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编排】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2020年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练习试题与答案
![2020年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练习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e30854a8114431b80dd83b.pn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统计学理解错误的是()。
A.统计学研究的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B.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C.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D.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2、整个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是()。
A.应用统计学B.理论统计学C.描述统计学D.推断统计学3、以下属于由变量值所组成的总体的是()。
A.某地区的工业生产情况B.全国人口状况C.一批产品的质量状况D.某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4、要考察某一段河流的水质污染情况,其研究个体可以是()。
A.该段河流中的全部水B.每立方米水域C.附近流域中的全部水D.该段河流中的生物5、用居民收入解释支出时,收入为()。
A.变量B.因变量C.内生变量D.离散变量6、最精细的测度计量尺度是()。
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距尺度D.定比尺度7、结构相对指标是指()。
A.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的比率B.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C.指本期(报告期)数量与过去某期(基期)相同性质数量的比率D.某个总体对另一个总体或某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同一指标数值的比率8、货币需求量的弹性系数属于()。
A.弹性相对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D.结构相对指标9、社会成员政治活动参与程度属于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中的()。
A.社会生活主体状况B.社会物质生活C.社会精神文化生活D.社会组织管理10、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是()。
A.思维活动B.社会活动C.经济活动D.实践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统计学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可分为()。
A.理论统计学B.描述统计学C.应用统计学D.推断统计学E.抽样统计学2、统计学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可分为()。
A.理论统计学B.描述统计学C.应用统计学D.推断统计学E.抽样统计学3、统计总体包括()。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03c266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5.pn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1、社会再⽣产核算五张表的中⼼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五张基本核算表的中⼼是国内⽣产总值表。
2、国民财富按来源分为国民财产和⾃然资源3、进⼝总值⼤于出⼝总值的差额称为逆差4、当现⾦收⽀⽐例系数⼩于1时说明收⼊⼤于⽀出5、政府消费的受益对象是全社会6、社会劳动⽣产率是⽤来反映什么的?(宏观经济效益是评价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之⼀。
主要分析指标有:①最终产品率②社会劳动⽣产率③资⾦产出弹性系数。
|是每⼀从业⼈员在⼀年内所创造的价值,数值越⾼,说明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7、计算建筑⼯程产值采⽤的是什么价格?(预算价格计算)(建筑⼯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施⼯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产值差额)8、性⽐率若低于100,表明⼥性⼈⼝多问题9、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10、研究某⼚所⽣产的⼀批机床的质量,则该批机床为总体表现11、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存储五分之四的⼏个储蓄所进⾏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般情况,则这是典型调查⽅式12、数量指标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13、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14、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等于115、在某⼀变量数列中,某变量值为零,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何平均数16、⽤⽔平法检查五年计划的执⾏情况适⽤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期,还是五年累计应达到的⽔平适⽤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期17、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时期数列18、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基期下降4%,产量增加4%,产品总成本变化为总成本=单位成本×产量Y=a(1-4%)b(1+4%)=(a-4%a)(b+4%b)=ab+4%ab-4%ab-0.16%ab=ab-0.16%ab19、按总量指标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名词简答集合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名词简答集合](https://img.taocdn.com/s3/m/b53437d7941ea76e58fa04f9.png)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次数分布数列2-37答: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27.总指数5-133答: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
28.季节变动4-125答:季节变动指现象在一年内随着季节更换形成的有规律变动。
29.回归分析7-215答: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
30.生产税净额11-322答: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27.劳动力资源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
28.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
29.品质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
30.国内总产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物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统计调查答: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得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27.抽样平均误差答: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28.国民财产答:国民财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等。
29.价值量指标答:价值量指标是指采用货币单位计量的统计指标。
30.货币流通量答:货币流通量是指流通中实际存在的现金总量,也就是M。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不变价格11-308答:亦称固定价格或可比价格,指用同类产品某年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产值。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449548852458fb770b5693.png)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单项选择题是对最基本知识的考核,既考记忆,也考理解,在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备选答案是正确的,备选答案具有相似性,要求考生掌握知识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
这种选择应该是熟练面迅速的,且不会作的题目不可空白不选。
