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月牙儿
关于老舍的《月牙儿》
关于老舍的《月牙儿》看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只因为篇幅短小还是名家之作,便随手拿来看看。
这一看,便是有了些许想法,也联想到中外很多同题材的小说。
《月牙儿》以回忆的手法写了暗娼韩月荣之所以为娼的原因。
幼时父亲过世,母亲为了生活成为暗娼,长大的她,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悟出一个道理来:体面和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对穷人,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
最终还是与母亲走了同一条路。
细细读来,内里满是辛酸和无奈,便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无情、黑暗与腐朽。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妓女这个行业是自古便存在了的,每个妓女都是被人们所不齿的,然而文学作品中亦是有许多与妓女有关的书籍作品。
《月牙儿》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早期的作品中还是不少的。
在老舍先生的《月牙儿》之前,更早的,在中国,便有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警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
杜十娘也是青楼女子,但她却不像其他妓女般自行堕落,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在自己被负时刚烈悲愤“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这种宁死不屈的行为,表现杜十娘的性格的刚烈和坚毅。
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青楼烈女的形象。
《卖油郎独占花魁》花魁虽在开始对他心有不悦,但在受尽欺辱后悔悟并嫁于卖油郎。
这两个作品虽然与《月牙儿》有着不同之处,但是所谈便是差不多的了。
鲁迅也写过以妓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他在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中,塑造了一位在黑暗旧社会敢于反抗的妓女的感人形象,揭示出一个社会地位最卑贱低下的劳动妇女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位在现实生活中受屈辱、被遗弃、被蔑视的极不幸的妇人,在西方国家中,妓女更是许多作家都会涉及到的内容,虽说形式上可能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总体上的那种辛酸,人们对他们的不齿与蔑视都是不相上下的。
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便是一步非常出名的著作了。
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
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
老舍《月牙儿》
老舍《月牙儿》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其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广为人知。
著名的话剧作品《月牙儿》更是被誉为中国话剧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老舍的文学才华,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老舍《月牙儿》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月牙儿》是老舍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现实题材话剧作品。
该剧的主要情节围绕着青年人物月牙儿在封建社会中为了自由爱情和对抗社会压迫而展开。
通过月牙儿与家人、情人和社会的多种矛盾,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人性悲剧和残酷现实。
在剧中,月牙儿被迫与不喜欢的人结婚,最终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这个悲剧的结局既是对封建伦理的抨击,也是对当时青年人的无奈与抗争的写照。
《月牙儿》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犀利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老舍通过描绘月牙儿一家的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和人性的扭曲。
剧中的月牙儿是一个渴望自由和爱情的女子,但她却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打压。
她的父母为了家族利益,不顾她的感受安排了婚姻,她的情人为了自保不敢义无反顾地和她同甘共苦。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观众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封建伦理和道德规范对个人命运的摧残和扭曲。
除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外,老舍在《月牙儿》中还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剧中的月牙儿虽然身处逆境,但她的坚强和勇敢却让人印象深刻。
她对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坚守到了最后一刻,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尊严的坚守,让观众为之动容。
而片中其他人物的种种行为举止,则凸显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扭曲和丑恶。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老舍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贪婪展露无遗,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在《月牙儿》中的语言运用也是颇具特色。
他的语言简练朴素,却不失深邃内涵。
剧中的对白从侧面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老舍还在剧中加入了大量的京味元素,如京剧唱腔、方言用语等,使得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月牙人物形象浅析
内容摘要《月牙儿》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小说通过主人公母女两代被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残酷经历,展现所有贫苦人民为并不能温饱的嚼谷而拼命地挣扎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老舍最具本色的作品。
