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语动物谚语的隐喻表现

合集下载

浅析日语动物谚语的隐喻表现

浅析日语动物谚语的隐喻表现
References [1]James Carrell & Willian R .Tiffany.Phonet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Speech Improvement. USA: Mc Graw- Hill Book Company,1960. [2]Wiktor Jassem.The Phonlogy of Modern English.Warszawa:Pan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1987.
二、与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具有相似关系 ·鯉の滝登り(鲤鱼跃龙门)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用这个谚语来比喻出人头地。传说在中国的 黄河流域,鲤鱼逆流而上到达“龙门”这个难关时,如果可以成功越过 “龙门”,就可以成为优秀的龙。就像为了成为龙而努力奋斗的鲤鱼一 样,如果跨过人生的种种坎坷,人也会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这种向着目 标努力向前的样子,无论是鲤鱼还是人类,都是一样的。 ·鯨飲馬食(大吃大喝) 鲸鱼是胃口大的动物代表。鲸鱼在进食时,会将近一吨的鱼类和海 水一起喝进嘴里,然而它们会马上将喝进去的水排出。虽然不是全部吃 进去,但是看起来是会喝很多水的。除此之外,牛和马也是大食量的代 表。因此,从这些动物的习性与大食量的人的特征的相似性开始转义, 用来比喻那些大吃大喝的人。 ·烏の行水(乌鸦洗澡,一冲了事) 乌鸦为了防止身上生长寄生虫会用水清洗身体。乌鸦虽然很喜欢 这么做,但是用水清洗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以此习性转义,比 喻人洗澡时间短。 谚语不仅仅使用动物最直观的外形的特征,也利用动物广为人知 的习性以及性格特征,利用其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来转义,来比喻人类 的行为。但是因为动物的习性多种多样,仅仅从字面很难找到它们的相 似关系。而有很多的比喻已经固定下来,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 三、与假想的情景具有相似关系 ·牛に経文(对牛弹琴) 这也是一个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经常使用的谚语。比喻对不懂事 理的人讲道理也是徒劳。就像对牛讲经文也毫无意义一样,将有价值的 东西展示给不懂其价值的人也是徒劳无功。这里是假设了一个场景,和

中日文化的特质之比较——由动物文化在成语、谚语中的映射谈起

中日文化的特质之比较——由动物文化在成语、谚语中的映射谈起
2筮00!8年 生0鲞1月筮!塑&!趔匹堕堕丛里内 殴蒙 坠古 丛民 巡族 盟大 丛学 巡学鲤报些亘笪
Jan.2008
巡:!垒№:!
中日文化的特质之比较。
——由动物文化在成语、谚语中的映射谈起
荣桂艳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语言就象一面镜子。反映了该目的文化。由于中 日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不同,在谚语,成语中使用的动物也不同。它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文 化特质.一个是。海洋渔业文化”一个是。大陆畜牧文化”。
(责任校对王立平)
万方数据
·29·
[关键词】文化特质;映射;谚语;海洋渔业文化;大陆畜牧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149(2008}01—002各民族由于社 会历史条件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认识方法的不 同,对同类事物的特征以及对其它事物的联想的认 识会有差异。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共性在人类文化 中占主导地位,是各民族间进行交流的基础。但是, 同时也不能忽视各民族文化又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 和自身特点,呈现出文化个性,下面从中日两国动物 文化在语言中的映射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文化 之间必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 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谚语是民 族语言中人民智慧的结晶,一种语言的民族特色在 谚语中总是表现得最为集中。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 着大量与动物有关的成语,谚语,它们是人类文化的 全景速写,可以从中看出该国的历史、传统、风土、人 情等。
与此相对,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居海岛,食 鱼虾,对“牛”的恩泽与好处可能没有那么多切身体 会,因此,他们只是把牛作为一种有用的家畜在使 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因此,当然谈不上赞美 了。此外,牛那种忍辱负重的性格也压根就与崇尚 。花C耋樱,人C土武士(花数樱花、人数武士)意为做人 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日本国民性格格格不入, 因此,“牛”便成了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

