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城市风貌变迁的考察
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以东京为例
补 水需 求 的 情 况 下 启 动 备 用 泵 。系 统 结 构 见 图 2 。
一
延长设备使用 寿命 , 低 噪音 , 低工 人 劳动 强度 , 降 降 提高供热质量 和管理水平 。
42 一
维普资讯
4卷
第 3
初期阶段 的产 物。市 场经济启 动之前 的传统城 市不 具有 自我 扩 张 的 能力 , 规 模 可 以在 相 当长 时 间 内大 其 致不 变 。市 场 经 济启 动之 后 , 市 在 外 延 与 内涵 两 方 城 面 都 随 之剧 烈 地 改 变 与扩 张 。资 本 自身 的 法 则 只 鼓 励投 资 者 把 资 本投 向生 产 要 素 , 般 不 会 对 产 出之 外 一 领域 产 生 投 资 热情 , 比如很 少 投 向环 保 或 投 向改 善 公 司外 观 形 象 等 投 资 冲 动 , 缺 乏 对 城 市 公 共 设 施 投 资 更 的 兴趣 , 至设 施更 新 也 是 极 不 情 愿 的 , 凑 合 使 用 甚 能 的, 就不会 花钱换新的 。折 旧费不足或用途上变为它 用 的现 象 屡 见 不鲜 。 只是 从 这个 角度 考 察 , 们 可 以 我 断 定 , 果没 有 发 生 大 的 破 坏 , 市 面 貌 更 新 的 概 念 如 城 能 否 牢 固地 建 立 起来 , 是要 打 问号 的 。 旧城 改造 运 动 就 是 在 战后 新 兴 城 市 飞 速 发 展 的
漏水量 , 以维 持 系 统 补 水 点 的 压 力 在 许 可 的范 围 内 ,
在定压点 装压力传感器 , 反馈给 调节器 , 由调节器控
制 变 频 器 的 输 出 频 率 , 而 调 节 补 水 量 。 由变 频 器 从 输 出信 号 控 制 多 泵 控 制 器 , 在 单 泵 不 能 满 足 系 统 以
《重新发现日本: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之旅》记录
《重新发现日本: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之旅》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作者介绍及背景 (3)1.2 本书主要内容及目的 (4)二、日本古建筑概述 (4)2.1 日本古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5)2.2 日本古建筑的历史演变 (7)三、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详细介绍 (9)3.1 东京地区古建筑 (10)3.1.1 东京塔周边历史建筑 (11)3.1.2 其他著名东京古建筑 (12)3.2 京都地区古建筑 (13)3.2.1 古都京都的建筑风貌 (14)3.2.2 著名古建筑推荐 (15)3.3 其他地区古建筑 (16)3.3.1 奈良地区的古建筑 (17)3.3.2 箱根与富士山地区的古建筑 (18)四、古建筑之旅攻略与建议 (20)4.1 行程规划建议 (21)4.1.1 时间安排与季节选择 (22)4.1.2 旅行路线规划 (23)4.2 旅行中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24)4.2.1 参观古建筑时的礼仪与禁忌 (26)4.2.2 当地文化与风俗的了解与尊重等要求说明 (27)一、内容描述建筑背景介绍:书中首先介绍了日本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让读者了解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通过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建筑的内涵和价值。
建筑特色解析:每处古建筑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书中详细描述了每处建筑的特色,包括建筑风格、建筑结构、装饰细节等。
还介绍了这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古建筑的魅力。
旅行攻略:书中不仅介绍了建筑的静态美,还提供了动态的旅行攻略,包括如何前往、周边的旅游景点和美食等。
这些旅行攻略让读者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程,亲身体验这些古建筑的魅力。
个人感悟与体会: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包括对日本古建筑文化的理解、对旅行的思考等。
这些个人感悟和体会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增加读书笔记的丰富性。
力都市品味日本东京的繁华风貌
力都市品味日本东京的繁华风貌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其独特的繁华风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在这座充满活力的都市中,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索东京的繁华风貌,从多个角度为您还原这座城市的魅力。
一、古老的东京东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化遗迹和古老建筑。
在传统的东京街区,我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代神社和寺庙。
浅草寺是东京最有名的寺庙之一,它建于公元628年,历经千年,至今仍是东京的重要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宗教的庄严氛围,沉浸在古老的宗教仪式中。
另外,距离浅草寺不远的东京塔也是一处著名的景点。
作为东京的地标之一,东京塔以红白相间的外观和壮观的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
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可以一览整个东京市区的美景,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
二、现代的东京与古老的东京相比,现代的东京给人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东京塔附近的银座是东京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拥有众多的高级商店、餐厅和咖啡店。
无论是购物还是品尝美食,银座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国际一线品牌,尽情享受购物的乐趣。
除了银座,涩谷也是东京的一个著名地区。
年轻人的天堂,涩谷以其独特的潮流文化和时尚街头风格而闻名。
这里有众多时尚品牌店、咖啡馆和酒吧,是年轻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夜晚,涩谷的霓虹灯照亮了整个街区,热闹非凡。
三、美食天堂的东京东京不仅是购物和文化的天堂,还是美食的天堂。
这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从传统的日本料理到国际美食,应有尽有。
在东京,您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寿司、拉面、烤肉和天妇罗等传统日本料理,也可以尝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六本木是东京最有名的餐饮区之一,这里聚集了各种高级餐厅和夜总会。
无论是品尝高级寿司还是享受美味的西餐,六本木都能满足您的口味。
此外,东京的街边小吃也非常有特色,您可以在街头品尝到各种美味的小食品,满足您的味蕾。
四、精彩活动的东京东京的魅力不仅限于美食和购物,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
日本考察心得(精选5篇)
日本考察心得(精选5篇)日本考察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日本考察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日本考察心得(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日本考察心得篇1日本考察之旅:深度洞见与启发正文:我的日本考察之旅始于2023年春天,主要集中在东京、京都和奈良三个城市。
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日本的文化、社会和商业环境,以及探寻中日两国间可能的合作领域。
