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论老舍《月牙儿》的月意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老舍《月牙儿》的月意象姜淑敏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 要:《月牙儿》是老舍一篇著名的抒情短篇小说。
月牙儿本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然而在《月牙儿》这篇文章中,老舍借助月牙儿这个独特的意象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月牙儿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主人公孤苦无依时的伙伴,是其心中一星点的希望,是其不圆满生命的写照,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心境的变化,揭示出城市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月牙儿》;月意象;伙伴;希望之光;残缺生命作者简介:姜淑敏(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40-02“月”历来受到古今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某种情感的重要依托。
在传统意义上,月意象的象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离别相思之情。
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p236]将月与愁思之情的紧密联系,并希望通过月亮来传达给友人。
二、怀念故土之情。
男儿阔别父母妻儿,远在他乡,而月亮又是天下人共赏,其具有唯一性、共享性,自然成为其所要抒发感情的重要依托物之一,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p56]三、寂寞失意之悲,如刘皋“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3,p415]中冷月深宫的凄清画面,自然之月与主观之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月亮就是失宠宫之人的象征,她们被禁足冷宫,寄托韶华流逝的愁怨寂寞之情,再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3,p570]、“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p570]中失意之情绪。
当然,月亮还是女性的化身,体现了女性的伤悲。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我国写意文学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这种古典的审美旨趣也延伸并扩展到古今小说领域。
历来我国都注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抒情手法,通过一个或一系列意象塑造形成审美意境,借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老舍月牙人物形象浅析

内容摘要《月牙儿》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小说通过主人公母女两代被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残酷经历,展现所有贫苦人民为并不能温饱的嚼谷而拼命地挣扎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老舍最具本色的作品。
它的根源深扎于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揭示了那无声吃人的黑暗社会。
同时也展开一幅变态社会下母女之间爱的消失、扭曲;对善良、美好的放弃;对自食其力生活的否定的心酸画卷。
黑暗沉没了月光———简析月牙儿的悲剧形象摘要:在老舍的作品中,像《月牙儿》这样的风格独特的作品是不大见的。
在这个短篇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善良,具有上进心的姑娘。
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劳动挣的饭吃,反被黑暗残酷的社会所逼迫。
最终沦落为暗娼的故事。
通过“我”的悲剧,否定整个旧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
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控诉。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悲剧人物形象一“我”的悲剧月牙儿性格形成,发展以及她悲剧的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老舍将一个积极进取,有上进心且天真单纯的,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一点点,慢慢的撕开。
展示了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就的,而是这个黑暗社会所造成的悲剧。
月牙儿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最终被社会罪恶所吞没。
可见在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奋斗是扭转不了罪恶的,只能酿成罪恶的悲剧。
(一)残酷生活的逼迫:现实主义一般能“真诚的,深入的大胆的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2】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月牙儿》中我自小死了父亲,寡母孤女难以度日,生活戚戚惨惨。
只好以当家什过活。
当我们“再也没有第二件东西了”时,我妈便替人洗衣洗牛皮样的袜子来挣钱糊口。
可如此辛苦劳作仍没法来维持我们俩的生活。
为了不能让我饿死,只好再次嫁人。
在新爸家“果然不再挨饿”,我还上了学。
《月牙儿》意象含义研究

《月牙儿》意象含义研究作者:黄亮概要:作者在故事中反复强调:“为什么月牙儿老是这么歪歪地斜着呢?”“是粮食的毛病,凭什么我们没有吃食呢?”在一个男权传统根深蒂固、社会混乱无序的时代,几乎丧失了作为人的所有权利的女性只能堕入非人的深渊,沦为性暴力的对象和生殖的工具。
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容那些贫穷的女人生存,不是自己的错,字里行间也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童年的月牙,总是带着寒气……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么点点的微弱的浅金光照着我的泪。
”“我”自幼丧父,妈妈带着“我”去上坟,什么都是凉的,只有栗子和妈妈的手是热的。
此时的“我”,带着丧父的愁苦,终日看着妈妈的泪度过,所以看到的月牙儿,是冷的,带着寒气的,可见家庭的破碎给“我”带来的凄凉的童年生活环境。