它的根源深扎于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揭示了那无声吃人的黑暗社会。
同时也展开一幅变态社会下母女之间爱的消失、扭曲;对善良、美好的放弃;对自食其力生活的否定的心酸画卷。
黑暗沉没了月光———简析月牙儿的悲剧形象摘要:在老舍的作品中,像《月牙儿》这样的风格独特的作品是不大见的。
在这个短篇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善良,具有上进心的姑娘。
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劳动挣的饭吃,反被黑暗残酷的社会所逼迫。
最终沦落为暗娼的故事。
通过“我”的悲剧,否定整个旧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
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控诉。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悲剧人物形象一“我”的悲剧月牙儿性格形成,发展以及她悲剧的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老舍将一个积极进取,有上进心且天真单纯的,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一点点,慢慢的撕开。
展示了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就的,而是这个黑暗社会所造成的悲剧。
月牙儿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最终被社会罪恶所吞没。
可见在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奋斗是扭转不了罪恶的,只能酿成罪恶的悲剧。
(一)残酷生活的逼迫:现实主义一般能“真诚的,深入的大胆的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2】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月牙儿》中我自小死了父亲,寡母孤女难以度日,生活戚戚惨惨。
只好以当家什过活。
当我们“再也没有第二件东西了”时,我妈便替人洗衣洗牛皮样的袜子来挣钱糊口。
可如此辛苦劳作仍没法来维持我们俩的生活。
为了不能让我饿死,只好再次嫁人。
在新爸家“果然不再挨饿”,我还上了学。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电影《月牙儿》是一部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文艺片,该片通过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影片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着家庭、社会、文化等多重压力,她们的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的。
本文将就《月牙儿》中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进行探析。
家庭的束缚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月牙儿》中,女性主角月牙儿的命运就受到了家庭的束缚。
她的父亲认为女儿没有读书的必要,所以沉浸在传统的思想里,将月牙儿视为家庭的附属品。
月牙儿的母亲也未能解放自己,对月牙儿的教育也是顺应父亲的意愿。
家庭的传统观念和对女性的束缚,使得月牙儿无法获得自己的命运的掌控权,她的一生也因此备受苦难。
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剥削也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
在《月牙儿》中,女主角月牙儿成为包养男人的情妇,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社会上对女性的道德规范严格,而对男性的行为却放任不管。
月牙儿被迫陷入这种道德规范的双重标准之下,她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社会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剥削和束缚,使得女性人物无法有自己的命运掌控权,为她们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经济贫困也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月牙儿》中,女性人物的经济地位都非常低下,她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靠男性的供养或是自力谋生。
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和待遇远不如男性,而且女性的就业机会也远远少于男性。
月牙儿的命运就是在这种经济贫困的环境下被击垮的。
她们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很难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在挣扎中艰难求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往往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无法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
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月牙儿》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家庭成员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家庭的男性成员。
而且,传统观念还赋予了男性对女性的专制地位,使得女性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和决策权。
浅谈老舍《月牙儿》
浅谈老舍《月牙儿》李天姿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月牙儿》中的月牙,是韩月容生活的心境的见证者,是韩月容在孤单时刻的陪伴者,是韩月容各种情感的寄托和发泄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新旧思想不停地碰撞,却敌不过对现实的需要,生存,是贫困人最重要的目标,在这面前,什么都不重要,而女性在那么一个地位低下的时代,尤其是底层女性,她们的存在就是悲剧。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悲剧;新旧思想作者简介:李天姿,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7级中文系学生;指导老师:缪军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43-02《月牙儿》是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大致讲了主人公韩月容自幼丧父,母亲成为妓女来赚钱养家,但后来韩月容不能接受,与母亲分道扬镳,但最后却在现实的逼迫下重走母亲的老路,出卖自己成为暗娼,最后被抓进了感化院,进入了暗无天日的牢房。
这篇小说看完后觉得有些阴沉和压抑,但却又是十分现实。
一.月牙儿与韩月容这篇小说名字就叫《月牙儿》,月牙儿这个意象也贯穿了整篇小说,在整篇小说中,月牙儿这一意象出现了十多次。
