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厚度 分类 划分
采矿答案
1煤层按倾角分类:近水平煤层(<8°)、缓(倾)斜煤层( 8°~25°)、中斜煤层(25°~45°)、急(倾)斜煤层(>45°)。
2煤层按厚度分类:薄煤层(<1.3m)、中厚煤层(1.3 ~3.5m)、厚煤层(> 3.5m)。
3我国煤矿井型分为:特大型井(>6.0Mt/a)、大型井(>1.2Mt/a)、中型井(0.3~0.9Mt/a)、小型井(<0.3Mt/a)。
4矿井巷道的分类有: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
5矿井的生产系统包括有: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压气系统、其他生产系统。
6爆破落煤一律采用串联方式联线,每孔装药150~600g。
7单滚筒采煤机进刀方式有:直接推入式、中部斜切进刀、端部斜切进刀。
8采煤机割煤的方式:双向采煤(往返一刀)、单向割煤(往返一刀)、双向采煤(往返两刀)。
9支架布置方式有齐梁直线柱和错梁直线柱两种。
10移架的方式有:及时支护(割煤→移架→推溜,对顶板控制有利,适用于不稳定、中等稳定顶板)、滞后支护(割煤→推溜→移架,适应稳定顶板,底板较软,顶板压力大)。
11移架的方式有:单架连续式、分组交错式、成组连续式。
12放煤方式:多轮、单轮、顺序、间隔。
放煤步距:一采一放、两采一放、三采一放。
13道岔的类别:单开道岔(DK)、对称道岔(DC)、渡线道岔(DX)14道岔型号的表示:(1)符号含义:DK、DC、DX —单开、对称、渡线;(2)第一段数:6、9 —分别表600、900mm轨距。
15、18、24 —分别表示轨型(Kg/m);(3)第二段数字:(2、3、4、5、6、7、8、10)为辙叉号码(M),表示辙叉角;(4)道岔曲线半径:a单开、对称道岔名称中的尾数表示道岔曲轨的曲线半径,单位为:m。
渡线道岔DX —名称尾数有四位数,其中前两位数:表示曲线半径,单位:m;后两位数:表示轨中心距,单位:dm;(5)道岔的方向性:DK、DX道岔有左向和右向之分。
第三节 煤层的赋存条件
煤层结构 :根据煤层中有无稳定的岩石夹层(夹矸),将煤层分为简单结构煤层 和复杂结构煤层
1)伪顶 : 直接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 的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炭质泥岩或泥岩 。
2)直接顶 :覆盖在伪顶或煤层(无伪 顶时)之上,采煤时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 的数米厚的粉砂岩、页岩、泥岩。
3)基本顶(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 (因为有些煤层无伪顶或无直接顶)之上,采 煤后不易自行垮落,厚度及强度大,只发生变 形的粗砂岩、砾岩或石灰岩,。
2. 底板 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分为二种: 1)直接底 直接位于煤层之下,强度较低, 几十厘米厚的富含植物根化石泥岩和泥质页岩。
遇水膨胀,会引起底鼓现象,破坏巷道,影响运输。
2)基本底( 老底) 位于直接底之下, 比直接底坚固,厚度较大的砂砾岩,石灰岩。
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
对采掘巷道、采面的维护和正常生产循环影响 很大。如果顶板松软,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一)煤层的埋藏特征 1、煤层的赋存条件 2、煤层顶底板
煤层的赋存条件 (一)、煤层形态——层状、似层状、不规则状
煤层成层状,层位连续,厚度变化有一定规律。
煤层层位有一定连续性或连续性不明显,厚度变化大。
(二)、煤层顶底板
煤层顶板
基本顶(老顶)
直接顶
伪顶
煤层底板
直接底 基本底(老底)
1. 顶板 位于煤层的上覆岩层。顶板分为三种:
1.3-3.5m 中厚煤层 3.5-8.0m 厚煤层
>8m
特厚煤层
按倾角分
<8°
近水平煤层
8° - 25° 缓倾斜煤层
25° -45° 倾斜煤层
>45° 急倾斜煤层
煤层按倾角分类
煤层按倾角分类:近水平煤层<8缓倾斜煤层8~25中倾斜煤层25~45急倾斜煤层>45按厚度分类:薄煤层<1.3m中厚煤层1.3~3.5m厚煤层>3.5m稳定性分类: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水分W、灰分A、挥发分V和固定碳FC、发热量Q、胶质层厚度Y、粘结指数Gr.l、含矸率.中国煤的分类.工业储量,可采储量,远景储量,设计损失煤量的概念.A、B、C、D级储量,煤炭储量分类表.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常用的采掘工程图.2.煤田的划分煤田、井田的概念.煤田划分为井田的原则及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井田储量、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以及三者之间关系:我国各类矿井服务年限的要求.储量备用系数K的含义及取值.井型的概念.井型分类.大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150、180、240、300、400、500万t/a及500万t/a 以上的矿井;300万t/a以上的矿井为特大型矿井.中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45、60、90万t/a.小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15、21、30万t/a.3.井田内的再划分常用井巷名称及含义.阶段、水平、开采水平的概念.井田划分为阶段和水平,阶段内再划分:采区式和带区式划分.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的确定.阶段再划分为带区的条件.采区和带区的开采顺序.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的概念及范围.4.井田开拓井田开拓及开拓方式的概念.