关于与动物有关的日语谚语特点的研究——以与“猫”有关的谚语为中心

关于与动物有关的日语谚语特点的研究——以与“猫”有关的谚语为中心

译文 : 猫 居屋 顶 , 乌 鸦居 于树 , 物各适 其所 ; 各得 其所 ( 4 ) 拐1 屯 < 屯猫 尻尾
译文 : 无 关 紧要 , 可有可 无 ( 5 ) 猫 额 译文 : 面积非 常小 , 巴掌 大个地 方
猫是一种惧怕寒冷的动物 , 但在酷暑来 临时还是很还念寒冷的冬天的 , 谚语 ( 1 ) 中通过猫 的这一特征,
( 6 ) 开 门揖盗 , 引 狼入 室
原文 : 鲤筛 卺猫 c 二 预c 于 为
( 7 ) 软 硬兼施 , 刚柔兼 备 原文 : 猫l 二屯 札c 虎 c :毛 ) 为
( 8 ) 小 人难 渡君 子之 腹 原文 : 猫c 土 虎 心 老知 岛 以上 的汉语 译 文 中 , 只有 ( 6 ) 中出现 了狼 这一 动物 , 而其 他译 文 中却看 不到 对 于猫 的任何 描写 。
第 1 O期
相卓 : 关 于与动物有关的 日语谚语特点 的研究—— 以与“ 猫” 有关 的谚语 为中心
以上 谚语 对猫 的描写 中 , 不 难 看 出 日本 人与 猫接 触 时间 之长 、 观察 入微 、 关 系亲 近这些 特点 。
但我们通过其汉语译文 , 则很难看到直接描写猫或是猫的本能的译文。相反 , 绝大多数却是直接揭示人 类行 为 规律 、 生 活 习惯 以及 观 点看 法 。
相 卓
(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 ,辽宁
大连
1 1 6 6 0 0 )
要: 谚语这一传统语言形式 , 是民众的丰富智 慧和普遍 经验 的规律性 总结。通过 对谚语的研 究 , 在语 言上进 行
对 比的基础上 , 还 能探 究出两国的文化差异。文 中, 通过对 日语 中与猫有 关的谚语及 其汉语译文进行研 究 , 旨在探 究出其语义方面的特征 , 并就此弄清 中 日两国对于猫这种动物 , 在认识上 的异 同点 , 希望会对 中国的 日语 学习者在

浅析中日十二生肖谚语中的动物意象

浅析中日十二生肖谚语中的动物意象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4— 2 6
奄 髭 老蠛 狙 - )蚂蚁想吃龙须 , 必须 自不量力 奄《 耋 一寸 I =L 异天 氖有 9 杰出人物 自幼胸怀大志
( 六) 蛇
作者简介 : 曲明月( 1 9 8 9 一) , 女, 辽 宁本 溪人 ,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硕士在读 , 研 究方向: 课程与教 学论(日语 ) 。
比喻 害 人 的人 或 事 物 人 人 痛 恨 。 “ 老 鼠看 仓 , 看得精光 ” , 比喻 监 守 自盗 的人 , “ 一 粒 老 鼠屎 , 坏了一锅汤” 形容 害群 之 马 , 因个 人 之 弊 坏 了 团体 利 益 。
在 中国, 兔是 和平 , 胆小 , 聪慧的素食动物 。这些都 可以在 谚语 : “ 兔子不吃窝边草 ; ” “ 兔子 急了也咬人 ; …‘ 赶两只兔 子 ,
( 五) 龙
在汉语 中, 通 常将 牛视为 吃苦耐劳 的代表 , 通过 艰苦 努力 才能获得成功 。在鲁迅 先生 的名 句 “ 横眉冷 对千夫指 , 俯 首甘
为孺 子牛 ” 中也 有对牛 的勤 恳, 坚 韧 的赞 扬之情 , “ 如 牛负重 ” 比喻负担特别重 , “ 牛角上 挂稻 草”比喻十分简单 、 容易 。“ 力 壮如牛” “ 黄牛犁地” 比喻有计划的发挥作用 。
2 0 1 5年 8月 ( 上)
蛇在汉语 中常是狠毒 , 邪恶 的形 象 , 因为一旦 被蛇咬伤 , 通 常都会危及性命 , 因此形容一个人心狠手辣 , 就说这个人 “ 蛇蝎 心肠” 。谚语 中也 有 “ 恶龙难 斗地 头蛇” 这里 的 “ 地头 蛇” 就 代 表当地的恶势力 。“ 蛇咬一 口, 入骨三分” , 比喻受到 坏人 诬陷 , 难 以开脱 。“ 蛇走无声 , 奸计无形 ” , 比喻做坏 事搞 阴谋 诡计 的 人总是偷偷摸摸 , 不露声色 。 同样 , 在 日语 中 , 蛇也 一 样 是 凶狠 残 忍 的 形 象 , 如:

浅析中日动物意象的异同 ——以'十二生肖'为中心

浅析中日动物意象的异同 ——以'十二生肖'为中心

文化长廊浅析中日动物意象的异同——以“十二生肖”为中心单丽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范丹云出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日动物意象对比研究——以‘十二生肖’为中心”的成果之一。

摘 要:本论文以十二生肖为中心,侧重对中日谚语进行对照,进而阐述两国对十二生肖意向方面的差异。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分析,旨在对比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异同。

因为两国的不同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组成、神话与信仰的不同,对十二生肖动物有了不同的认识。

关键词:动物意象;生肖;对比作者简介:单丽(1981-),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范丹云出(1996-),女,辽宁大连工业大学日语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138-02一、前言谚语作为语言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质,传承着语言的精髓,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伦理。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但通过十二生肖的相关的中日谚语所反映的动物意象的对比研究,对中日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的相关先行研究目前还很少。

十二生肖作为一种古老的纪元方式,对中国古代的动物信仰和图腾文化作出了明确诠释,以此能映射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不断吸收中国的传统理念,并与本国自身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底蕴。