而只有栗子——生存所需的食物,是现实的,是热的;只有亲情——妈妈的手,是唯一能够抚慰“我”心灵的寒气的东西。
一、母亲沦为暗娼:月牙儿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妈妈找了新爸爸,“我有三四年没有看见月牙了。
可是爸死时那个月牙,妈轿子前面那个月牙……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比什么都清凉,像块玉似的。
”爸死后我们过的凄惨生活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阴影,可是月牙儿此时却好像与“我”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月牙儿在“我”脑子里,是纯洁美好的事物的象征,“我”相信,不管怎么穷,至少自己是跟月牙儿一样纯洁的。
母亲因生活所迫当了暗门子,我对妈妈又爱又恨,可是我自己却可以不像妈妈那样,“我可以逃啊”,文中的“我”此时还不能理解妈妈的痛苦之处。
二、母亲离开:月牙儿没有出来,只有黑暗当母亲不得不抛出两条路让“我”选:一是帮助她,二是各走各的;“我”不得已还是选择了第二条,对于一个小学刚刚毕业的“我”来说,毫无生活来源,离开母亲,是对自己巨大的打击,本来“我”只剩下这个妈了,现在,妈妈也离开“我”,世界几乎崩塌了,所以此时月牙儿没有出现,象征着“我”的世界只剩下“我”自己,如此孤单无助。
《月牙儿》的悲剧审美价值

《月牙儿》的悲剧审美价值在《月牙儿》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忧郁的、诗人的老舍。
他不太注重叙事的严密性,而反复通过抒情、议论和象征的手段来强化一种自我的生命感受。
这种生命感受又以体悟人生没有出路为主要内涵。
可以说,激发《月牙儿》创作的第一原动力是作家内在的生命悲剧感,而这种无法摆脱的生命悲剧感一直笼罩着全文。
一、难以摆脱的命运之轮《月牙儿》,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女两代都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
“我”一直在跟命运抗争,一心要挣脱恶运。
虽然家境贫寒,但“我”还是想体面尊严地活着,“我”时时保护着自己的纯洁,努力念书,饿着肚子努力攒钱,拒绝了母亲去做暗娼的提议,忍受了被母亲抛弃的绝望。
“我”四处苦苦求职,直到被骗失身后仍不放弃自尊,不当别人廉价的玩物。
“我”一直想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去生存,到小饭馆做招待,但最终还是为了不出卖色相而被解雇。
一次次的碰壁,让我意识到要想活着,就别去想体面与尊严;要体面与尊严,就没法活下去。
“我”开始懂得“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是旧时代摆在穷人面前的“别无选择”。
“我”太年轻了,太想活下去了,所以最终还是沦为出卖肉体的暗娼,走上了那条一直竭力逃避的母亲曾走过的老路。
“我”的悲剧命运在“我”的清醒与挣扎中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月牙儿》的悲剧色彩在于,“我”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沦为暗娼,是因为它反复铺陈的如果不卖淫“我们”就吃不饱饭的事实。
“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这种命运感一直笼罩在“我”的心头。
每当“我”的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它马上就会浮上心来,成为“我”的生命感悟。
类似的典型表述还有“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我仿佛看得很清楚:“有朝一日,我得比她还开通,才能挣上饭吃”等。
“生活宛如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落入其中的主人公无论如何好强,挣扎,都只能一步一步坠入深渊,彻底毁灭了本来就很卑微的人生追求”。
这是女人的命运“还不如一条狗”的年代的真实写照。
浅谈月牙儿意象的巧妙之处

浅谈“月牙儿”意象巧妙之处院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广告学专业姓名:李悠悠“月牙儿”之美月牙儿是老舍的第一篇散文诗性小说,也是老舍的转型之作。
老舍曾说过:“撇开《月牙儿》不谈”,我的全部小说就失掉了形式的精美。
“小说以第一人称手法,诗般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坚韧的女孩一步步堕入风尘的悲剧故事。
“《月牙儿》的文字清新,流畅,但内中却包含着作者的痛楚与激愤……月牙儿,是诗悲剧。
老设计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景的优秀传统,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真正的民族化了的艺术美。
《月牙儿》是景人结合既体现天人合一创作方法的一个范例。
从这一例子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舍对作品中的风景的描写种师道如何的程度。
他的用图像来感诉的创作思想,使他明确的确定:风景不仅是作为人物的陪衬,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
”①对“月牙儿”这个全文中的重要意象的描述也是很美的,对月牙儿的描写给人一种清清冷冷的感觉,“为小说的实话风格和情感色彩定下了一种基调。
”③“月牙儿”在文中的作用及其象征意义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月牙儿”这个贯穿全文的意象与当时的语境贴合的天衣无缝:“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专会在那条光儿底下穿过来穿过去,向银线上穿着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处去了。
”——弯弯的月牙儿好似一根银丝,穿在其上的大菱角迅速地坠入了深不可测的黑暗。
此时主角还和妈妈在一起相依为命,前途未卜,但月牙儿就像是主人公注定的命运之路,颤颤巍巍的斜指向绝望的未来。
而蝙蝠就像是主角,就算会飞,仍逃离不了身上的“黑”。
“月牙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轿子进了个小巷。
”——在妈妈结婚的那一天,天上的月牙在主角眼中仿佛是老天对她合上了双眼,她那时如此的年幼,对未来的生活有一种恐惧,害怕被抛弃,反映了主角心中孤苦、绝望、恐慌的心情。
“那一点点光,那一点寒气,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的,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到似的。
”——新爸待主角和妈妈很好,主角在过着梦寐以求的稳定生活的同时,心中又不忘曾经的那些不幸,只是时间冲淡了这种悲凉,让冰似的月牙儿终是化为了一块玉,暗喻了主角心中永不会逝去的那一点不安,凉凉的咯在心尖。
浅谈老舍《月牙儿》

