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听课评课札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美术课听课评课札记

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管季超

不久前我作为孝感市中学美术课竞赛评委在现场观赏了十节课,基于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和对正常的学术批评的向往,我不畏惧任何不同观点的碰撞,更不畏惧因直白地表达了学术性意见而导致可能有的损失!下面依赛课顺序将自己的观课感受与评课看法向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中国古代建筑》

——执教教师教风朴实端庄,教学语言精炼流畅,这种良好印象在正式赛课现场得到进一步强化。

——平心而论,选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为讲题,有相当的挑战性。

“古代”这个时间座标挺长,“建筑艺术”这个内容所涵盖的东西太多,在短短40分钟中要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颇不容易。如果我本人来上,不一定上得好。

笔者在赛前议课阶段所表达的建议受到过重视,但改动处并不很多。改动处我

以为都是应改和改好了的。

我一向主张在赛课全程中尊重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谋意见可以多说,反复说,但主意由做课教师自己拿。

十一年间,经我手送出去参赛的课有好些节,每一次我都与赛手单位约定为“三轮为定”。第一轮,赛手完全独立地设计,试上(这一轮我常常谢绝了参与,将“校本”的研讨推到前台);第二轮,听完课后现场与赛手和赛手单位同行议课讨论,提出完整的参考建议(注意:是“建议”,而非“照葫芦画瓢”的那个“葫芦”),由赛手斟酌取舍,优化设计;第三轮,临近赛前数日,看赛手“彩排”效果,作一些细节上的推敲。

这种方式我认为既尽到了作为“教研员”这个角色的责任,又没有“挤压”赛手本人的创造性,还不至于为了一节竞赛课/公开课而耗费基层学校过多的财才和精力,所以以后还会坚持如此做。

——回头再说这节课。

教案上包含的要“告诉”学生的“结论”挺多,赛手顺利地“告诉”了,课上得挺“顺”,几乎无懈可击。

但我在赛前议课阶段表述过的观点没有变化!

仍然觉得“告诉”得多,“师生共同经历”一个“过程”稍少了些。

——有一二处非常微小的细节再提出来与赛手商议:

(1)导语部分引入古诗名句的想法是非常好的,理念上我完全认同,但与课的目标达成“贴”得不那么紧,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2)说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壮美”,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优美”(又

言前者阳刚,后者阴柔),这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要举恰好相反的例子太容易了!

(3)或许是漏点了鼠标,在讲到“民居”时,播放的画面是苏州园林。(孝南三中的陈强老师与我邻座,他与我都认为将“苏州园林”列为“民居”不甚合理。“民居”是住的,而“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游赏。)

——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与教学内容的标高已接近“临界点”,但赛手作了精心设计,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本次赛事的第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呈现,既为本次活动定下一个好的基准音,又鼓舞了以下参赛选手的信心,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京剧脸谱》

——承办单位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听美术课蛮有意思!我的感受与之相同。

一天听了整整七节课,我一点儿也不感到疲惫,始终兴趣盎然。

我喜欢听京剧,但对有关脸谱的知识知之不多。因此对这个教学内容颇有兴趣。听完课,也都弄明白了,记住了。

——这节课的教案是写得相当好的!

思路清晰,要件完备,教案文本繁简适宜。

——将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与现场临摹一个脸谱的习练结合起来的做法,笔者犹豫一下之后,基本认同。

因为这有可能让学生印象更深。

——执教者课前所做的“功课”是相当充分的。

仅仅是介绍“京剧的魅力”这一个片断,就从网上搜寻到奥运开幕式京剧木偶表演/希尔顿脸谱指甲/外国人上衣的京剧脸谱装饰/奥运会期间公交车上的京剧腧谱四个典型例证。

——对这节课提出一、二个细节,与赛手商酌:

(1)可否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特征稍作些交代,再过渡到“脸谱”的“程式化”特征。在介绍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时,也可有几句话的交代,作些必不可少的铺垫。教案上有这一类的文字,但似乎还不够。因为“京剧为何要使用脸谱?”“为何要这么画脸谱”,是学生有可能不太明白的。相对于“从戏剧文化的角度去赏析”,动手画一个脸谱显得稍次要些。我认为,京剧的表演体系之所以与其他表演体系(譬如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并驾齐驱,这是一个明显的区分点。

(2)假如要作精益求精的高要求的话,在谈及曹操的脸谱时,用一二句话“垫”一下,提示学生区分“文学、戏剧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并不能划上等号。

(3)明显是因为顾及到教学时控的原因,十个小组的同学带上面具登台展示的环节稍稍匆忙了些,展示时间太短,学生长达近10分钟的“劳动成果”展示夸赞得吝啬了些。

(4)有一个最值得探讨的一点是:这节课的教学容量稍稀薄了些,教学目标定得低了一点儿。

■《清明上河图》欣赏

——这节课没有给评委和听课教师提供教案文本。现场笔记上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教路”是:

导语(用到奥运会视频)→初赏(涉及作者介绍与散点透视法介绍)→细赏(若干画中人物的细节性赏析)→分段再赏(郊野/码头/街市)。

“教路”是非常清晰明快的。笔者尤为认同“细赏”环节。正好上星期日在卡西书店翻看过华师大王先霈先生为文学院学生开设的“文本细读”课的讲义,颇受启发。无论是赏析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素读”和“细读”的方法是不可少的。

——与前两位赛手相比,本课执教者教态的从容、对教学内容投注的激情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上稍显不足。

■《广告创意》

——执教者显然属于那种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又善于营造交流感的“表演型”的赛手,这很能为自己的课“加分”。这是相当聪明的一位赛手!

——选取的教学内容也是很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此前感悟”的。

所例举的实例有接近一半是笔者课前未曾留意过的,想来高中生忙于课业,也大多未曾看过,所以仅仅凭这些实例,也足以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和活跃,有新异感。

——对这节课,笔者也提出一、二处或许有别于其他观课者的思路:

(1)笔者“顽固地”认为,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一样,本节课的执教者在教法上如出一辙,都是一种老师胸有成竹的“告诉”而非“师生共同经

历”“共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