十二生肖也因此流传到日本,成为两国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纪元。

二、中日对比动物意象的异同在对十二生肖动物的中日动物意象的调查发现,汉语与日语中动物意象不尽相同,从整体来看,动物意象差异较大的为龙,其余的差异则要具体分析。

下面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对中日动物意象的具体异同之处,做以分析。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对“鼠”的印象都不太好,在语言使用中以贬义为主,如汉语中的“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相对应的,日语中也有“猫の前の鼠”,用以表示十分胆小之人等。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

【 关键词 】 动物谚i S;中 日 文化 ;差异


中日动物谚语对比
马恋主” 、“ 犬 马之报 ” 、“ 犬吠非主 ”等 ; 第 二类是 由狗是献 媚主人 , 仗 势欺 人的卑劣畜牲 , 是低级 肮脏 、贪 婪残忍 的动 物这一否定看法而产生的。如 “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 狗头
动物谚语是人们从与身边饲养或生活 中常见动物相处的 体验 中总结 、 浓缩而成的。比如 , 我们 常说 “ 狗改不 了吃屎 ” 、 “ 苍蝇不 叮无 缝 的蛋 ”等。 日语 中例 如 r 穷 鼠猫 老啮 /狗 急反噬 J等 。这些谚语 当中占比重较大 的多是与生活息息相 关的牛 、马 、猫 、狗 、鱼等 。中 日两 国动物谚语无论是数量 上还是种类上都是非常接近的。例如 :
青年与社会
社乖 斗 纵横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
张娅 萍
( 延安大学 外国语 学院,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谚语之所 以为人们喜 闻乐道, 经久不衰 ,一方 面是 它具有深刻 的思想性 、高超的语言 艺术性; 另一方 面,它所蕴
含 的丰富的文化性 。中 日两 国语 言 中动物谚语 尤其 丰富 ,L4 r l 对动物 的看法如何 ,常常表现在谚语 中,反 映 了这个 国家或 民 族的历 史、文化 、民俗 的一个方面 。而中 日谚语 ,无论形式上还是意 义上都 既相通又相异 。文章 主要 通过 中日动物谚语的 比 较 ,透视 其 中体现 的中 日文化 的异 同。
鸡 ”相连 的词语不少。这种用法在 E l 语 的谚语 中几乎完全见 不到 。
( 二 )以与 “ 乌 鸦 ” 相 关 的 谚语 为例
乌鸦在中国人 看来 是晦气 、不幸 的象征 ,例如 “ 乌鸦落 枝头 ,人人见 了都犯愁” 、“ 天 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不管哪 个地方 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 的坏 )等 。而在 日语 中,乌 鸦 的地位却并 非如 此 ,如 ( 1 ) r 力 灭 濡札羽色 /如湿 了 的乌鸦 的羽毛一般 ( 黑亮 ) 。表达 的是乌黑 亮丽。( 2) r 力 灭 颈 白 < 为 /乌鸦 变 白马 ,头生 角 ,表达 绝无可能

日语动物谚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

日语动物谚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

日语动物谚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作者:罗丹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7期摘要:动物谚语词汇的产生借助动物形象来展现人的行为,是人类心理行为的一种隐喻。

在日语中包含很多动物谚语,为了研究日语动物谚语中隐喻的汉译,本文中对动物谚语进行界定,并且找寻谚语中的隐喻,针对相应的隐喻翻译,分析翻译策略。

关键词:日语动物谚语;隐喻;汉译;研究动物谚语语言中比较特殊,能够从动物本质特征引申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并且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

日语动物谚语在形象表达上比较生动,那么动物谚语的隐喻汉译环节中,翻译者需要尽可能的将语言的丰富性展现出来,在日语动物谚语隐喻汉译方式中,根据中日谚语中喻体与喻意的异同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不同汉译方式。

一、日语动物谚语介绍动物谚语是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相处下所得到的文化精华,谚语通俗易懂、含义深刻、生动形象,具有惊醒人的作用。

动物谚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具备隐喻含义的动物谚语,只是对自然规律进行客观的描述。

而另外一类就是具有隐喻含义的动物谚语,这些动物谚语能够借助动物的表现来比喻人的某种好的或者是坏的行为习惯,在不同语境中应用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日语动物谚语不完全是日本本民族自己创造,还有很多来自于中国谚语,例如,“鷸蚌の争い”、“牛に経文(对牛弹琴)”等。

二、日语动物谚语中的隐喻汉译1.动物喻体相同可直接意译在日语动物谚语中,有很多动物都与汉语谚语中的动物相同,这种情况就可以视为中日谚语中预提相同,在这样的前提下,隐喻汉译就可直接进行。

动物喻体相同大部分是由于该谚语属于中日同源语。

在实际翻译中,比较简单,进行对等翻译就可以,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鷸蚌の争い”,该谚语源自《战国策.燕策二》中比较有名的谚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再如“千里の堤も蟻の穴から”——源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些日语动物谚语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能够直接从字面上所提到的动物,实现汉语的谚语翻译,该种动物谚语的翻译方式就是直接汉译。