一开始我觉得月牙儿指代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韩月容,像文中“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实是带着寒气的”“没人招呼我”“没人理我”月容就像这个孤单的寒冷的月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底层,但后来发现月牙儿并不是指代主人公,它可以算是一个见证者,是韩月容寄托情感的对象,是她孤单一人时的陪伴者,孤独着韩月容的孤独,感伤着韩月容的感伤,见证着韩月容的心路历程。
在亲身父亲去世时,是月牙儿在陪伴韩月容;和母亲一起艰苦生活时,是月牙儿在陪伴她;母亲改嫁时,也是月牙儿,但此时的月牙儿时“可怕的”,也许意味着韩月容对未来迷茫的害怕;得知母亲靠卖肉来支撑这个家庭,月牙儿被黑暗包裹住了,这样预示着韩月容不幸生活的开始……文中的月牙儿充满情感——悲凉的,喜悦的,凄清的,其实这都是月容情感的外在展现。
试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试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致力于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平民作家。
由于出身平民,老舍最擅长用他饱蘸血泪的笔墨,为读者塑造一个个形形色色、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小人物”形象,表达普通劳动人民的悲愤、辛酸、向往与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中篇小说《月牙儿》就是老舍展现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自1935年4月在天津《国闻周报》发表不久,老舍便自誉作品“饱满而有分量”。
后来更撰文说此作是一篇成功之作,“没有什么生硬勉强的地方,一下笔就是地方,准确产出调匀之美”。
由此可见老舍对《月牙儿》的喜爱之情。
的确,《月牙儿》是老舍留给我们的一部文学精品,时至今日它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剖析心理深化主题《月牙儿》是老舍用情感与美感编织出的凄美的现实主义童话,它通过描写一对普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相继沦为娼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在万恶的旧社会底层妇女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从“我”在狱中再见月牙儿开始,”这月牙儿唤起了“我种种不同的感情”和回忆。
第一次看到这“带着寒气”的月牙儿时,正是父亲病逝, 那时“我”才七岁。
“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从此“我”和妈妈的生活没有了着落,等待“我们的只有一次次的饥饿”和无助。
无论母亲多么辛苦劳作,“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
在经历了改嫁仍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母亲只好选择了卖身来供“我”读书,此时“我”对母亲是既想“骂”又想“抱”,既想“质问”又想“央告”,既“爱”又“恨”,“我的心就这么忽冷忽热,像冬天的风”。
然而当母亲年老色衰希望“我”帮她卖身挣钱时,我真愿意代她挣钱,“可是那个挣钱方法叫我哆嗦”。
最终“我们”母女选择分手开始各走各路。
母亲走后“我”明白了“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
”好在“我”得到了女校长的同情和帮助,暂时解决了生活问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校长的更换,“我”的生活又没了着落。
《“月牙儿”》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月牙儿”》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一九三○年老舍自英国转道新加坡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是以日本军国主义在济南挑起的“五三”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
书稿在上海“一二八”的炮火中被焚毁后,作家在一九三五年将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改写成中篇小说《月牙儿》发表。
和许多穷苦人家的女孩子一样,“月牙儿”的童年是惨淡无光的。
仅仅七岁,她已失却了本应属于她的天真和欢愉,家里的一切无法慰安她那颗稚嫩而寂寞的心。
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没有人招呼她,也没有人顾得上给她作晚饭。
唯一能点缀她生活的是斜斜挂在天中的那轮月牙儿。
她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
或者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儿”,那轮带着“寒气”的月牙儿,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她的脸,照着她的泪。
月牙儿成了她的伙伴,伴着她给爸爸送殡,清泄她从当铺高长柜台回来的疲乏,并且也教会她可怜那整日给人洗衣的妈妈。
当妈妈下了狠心带着女儿改嫁时,也正是那月牙儿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把轿子送进了小巷。
月牙儿呵,你是那样的令人想到生活中还有着希望,“那一点点光,那一点寒气”,老在她的心中,“比什么都亮,那清凉,像块玉似的,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到似的”。
奇怪的是,随母亲改嫁后的三、四年间,她竟“想不起曾经看见过月牙儿”。
她有了自己的“小屋”,白白的墙,还有条长桌,一把椅子,被子也比从前的厚实暖和了; “妈妈也渐渐胖了点,脸上有了红色,手上的那层鳞也慢慢掉尽”,她好久没去当当了,“新爸”叫她去上学,有时候还会跟她玩一会儿。
有了活气的生活使她想不起月牙儿,月牙儿那“一点点”的希望,在十岁的孩子心目中实在太不令人舒心快意了。
犹如天际中月牙儿的出没不居,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后,新爸不明不白地“出走”了,妈妈又叫她去当当了。
没有维持多少日子,妈妈再无求生的门径,不得不被迫走入“暗门子”。
中天的月牙儿又敏感地钻出了云层,“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探析
电影《月牙儿》是一部由著名导演韩三明执导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位女性主角月牙儿在战乱年代中所经历的悲惨命运。
在电影中,月牙儿饰演者用她优秀的演技,真实的表现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抉择,她的悲惨命运成因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挤压、家庭关系的困难、自身所受的伤害等多种因素。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成因。
月牙儿的悲惨命运成因还表现在家庭关系的困难上。
在电影中,月牙儿的家庭关系并不和谐,她与亲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纷争。
