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一体化壳式低温核供热堆的诞生

合集下载

低温供热堆自动发电技术_核电论坛PPT

低温供热堆自动发电技术_核电论坛PPT
低温供热堆的自动发电技术
1. 一体化压水堆(iPWR)技术
3
1.1 核电发展的微笑曲线
安全 性经 济性
mPower: 530 MWt Nuscale: 160 MWt×12 HTR-PM: 250 MWt×2/6
适宜经济性
多模块机组
单模块机组
Obninsk Shippingport
多堆带一机 一人看多堆 消纳可再生 能源电力
单位
NHR-200 NHR-200II
200 轻水
一(回2)路循自环稳方式压
全功率范围自然循环
一(回3)路压非力能动余热载出MPa
2.5
堆芯入口/出口冷却剂温度
℃ 145/210
8 232/280
NHR-5: 世界首座壳式低温供热堆 1989年12月满功率运行
中(间4)回路一压回力 路全功率 围范自然循3.0环 8.8
wind farms in a virtual plant. Energy Policy, 46: 558-73, 2012. nuclear-solar tower power plant. Energy, 125: 736-746, 2017. 11
2.1 混合核能系统(NHES)
CN
多热源并联耦合
SMART 韩国 100 30 15 310/270 强迫循环 UO2 饱和 4.3 292 (Sat.252) 蒸汽朗肯
6
1.3 NuScale
2017年3月15日美 国核管会(NRC)受 理设计认证申请
第一个向NRC提交 设计申请认证的现 代化SMR设计方案
首堆将在美国爱德 华国家实验室建造
9
2.1 混合核能系统(NHES)

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

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

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作者:游战洪来源:《科学》2016年第01期西方国家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了高温气冷堆的设计概念,并开展了相关研发。

至1979年,高温气冷堆已经历了试验电站、原型电站阶段,先进的球床式模块堆设计概念也已提出。

虽然1980年代,在接连遭遇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上核能研发进入低谷,高温气冷堆也陷入停滞状态,但中国加快高温气冷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于2000年成功建成世界首座10兆瓦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其核安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高温气冷堆是一种先进的反应堆,采用耐高温的全陶瓷型燃料元件,以化学惰性和热工性能良好的氦气作为冷却剂,以耐高温的石墨材料作为慢化剂和堆芯结构材料。

高温气冷堆是良好的高温热源,堆芯温度限值达1600℃,出口温度达950℃。

压水堆核电站一回路压力壳冷却剂出口温度约为325℃,进口温度约为290℃;二回路蒸汽温度约为275-290℃,发电效率约为33%-34%。

高温气冷堆的发电效率高于压水堆。

当采用蒸汽循环方式时,由氦冷却剂载出的核能经过蒸汽发生器加热二次侧的水,产生的530℃的蒸汽可推动蒸汽轮机发电,发电效率可达到38%-40%。

如果由高温气冷堆输出的氦气直接推动氦气透平发电,其发电效率可达45%-47%。

除高效发电外,高温气冷堆可用来进行煤的气化和液化、稠油热采、炼钢、化工合成等,还可用于制氢。

高温气冷堆的发展1962年,英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合作,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座高温气冷堆——热功率为20兆瓦的龙堆(Dragon),1964年建成并实现首次临界,1966年达到满功率运行。

在1986年以前,高温气冷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高温气冷堆试验电站阶段、高温气冷堆原型电站阶段、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阶段。

第一阶段以美国的桃花谷堆(发电功率40兆瓦)和联邦德国的AVR球床高温堆(发电功率15兆瓦)为代表。

两堆均于1966年建成,1967年开始功率运行。

NHR-200Ⅱ型低温供热堆安全特性

NHR-200Ⅱ型低温供热堆安全特性

NHR-200Ⅱ型低温供热堆安全特性解衡; 王岩; 谢菲【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9(053)010【总页数】7页(P1961-1967)【关键词】低温供热堆; 安全特性; 热工水力【作者】解衡; 王岩; 谢菲【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333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对于低温供热堆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

1989年11月,世界上首座一体化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在核研院建成并达到满功率运行,其核功率为5 MW,截至目前,5 MW低温核供热堆(NHR-5)一直保持安全运行。

运行实践表明,低温供热堆性能优异、运行可靠、操作方便,是一种理想、安全、清洁的集中供热热源[1-4]。

1991年8月,核研院与武汉长江动力公司、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协同攻关,完成5 MW核供热堆72 h热电联供功率运行,首次实现了低温核供热堆热电联供。

这次试验,证明了可利用热电联供提高低温核供热堆的经济效益。

随后核研院开展并完成了200 MW低温供热堆(NHR-200)的设计及关键技术验证实验[5-6],其示范工程向有关单位申请立项,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先后决定或计划在哈尔滨、大庆、吉化、沈阳等地建造。

但由于种种原因,低温核供热堆产业化的进展并不顺利,至今仍未实现。

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工业园区中用于供应工业蒸汽的燃煤锅炉是空气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低温供热堆由于其优异的固有安全性,可建于园区内,是燃煤锅炉的理想替代物。

