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略谈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语音语调、表达能力等,因此朗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效果。
1. 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在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朗读时缺乏自信心,甚至抱着“听谁读谁倒霉”的心态。
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影响整个朗读教学的效果。
2. 朗读内容单一: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朗读课文,缺乏其他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得学生的朗读技巧得不到有效提高。
3. 缺乏个性化指导:在朗读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往往只是一味的指出错误,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导致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并不够全面。
4. 缺乏情感表达: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读出文字,缺乏情感表达,使得朗读缺乏生命力,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
1. 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老师可以设置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2. 丰富朗读内容:丰富朗读内容,可以在朗读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童话故事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文字魅力。
3. 个性化指导学生朗读: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比如对于朗读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 注重情感表达:在朗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会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激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得朗读更有感染力。
5. 创设情境进行朗读:可以通过小品、对话等形式,创设情境进行朗读。
比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某个情景,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加真实地表达出情感。
6.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通过播放录音、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模仿优秀的朗读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低段课文朗读指导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低段课文朗读指导策略探析摘要:学生多朗读课文可以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好,所以他们的语文水平也较低,朗读能力不够好。
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朗读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效的课文朗读教学十分必要,教师要合理利用朗读资料,实现帮助学生高效朗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年级;课文朗读;指导策略引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待提高,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标,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课文朗读入手,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朗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朗读水平。
本文将以低段年级学生的课文朗读现状为出发点,探讨高效指导低段年级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
一、低段年级学生的课文朗读现状现如今,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依然遵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读对字句而且声音大就算朗读了。
但我们要知道,这种传统的读课文的方式不是朗读,甚至可以称之为“喊读”,这样的读课文方式,学生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很不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大声且富有情感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除此之外,朗读还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赶课程进度,以适应我国的应试教育,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文朗读需求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也开始忽视朗读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语文朗读教学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语文朗读与语文阅读息息相关,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偏低,也会影响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最后导致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偏低。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至六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且也利于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使用恰当的语言对事物加以描绘,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和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表情达意的能力。
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平时都存在重写轻读的传统思想,并没有对朗读教学加以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出来要比写出来生动得多。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培養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成为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正确理解朗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是加深课文理解,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充分体会、品味,直接理解。
二是朗读能培养艺术感觉,朗读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去“感觉”课文的内容和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吕淑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三是朗读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朗读者从始至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
文章的脉络、层次、文气的贯通,对朗读者的逻辑力、分析力理解力、判断力都是极好的锻炼。
四是朗读能增强听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朗读是口语表达训练的组成部分,是说话的开始,可以放松大脑、愉悦身心,表达情感、增加自信、创造发挥、释放压力——有利于成长。
其次,说一说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误区。
一是认为朗读不考试,朗读教学可有可无,认为诗歌教学或散文教学,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而在说明文或议论文等文体的教学中,没有朗读的必要。
二是受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朗读技巧、范读水平的限制,不能较好地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用音频材料来代替教师示范,录音不一定是规范的,没有教师的亲身示范,教学缺乏现场感,感染力下降。
四是朗读指导贵族化,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
再说说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与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概念掌握,而是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加工水平,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实际的锻炼进行水平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崇惠学校王丽华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学生要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离开了读,那将一事无成;只有在学生自己实践中,逐步理解并掌握基本规律,形成良好的朗读技能技巧,才能打好读的基本功,实实在在地提高朗读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朗读训练的功能总的来讲有四个方面:第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第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思品教育和审美教育。
功能明确了,才能对学生在朗读前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训练:身体坐正肩放平,双手拿书一尺远,发音正确响亮,表情自然。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姿势,又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生理、心理方面自觉得到调整,进入最佳朗读状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即根据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方面入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首先要正确地读。
