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注释【译文】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
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
”郑伯听从了他的话。
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一子从城上挂下去。
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
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
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
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
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
”也离开了郑国。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第4课
第 4 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之舌智胜百万之师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课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积累相关名句。 2.读:朗读课文,感悟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感悟作品的叙事艺术。 3.练: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语境推断法的解题技巧。 4.写:仿照本文运用伏笔手法,写一个片段。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③焉焉 若.用不亡阙郑秦以,陪将焉邻.取:之疑:问副疑词问,代为词什,么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在那里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④其越 失国 其.所 以与 鄙, 远不 ,知 君: 知其.代词难,也自己:的 代词,指代“那件事”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三、疑点探究 6.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
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 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 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答: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答案 观点一:爱国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 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 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 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 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 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②动词的活用
a.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b.动词的使动 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张
、 推 测 未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削减
来
赏 阙秦以利晋,唯君 焉:哪里
, 劝பைடு நூலகம்
图之。
利:使…..获利
秦
析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谨 慎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
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 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亡 郑 (害于秦)
之
舍 郑 (利于秦) 晓 以 赐 晋 (负于秦) 利 害
武 的 语
肆 晋 (阙于秦)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言 艺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术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 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 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 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 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于:对。无礼于晋:于 晋无礼。
赏 析
晋军(于)
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贰,从属二主。数→动
函陵,秦军 (于)汜南。
军:驻军。 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
介绍背景—
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晋秦围郑。开
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 篇为下文的情节
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 发展埋下伏笔,
析
以 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
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
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
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
文
若舍郑以 以为:把……作为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共57张PPT)
•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 ),若
(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
( )。辞( )曰:“臣之( )壮也,犹( )
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
(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 )
之。
学习第二段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修辞方法
解题
• 烛之武退秦师 •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 师:军队
读课文 字词注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学习第一段 (翻译词语,判断句式)
厘清学会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 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 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 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 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复习旧课
1.检查背诵 2. 译句: ①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复习旧课
译句: ①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烛之武退秦师》2. 课程类型:中国古代文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比喻、对比等。
(3)解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教师点评学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三、作业布置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选取一个进行详细描述。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
五、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作品,如其他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
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读书会,共同探讨和交流文学鉴赏心得。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和解读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原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 词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3. 翻译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原文: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汇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翻译练习: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练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翻译工具:现代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为基础,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理。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古代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和实际应用。
3.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文中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兵法思想及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1章1.1《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第1章1.1《烛之武退秦师》一、《烛之武退秦师》解读《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
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
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
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但是晋、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该篇以对话著名。
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
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
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之战1.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2.烛之武身上有那些精神值得称赞、学习?(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然后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连词B.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名词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停数日,辞.去告别,动词不辞.劳苦推卸,动词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名词越国以鄙.远卑鄙,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2.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C.唯命是从 D.微斯人,吾谁与归?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一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作者不详。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军烛之武受到秦国的围攻,最终以智慧和勇气打败了强大的秦军,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二、内容概述1. 背景设定在战国时期,中国大陆分裂成七个国家。
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统一思想的统治,逐渐成为兼并其他国家的霸主。
楚国是秦国的最大对手之一,两国经常发生冲突。
2. 烛之武的困境烛之武是楚国的将军,他聪明勇敢,备受楚王信任。
然而,他却被秦国包围在城内,几乎无法逃脱。
秦国的军队强大而且团结,他们向楚国发起了连番攻击,烛之武感到前路一片黑暗。
3. 烛之武的智谋面对困境,烛之武决定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对抗秦军。
他发现秦军采取了夜袭的策略,每晚点亮成千上万的营火,制造空前的火势照亮整个营地。
烛之武决定利用这一点来引起秦军的注意。
4. 烛之武的计划烛之武安排部下在城墙上点亮数十万的灯火,仿佛楚军已经被增援。
在深夜,楚军将营地点亮如白昼,为秦军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打击,让他们误以为面对一个强大而迅猛的敌人。
5. 烛之武的胜利在烛之武的计划下,楚军利用假象,瞬间发动袭击。
秦军混乱中,不知所措,被楚军一举击败。
烛之武趁势追击秦军,最终成功的解围,取得了胜利。
三、故事意义《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并非只是讲述了一位将军的勇敢和智慧,更是体现了对抗强者的勇气和智慧应对困境的能力。
1. 勇气与智慧烛之武面对秦国的围攻,没有惊惶失措,相反,他冷静地思考并制定了一套完备的计划。
他敢于冒险,以己身冒险,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这表明在面对困境时,勇气和智慧的结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 对抗强者的勇气秦国作为当时的霸主,军事实力强大,很多国家只能低头臣服。
然而,烛之武并没有畏惧秦国,而是选择与之抗衡。
这种对抗强者的勇气代表了楚国人民对自主和自由的追求。
3. 智慧应对困境烛之武在众敌环伺之中找到了应对之策,他充分利用了对手的心理,让秦军以为楚军统一并增援,最终制造了一次完美的反击。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用字简练,阐述事件兼顾历史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是《左传》叙事的典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终于爆发了城濮之战,楚军失利,晋国称霸诸侯。