隐喻在日语惯用语中的表现探讨

隐喻在日语惯用语中的表现探讨

隐喻在日语惯用语中的表现探讨作者:赵晓丹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03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且与人的思维方式于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立足于认知语言学,从日语惯用句的角度理解和阐释隐喻。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惯用语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10-02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主要用语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

传统的定义为“類似性に基づく比喻である”。

隐喻被看成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属于比喻语言或诗体语言。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于隐喻的研究开始兴盛起来。

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从哲学、逻辑学、现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对隐喻的本质和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现象,认为隐喻是通过说话人的认知概念对外界事物进行描述。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识论或建构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行动中。

人们赖以进行思考个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是隐喻性的,隐喻是存在于概念领域的认知作用,比喻表现是指把概念领域的隐喻通过语言表现形式具体化。

而在日语的惯用语中,隐喻体现的尤为明显。

1 日语惯用语的分类一般,我们常把惯用语分成两大类:固定搭配短语(本を読む/读书傘をさす/撑伞電報を打つ/拍电报)和比喻惯用短语(水を差す/挑拨离间焼餅を焼く/妒忌手を打つ/采取措施)。

而比喻惯用语又可以分为明喻惯用语(雲をつかむよう/不着边际わらにもすがる思い/急不暇择)和隐喻惯用语(泣いても笑っても/不管怎样食うか食われるか/你死我活)。

明喻惯用语一般都有其明显的标志“ように”、“みたいな”、“まるで……の様子だ”等。

如:水を打ったよう/鸦雀无声。

而隐喻惯用语则是用隐喻使人们通过一件事物的象征或类似性去认识、理解或分析另一领域的事物。

对日语中与“牛”相关谚语的分析研究

对日语中与“牛”相关谚语的分析研究

对日语中与“牛”相关谚语的分析研究摘要:牛作为家畜被人类驯化饲养迄今为止已经有千年历史。

在古封建农业社会中,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牛在进行祭祀祖先或神明的活动中,经常作为重要的贡品。

换言之,牛,这一生物从古至今都与人类的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也正因如此,在被称为人类生活智慧结晶的谚语中,毫无疑问关于牛的谚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搜集了日语中与“牛”相关谚语,并且对谚语中的牛的义项进行分类分析,以期发掘牛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关键词:牛;日语;谚语;义项在弥生时代之前,日本一直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且渔业也一直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因此,与歌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耕牛的中国人不同,日本人对于牛的态度可以说是“不温不火”。

这也使得日本人在日语谚语中使用牛这一义项时因各时期历史、各地域文化、各阶级层次的不同而更加具有多面性。

一、义项分类二、义项分析1、迟钝、迟缓的形象例:牛を馬に乗りかえる。

牛の歩みも千里。

牛も千里、馬も千里。

暗がりから牛。

牛驥どうそう。

牛の一散。

浮世は牛の小車。

牛の角を蜂がさす。

在这些谚语之中,例如,“牛を馬に乗りかえる”这一谚语的意思是舍弃速度缓慢的牛,更换为马,即刨除自身的缺点,更改为更加有利的方面。

此外,作为家畜,牛的工作是以耕地为主,这种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牛的迟钝的形象。

2、褒贬评价例:牛に対して琴を弾かす。

牛に経文。

蒔絵の重箱に牛糞盛る。

人にして古今に通ぜずんば馬牛にして襟裾するなり。

牛の骨。

食べてすぐ寝ると牛になる。

寧ろ鶏口となるも牛後となる勿れ。

该类义项分类中,牛主要是评价作用。

褒义的评价包含着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褒义涵义。

贬义评价时,往往表达某人过于老实,容易吃亏等涵义。

从人类的眼光来看,牛不过是家畜,并没有令人惊异的思考能力,每天只是单纯的被人驱使,囿于泥淖之中,受着蚊牤的袭扰。

虽然在绳文时代就已经有了稻作文化的萌芽,但由于国土面积的狭窄、耕地面积不足等种种原因,相比渔猎与农业息息相关的耕牛自然获得不了太高的地位。

从动物相关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动物相关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谚语是人们世代口头相传并流传下来的语句,言简意赅且内容丰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谚语的表达,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

而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动物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据相关数据显示中日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占谚语总数的7%~8%,而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狗、猫、牛、马、鱼等动物。

本文拟从动物谚语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这四种动物———狗、猫、牛、马着手,比较中日同种动物谚语,从而了解中日谚语在表达、使用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1中日动物谚语对比1.1与“狗”相关的中日谚语(1)中国相关谚语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围绕狗‘忠诚’本性的表达,比如:犬马之劳;犬马恋主;犬吠非主;而另一类多是:狗眼看人低;恶狗咬人不露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这类多否定、贬义的评价。

可见,多为贬义和否定的评价。

(2)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如:「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狗养三日,不忘主人恩);「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狗若乱跑利也碰棒。