但NHR-200堆型主要用途为供热,其供热温度无法满足供应工业蒸汽的要求。

要供应蒸汽,反应堆的主要热工参数须大幅提升。

同时低温供热堆的固有安全性也必须保持,否则无法建于园区内。

热力参数提升后,低温供热堆不仅能用于区域供热,还可实现供电、供汽、海水淡化等多用途目标,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王大中 倾情一生为核能

王大中 倾情一生为核能

王大中倾情一生为核能作者:***来源:《中国新时代》2022年第03期“年轻的时候,我们曾喊出用我们的双手来开辟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我一直在践行这样一个誓言,努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随后,王大中与夫人高祖瑛决定将国家和学校的全部奖励金捐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王大中奖学金”,以鼓励后学奋进努力、成才报国。

这位已86岁的老人,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带领清华核能研究团队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为主要学术理念,让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对于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王大中说:“它属于集体,属于所有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人,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择一事终一生1935年3月2日,王大中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一个普通家庭。

彼时,正值国难当头,兵荒马乱,年幼的王大中随父母迁居天津生活,南开中学是他从小向往的名校。

但不巧的是,1947年王大中小学毕业时,因天降大雨错过了南开中学的报名时间,只好先进入别的中学读书。

1949年3月,他听闻南开中学招插班生,马上报考并获得录取。

后来,王大中回忆道:“我在南开中学度过了人生最难忘、最珍贵的时光。

母校严谨的学风、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导,让我受到严格训练,明确了人生志向,选择了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道路。

”1953年,王大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系。

不久之后,他看到了一个讲述苏联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的纪录片。

尽管它的功率只有5000千瓦,但在那厚厚的混凝土墙和自动开启的大铸铁门后面的原子反应堆,还是给王大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原子核裂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裂变链式反应是怎么发生和控制的?一个个问题浮上心头,王大中想要探个究竟。

核能海水淡化与供热技1

核能海水淡化与供热技1

核能海水淡化与供热技术2009年02月16日张亚军黄文余瑞霞[摘要] 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化推广的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壳式核供热堆技术,可以用于区域供热和制冷、海水(苦咸水)淡化、以及水、热、冷、电联供等。

具有安全可靠、综合利用程度高、经济竞争力强等特点。

本文介绍了海水淡化与集中供热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技术的商业目标和新进展。

Nuclear Power Seawater Desalination and Heating TechnologyZHANG Yajun, HUANG Wen, YU RuixiaAbstract: The vessel type nuclear power heating reactor with integrated arrangement, full power natural circulation is develop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ergy Co., Ltd. is in charge of its industrialization. The reactor can be used for 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 seawater desalination and combined water, heat, cooling and power generation, etc. It阵 safe and reliable, and has hig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ate and competitive economic benefit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development trends of seawater desalination and district heating, as well as business objectives an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vessel type nuclear heating reactors with integrated technology.1 核能的非发电应用核能的和平利用,除了发电领域以外,在非发电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座一体化壳式低温核供热堆的诞生

首座一体化壳式低温核供热堆的诞生

首座一体化壳式低温核供热堆的诞生作者:游战洪来源:《科学》2016年第05期1989年11月,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低温核供热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开辟了中国核能供热的新领域。

低温核供热堆是一种专门供热的反应堆。

由于反应堆离供热区不能太远,需靠近供热用户,建在人口稠密区域附近,因此它的安全可靠性要求之高甚于核电站。

国外从1970年代就开始探索用核能供热,苏联、联邦德国、瑞士设计自然循环微沸腾式水堆,瑞典和芬兰联合设计SECURE池式压水堆,加拿大研制SLOWPOKE自然循环池式压水堆,法国设计一体化低压压水堆——热水瓶式供热堆。

但是,直到1980年代中期,国际上该领域的进展几乎仍处在研究和设计阶段,例如苏联计划建造4座功率为500兆瓦的自然循环微沸腾式水堆供热堆,但终未建成。

研制过程早在1981年12月,在中国第一次小型供电、供热反应堆会议上,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所)专家就提出了在中国发展低温核供热堆的倡议。

1982年10月,核能所对原有游泳池式屏蔽试验反应堆(即90l堆)进行技术改造,准备进行低温核供热试验。

随后通过改进堆芯物理及热工设计、设置中间隔离回路等措施,把反应堆的出口温度提高到45qC。

1983年11月14日,改造后的901堆低温供热系统投入运行,开始对核能所三座实验大楼共16200米2的建筑面积供暖,实验证明供热效果良好。

在累计供热的50多天内,室内温度达到16-18℃,比燃烧同热当量的煤供暖室温高4-5℃。

现场监测表明,核供热对环境并无污染。

1984年2月21日,这项实验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

鉴定会由国家教委主持,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核工业部、电力部、石油部等有关部委及哈尔滨市、沈阳市、北京市等地方共30多个单位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技术鉴定委员会由核、电、能源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12位专家组成。