开拓方式按井筒形式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立井开拓: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立井单水平分带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分带式开拓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斜井开拓: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的巷道布置及主要生产系统.斜井井筒的布置及适用条件,底板穿层斜井和顶板穿层斜井.平硐开拓:平硐的形式:走向平硐和垂直走向平硐.两者的适用条件.三种开拓方式比较和综合开拓.5.井田开拓中几个问题分析上、下山开采的概念.上、下山开采在掘进方面、运输方面、排水方面通风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其优缺点.下山开采的适用条件.水平高度的概念.影响开采水平高度的主要因素.开采水平高度的确定.开采水平大巷包括阶段运输大巷和阶段回风大巷.根据煤层数目和间距不同,阶段运输大巷有分煤层运输大巷、分组集中运输大巷及集中运输大巷.各种大巷布置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井筒位置确定原则.6.井巷掘进井巷断面的形状.岩巷的主要掘进工序.掘进断面的煤眼布置.电雷管的分类.巷道常用支护方式,锚杆支护作用原理.普通凿井法和特殊凿井法的适用条件.普通凿井法施工阶段.常用的特殊凿井法.7.近水平、缓倾斜、中倾斜准备方式准备方式的概念.近水平、缓倾斜、中倾斜准备方式的分类.两种基本的准备方式:分区式和分带式.准备方式按开采方式分为上山采带区与下山采带区;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准备与联合准备;按采区上下山的布置分为单翼采区与双翼采区.带区式准备方式的适用条件.单一煤层整层采区式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掘进顺序,运煤系统、运料排矸系统和通风系统.采区巷道的组成.单一煤层整层采区式准备方式的适用条件.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掘进顺序,运煤系统、运料排矸系统和通风系统.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准备方式的适用条件.单一煤层整层开采时倾斜长壁采煤法准备方式.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倾斜长壁采煤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8.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煤层上山、岩石上山的位置,上山层位及坡度.采区上山的数目及相对位置.采区上山的运输.采区上部、中部、下部车场的作用和形式.采区倾斜长度、走向长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采出率的确定.9.近水平、缓倾斜和中倾斜煤层采煤方法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和采煤方法的概念,回采工艺过程.回采工艺的分类.爆破采煤工艺,炮眼布置,工艺过程.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采煤机的端头斜切进刀,工艺过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液压支架的分类及适用条件,及时支护和滞后支护.回采工艺过程与循环作业图表.放顶煤综采工艺,放顶煤支架类型,放煤作业方式,放煤顺序,放项煤工艺的优缺点.10.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急倾斜煤层倒台阶工作面采煤法.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和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各采煤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11.矿井安全技术矿井瓦斯涌出量及矿井瓦斯等级,瓦斯爆炸及其防治.矿井粉尘的危害及综合防尘.矿井火灾分类,矿井火灾的防治.矿井水害的来源,矿井水害的防治.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分类,事故原因.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防治的主要措施。
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
第二节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是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层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采厚度。
达到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称可采煤层(图4-6)。
不同煤层的厚度有很大差别,薄者仅数厘米,俗称煤线,厚者可达二百多米。
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五个厚度级:煤厚0.3~0.5米为极薄煤层;0.5~1.3米为薄煤层;1.3~3.5米为中厚煤层,3.5~8.0米为厚煤层;大于8米的为巨厚煤层。
图4-6煤层的厚度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炭储量的落实和煤矿正常生产。
因此,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就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河流剥蚀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则称后生变化,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包括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岔、变薄、尖灭,沉积环境和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以及河流、海水对煤层的同生冲蚀等。
