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语文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再论文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再论文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再思考摘要:本文分析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内涵,也即语文学科的两大属性,指出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强调人文性,有意或者无意弱化工具性和强调工具性,回避人文性得两种误区,认为对待两大属性不能有所偏废,应该以工具性为主来实现两者的一种水乳交融般自然统一。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78-02作为老生常谈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笔者所以继续予以关注和思考,是因为它们被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属性又关乎分清此彼的问题,也即作为分辨语文为什么是语文,而不是政治、历史等等其他学科的标准,属性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无法把它留给任何人,无法不对其做审慎的思考和度量。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正是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语文才成为语文,才姓“语”,我们语文人也才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耕耘土壤。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内涵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交际传播的形式和工具,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播文化价值规范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因为语文天生与语言,与母语密切相关,是关于我们汉语母语的学科。

第二,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

也即任何学科,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语文学科的知识,假如没有语文的这种基础和工具作用,其自然要坍塌。

人文性这个词语,本质上与思想道德有关,也即真善美的问题,体现一种道德批判和人文关怀精神,其核心不在于文,而在于人,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灵,在于歌颂真善美,贬斥虚伪和罪恶。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可以说是强调人文性最重要之所在。

离开真善美这个探照灯的指引,我们只会越来越堕落,再去谈语言、文字、审美等等将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独立思考和质疑批判精神。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试论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那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形式的花样翻新。

”因此,教师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原则,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认为,这样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小学语文论文:刍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学语文论文:刍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把根留住----------刍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

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

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痛定思痛。

2001年,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这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是统一的。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

所以说,语言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既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

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位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一、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并举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方面,内容是血肉,形式是骨架。

内容决定语言的形式,形式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没有内容,形式也就成了干瘪的空壳。

学生读书,首先感受的是文本语言,只有读懂了语言的意思,才会读透整篇文章的人文内涵。

但语文教学不仅有人文性的任务,还有工具性的任务。

理解了语言内容,还要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对文本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的。

怎样推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怎样推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浅析如何推进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摘要:语与文既有明确分工,又紧密相连,主要表现为以听说读写为一体,各有侧重,不可偏废。

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应试教育”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听说读写的整体性,往往拘于其中一隅,呈现课时最多、投入最大、收效甚微的局面。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实施的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升华、基本技能历练等多方面产生的显性作用和深远影响。

简而言之,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有没有进步。

关键词:语文听说读写小学有效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

它担负着民族语言传承、社会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

语与文既有明确分工,又联系紧密,主要表现为以听说读写为一体,各有侧重,不可偏废。

但是,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忽视听说读写的整体性,往往拘于其中一隅,呈现课时最多、投入最大、收效甚微的局面。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推进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实施的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升华、基本技能历练等多方面产生显性作用和深远影响。

简而言之,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有没有进步。

推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以听说读写为突破,实现学生学习语文有进步的目标。

一、培养运用语文的习惯尽管现代语文教学经过多年改革,业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语文教学还存在淡化现实、忽视生活、自我满足的痼疾。

要彻底根治这个痼疾,就要优化听说读写过程,加强遣词造句、理解运用、谋篇布局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进而形成学生个体自觉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习惯。

1.回归生活。

语文的根在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

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强化人文性,摈弃功利性。

回归生活,就是要把握实质,剔除做作的痕迹,还原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目标简明化、内容简约化、环节简单化、方法简便化、语言简洁化,营造教师好教、学生爱学、实际成效显著的教学情境。

诚如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常常是“一地一时一生就一课”,教师恰似闲庭信步,学生恍如学海作舟,毫无做作牵强的印迹。

突出语文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论文]

突出语文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论文]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开明宗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段话,地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

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这样看来,语文京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

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

理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

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

“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

发挥语文基础性突出小语学科性质论文

发挥语文基础性突出小语学科性质论文

发挥语文基础性突出小语学科性质提出问题学科性质是指一所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只有理性科学地知行小语学科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发展新课改成果。

对小语学科性质认识的演进1956年的小语大纲,第一次涉及到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1963年的大纲突出了小语学科的工具性质;1978年的大纲点明了思想形式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1986年的大纲对小语学科性质的人士开始整合,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工具性、文化性和基础性;1992年的大纲基本承袭了前程。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第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第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

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超时空的交际工具。

小学语文的文化性内容表现:第一,是广义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人类文化”、“人类进步文化”、“人类优秀文化”。

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

第二,是狭义,仅含精神财富,即指“软件”。

第三,是泛义中的具体内容,即《语文教学大纲》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或称之为“知识性”、“技能性”。

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文化性”显然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冰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文化性的精髓。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题为《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指出:“作为一个世界公民,要想在‘地球村’更好的学习,有效的工作,高质量的生活,人人都必须掌握五大基本的本领,这就是‘听、说、读、写、算’五大生存本领。

属于语文素养范畴的便占了其中的前四项,从课程轮的国际分类法角度说,小学中的核心课程由语文、数学两门学科构成,语文处于基础地位。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学案例及思考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学案例及思考

简约而不简单——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学案例及思考《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标准》强调“统一”,颇有深意。

即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或者说,语文的工具性中本来就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工具。

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过程中显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情怀。

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二者的统一达到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来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等。

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相互渗透、互促互补的过程。

在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又不致使语文教学嬗变成“技艺之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

当前,在语文教学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更加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血肉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沟通。

可以说,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简约,但不能简单。

思考一:有效对话——彰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案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什么答: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

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

”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山亏,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通盯唯烂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学习语文的意义如下:在倡导素养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与别人交流,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精神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语文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的需求。

学习语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

学习语文使人拥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学习语文使人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

文的重要性决不仅止于此。

事实上,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凯漏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语文对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

问: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答: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语文学科分析论文

语文学科分析论文

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语文学科分析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学科分析论文篇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加强“读、品、悟”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论文

加强“读、品、悟”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论文

加强“读、品、悟”,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夯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因为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促进学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并实现和谐统一,才是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也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

“读”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

“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

“悟”是一种提高性阅读,回顾文章的布局谋篇,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

“读、品、悟”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一、简化头绪,读字当先,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单纯”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

”大量的语文课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把课上得单纯一些,并不等于单而不丰,纯而不厚。

这里所谓的“单纯一些”其实就是头绪简化,目标单纯,教学内容更加集中一些,重点更加突出一些。

不再发生“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这样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叹:“你花了老半天说来说去的,我其实早就懂了;我真正需要你帮助的,反而得不到。

”一个“读”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她彰显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简约而厚重之美。

我们千万不要用枯燥的讲解代替感性的朗读。

因为讲解是死的,而朗读却是活的,朗读能让课堂充满生机,能让人感受,进而让人感动。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

只有熟读成诵,说写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妙语连珠。

然而,朗读教学的现状却是朗读的量不到位,即讲风太盛,朗读太少;朗读的质不到位,表现为读前缺乏明确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忽视必要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开明宗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段话,地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

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这样看来,语文京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

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

理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
得深入探讨的难题。

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首先,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

“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

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第二,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语言基础知识凶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

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

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

融,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

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

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

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

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

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

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

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但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大纲的要法语再细化更易操作,便有待同行的探讨。

第三,要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

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

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

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

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
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

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

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诘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

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但是如何借用这些例子,不同的教学指导想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倘若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联系现实,便会大谈作品时代背景,讲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中类似现象等等;倘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与评价,便会在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小女孩形象上大做文章,尽情抒发;倘若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理解人物,体会每次幻想的内容。

任何学科,任何课文教学都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

语文课
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

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

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

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

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要本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