在东京,我有幸参观了几个著名的文化景点,如浅草寺和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些地方让我深入感受到日本独特的文化气息,如细致的茶道、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共享和互助的社会价值观。
此外,我也观察到了日本在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如秋叶原的二次元产业和上野公园附近的高级科技企业,这些都让我对日本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在京都和奈良,我更多地了解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古老的寺庙、宁静的庭院和古朴的街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我也体验到了日本的生活方式,如悠闲的茶歇、安静的书店和友善的街头氛围,这些都让我对日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次考察让我对日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看到了日本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日两国的紧密联系和可能的合作领域。
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这个富有魅力的国家,并探寻更多的合作机会。
日本考察心得篇2日本考察心得:深度理解和体验日本文化这次的日本考察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实地参观、与当地人的交流,我对日本的文化、社会和商业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日本不仅是一个富有创新和活力的国家,而且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日本的基础设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现代化的城市到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无处不在,包括干净的街道、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便捷的在线服务。
这表明日本在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方面做得很好。
日式风格发展史
日式风格发展史日式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的瞩目和青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建筑风格,服装设计以及陶瓷花艺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日式风格的发展史方面来了解它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今的发展现状。
第一阶段:原始时期(10000年前-710年)在日式风格的发展史初期,受到海外的影响较大。
早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日本群岛就已经开始有人居住,人们的居所以自然的洞穴、岩石、柴草搭建的小屋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无线探索和创新,日本人开始利用木材和竹子等材料建造房屋。
公元710年后,随着唐风的渗透,日本也开始接受到中国的影响。
舶来品、雕塑、绘画、诗歌、文学等日语都是从中文翻译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多为汉风。
第二阶段:中期时期(710年-1600年)在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式文化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入日本的文化中心——宫廷。
朝鲜琉璃瓦、铃鹿山石盆等厚重的中式文化形式进入日本生活,日本人也开始对这种艺术形式逐渐适应。
正值这一时期,建造日本三大古园林之一的平泉的盛世时期,同时,也标志着日式建筑、景观打造、艺术创作的技术与表现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第三阶段:现代时期(1600年至今)在这一时期,随着工业文化的逐渐兴起,日式风格展现出来的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
艺术形式也开始逐渐多元化,例如国际禅坛禅绘、麦芽糖艺术等。
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而在纯日式风格的装饰方面,家装包括了涂装、窗帘、灯具、留影等表达方式,而在纺织品方面采用了日本传统的横格子、竖杠、井字折线等,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
总的来说,日式风格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平凡无奇的原始时期到通过中式文化的渗透逐渐形成的文化风格。
现代时期这种文化风格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形式。
日式风格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面貌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面貌日本江户时代,也被称为德川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603年德川家康开始统治到1868年明治维新期间结束。
这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农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1、政治面貌江户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幕府为中心的封建主义体制,幕府是由德川家族领导的,他们被任命为将军。
幕府政治采用了严密的官僚体制,将官员分为不同的阶层,高阶级官员拥有更多的权力。
这种政治制度稳定了当时社会的秩序,改善了国家的治安和经济形势。
但由于幕府权威的压制,限制了人民的发展,导致了部分人权利的受限。
2、经济面貌江户时代到来之前的日本,经济非常贫困,自然资源有限,人民的生产力也很低,经济发展缓慢。
但随着幕府的出现,各地的战乱得到了平息,社会变得相对安定。
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开始得到了很大发展。
当时,日本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其中,农业生产迅速增长,田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铁砂、煤炭等矿产资源得到开发,经济器具与农具得到改进,农民能够获得更高效率和更高产量的收成。
手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生产手工制品,纺织品和陶瓷制品等,逐渐获得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认可。
3、文化面貌江户时代,日本的文化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江户时代的文艺复兴为家康时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因为这个时期京都的城市状况获得了改善和提升。
因此,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歌舞伎和浮世绘的出现,逐渐影响着整个日本的文化命运。
在江户时代晚期,日本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当时,德川幕府尊重文艺制作和演出的作为,鼓励其发展。
这导致了日本文学、音乐、绘画等传统文化的繁荣,产生了一批文化名人,这些成就也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界的艺术面貌。
4、农业面貌在江户时代,农业是日本最主要的生产领域之一。
幕府政府大力发展农业,贯彻了农业先进化的理念,实施了若干农业改革措施,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
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
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
