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合集下载

职业健康防护知识培训

职业健康防护知识培训

职业健康防护知识培训一、培训目的让员工了解职业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职业健康防护的方法和技能,减少职业危害对员工身体的影响,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员工的健康水平。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1.物理因素1)噪声: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等。

2)高温: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可能引起中暑、热衰竭等。

3)辐射:如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

2.化学因素1)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可引起中毒。

2)有机溶剂:如苯、甲苯等,对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有危害。

3)粉尘:长期吸入粉尘可导致尘肺病。

3.生物因素1)细菌、病毒:可能引起传染病。

2)真菌:可导致皮肤病等。

三、职业健康防护措施1.工程控制措施1)安装隔音设备降低噪声。

2)通风系统排除有毒气体和粉尘。

3)提供空调等设备调节工作环境温度。

2.个人防护用品1)耳塞、耳罩:用于防护噪声。

2)防护手套:防止接触有毒化学物质。

3)口罩:过滤粉尘和有毒气体。

4)防护服:保护身体免受化学物质和辐射的伤害。

3.卫生措施1)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定期清扫。

2)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3)对接触有毒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体检。

4.管理措施1)制定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明确责任。

2)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培训。

3)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

四、应急处理1.发生中毒事故时,应立即将中毒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2.发生中暑时,应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冷敷头部和颈部,及时补充水分,并送医治疗。

3.发生外伤时,应立即进行止血、包扎等处理,并送医治疗。

五、总结职业健康防护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责任。

企业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防护措施,员工应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职业危害,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或称生产性有害因素)。

按职业危害因素的不同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生产毒物,如铅、汞、氯气、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潜涵作业等)、低气压(高山、高空作业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射频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紧张或个别系统、器官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强度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4)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炎热季度强阳光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常常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

劳动者发生职业性损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是:有接触机会,如生产中使用或产生某些有毒物质;一定的接触方式,如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间接途径,或由于意外事故;一定的接触时间;足够大的接触剂量(强度)。

后两个方面是决定机体所受剂量的主要因素,又称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

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与生产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集体或个体防护设施等有关。

生产车间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工艺和设备落后,缺乏集体和个体防护设施和管理不善,都可以增加职业危害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水平。

在同一生产环境下从事同一作业的工人中,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1)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如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有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毒物质的作用;(2)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如妇女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极易损害胎儿、婴儿的健康,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易受职业危害的影响;(3)营养差异: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4)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如患有皮肤疾病可增加吸收毒物的机会,患有肝脏病影响机体对毒物的解毒功能。

职业健康危害清单

职业健康危害清单

职业健康危害清单
介绍
本文档旨在列举和说明常见的职业健康危害,帮助人们了解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并提供相关的防护措施和预防方法。

常见职业健康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健康危害,包括但不限于:
1. 化学物质危害:诸如有害气体、化学品、重金属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 物理因素危害: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3. 生物因素危害:病毒、细菌、霉菌等生物因素可能引发职业病或传染疾病。

4. 职业性创伤:包括一次性或长期劳累、工伤事故、失能等伤害。

5. 心理健康危害:长期工作压力、紧张情绪、工作不平衡等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预防和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职业健康危害对健康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
和防护措施:
1. 采用工程控制措施: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或防止职业健
康危害源的产生。

2. 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适合的防护装备、使用特定的工具
和设备。

3. 定期体检:根据工作特点和危害程度,经常进行职业健康体
检来及早发现和防范相关疾病。

4. 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健康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研究正确的使用防护设备和工具的方法。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部分职业健康危害的例子和预防措施,具
体应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危害种类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规划。

结论
职业健康危害是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我们应该增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和预防方法。

同时,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加强监管和宣传,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
作环境和保障。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场所的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职业上,许多工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

这些危害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威胁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方法。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空和电离辐射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感觉不适、致病或职业病。

预防方法:1)在符合安全标准的环境下工作,并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2)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3)加强劳动保护,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和传播;4)加强环境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并采取措施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毒性物质、化学品等。

