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莫学夫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不可以已C.天下归仁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D.请事斯语矣事:实践,从事3.《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多闻。

益矣。

”A.友善柔B.友便辟C.友谅D.友便佞4.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三子出,曾皙后君子之德风觚不觚,觚哉!觚哉B.友直,友谅举善而教不能唯上知与下愚不移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由也兼人,故退之杀鸡为黍而食之D.尧舜其犹病诸敝之而无憾而耻恶衣恶食者5.《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

子曰:“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

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

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

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

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有删改)(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知者不惑D.未成一篑【答案】C【解析】“知”通“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B.请事斯语矣C.非礼勿视D.敏于事而慎于言【答案】C【解析】A,史:浮夸;B,事:实践;D,敏:勤勉。

3.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敏于事而慎于言C.文胜质则史D.如礼何【答案】B【解析】A,C为判断句,D为固定句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示例)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解析】①空注意转折词“但”,内容应与前文相对;②空抓住后文“继承”“发展”等字眼填写。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习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2.翻译下列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1.(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信习品德4.略《论语》十二章练习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六十而耳顺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12 《论语》十二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________________(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4)温故而知新.新:______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6)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斯:________(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_____(8)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____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6.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分)答案:5.(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信习品德8.略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_____________(4)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新学期又开始了。

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高中语文选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有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有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有答案)1.《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

两者的“省”有什么不同?答:曾子的“三省吾身”注重内在的感悟。

而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方法是由外而内的,“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正面形象作指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以反面教材为镜,不重蹈覆辙。

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该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比喻论证。

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

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3.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答:“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

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4.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答:①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仁”的实践原则。

②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

《论语》十二章精编练习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精编练习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试题(2010年吉林省)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识:记住。

厌:满足。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及:赶上,追上。

鄙夫:鄙陋浅薄的人。

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一)阅读文言文【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分)
答案:
5.(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信习品德。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

⑤亡:不知道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七年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2.下列选项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B.温故而知新(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C.思而不学则殆(殆:懈怠)D.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4.请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博学而笃志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温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饭疏食,饮水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温故而知新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7.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吾日三省吾身C.温故而知新D.匹夫不可夺志也9.就你对孔子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是()A.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狮子座B.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双鱼座C.公正无私,博爱仁慈的天秤座D.处处桃花,风流文雅的射手座10.学《论语》,用《论语》,下列选项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有一个外地同学转到我们班,我们可以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欢迎之情。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一、通假释义①可谓好学也已“已”同“”,_____②知者不惑“知”同“”,____二、古今异义①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 ________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②《诗》可以兴古义: _____今义: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①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形容词,衣食所安.动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②归天下归.仁焉动词,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动词,臣请完璧归.赵动词,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天下同归.而殊途名词,③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名词,.不学《诗》,无以言.动词,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名词,④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助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助词⑤而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就有道而.正焉连词,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四、翻译下列加点字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③君子喻.于义④其.“恕”乎⑤勿施.于人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⑦迩:迩.之事父⑧焉:见贤思齐焉.五、词类活用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请事.斯语矣③迩之事.父,远之事君④见贤思齐.焉⑤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譬如平.地六、文言句式①克己复礼为仁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七、课外拓展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桓公绌之,州吁出奔。

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

十六年,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

为郑伯弟段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

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

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详为善州吁。

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於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宣公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

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2016年12.《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16年12.《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攲器)的特点。 示例: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 才能够确认,体现了孔子务实求真的精神。(或:没有必要。因为孔子 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三、课外阅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 16.通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智”,智慧 )
1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5分)
1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 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6分) 态度 15.根据丙文回答问题。(8分) 学 思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义简要说明。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吾尝终日不食( ) 曾经 (2)诲女知之乎( ) (3)敏于事而慎于言( ) 教导
谨慎
18.翻译下列句子。(5分)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的“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词。(5分)

《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君子不应追求个人利益,应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1.《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之一,由XXX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记录了XXX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并称。

2.XXX(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XXX,春秋时期鲁国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XXX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XXX与XXX并称“XXX”。

3.解释加粗词语1.学而时之(研究时常重复练)2.有朋自远方来(有远方的朋友来访)3.人不知而不愠(人不了解却不生气)4.不亦君子乎(难道不是君子吗)5.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反省自己)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却不信任)7.传不乎(传授而不研究)8.三十而立(三十岁开始有所建树)9.四十不惑(四十岁不再迷惑)10.不逾矩(不越过规矩)11.温故而知新(回顾历史,领悟新思想)12.学而不思则罔(研究而不思考则无所得)13.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而不研究则危险)14.可以为师矣(可以成为教师了)15.人不堪其忧(人难以承受其忧虑)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不如喜欢)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喜欢知识不如乐于知识)18.饭疏食饮水(吃简单的饭菜,喝清水)19.曲肱而枕之(用手臂做枕头)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却富有和受尊重)21.于我如浮云(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研究的人)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优秀的人并跟随他)24子在川上曰(子在河边说)25.逝者XXX(时间如此逝去)26.不舍昼夜(不分昼夜努力)27.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可夺取其将领,但无法夺取其志向)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的志向是无法被夺取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好的人并追随他)5.可以为师矣(可以成为教师了)6.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不忠诚地为别人谋划)可以为师矣,不知也不愠,可以为师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习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1.(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信习品德
4.略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七
..(),六十而耳顺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
..(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仁.()在其中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