(一)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衡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性运动,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荡运动等,对于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煤层基本情况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1、1号煤层位于山西组顶部,下距6号煤层43.97-76.31m,平均55.94m。
煤层厚度0-1.27m,平均0.83m。
不含夹石,结构简单。
顶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变化趋势为北薄南厚,变化无规律。
其可采范围主要集中于井田中南部及东部,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2、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下部,下距9+10号煤层43.50-59.15m,平均53.02m。
煤层厚度0-2.58m,平均1.29m。
一般不含夹石,仅个别点含一层夹石,结构简单。
顶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最厚点见于井田东南部的HS9-3号钻孔,厚度达2.58m。
厚度变化趋势为西薄东厚,北薄南厚。
厚度变化较有规律,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3、9+10号煤层号煤层3.02-17.46m,平均10.90m。
煤层厚度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
下距10下0-4.12m,平均2.12m。
含0-3层夹石,结构简单—复杂。
顶板一般为泥岩和石灰岩。
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见细粒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极大,最厚点见于井田南部的HS4-2号钻孔,厚4.12m,在井田北部边界的HS5-1号钻孔附近则尖灭,厚度变化无规律,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4、10号煤层下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下距11号煤层2.32-7.06m,平均3.99m。
煤层厚度0-2.86m,平均1.02m。
含0-1层夹石,结构简单。
顶底板多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北部及南部边界附近均出现尖灭点。
最厚点见于井田东北部的HS补3号钻孔,厚2.86m,厚度变化无规律。
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5、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下部。
煤层厚度0-1.99m,平均1.46m。
不含夹石,结构简单。
顶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二、组合特征井田内各煤层结构及其组合特征明显,易于对比。
1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的薄煤层,不含夹石。
采煤概论总结考试试题
采煤概论总结考试试题采煤概论总结一、名词解释:(5X4′=20′)1、矿图:矿图是矿山工程中用各种投影方法绘制、以描绘矿山各项探采工程及其周围地质情况和煤层空间位置为主的,供地质、测量、采矿等人员使用的矿山生产及管理用的图的总称。
矿图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是煤矿地质图及采掘工程图。
2、地质图:地质工作者通过现场地质编录及地质勘探等方法获得了大量地质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整理,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将各种地质现象投绘在平面图上,所形成的图件,称为地质图。
3、井田开拓:在井田范围内,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巷道进入煤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称为井田开拓。
4、井底车场:井底车场是连接井筒和主要运输巷道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是井下运输和井筒提升两大环节之间的枢纽,担负运输煤炭、矸石、材料、设备及人员的任务,并为矿井的供电、排水、通风等服务。
5、矿井通风阻力:空气在井下流动时,巷道四周与空气分子因摩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会阻碍空气流动,这种摩擦阻力统称矿井通风阻力。
6、露天开采:露天开采是先将覆盖在煤层之上的土壤和岩石全部清除、露出煤层,再进行采掘工作的一种开采方法,是在地表建立起来的各种揭露煤层和坑道的矿山工程的总称。
7、剥采比:露天煤矿为了采出煤炭,必须剥离煤层上部的岩石。
在露天开采边界的某一特定区域内,剥离岩石量与采出煤量的比值称为剥采比。
8、岩石坚固性系数:式中 R—岩石的抗压强度,MPa。
目前我国一般采用的岩石分级方法是岩石强度分级法(普氏岩石分级法),是用坚固性系数将岩石坚硬度分为l0级。
9、顶板和底板:顶板是指位于煤层上方一定距离内的岩层。
根据顶板岩层岩性、厚度和位置,采煤时顶板变形特征和垮落难易程度,将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3种。
底板是指位于煤层下方一定距离内的岩层。
对生产影响最大的煤层底板一般为伪底和直接底。
《采煤概论》重要知识点汇总三
《采煤概论》重要知识点汇总三61.煤中的胶质层厚度胶质层厚度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煤样加热到一定温度,煤中有机质就开始分解软化,形成黏稠状胶质体的厚度。
胶质层厚度能反映煤的黏结性强弱,胶质层厚度越大,煤的黏结性越强,没有黏结性的煤,加热时不产生胶质体。
