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

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

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写好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教学反思是对以往教学的回顾分析,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者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者物体的一部份)(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另一部份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通过数据测量,图示分析了解热传递过程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索热传递的兴趣,通过积极思量体验到科学探索获得的新发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分析,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金属棒、陶瓷杯、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横放的金属棒装置、蜡烛和火柴、凡士林、尺子、秒表、废物皿、涂好蜡的金属圆片、实验学习单【教学流程】一、导课3分钟学生坐下。

师:这是一根金属棒(边说边出示金属棒),先请两三个学生摸一摸,什么感觉?生:“冷的。

”师:现在把金属棒浸到热水中,请你来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金属棒上端?(慢慢地走到后面,请后排同学摸。

)你摸摸看?你看呢?生:“变热了。

”师:金属棒上端为什么会变热,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

上课。

1、上课开始把图贴在黑板上,边贴边说:课前我们把一根金属棒浸入一杯热水中,发现金属棒这一端由冷变热了,(在这一端说的时候,标上序号1)你们能画出1端的热是哪里来的吗?把你的想法画在学习单上。

2、学生画图3、交流:学生拿着自己的的图上台,并解释。

生:热在金属棒里面从2端传到1端。

热在金属棒外面,像毛毛虫一样爬上来。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热在金属棒里面传递,二是热在金属棒外面传递。

究竟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热是怎样传递的”。

(贴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共28分钟(一)、介绍材料师: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了热的传递?生:手摸(板书:手摸)师:那大家亲眼见到热传递的过程了吗?今天我们就要想办法亲眼看看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过程?(板书:手摸→眼看过程)师:提供大家一些实验材料,你能不能想出好办法,让小组里的同学看到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演示台上慢慢地一个个地出示实验材料,教师示范,给学生思量的时间)(1)横放的金属棒装置师:等下我们测这根金属棒上的热传递。

小学科学20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小学科学20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小学科学20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播。

2. 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是通过对流方式进行的。

3. 能够观察和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培养其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几个相同大小的玻璃杯、热水、温水和冷水。

2. 板书准备: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在水中的传递。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热水比冷水热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

”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热的传递方式。

在黑板上画出三个方框,分别写上“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解释每一种传递方式的含义。

2. 接着,重点讲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即对流。

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通过流动的方式进行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对流需要介质(如水或空气)的参与,而在真空中热无法通过对流方式传播。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将准备好的几个玻璃杯摆放在实验台上,其中一个杯中注满热水,一个注满温水,一个注满冷水。

2. 请学生观察每个玻璃杯中的水,并描述每个玻璃杯中的水是否有变化。

3. 提示学生观察水中是否有气泡升起,如果有,请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

步骤四:实验观察与总结(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热水、温水和冷水中的现象,他们应该能够发现,热水中会有气泡升起,而冷水中没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中会有气泡升起,而冷水中没有。

让学生能够想到这是由于热在水中的传递导致的。

3. 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热水中的热通过对流方式传递,所以会产生气泡升起的现象。

步骤五:讨论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热水中的热可以通过对流方式传递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场景中热在水中的传递是通过对流方式进行的?2. 提示学生可以考虑煮面和煮饭时,水中的热是如何传递的。

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范文

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范文

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范文《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六课的内容。

科学课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探究活动又离不开有结构的材料,因此在几次试教中,依据“以学定教”的理念,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所需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了小小的改进。

1、导入环节的马克杯热的传递是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准备了一个马克杯,这个杯子的外面图了一层热敏材料,当热水倒到杯子里时,杯子上的黑色会褪去,上面印刷的图案就会显示。

由这个神奇的现象直接引出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导入简单有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牢牢将学生的视线引入本课的主题。

2、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这一实验我采用了学具盒里的材料,但学具盒里的塑料支架太短,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底座进行垫高。

因此我对支架部分进行了改进,用木材做成支架,使其刚好能插入底座,降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繁琐度。