比喻想做某事者会祸从天降,亦指遇到意外的幸运之事);「犬と猿」(狗和猴子。

比喻关系不好,水火难容);「犬も食わぬ」(连狗也不吃);「犬に論語」(给狗讲论语,意指对牛弹琴);「犬の川端歩き」(狗在河边走。

意指再怎么在河边走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犬の糞(狗粪。

代指不干净的东西,表示蔑视);「犬の遠吠え」(犬之远吠。

比喻虚张声势);「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狗随主人,猫看家留)等等。

与中国谚语相反,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表达中,多是褒义的。

可见,中国有关“狗”的谚语大多数比喻贬义、否定、歧视的含义,表示褒义的并不是很多。

而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正面印象要多于反面的印象。

1.2与“猫”相关的中日谚语(1)中国与猫相关的谚语,多是以猫狗对比的形式存在的。

中日动物谚语特点的对比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特点的对比研究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6 学法教法研究活动中学生能展开自主联想的翅膀,发挥他们的个性专长。

实物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坐在课堂里认识客观事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掌握。

例如,在讲授4A Unit1 May I have ….?时,就拿学生身边的笔,书,橡皮等物创设教学情景,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此句的意思及用法。

四、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叉的思维网络。

而每个人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英语活动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改变成自己的对话,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I ’d like … Would you like ….等句型后,我把学生 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这一句型自编小品,学生在交流、讨论后,编成的对话各式各样,有的在课文的基础上多加上I ’m hungry/thirsty .有的吧对话改成在家里请客,Welcome to my home .Come in and sit down.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等。

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有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活生生的交际语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表演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即模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以角色的身份来说话,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交际。

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喜欢表演,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获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在讲授6B Unit3 Asking the way 时,可设计一个问路的情景,将班里的某些地方划分成不同的场所,把同学们分成不同组进行练习,讲台变成了一个表演的大舞台,“情”从台出,融情于境。

每位学生为了能表现自我,为小组争光,个个都情绪高涨,对课文内容掌握得非常好。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作者:陶云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4期陶云静(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摘要: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谚语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相似性,除社会生产方式不同外,地理区位、生态气候、物种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使得两国的谚语在表达方式、喻体象征物上存有差异。

日本谚语中海岛文化、盛产的樱花和爱护动物以及天人合一等内容和谨慎、精小、具体等形式就集中展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

关键词:谚语;日本;自然观;中日比较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4.051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4—0171—03投稿日期:2015—12—03作者简介:陶云静(1989-),女,甘肃临夏人,西藏民族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日汉同声传译。

一般来说,所谓谚语就是经人们世代传承所形成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富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虽然不同的国家都有各类谚语,但总体来说,谚语具有短小、意味、风趣(即3S,shortness,sense,and salt)三个特征。

根据产生和流传时代(古谚和今谚)、地域语言(官话谚语和方言谚语)、行业(农谚和渔谚)和作用(讽颂性谚语和经验性谚语)等,可以将谚语分为不同种类。

同样,也可以划为社会生活类、自然现象类两个基本类别。

汉文化圈中的中国和日本就有丰富的谚语。

以往的中日谚语研究,已对两国谚语的起源、韵律、节奏、构造、互译等进行了探讨。

然而,对比中日自然类谚语的喻体,不难发现日本人有着独特的自然观。

一、日本谚语中的海岛文化首先,相较中国,日本有诸多关涉海洋的谚语。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人们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

日本是世界上渔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海洋文化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谚语也不例外。

比方说汉语谚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说成日语就是「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浅析日语谚语中的量词性隐喻使用

浅析日语谚语中的量词性隐喻使用

浅析日语谚语中的量词性隐喻使用作者:刘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谚语是一种流传于民间、通过引人深思而言简意赅的话语。

通常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过往的研究和探讨通常从谚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着手探讨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重点从日语谚语中有关量词性隐喻的使用角度,分析谚语的民族特色,以及在这种民族性的前提下量词性隐喻使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日语谚语;量词性隐喻;使用分析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83-01一、日本谚语和谚语中的量词使用日本的谚语是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通常包括教训和讽刺寓意的佳句、优秀的俳句、诙谐语及俏皮话等。

其基本特征为:语句简练、结构固定、口语性强;大部分来源于古代语法结构;叙述内容既有故事性又发人深思。

谚语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日本谚语来源于中国,不过长期以来通过日本人民自身的发展创造,日语谚语也逐渐显现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

众所周知,日本是四面环水的岛国,人均居住面积极为狭小,造成了日本人对于海洋、海洋生物、山水花草、物产生活的喜爱尤为突出。

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日本谚语比比皆是。

日本的量词是在计量物品时必须使用的一种语言单位,在日语中叫做“助数词”(本文统一称为日语量词)。

根据日文学者新村出主编岩波书店出版的《广辞苑》一书中对于量词的解释为“接在数量后面表示事物种类的接尾词”。

根据奥津敬一郎编写的《中日对照数量表现》一书,量词具有特定的句法功能,也就是量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修饰计量后面的名词并且构成正确的话语表达。