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
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内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
日本市政考察报告
日本市政考察报告篇一:日本城市化发展考察报告日本城市化发展考察报告作者:范毅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11期发布时间:2014/12/14 浏览次数:18次应日中经济协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日本城市化发展进行了调研考察,期间走访了日本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政府机构,实地调研了丰田市智慧城市、柏叶智能城市、东京站再开发等项目,并与松下、日建设计、丰田通商等公司高管进行交流。
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超过90%,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虽然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文化传统等方面与我国相似,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几个特征1.日本城市化走的是土地高度集约利用之路。
日本人地关系与中国比较相近,同样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
日本城市给人的印象就是建设密度非常高,一些传统的大城市,比如东京、大阪等城市人口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
在一些中小城市和新城,人口密度也并不低,比如我们调研的港北新城,区域面积为平方公里,现有人口已达万人。
这些新城与老城一样,建设密集度也很高,道路不宽,路网密集,但是商业比较繁华。
日本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权益,既鼓励土地所有者通过换地模式联合开发,也允许私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自行开发利用自有土地。
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采取多元化建设主体的方式,不同建设主体共同参与实现了土地的多元化利用,使得土地利用最大化,达到集约节约的效果。
而在我国城市开发,特别是在新城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主要是政府,政府为了获取高的土地出让价格,往往进行大尺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各类景观工程,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使得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2.重视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引导。
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非常重视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引导,在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内,轨道交通客运量所占比重超过5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也基本是沿着轨道交通线路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延伸。
东京传统与现代的日本都市
东京传统与现代的日本都市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既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又展现了现代化的繁荣和创新。
这座城市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呈现了世界瞩目的日本都市风貌。
本文将探索东京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古老的寺庙和庄严的神社。
浅草寺是东京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其三层塔楼和巨大的红色门楼成为东京的地标。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传统的宗教仪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严和内涵。
除了寺庙,传统的花道、茶道和歌舞伎也是东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道是一种将花卉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合理的摆放和搭配花卉,表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茶道则注重礼仪和平和的氛围,人们在宁静的环境中品味着茶的醇香。
而歌舞伎作为日本传统的戏剧形式,通过精彩纷呈的舞蹈和表演,展现了日本人民的故事和情感。
二、现代化的城市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东京逐渐成为现代化都市,拥有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现代建筑和城市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东京塔和新宿的摩天大楼群。
东京塔是仿制巴黎埃菲尔铁塔而建,是东京的象征之一。
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可以一览城市的全景,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繁华和壮美。
作为东京的商业和娱乐中心,新宿区拥有着高楼林立的摩天大楼群,如新宿中央公园大厦和红砖塔等。
这些摩天大楼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购物、娱乐和美食场所。
在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东京的繁忙和活力。
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京的魅力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中交融。
例如,东京的老街区保留了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商业氛围,同时也是时尚和创意的发源地。
浅草区的仲见世街道和银座区的歌舞伎座街道就是这样的代表。
此外,东京的美食文化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
无论是传统的寿司、拉面还是现代的创意料理,东京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选择。
人们可以在传统的饭店或者现代的餐厅中品尝到地道的日本料理,享受美食的乐趣。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22-06-06 阅读:12193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 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
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 年的时间,就完成为了欧美国家100 年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WDI ,2022),在1960 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 ,1975 年跃升至75.9% ,其后向来缓慢上升。
本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图 1 1890-2000 年日本城市化率一、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1.1 城市化起步阶段(1868~1930 年)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会萃。