3、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书本上配套的实验材料是一个带柄的金属圆片。

金属圆片边缘凸起的一圈十分低,这一设计会导致以下两个问题:(1)金属圆片上涂的蜡层必须很薄,不然融化的蜡很容易流到桌面上;(2)若金属圆片在实验中没有放平稳,蜡融化后再次凝固时,就会不均匀,以致每次课前都需要老师进行涂蜡准备。

针对这些缺陷,我将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

科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从身边寻找材料,经过几次尝试,发现饮料“加多宝”易拉罐的底非常适合作为金属圆片,因为其边缘高度适合,底又很平,没有纹路。

考虑到剪下的金属圆片边缘很锋利,会划伤学生,因此我将其用砂纸磨平。

将彩色的蜡涂在制作好后的金属圆片上,不仅实验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这节课要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在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

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让学生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硬币、课件、茶杯、汤勺、平底锅等。

实验准备:铁架台、铁丝(金属棒)、打火机、酒精灯、蜡烛环多个、涂蜡的汤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课件:安全教育视频——学生严重烫伤2、学生谈谈这个学生为什么会烫伤?为什么冷水没有烫伤?3、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在上科学课之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严重的突发事件,同时让了解热传递知识做了铺垫。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四课《物体的传热本领》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四课《物体的传热本领》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能力是不一样的。 2.根据材料的导热能力不同,材料可以分成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3.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能分析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科学态度】: 1.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热传递科学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三)、选择题 1、冬天,在同一环境里用手触摸木头、大理石和塑料,会感到大理石更冷, 这是因为( )。 A.大理石的温度低 B.木头和塑料吸热性能好 C.大理石吸热性能好 2、下列材料中,制作锅铲的手柄最适合的是( )。 A.铜 B.不锈钢 C.木头 3、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吸热性能差 C.这些材料完全不吸热 4、分别用纸板和金属片盖住两个相同的盒子,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用温 度计测两个盒子内的温度,结果( )。 A.盖纸板的盒子内的温度高 B.盖金属片的盒子内的温度高 C.两个盒子内的温度一亲高 5、诺诺想制作一个保温盒,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做保温盒盒体的是( )。 A.铁盒子 B.玻璃容器 C.泡沫箱
(3)北方人冬天出行时,大多数人会穿羽绒服,这是因为 ( )。 A.羽绒服很厚,保暖效果好 B.羽绒服可以防水 C.羽绒服中 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4)冬季,人们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良导体 不良导体
2、铁 木 3、空气
(二)、判断题 1、√ 2、× 3、√ 4、× 5、×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青湖中心小学柴文苏一、教案设计理念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现阶段小学的科学启蒙教育课,承载着我国科技教育的先驱任务。

教学中许多科学知识是理论性的,没有实验或演示,学生不容易理解,或由于实验操作难度高,不容易到达理想的效果。

网络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对小学科学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而恰好互联网中存有大量数据,包括教学案例、课件、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科学、准确、快速地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解决一系列知识上的问题。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致力研究如何使科学学科教学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所以在进行《热的传递》一课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又为新授知识时打下基础;课内恰当地借助网上课件、视频等资源,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科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中的第2课。

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

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会画出“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后,从“用酒精灯给铁定加热,一会儿铁钉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

本课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旧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认识到热传递〔热传导〕不一定是线型的,而是由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传递的,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热传递》科学教学PPT课件(3篇)

《热传递》科学教学PPT课件(3篇)
操作方法 2.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中心加热,观察蜡烛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热传递从一个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 散的过程。
实验结论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 从 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 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实验结论
热总是从较( 热 )一端传向较( 冷 )冷的一端。
生:我发现热在铜棒中是从离酒精灯近的地方逐步传向离酒精灯远的地方。 生:离酒精灯近的蜡环最先掉下来,然后是中间的掉,最远的那个最后掉。 (看来蜡环掉落是有一定次序的,这个次序和热在铜棒内的传递有什么关 系?)
生:酒精灯把热传给了铜棒,铜棒又把热传给了蜡环,热在铜棒内继续传递,后 面的蜡环遇热熔化再掉落。 热传递的方向和蜡环掉落的次序是一致的。 师:还有要分享的吗? 生:我们还发现最后一个蜡环掉得晚,第一个蜡环很快就掉了。 师:这说明什么? 生:热传递的速度不同,离火越近的传递速度越快。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 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 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热传递
大象版 五年级上
新知讲解
关于冰淇淋的融化,我们知道些什么? 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
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种现象就叫热传递。