特别是在丈夫的出走和孩子的隔离下,她的家庭被彻底地割裂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月牙儿很难找到温暖和支持,她的心灵也变得更加脆弱和孤独。
这些家庭困难成为了她悲惨命运的埋下了伏笔。
月牙儿的悲惨命运成因也来自于自身所受的伤害。
在电影中,月牙儿遭受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伤害,无论是来自丈夫的出走还是来自他人的歧视和侮辱,都让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她在心理上不断地承受着痛苦和折磨,这些不公平的对待也让她在生活中感到更加无助和绝望。
所有这些伤害汇聚在一起,成为了月牙儿悲惨命运的根源。
电影《月牙儿》中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的挤压、家庭关系的困难、自身所受的伤害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月牙儿在电影中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折磨。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感受到这些悲惨命运的成因,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遭受的痛苦和压力。
愿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关爱周围的每一位女性,让她们都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老舍《月牙儿》赏析
老舍《月牙儿》赏析老舍《月牙儿》赏析老舍《月牙儿》赏析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
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
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
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
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
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老舍《月牙儿》
老舍《月牙儿》简析(1)内容简介作品写主人公“我”的父亲去世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为了能养活女儿,用尽了包括改嫁在内的一切抗争办法,而最后不得不靠做暗娼来维持生活,女儿在一番不甘的挣扎之后也踏上了母亲的老路`,养起母亲,最后入狱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催人泪下。
(2)思想内涵作品以母女两代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剧,沉痛控诉了旧中国社会制度的黑暗和吃人的本质。
同时做品又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
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男权社会,妇女地位卑微,思想行为受到压抑处处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由此产生了无数的悲剧。
作品中月牙儿的悲剧正是前代悲剧的延续,是封建礼教传统文化毒害的结果。
女人一旦进入男权社会的藩篱,纵使洁身自好,也难逃被侮辱与损害的厄运。
因此作品也是对封建礼教传统文化的控诉和批判。
(3)月牙儿的形象月牙儿作为小说主人公,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
她的经历与当时众多的女性命运相似,具有代表性。
她由一个天真、单纯、清爽可人、闪烁真人性之美、自尊心极强、善良仁慈、有上进心的少女,最终堕落为暗娼的悲剧人物。
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作者没有把月牙儿写成一个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的女性,而是把她描述成一个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她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努力、挣扎、不甘向社会低头,但如此有价值,美好的少女却被封建礼教给毁了,这就是展示出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成的悲剧,而是封建传统文化造成的悲剧。
(4)月牙儿的象征意义“月”是美好的,纯洁的象征。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咏之叹之。
老舍却取月缺之时,“月牙”之形,唤“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
然而,愈见美好的东西,却偏逢那世道,命运多舛。
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昙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月牙儿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厄运。
解读沉重的月牙儿
• “它无倚无靠癿在灰蓝癿天上挂着,光儿微弱, 丌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 后再一次见到癿月牙。 • “我癿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癿蝙蝠,虽然是在光癿 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癿” •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于便能把月牙遮住, 我得将来是黑暗“
• 月牙儿丌是情节癿线索,而是抒情癿线索,它贯 穹全文癿始终,文章癿哀思被它连缀起来,使全 篇完整、连贯、协调,好似乐曲癿主旋律。老舍 说《月牙儿》有一种“匀调乀美”,这条抒情线 索癿功劳丌小。母女两代遭遇癿重复,丌仅表现 了这种悲剧癿普遍性,而且还告诉读者它将丌断 “世袭”下去。在《月牙儿》里,娼妓丌是丧别 癿、孤立癿现象,那更多癿是“暗门子”“浪漫 地挣饭吃”癿、纳捐癿、没纳捐癿……普遍意味着 本质,而代代相传就更可悲、可怕。面对这“重 复”呾“世袭”,我们仿佛听到老舍痛彻心肺癿 呼叨,这声音让人们联想起鲁迅“救救孩子”癿 呐喊。
在《月牙儿》丨,月牙儿呾她癿两仸继父都没有仸何亲情, 作品丨仅有癿亲情便是母亲呾女儿癿母女乀情,而这丧亲情也 贯穹了敀事癿全部,开始时两丧人癿相依为命,母亲为了养活 女儿做了暗娼,却还是坚持供女儿读书,一直到后来母亲逼着 月牙儿自己选择自己癿路,而把这种亲情泯灭癿最为惨烈癿就 是作品癿最后:当母女团聚后,母亲看到女儿也走了自己癿老 路,却是连一句安慰癿话也没有,当月牙儿问她:我们老干这 丧吗?她没有言诧,她对女儿从事这一行已经默认,甚至表示 支持,因为,除了这丧,她们没有别癿可以做,什举母女丌母 女,什举体面丌体面,钱时无情癿。母亲丌会丌爱月牙儿,丌 会丌心疼她,可是在钱面前,谁都要低头,丌低头两丧人都活 丌下去。在看电影《月牙儿》时,我印象最深刻癿一幕就是, 当月牙儿接客时,母亲就在隔壁癿屋子里两眼穸洞地吃着女儿 用肉体换来癿粮食,她们是这样实现自己活着癿最大癿也是唯 一癿愿望——填饱肚子。 生存需求已经让她並失了爱情, 並失了亲情,连人类最伟大最丌能缺少癿亲情也失去了,月牙 儿活在世上,虽然可以填饱肚子了,但是她已经没有了一切, 没有仸何情感呾尊严,她活着就是为了一张嘴,为了一张嘴, 她得承受一切癿苦,生存需求确实大亍一切!