1868 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
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在1868~1885 年间,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觅工作。
明治22 年(1889 年)开始设立市制,1890 年日本城市人口约为32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8%;1920 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国情调查时,城市人口约为1000 多万,占总人口的18%;在产业革命后期,1920 年到1930 年的10 年间,城市人口达到了1544 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4%,但当时绝大部份人仍生活在农村地区。
1.2 城市化停滞阶段(1931~1945 年)这期间,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个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31-1940 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 ,1940 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35%。
日本考察心得
日本考察心得日本考察心得篇1日本考察心得经过这次对日本的考察,我深感日本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下是我这次考察的详细心得。
首先,我在日本期间深刻感受到了日本经济的强大。
日本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在考察过程中,我了解到日本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等领域都有世界领先的企业。
此外,日本的科技实力也非常强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研发经费支出国之一。
这一点让我对日本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其次,日本的先进科技设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我在参观东京大学时,对那里的科研设施和实验室环境赞叹不已。
此外,我还参观了日本的一些高科技公司,例如东京电力公司和日本电信公司,他们的技术创新和科技应用让我大开眼界。
再者,日本的传统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我在参观京都的寺庙和神社时,感受到了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此外,我还品尝了日本的传统美食寿司和拉面,以及观看了传统的能剧表演,这些都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日本的文化底蕴。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些日本的教育机构,例如东京大学和日本教育大学协会。
这些机构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创新让我印象深刻。
我认为,日本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一些科技类、工程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可以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最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日本人的礼貌和素养。
无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在公共场合,日本人都非常有秩序,遵守规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这背后是日本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和对规则意识的重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这次日本考察让我受益匪浅。
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教育,日本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启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和进步。
日本考察心得篇2日本考察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日本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国家,其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东京现代化与传统相融的都市
东京现代化与传统相融的都市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一个兼具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都市。
它不仅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存。
本文将探讨东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留并融合其悠久的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一个独特的都市风貌。
一、现代化的东京东京作为一个先进的都市,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各类设施和服务。
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网络、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等无不展示出东京现代化的一面。
这里有先进的高速铁路系统,如著名的新干线,将东京与日本全国连接起来。
此外,东京还有先进的通信网络,包括光纤互联网和高速无线网络覆盖,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
二、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尽管东京现代化的速度迅猛,但城市的精神和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被抹杀。
东京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这座城市中,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寺庙、神社和历史建筑,如东京塔、淺草寺和明治神宮等。
东京的日本国立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览场所,展示了日本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此外,东京的传统艺术也在保持和传承。
传统日本歌舞伎剧院和能剧场每年吸引无数观众前来观赏。
同时,日本传统的茶道、日本舞和花道等艺术形式也在东京扎根,成为了东京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传统艺术不仅在东京本土受到推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三、城市规划与公共空间东京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东京有大片的公园和绿化带,如上野公园和新宿御苑,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东京还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以展示城市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
四、现代艺术与创新在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同时,东京也成为了现代艺术和创新的中心。
艺术展览和设计展示活动在东京频繁举行,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创新的平台。