浅谈老舍《月牙儿》作者:李天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摘要:《月牙儿》中的月牙,是韩月容生活的心境的见证者,是韩月容在孤单时刻的陪伴者,是韩月容各种情感的寄托和发泄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新旧思想不停地碰撞,却敌不过对现实的需要,生存,是贫困人最重要的目标,在这面前,什么都不重要,而女性在那么一个地位低下的时代,尤其是底层女性,她们的存在就是悲剧。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悲剧;新旧思想作者简介:李天姿,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7级中文系学生;指导老师:缪军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月牙兒》是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大致讲了主人公韩月容自幼丧父,母亲成为妓女来赚钱养家,但后来韩月容不能接受,与母亲分道扬镳,但最后却在现实的逼迫下重走母亲的老路,出卖自己成为暗娼,最后被抓进了感化院,进入了暗无天日的牢房。
这篇小说看完后觉得有些阴沉和压抑,但却又是十分现实。
一.月牙儿与韩月容这篇小说名字就叫《月牙儿》,月牙儿这个意象也贯穿了整篇小说,在整篇小说中,月牙儿这一意象出现了十多次。
一开始我觉得月牙儿指代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韩月容,像文中“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实是带着寒气的”“没人招呼我”“没人理我”月容就像这个孤单的寒冷的月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底层,但后来发现月牙儿并不是指代主人公,它可以算是一个见证者,是韩月容寄托情感的对象,是她孤单一人时的陪伴者,孤独着韩月容的孤独,感伤着韩月容的感伤,见证着韩月容的心路历程。
在亲身父亲去世时,是月牙儿在陪伴韩月容;和母亲一起艰苦生活时,是月牙儿在陪伴她;母亲改嫁时,也是月牙儿,但此时的月牙儿时“可怕的”,也许意味着韩月容对未来迷茫的害怕;得知母亲靠卖肉来支撑这个家庭,月牙儿被黑暗包裹住了,这样预示着韩月容不幸生活的开始……文中的月牙儿充满情感——悲凉的,喜悦的,凄清的,其实这都是月容情感的外在展现。
浅谈老舍《月牙儿》

浅谈老舍《月牙儿》李天姿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月牙儿》中的月牙,是韩月容生活的心境的见证者,是韩月容在孤单时刻的陪伴者,是韩月容各种情感的寄托和发泄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新旧思想不停地碰撞,却敌不过对现实的需要,生存,是贫困人最重要的目标,在这面前,什么都不重要,而女性在那么一个地位低下的时代,尤其是底层女性,她们的存在就是悲剧。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悲剧;新旧思想作者简介:李天姿,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7级中文系学生;指导老师:缪军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43-02《月牙儿》是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大致讲了主人公韩月容自幼丧父,母亲成为妓女来赚钱养家,但后来韩月容不能接受,与母亲分道扬镳,但最后却在现实的逼迫下重走母亲的老路,出卖自己成为暗娼,最后被抓进了感化院,进入了暗无天日的牢房。
这篇小说看完后觉得有些阴沉和压抑,但却又是十分现实。
一.月牙儿与韩月容这篇小说名字就叫《月牙儿》,月牙儿这个意象也贯穿了整篇小说,在整篇小说中,月牙儿这一意象出现了十多次。
一开始我觉得月牙儿指代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韩月容,像文中“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实是带着寒气的”“没人招呼我”“没人理我”月容就像这个孤单的寒冷的月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底层,但后来发现月牙儿并不是指代主人公,它可以算是一个见证者,是韩月容寄托情感的对象,是她孤单一人时的陪伴者,孤独着韩月容的孤独,感伤着韩月容的感伤,见证着韩月容的心路历程。
在亲身父亲去世时,是月牙儿在陪伴韩月容;和母亲一起艰苦生活时,是月牙儿在陪伴她;母亲改嫁时,也是月牙儿,但此时的月牙儿时“可怕的”,也许意味着韩月容对未来迷茫的害怕;得知母亲靠卖肉来支撑这个家庭,月牙儿被黑暗包裹住了,这样预示着韩月容不幸生活的开始……文中的月牙儿充满情感——悲凉的,喜悦的,凄清的,其实这都是月容情感的外在展现。
试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试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致力于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平民作家。
由于出身平民,老舍最擅长用他饱蘸血泪的笔墨,为读者塑造一个个形形色色、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小人物”形象,表达普通劳动人民的悲愤、辛酸、向往与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中篇小说《月牙儿》就是老舍展现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自1935年4月在天津《国闻周报》发表不久,老舍便自誉作品“饱满而有分量”。
后来更撰文说此作是一篇成功之作,“没有什么生硬勉强的地方,一下笔就是地方,准确产出调匀之美”。
由此可见老舍对《月牙儿》的喜爱之情。
的确,《月牙儿》是老舍留给我们的一部文学精品,时至今日它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剖析心理深化主题《月牙儿》是老舍用情感与美感编织出的凄美的现实主义童话,它通过描写一对普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相继沦为娼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在万恶的旧社会底层妇女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从“我”在狱中再见月牙儿开始,”这月牙儿唤起了“我种种不同的感情”和回忆。
第一次看到这“带着寒气”的月牙儿时,正是父亲病逝, 那时“我”才七岁。
“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从此“我”和妈妈的生活没有了着落,等待“我们的只有一次次的饥饿”和无助。
无论母亲多么辛苦劳作,“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
在经历了改嫁仍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母亲只好选择了卖身来供“我”读书,此时“我”对母亲是既想“骂”又想“抱”,既想“质问”又想“央告”,既“爱”又“恨”,“我的心就这么忽冷忽热,像冬天的风”。
然而当母亲年老色衰希望“我”帮她卖身挣钱时,我真愿意代她挣钱,“可是那个挣钱方法叫我哆嗦”。
最终“我们”母女选择分手开始各走各路。