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要求流利地读。
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
如何训练学生正确地朗读呢?即读准字音呢?应注意这几点: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和音变。
声母韵母这块有的学生分不清声母韵母,h f不分如飞机,n l不分,如小鸟,前鼻音后后鼻音不分,如en eng不分,in ing不分,相似的eng ong 不分如嗡嗡、通红;整体认读音节也分不清。
声调这一块,部分同学阴平上声不分,经常把第三声读成第二声,如勉强这两个字都读第三声而不是第二声;还有不分易读错的字音,如氛围、脂肪、嫉妒、拓展、挫折、卓越等;还有部分多音字也易读错,如内蒙、树枝打折了,载歌载舞、瓦窑堡、十里堡,禅让等。
轻声这一块如骆驼、蚂蚱、暖和、状元、葡萄这些词第二个字轻声带过无需读原音。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它创造性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语言的独特魅力。
新的语文教材,通过增加了背诵的数量来强化诵读,朗读应该被视为一种能力,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明于学生之心。
成功的范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达得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想做到让学生既能了解文体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在教师范读前交给学生针对教师范读的评价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
教师范读时应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
这样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由倾听进而转化为不自觉地朗读,从而体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明确朗读目标,提出朗读要求要想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不同的朗读水平,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即何内容、何方法、何效果。
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熟。
细读时,则要让学生积语言,培语感,悟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将朗读教学目标化作每次朗读的具体要求。
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文章,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要朗读说明文则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
谈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谈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谈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依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加工再创作。
在语文教学朗读环节中,学生的眼、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出是否一致。
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浅谈本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一些认识。
一、正确认读字音,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语文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好一本字典。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
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顺应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
在开展的朗读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熟练朗读篇目,掌握朗读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
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在课堂上,我先降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
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
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
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
小学语文经典朗读教学的问题与措施

小学语文经典朗读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语文经典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经典诗文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朗读这些经典诗文,可以帮助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情感和审美情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经典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学生朗读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很多学生在朗读经典诗文时,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声音单调,缺乏情感表达,不能真正领会诗文的意境和美感。
解决措施: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多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听到标准、生动、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可以通过诵读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参与文学活动,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
问题二:学生对经典诗文缺乏理解和感受。
很多学生在朗读经典诗文时,只是机械性地念词句,缺乏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无法深入到诗文的内涵和情感世界中去。
解决措施: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诗文解读和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诗文描绘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讨论、创设角色、表演等活动来深入诗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文的内涵。
问题三:学生朗读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
由于经典朗读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因此部分学生对朗读活动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解决措施:鼓励多样性的朗读方式。
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合唱朗读、小组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等,增加趣味性和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以把朗读作为课堂积分和竞赛的项目,设立朗读之星、朗读之王等评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朗读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增加学生对朗读的参与度。
问题四:学生朗读的技巧不够娴熟。
朗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但是很多学生的朗读技巧不够娴熟,无法将诗文表达得更加生动和传神。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一、正确发音1.细读文本,查找生词并准确发音。
学生在朗读之前,要先仔细阅读文本,将生词圈出来,并逐个查找发音,熟悉正确的读音。
2.注意区分同音异义字。
有些字的发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学生要注意在朗读时根据文意选择正确的词语。
3.练习音标。
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辅音或元音发音不准确的问题,可以适当练习音标,提高发音准确性。
二、把握语调1.根据句子的情感和语义变化调整语调。
学生在朗读时要根据句子的情感变化,调整语音的高低升降,让整个朗读过程更加生动有力。
2.注意停顿的位置和时长。
学生在朗读时要注重句子停顿的位置和时长,避免句子断断续续或是一气呵成。
合理的停顿能够使朗读流畅自然。
三、语速控制1.不要太快。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控制语速,尤其是句子中的重要内容,要适当放慢语速,确保每个词语都能被清晰地表达出来。
2.不要太慢。
尽管要控制语速,但是朗读过程中也不能太慢,否则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
适当的语速能够增加朗读的流畅感。
四、语音语调1.注意正确发音。
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字母、音节和单词的正确发音,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发音,如“d”和“t”、“s”和“c”等。
2.发展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音的敏感和把握能力,它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朗读来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多读课文和诗歌,提高对语音语调的敏感性,进而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五、情感表达1.理解情感变化。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使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2.情感投入。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体会文本中的情感,用真实的情感表达与传递给听众。