会议一致认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利用反应堆的余热供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运行是安全的,供暖效果良好。

鲜为人知的苏联核火箭发动机项目

鲜为人知的苏联核火箭发动机项目

太空探索I 【观史探秘]鲜为人知的苏联核火箭 发动机项目文/张雪松▲克尔德什空间活动能力的核心是推进系统, 而推进系统发动机的比冲量,直接决定 了空间活动的范围和规模。

传统化学火 箭发动机受到推进剂能量的限制,高能 氢氧推进剂的理论最大比冲也只有520 秒,实用氢氧发动机更是只有465秒。

相比化学能推进剂,核物质蕴含的能量 要高得多,核火箭发动机能实现更高的 比冲,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核火箭发 动机也得到了航天强国的高度重视。

核热火箭发动机的倡议美国工程师斯塔尼斯拉夫.乌拉 姆,在参与曼哈顿工程的1944年就最 早提出了核热火箭的概念,苏联人不久 后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美苏两国都不 约而同地付诸实施。

1954年秋,美国空军委托原子能 委员会论证和研究核热火箭发动机,最 初计划作为洲际导弹发动机,后来应用于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器。

1955年, 苏联科学院院士、后来成为苏联科学院 院长的姆斯季斯拉夫•克尔德什也倡议 研制核火箭发动机,苏联科学家和工程 师们拿出了多个理论设计方案,积极向 领导人推荐这种革命性的高性能火箭发 动机。

面对美国研制核热火箭发动机的 动向,以及苏联本国科学家的大力呼吁, 1958年苏联部长会议正式通过了研制 核热火箭发动机的决定。

首提核热发动 机倡议的克尔德什院士,苏联核领域的 开创者、原子弹之父伊戈尔.库尔恰托 夫院士,苏联航天元勋谢尔盖.科罗廖 夫都参与了核热推进系统的研制,苏联 全国数十家研究院所和相关单位参与了这项革命性空间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 核热火箭发动机主要由位于沃罗涅曰的化学自动装置设计局负责研制。

独特的苏联核热发动机方案虽然美国核热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更早、投入更大,取得了很多成果,但 苏联核热推进进行了很多技术创新,发 动机设计的更为高效和安全。

美国核热火箭发动机项目代号R O VER 计划,R O VER 计划使用均匀化62 ISPACE EXPLORATION【观史探秘丨丨太空探索▲左起:科罗廖夫、库尔恰托夫、克尔德什▲库尔恰托夫诞辰100周年纪念邮票的反应堆,先后建造了 KIWI 系列等多 个反应堆进行试验验证,而苏联的核热 火箭发动机设计上采用非均匀核反应 堆,其特点是核燃料和慢化剂分开布置, 这种巧妙的设计具有诸多的优点:可以单独对慢化剂进行冷却。

低温堆

低温堆


全功率自然循环冷却
不需要外部动力,不设置主循环泵,简化主回路 系统,增加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紧贴式双层承压壳结构
在压力壳破裂条件下,仍可保证堆芯被水淹没, 并且能包容住泄漏出的较高温度的放射性物质。
200MW技术特点©
⑸ 非能动安全系统
余热排出系统为自然循环冷却,注硼系统采用重力 注入方式,因此不需要外电源就可保证执行其安全 功能,使反应堆处于安全状态,从而降低对柴油发 电机组和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要求。
二、5MW,200MW堆背景
核研院开发 采用了一体化布置、自稳压、全功率自然循 环冷却、新型的控制棒水力传动装置、非能 动的余热排出系统第一系列先进技术,体现 了新一代先进反应堆的特点。 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5MW,200MW堆背景©
利用核代替煤供热的新型核反应堆。 核研院从80年代初开始研发。 1983-1984年用游泳池式屏蔽试验堆进行了供 热实验,同时开始5兆瓦堆的设计与关键设备 的试验研究。 5兆瓦堆于1986年动工,1989年运行,并进行 连续三年的供热实验。 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 环”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
Most accidents Consequences minimized by design
and/or Probability decreased CDF 1.2E-8, limited by vessel rupture (1E-8)
螺线管式蒸汽发生器
一回路内置轴流泵
• 海军研发,大流量,低扬程 • 淹没在液位下,除电缆外与压力壳无穿管 • 高温电机(实验500oC ), 水润滑轴承
• Ready for deployment
in 2012-2015 • Westinghouse led

俄“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核电厂情况综述

俄“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核电厂情况综述

俄!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核电厂情况综述浮动核电厂是以海上平台或船体为基础建设的核电厂,具有一定的机动性,可为没有电网、人迹罕至的滨海地区,海岛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提供能源,也可以助力南极和北极地区资源开发等。

1发展背景为解决滨海边远地区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供电难题,国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浮动核电厂概念。