老舍《月牙儿》
老舍《月牙儿》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
《月牙儿》是老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多彩和社会的丑陋真相。
本文将从《月牙儿》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挖掘老舍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月牙儿》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京胡同里的故事。
主人公月牙儿是一个贫苦的胡同女子,她与自己的丈夫阿成过着贫苦而艰辛的生活。
月牙儿虽然生活在贫困的环境里,却依然怀着乐观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命运对她却并不仁慈,她的丈夫患病而去世,她自己也因病而逝。
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的向往,这一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月牙儿的故事,老舍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和人性的美好。
月牙儿的形象是《月牙儿》一书的核心,她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爱的女性形象。
在生活的磨难中,她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充满了对爱情和家庭的渴望。
在故事中,她对自己的丈夫非常忠诚,不离不弃,尽管他们之间的生活并不富裕。
她也表现出了对周围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她不计较收获,只是单纯地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的追求,使月牙儿成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形象,被人们称道。
除了月牙儿之外,书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比如阿成,他是月牙儿的丈夫,虽然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却因为生活的压力常常显得沉闷和苦闷。
而周姑娘则是一个世故的女人,她在月牙儿生病的时候不离不弃,照顾她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刻画。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月牙儿》这部作品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在于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老舍通过细腻入微的写作手法,描绘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人性的丰富多彩。
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月牙儿》是杨辉抒情诗《月牙儿》中具有隽永魅力的代表,从唐宋诗词中流传至今。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深藏着深厚的文化文学背景。
诗中有“月牙儿”这个意象,它在诗中更具双关意义,同时又暗喻了深深的情感。
“月牙儿”,象征着铸就节令的昼夜交替,也象征着一望无垠的明月,彰显着宇宙的大河,弥漫着宁静的气息。
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振奋和意义。
诗中的“月牙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消彼长,虽然变迁,但仍伴随着我们在大千世界中无尽流转。
它会用柔和的深情温暖着我们,尤其是在黑暗而孤寂的夜晚。
月牙儿除了带给我们生活上的愉悦外,它更囊括着渴望和毅力的精神内涵。
遇到困难,我们就能像月牙儿一样振作起来,与困难无畏地抗争,在乌云笼罩下,月牙儿熠熠生辉,象征着如臂使指,操控命运的无穷力量。
“月牙儿”作为一个抽象的象征,在“月牙儿”诗中暗含凝重而年轻的色彩,一颗月牙儿蕴藏着深深的情感,也蕴藏着韵味清新的文化文学之美。
月牙儿承载了青春对未来的憧憬,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也是因为它在不同的时空中传递的不只是美好的愿望,更是一腔热血,与未来一起携手走向明天。
老舍《月牙儿》分析
【《月牙儿》内容简介】民国初年,感化院女工宿舍的地铺上,孤零零坐着暗娼韩月容,望着窗外的月牙儿,她思绪万千。
小时候,去世的父亲被人放在一口破棺材里抬走了。
送葬时母亲那一声声惨绝的哭喊,她至今记忆犹新。
以后,母亲给人洗衣服,一闲下来就坐在院子里发愣。
八岁的月容懂事了,母亲当掉家中所有的东西来维持生计。
有一天,一顶大红轿子来接母亲,此后的那段好日子使她终生难忘。
新爸爸供月容母女衣食,还送她去小学校读书,可是,好景不长,新爸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了,母女俩一下又陷入衣食无着落的困境。
母亲找不到工作,唐婶来找母亲说事。
一天放学回家,她看见从母亲屋里走出一个猥琐的男人,那狗男人还上前调戏她,月容一气之下搬到学校去住。
过了几个月,母亲来学校找月容,含泪告诉她自己又要嫁人了,月容没有原谅母亲。
月容小学毕业了,当她在社会上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后,才慢慢理解了母亲。
月容没有找到工作,一个叫高俊生的男人主动为她安排住处,陪她散步,还容许一定帮她找个好工作,月容以身相许。
当她发现高俊生是骗子时,只能忍气吞声一走了之。
月容来到春园楼当女招待,一个叫康先生的人用花言巧语想占有她,月容对抗挣脱,但为此而丢掉饭碗。
月容遇到高俊生的妻子,从高妻的话中她悟出了一个道理:体面和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对穷人,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
月容终于走上了与母亲相同的道路,她从各种各样的男人身上拼命地挣钱,然后悄悄地给已经沦为乞丐的母亲送去,后来月容染上花柳病,凄凉地躺在床上等死,母亲闻讯来到她的床前,母女俩抱头痛哭。
新区长上任,要扫清暗门子,然而新区长不是别人,正是调戏过她的康先生。