煤的胶质层厚度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增加有规律地变化。
变质程度很高或很低的煤,胶质层厚度很小或为零,即黏结性差或没有黏结性。
胶质层厚度是评价煤炼焦性能的指标,也是我国目前煤炭分类的指标之一。
62.煤中的发热量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全部热量,称为煤的发热量,其单位为MJ/kg。
它对评价煤的燃烧价值有很重要的意义。
煤发热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煤中可燃元素(碳、氢)的含量,因而也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变质程度越高,发热量越大,但是,由于烟煤向无烟煤过渡时,氢的含量下降很快,并且氢燃烧时产生的发热量为碳的4倍,所以某些烟煤的发热量略高于无烟煤。
此外,煤发热量还受水分、灰分等因素的影响,灰分高、水分大时,发热量较低。
63.煤中的含矸率含矸率是指矿井开采出来的煤炭中大于50mm的矸石量占全部煤量的百分率。
64.煤的工业分类煤炭因其分类的目的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同。
按成煤原始物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分类,称为煤的成因分类;按煤的元素组成等基本性质的不同分类,称为煤的科学分类;按煤的不同工艺性质和利用途径分类,则称为煤的工业分类。
煤的工业分类是指导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法规,是统计资源储量和评价煤炭资源利用合理性的根本依据,也是反映国家在煤炭加工利用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指南。
65.煤的综合利用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65%以上。
它不仅是动力燃料,而且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煤的综合利用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将煤中的有用物质都充分、合理地应用起来,以提高煤的经济价值。
通过煤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利用煤的热量,而且可从中取得宝贵的化工、医药、化肥等工业原料,大大提高煤的经济价值。
极薄煤层和薄煤层的采煤工艺
极薄煤层和薄煤层的采煤工艺煤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薄煤层,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缓慢,开采技术要求高。
当前针对薄煤层开采主要使用机采和炮采。
国内外针对薄煤层开采工艺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文章重点阐述了相关的采煤工艺。
标签:难采煤层;极薄煤层;薄煤层;采煤工艺1 薄煤层资源及开采状况与特点一般认为,厚度小于1.3m的煤层为薄煤层,厚度小于0.8m的煤层属极薄煤层。
我国在近80个矿区中的400多个矿井中,赋存着750多层薄煤层,保有工业储量98.3亿t,可采储量61.5亿t,约占总可采储量的19%,其中厚度在0.813m 的占86.02%,厚度小于0.8m的占13.98%。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薄煤层煤产量占我国总煤产量的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而超薄煤层所占的比例更加少。
开采薄煤层和开采厚煤层相比,所使用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而对于极薄煤层的开采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首先,经过勘测,煤的质量必须是优质的;其次,相邻的主煤层如果有瓦斯爆炸的危险或者是冲击地压的危险,我们可以把极薄煤层作为主煤层的解放层;第三,主矿区都已经开采完毕,剩下的只有极薄煤层的情况。
薄煤层与超厚煤层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其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只有认识薄煤层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开采,其特点如下:开采的高度比较低,采煤人员在开采的过程中不能站立,只能依靠爬行或者是侧卧;开采条件比较差,设备的移动比较困难;掘进率比厚煤层高,而且工作面的接替不是很容易;机械化产出比比较高,但是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好,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导致薄煤层开采发展速度缓慢,当前采煤行业对薄煤层开采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当前主要使用的开采技术包括炮采以及机采,而相对比较成熟的采煤工艺包括以下几点,下面我们就进行具体阐述。
2 长壁采煤工艺这种采煤工艺主要可以应用在安歇赋存比较稳定而且地质结构比较简单的薄煤层开采过程中。
煤层按倾角分类
煤层按倾角分类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煤层按倾角分类:近水平煤层< 8缓(倾)斜煤层 8 ~ 25中(倾)斜煤层 25 ~ 45急(倾)斜煤层> 45按厚度分类:薄煤层< 1.3m中厚煤层~ 3.5m厚煤层> 3.5m稳定性分类: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水分( W )、灰分( A )、挥发分( V )和固定碳( FC )、发热量( Q )、胶质层厚度( Y )、粘结指数()、含矸率。
中国煤的分类。
工业储量,可采储量,远景储量,设计损失煤量的概念。
A 、 B 、 C 、 D 级储量,煤炭储量分类表。
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常用的采掘工程图。
2. 煤田的划分煤田、井田的概念。
煤田划分为井田的原则及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