但是,只有美军曾建设和运营一艘电功率10兆瓦的“斯特吉斯”号浮动核电厂,在1968—1975年为巴拿马运河地区供电。

进入21世纪,美国、法国、韩国等提出了多种浮动(或水下)核电厂构想,但均处于概念设计验证阶段。

俄罗斯利用独有的破冰船核动力装置,率先将商用浮动核电厂概念付诸实际。

俄罗斯北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占俄罗斯领土的50%以上,人口约两千万。

这些地区距离水上交通干线和铁路较远,但聚集了俄罗斯三分之二的矿产资源。

要想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提供大量的电力。

然而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公司供电范围只覆盖约15%的领土,俄罗斯北部地区处于分散供电状态。

此外,俄罗斯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虽然拥有全世界近一半的淡水资源,但80%的人口却生活在只拥有8%淡水资源的地方。

为了满足电力和淡水供应需求,俄罗斯认为利用核反应堆的浮动发电系统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为此,俄罗斯发展了使用KLT-40S核反应堆的浮动核电厂。

根据设想,这种类型的核电厂可以在发电的同时,为家庭和工业用户供热(热电联产核电厂)或进行海水淡化(核电-海水淡化系统)。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是世界上首座商用浮动核电厂,始建于2007年,后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停工,2012年重启建设;2013年10月完成反应堆安装;2017年完成建设并启动调试; 2019年3月,完成为期10个月的反应堆试运行,达到满功率运行;2019年7月,获得俄联邦生态、技术与核能监督局颁发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为10年;2019年8月23日,“罗蒙诺索夫院士”号从摩尔曼斯克港起航,于9月14日到达佩维克港;2019年12月19日,在完成全部审批流程及准备工作后,正式并网发电,将与比利比诺核电厂一同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楚科奇的佩韦克港及附近区域供电。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考博难度解析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考博难度解析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19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符合《清华大学2019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

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文博士等采取相同的办法同时进行。

一、院系简介核研院筹建于1958年,始建于1960年1月。

早期称清华大学原子能基地,1962年起名为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简称试化厂)。

1979年3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所)。

1990年11月1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简称核研院)。

2003年9月经清华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1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更名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

更名后原有设计院资质保留,名称仍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核研院俗称“200号”,这是屏蔽试验反应堆最初在校内基建项目的编号。

1964年,清华大学有关专业师生在此建成了自行设计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完成了动力堆屏蔽实验,此后又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新技术研究,为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11月,核研院设计建设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建成并运行成功,它是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至今已完成了核能热电联供、低温制冷和海水淡化等一系列试验。

目前我国第一座200兆瓦低温核供热工业示范堆的设计工作,已被国家批准立项由核研院承担。

核研院负责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于1995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2000年12月建成达到临界,2003年1月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

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被国际核电界公认为21世纪新型核电站的首选堆型之一。

我国首座自主品牌核反应堆正式启动

我国首座自主品牌核反应堆正式启动
l 『
第 8期 樊 泉桂 等 :超临界 “ W” 火焰锅 炉水 冷壁 的优化 设计


豳 ‘ 曩
● J ■
CHENG Z ib i I Xi b — a,JN n,Z HANG —ing to.Co Fu xa ,e 1 mbu to si n
[ 王建 国 会 雄, 7 3 李 郭
[ ]樊 泉 桂 . I 锅 炉 水 冷 壁 工 质 温度 的控 制 []动 力 工 程 ,0 6 9 超 晦界 J. 20 ,
2 1 :8 4 , 0 6( ) 3 - 11 . 0
F NQ a一u. o tl f okn du s e prt ewti ae A uIgiC nr rig 1 oow meim’tm e u i nw t ar h r wa s fu ee t ab i r[]Jun lf o e nier g2 0 , l prri l oesJ.o ra w r g e n ,0 6 lo s i c l oP E n i
c m lx y fh ae w lss m a db sdo e cu l p rt n a ,h p r e t a e s h o ua o a ,h jr o pe i e tr a t , n ae lt ta o ea o t t e ei n t a w la e mp t in t te o to t w ly e lh a i d a ex m d as l t c t d a ma
T ema P w r e eai 2 0 ( 0 : 5 3 . h r l o e n rt n,0 7 1 ) 3 - 7 G o
[ ]蒋 种 , 明杰 , 家 伟 , .0 超 超 临 界 机 组 锅 炉 下 水 冷 5 张 许 等 6 0MW 壁 出 口工 质 温度 的分 布特 性 []动 力 工程 ,0 9 2 ()3 5 3 1 J. 2 0 ,94 :3— 4 .