此外,东京也是一座充满创新的城市,孕育着许多科技创业公司和独立设计师。
日本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日本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繁荣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也相对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日本文化和新兴的西方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和秩序。
首先,城市的布局经过细致的规划和划分。
城市通常由主要街道和大小巷道组成,道路宽度和走向都经过精心考虑。
这既有助于交通的畅通,也方便了城市的管理和日常生活。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布置,形成了整齐划一的景观。
在江户时代,城市的建筑风格也相当独特。
传统的日本建筑风格以其简洁、朴素、自然的特点而闻名。
而在江户时代,由于外来影响的增加,建筑风格也开始逐渐丰富多样。
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可以看到传统的日本风格建筑,如寺庙、宫殿和城堡等。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木结构,并具有独特的特征,如悬挑的屋顶、细致的木雕和传统的装饰。
它们展示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和谐的追求。
此外,江户时代的城市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西方建筑的影子。
随着对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兴趣增加,许多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来到日本。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并与日本的传统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带有欧洲式的装饰和工艺。
而在城市的繁华区域,西方风格的建筑越来越多,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独特景观。
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供足够的空间,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物的设计都着重考虑到交通和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控制。
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建筑活动,确保城市的秩序和安全。
在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中,也反映出了日本人民对美学和艺术的追求。
无论是传统的日本风格建筑还是与之融合的西方风格建筑,都展示了日本人民对美感和和谐的追求。
《一期一会:日本古城百景》笔记
《一期一会:日本古城百景》阅读随笔目录一、序言 (2)1.1 作者简介 (3)1.2 作品背景与目的 (4)二、日本古城概览 (5)2.1 日本古城的定义与特点 (6)2.2 日本古城的历史与发展 (7)三、一期一会的意义 (8)3.1 “一期一会”的概念解读 (9)3.2 一期一会的价值观与人生哲学 (10)四、日本古城百景介绍 (12)4.1 东京皇居 (13)4.2 京都金阁寺 (14)4.3 大阪城公园 (15)4.4 奈良东大寺 (16)4.5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 (17)4.6 宫崎县厳島神社 (18)4.7 镰仓大佛与镰仓高校前 (19)4.8 和歌山城 (20)4.9 长崎兴福寺 (21)4.10 大分县中津川城址公园 (22)五、阅读随笔 (23)5.1 从《一期一会》看日本古城的魅力 (24)5.2 古城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26)5.3 一期一会与日常生活 (27)5.4 古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28)六、结语 (30)6.1 对日本古城的感悟 (31)6.2 一期一会的启示 (32)一、序言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忽略了身边那些宁静而美丽的世界。
这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更是我们在忙碌之余,内心深处一直向往的地方。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往昔的故事与记忆。
每一座城堡、每一条小巷、每一片石板路,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一期一会:日本古城百景》正是这样一本带领我们走进日本古城世界的书。
它不仅仅是对日本古城美景的赞美,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对美好生活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日本古城的百般风情。
无论是金碧辉煌的京都皇宫,还是历史悠久的奈良东大寺;无论是风景如画的日光城,还是神秘莫测的松本城;无论是保存完好的姬路城,还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大阪城这些古城都将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日本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精髓。
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到日本古城的壮丽景色,更能够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与慰藉。
东京最古老街区风情
东京最古老街区风情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有着许多古老的街区,它们作为东京的文化遗产,展现着东京坊间的历史和风情。
本文将为您介绍东京最古老街区的特色和风情。
第一部分:古老街区的历史渊源东京的古老街区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东京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街区凝聚了世代居民的足迹,是东京最早的聚落,见证了东京的兴衰和变迁。
在这些古老街区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东京作为一个城市的源起。
第二部分:风格各异的街区1. 浅草寺周边区域浅草寺是东京最有名的寺庙之一,也是浅草区最古老的街区。
这里保留了许多传统日本建筑和文化街景,如仲见世街、雷门前的红灯笼以及小巷弯道间的传统店铺。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此感受日本的传统文化氛围。
2. 上野公园附近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都市公园之一,附近也有许多古老的街区。
其中,上野花月街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商业街区,保留了大正时期的建筑风格。
这里有许多小店铺、咖啡馆和特色餐厅,给人一种回到过去时光的感觉。
3. 代代木附近代代木是东京的一个繁华地区,但在这个现代化的街区中,也藏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街道。
比如,代代木神社是一个有着1400年历史的神社,其周边的小巷中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居民住宅,给人一种宁静和古朴的感觉。
第三部分:街区的特色活动和景点1. 庙会与传统节日东京的古老街区经常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节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
比如,浅草区的例大祭和深川不忍池区的花火大会等,这些活动中充满了传统的气息,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和习俗。
