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大集合(整理一)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画图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中考必备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十二、描写的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典型题实战兵法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01基础梳理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中考语文文体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文体知识点整理对于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争取更好的成果、报考优秀的高中,下面是我整理的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考语文文体学问点整理文体学问1 〔记叙文〕文体学问要点(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
因此记叙文的材料必需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进展结局的过程记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支配应当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当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当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当舍弃。
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亮,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
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
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受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
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需真实,不容许随便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
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亮,构思精致(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分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
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受等。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及100个语文课外知识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统编八上)《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带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设问
辨析: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反问: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设问: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
作用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呆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示例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后凭借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终写它的胜利。
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示例
鲁迅《藤野先生》就是以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读来条理清晰。文中也有很明显的日期作为提示。
答题格式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设问
作用
引人注意,引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示例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答题格式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引发读者对……的思考。
反问
作用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形式较灵活自由。
插叙
作用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示例
朱自清《背影》,开篇点题后,插入对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了铺垫。
特点:以“我”的口吻展开记叙。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特点:用“你”“你们”来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特点: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用叙述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转述给读者。
2024浙江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教材重要文学文化常识梳理
2024浙江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材重要文学文化常识梳理(一)教材七~九年级重要作家作品分类梳理第1类古代文体知识1.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相似。
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用韵,形式短小、语言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诫之意。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3.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赠序,即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对所赠之人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
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4.书:即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
5.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古代不同时期臣子写给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表”主要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6.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
以记叙、描写为主,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核舟记》等。
7.诗歌: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
按音律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楚辞(《离骚》);二是近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绝句(按字数分:五绝、七绝)、律诗(按字数分:五律、七律。
律诗的四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8.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始于唐,盛于宋代,又称“长短句”“诗余”,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页 (一)
中考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页 (一)中考语文作为中考考试中重要的一门科目,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认真学习的。
在语文考试中,文体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了解文体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中考语文重点文体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中考语文。
一、古诗文1.古诗文的用途古诗文是以文学风格和技巧为特点的文学形式,在表现诗情画意、抒发情感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在中考语文中,古诗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经常出现。
2.古诗文的特点古诗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用词优美,语言精炼。
古诗文中的词语多是曲折优美、又富有节奏感的,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
(2)情感鲜明,表现深刻。
古诗文往往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慨;还会通过对人性、哲理等方面的探讨,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3)结构严谨,章法繁多。
古诗文在构思和写作上非常讲究,常常采用特定的诗文结构和技巧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3.浅谈古诗文的鉴赏方法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字面理解古诗文,注意字义和概念的含义;(2)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3)了解古诗文的背景和意义,洞悉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议论文1.议论文的作用议论文是一种学术性文体,主要用于表达个人或团体对某种议题的看法、态度和观点。
在中考语文中,议论文常常作为考试题型出现,所以学生必须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2.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逻辑严密,思路连贯。
议论文中的各个段落和句子都必须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贯穿整篇文章的思路要清晰连贯。
(2)说理充分,证据准确。
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支撑,并且要用具体实例来证明,以增加说服力。
(3)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议论文的表述必须简洁明了、生动有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写议论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如下:(1)正确掌握写作结构。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都是考点!
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 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 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设问:运用设 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7. 表达方式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 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
3. 线索
时间线 地点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 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 ”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 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 迅的《孔乙己》。
5. 叙述顺序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 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 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 化线(明线)
中考梳理语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梳理语文知识点总结一、文字表达1.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写作中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
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手法。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具备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2. 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指在文章写作中运用的各种技巧方法,包括描写、叙述、议论等。
考生需要掌握各种写作技巧,能够根据写作要求灵活运用相关技巧,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3. 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考生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
二、阅读理解1. 文学常识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相关文学知识。
考生需要对文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在阅读理解中能够准确理解文学常识相关的文章内容。
2. 阅读技巧阅读技巧主要包括定位、概括、推断等。
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技巧,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和要点。
3. 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指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并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三、语言运用1. 语法知识包括句子成分、词类、句子结构等语法知识。
考生需要对语法知识有较为精确的掌握,在语言运用中能够准确使用语法知识,使表达更加准确、规范。
2. 词汇积累良好的词汇积累能够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丰富。
考生需要不断积累词汇,能够在写作和阅读中运用生词,使文字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3. 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考生的基本素养之一。
在中考中,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四、其他知识1. 写作规范写作规范包括书写、标点、排比等方面的规范。
考生需要在写作中遵循相关的写作规范,使文章表达更加规范、清晰。
2. 文学常识如古代文学常识、现代文学常识、古代诗词常识、现代诗歌常识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
(*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 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5. 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1. 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2. 常见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汇总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汇总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中考必备——初中文体知识总汇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总汇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 (含中考考点)
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带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统编七上)《春》中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03线索
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 (含中考高频考点)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04记叙人称
记叙人称
人 称
XX中考语文文体知识点整理汇总
XX中考语文文体知识点整理汇总导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根底学科。
语文学科的能力是指用语文根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实践。
为帮助大家更好备考中考语文,为大家带来中考语文必考文体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达的。
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效劳,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开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
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详细报道的通讯。
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
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
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
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详细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
小传那么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
以评论总结。 哲理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 散文
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
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03 线索
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
地点线 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
燥生活。
人称
作用
教材举例
第一人称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
“我”“我 性;
《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
们”
②叙述亲切自然; 真实可信之感。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 “你”“你
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 感,便于抒情。
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
有 2 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 插
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 叙
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
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01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 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 “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上 P5]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
(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拟人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统编七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上 P9]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 “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 变化线(明
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 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
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抒情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 散文
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
光、奋发向上。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 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 “他”“他 们”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
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形式比较灵活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 迅的《孔乙己》。
自由。
05 叙述序
叙述顺序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
02 常见题型 常见类型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 叙事 和感受。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散文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
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 叙
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
后又回到现实。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顺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叙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 一种体裁。 小说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 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 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 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变化线(暗 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
线) 入,结构严谨。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
实物线 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
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04 记叙人称
记叙人称
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06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手 法
作用及答题规范
辨析:甲(本体)如、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喻词)乙(喻体)。
比喻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
[统编七 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
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
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
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 1 个故事) 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