月容被巡警抓进感化院,她宁愿在阴暗的牢房里永远住下去,因为外面并不比这里好多少。
暗夜里微寒的月牙儿--赏析老舍的《月牙儿》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暗夜里微寒的月牙儿——赏析老舍的《月牙儿》柏鹏 绥化学院摘 要:《月牙儿》是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悲剧艺术的代表作品,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手法、诗性的表达和意向的心理刻画,将作品内容的深刻涵义透露处出来。
在老舍看来,悲剧的教育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通过这种力量呼唤女性解放意识。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视角;男权主义作者简介:柏鹏( 1993-),女,黑龙江巴彦人,汉族,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7-02月牙作为自然之物,总会给人清冷孤寂之感,因此总会被文人墨客作抒发压抑已久的情感的对象。
老舍笔下的《月牙儿》,暗示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小说以凄冷的月牙为背景,运用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描述人间疾苦,是老舍在默默地低诉着曾经的苦难。
月牙昭示着主人公的命运,它在天空中悬挂着,总是被乌云所骚扰,忽隐忽现,斜挂在那里,被笼罩在黑暗中,而那暗淡的微光却又将希望呈现出来,当然也预示了未来的黑暗。
一、老舍记忆深处之“月牙儿” 《月牙儿》是老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少有的,将艺术与思想完美结合的力作。
从写作手法可以感受到老舍对主人公的怜悯之心。
在这种“肚饿是真理”的社会环境下,老舍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置于同情的行列。
这种同情,事实上是老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也对其所认为的“妓女不是堕落者,而是‘人’”以价值观上的定位。
老舍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没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
在成长期间,一名刘善人长期以来资助他读书。
老舍的初恋,就是刘善人的女儿。
由于门第的悬殊,两个人无法走到一起。
后来,老舍有机会离开了国土,远洋英国教学,回国之后知道刘善人因为破产而出家,女儿也出家为尼,成了暗娼。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可谓是“造化弄人”。
老舍依然爱着刘小姐,这种爱始终折磨着他,但他始终都没有娶她,却将这些记忆以小说为途径宣泄了出来。
老舍《月牙儿》赏析(五篇)
老舍《月牙儿》赏析(五篇)第一篇:老舍《月牙儿》赏析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
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
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
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
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
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浅析《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月牙儿》的艺术特色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记叙了一对旧社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剧故事。
作者有着极其悲切的抒情基调,是一篇成功的散文诗型的小说。
文中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因她常与“月牙儿”为伴。
故称其为月牙儿。
“月牙儿”也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象征,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透过主人公那自言自语的“叙述”,我们埋藏于心中的同情、怜惜之感不由升起:这是一个悲惨的女性,一个悲惨的家,在那个充满血和泪的社会。
文章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笔者试浅析如下:取材新颖、独特。
“月牙儿”迫于生计,不得不做暗娼;在麻木、无奈的生活窘况中,她还不忘母亲的生存,甚至于在狱中,她还时时惦念她的母亲。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百姓形象,有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有过微弱的抗争,有过少女单纯情意,有着面对无奈现实的颓废、消沉,更有永不泯灭的“善”意。
这和许多名作中的妓女形象是不相径庭的:她不同于中国古时候那些才艺双绝的妓女形象;没有琵琶女嫁作商人妇的善终;也没有杜十娘的愤而投江之勇;她不同于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能不顾性命地扞卫最后一道防线,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无奈与独有的抗争;她不同于《子夜》中游戏风尘、自作聪明的陈白露;她也不同于《娜娜》里娜娜满足于现状,又放荡其生活,主动腐化不满的现实社会。
“月牙儿”近似于一个没有个性,随意生活的逼迫,无怨无诉,奉行“这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的女性,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处处可见其性格。
掩卷叹息,让人久久不能相忘。
形式出奇制胜:作者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自述一个暗娼的人生简历。