六、书写语韵1.注意书写规范。
朗读并不只是口头表达,写字的正确规范也是朗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书写的整洁有序,用笔姿势正确,字迹工整。
2.注意句子的韵律。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句子的韵律,将起伏有致的节奏感表达出来,使朗读更加优美。
小学语文课朗读技巧和方法

小学语文课朗读技巧和方法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之前,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租借地里的洋人欺侮中国妇女的情景,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应该是充满悲愤、无奈的,那么在朗读前确定了这种感情基调才能更好的朗读,带着悲愤的表情朗读这一部分。
这样,一入课文,学生就明白这篇课文朗读时的基调是什么了。
读课文的基调定准了,朗读的指导就有了初步的效果。
二、依据教材,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是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强烈感情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一定的技巧来展现。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一些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较肤浅,所以,阅读时难免会有困难,有时甚至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朗读技巧的训练,如:语音的轻重、语句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及停顿的处理等,但这些朗读技巧不能孤立地大量讲解,而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结合语境进行训练。
让学生慢慢感悟到读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技巧,只有在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后,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时候,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失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内心的呼声,他在讲述与父亲的回忆的时候说道:“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献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这一段话描写的是爸爸牺牲回来后我们接到爸爸的场景,看到死去的父亲,孩子的内心是万般痛苦的。
学生们在朗读这一段话时,如果用欢快的语气显然不合适,语气首先使沉重的,其次对于句子中的“钉在、染红、浸满”等词,应该重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一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
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
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
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
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略谈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略谈作者:杨胜会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小學语文教学,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69-01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把握教材,指导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读篇大都是名家名著,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
朗读好课文,更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名师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是关键。
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几人合作读……读的过程中,可以快读,可以慢读,还可以停下来做做记号。
总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每读一遍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长城》一文中的一段话:"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笔者让学生们自己读,然后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
一个学生说:"这段话里有一个"单"字,说明了长城的高大坚固"。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文朗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新课标实施后,发现我们常用的朗读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
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望能对今后教学有所裨益。
一、必须认识到课文朗读法的作用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中,对小学生课文朗读的重要性有了一些颇为浅显的认知。
一是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
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是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三是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
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是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
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在多年具体教学过程中使用课文朗读法,发现课文朗读法还存在以下不足,影响我们的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正确的朗读技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提前准备在进行朗读之前,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文章背景和情境,以及预习生字生词。
通过提前准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语调抑扬顿挫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
根据文本内容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要求,适时调整语调的高低起伏,使朗读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节奏把握合理朗读的节奏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需要注意在适当的地方停顿,让句子和段落之间有呼吸感,同时要控制好朗读的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
合理的节奏把握可以使朗读更加自然流畅,让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情感表达生动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情感表达。
根据文章内容的情感色彩,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语气的调整和表情的配合,表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使朗读更生动感人。
反复训练与演练朗读技巧的提升离不开反复训练与演练。
老师可以设计各种朗读练习,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同一段文字,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朗读方式。
通过不断的训练与演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会逐渐提高,达到更高的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前准备、语调抑扬顿挫、节奏把握合理、情感表达生动以及反复训练与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好朗读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浅谈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
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在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 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放”更要巧妙的“扶”。
大胆地“放”,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
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
然而这并非一味地、机械地、反复地阅读,教师更要在读种巧妙地“扶”。
“扶”要扶得恰到好处,要扶起学生的兴趣,扶出学生的情趣:要扶在重点,扶散难点;要扶给学生方法,扶会学生学习。
一、要扶出兴趣,扶出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范读激趣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
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
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
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
妈妈的爱》一课教师以舒缓、富有激情的语气,将学生带到充满母爱的意境中。
在盛夏的夜晚,妈妈为我送凉风;在雨天,妈妈为我送伞。
这种深深的母爱无处不在。
学生在范读中融入到这美妙的意境中,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
而且这样即学技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2、插入激趣小学语文书中,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
在学习时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