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 高温气冷核反应堆

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  高温气冷核反应堆

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高温气冷核反应堆石岛湾核电站--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工程总投资:31亿元工程期限:2008年--2013年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项目是我国第一座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

2006年12月25日,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股东出资协议书和章程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订。

此举标志着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这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重大专项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08年1月16日华能石岛湾核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由国家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防科工委、国家核安全局、山东省政府等组织的联合审查。

2008年9月1日,由二四建设公司承担施工的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负挖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首座具有模块化特点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商业核电站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是我国于2006年2月份确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16个重大专项之一--"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一个组成部分,目标是建设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征的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称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由中国华能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清华大学、清华控股共同承担该项目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建设。

而位于荣成市宁津街道的华能石岛湾核电项目,即是重大专项之一"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商用示范站。

据悉,该厂址远期规划容量为780万千瓦,包括38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和4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是法国格拉弗林核电站,装机容量为540万千瓦)根据协议,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分别出资47.5%、32.5%、20%,成立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

该工程厂址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一期工程建设1×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是在由清华大学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的1万千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的技术基础上建设的。

NHR-200Ⅱ型低温供热堆安全特性

NHR-200Ⅱ型低温供热堆安全特性
摘要为提高低温供热堆的经济性$实现其供电%供 气%海 水 淡 化 以 及 供 暖 的 多 用 途 目 标$其 主 要 热 工 参 数 须大幅提升!因此$提出一种新的低温供热堆堆型 U#KI&''&$相比于 U#KI&''$其热工参数须大幅 提升$同时又必须保持低温供热堆系统简化%固有 安 全 性 好 的 特 性! 为 达 到 这 一 目 标$沿 用 了 低 温 供 热 堆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自稳压以及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特点$通过挖掘潜力%合 理 匹 配 系 统 参 数 来提高效率!对两种设计扩展工况的分析表明非能 动 安 全 系 统 的 设 计 是 有 效 的$反 应 堆 堆 芯 不 会 发 生 裸露!本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小型水冷堆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低 温 供 热 堆 )安 全 特 性 )热 工 水 力 中图分类号VE---!!! 文献标志码N!!!文章编号,'''I"!-,"&',!#,'I,!",I'D ./,,'4D/-B*8d[4&',!48<A^)*64'-''
$-),:4') @/0/9:.4')!1+%-:/'0$29/03&+-70/8,.9/:4$M,/N/03,'''BF$;&/0-#
0;8<624<(! V<)1:7<@$>X$$;<6<1);? <0 6A;=$*7 X$*>)63 7$*;><7*69 *;X)$@$ 1A=>)I :A7:<?$>*73$>?0<7$=$;>7);*69?>$*1 ?A::=8$9$?*=)6*>)<6*69X$*>)63$>X$ 1*)6>X$7I 1*=:*7*1$>$7??X<A=9+$37$*>=8)1:7<@$94VX$7$0<7$$*6$\ 6A;=$*7X$*>)637$*;><7 >8:$U#KI&''& \*?:7<:<?$94J<1:*7$9\)>X:7$@)<A?U#KI&''$>X$>X$71*=:*7*1I $>$7?<0U#KI&''& ?X<A=9+$37$*>=8)6;7$*?$94N>>X$?*1$>)1$$>X$;X*7*;>$7)?>);? <0?8?>$1?)1:=)0)$9*69)6X$7$6>?*0$?X<A=9+$[$:>4V<*;X)$@$>X)?3<*=$>X$9$?)36 0$*>A7$?<06A;=$*7X$*>)637$*;><7$?A;X*?)6>$37*>$9*77*63$1$6>$0A==:<\$76*>A7*= ;)7;A=*>)<6$?$=0I:7$??A7)d$9:$70<71*6;$*69:*??)@$?*0$>8 \$7$$1:=<8$94VX$$00)I ;)$6;8\*?)1:7<@$9+8$^:=<)>)63:<>$6>)*=*697$*?<6*+=8 1*>;X)63?8?>$1 :*7*1$I >$7?4VX$?)1A=*>)<67$?A=>?<0>\<9$?)36$^>$6?)<6;<69)>)<6??X<\>X*>>X$:*??)@$ ?*0$>8?8?>$1)?$00$;>)@$*69>X$;<7$A6;<@$7\)==6<><;;A7<6=<??<0;<<=*6>*;;)9$6>

核知识问答

核知识问答

震惊世界的蘑菇云异常炫目耀眼。

氢弹的爆炸成功,使中国真正跨入核大国的行列。

2、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在发展中国自已核武器的里程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3、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

4、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核电站。

5、是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6、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7、“”被称为“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开始揭去“神秘危险”的面纱,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8、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基石和灵魂。

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建成了、和3个核电基地。

10、在为核事业进行的奋斗中,核工业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这是我们大力提倡的“”的精神。

11、中共第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也把发展原子能事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2、1956年7月28日,周恩来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建议成立原子能事业部。

1958年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又改名为。

13、年是中国核基地建设50周年纪念,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14、十一五”期间,核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战略,以发展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强化核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加速核技术应用产业化,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15、秦山一期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首座核电站的国家。

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国之光荣”。

1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送个成功。

17、“两弹一星”中的一弹是指,后来演变为和的合称;另一弹是指;“一星”则是。

18、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

王大中 “23岁半传奇”走出的核能大家

王大中 “23岁半传奇”走出的核能大家

“23岁半传奇”走出的核能大家王大中在清华大学,一直流传着一段关于“23岁半传奇”的故事。

自2003年卸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王大中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清华大学,一直流传着一段关于“23岁半传奇”的故事。