用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在看似平和娴静的叙述中,主人公矛盾、奇异的内心体验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因而其心理刻画细腻、真实、生动。
尤其是作者将人物性格的变异,情感的涟渏、认识的突变,命运的巨变等于无声中自然演绎。
仿佛一切都是自然的,无可选择的,正确而合理的,但反过来一想,一切变化其实都是残酷的,都是泯灭人性的,社会的罪恶是如此之深!结局耐人寻味。
浅析老舍的小说《月牙儿》
浅析老舍小说《月牙儿》摘要: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题,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而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悲歌,并以此来表现现实的残酷和对宿命的无能为力。
这篇小说同老舍的大多数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少了一些京味和幽默,多了一些压抑和忧伤。
它像一首九曲回肠的叙事长诗。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观察生活,以直接的倾诉和自白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既充满诗意,又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个性解放《月牙儿》这篇小说以散文诗式的语言描写了母女两代为生活所逼,先后沦为暗娼的悲剧。
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墨,无情地控诉了这个酿成的人间悲剧的罪恶的旧社会!作者以诗样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幕让人垂泪的悲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老舍先生的《月牙儿》的主人主无论外貌,还是心灵都是那么的美,她漂亮、善良、自尊、自强,但是,在那个一个罪恶的社会里,终究没有逃出肉体、精神都被摧残的命运------这样巨大的反差具有极强的悲剧效果。
在悲剧气氛的营造上,老舍除了利用人物的不幸遭遇这一因素外,还运用了独特的技巧进行渲染。
他独具匠心的选用了“月牙儿”这个特定的景物来构造意境。
整篇小说中,月牙儿始终伴随着女主人公,它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化身,命运的象征,同时月牙儿又成为作者顺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来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
用老舍先生本人的话说,就是“以散文诗写小说”。
一、月牙儿的意象月,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学作品中象征心胸莹洁和人生盈缺的自然意象。
在这篇小说里,月牙儿的意象反复出现有十余处之多。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不可缺少的伴侣。
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无奈,使“我”非常压抑。
于是月牙儿便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我”与月牙儿的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以景写情的主题,使“我”在诗画般的意境中低诉苦难记忆。
解析月牙儿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就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月牙儿》中,老舍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其平铺直叙的诗性语言描绘了主人公以及母亲两代人由于生活所迫而沦为暗娼的悲苦命运。
在小说开篇之处便以倒叙手法写“我”在狱中回忆儿时至今二十多年的生活。
月牙儿在小说开篇即被提及,首先,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咏月的凄清,纯洁,美好。
老舍在此以月缺,奠定了小说清冷,静默无言的基调。
第二,月牙儿作为贯穿小说的无言的主人公,与“我”相依为命,“我”的孤寂,凄清,潦倒,不安都有着月牙儿的陪伴。
小说中的月牙儿,便是”我“的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
(一)、月牙儿体现的人性悲剧文中多次出现月牙儿此意象,月牙儿作为贯穿小说的线索,阴晴圆缺亦是为整体布局而服务。
“那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实是带着寒气。
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的,它那一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第一次关于月牙儿的描写,就如同“我”当下的生活一般,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一切都带着淡淡的忧伤。
“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老舍一改从前的文风,以平淡的语言书写着“我”父亲的去世,并以此暗示着“我”原本清苦可是并不潦倒的生活的逝去。
“这次的月牙儿比哪一次都清楚,都可怕……那可怕的月牙儿放着一点光,在凉风里颤动……月牙儿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那一点点光,一点点寒气,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都像块玉似的”一眼乍看,妈妈改嫁之后,不用洗臭烘烘的袜子,“我”不用去当当,生活似乎变得美好,就连月牙儿也似乎因为我的生活过的美好而明亮了。
但“寒气”,“清凉”又显示着心中隐隐的关于未来的不安。
“它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
新爸的无故消失,“我”不得不又去当当,而妈妈也从此沦为暗娼,但“我”依旧坚信不会走母亲的老路,但此刻的月牙儿光儿微弱,就像“我”在努力与现实抗争,可是也形神兼备的写出了“我”的孤独寂寞,但又在此处暗喻“我”终将沦为暗娼的苦楚,生存的黑暗在此处显露无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就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月牙儿》中,老舍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其平铺直叙的诗性语言描绘了主人公以及母亲两代人由于生活所迫而沦为暗娼的悲苦命运。