热是怎么传递? 我们能解释这种 现象吗?
实验一:
通过实验:热可以在铜棒内传递, 加热后,没有与火焰接触到的地方 温度也会升高。
实验二:
通过实验:离酒精灯近的蜡环最先掉下来,然后是中间的掉, 最远的那个最后掉。酒精灯把热传给了铜棒,铜棒又把热传 给了蜡环,热在铜棒内继续传递,后面的蜡环遇热熔化再掉 落。热传递的方向和蜡环掉落的次序是一致的。从温度高的 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热的传递》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的传递》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1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

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

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

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

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

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

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

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小学科学教案:热传导一、教学目标:1. 知道热从热量的热源传向冷的物体,这个传递过程叫热传导。

2. 熟悉热传导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 理解隔热的重要性,学会简单的隔热方法。

4.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实验箱、导热棒、烧杯、水、细铁丝、细木棒、玻璃棒、纸片等。

2. 教材准备:学生教材、教师课件。

三、教学环节与步骤: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故事或图片引出问题,例如:有一天,小明回到家里,发现热水澡的水已经变冷了,他就不忍心浪费这些热水,于是用一个玻璃杯接了一杯冷水,然后把它放到热水中间,不一会儿,冷水就温热起来了。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2. 知识传递(10分钟):引导学生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 导热: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不需要物质的移动,比如铁棍两头会传来传去热。

- 对流:热通过流动的液体或气体传递,比如热水瓶里的热水会上升。

- 辐射:通过空气,无需物质传递,比如太阳把热通过空气传到地球上。

3. 实验过程(40分钟):实验1:导热的实验- 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验箱,里面放一根导热棒,一边扎上一个导热纸夹,另一边截去一段。

- 将导热棒的两头分别放入水中和油中,让学生观察两头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导热纸夹的一边变热了,另一边没有变热。

- 让学生理解导热:导热物体的一个部分受热,会将热传递给另一个部分。

实验2:对流实验- 给学生提供烧杯和一些水,让他们加热水并观察。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烧杯底部的水受热后上升,较冷的水则下沉,形成热对流。

- 引导学生理解对流:热胀冷缩导致水的运动。

实验3:辐射实验- 给学生提供一个黑色的金属盘子和一个白色的陶瓷盘子,放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黑色金属盘子变热的速度明显快于白色陶瓷盘子。

- 引导学生理解辐射:黑色物体吸收更多的太阳能,散发出更多的热。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反思(3篇)

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反思(1)经过本次《热在水中的传递》的教学活动,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从教材理解、学情把握、教学目标达成以及教学过程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在教材理解方面,我认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是比较深入的。

我清晰地把握了热对流的基本概念,以及水和空气作为流体在热传递中的特点。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在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时可能存在的难点,即热对流的形成机制。

因此,我在教学准备中特意准备了感温粉末和红墨水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在学情把握方面,我通过课前的学情分析,了解到了学生对热在水中的传递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他们对热对流的具体过程和机制还不够清晰。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热在水中传递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目标达成方面,我认为本次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成功地认识到了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并理解了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他们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开展交流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结论方面,我认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我认为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体流程是比较顺畅的。

但是,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我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我没有足够地强调记录实验现象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忽视了记录工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记录习惯的培养。