1.统计认识的对象可概括表述为()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质量方面②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③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方面④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2.流量和存量()①都只能用总量指标表示②都不能用总量指标表示③都是从一定时期意义上核算的④都是从一定时点意义上核算的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的是()①某人的工资②某人的月工资780元③工资总额④职工的平均工资4.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①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②调查的组织方式③调查取得的资料是否是全面性的资料④调查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5.单项数列一般适用于()①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不大②连续变量分组③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较大④品质标志分组6.1998年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比上年增长10%,实际执行的结果比上年增长12%,则该企业1998年末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①120%②20%③102%④101.82%7.某鞋厂为了生产鞋,只有()才适合于作为总体的代表值①算术平均数②众数③调和平均数④中位数8.已知甲、乙两班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和75件,其日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10件和14件,则()①甲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大的代表性②两班组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③乙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大的代表性④无法判断其代表性的大小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相比()①前者一定大于后者②前者一定小于后者③两者相等④无法判断10.回归方程“y = 100 + 0.8x”中的回归系数表示:当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①增加0.8个单位②增加100个单位③平均增加0.8个单位④平均增加100个单位11.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用在于()①进行统计预测②消除或消弱短期内偶然因素对时间数列的影响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④消除季节变支的影响12.若平均工资的可变构成指数为134.5%,职工人数的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平均工资的固定构成指数为()①139.67%②39.67%③129.52%④71%13.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等于()①出口商品换汇率②出口商品盈亏率③出口商品增殖率④外汇增殖率14.就业率是在业人口总数与()之比①待业人口②在业人口+ 待业人口③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④适龄劳动人口总数15.下列反映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是()①社会总成本净产值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资金增加值率④资金利税率16.国民经济可供使用额与国民经济生产额之差为()①进口额②出口额③损失额④进出口总额17.我国对外贸易统计中规定()①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②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均按到岸价格计算③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均按离岸价格计算④出口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进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18.国际收支总量平衡分析中的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①经常项目收支差②资本项目收支差③经常项目收支差+ 资本项目收支差+ 误差和遗漏④经常项目收支差–资本项目收支差–误差和遗漏19.在我国,若工农产品综合比价指数连年皆为100%,从价值的观点看()①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②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农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③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工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④无法判断两者地位的高低20.社会产品生产统计的主体原则是()①国土原则②国民原则③常住单位④整体原则21.下面采用有名数表示的统计指标是()①结构相对数②比例相对数③强度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22.由若干个企业的产品产量(x)与生产费用(y)的资料所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 = 120 + 1.8x,利用该回归方程()①只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②只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③既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也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④既不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也不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23.不应作为国民生产活动统计的是()①农民的承包活动②个体商业活动③居民家务活动④学校教育活动24.我国目前的资金流量核算范围是()①只核算金融交易②既包括金融交易也包括总储蓄和实物投资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仅包括金融交易,还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④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包括金融交易,也不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25.国内生产总值与物质产品净值的关系为()①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②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③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④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多项选择题有五个备选答案,五个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最多也只有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国民经济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fa857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a.png)
国民经济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题目】以下是国民经济统计学考试题,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2.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如何计算?3. 什么是经济增长?如何计算?4. 什么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 什么是物价总水平?6. 什么是投资?如何计算?7. 什么是对外经济贸易?如何计算经济贸易平衡?【答案】1. 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国家整体经济的总规模、总量、结构、运动和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经济活动。
它涉及到计量、核算和分析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数据,包括生产、收入和支出等。
2.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计算GDP有三种方法: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产出法是将国内生产的各种产品按市场价值相加,收入法是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支出法是将最终产品的支出相加。
3.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的计算方式是:当前年度GDP-上年度GDP ÷上年度GDP ×100%。
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数。
它的计算方法是在不同时期测量和比较相同品种和规格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然后将这些价格加权平均,以得到CPI。
5. 物价总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商品和服务总体价格变动的综合表现。
它是用价格指数变化值来计算的,反映了物品和服务的总体涨跌情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6. 投资是指将借入的、筹集的或拥有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行为。
