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描绘画面: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复杂情感:四、自测自评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默全文2、认识作者3、识记文言词语4、翻译文言句子5、掌握课文内容6、分析文章写法【复习重点】1、重点句子赏析。
2、“闲人”的理解【复习过程】一、目标导学明确目标二、自主复习依据提纲自主复习(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欣然:咼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步:散步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若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思考、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C2)地点:承天寺(3)人物作者与张怀民(4)事件:赏月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
答:念无与为乐者。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荐,写出了月影交叉错杂的特点。
全句写月却无一月字,新颖贴切,构思巧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找出文中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3、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学习重点】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学习难点】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明如水,如斯美景岂可辜负?大文豪苏轼与友人张怀民便欣然起行,一同夜游承天寺。
今天我们穿越至宋代,请大家紧跟两人的脚步,开启承天寺奇妙夜吧!情境任务: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任务二:品·赏庭下之景任务三:感·悟闲人之情二、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1、从“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你能读出什么?2、美文美读:要求:读准字音,在书上标注生僻字读音,划分节奏。
解()衣未寝()藻荇()竹柏()3、听名家范读,思考:探究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翻译课文:小组接龙翻译课文,完成重点字词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划分结构:请以“月”为线索填空,划分文章结构。
【思路提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来提炼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夜游之事:根据文章内容,按六要素梳理承天寺奇妙夜之事。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射洪外国语学校语文“三学一论坛”大单元教学导学案【课文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营造了清冷皎洁的意境,创造了一个澄澈空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艺术世界,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欣喜、散步时的闲适心情,从中透露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技法纯熟,言简意丰;意蕴含蓄,凝练隽永;文质兼美,描摹生动;传情达意,妙合天工,是写景抒情类作品中的精品,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提高古文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典范之作。
单元主题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文本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赏析法、对比体验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2、学习作者面对逆境的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学习重点赏析月景、品诗中月、领悟闲情学习难点对比《湖心亭看雪》学习过程问题串◆正面思考自主学习1.我能自主学习,收集、了解作者信息,并向同学们简介作者: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文学大家历经坎坷2、我能读准下列字音解释下列词语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字音:藻荇释义:欣然盖但停顿: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精彩导语:1、天府之国出了很多伟大的人,如果我们要让你说出一位文化名人,首先浮现于你脑海中的是谁?2、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反面质疑交流辩论赏析月景1、这篇文章非常简短,看似平淡无奇,却出自大文豪之手,你能从文中找出苏轼无愧于文学大家的依据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发挥想象,再现美妙月景品诗中月3、古人常常把月亮作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歌和文章?4、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领悟闲情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感受作者澄澈的心境。
3、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复杂的心境。
2、难点(1)感受文中月色描写的妙处,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藻荇()遂()至未寝()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8)盖竹柏影也()(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
3.通过学习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导学内容:1.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文学家之一,擅长散文、词、诗等各种文体,作品数量众多,风格独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承天寺的夜景,展现出诗人豪迈悲凉的情感,表达对时代的感叹和对生命的思考。
2.《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以承天寺的夜景为背景,描绘了承天寺的庄严壮丽和夜晚的幽静神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兴奋和悲凉之情。
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章法分明。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时代的感慨,表现出对人世沧桑的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3.诗歌鉴赏。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通过对承天寺的描绘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玄妙的艺术境界和生活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品味这首诗歌,感受到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作启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承天寺夜景为背景,撰写一首古体诗或现代诗歌,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体会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三、导学过程:1.导入: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讲解:详细讲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技巧和意义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鉴赏:带领学生逐句逐段欣赏《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深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以承天寺夜景为背景,撰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文学创造力。
2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读通文句,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汪洋慈肆,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2、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傍讪朝廷”罪被捕下狱。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
但又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继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文忠。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怀民亦未寝.()(2)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4、本文作者是,字,号,他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3.积累咏月名句。
课前预习案一、熟记文学常识苏轼,字,号, (朝代)著名的,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均在“ ”之列。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
“四大家”指:、、、。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二、了解写作背景1.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三、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1.人生经历①坎坷的一生“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②有作为的一生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
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苏轼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不同语言风格所带来的美感。
2.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感受作品优美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检测藻()荇()横()2.掌握释义念()寝()中庭()空明()交横()盖()但()耳()3.古今意义衣:古义:,今义:户:古义:,今义:3.作者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二、整体感知(一)读课文,读准节奏重音。
(二)译课文,掌握文章字词。
三、理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初探苏公心境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你能尝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可能出现的答案:2.对照表格,感受苏公的孤独从夜游的原因看:从夜游的地点看:从夜游的同伴看:从夜游的内容看: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
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公又有怎样的心境呢?你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心境----词语----句子----3.赏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问题一: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问题二: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空明”的意思是什么?问题三: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的?4.品闲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究心境: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
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并不“悲伤憔悴”。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任务。
1、生字关遂()寝()竹柏()藻()荇()相与()2、朗读关:要读准字音,标出句子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我来读:我能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我会学: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相与步于中庭④盖竹柏影也⑤积水空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我会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质疑问难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下面,待在小组内解决或交由全班讨论。
二、合作探究1、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翻译全文,解决疑难。
每组推选一名组员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同学评议。
2、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一)赏月景文中如何描写月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二)品感情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悟“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为何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3、再读文章,读出感情,读出其中的味道。
4、通过学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以“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句式,写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三、课堂测评1、背诵全文2、背写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3、翻译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调动你的语文积累,写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四、拓展迁移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寄语: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
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知识小百科: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被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引入话题: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板书课题及作者)2.展示目标: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二、预习交流,展示自我要求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1.走近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了解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因“乌台诗案”,受谗言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一个有名无实地闲职:既不能离开此地,又无权签署任何公事)却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轼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4.“三苏”及“唐宋八大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欧阳修5.积累下列重点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念:思考、想到)(2)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寝:睡)(4)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5)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6.户的意思探究: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木兰当户织”、“出门看火伴”——《木兰诗》门和户在古代一样的意思吗?门和户是不同的,门大些,户小些,如词语‘小户人家’、‘豪门贵族’。
”“门”的繁体字閟,看的出在古代“门”是两扇的,所以大些。
我们擦去閟的半边,就有点像“户”字了,所以“户”是单扇的门。
拓展连接——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
夜不闭户:户:门。
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
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
门槛都踩破了。
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7.睡、寝瞑、寐的意思区别:睡坐着闭目小寐。
例句:解衣欲睡。
寝横卧。
例句:怀民亦未寝。
瞑眼睛看不清或闭着。
例句:目似瞑,意暇甚。
《狼》寐睡觉的统称,有瞌睡的意思。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行、步、趋、走小议“行”,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形。
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为“行走”。
《桃花源记》中有“缘溪行”,就是“沿着溪边走。
“行”是泛指行走,坐车辇也可说“行”。
“步”,甲骨文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的意思。
用作动词,表示散步。
成语“亦步亦趋”即源于此。
“趋”:小步快行。
是恭敬的表示,晚辈见到尊长、臣子朝见君王一定要“趋”,以表敬意。
触龙朝见赵太后,“入而徐趋。
”“走”,从字形看,人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
因此,古汉语中“走”的本义即“跑”。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9.特殊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2)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3)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4)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三、朗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听读,教者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学生试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先男齐读,次女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四、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一)初读课文,读出作者,读出情感,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
)2.尝试翻译全文,并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3.你从以下句子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感情?(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