1958年,23岁的王大中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作为骨干成员投身到屏蔽试验反应堆的建设中。

当时,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年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为23岁半。

经过整整6年的努力,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于1964年成功启动,顺利达到临界运行。

据了解,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始建于1960年1月,俗称“200号”,这也是屏蔽试验反应堆最初在校内基建项目的编号。

反应堆的建成,王大中是当之无愧的“元老”。

17个供应系统,数千个机器零部件,几百台仪器设备,20万米管线,屏蔽试验反应堆的设计和建造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是一项异常艰难的任务。

没有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反应堆是什么样子,这支队伍从做“马粪纸”工程模型开始,用几十台手摇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自力更生、咬牙拼搏。

“当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充分锻炼了我们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一次与清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王大中表示,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他更愿意将它称为一次“建堆建人”的历练。

20世纪70到80年代,从三哩岛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核能安全问题在国际社会备受瞩目。

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1985年,王大中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发工作,1989年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建成并投入功率运行。

这是世界上首座一体化壳式自然循环水冷堆,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

随后,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它被誉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技术的研发。

199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清华“200号”建设10MW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

新清华/2005年/11月/25日/第004版清华人物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史轩1985年11月27日,清华核能所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堆破土奠基。

经过历时数年的艰苦研发,该反应堆达到临界成功,并一次成功地完成了72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实验。

20年来该堆不仅使我国低温核供热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还为这种先进反应堆的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难忘的时刻1989年11月3日,北京昌平燕山山麓,秋高气爽,红叶烂漫。

一幢乳白色的新建筑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漂亮。

控制室里,近百名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和领导干部屏息等待,中子记数器的“哒哒”声愈来愈密。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核研院当时的名称)所长王大中教授宣布:“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首次临界成功了!”在场执行安全监督任务的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周平激动地说:“现在的时间是16点35分,请大家记下这个难忘的时刻吧!”这个时刻,标志着我国在低温核供热技术领域已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世界著名核能专家、联邦德国的弗莱厄博士来电祝贺说:“这不仅在世界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里程碑。

”奋斗征程早在1964年,清华大学一批平均年龄仅23岁半的年轻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不怕牺牲的精神,研制成我国高校的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

1983年底,该所对屏蔽试验反应堆进行了技术改造,开展了我国首次低温核供热试验,成功地向三幢面积共15000平米的建筑供暖,取得了有关安全、运行特性等重要数据。

国家科委于1984年批准在清华核能所建设一座热功率为5兆瓦的核供热试验堆。

自1986年起,低温核供热正式列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由清华核能所负责,全面开展低温核供热堆的研制。

1986年3月,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在200号基地的屏蔽试验反应堆旁正式动工兴建。

核能所修建队承担了这项工程的土建任务。

5兆瓦低温供热堆由清华大学自主设计,堆内构件共有大小零件6千余个,是由清华核能所和国内配套厂家加工制造的。

低温核能供热堆联合有机朗肯循环的热电联供

低温核能供热堆联合有机朗肯循环的热电联供
国家核 安 全局 专 家 组 的 监督 下 , 低 温 核 能供 热 堆 完 成了 7 2 h满 功率 连 续运 行试 验 , 然 后 开始 向清 华 大 学 核 能 研 究 所 工 作 区 的 全 部 建 筑 物 供 暖 。截 至 1 9 9 0年 3月 2 2 日, 连续安 全供暖 1 0 1 d , 完 成 了预
中图分 类号 :T U 9 9 5 . 7 文献标 志码 :B 文章编 号 :1 0 0 0— 4 4 1 6 ( 2 0 1 7 ) 0 9—0 A 0 1 — 0 3
期的供热试验任务。试验证 明 , 5 M W 低温核能供 热堆 性能 优异 、 运行可靠 、 操 作 方便 , 并 达 到设 计 指
l 5 . 1 4 ℃, 临界压力为 3 . 6 5 1 M P a , 临 界 温 度 为
1 5 4 . 0 1 o C, 消耗臭氧潜能值 ( O D P ) 为 0, 安 全 等 级
为 A1 级。
比熵
图 2 环 路 1— 3的温 一 熵 图

已知 参数

低温核能供 热堆冷却 水质量 流量 g 为6 5 0 k g / s , 压力为 2 . 5 M P a 。工 况 点 1 冷 却水 温 度 t 为 2 1 0 o C, 工况 点 2冷 却水 温 度 t 为 1 4 0 c 【 = 。增 压 泵 出 口有机 工质 压力 为 4 MP a , 工况 点 6 、 7、 1 0有 机 工
泵 回到低 温 核能 供 热 堆 。环 路 2流 程 : 液 态 有 机 工 质储 存在 储 液罐 内, 经 增 压泵 升 压 后 进 入 发 生器 吸 热成 为超 临 界状态 , 进 入透 平膨 胀机 做功 , 透平 膨胀 机排 气依 次进 入冷 却器 、 冷凝 器 , 凝结 成液 态后 返 回 储液 罐完 成循 环 。环 路 3流 程 : 供 热 回水依 次 进 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座一体化壳式低温核供热堆的诞生计划建造4座功率为500兆瓦的自然循环微沸腾式水堆供热堆,但终未建成。