母亲走后“我”明白了“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
”好在“我”得到了女校长的同情和帮助,暂时解决了生活问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校长的更换,“我”的生活又没了着落。
《月牙儿》中“月牙儿”的意象建构分析

《月牙儿》中“月牙儿”的意象建构分析
雷洋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6
【摘要】“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都象征着“美好”,然而,老舍却用月亮的“残缺”来做文章,一改惯例中月亮的美好寓意。
“月牙儿”这一单一的物体在老舍的小说《月牙儿》中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在不同情况下,月牙儿的内涵不尽相同,它可以是没有生命的客观物体,但有时候是主人公的“朋友”,同时也是主人公心境的客观对应物。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雷洋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老合作品《月牙儿》中的“月牙儿”意象
2.分析《月牙儿》中的母亲形象
3.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4.《月牙儿》和《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5.电影中的多元感知建构--电影《香水》中的主题意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月牙儿

求论文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凉意境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
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
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
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
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摘要:《月牙儿》描写的是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均沦为暗娼的的悲惨故事。
月牙儿在文中反复出现,而它每一次出现都代表了主人公不同的心境。
老舍借“月牙儿”的意象营造一种凄凉而又具有艺术美感的意境。
关键词:月牙儿;意象;凄凉老舍的《月牙儿》是用情感与美感构筑起来的现实内容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小说精品。
小说采用“臆想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真切的展示了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月牙儿》写一对良家母女如何被生活所迫相继沦为暗娼的悲剧,它所要表现的是城市底层妇女生活的艰难与内心的悲苦。
它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自我展露,着重于一种意绪的表达。
残缺的月牙儿凄冷孤寂,与主人公的凄苦命运相映照,主人公与月牙儿之间无言的对话,饱含着难以名状的人生酸楚。
《月牙儿》九次直接描写月牙儿,表达了主人公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心态。
“在小说里,月牙儿实际上是直接沟通人物心灵深处的物象,是作者用以刻画人物心理的一种手段。
” 有三个阶段没再看见月牙儿,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把主人公凄凉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月牙儿在小说中的不断的重复与变换“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
” 小说开篇就带出月牙儿,而且是带着寒气的,为整篇小说的悲凉氛围埋下了伏笔,这种寒气并非仅仅是月牙儿散发出来的寒气,更是主人公生命中充溢着的寒气。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
” 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看见月牙儿,那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第一个寒气是确是意义上月牙儿所带的寒气,而第二个寒气则是环境所致。
“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
” 这是主人公和她妈妈出城去看她爸爸的坟,这时月牙儿放出的是一道冷光。
“不敢高声地哭,我看着天,啊,又是月牙儿照着我的眼泪。
” 几乎当完了家里能当的东西,尽显主人公的孤独、悲哀与无助。
“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会在那条光底下穿过来穿过去,像银钱上穿这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处去了。
” 月牙儿已经上来了,可妈妈还在给别人洗衣服,月牙儿也给她带去了一点光亮,她们母女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妈妈给别人洗衣服才有了一点希望,可最终它还是掉到了暗处,是悲惨生活的预兆。
解析月牙儿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就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月牙儿》中,老舍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其平铺直叙的诗性语言描绘了主人公以及母亲两代人由于生活所迫而沦为暗娼的悲苦命运。
在小说开篇之处便以倒叙手法写“我”在狱中回忆儿时至今二十多年的生活。
月牙儿在小说开篇即被提及,首先,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咏月的凄清,纯洁,美好。
老舍在此以月缺,奠定了小说清冷,静默无言的基调。
第二,月牙儿作为贯穿小说的无言的主人公,与“我”相依为命,“我”的孤寂,凄清,潦倒,不安都有着月牙儿的陪伴。
小说中的月牙儿,便是”我“的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
(一)、月牙儿体现的人性悲剧文中多次出现月牙儿此意象,月牙儿作为贯穿小说的线索,阴晴圆缺亦是为整体布局而服务。
“那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实是带着寒气。
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的,它那一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第一次关于月牙儿的描写,就如同“我”当下的生活一般,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一切都带着淡淡的忧伤。