有些化学物质会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的器官、内分泌系统进行损害,导致职业病和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预防方法:1)强制涉及化学危害职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2)对可燃、爆炸危险的化学品进行专门的存储、管理和运输;3)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是可以引发传染病疫情的危险因素。

在一些行业领域,如医疗、畜牧业、养殖业等,这种危害更加常见。

预防方法:1)建立和完善疫情防控系统,加强对工人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2)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的是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预防方法:1)建立健康管理机制,对从事在工作中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员工进行心理评估;2)进行职业心理援助,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提高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

职业健康问题是一个兼顾人和企业双方的问题。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企业要在职业危害预防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源,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过,工作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收入和成就感,却也隐藏着不少“危害因素”。

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和怎么防范它们,毕竟,保护自己可是头等大事嘛!1. 职业危害因素1.1 物理因素首先,咱们得说说物理因素。

你知道吗?很多工作环境里,噪音、温度、光照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工地上的施工噪音,那简直像是在给你耳朵开派对!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力可能就得“打个大折扣”。

所以,要是你在这样的环境工作,记得戴上耳塞哦,别让耳朵受委屈。

然后说说温度,有些地方像个火炉,有些地方则像冰箱。

没错,极端的温度都能让我们“叫苦连天”。

如果你是做室外工作的,夏天别忘了喝水,保持水分,不然可就真的会“中暑”,让人心里想“今天真不应该出门”。

而冬天呢,穿厚衣服是必须的,毕竟谁也不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1.2 化学因素再说说化学因素。

这方面就比较棘手了。

有些工作需要接触到各种化学品,真是让人“心惊肉跳”。

比如,实验室里的化学试剂,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处理不当可就要出大事了。

为了保护自己,建议穿好防护服,戴上手套和口罩,安全第一啊,千万别贪图方便,搞得自己像个“试验品”!当然,有些工作会产生有害气体,比如焊接或是喷涂的行业,真是“提心吊胆”。

这时候,通风很重要,像是在做饭的时候开窗,确保空气流通,别让有害气体把你“围剿”了。

要是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一些空气净化器,给自己创造个“清新环境”。

2. 职业心理因素2.1 工作压力说到心理因素,压力绝对是个大问题。

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常常让人感觉“快被压垮”。

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不仅让人疲惫,甚至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遇到压力的时候,记得要适时放松自己,去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比如打球、听音乐,甚至是看一部搞笑的电影,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有时候,跟同事聊聊天、吐槽一下工作中的小烦恼,也是一种不错的释放方式。

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十大类

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十大类

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十大类随着现代化产业和工作方式的不断发展,职业病的发生率也日渐增高。

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可能来自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和个人身体条件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十大类。

一、危害化学物质在化工、建筑、清洗、印刷等一些职业中,需要接触到化学物质。

这些正如吸入、皮肤吸收、食入等媒介渗透到人体中,可能导致毒性反应、中毒和严重疾病。

二、噪声在建筑工地、生产车间等高噪声环境下工作时间较长,人耳受到的损失会很大。

严重症状如耳麻、完全聋,也可能引起其它身体症状如高血压、神经功能障碍等。

三、制造业产生的尘埃从事尘埃高的工作,例如各工业制造或建造中的挖掘、冲击、爆破、钻孔、研磨、喷涂等,易引起居民肺、尘肺、放射性肺癌等。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接触尘埃威胁造成的疾病在疫苗生产、氯碱水电解等职业中也存在。

四、高温高压环境在玻璃制造、餐饮、炼钢、锻造等一些职业领域中,用人体接受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也很容易造成人体疾病,例如中暑、脱水、高压症、低血容量等。

五、生物危害物质从事了生物危害物质高的职业,可能会被感染到某些细菌、病毒、真菌、螨等,尤其是出现乙肝、艾滋病等疾病也很常见。

六、放射性物质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过程中,因为吸收了辐射会伤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实现产生免疫抑制,形成细胞损坏、造血功能低下,例如试管户化等工作。

七、不良工作姿势不良的工作姿势也是导致职业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常常需长时间弯曲、提高、合理使手指也可能影响到关节发展,例如颈肩腰疼综合征,各种筋骨痛等。