研制过程早在1981年12月,在中国第一次小型供电、供热反应堆会议上,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所)专家就提出了在中国发展低温核供热堆的倡议。

1982年10月,核能所对原有游泳池式屏蔽试验反应堆(即90l堆)进行技术改造,准备进行低温核供热试验。

随后通过改进堆芯物理及热工设计、设置中间隔离回路等措施,把反应堆的出口温度提高到45qC。

1983年11月14日,改造后的901堆低温供热系统投入运行,开始对核能所三座实验大楼共16200米2的建筑面积供暖,实验证明供热效果良好。

在累计供热的50多天内,室内温度达到16-18℃,比燃烧同热当量的煤供暖室温高4-5℃。

现场监测表明,核供热对环境并无污染。

1984年2月21日,这项实验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

鉴定会由国家教委主持,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核工业部、电力部、石油部等有关部委及哈尔滨市、沈阳市、北京市等地方共30多个单位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技术鉴定委员会由核、电、能源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12位专家组成。

会议一致认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利用反应堆的余热供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运行是安全的,供暖效果良好。

这次实验的成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实验规模的核供热,开辟了一条核能应用的新途径,对进一步发展地区性的丁程规模的低温核供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发展核供热堆,核能所系统地调研和考察了国际上核供热堆研究的发展情况,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比较与论证,最后确定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方案。

这种堆省去了昂贵的主循环泵及主回路管道,可实现全功率自然循环,既节省了投资,又减少了一回路发生破损的可能性,同时不需要外动力,依靠自然循环就可以在停堆后将余热排到大气中,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

核能所在主持完成低温核供热试验,证明低温核供热的现实可行性和安全可靠性之后,向国家科委争取立项和经费支持,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正式列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计划第17项“核能开发研究”的重要课题,首次得到了几百万元的经费支持。

为掌握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堆核供热技术,核能所提出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并完成该堆方案设计。

科研人员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堆本体及26个子系统的设计,绘制设计图纸约5万张,并撰写约300万字的设计说明书和其他文字资料。

1985年,作为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被批准由核能所建造,整个工程项目包括科研开发,总共投入1900万元的经费。

1985-1988年,核能所先后开展了50项科学研究,其中设计创新10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19项,试验研究12项,软件开发7项,并攻克了13项重大关键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世界第一”的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两个技术创新目标。

1986年3月,5兆瓦低温核供热实验反应堆正式动工兴建,土建工程于1987年9月完工。

1987年5月,由哈尔滨锅炉厂加工制造的压力壳和安全壳运抵现场进行安装。

1988年至1989年春,进入堆内构件和各项辅助系统的全面加工安装阶段。

1989年5月至8月,核能所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26个系统进行了初装料前的分系统调试和综合调试,完成66项试验。

8月10-19日,国家核安全局委派调试监督检查组,对选定的10个系统的20项试验进行了现场验证、监督及验收。

9月28日,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周平代表核安全局向核能所颁发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首次装料批准书。

10月9日,在国家核安全局专家监查组的监督下,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顺利装放核燃料。

由核工业总公司生产的1292根铀燃料棒共12大盒、4小盒元件,成功地装入堆芯。

11月3日,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首次临界运行成功。

12月16日,达到5兆瓦满功率。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刚刚临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的核能总顾问弗莱厄(H.Frewer,又译弗雷韦尔)博士就发来贺电:“这不仅在世界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对解决在中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存在的污染问题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电站联盟(KWU)反应堆概念及发展部高级经理格茨曼(G.A.Goetzmann)于1989年11月10日发来贺电:“你们的试验供热堆是世界上第一座这种类型的模式堆……这种大型核供热站将为解决中国的燃料运输,并以较低廉的价格提供不污染环境的清洁能源等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1989年12月19日,在国家核安全局专家组的监督下,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完成了72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试验,然后开始向核能所工作区的全部建筑物供暖。

截至1990年3月22日,连续安全供暖101天,完成了预期的供热试验任务。

试验证明,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性能优异、运行可靠、操作方便,并达到设计指标,是一种理想、安全、清洁的集中供热热源。

1990年9月17日,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通过了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和项目验收。

鉴定委员会一致通过的鉴定意见认为:“5兆瓦供热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投入运行的壳式供热试验堆。

它的研制成功是一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验收委员会一致通过的验收结论指出:“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研制成功是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核供热领域内的空白,为我国核能利用开拓新途径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安全技术特点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英里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在国际核能界引起很大震动。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的重大事故,造成了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出到环境中的严重后果,这是世界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

这两起核事故进一步表明,核安全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核能技术的先进性首先要体现在核安全性能上。

在美国三英里岛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后才建成的清华大学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实现了一系列安全技术创新。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工作压力1.5兆帕,堆芯出口温度186℃,三回路供水温度可达90℃,采用一体化布置、全功率自然循环冷却、水力驱动控制棒、双层承压壳、中间隔离回路、非能动余热载出等先进安全技术,具有优良的非能动安全特性。

