以下称基—普)排除了货币因素作为经济波动初始根源的可能性。按照他们的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技术冲击决定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能力,从而引起产出与就业的波动,其具体过程如下。(见图2和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