2. 博物馆与文化中心东京的古老街区也聚集了许多博物馆和文化中心,这些地方展示了丰富的艺术、历史和文化遗产。
比如,上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山手区的东京国际论坛等,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领略到东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3. 古民居和传统艺术在东京的古老街区里,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传统艺术工作坊。
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地方,了解传统建筑和艺术形式的魅力。
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
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王文元一、东京是新城还是旧城1945年二战结束前,东京遭到毁灭性的轰炸,如今的建筑物十有八九是新建的,但因此就断言东京是新城,未免过于武断了。
判定新城、旧城的标准在于文化传统是否保留完好,这是最关键的,市容市貌不过是文化传统的载体。
可以肯定地说,东京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旧城,虽然她远不如世界名城罗马、巴黎的历史悠久。
这一判断有以下三个依据:一是东京建筑物的风格与历史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化进程并未破坏东京的传统神韵。
东京的特点鲜明,不仅为日本人认同,同样为外国人认同,初来这里的外国人一般是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的。
二是东京的文化传统保留得较为完整,城市的民俗风情浓厚,特别是作为传统活动,年中行事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传统节日也保留着原来的功能,传统节日的场面与几百年前并无两样。
三是东京现在的功能分区与历史形成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保留了原貌。
皇宫坐落在市中心,连护城河都保留原样,古建筑群落绝大部分还在,比如著名的浅草寺商业街就保留得完好无缺。
因此,东京算得上一个传统的旧城。
二、东京旧城保护的主要措施东京的旧城保护,得益于以下四个措施:一是土地制度。
日本没有实行彻底的土地私有,名义上土地归国家所有。
但是在使用权上是高度分散的,没有个人、企业或机构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这是旧城风貌得以保留的最基本的保证。
在土地垄断的场合,垄断者可以对城市进行主观的改造,个人意志很容易强加给城市;土地分散,辅之以法律法规,就比较容易保持城市的风貌,不使其发生过大过激的变化。
因为一个个土地所有者只占据一小块土地,左右不了城市的总体布局。
在这种场合,听从市场与客观规律主宰就成为可能。
二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城市规划的保证。
每次修订城市规划都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及细则,使得城市规划有法可依,得以落实。
《城市规划》法律文件是城市发展建设法规中的宪法,在宏观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细则很详细,比如什么地点允许建筑物建多高、地下建多深都有具体规定,违章必究。
日本京都和风文化的古城韵味
日本京都和风文化的古城韵味日本京都,作为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承载着浓厚的和风文化氛围。
其古城韵味,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传统习俗中,更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目的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索日本京都和风文化的古城韵味。
一、建筑风格1. 传统日式建筑京都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和韩国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在京都,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日式建筑,如寺庙、神社以及传统民居。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搭配传统的屋顶样式,如彩绘琉璃瓦和晴雨板,完美地展示了日本建筑的精致之美。
2. 庭院设计京都的建筑不仅注重内部结构和装饰,同样也非常注重庭院的设计。
庭院是仿造自然景观,以石、水、植物等元素构成,形成了与建筑相辅相成的美感。
在京都的庭院中,常见的设计手法包括枯山水、回廊、精心修剪的小树等,营造出一种恬静而雅致的氛围。
3. 建筑色彩京都建筑的色调往往以自然色为主,如红、黑、白、自然木色等。
这些颜色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为建筑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氛围。
此外,京都建筑中的彩绘也是一大特色,如金阁寺和银阁寺等等,都拥有绚丽多彩的彩绘,为建筑增添了一抹美丽色彩。
二、传统习俗1. 茶道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都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京都,可以参观到众多传统的茶室,了解茶道的精髓。
茶道强调的是内心体验和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泡茶、品茗等活动,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2. 和服文化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饰,也是京都和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京都的一些特定场合,如祭典、婚礼等,人们仍然穿着和服。
和服的设计精巧、色彩丰富,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
3. 花鸟文化京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受到许多艺术家的青睐。
花鸟画作为聚焦自然美的艺术形式,在京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京都的一些寺庙、公园都供应了绘画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学习花鸟画,并感受大自然的灵感。
三、文化底蕴1. 传统节日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樱花节、时装秀等。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19世纪中叶,日本被西方列强迫不得已地打开国门,进入了一个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
这个过程中,日本社会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整个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近代以来,日本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的漫长转型过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政治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由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武家大名和朝廷贵族手中。
而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了一条向西方民主制度靠拢的道路。
明治维新派立宪政体制的形成,奠定了日本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治体制也逐渐走向了民主共和的方向。
二、日本经济的飞跃近代日本也经历了一场从落后到崛起的经济革命。
在岛国封闭的年代里,日本的经济十分落后,也无法与欧美列强抗衡。