从语法的角度阐述量词在日语中的语法功能。

在日语中量词根据分类的不同修饰不同的人物或事物,这种组合关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

但是在使用中,往往会出现这种“鯉の一跳、鴆に三枝の礼あり”等不按常理的特殊现象,这就是量词性隐喻的使用。

具体点说就是透过量词的使用将心理意象表达的过程通过两个概念之间的结构映射变现出来,并且创造更加清晰、鲜明的意象。

隐喻在日语惯用语中的表现探讨

隐喻在日语惯用语中的表现探讨

隐喻在日语惯用语中的表现探讨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且与人的思维方式于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立足于认知语言学,从日语惯用句的角度理解和阐释隐喻。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标签:认知语言学;隐喻;惯用语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主要用语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

传统的定义为“類似性に基づく比喻である”。

隐喻被看成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属于比喻语言或诗体语言。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于隐喻的研究开始兴盛起来。

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从哲学、逻辑学、现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对隐喻的本质和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现象,认为隐喻是通过说话人的认知概念对外界事物进行描述。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识论或建构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行动中。

人们赖以进行思考个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是隐喻性的,隐喻是存在于概念领域的认知作用,比喻表现是指把概念领域的隐喻通过语言表现形式具体化。

而在日语的惯用语中,隐喻体现的尤为明显。

1 日语惯用语的分类一般,我们常把惯用语分成两大类:固定搭配短语(本を読む/读书傘をさす/撑伞電報を打つ/拍电报)和比喻惯用短语(水を差す/挑拨离间焼餅を焼く/妒忌手を打つ/采取措施)。

而比喻惯用语又可以分为明喻惯用语(雲をつかむよう/不着边际わらにもすがる思い/急不暇择)和隐喻惯用语(泣いても笑っても/不管怎样食うか食われるか/你死我活)。

明喻惯用语一般都有其明显的标志“ように”、“みたいな”、“まるで……の様子だ”等。

如:水を打ったよう/鸦雀无声。

而隐喻惯用语则是用隐喻使人们通过一件事物的象征或类似性去认识、理解或分析另一领域的事物。

隐喻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具有色彩,具有修辞效果,同时还是为了认识世界创造出新的词汇,使人产生认知想象。

谚语 日语

谚语 日语

谚语“微乎其微。

”----「雀の涙。

」(すずめのなみだ。

)解释:麻雀本身就很小,其眼泪就更少了。

“画蛇添足”----「月夜に提灯」(つきよにちょうちん)说明:表示做些没有意义、甚至不该做的多余事情。

中文说:画蛇加了腿,日本说:有月亮的夜晚打着灯笼走。

对牛弹琴----猫に小判(ねこにこばん)说明:“小判(こばん)”是日本古代使用的金币。

对于人来说是很值钱的,但是对猫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和中国说的对牛弹琴是一个道理。

亡羊补牢----火事の后の火の用心(かじのあとのひのようじん)说明:“火の用心(ひのようじん)”是“注意火头,防止火灾”的意思。

发生了火灾之后,要求人们注意火头,防止火灾,这和丢了羊之后,把羊圈补结实是一样的。

看来是已经受到损失,但是引以教训,也还是有意义的。

娇生惯养----乳母日伞(おんばひがさ)说明: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家里有奶妈伺候,外出有阳伞遮太阳。

没有经过任何艰苦环境的磨练,结果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

不直接说明娇生惯养,而是说出它的条件和环境。

如虎添翼,快马加鞭----鬼に金棒(おににかなぼう)形容本来就好厉害的变得更厉害。

在日本,“鬼(おに)”是身高马大的好厉害的害人的东西(妖怪),“金棒”是“铁棒、铁棍”。

所以很厉害的鬼手上有铁棍,就更厉害了。

本来鬼是害人的,但是这个谚语可以形容好的方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傍(冈)目八目(おかめはちもく)在别人下围棋时在旁边观战,容易看清胜败局势,甚至能看到8步以后。

说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看问题就冷静而比较正确。

由于“傍”、“冈”同音,有时可以互换。

大草包----独活の大木(うどのたいぼく)“独活”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中文叫“土当归”。

嫩时可以食用,可以长到2m以上,但是没有用处。

形容个子很大,但是没有能力的人。

“口若悬河。

”----「立て板に水。

」(たていたにみず。

)解释:在立着的板上浇水,很快就流下去。

形容说话非常流利。

“垂头丧气”----「青菜に塩」(あおなにしお)。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

浅析中日有关动物的谚语1引言1.1先行研究1.1.1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日语谚语中的“猫谚”

日语谚语中的“猫谚”

日语谚语中的“猫谚”王连娣【摘要】日本人对猫的喜爱已经发展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猫文化”。

日本从古典文学作品《枕草子》、《源氏物语》中就开始记载关于猫的故事;而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更是赋予了猫以人的性格,从猫的视角去观察人类的生活,发泄对社会不公之不满。