八、光环境在不足十分光线的延期工作场所可能会引起视力衰退等并伤及全身的疾病。

九、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导致职业病的另一个影响因素。

高度压力下会产生许多心理疾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十、较长时间加班工作长时间的加班工作也是导致职业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下较大量的消耗了节能素,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睡眠失调、注射增加等。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一、物理因素
1. 噪声:高强度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

2. 振动:机械振动、手持振动工具的长时间使用。

3. 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X射线等长期接触。

二、化学因素
1. 毒物:有机毒物(如苯、甲醛)、无机毒物(如重金属、酸
碱等)。

2.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等对呼吸系统有害
的气体。

3. 高浓度灰尘:煤尘、有害化学物质的尘埃等。

4. 其他化学物质:如有毒有害的溶剂、腐蚀性物质等。

三、生物因素
1. 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2. 有害动植物:如花粉、植物毒素等。

3. 职业性过敏原:如粉尘、动物皮毛、化学物质等。

四、人因因素
1. 高温、低温:长期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

2. 高湿、干燥:长期处于高湿度或干燥环境。

3. 高压、低压:长期处于高压或低压环境。

4. 劳动强度:长期高强度体力劳动。

五、心理因素
1. 长期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 职业歧视:长期遭受职业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3. 职业不满意:对当前职业不满意,缺乏工作成就感。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根据不同的危害要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指标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指标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指标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特殊疾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我们需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心理等方面介绍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及其相应的指标。

一、物理因素1. 噪声:噪声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导致听力损伤、神经衰弱等问题。

指标包括噪声级、频率、持续时间等。

2. 振动:振动主要来自于机械设备、工具的运转,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引起手臂、手腕、腰椎等部位的损伤。

指标包括振动频率、加速度、持续时间等。

3. 辐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常见的有电磁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长期接触辐射会导致皮肤病、白血病等。

指标包括辐射强度、频率、剂量等。

二、化学因素1. 有机物:有机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等,长期暴露会导致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等。

指标包括浓度、接触时间、容许浓度等。

2. 无机物:无机物包括金属、酸碱、气体等,长期接触会引起中毒、肺部疾病等。

指标包括浓度、接触时间、容许浓度等。

3. 有害粉尘:有害粉尘主要来自于建筑、矿山、化工等行业,长期吸入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指标包括粉尘浓度、粒径、接触时间等。

三、生物因素1. 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长期接触会引起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指标包括病原体浓度、接触时间、传播途径等。

2. 生物气溶胶:生物气溶胶主要来自于动植物的体液、排泄物等,长期暴露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指标包括气溶胶浓度、微生物种类、接触时间等。

四、社会心理因素1. 工作强度:工作强度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身心疲惫、抑郁等问题。

指标包括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速度等。

2.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指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素,包括工作目标、工作环境、工作关系等,长期承受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心理问题。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工人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种种因素或条件,如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因素等。

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1. 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是工作场所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它主要指工作中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机械伤害,如受到高处坠落、交通事故、机械设备损伤等。

机械因素也包含着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长时间地重复性动作和不良工作姿势,如长时间坐着、弯腰或站着等。

大多数机械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会导致身体部位的疼痛、炎症、肌肉疲劳等。

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一般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人体造成的电磁辐射、振动、噪声、温度、湿度等问题。

例如,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工人会患有耳聋症等健康问题,长时间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工作会导致身体的受损和不适感。

物理因素除了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还会对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工作场所中必须注意物理因素的控制,以减少对工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3.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化学反应或中毒的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化学物质、化学性质过于活泼的燃料等。

在工作场所中,工人经常接触到的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工作材料和工作环境,如油漆、喷涂以及气体、液体等等。

这些工人常接触或长期暴露在此类有害物质的环境中,会对人体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慢性或急性中毒。

4.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可能在工作场所中出现的微生物及细菌等病原物质。

例如,在医院、实验室、动物繁殖等工作环境中,工人往往要接触到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长期接触会导致交叉感染和传播疾病,对工人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5.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强度、紧张感、人际关系和职业歧视等。