自19世纪中叶开始,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和科技,大力发展实业,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经济发展中,日本秉持了“市场主义+国家干预”的发展思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强化低成本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同时保护本土企业,发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已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三、文化变革和价值观变迁在整个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革和价值观变迁也是重要方面之一。
在社会文化中,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在价值观念方面,封建主义和等级制度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观念。
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习惯,进一步拉近了日本与西方社会的距离。
四、社会风貌的变迁在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之后,整个日本社会的面貌和风貌也实现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民的生活方式方面,近代之前和之后的日本人的差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江户时代的宿场町研究
江户时代的宿场町研究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以当时的政治中心江户(现在的东京)命名。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而宿场町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江户时代的宿场町进行研究,探寻其在当时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宿场町的起源和发展宿场町是江户时代的一个特殊现象,它是由于战国时代的国土统一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交通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宿场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宿场町最早起源于江户城(现在的东京都)周围。
宿场町通常位于道路的两旁或交通要道上,为前来交通的商人和旅客提供食宿和商业交易的场所。
宿场町内通常有各种旅店、酒肆、商铺等设施,也因此成为了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宿场町逐渐在日本的主要城镇中兴起,成为了当时城镇的经济中心。
在江户时代的后期,宿场町已经成为了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宿场町的商业特点和影响宿场町的商业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商业形态和商业活动中。
首先是宿场町内的商业设施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行业和商品。
在宿场町内,不仅有旅店、酒肆等为旅客提供食宿的场所,还有各种商铺、茶楼、戏院等为人们提供娱乐和购物的场所。
宿场町成为了当时城镇内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其次是宿场町内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旅客前来。
这不仅推动了商品和资金的流动,也促进了城镇和乡村的经济联系。
宿场町内商人之间的竞争也使得商业活动更加活跃,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
宿场町也是日本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宿场町内,不仅有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也有各种文字、书籍、画作和器物等文化产品的交易,极大地丰富了当时日本的文化内涵。
宿场町在江户时代的日本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商业特点和影响深远而多样化。
宿场町在江户时代的当时社会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本城市风貌变迁的考察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日本较好地调整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功实现了新旧城市建筑的和谐共存。
本论文以京都为例,为了探究影响日本城市风貌变迁的诸多社会要素,对其传统与现状进行考察。
并从人口移动和社会分化的视点出发,提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保护的难点和要点。
最后,以这些为参照,提出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取得经济发展与保护继承传统的平衡。
标签:京都;城市建设;居民;地域共同体本文以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为对象,以明确日本的传统城市变迁的过程和形成条件为目的,主要从京都的居民和城市共同体的侧面进行研究。
为此,笔者走访了京都、奈良、镰仓,以及西安、大同、乌镇等日本和中国多地古城镇。
通过调查相关文献资料,并实地调研京都的传统街区,考察祇园祭等传统民俗活动,来展开事例研究。
以京都的古代传统和近代化变迁为轴线,着重分析居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1、京都城市的传统与现状1.1 祇园祭与共同体的传统从平安迁都(974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京都在一千多年历史中作为日本的国都而繁荣。
众所周知,世界史上,千年古都并不罕见。
汉唐的长安、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爾、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都是世界性的大帝国首都。
而未受到大规模的外族入侵、破坏,古代的文化、礼仪能够保留到今日的千年古都,恐怕在京都之外很难找到。
其街道以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洛阳的条坊制为原则纵横交错,传统的町家依旧保留着。
特别是平安时代以来的精神风土尚未消失,例如代表日本祭祀文化的祇园祭。
9世纪的平安时代,大量人口因为疫病的蔓延丧生。
为镇压怨灵,出现了御灵祭祀。
以贞观5年(863年)的御灵会为始,以祇园社(现:八坂神社)为中心,民众开始自发地举行祭祀活动。
祇园祭的参加民众,以参与祭祀活动为契机,与邻人和其他居民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交换。
以此,祇园祭作为每年的盛会,凝聚了居民,起到长期维系城市共同体纽带的作用。
如果没有发生彻底的城市破坏和人口流失,象征地缘结合的祭祀就不会断绝。
反过来,这样的传统祭祀活动如果继续举行,城市风貌和居民气质这样的地方认同感也会存续下去。
1.2 近代迁都带来的衰退与复兴近世日本由于德川幕府的和平体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特别是商人阶级的实力有所增强。
1700年前后,江户(东京)的人口接近100万,大阪和京都也超过了30万。
京都在丰臣秀吉的城市改造下,实现城下町化,人口大幅增加。
江户时代末期,京都是仅次于江户和大阪的人口大都市。
然而,随着明治维新的迁都东京,公家和大名离开京都,与皇室保持商业关系的商人们也破产、或者迁往东京,京都人口大量减少。
近世后期约30万人,到明治初期衰减为23万人,与东京的人口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京都被横滨、名古屋、札幌、神户逐渐超过,现在是日本第七大城市。
可见,随着近代迁都,带给京都的影响是人口规模与排位的下降。
其次,从产业的角度看,以西阵织、友禅染这样的纤维产业为首,19世纪的京都作为产业都市而繁荣。
此后,由于明治时代的近代化风潮(殖产兴业),京都市政府积极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第二琵琶湖疏水开通-发电-运河”、“上水道建设”、“道路扩建和城市电车”这三大工程,成功实现城市的近代化改造。