关于猫的动漫更是不胜枚举,如《守护猫娘绯鞠》、《猫的报恩》、《猫眼三姐妹》等。

此外,日本还有如「猫の手も借りたいほど忙しい」(忙得不可开交)、「猫の額(面积窄小)之类谚语,透过猫揭示社会生活现象及社会客观规律等。

以上种种可见日本人对猫的喜欢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文章对日语谚语中的“猫谚”进行分类总结,尝试透过“猫谚”审视日本的猫文化内涵。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4【关键词】日语;猫;谚语;“猫谚”;“猫文化”日本人对猫情有独钟,对猫的喜爱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刻画猫形象的动漫众多。

例如,《哆啦A梦》中的猫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尤其对于八○后来说,《哆啦A梦》中的机器猫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代言。

宫崎骏的很多动漫电影中,猫角色的刻画更是点睛之笔,如《猫的报恩》;其次,以猫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我是猫》。

小说主旨是以猫的立场来观察人的生活,用猫来阐述作者对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不满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接着,猫可以作为照片模特刊登杂志,备受瞩目,有名的“猫叔”就是其中一只;再次,猫对于日本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家庭地位,不仅仅是一只宠物而已,而是作为家庭成员一样的存在,其价值及地位有时甚至超过人类。

现在不仅有猫宾馆、猫专属保险、猫美容院,还有很多颇具人气的猫咪专属活动;最后,日语中关于猫的谚语颇多,而透过“猫谚”探求日本的“猫文化”恰是文章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与猫生理属性相关的“猫谚”日语中很多“猫谚”都是与猫的生理属性相关的。

正因为日本人对猫的特殊情感,将猫拟人化,与猫生理属性相关的谚语才越来越多。

中日词汇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中日词汇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中日词汇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作者:夏文娴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6期夏文娴内容摘要:千百年来动物与人类在自然界共存共生,是息息相关的伙伴。

在长期接触观察之后,人类总结出动物的特征、习性,发现其与人类社会的共同之处,并在语言层面进行概括。

每种语言中都有动物词汇的独特含义,本文旨在比较中日词汇中的动物意象。

中日动物词汇的各种寓意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它们的文化意蕴也就存在着异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了解中日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及社会心理等角度入手。

关键词:动物意象影响因素对比探究一.中日词汇中动物意象的发展在日语中有许多包含动物意象的俗语,表现着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包含某种动物特征的日语俗语,明显受到外来影响,特别是中国古典文献。

例如:「井の中の蛙大海を知らず」--《庄子·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后汉书·班超传》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木に縁りて魚を求む」--《孟子·梁惠王》中“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求鱼也”「老いた馬は道を忘れず」--《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之智可用也”上述的例子是含有中日读者都熟知的动物意象的俗语。

这些俗语不仅在表现上简单易懂,又留着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共鸣。

汉语典故的俗语几乎都具有韵律明快,文式短小精悍的特征。

其所表达的寓意深刻,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分析汉语中现有的动物词汇,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种是传说中的动物,如“龙”、“凤凰”、“麒麟”、“蟾蜍”等。

第二种是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如“杜鹃”、“鸿雁”、“鹏”、“比翼鸟”等。

第三种是人们借助发音联想的动物词汇,如“蝙蝠”、“鱼”等。

第四种是人们根据动物自身的特征,加以主观认识而产生的,这类动物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如“马”、“牛”、“狗”、“兔子”、“驴”、“癞蛤蟆”、“天鹅”、“泥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语动物谚语的隐喻表现
辽宁师范大学于杨
[摘要]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与动物有关的谚语。

这些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文字上叙述的意思都是通过隐喻表现来连接的。

隐喻是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为基础转义而成的。

而这种相似关系又可以分为几类。

本文将对这几种相似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动物谚语隐喻表现相似关系
和中国的谚语一样,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与动物有关的谚语。

这些谚语多是以动物来隐喻人或其他事物。

隐喻是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为基础转义而成的。

而隐喻表现的动物谚语也在动物谚语中占有很大比例。

本文以日语的动物谚语的隐喻表现为考查重点,意在分析动物谚语在隐喻表现上的几种相似关系。

一、与动物身体特征具有相似关系
·山の芋が鰻とな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山芋和鳗鱼一样,都是细长的形状,可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类似点。

而山芋变成鳗鱼,这种变化超出了人类知识的范畴。

由此比喻突然间发生以外的变化,又或者比喻身份低贱的人突然变得有出息。

·どこの烏も黒い(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是一个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被频繁使用的谚语。

就像无论走到哪里乌鸦都是黑色的一样,人的风俗习惯即使变化,他的本性也是很
难变化的。

从“乌鸦———黑色”转义为“人———本性难改”。

·烏を鵜「う」に使う(捧起乌鸦当凤凰)
乌鸦和鸬鹚一样,都是身体乌黑,嘴的颜色也相近。

但是很大的区别是能否潜水捕鱼。

鸬鹚很擅长捕鱼,而用不能够捕鱼的乌鸦来代替鸬鹚。

以此来比喻用外表相似的无才能者来代替有才能者来使用。

动物的身体特征是人类最先看到,最先接受的信息。

由这个最直观的特征的相似关系为基础转义而成的谚语,数量不在少数,也因为其直观性而很好理解。

二、与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具有相似关系
·鯉の滝登り(鲤鱼跃龙门)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用这个谚语来比喻出人头地。