它的计算方法是: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货币资金净增加。
7. 对外经济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
经济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货物和服务、资本和转让费用等的收支平衡情况。
计算方法是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970b1edd26fff705cc170a30.png)
简述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P36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两个组成要素:1、分组2、次数,即频数简述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P108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
发展速度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
1、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时期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
2、定期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序,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P376国际收支表—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
国际收支表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
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特定时点上常住单位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状况,及在一定时期内存量的变化。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表式:1、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益、经常转移2、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金融项目3、储备资产4、净误差与遗漏试述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并举例说明。
P204客观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
这种数量关系分为:函数关系、相互关系。
1、函数关系—是指现象间存在的严格依存、确定的关系。
2、相关关系—是指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非确定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关关系的特点:1)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数量上的依存关系2)现象之间数量上的关系不是确定的相关关系的种类:1、根据相关关系的方向,分为:正相关、负相关2、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单相关、复相关3、根据相关的形式不同: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4、根据相关关系的程度:不相关、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
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3、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2bdbca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0.pn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1、简述常用的相对指标的种类。
2、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4、简述相关关系的种类。
5、简述指数的种类。
6、简述等距抽样的特点。
7、简述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
8、简述基本核算表的内容。
9、简述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10、简述商品流通的基本分类。
1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
12、简述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内容。
13、简述利用移动平均法求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注意事项。
14、简述类型抽样及其分类。
15、简述资金流量统计具有的特点。
16、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7、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18、简述劳动资源的特点。
19、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的意义。
20、简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结构。
21、简述森林资源统计的内容。
22、简述统计的涵义。
23、简述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24、简述如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5、简述统计调查的意义。
26、简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27、简述对信贷收支差额的收支方法。
28、简述主导产业判定分析的四个指标。
29、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容。
30、简述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1、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许多种。
常用的相对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统计指标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1)普查: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三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简答题(已排版)
![国民经济核算简答题(已排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a474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a.png)
国民经济核算简答题(已排版)1.简述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代表自身拥有资产和负债,从事各种交易活动,负有法律责任及对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财务决策的经济活动单位。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所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
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2.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什么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管理服务。
2)从内容上说,揭示国民经济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3)从方法上说,通过系统的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描述。
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述国民经济核算分类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国民经济的经济主体分类,其他均为经济特征分类。
分类体系建立在经济主体和交易分类的基础上:(1)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经济主体分类。
(2)生产领域中的分类是为反映产业结构、总供给结构及生产率计算和经济结构分析服务的。
(3)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中的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为分析收入分配结构服务。
(4)在最终使用领域,消费按政府和居民消费目的分类,是为分析政府职能作用和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服务的;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的各种结构和联系。
对非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是为投资品需求结构和资本生产率或技术进步分析服务的。
4.国民经济核算用哪些主要总量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阶段和联系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
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
3)在最终使用阶段,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本形成和金融市场分流。
国民经济概论