进而,传统产业的业者们在持续的革新和导入近代西洋技术方面下苦工,在纤维工业上使用发电而来的电力,谋求产业复兴。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京都在引进新产业的同时,也在努力守护传统产业。
现在,京都市上京区的西阵织会馆,通过史料展示、和服秀、和裁体验等,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传统产业的魅力。
而在京都城市建筑样式方面,低层高密型(低楼层-高密度)住宅是其显著的特征。
近代化的城市建设上,低层高密型住宅没有全部拆除,可以说京都慎重地保留了传统的风貌。
为明确京都传统与近现代建筑物的分布特征,笔者使用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平成22年(2010年)国势调查小地区数据,用GIS软件MANDARA,探究京都市中心高层建筑的居住人口的分布特征。
采用京都市上京区、中京区(即京都市中心核心地区)的11层建筑以上的共同住宅居住户数的数据,分层设色在地图上表示,并在Google Earth上考察其空间特征。
从图1来看,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图的西南部(即中京区的四条通与山阴本线交汇的壬生寺附近、四条大宫、四条西院之间的地带)。
相反,东北部的京都御苑附近(即上京区东部),几乎没有高层建筑。
而在东南部的乌丸、乌丸御池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进一步来看,在Google Earth上扩大京都市区(3D街景),乌丸附近零星分布的、四条大宫附近集中分布的高层建筑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
作为对比,京都御苑附近,像传统的京町家的建筑物很多,有着浓厚的古代平安京一般的氛围。
可见,京都在近代化城市改造上,保留了低层高密型住宅的传统。
正因为有这样的工夫,不论时代如何改变,传统的城市风貌能够保留下来,“京都”这一地方感也能够存续。
2、与变迁相关的诸要素本章节从居民的视点,考察京都城市风貌变迁要素,即居民是如何影响这座城市。
城市风貌变迁的诸多因素上,有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宗教文化观念、或者战争破坏等多方面。
而根本上来说,可以认为落脚点都在城市的主体——居民上。
具体地说,人口的增减、居民的产业、组织等因素,会对城市风貌和繁荣程度带来很大影响。
2.1 居民的流动性及产业形成方面纵览京都的历史,比起战乱,和平岁月更为长久。
破坏乃至荒废的危机主要有三次,即安元三年(1177年)的大火和之后的治承-寿永内乱、跨度十年的应仁-文明之乱、以及之后的明治迁都。
伴随着大火、战乱与迁都,虽然招致一时的城市破坏和人口剧减的危机,却并未彻底毁灭京都。
内乱平息之后,京都再度繁荣,历经千年作为日本的国都。
而从人口的流动性方面考察,比起大陆,岛国日本人口移动较少。
整个古典时期,日本几乎没有遭受外族入侵之虞,而可以形成大规模聚落的平原、盆地与海岸被延绵不断的山脉分割破碎,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移动。
京都所在的近畿地区对于日本而言,是如同蜂腰一般的重要地区。
尽管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核心地区,却并未发生剧烈的人口移动。
京都是群山环绕的盆地,周边缺少可以实现大规模人口往来和居住的平原,这样的地理状况也成为阻碍人口移动的因素。
如是,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人们很少会迁移到其他地方,长久以来在本地继续生活下去。
传承家业、举行民俗活动、城市风貌也得以长久维持。
总体来说,居民的低流动性,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长期安定社会的状态。
历史上曾经遭受三次灾厄的京都,在一度人口减少和城市破坏后,城市的性质与产业方面也在克服灾害影响后,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
治承-寿永内乱后,净土真宗、禅宗、法华宗发展,京都从政治城市向宗教城市转变。
应仁-文明之乱后的复兴中,以西阵织为首,近世工商业大步发展。
而在明治迁都之际,京都也未曾止步,大胆地迈向近代都市。
2.3 城市传统的保存及新开发的具体策略对世人而言,“京都”这个城市的印象,一般会围绕着“传统”与“古都”这样的关键词。
然而,这只是它的一面。
京都是一座拥有14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上远远超过奈良、镰仓等传统城市。
如GIS统计地图所示,乌丸-河原町这样自古以来的城市中心,亦矗立着高层建筑。
与此同时,传统样式的京町家也有分布。
京町家代表了近世为止的传统建筑,可以看到木造建筑精细的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是城市景观的典型。
京都市内町家的景观,例如下京区船鉾町长江伊三郎商店内的“袋屋”、中京区六角町的吉田家住宅、下京区矢田町的杉本家住宅(京都市指定有形文化财)等,多处可见。
而在鸭川之畔,有从町家改造的茶室,特别是日暮后,能感受到古典的氛围。
市中心的大马路上,行人往来,高楼耸立,而附近的街巷却很安静,很多町家相连,没有冲突感地共存着。
之所以能够切实感受到这样的风景,是因為京都所特有的调和性。
京都的町家,因为遭受战火破坏较少,保留了昔日的棋盘状(古代条坊制)的形态和传统的建筑样式。
这是京都的幸运,也是京都人的骄傲。
但这并不意味着京都的城市性格就是保守主义。
其性格亦非革新主义。
不如说是京都人基于这二者,调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之共存。
例如,京都市内的麦当劳店面,为了使之与城市氛围相适应,一律采用朴素的颜色(灰色系)。
进一步说,京都人在守护京都特征的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与现代化。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民与政府充满弹性的智慧与积极的行动。
尤其是京都市政府方面,1930年制定了都市计划法与市区建筑法。
1966年制定了古都保存法,以保护景观胜地。
之后,根据1972年制定的京都市市区景观条例,进行城市景观的保护、建设。
景观条例在划定“美观地区”、“巨大工作物规制区域”的同时,为了传统的城市的保存,也划定“特别保全修景地区”。
进入21世纪,对于京町家的保存和历史性景观的维护,社会性关注提高,2004年景观法制定。
2007年修正的京都市景观计划中,市区景观的维护的基本方针确立。
据此方针,昭和初期形成的市区部分(北大路通、东大路通、九条通、西大路通围成的范围)作为景观形成的重点地区。
而对于町家,以市町村的计划策定为前提,目的是国家在财政、税制方面,积极地推进建筑物的复原、带动旧街道的再生、支援祭祀等传统文化活动。
3、结论与展望3.1 两个平衡的实现京都的魅力之源在于实现了两个平衡。
首先是传统与革新的平衡。
京都人有着对于时代变革的敏感,和把握世界潮流的觉悟。
不落后于时代,去学习先进的事物。
这种实用主义的性格,不仅仅是京都人,也是日本人所共有的性格。
与此同时,不舍弃传统的事物,而是将其保留和改造,使之更加辉煌。
换言之,彻底的革命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伴随着激烈的苦痛,也有全盘皆输的风险,京都的城市建设避免那样极端的做法。
京都人面向未来的同时,把握着传统与革新的平衡。
其次是政府与民间的平衡。
在京都的城市景观建构上,政府方面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方居民的积极行动。
保存抑或开发,伴随着这一城市建设的景观论争,政府和居民共同探讨。
双方尽可能避免过激的行为,致力于互相交换意见。
而在社会文化活动方面,町内会等民间组织又起到维系地域共同体的作用。
政府与民间相互承认存在价值,为了京都的更好发展而互相提携。
3.2 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国各地都在迅速展开城市开发。
伴随着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人口移动,城市面积扩张、新的高层建筑不断耸立。
与此同时被视为低效率的古城区也在走向消失。
例如江南的很多水乡古镇,河川污染、建筑物拆除、居民离乡。
或者,作为文化遗产的原济南火车站,由行政力量强制拆除,如此事例亦不罕见。
另一方面,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古都复原热潮也被掀起。
诸多历史名城的改建中,名为复原,实为拆除传统建筑,重建带有现代风的“古城”。
更有以文化事业为名义,推进过度商业化的观光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