在小说开篇之处便以倒叙手法写“我”在狱中回忆儿时至今二十多年的生活。
月牙儿在小说开篇即被提及,首先,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咏月的凄清,纯洁,美好。
老舍在此以月缺,奠定了小说清冷,静默无言的基调。
第二,月牙儿作为贯穿小说的无言的主人公,与“我”相依为命,“我”的孤寂,凄清,潦倒,不安都有着月牙儿的陪伴。
小说中的月牙儿,便是”我“的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
(一)、月牙儿体现的人性悲剧
文中多次出现月牙儿此意象,月牙儿作为贯穿小说的线索,阴晴圆缺亦是为整体布局而服务。
“那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实是带着寒气。
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的,它那一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第一次关于月牙儿的描写,就如同“我”当下的生活一般,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一切都带着淡淡的忧伤。
“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老舍一改从前的文风,以平淡的语言书写着“我”父亲的去世,并以此暗示着“我”原本清苦可是并不潦倒的生活的逝去。
“这次的月牙儿比哪一次都清楚,都可怕……那可怕的月牙儿放着一点光,在凉风里颤动……月牙儿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那一点点光,一点点寒气,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都像块玉似
的”一眼乍看,妈妈改嫁之后,不用洗臭烘烘的袜子,“我”不用去当当,生活似乎变得美好,就连月牙儿也似乎因为我的生活过的美好而明亮了。
但“寒气”,“清凉”又显示着心中隐隐的关于未来的不安。
“它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
新爸的无故消失,“我”不得不又去当当,而妈妈也从此沦为暗娼,但“我”依旧坚信不会走母亲的老路,但此刻的月牙儿光儿微弱,就像“我”在努力与现实抗争,可是也形神兼备的写出了“我”的孤独寂寞,但又在此处暗喻“我”终将沦为暗娼的苦楚,生存的黑暗在此处显露无疑。
“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此处看似写“我”被爱情包围的幸福,可是月牙儿始终还是月牙儿,并没有摆脱冰凉的特质。
“一点云便能把月牙儿遮住的”,“我”终究还是不能摆脱未来的命运。
月牙儿,一方面,作为主人公心中纯洁的象征,是她孤单寂寞是的写照,在生活生存的压迫中挣扎着却一点点被现实吞没。
另一方面,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写照,更是一个社会的映射。
在当心黑暗的社会中,多少的暗娼不是曾经如同月牙儿般纯洁的少女,在面对现实的压迫下,她们挣扎着,企图在市侩中寻沈存,可是结果就如月牙儿般,在挣扎中沉沦。
这,也正是作者在意象刻画上的匠心独运。
(二)、现实与亲情的虹膜
母亲的两次改嫁,都以男人的不告而别为终。
作者在描述母亲沦为暗娼的过程时并没有歧视的语言色彩,母亲也并不是因为市侩以及
吃不了苦而沦为暗娼。
父亲去世之后,妈妈为了“我”填饱肚子,去洗臭烘烘的袜子,去当东西,去改嫁。
直到最后,沦为暗娼似乎也只是为求生计的手段途径罢了。
在描述中并没有蔑视,有的,只是神圣的同情。
而“我”,在开始时恨母亲的所作所为,甚至于离开母亲生活,“我”在现实中挣扎,做针线活,抄写东西,不去注意别人吃什么穿什么,只注意自己,在胖校长走后做女招待,努力地想要自食其力的生活。
可是,现实终究不会给予值得同情的人以幸福,童话故事的美好亦不会在惨淡的社会中存在,在斗争过后,为了填饱肚子,我最终刚还是走上了妈妈的老路,就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一般,赤裸裸,血淋淋。
母亲在“我”小的时候以做暗娼养我,而现在,“我”走上母亲的路,养活母亲。
现实就是这般,吃饱饭才是最大事。
母亲亦并非不爱“我”,而是努力养活“我”,“我”有病时又去给我买药,“只是有一层她不肯说,就是叫我不用再干这行了……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
”亲情并非淡漠了,只是在现实面前,暗娼,似乎也只是母女生存的手段罢了。
母女二人都在现实的车辙碾压下斗争,终抵不过似水流连的侵蚀。
(三)、现实与爱情的虹膜
少女都对于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尤其是在新式的教学熏陶的自由恋爱的观念。
可是,“我”渐渐地明白。
浪漫仅仅是在吃饱了饭的基础上的奢侈品,而在为了生计所迫的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被打败,就如同现在,没有面包的爱情就算不上爱情。
浪漫的情种更是知存在于富贵人家之中。
知道最后“我”想找个人嫁了,却发现不知道什么事爱了。
人的心很小,能装下的人就这么少,生活就像杀猪刀,无情的
抹去了人性的真善美,直到最后,碾压过后之剩下一颗颗麻木不仁的心以及行尸走肉般的躯壳。
“我”放弃了爱的权利,真正的沦为了挣钱的工具。
(四)、现实社会的道貌岸然
作为小说的结尾,新官上任后讲道德,扫清暗门子,而正常的妓女却照常营业。
这便是现实黑暗的体现。
在宣扬道德的表皮上,却为真正扫清现实的诟病。
而后文在感化院的感化,以及只需花两元钱便能领回一个媳妇等,也淡漠的显示出的现实的肮脏。
“当一个大官检阅我们的时候,我唾了他一脸唾沫”在此处充分的书写着“我”对于现实的绝望。
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给主人公以年老色衰而无法生计的悲苦结局,最终在牢里度过,对于“我”而言,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当我们在为他们的结局,他们的坎坷经历唏嘘不已时,看着他们。
为了生存而与现实抗争,努力的不肯低头,却又不得不一步步靠近深渊。
作者所要批判的,并非人性的丑恶,而是丑陋的现实是怎样泯灭一颗颗纯真的心。
汉语言文学五班
高碧苑
20111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