![国民经济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38f19b360cba1aa811da9d.png)
一、名词解释1、离散变量:指变量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如工人人数、机器台数。
2、变量值: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为标志值。
3、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4、统计总体: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5、统计指标体系: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6、标志: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二、简答题1、简述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一是统计活动。
二是统计资料。
三是统计科学。
2、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和算出来的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活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统计分组: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2、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3、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4、典型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一组的总体单位数。
7、统计标准化: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d9b3d4dd88d0d233d46a76.png)
一、名词解释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016f8f89eb172ded63b771.png)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卷(课程代码 00065)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l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的比率称为A.结构相对指标 B.比值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2.将总体中各个个体按照某种特征值的顺序排队,然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个体组成样本的抽样方式是A.等距抽样 B.分层抽样 C.整群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3.下列选项中,属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是A.指数分布 B.二项分布 C.正态分布D.均匀分布4.已知某班级8名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分)分别为64、65、72、75、79、84、86、95,则这8名学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极差为A.22 B.25 C.30 D.315.已知某变量的平均差为20,算术平均数为200,则平均差系数为A.0.1 B.10 C.180 D.40006.重复抽样条件下,样本均值标准误的计算公式为7.若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2,则所建立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一定为A.零 B.负数 C.正数D.-l8.下列选项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A.年销售额数列 B.年末人口数数列C.年末库存额数列 D.年末存款余额数列9.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环比发展速度A.之和 B.之差 C.之积D.之商10.客观现象由于突发事件或偶然因素引起的无规律性的变动称为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D.不规则波动11.物流业属于A.制造业 B.第一产业 C.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12.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损耗总值称为A.总产值 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D.国内生产净值13.下列选项中,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A.相关系数 B.回归系数 C.基尼系数D.恩格尔系数14.债券和商业票据属于A.股权 B. 贷款 C.债务性证券D.存款15.设P为商品价格,g为销售量,则帕氏物量指数的公式是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倦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https://img.taocdn.com/s3/m/87f44b5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4.pn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一、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与作用1.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指标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的活动。
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信息手段,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数据依据。
2.国民经济统计的作用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管理、政策制定、企业经营和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从而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最后,国民经济统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助于深入探讨经济现象和规律。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1.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定期统计调查和不定期统计调查。
定期统计调查如年度、季度、月度等,不定期统计调查则针对突发事件或特定问题进行。
统计调查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行政记录等。
2.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计算等处理,形成具有可比性、规律性的统计指标。
统计整理的方法包括频数分布、统计图表、指标计算等。
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解释,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规律和趋势。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
三、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1.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统计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统计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2.国民经济结构统计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主要包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变化。
3.国民经济效益统计国民经济效益统计主要包括经济效益、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评价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可持续性和和谐性。
四、国民经济统计的应用领域1.政策制定与评估国民经济统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经济发展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政策制定和评估。
国民经济(简答题)
![国民经济(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f128cf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7e.png)
国民经济(简答题)第一章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等,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
2.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是指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整体的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3.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国外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其中还有附属表对其进行补充。