井田储量、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以及三者之间关系:我国各类矿井服务年限的要求。
储量备用系数 K 的含义及取值。
井型的概念。
井型分类。
大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 、 150 、 180 、 240 、 300 、 400 、500 万 t/a 及 500 万 t/a 以上的矿井; 300 万 t/a 以上的矿井为特大型矿井。
中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45 、 60 、 90 万 t/a 。
小型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9 、 15 、 21 、 30 万 t/a 。
3. 井田内的再划分常用井巷名称及含义。
阶段、水平、开采水平的概念。
井田划分为阶段和水平,阶段内再划分:采区式和带区式划分。
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的确定。
阶段再划分为带区的条件。
采区和带区的开采顺序。
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
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的概念及范围。
4.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及开拓方式的概念。
开拓方式按井筒形式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新疆轮台县阳霞煤矿区煤层特征及找矿方向
新疆轮台县阳霞煤矿区煤层特征及找矿方向新疆轮台县阳霞煤矿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煤田地区。
该煤矿区的煤层特征及找矿方向如下:1. 煤层特征:阳霞煤矿区的煤层主要为中、厚度煤层,煤质较好,热值高,含硫量较低。
煤层分为上、中、下3个煤层组。
上煤层组厚度约为10-30米,煤层序号为K1+2;中煤层组厚度约为10-25米,煤层序号为K3;下煤层组厚度约为20-30米,煤层序号为K4。
煤层赋存于泥岩和砂岩之间,常有夹层状泥岩。
2. 煤层展布:阳霞煤矿区的煤层展布呈走向南北的散点状分布,煤层倾角较大,一般在10°-30°之间。
煤层的走向和倾角对找矿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煤层展布呈近似平行的展布,可以表明找矿可能性较大。
3. 煤层厚度变化:阳霞煤矿区的煤层厚度在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煤矿区南部,煤层厚度相对较大,一般在20-30米之间;在煤矿区北部,煤层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10-20米之间。
煤层厚度的变化与构造位置有关,通过分析这种变化规律,可以找出潜在的煤炭资源富集区域。
4. 煤层质量特点:阳霞煤矿区的煤层热值较高,一般在6500-7500大卡/千克之间,煤质较好。
煤层的含硫量较低,一般在0.4%-0.8%之间。
高热值和低硫煤层是商业上十分有价值的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煤层中可能存在一些杂质,如泥岩、砂岩等,对找矿和采矿过程会产生一定影响。
5. 找矿方向:阳霞煤矿区的找矿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地质勘探确定煤层走向和倾角,寻找煤层的分布规律,找出潜在的煤炭资源富集区域;通过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找出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并进行进一步的勘探工作;通过煤层质量特点,对高热值和低硫煤层进行重点勘探,发掘更多的优质煤炭资源。
阳霞煤矿区的煤层特征包括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煤层质量较好等。
找矿方向主要包括确定煤层走向和倾角、寻找煤炭资源富集区域、重点勘探高热值和低硫煤层等。
大海则煤矿厚煤层采煤方法的选择
来考虑,支架工作阻力则能达到15785kN 。
现阶段国内设计的采高为7m 的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最大能达到18000kN ,可以满足大海则煤矿深部超大采高回采的支护要求[4]。
2.3 煤层厚度2号煤层全矿井煤层厚度主要集中在5.0~7.5m 之间,其中有87.65%的煤层厚度都在5.0~7.5m 之间。
根据当下超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发展情况,超大采高综采中7m 是一个界限,全矿井中有77.17%煤层的厚度都在5~7m 之间。
综合煤层赋存条件分析,2号煤层具备采用割煤高度5.6m 和割煤高度6.9m 的大采高综采煤层厚度条件。
3 安全生产条件分析3.1 瓦斯按照地质报告,通过对勘探瓦斯采样测试进行分析,发现2号煤层中含有瓦斯,每一克可燃物质中有0~5.14ml/g 二氧化碳、0~0.38ml/g 甲烷、0~0.02ml/g 重烃。
瓦斯的成分为:0~23.89%二氧化碳、0~18.14%甲烷、0~1.57%重烃。
这表明煤层瓦斯就是属于二氧化碳-氮气带,如果使用超大采高综采方法,其工分带作面就会有较大的通风断面,可以使有害气体被有效稀释。
3.2 煤尘爆炸危险性测试2号煤层,发现其火焰长度超过400mm ,有90%的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用量,所以将其确定为存在爆炸危险的煤层,如果使用超大采高综采技术,就会增大煤尘绝对总量,应通过各种策略实施喷雾降尘,保证工作面回采的安全性[5]。
3.3 自燃倾向性2号煤层煤的吸氧量0.68~0.74cm 3/g ,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和Ⅱ类,自燃倾向性属容易自燃和自燃。
据周边资料,区域上的主采煤层露头均已自燃,榆横矿区中的小煤矿堆煤及巷道中的煤柱也有自燃现象发生,亦能说明该煤层易自然发火。
设计按易自燃煤层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3.4 顶底板条件综合上述分析得出顶底板的条件如下:(1)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能够做到随采随冒。