次年翟泉会盟,晋与齐、鲁、宋、秦、陈等国密谋讨伐在城濮之战中背晋亲楚的郑国,况且,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节接待他,这就给晋国以讨伐郑国的口实。
于是在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东进包围了郑国都城。
区区郑国,抵挡不了两大强国而面临亡国之灾,郑文公只得起用大夫烛之武。
足智多谋的烛之武熟谙敌人的内部矛盾,利用秦晋之间的罅隙分化瓦解,终于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撤军,与郑结盟,并留部分兵力协助郑国御晋。
面对这样的局面,晋文公只得撤兵,郑国化险为夷。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三个问题:1、当时形势,大军压境,郑岌岌可危。
2、战争起因是郑贰于楚,并对晋侯无礼。
3、晋秦驻军的位置。
三层意思总共25字却交代得一清二楚。
《左传》笔法之凝炼由此可见。
如果对全文统观,将会发现这段文字中还埋下两处伏笔。
且说秦晋围郑的原因“无礼于晋”和“贰于楚”,都是晋郑之间的宿怨,与秦并无干系,可见这次出兵,秦受晋牵率而来,为后文烛之武说秦成功伏笔,为全篇奠定基石:“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看似平铺直叙,细味不难发现,秦晋驻军分开,烛之武夜缒入秦军,不会被晋军察觉,就是利用这一条件。
第二部分是交代郑国一方,从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郑内部并非没有矛盾,然而大敌临境,“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正是这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促成了郑国内部的团结。
为君者引咎自责,为臣者捐弃前嫌,同仇敌忾,这和晋秦联合松散,同床异梦形成鲜明对照。
斗争胜负,透出端倪。
第三部分是烛之武的一篇说辞,是本文的重点。
烛之武身负救亡之任,既见秦穆公,开口把救郑事撇在一边不提,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6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6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预习要求1、给生字注音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第一教时)二:导入新课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1、老师范读2、学生齐读3、自由诵读五:解释字词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师必退4、今急而求子5、夜缒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六:翻译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八:理解课文(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5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5 初中一年级 _七年级语文教课设计height=200 vAlign=top> 教课目的1.学习先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全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左传》这部编年体史册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有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朗读过程中,培育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课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课难点1.借助语境推测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悟和学习本文详略适合、波涛起伏、善用伏笔和照顾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诵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 教课重点 ]1.认识《左传》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认识与本文内容有关的历史史实。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说明疏导文章。
[ 教课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高尚感、仰募感。
仰募那些为国争光的英豪。
英豪,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期间郑国的烛之武就是此中之一。
今日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对于《左传》(先让学生看文章后边对于《左传》的介绍)教师增补:“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妙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论。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以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看法,但因为文件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还没有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芒,它是继《春秋》以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而又完好的编年体史册。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谋略小析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釜 欲 挑 力挽狂澜纾国难, 投 保 三寸巧舌 擒 拨 情荡衷肠罢干戈。 其 底 全 一番善辩 抽 故 离 所 郑 纵 间 好 薪 国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 说明了烛之武什么样的精神?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春秋》与《左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 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 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 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 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 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 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评价:
左氏之传, 史之极也, 文采若日月, 高深若山海。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1、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 画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烛 之 武
深明大义 临危受命 次 要 人 物 郑伯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佚之狐 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智勇双全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 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 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 方:“郑既知亡矣”“敢以 烦执事”“君知其难 也”“君之所知也”“唯君 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 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 的谈话氛围。 “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 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 计行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word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的1学习常用字“假设、说、辞、鄙、微〞和虚词“之〞。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从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辞令中,学生要体会到让别人接受意见的一个思路是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的1教学难点同教学目的3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你说服过别人听取自己的意见吗?举生活中的实际或名人的例子。
了解《左传》教师可简要介绍一下《左传》的相关知识。
诵读课文教师X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读的优劣。
注:教师读的好与坏没有关系,让学生评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这种方法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会特别留意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和断句,容易使学生记住难读的地方。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读时要求读准字音、断准句读。
并画出文段中理解困难的字和词。
然后让学生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假设、说、辞、鄙、微〞,虚词“之〞和句式“夫晋,何厌之有?〞时可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
学生再读课文。
布置作业1复述本课的故事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谈谈复述者和朗读者的优劣点。
课文赏读让学生尽量用原文的话回答。
当学生回答完后,师生可共同诵读该部分。
1烛之武是哪国人,他为什么要只身去“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劝退成功秦伯的?3秦国单方面违约,晋军为什么不攻打秦国,是实力不够打不过秦国吗?讨论烛之武学生自主发言。
重点可落在烛之武的善于辞令上。
背诵《烛之武退秦师》1 / 1。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5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5初中一年级导读:本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5初中一年级,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height=200 vAlign=top>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教案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教案烛之武退秦师【背景材料】一、作者作品《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背景材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7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7 初中一年级 _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认识其语言特色。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课重点1.累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
教课时数二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拜见 P56 说明,增补:《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不单是我国最早最齐备的编年体史册,也是先秦有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模范。
它擅长描绘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表达精准,详略适当。
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妙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
此前,郑有两事冒犯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发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一直得不到升官,在郑国向来担当“圉正”(养马的长官),大体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推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踉跄。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四、串讲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缔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缔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归纳内容:第 1 段,写秦、晋围郑。
原由: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
敌我两方力量对照悬殊,但晋是有隙可乘的。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五、自读并议论第二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他人。
之:放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2. 无能为也已。
——不可以做什么了。
无能:不可以够。
已:同“矣”。
3.寡人之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
导读:本文是关于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希望能帮助到您!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
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助读材料
1.关于《左传》的作者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论语·公冶长》
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