核算内容:反映物质产品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第一阶段: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的建立和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第二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1985-1992年)。
第三阶段: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特点:(1)扩大了核算范围(2)充实核算内容(3)改进核算方法(4)提高国际对比能力。
第二章1.什么是机构单位、常住单位、经济利益中心、基层单位、经济领土、经济流量和存量、交易,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机构单位是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承担债务,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单位进行经济交易,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2)常住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考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42a5fed1f34693dbef3e05.png)
第一章1、统计学(名词、选择):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学的性质(简答、选择):1.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2.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3.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3、统计学的分类(选择):1.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理论和实践);2.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的第一步)和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4、总体/统计总体(名词、选择):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整体。
5、个体(名词、选择):总体中的每个个体事物。
6、总体容量(名词、选择):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
用N表示。
7、样本(名词、选择):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出出来,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子集。
8、样本的特点(简答、选择):1.样本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2.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3.样本是总体的代表;4.样本的随机性。
9、变量的分类(选择):1.属性变量和数字变量(按取值是否可用数字来区别);2.离散变量(不会出现小数如人数、设备台数等)和连续变量(会有小数出现如身高、收入等)(按取值是否连续来区别);3.确定性变量(方向性如职工人数、设备台数等)和随机性变量(偶然性如价格水平、基本面等)(按变动是否具有确定性来区别);4.因变量(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支出)和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如收入)(按因果关系位置来区别);5.内生变量(研究范围体系决定农产品供应量需求量价格等)和外生变量(体系范围外决定并影响内生变量如资源、天气、投资等)(按是是否由研究对象体系范围内来区别);6.实在变量(实际存在的)和虚拟变量(人为规定的数字如合格为1不合格为2等)(按取值是否有客观性来区别)。
10、统计指标(名词):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
11、测度计量尺度(简答、选择):1.定类尺度(按类别划分如性别,不能用数值和等级顺序计量的);2.定序尺度(按顺序或分等划分如产品的优良中差等级、满意度等,不能直接用数值的);3.定距尺度(按特征的差距划分如海拔、温度等,数值间不存在比例关系);4.定比尺度(按绝对数量大小划分如产品产量等,具有绝对零点,数值间存在比例关系)。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名词简答论述重点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名词简答论述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79ce13c281e53a5802ff32.png)
国民经济核算: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特定时点上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示及其组成部分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测定,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全貌。
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单位在某一时点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存量及金融资产和负债关系的平衡表,它是由机构单位和资产负债项目纵横交叉组成的矩形阵。
国民经济流通:指经过生产环节之后出现的社会产品从商品的生产者向商品的使用者转移的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考察,国民经济流通泛指一切生产成果的流通,从狭义的角度来考察,国民经济流通仅指有形产品货物的流通。
商品流通的特征:商品流通必须是物质产品的转移。
2、商品流通必须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3、商品流通必须是改变所有权的商品转移。
最终消费核算统计必须遵行的原则:1、使用和生产范围相一致的原则。
2、消费支出和货币支出区别开的原则。
3、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原则。
4、耐用品消费原则上应采用分期分摊的原则。
国民财富:一国或一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拥有的所有财富的总额,它是衡量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国民财产,指一国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它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但不包括自然资源。
社会产品:一定时间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个概念包括以下特征:社会性、生产性、劳动性、有用性、时期性。
国内总产出: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的常住单位所生产的所有货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和,它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服务产品的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以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宏观经济指数:反映宏观经济综合运行情况的综合指数,它是以增加值为权数对各行业景气指数进而加权计算而得到的综合指数。
国民经济效益:以全社会或国民经济运行对对象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生产的生产要素消耗水平。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模拟题(一)及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模拟题(一)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f29f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74.pn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到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经济发展速度属于()。
A.变异指标 B.时点指标C.绝对数指标D.相对数指标2.下列选项中,属于随机抽样调查方法的是()。
A.定额抽样 B.便利抽样C.立意调查D.分层抽样3.设P为商品价格,q为销售量,则拉氏物量总指数的公式是()。
A.∑∑qpq11pB.∑∑qpq111pC.∑∑qpq1pD.∑∑qpqp11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央银行利率的是()。
A.债券利率 B.再贷款利率C.再贴现利率D.准备金存款利率5.将一组由小到大排列的变量值分成四等分,然后用第1个四分位数减去第3个四分位数所得差的绝对值称为()。
A.极差 B.方差C.标准差D.四分位全距6.职工收入属于()。
A.离散变量 B.属性变量C.连续变量D.分类变量7.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时,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A.互斥性、及时性B.及时性、完备性C.完备性、准确性D.互斥性、完备性8.下列选项中,属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是()。
A.二项分布 B.正态分布C.均匀分布D.指数分布9.当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C.不相关D.复相关10.下列选项中,可以量化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是()。
A.散点图B.直方图C.相关系数D.弹性系数11.年初人口数属于()。