此外,我还认识到,科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能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本次《热在水中的传递》的教学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9《热传导》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9《热传导》教学设计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2)能基于所学知识,对热传导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热传导的探究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活动;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实验结果。能提出探究热传递的途径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4)了解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老师给准备的多种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完善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8.生:凡士林不要太多,每次要匀一点。
使用酒精灯时要按要求点燃酒精灯。
……
12.各小组交流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环节三:生活中有哪些热传导现象?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资料: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如锅、勺等。
3.师生小结:铁等金属,传热较快,是热的良导体。
你想不想亲自来调查一下?课下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并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我们再来展示交流,好吗?
学生活动
2.学生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将研究活动拓展到课后。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小学科学_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铁架台、试管、小鱼、金属棒、金属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棉棒、夹子等。

学生:铁架台、铜棒、凡士林、酒精灯、火柴、金属片、棉棒、夹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前引语:科学实验课上最能展现同学们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还有能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的一面,(出示有小鱼的试管)先让小鱼和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看看谁能把这些优点都能保险出来。

老师要给试管加热同学们猜一猜,会怎样呢?加热,(挡住小鱼)水沸腾,小鱼会怎样?(水沸腾后拿开挡板,接下来就是见证真想的时刻)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热没有传到试管底)我说试管底部是冷的,你信吗?加热过的物体时不能直接用手摸的,我确定是冷的才可以上你摸一摸的。

我如果把一根金属棒用酒精灯加热,另外一端会不会热呢?热到底是怎么传递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二、探究新知(一)、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1、出示金属棒,用酒精灯给金属棒一端加热。

猜一猜:金属棒中间会热吗?另一端会热起来吗?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2、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加热的时候,我们看不见热的传递过程,又不能摸,如果热传到哪儿哪儿就能有点而变化就好了。

(出示课件)你有办法,在这根金属棒上做点什么,让我们“看”的见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吗?我又看到了积极动脑思考的同学。

小学科学热传导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热传导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热传导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教材分析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传递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

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促进孩子科学能力的提高是现阶段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

设计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主要包括了:材料选择、模型设计、结果呈现、评价交流等内容。

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是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基本需求,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

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

所以在导入部分我问: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的一端会不会热?我烧的是这边红的一端呀,没有烧那边绿的一端呀!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马上可以说出会热。

并解释出原因。

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的层面。

【小学科学热传导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反思(3篇)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反思(1)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理解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过程及方向。

现将此次教学进行反思,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和提高。

在聚焦环节中,我通过展示金属勺变烫的情境,成功地唤起了学生的前概念,引导他们思考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热传递的概念仍然存在模糊,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概念的讲解和训练。

在探索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热量在金属中的传递过程,从而深化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由于实验材料的限制,部分学生的实验观察不够细致,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实验材料和观察工具,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

在研讨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此外,在拓展环节中,我通过展示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热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能够深入地讲解热对流和热辐射的相关知识,这可能会使学生对热传递的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总的来说,这次《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课《热传导》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课《热传导》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

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

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本课分为两类,第一课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这一课,两个实验做了一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种传输方法的热量,实验就是找到学生到前面做,但是液体对流实验是通过去年的方法完成的,但是似乎不太好,因为缺乏时间,但只有在脱离类,只有一点对流。

对于辐射的方式,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不能把握得太好。

第二类学习使用精灯,开始上课,简单回顾三种热传输方式,然后来学习使用酒精灯,其中分为三个步骤,一个是打开盖子,与学生们强调拿起盖子时左手握住酒精灯,对于这一点,是去年年底学习科技的学习,今年上半年人们说动作不规范,我想这可能意味着这一点,第二步是点燃酒精灯的匹配点,我让学生注意比赛的方向,原则是不让手在火焰的顶部,第三一步是熄灭酒精灯,其实原则是一样的,那么就有一个细节,就是这是一定程度的个人文明,其实通常是在通常的习惯上慢慢耕种,但我认为一世在所有可能性的行动是失败。

为了演示一点点的要求,并强调细节,然后打学生做,但学生还在时间做的问题,最严重的一个是把蜡烛直接放进酒精灯点,有是一些细节问题。

后我再次展示,有学生错,最后一个女孩做基本都错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

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火柴棒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火柴棒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

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
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

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
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