传说在中国的
黄河流域,鲤鱼逆流而上到达“龙门”这个难关时,如果可以成功越过“龙门”,就可以成为优秀的龙。

就像为了成为龙而努力奋斗的鲤鱼一样,如果跨过人生的种种坎坷,人也会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这种向着目标努力向前的样子,无论是鲤鱼还是人类,都是一样的。

·鯨飲馬食(大吃大喝)「げいいん」
鲸鱼是胃口大的动物代表。

鲸鱼在进食时,会将近一吨的鱼类和海水一起喝进嘴里,然而它们会马上将喝进去的水排出。

虽然不是全部吃进去,但是看起来是会喝很多水的。

除此之外,牛和马也是大食量的代表。

因此,从这些动物的习性与大食量的人的特征的相似性开始
转义,用来比喻那些大吃大喝的人。

·烏の行水(乌鸦洗澡,一冲了事)
乌鸦为了防止身上生长寄生虫会用水清洗身体。

乌鸦虽然很喜欢
这么做,但是用水清洗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

以此习性转义,比喻人洗澡时间短。

谚语不仅仅使用动物最直观的外形的特征,也利用动物广为人知的习性以及性格特征,利用其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来转义,来比喻人类的行为。

但是因为动物的习性多种多样,仅仅从字面很难找到它们的相似关系。

而有很多的比喻已经固定下来,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

三、与假想的情景具有相似关系
·牛に経文(对牛弹琴)「きょうもん」
这也是一个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经常使用的谚语。

比喻对不懂事
理的人讲道理也是徒劳。

就像对牛讲经文也毫无意义一样,将有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不懂其价值的人也是徒劳无功。

这里是假设了一个场景,和动物的自身特征无关,只是借了动物的这个形象,而从中找到了相似点。

·猫に木天蓼(立竿见影,立见功效)
与上面的“牛に経文(对牛弹琴)”正相反,这是比喻事情立竿见影的谚语。

木天蓼(またたび)是一种药性很高的植物,吃了它的嫩芽
和果实的话,会让疲惫的旅人打起精神继续旅行。

而这种植物是猫科动物很喜欢的,用它可以轻易地引出猫咪。

由此来比喻用对方喜欢的东西很容易就将其吸引出来,或可以轻易取得其信任,可以立刻见效。

·俎板の鯉(网中之鱼)
放在菜板上任人宰割的鲤鱼,就像死到临头一样认命任人摆布的
样子。

而这种放在菜板上的鱼的危险状态也和现实中事情发展的严峻程度相关联。

这种用动物及其所处环境来比喻现实事情的状态的例子也很多。

又比如“水を得た魚(如鱼得水)”,就是比喻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得到机遇而大展身手的样子。

·痩せ馬鞭を恐れず(狗急跳墙)
每日背负重物还要经受鞭打的马,渐渐就不再惧怕鞭打了。

由此来比喻那些被统治而生活贫穷的人,因为一无所有而会铤而走险做出危险的恶事。

又如“飢えた犬は棒を恐れず”以上的例子中所描述的状态和所比喻的状态,并不一定有客观上的相似性。

但是通过设定一个假想的情景,用认知的类似性将两者联系起来。

而因为假想的情景只是借助了动物的这个形象,所以没有特别的限制,也会用不同的动物来表现其类似性。

四、其他的相似关系
·犬猿の仲(水火不容)
·魚と水(鱼水之交)
这是利用双方之间的关系,来比喻人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用狗和猴
子之间不好的关系,来比喻人们之间不好的关系。

也用鱼和水这种不能分割的密切关系来比喻亲密无间的关系。

以上的例子就是,这种用动物之间,或动物与物体之间的相似关系来比喻人际关系的谚语。

而像以以下这种相似关系为基础的谚语也不为少数。

·馬には乗ってみよ、人には添うてみ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虎は死して皮を留め、人は死して名を残す(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马的好坏要骑过之后才知道,人的好坏要接触之后才了解。

就像老虎在死后会留下华丽的皮毛一样,人在死后也会芳名永存的。

这两个谚语都是在进行完关于动物的叙述后,紧接着叙述关于人的比喻。

大部分的谚语都会省略后半部让人自己去想象。

而这种直接全部表明的谚语也大量存在。

无论在哪个语言中,谚语都大量存在,并被广泛使用。

它是各民族的智慧的结晶。

通过比喻表现,将生活中的经验语言化,流传给后代。

而这种比喻表现,不仅仅通过隐喻表现,还有换喻表现,提喻表现等比喻表现。

今后将继续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时田昌瑞.岩波谚语辞典.岩波书店,2003
[2]陈光润.汉日谚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