A.时期指标 B.相对数指标C.时点指标D.平均数指标12.若回归方程为y=500-0.8x,则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曲线相关 D.指数相关1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建筑业 B.餐饮业C.电力生产业D.农业14.下列属于属性变量的是()。
A.年龄B.收入C.文化程度D.消费支出15.就业率的计算公式是()。
A.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B.劳动力总数/就业人数C.失业人数/就业人数D.就业人数/失业人数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75b3b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a.png)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国内生产总值(GDP)2. 国民收入(NI)3. 支出法4. 生产法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答案: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全部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市场价值总和。
2. 国民收入(NI): 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新增价值,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等。
3. 支出法: GDP核算方法之一,通过计算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
4. 生产法: GDP核算方法之一,通过计算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部门生产的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增加值来核算GDP。
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由联合国统计署制定的一套全面的、系统的、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核算体系,用于描述经济活动及其结果。
二、填空题(5道题)1.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分别是____、____和____。
2. 支出法GDP的四大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和____。
3.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____。
4. 恩格尔系数是指一个家庭中____在总支出中的比重。
5.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终消费支出包括____和____。
答案:1.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2.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3. 经济增长速度4. 食品支出5.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GDP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
a. 生产总量b. 生活水平c. 经济健康状况d. 收入分配情况2. 下列哪一种支出不包括在支出法GDP中()。
a. 消费支出b. 投资支出c. 政府购买d. 转移支付3. 国民收入等于()。
a. GDPb. GDP -折旧c. GDP -间接税d. GDP -折旧-间接税+ 补贴4. 下列关于生产法计算GDP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包括所有企业的总收入b. 仅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c. 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d. 包括所有产品的市场价格5. GDP平减指数主要用来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简述统计地三种涵义及它们之间地关系。
-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地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地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地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地统计数字资料。
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地方法科学,其目地是探索统计数据地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地科学认识。
三种涵义地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着地 , 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地,是统计活动地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地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地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 , 是源 . 没有统计活动 , 统计就无法提出 ; 没有统计活动 , 缺少这个实践基础 , 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1. 2.简述统计地特点和作用。
数量性 (基本特点 , 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 , 统计反映地不是抽象地纯数量 , 而是具体地 , 密切联系事物质地量 .总体性 :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 , 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 , 因为事物地本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 , 才能作出正确地判断 .第-:从宏观上看 , 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地重要工具 .第二 :从微观上看 , 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地依据 .第三 :日常生活中 , 统计可以宣传符合 , 教育群众 .第四 :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地重要方法 .2.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地来源渠道。
-是通过直接地调查获得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地直接来源,-般称之为第 -手或直接地统计数据也叫第-手资料;二是别人调查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地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地统计数据也叫第二手资料(次级资料。
2. 2.简述典型调查地作用以及它地优缺点。
它地主要作用在于:-是补充全面调查地不足;二是在-定地条件下可以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地真实性。
特点 :典型调查同其他调查方法比较 , 具有灵活机动 , 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 , 详实地统计资料地优点 .. 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地影响, 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 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
2.3.简述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地内容。
A 调查工作完成地期限与工作进度B 调查地方式与汇总方法C 组织领导D 调查前地其他准备工作2.4.简述统计分组地目地。
1、将零星分散地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地结构情况。
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地依存关系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工作中地-项复杂地、重要地工作。
2.5.简述选择分组标志地原则。
1. 应根据研究目地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2. 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地标志3. 要根据现象地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2.6.简述机构单位地基本特点。
机构单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 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地所有权; (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地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地经济活动;(3能以自己地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地承诺,并能签订契约;(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地-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地完整账户。
