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永新《新教育》第三章读后感

如今,新教育在我市开展得已经是如火如荼。我们学校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但对新教育的理论方面的认识尚不十分明晰,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已经开始系统地学习《新教育》这本书。现在就第三章的学习,谈些许收获和思考。

在本章导读中,朱永新教授谈到“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新教育实验”最明显的、可检验的成果体现在“四大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这四个改变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四大改变喊出了师生共同的心声,但关键是如何改变,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了许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出路,现在,终于有了指路的明灯,感谢朱教授。

一、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学校管理的最重要追求。朱教授认为,传统观念中,教师是蜡烛、是春茧,虽是赞誉奉献精神,但都是在谈牺牲自己,没讲到充实自己、快乐自己。教育过程本身不能给教师带来收获、成就,送来快乐与幸福,教师自己的价值与幸福都是通过学生的分数来体现,教育生活当然沉闷,枯燥、有压力的,就乐不起来。教

师都不快乐,学生能获得快乐吗?当然不能。“新教育”倡导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就是希望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起来,获得成就感,朱教授举例说在教育在线开办主题贴让孩子写班里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与自己一道成长的何一萍老师,还有开办主题贴“守望高三的日子”,师生共写随笔,从而让孩子们很优秀、差班产生奇迹、自己著书立说的陈晓华老师。这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获取教育的乐趣,这就是朱教授倡导的教育模式,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生活。读完本节,我们长久思索,我们一个农村小学能做什么?学校只有一台共用电脑,学生没有一台电脑,全是电脑盲;教师对网络也不十分精通,文笔也不一定生动流畅,何况教师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作业、做各种记录等的硬性任务。师生共写随笔,开主题贴,讲班级故事,出书……?这些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么,师生如何一道成长呢,如何一起获得教育的乐趣呢?只有因地制宜了,那也就是师生共读,师生共读关键在于“读”这个过程,这个环节,也不必拘一标准格式,非得写读后感吧,常言说有感而发,无感强发,那不就是无病呻吟吗?(农村学校的许多家长近乎文盲,既非文盲也天天忙着打工挣钱,晚上不在家或在家也是累得没那份心情读书的,所以在农村亲子共读是不好行的)、共写随笔也许可以吧,不管写得好与不好,但关键是只要写了,有这个行动,就会有收获,再一个就是师生共同来玩了,我们说的玩是特指文体方面的活动,农村小孩子,在这方面是欠缺的,也是会感兴趣的,在玩中能强健体魄、有所长进的……至于教师成长之路在何方,这恐怕是我们下一步要呕心沥血探索的问题了。

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据新教育书上所说,载在《杭州日报》头条的关于一个最讨厌作文的胡量小学生在教育在线上开专栏,写文章,好评一片,终于出了一本书的学生成长故事,我认为这只是个案;另一个是苏州的一位从小失去父爱的孤僻小女孩天天在教育在线网上阅读和写作,成长非常健康,享受快乐幸福,我更不敢苟同了。爱好文学写作的学生很多,这个爱好是健康有益的,我们不否认,但兴趣再浓,水平再高,能超过韩寒?韩寒算上一个成功的人了吧,其偏科严重,在社会上倍受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当今教育方针是全面和谐发展,不可偏废德、数、理、英等,如果天天阅读、写文章,学生的时间精力够吗?尤其是我们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有这个条件吗?我们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这个说法我们是赞成的,但如果效法上面的二例,就无疑是东施效颦了。我们怎么做呢?第一,让学生先学好普通话,在课堂上,在校园讲好普通话,能正确的阅读,这就是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非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其次,让学生真正捧起书来读,粗略调查,全校学生中有课外书并阅读过的学生不占一成,让孩子们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种爱好,这就是改变,为此,我们语文组一致要求各班学生有书献书,无书买书,成立班级图书角,先有书,然后才能读,先别奢谈网上阅读写作。第三,让学生随心写画,绘制“读写绘”本,这是立即可以开始的,因为孩子们天性爱创作,不管画得如何、写得如何,但画了、写了就是改变就是提高。

三、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朱教授在本节讲的是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方面的改革吧,大意是要研究者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希望教育科研部门的同志、研究教育理论的专家走出书斋,走进学生、学校、教师生活中。我们非常赞成,脱离实际的研究全是空话,再多的论文不能推广,只是空头理论,有什么用?我们读后,感触颇深,推而广之,觉得我们教师也可以做教研,学习苏霍林姆斯基、学习叶圣陶,从鲜活的教育中来,再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实际问题,不搞假大空,要务实。做个教育的有心人,积累的经验、体会多了,也可集结成书,叫做某人的一百个怎么办、我的教学经验谈、教育笔记、琐记等等不一而足,畅谈一些琐碎的教育教学经验,会对同行有所帮助、有所启发的。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成功,当然是最快乐的成长!

总之,“三大改变”提得及时,提得高明,关键是如何改变,朱永新教授只给我们提供了参考,我们下一步如何改变,这是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努力的重点、难点。期待着专家、领导、同行的批评指正,抛此一块粗砖,唯求引出一片美玉来。

瑞祥小学语文教研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