“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老舍一改从前的文风,以平淡的语言书写着“我”父亲的去世,并以此暗示着“我”原本清苦可是并不潦倒的生活的逝去。
“这次的月牙儿比哪一次都清楚,都可怕……那可怕的月牙儿放着一点光,在凉风里颤动……月牙儿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那一点点光,一点点寒气,老在我心中,比什么都亮,都清凉,都像块玉似的”一眼乍看,妈妈改嫁之后,不用洗臭烘烘的袜子,“我”不用去当当,生活似乎变得美好,就连月牙儿也似乎因为我的生活过的美好而明亮了。
但“寒气”,“清凉”又显示着心中隐隐的关于未来的不安。
“它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
新爸的无故消失,“我”不得不又去当当,而妈妈也从此沦为暗娼,但“我”依旧坚信不会走母亲的老路,但此刻的月牙儿光儿微弱,就像“我”在努力与现实抗争,可是也形神兼备的写出了“我”的孤独寂寞,但又在此处暗喻“我”终将沦为暗娼的苦楚,生存的黑暗在此处显露无疑。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老舍的《月牙儿》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子月牙在上海滩上的生活故事。
小说通过对月牙的塑造,揭示了当时上海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
阅读完《月牙儿》后,我深受启发,感受颇深。
首先,月牙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子,出身贫寒,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在上海滩上勤劳工作,为了生活奔波劳累。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月牙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其次,小说通过月牙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滩上的种种社会现象,如妓女、赌徒、流氓等。
这些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阴暗面,让人深感忧虑。
而月牙的坚强和善良,也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她的形象成为了小说中的一抹亮色。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线也让我深受触动。
月牙与小贝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坎坷和曲折,但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爱情虽然并不完美,但却真挚而深刻。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宝贵,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阅读《月牙儿》,我不仅感受到了老舍的深厚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对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月牙这个角色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老舍《月牙儿》“月牙儿”象征探讨

老舍《月牙儿》“月牙儿”象征探讨概要:小说中提到“月牙儿”的“寒”“冷”“凉”等,是用以象征生活的苦难,而“月牙儿”的“光”则是象征着精神的希望。
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寒”“冷”“凉”等象征意味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妈妈成为暗娼之前,而在小说后半部分“月牙儿”的象征意味让位于与“黑暗”对立的“光”,这说明了小说中“我”面临的矛盾焦点的转移——从面对生活的困境到直面自己内心的斗争。
月牙儿总是残损的形象象征着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月牙儿微弱的光象征着主人公反抗和挣扎的无力;月牙儿的孤单象征着主人公的可怜而又无助,月牙儿的周遭永是暗夜,时时会被黑暗吞没,象征着主人公处境的险恶”[2],有的认为:“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老舍的笔下,它成为了主人公孤苦依、悲惨命运的象征——从来不曾完整过,一直是残缺的”[3]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研究认为“月牙儿”一方面象征着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另一方面象征着美、纯净、希望和反抗等。
下面笔者试从“月牙儿”的“寒”与“光”两方面作自己的思考,从而探究“月牙儿”的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一、寒气——生活的苦难笔者认为,小说中“月牙儿”的“寒气”象征着生活的苦难,与“热”相对。
下面,笔者将列举小说中一些对“寒”与“热”的相关描写,并进行分析。
1.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
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第二章)。
——父亲去世,使“我”和妈妈第一次需要直面生活的苦难,因此,就是在父亲去世的这一天,我第一次注意到月牙儿,而且它是带着寒气的。
2. 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第三章)。
——这里用的形容词是“凉”,比“寒”的程度要轻一些。
生活虽然充满了困难,虽然如此地“凉”,仍旧有让人心安、足以抗衡困难的东西存在,一如“热”的栗子。
哪怕“凉”是主流,而这“热”只是暂时性的,但至少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短暂地从生活的苦难中超脱出来。
月牙儿

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月牙”意象老舍的中篇小说《月牙儿》通过月牙这一意象,以第一人称“我”叙述了女主人公月牙似的命运,很多人一听到月牙儿就会想到月亮,想到它的皎洁明亮,但是我想老舍笔下的月牙不全代表月亮,它有着另一层隐秘的涵义,要不然老舍完全可以把这篇小说取名为《月亮儿》,之所以用《月牙儿》一定有老舍自身的创作用意。
通过阅读《月牙儿》我也看到了月牙儿的与众不同。
首先月牙儿是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暂且不说有没有带寒气,但肯定的是它是不完整的弯弯一钩,若是一轮圆月就称不上月牙。
我猜想这也预示着小说中女主人公不完整、不美满的生活,命运的捉弄使女孩的生活带有月牙似得残缺。
那么,月牙象征着什么,通过剖析老舍《月牙儿》的一些语句来揭开隐藏在月牙背后的神秘。
月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皎洁晶莹的,看到月牙儿就会想到纯洁。