(2)顶板的及时垮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支架的载荷和煤壁压力,防止片帮和冒顶。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
煤层底板可分为直接底和基本底。直接底位于煤层之下,厚 度数十厘米至数米,多为泥岩、页岩或黏土岩。有的直接底遇水 膨胀,容易发生底鼓现象,致使巷道遭到破坏。基本底是位于直 接底之下的较坚硬岩层,常为厚层状砂岩、砾岩或石灰岩。
3、煤层的形态与结构 (1)层状煤层,其层位有显著的连续性,厚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或
根据采煤技术特点,煤层倾角分为4类:
近水平煤层
<8°
缓倾斜煤层
8°—25°
倾斜煤层
25°—45°
急倾斜煤层
>45°
5、煤矿地质构造及其安全生产的影响 岩(煤)形成初期,一般都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在一定范围
内是连续完整的,后来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的形态发生 了变化,出现了倾斜、褶皱,有的还发生了断裂或延断裂面产生 了位移,使岩层失去了完整性。这种有地壳运动造成的岩石的空 间形态(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形态多种 多样,大致可分为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厚度基本稳定; (2)似层状煤层,其形状像藕节、串珠或瓜藤等,层位有一定的连
续性,厚度变化较大; (3)非层状煤层,形状像鸡窝或扁豆状,层位连续性差,常有大范
围尖灭。层状煤层比较方便,而非层状煤层常给开采带来一定难度。
煤层除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以外,在构造上也有很大差别,在 有的煤层中,有时含有厚度较薄且很不稳定的岩层,这类含在煤 层内的岩层称作夹石或夹石(矸)层。根据煤层中有无稳定的夹 石层,可将煤层分为两类,即简单结构煤层和复杂结构煤层。简 单结构煤层一般不含夹石层,复杂结构煤层含夹石层者1—2层, 多者可达几层或十几层。由于夹石层的存在,不仅使煤的灰分增 高,而且给开采带来一定的难度。
谢谢大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埋藏特征
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pdf
第二节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是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层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采厚度。
达到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称可采煤层(图4-6)。
不同煤层的厚度有很大差别,薄者仅数厘米,俗称煤线,厚者可达二百多米。
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五个厚度级:煤厚0.3~0.5米为极薄煤层;0.5~1.3米为薄煤层;1.3~3.5米为中厚煤层,3.5~8.0米为厚煤层;大于8米的为巨厚煤层。
图4-6煤层的厚度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炭储量的落实和煤矿正常生产。
因此,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就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河流剥蚀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则称后生变化,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包括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岔、变薄、尖灭,沉积环境和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以及河流、海水对煤层的同生冲蚀等。
(一)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衡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性运动,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荡运动等,对于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煤层厚度分类
煤层厚度分类
煤层厚度是指矿层内煤的厚度。
它是影响煤炭开采效益和煤炭资
源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煤层厚度的不同,煤炭产业可以被分类
为粗煤、中煤和细煤三个类别。
一、粗煤
粗煤是指煤层厚度大于3米的煤,通常大于5米。
粗煤对开采难
度相对较小,可直接使用经济性好,主要用于发电、钢铁等基础产业。
二、中煤
中煤是指煤层厚度在1.5~3米之间的煤,可经过一些处理后使用。
中煤矿井纵横向组织比较简单,抗压能力也较强,开采和传送能力高,是煤炭产业的中等承重类型。
三、细煤
细煤是指煤层厚度小于1.5米的煤,属于一种脆弱的煤质。
在开
采过程中,细煤更容易破碎、坍塌,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也不便于中
小型开采,但是细煤蕴藏丰富,易于利用,开采成本较低。
所以,细
煤一直是煤炭产业发展的重点。
总的来说,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炭开采和利用的重要因素,而煤层
厚度分类则是为了更好地制定煤炭开采计划、优化煤炭生产,提高煤
炭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而整合的一个重要标准。
分类标准不同,
理解的分类也不同。
只有通过准确划分煤层厚度,才能实现煤炭工业
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