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促进工作效率,而不良的心理健康会使人体内的激素失衡、抑郁症、精神创伤等,同时,会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职业危害因素是在工作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演出等,增 强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05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
监测内容及方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
包括有害气体、粉尘、放射性物质等。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样品 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步骤。
噪音和振动的监测
工作场所的噪音和振动会对员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对其 监测和评价。
半定量评价法
采用指数评价法等半定量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风险控制措施
消除危害因素
通过改革工艺流程、改 进设备设施等方法消除 危害因素。
降低危害程度
采用工程控制、个体防 护等措施降低危害程度 。
隔离危害因素
通过隔离墙、隔离栏杆 等措施将危害因素与作 业人员隔离。
检查与维护设 备设施
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 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 运转。
电磁辐射的监测
长时间接触电磁辐射的员工需要对其暴露水平进行监测,以评估 对健康的影响。
评估方法和标准
基于阈值的评估方法
根据国家或地区法规、标准或行业指南,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评估。
基于暴露的评估方法
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员工在不同时间段的暴露水平,计算暴露剂量,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
基于效应的评估方法
原材料和半成品
生产设备
如化学物质、燃料、金属、矿物质等。
如机械设备、电器设备、自动化设备等。
作业环境
劳动组织和管理
如车间、仓库、办公楼等场所的环境条件。
如工作时间安排、防护设施配备、个人防护 用品配备等。
02
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
1 2
能量和有害物质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能量和有害物质,如机 械、电器、化学、噪声等。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我国已出台 《职业病防治 法》等多项法 律法规,为职 业病防治提供 了法律依据。
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负责制 定职业病防治 标准,规范职 业病诊断和治
疗。
各级政府应当 加强对职业病 防治工作的领 导,建立健全 职业病防治责
任制。
企业应当履行 职业病防治主 体责任,建立 健全职业病防 治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02
素识别
粉尘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义: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粉尘,如煤尘、水泥尘、石棉尘等 危害:长期吸入粉尘可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严重影响劳动者健康 识别方法:观察作业环境,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检查粉尘排放措施等 预防措施:加强通风排气,采用除尘设备,定期检测作业环境等
化学物质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个体防护措施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耳塞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隐患 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
健康监护: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早期症状
职业病诊断:通过专业医生对疑似职业病员工进行确诊,并提供相应治疗建议
职业卫生标准定义:为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因素,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作业场所职 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等所制定的标准及其技术规范的总称。 标准体系构成: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和检测评价标准等。
制定原则: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国际性。
作用:为职业卫生监管提供依据,为用人单位提供指导,为劳动者提供保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 是指在工作过程 中产生或暴露于 工作环境中,对 劳动者健康造成 危害的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 包括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生物 因素和不良的劳 动环境条件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按职业健康进行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危害因素分为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6类。

一、粉尘
二、化学因素
三、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低气压、高气压、高原低氧、振动、激光、低温、微波、紫外线、红外线、工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
四、放射性因素
1、密封放射源产生的电离辐射:主要产生γ、中子等射线
2、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可产生α、β、γ射线或中子
3、X射线装置(含CT机)产生的电离辐射:X射线
4、加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可产生电子射线,X射线、质子、重离子、中子等
5、中子发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主要是中子、γ射线等
6、氡及其短寿命子体:限于矿工高氡暴露
7、铀及其化合物
五、生物因素
六、其他因素
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限于井下工人)、刮研作业(限于
手工刮研作业人员)。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清单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清单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清单在工作环境中,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于工作场所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方面,对员工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及早识别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保障员工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清单,帮助雇主和员工识别潜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1. 物理因素:噪音,高噪音环境可能损害听力,引起耳鸣等问题。

振动,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臂震颤综合症等问题。

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辐射对皮肤和眼睛有害。

2. 化学因素:有害化学品,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可能对呼吸系统、皮肤、内脏器官造成损害。

毒性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呼吸系统有害。

尘埃,如粉尘、石棉等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3. 生物因素: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可能导致传染病。

寄生虫,如螨虫、寄生虫可能引起皮肤病、过敏等问题。

4. 心理因素:长时间的高压工作环境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工作强度过大、工作压力过大可能导致身心疲惫。