小说中的“我”也懂得贞洁的价值,并很想保住贞洁,不想走妈妈走过的老路,但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很多事情身不由己。
当“我”被骗失身时,“月牙忽然被云掩住。
”“我”失去了贞洁,也失去了月牙那样的皎洁,“我失去了月牙,也失去了自己,我和妈妈一样了!”多么沉痛的悔恨,多么无助的呼告,“我”的将来也如月牙被云遮住,变得黑暗。
“我”的希望只不过是一场梦,没有真正的希望,女人的命运就是这样的。
在这里读者体会到了女主人公被黑暗吞没时的痛苦与挣扎,不禁产生强烈的同情之心。
文章开头不断提到月牙,“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另外写道:我抽抽搭搭地说:“妈!咱们回家睡觉吧。
明儿早上再来!”妈一声没出。
又走了一会儿:“妈!你看这个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歪着。
为什么她老这么斜着呢?”妈还是一声没出,她的手有点颤。
“我”看到的月牙总是斜挂在空中,歪歪的,为此,“我”产生了好奇并向妈妈提出疑问,这里妈妈并没有给出我要的答案,但是阅读小说之后读者可以通过理解找出答案,女人犹如月牙,人生就是斜斜歪歪的并且有着残缺,女人的一生只是逃不过被黑暗吞噬的命运的月牙。
《月牙儿》中的月牙儿意象解读

《月牙儿》中的月牙儿意象解读作者:程晟偲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3期内容摘要:老舍的《月牙儿》以“月牙儿”作为线索,线性地描写了旧社会女性生活的艰难,用如同散文诗般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旧社会扭曲的社会风气,妇女们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妇女腐朽守旧的思想。
她们的悲剧包括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命运的安排、社会风气的腐败等等。
而“月牙儿”在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意象,它连接了整个文章,反映了女主人公心态的变化,也展示了妇女们悲惨的命运。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意象解读《月牙儿》用如同抒情诗一般的语言,主要描写了一对母女因为生活所迫而沦为娼妓的悲惨过程。
从而折射出了当时那种黑暗冷漠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生活的困境,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一.沦为暗娼的原因母女二人她们家男人去世了,为了生活,她们先是当东西,可是东西有限,基本上能当的全都当完了。
最后,母亲是哭着把她头上的银簪给女儿去当,这是最末的一件银器了,虽然最后没有当出去,也依然可以看见当时她们的无路可走的窘境。
也就是说,当男人在世的时候,她们是依靠男人而存活的,一旦男人去世了,她们的生活便陷入困境,连最基本的肚子问题也不能解决。
在生活上她们完全依靠男人。
虽说在那个时候生活陷入了困境,但是最开始母女两人并没有沦为暗娼,母亲先是整天给人洗衣服,虽说异常辛苦,但至少可以存活下去。
但后来母亲不洗衣服了,不知道是因为手上起了层鳞的原因,还是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依旧觉得“饿”的原因,母亲想到了嫁人。
的确,嫁人让她们母女俩过上了几年稍微温饱的日子。
可是在小学毕业那年,女儿又开始去当当了,她们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
依靠男人过日子,终究是不可靠的,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一旦男人离开,生活便无法继续。
这个时候,女儿以为她母亲又要重新开始洗臭袜子了,可是母亲没有,而是头上带起了花,爱打扮了,当上了暗娼。
母亲为什么不洗袜子,按理说,为了生存,她应该会选择继续做苦工。
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月牙儿》是杨辉抒情诗《月牙儿》中具有隽永魅力的代表,从唐宋诗词中流传至今。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深藏着深厚的文化文学背景。
诗中有“月牙儿”这个意象,它在诗中更具双关意义,同时又暗喻了深深的情感。
“月牙儿”,象征着铸就节令的昼夜交替,也象征着一望无垠的明月,彰显着宇宙的大河,弥漫着宁静的气息。
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振奋和意义。
诗中的“月牙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消彼长,虽然变迁,但仍伴随着我们在大千世界中无尽流转。
它会用柔和的深情温暖着我们,尤其是在黑暗而孤寂的夜晚。
月牙儿除了带给我们生活上的愉悦外,它更囊括着渴望和毅力的精神内涵。
遇到困难,我们就能像月牙儿一样振作起来,与困难无畏地抗争,在乌云笼罩下,月牙儿熠熠生辉,象征着如臂使指,操控命运的无穷力量。
“月牙儿”作为一个抽象的象征,在“月牙儿”诗中暗含凝重而年轻的色彩,一颗月牙儿蕴藏着深深的情感,也蕴藏着韵味清新的文化文学之美。
月牙儿承载了青春对未来的憧憬,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也是因为它在不同的时空中传递的不只是美好的愿望,更是一腔热血,与未来一起携手走向明天。
老舍《月牙儿》赏析(五篇)

老舍《月牙儿》赏析(五篇)第一篇:老舍《月牙儿》赏析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
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
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
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
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
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浅析老舍的小说《月牙儿》

浅析老舍小说《月牙儿》摘要: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题,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而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悲歌,并以此来表现现实的残酷和对宿命的无能为力。
这篇小说同老舍的大多数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少了一些京味和幽默,多了一些压抑和忧伤。
它像一首九曲回肠的叙事长诗。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观察生活,以直接的倾诉和自白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既充满诗意,又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个性解放《月牙儿》这篇小说以散文诗式的语言描写了母女两代为生活所逼,先后沦为暗娼的悲剧。