一体化布置核压水堆一般设有水泵和蒸发器,这些设备采用分置式设计,通过管道连接起来。

从安全角度考虑,分置式设备存在的潜在危险是管道破损,管道破损会导致堆芯失水,甚至造成堆芯熔毁。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主回路设备反应堆和热交换器均布置在压力壳内,减少了连接管路及阀门,从而大大降低一回路管线破损概率,提高了反应堆冷却的可靠性。

这种一体化布置的设计比分置式设计更安全,可以避免由管道破损引起的安全隐患。

全功率自然循环冷却所谓“自然循环”,就是利用水因温度不同造成密度差,使水自然流动循环冷却堆芯。

由于不需任何外加动力就可实现全功率自然循环,因此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取消了较易损坏的转动部件——泵,令运行可靠性增加。

停堆后,余热是通过自然循环向外载出,即使外电源及事故备用电源均发生故障,反应堆的冷却也有保证。

为研究较低压力下微沸腾时自然循环的稳定性。

核能所专门建造了一个试验回路,用电加热器模拟反应堆释热元件,用平行流通模拟堆芯热功率不等的燃料组件流道,采用计算机做在线处理,根据参数波动的幅度来判断其稳定性。

试验回路台架于1985年建成,1986年完成了第一组试验。

通过运用自然循环稳定性的试验研究成果,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三回路输热系统实现了全功率的自然循环:主换热器布置在压力壳内,一回路系统没有主循环泵,冷却剂依靠堆壳内冷区和热区的密度差完成自然循环。

水力驱动控制棒控制棒是启动、关闭反应堆,调节反应堆功率,保证反应堆安全的关键设备,要求能在数百度高温、上百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准确拖动中子吸收元件,并且在事故工况下,能安全可靠、迅速地落入堆芯。

其行程达2~3米,运动精度为0.5毫米。

传统的控制棒由堆顶通过电磁机械传动,传动链长达4~5米,结构复杂且成本昂贵。

水力控制棒的传动以反应堆冷却剂水为介质,通过泵加压后,注入安装在堆内的水力步进缸,通过流量变化控制缸体运动,拖动中子吸收元件。

它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避免了两根棒同时提升和连续提棒的可能性,排除了弹棒事故,因而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1984年春天,西门子公司电站联盟专家来核能所讲学,介绍了水力传动控制棒的原理。

核能所的科研骨干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在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上采用这种控制棒。

但从联邦德国引进该控制棒,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购买专利,因此他们决定自己研发。

他们提出对孔式水力步进传动的概念,以代替联邦德国的槽式水力传动方案。

此外针对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控制棒数量少、每根控制棒当量大的特点以及防止弹棒,又提出有限注入的概念,并设计了脉冲缸。

为测试控制棒水力传动装置,核能所建造了一系列试验回路,包括室温试验回路、高温试验回路、多组试验回路,以及堆芯模拟装置、控制棒位置指示器试验装置等。

其中,室温试验回路的目的在于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并研究其流动阻力特性。

为使控制棒经得住长期考验,选定参数后进行了20万次以上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控制棒行程上,传动装置均能稳定地工作。

1986年2月,核能所已建成高温试验台,当时联邦德国的温度试验只达到90℃。

从1988年起,由于没有反应堆的支持,联邦德国的水力棒研究工作陷入停顿状态。

而核能所在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项目的支持下继续进行试验,高温试验达到了190℃,最终实现了从实验室试验到反应堆实用。

1989年11月,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成功使用水力传动控制棒投入运行。

双层承压壳在美国三英里岛事件中,核电站的二号机组反应堆发生严重的失水事故,致使堆芯冷却条件迅速恶化,堆芯燃料元件损伤超过70%,其中35%~45%的元件熔化,有50%的气态裂变产物释放到安全壳中,其中挥发性裂变产物碘和铯绝大部分溶解于安全壳的水中,而气体裂变产物氪和氙存留在安全壳的空气中,因此事故产生的直接危害不大。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反应堆为石墨水冷反应堆(石墨沸水堆),该堆以石墨做慢化剂,水做冷却剂,冷却水流过燃料管被加热至沸腾,产生的蒸汽直接供给汽轮机,发电效率较高,比较经济,但冷却剂转换为蒸汽时,会出现正反应性,很可能引起温度与功率同时上升,自稳定性较差。

这种石墨水冷反应堆没有应付放射性的第三道屏障——安全壳,严重违背了纵深防御原则和有关安全设计准则。

由于一连串的错误操作,结果反应堆瞬发超临界,导致功率剧增,冷却水流量下降,燃料过热,压力剧增,造成堆芯熔化。

堆内随即生成大量蒸汽,熔融的燃料碎粒与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引起蒸汽和氢气爆炸,石墨燃烧,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化学爆炸,炸毁了反应堆和部分建筑物,放射性物质被抛向上空,散入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