5. 其他因素:高温、低温环境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高空作业、密闭空间作业等特殊工作环境可能对员工的身体造成危害。

识别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保障员工健康的第一步。

雇主应该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危害因素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员工健康监护等,以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员工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减少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通过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良好的工作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一、引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是保护职工健康和预防职业病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提升职工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套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模板,旨在为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1. 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关键步骤。

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类别,并确定其具体存在的岗位及工作环境。

2. 危害辨识对于每一类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详细的危害辨识。

例如,对于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需要评估其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职业病;对于化学因素,包括有害物质的种类、浓度、暴露途径等,需要评估其毒性及浓度对职工健康的潜在危害。

三、职业健康危害评价1. 评价方法选择根据风险辨识结果,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职业健康危害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察记录、测量检测和实验室分析等。

2. 评价指标设定根据危害辨识结果,设定适当的评价指标。

例如,对于噪声危害评价,可以设定噪声测量值、工作场所等效声级等指标;对于化学物质危害评价,可以设定浓度值、接触时间等指标。

四、评价结果分析1.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评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各个岗位或工作环境的职业健康危害指数、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等。

2. 结果解读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健康危害程度进行解读。

根据评价指标的阈值,判断是否存在职业健康危害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评价结果应用1. 预警与提醒根据评价结果,预警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风险,并提醒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优化工作环境根据评价结果,优化现有工作环境,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六、监测与改进1. 监测措施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持续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进展,以工业与服务业为主的职业人数快速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职业健康情形也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尽管各国在职业病防治、健康维护、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均实行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职业健康情形的改善还任重道远。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一直是影响职业健康情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特别紧要。

什么是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对职业人身体健康和心理素养产生危害的因素,重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因素和社会因素六大类。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影响职业人身体健康的安全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电磁场、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缺氧等。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接触到的有害化学物质或其混合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甲醛、苯、乙醇、铅、汞等。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职业人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的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毒菌、病媒生物、臭氧等。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可能会受到到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包括高强度工作、工作时间布置、作业内容和精神压力等。

人机工程因素人机工程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工作时与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工艺、物料等相关的工学问题,包括人体工学、劳动保护、机器设备操作符号、人机界面等。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职业人受到的社会影响和环境条件,包括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工作氛围、社会支持、聚居环境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目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是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岗位进行实地检查和职工问卷调查,得出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种类、特性和分布规律,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该过程旨在全面地了解工作岗位所存在的危害因素和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1. 物理因素
- 噪音:工作环境中超过一定强度的噪音。

- 振动:工作环境中频繁或长时间接触到的振动。

- 辐射: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 温度:工作环境中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 光照:工作环境中过强或过弱的光照。

- 高压、低压环境: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高压或低压环境。

2. 化学因素
- 有毒气体: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氨气等。

- 有毒粉尘: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有毒粉尘,如重金属粉尘、石
棉粉尘等。

- 有毒液体:工作环境中使用的有毒液体,如有机溶剂、酸碱
溶液等。

- 有毒固体: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有毒固体,如农药、重金属等。

- 有害物质吸入: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蒸汽、烟尘等。

3. 生物因素
- 病原体: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

- 粉尘: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机或无机粉尘。

- 寄生虫: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寄生虫,如螨虫、寄生虫等。

4. 心理因素
- 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持续的高压力状态。

- 高负荷:工作环境中持续的高负荷工作。

- 长时间工作:工作环境中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

5. 人因因素
- 工作姿势不当:工作环境中需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

- 劳动强度过大:工作环境中需长时间进行高强度劳动。

- 工时过长:工作环境中需要长时间工作。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清单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控制职业病的危害性,从而保护工作者的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职业病危害和心理危害。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觉损伤、眼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声音控制:使用降噪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振动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和缓冲材料,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控制:采用辐射屏蔽设备,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过敏、皮肤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佩戴适当的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

-隔离措施:将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减少与员工接触的可能性。

-通风控制:采用良好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降低室内浓度。

-健康监护: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

-消毒措施: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

-健康宣教: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4.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毒物质、放射线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粉尘控制:采用局部排风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有毒物质控制:替代有毒物质,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价对于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供一份辨识和评价制度的范文,旨在为相关单位制定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潜在的、可能对工人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在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辐射因素、噪声因素等。