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墨,无情地控诉了这个酿成的人间悲剧的罪恶的旧社会!作者以诗样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幕让人垂泪的悲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老舍先生的《月牙儿》的主人主无论外貌,还是心灵都是那么的美,她漂亮、善良、自尊、自强,但是,在那个一个罪恶的社会里,终究没有逃出肉体、精神都被摧残的命运------这样巨大的反差具有极强的悲剧效果。
在悲剧气氛的营造上,老舍除了利用人物的不幸遭遇这一因素外,还运用了独特的技巧进行渲染。
他独具匠心的选用了“月牙儿”这个特定的景物来构造意境。
整篇小说中,月牙儿始终伴随着女主人公,它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化身,命运的象征,同时月牙儿又成为作者顺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来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
用老舍先生本人的话说,就是“以散文诗写小说”。
一、月牙儿的意象月,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学作品中象征心胸莹洁和人生盈缺的自然意象。
在这篇小说里,月牙儿的意象反复出现有十余处之多。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不可缺少的伴侣。
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无奈,使“我”非常压抑。
于是月牙儿便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我”与月牙儿的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以景写情的主题,使“我”在诗画般的意境中低诉苦难记忆。
老舍作品_月牙儿_中的_月牙儿_意象

一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 月亮在 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成为文学中典型的 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首先,月亮是美丽的象征,它本身所拥有的安 宁与静谧的情韵,使它被赋予了高远、润洁、柔和、清 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亮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 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南朝诗人谢庄在《月赋》写道: “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 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 蔼。 ”[1]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 现,句中无一月亮而句句写月,深得风流蕴藉之妙。 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人张若虚在《春 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 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照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 看不见。 ”[2]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白沙看不 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意境十分优美宁静。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 不知,明月来相照。 ”[2]这一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 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优美的意境给人 “余音绕 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还象征了姣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发表时间:2011-05-19T11:22:43.32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第3期下作者:王洁饶靳
[导读] 《月牙儿》描写的是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均沦为暗娼的的悲惨故事。
◎王洁饶靳(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50-01
摘要:《月牙儿》描写的是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均沦为暗娼的的悲惨故事。
月牙儿在文中反复出现,而它每一次出现都代表了主人公不同的心境。
老舍借“月牙儿”的意象营造一种凄凉而又具有艺术美感的意境。
关键词:月牙儿;意象;凄凉
老舍的《月牙儿》是用情感与美感构筑起来的现实内容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小说精品。
小说采用“臆想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真切的展示了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月牙儿》写一对良家母女如何被生活所迫相继沦为暗娼的悲剧,它所要表现的是城市底层妇女生活的艰难与内心的悲苦。
它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自我展露,着重于一种意绪的表达。
残缺的月牙儿凄冷孤寂,与主人公的凄苦命运相映照,主人公与月牙儿之间无言的对话,饱含着难以名状的人生酸楚。
《月牙儿》九次直接描写月牙儿,表达了主人公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心态。
“在小说里,月牙儿实际上是直接沟通人物心灵深处的物象,是作者用以刻画人物心理的一种手段。
” 有三个阶段没再看见月牙儿,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把主人公凄凉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月牙儿在小说中的不断的重复与变换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
” 小说开篇就带出月牙儿,而且是带着寒气的,为整篇小说的悲凉氛围埋下了伏笔,这种寒气并非仅仅是月牙儿散发出来的寒气,更是主人公生命中充溢着的寒气。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