例如,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化学物质、有害微生物等。

2.工作内容因素:包括工作方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负荷等。

例如,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加班过多等。

3.工作组织因素:包括工作时间安排、工作岗位设计、管理方式等。

例如,长时间工作、高强度工作等。

4.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

例如,疾病史、体质等。

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需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收集工作场所的相关信息,包括工作环境因素、工作内容因素、工作组织因素等。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辨别出潜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3.确定潜在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具体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4.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制度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制度是指根据辨识出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评价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定其危害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定量方法:通过监测和测量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获取具体的数值数据,并与职业危害因子的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超过限值标准。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病的概述及其对职场健康的影响,我们将深入介绍不同类型的职业健康 危害因素以及预防和管理这些危害的措施。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介绍
了解各种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噪音、辐射)、化学因素(有 毒化学物质)、生物因素(细菌、病毒)以及心理和社会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分类
物理因素
职场噪音、震动和辐射等不可忽视的危害。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例如面具和手套。
4
教育和培训
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并提供必要的测技术来识别职业 健康风险。
评估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对职场危害进行评 估和比较。
体检措施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早期发 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职业健康危害管理
1 政策制定
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政策和标准。
生物因素
病原体和生物物质的接触如何威胁职业健康。
化学因素
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所带来的危害及其潜在健康 影响。
心理和社会因素
职业压力、工作不平衡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对 心理健康的影响。
职业健康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1
风险评估
分析工作场所的危害,确定可能的风险。
2
工程控制
通过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来减少危害。
3
个体防护
3 应急响应
制定紧急响应计划,处理职业健康危机。
2 风险沟通
与员工共享职业健康风险信息,确保他们的 参与。
4 绩效管理
跟踪危害管理计划的绩效并进行适时调整。
总结和建议
通过认识和预防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健康、安全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

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

常见的
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

较长时间飘在空气中的各种粉尘,如滑石粉、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2.物理性因素:包括各种异常气象条件:如夏天进入油罐车或油槽车内进行高温作业等;低温:如石蜡
成型的冷酷;生产性机械声:如球磨机、粉碎机等发出机械噪声;振动:如锻锤,风锤等;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电焊等产生的紫外线;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

3.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等能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疾病的生物性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如劳动时间过长。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身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头部受长时间太阳辐射而发生中暑。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车间布置不当、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有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
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环境污染因素:如氯碱厂泄露氯气,处于下风侧的无毒生产岗位的工人,吸入了氯气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危害与预防
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
1.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粉尘进入肺泡后,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视粉尘为异
物将其吞噬,导致一系列复杂的肌体反映,促使肺组织纤维化,使受影响的肺泡逐渐失去换气功能而“死亡”,当有大量肺泡“死亡”时,最终导致尘肺病,人将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尤其是二氧化硅能引起严重的尘肺。

2.工业防尘有两套方法,即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方法和以干法生产条件下采取的密闭、通风、除
尘措施办法。

3.另外还有一些辅助性防尘措施,入风巷道,回风巷道设水幕,同时接触粉尘的工人必须配用防尘口罩。

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及预防
1.生产性毒物主要经过吸入,由呼吸道进入肺循环;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经口腔进入血液循环。

2.毒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腹痛、腹泻、头晕、流涎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
困难、心动过缓、昏迷等严重症状。

3.工业防毒主要通过工艺改革,密闭通风净化系统;局部排气罩;以及排除的气体需要净化达到降低毒
物的危害。

4.个人防毒主要有:穿防护服、防护鞋、戴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基本防护措施,同时可以配
戴防毒面具、防护口罩。

1.长时间地接触噪声导致听力阔值升高,造成不可逆性的噪声性耳聋。

长时间接触振动,造成振动病,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电离辐射等各种射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坏,导致辐射病、白血
病时有发生,对家庭造成严重影响。

3.工业防辐射主要是控制辐射源。

主要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用夹有细金属丝和涂银的织品做屏蔽
窗帘、帷幔、工作服、风帽等“可塑性”的屏蔽。

个人防护主要有:穿防护服、防护鞋、戴防护镜等措施。

四、异常气象条件对职业健康的危害及预防
1.高温、高湿、高寒、高气压、高风速等等都属于异常气象条件。

高温、高湿,所产生的条件会使人大量排汗,电解质失去平衡,体内聚集的热量无法及时排除,体温过高,对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低温使人易患感冒、肺炎、肾炎、肌痛、关节炎等。

2.对于异常气象条件的防护主要是防暑降温。

具体方法有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

可以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等。

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一、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警示标识的设置
1.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的显著位置,应设置“当心中毒”“穿防护服”“注意通风”等标识。

在维护
或设备故障时,设置“禁止启动”或“禁止入内”等标识。

2.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健康危害告知卡”,“告知卡”是由图形
标识和文字组合成的针对某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告知劳动者危害后果及其防护措施的提示卡。

3.在高毒物品场所设置红色警示线。

在一般有毒作业场所设置黄色警示线。

警示线应设在有毒作业场所
边缘不少于30cm处。

二、其他警示标识,警示线的设置
1.设备警示标识:在可能产生职业健康危害的设备上或前方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

2.产品包装警示标识:可能产生职业健康危害的化学品或材料,产品包装上要设置醒目的标识和简明中
文警示标识。

3.储存场所警示标识:储存可能产生职业健康危害物质的场所,在入口和存放处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
简明中文警示说明。

4.职业健康危害事故现场警示线: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置红色、绿色和黄色临时警示线,划分出不同
的功能区。

脑力劳动型职工的职业危害
一、脑力劳动的危害因素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力密集的“办公室”型脑力劳动将取代传统的体力密集型劳动。

充分运用信
息技术来组织和操纵生产过程;存在职业病危害较大的作业甚至可以采用遥控进行生产,为改善职业卫生状况提供了许多有利作业条件。

但高度机械化生产和先进的流水作业,也带来了快节奏和工作单调、对技术素质的要求高形成精神高度紧张、职业心理负荷大、脑力疲劳等问题。

2.办公室久坐,能引起腰骶部负担过重,臀部肌肉、血管、神经,受压迫可导致腰痛、肢体麻木、血压
升高、便秘、痔疮等疾病。

3.由于办公室密闭,加上大量电子办公设备及装修材料产生污染物,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劣,易引起“不
良大楼综合症”。

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体力劳累,还能引起人体机能减退,并发失眠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专家分析具体原因,认为脑力劳动者的作业属静态作业,能量消耗水平不高,却容易疲劳,不易恢复;高的脑力负荷导致心理紧张,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诱发肌肉骨骼疾病。

二、如何避免办公室职业疾病
1.首先,多做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

散散步,举举手做做伸展运动,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其次,改善办公室工作环境,可以避免长时间固定体位所导致的不良影响。

如椅子的高度要适宜,当
你坐在椅子上敲击键盘时,肘部和键盘的连线应与地面平行,过高或过低都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3.再次,显示器要比视线低一点,可以避免脖子上扬,导致颈部疼痛。

职业卫生应急与救援
一、作业场所现场应急设施
1.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该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
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2.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
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3.用人单位应当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通讯报警装置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不得擅自
拆除或者停止运行。

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通讯报警装置处于不正常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
恢复正常状态后,方可重新作业。

5.有毒作业场所应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露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
必须设计自动的报警装置、事故通风设施,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每小时。

事故排风装置的排出口,应避免对居民和行人的影响;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泄险区。

6.生产或使用剧毒物质的高风险度工业企业,必须在工作地点附近设置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

7.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作业场所,可能发生化
学性的灼伤及经皮肤呼吸引起急性中毒的工作地点或车间,应设事故淋浴,并应设置不断水的供水设备。

8.在工作过程中,会沾染病原体或易经皮肤吸收的剧毒物质和污染严重的工作场所必须设专用洗衣室。

二、应急救援预案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疏散方法、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并进行演练。

三、救援预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

2.职业病危害源头目标。

3.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职责、分工。

4.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

5.报警信号。

6.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7.有关规定和要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