” 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看见月牙儿,那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第一个寒气是确是意义上月牙儿所带的寒气,而第二个寒气则是环境所致。
“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
” 这是主人公和她妈妈出城去看她爸爸的坟,这时月牙儿放出的是一道冷光。
“不敢高声地哭,我看着天,啊,又是月牙儿照着我的眼泪。
” 几乎当完了家里能当的东西,尽显主人公的孤独、悲哀与无助。
“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会在那条光底下穿过来穿过去,像银钱上穿这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处去了。
” 月牙儿已经上来了,可妈妈还在给别人洗衣服,月牙儿也给她带去了一点光亮,她们母女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妈妈给别人洗衣服才有了一点希望,可最终它还是掉到了暗处,是悲惨生活的预兆。
“这次月牙儿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
” 这次月牙儿比哪回都清楚是因为妈妈改嫁,未来有了着落,生活也更稳定了;比哪一回都可怕,是因为主人公对妈妈找的这个新爸爸以及那个新家有一种无知的恐惧。
“我敢在院中走了,一个春天的月牙在天上挂着。
我看出它的美来。
” 主人公在几经挫折、绝望之后,真正明白了妈妈,也真正原谅了妈妈,并明白了活着的可爱,为了活着,她什么也肯干。
她认为羞耻并不是她造出来的,这也暗含了生活的无奈,她能坦然面对生活,不是因为生活中没有羞耻,而是她认为羞耻并非她造成的,这也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哀。
“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
......月儿忽然被云遮住,我想起来自己。
我失去那个月牙儿,也失去了自己。
” 在前面,微笑的月牙中可看出主人公的欢快,舒畅的心情,可后来月牙忽然被云遮住,是一个极大的转折,一下子后回到了黑暗之中,表现出了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心境。
“在这里,在这里,我又看见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 在狱中,又看见了月牙儿,反衬出了主人公前面那段日子的黑暗,在对世界的绝望,甘愿在监狱里了结一生的心境下,他又看见了月牙儿。
二、看不见月牙儿的三个时期
“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儿。
新爸对我们很好,他有两间屋子,他和妈妈在里间,我在外间睡铺板。
” 这是主人公第一个阶段没有看见月牙儿,因为在这段日子里,生活过得比较安稳,有饭吃,有地方住,甚至还可以上学,这与主人公之前的生活相比已是很幸福,很安稳的了。
因此,她不需要月牙儿来安慰她,也不需要月牙儿那点微弱的光来照亮生活。
这段日子,是她童年中最美好的时候。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新爸爸的不辞而别,让母女俩重新回到黑暗的日子,甚至生活变得更加可怕。
“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
” 如果说前一个阶段里是因为生活得安稳而无心再去看月牙,那么,接下来便是因为生活的黑暗,可怕而看不见月牙。
妈妈因为新爸爸的离走而沦为暗娼。
后来,她竟给了她的女儿—主人公两个选择::一是让她出卖肉体,她们母女可以继续一起生活;二是各过各的生活,以为她的妈妈又要嫁人,而这一次,已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把她一起带过去。
主人公选择了后者。
小学毕业后,她先在学校打工生活了一段时间,可后来换了校长,她不得不离开另谋出路。
可又找不到事做,生活过得还不如一条狗。
这段日子,她想看月牙儿,可不敢看。
不敢二字,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微妙的表达了出来:月牙是她生活中的一点希望,而她却不敢看。
第三的一个时期应是主人公生活中最低潮、最黑暗的时期,她也在万般无奈之下承袭了她妈妈的职业,沦为暗娼,在那些日子里,她的生活完全是漆黑的,连月牙儿的那一点光亮甚至是萤火虫的光亮也不会有。
她干着自己最不愿意干的事,麻木的生活。
如何才能生活下去是她唯一的追求,而怎样的生活方式对她来说已不再重要。
她也早已无心再看月牙儿了,也可以说是她已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月牙儿已不在她的生活之内。
虽然这三个阶段都没看见月牙,但没看见的原因是迥然有别的,这三个时期的生活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从不看月牙到不敢看到看不见,是主人公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是她人生悲剧加深的一个过程。
三、月牙儿总体意象
贯穿全篇的“月牙儿”是一个具有多种意象的象征体,凄冷的月牙儿照出来的光虽然很微弱,但比起无边的黑暗来,它多少还能给人一点亮。
从这个角度来说,月牙儿有曾一度是主人公微薄希望的象征。
月牙儿是主人公生活的见证,是她不同情感经历的回忆。
月牙儿对主人公而言,不仅起到唤醒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折射了小说人物不同时期不同境遇后产生的不同感受,月牙儿是人化的意象,同时又是立体多维的意象,在主人公生活的不同时期,它分别赋予色彩不同、基调不同的意义内涵。
老舍通过对月牙儿这一本土意象的立体多维的开放式构建构,使月牙儿这一意象在小说中成为叙事的主线,月牙儿不只是在小说的开头结尾对作品起到首尾呼应的结构功能,而且始终贯穿
全文构成特殊的意象叙事。
月牙儿不如满月那么皎洁,也不像满月那样带给人温暖,让人感到生命的亮色。
它只让人感到暗淡、凄凉和生命的短暂。
因此,月牙儿这一意象给整篇小说定下暗淡的基调,也象征着主人公的不幸人生。
“这月牙儿要么是‘我’生命苦难和虚幻幸福的见证,要么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要么是‘我’不圆满生命的象征。
” 月牙儿意象在小说里贯穿始终,但这也并不是说它随着故事的进展而处处可见,作者对月牙儿的抒写并不是平行展开,而是总出现在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关节处,作为点睛之笔深化小说的主题。
四、结语
老舍的《月牙儿》成功地运用了月牙这个意象,刻画出了主人公悲惨凄凉的一生。
以月牙儿为主线,借月牙儿这个意象,把主人公不同时期不同心境展露无疑。
月牙儿本身就给人一种不完满的印象,而通过它来表现主人公的一生更显得缺憾与感伤。
参考文献:
【1】陈孝全主编.中国现代文学200题[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2】李剑波,李瑞霞主编.老舍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范亦豪.论《月牙儿》及其在老舍创作史中的地位[J].文学评论,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