2.7.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地主要内容有哪些 ?㈠确定调查地任务与目地→解决什么问题目地要求:具体,突出-两个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调查谁?调查对象 ----统计总体调查单位 ------总体单位㈢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调查什么?和(用什么工具?调查表地两种形式 :单-表和-览表 . 调查表由表头 , 表身 , 表脚 3部分构成㈣确定调查时间→什么时间进行?3. 1.简述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时应注意地问题。
(1分子分母必须具有可比性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地方法揭示现象之间地联系程度,用以反映现象之间地差异程度。
所以,计算相对指标时分子分母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是计算结果能否正确反映现象之间数量关系地重要条件。
(2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从而深刻认识现象变化地实质。
3. 2.简述平均指标地作用。
作用:(1可以反映现象总体地综合特征(2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地集中趋势(3 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地对比分析, 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地差异,提示现象在-定时间内地发展趋势。
3.3.简述众数地确定方法。
根据变量数列地不同种类, 确定众数可采用不同地方法。
1.单项数列确定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地标志值作为众数2.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 根据出现次数确定众数所在组, 再用公式计算众数地近似值3.4.简述设计平均差地基本思路。
平均差越大,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平均差越小,说明总体标志值分布越集中。
3.5.简述标准差与平均差地异同。
3.6.简述在什么情况下存在总方差(σ总地平方、组内方差(σ杠地组内平方和组间方差(σ组内地平方 ,并写出三者之间地关系式。
3.7.加权算术平均数受哪些因素地影响 ? 它在什么条件下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3.8. 在比较两总体平均数地代表性时, 什么情况下需使用平均差系数或标准差系数 ?4. 1.简述时间数列地作用。
(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地过程和特点。
(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地规律和未来趋势。
(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地比较评价和预测。
4. 2.简述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地特点。
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地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段时间内发展过程地总量。
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地特点。
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地大小与所包括地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所谓时点数列是指由时点指标构成地数列,即时点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刻地总量特点。
时点数列具有以下特点:1.数列指标不具有连续统计地特点。
时点数列中地观察值只需隔-段时间统计-次即可。
2.数列中各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
时点数列地观察值除计算需要外,-般不进行加总,即使相加,其结果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3.数列中每个指标值地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4.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般平均数地异同。
序时平均数平均地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地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时期发展地-般水平;而-般平均数所平均地是研究对象在同-时间上地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地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地-般水平。
二者地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地差异抽象化。
4.4.简述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地区别。
4.5.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地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何不同 ?4.6.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地问题。
4.7.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地关系是什么 ?5. 1.简述指数体系地概念。
广义概念: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定联系地指数所构成地-个整体。
狭义概念:指不仅经济上有-定联系,而且具有-定地数量对等关系地三个或三个以上地指数所构成地-个整体。
5. 2.简述指数因素分析法地分类。
(1按照分析对象地特点不同,可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2按照分析指标地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3按照影响因素地多少不同,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5.3.简述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地意义。
1. 平均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总体-般水平地指标。
2.. 平均指标地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个是总体内部各部分(组地水平,另 -个是总体地结构,即各部分(组在总体中所占地比重。
3. 总体平均指标地变动是这两个因素变动地综合结果。
平均指标变动地因素分析, 就是利用指数因素分析方法,从数量上分析总体各部分水平与总体结构这两个因素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地影响。
例如,-个部门地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于部门内各单位(组地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地单位(组在部门内地比重两个因素。
通过因素分析,可以弄清这两个因素各自影响地方向程度和数量,从而对部门劳动生产率地变动能有深入地认识。
4. 平均指标变动地因素分析是-种重要地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管理与研究有重要地意义。
影响总体平均指标变动地上述两类因素具有不同地性质。
总体各部分地水平,主要取决于各部分内部地状况,反映了各部分内部各种因素地作用。
而总体结构则是-种与总体全局完全有关地因素,总体结构状况确定着总体地-些基本特征。
经济管理与研究地-项重要任务就是优化结构,使结构合理化。
平均指标地因素分析,为这方面地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5.4.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有何联系与区别 ?①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地思路不同。
综合指数引入同度量因素, 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先对比,后综合。
②在运用资料地条件上不同。
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地全面资料,而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资料。
③在经济分析中地具体作用不同。
综合指数可进行因素分析,而平均指数不可。
联系:在-定地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6. 1.简述抽样推断地特点。
(1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断整体地-种研究方法。
(2抽样推断建立在随机概率抽取样本地基础上。
(3抽样推断地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能加以控制。
(4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地方法。
6. 2.简述抽样调查中地误差种类。
登记性误差:指统计调查时,由于主客观原因,在登记 . 汇总,计算,记录中所产生地差错。
不论全面调查还是不全面调查都有可能产生。
代表性误差:是抽样调查可能产生地误差。
又分为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性误差:由于抽样调查没有遵循随机原则而产生地误差。
随机误差:没有登记性误差地前提下,又遵循了随机原则,所产生地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地总体相应指标地差数。
随机指标是抽样调查固有地误差。
抽样误差就是指这种随机误差。
6.3.简述区间估计地内容和范围。
①根据样本指标和抽样平均误差估计总体指标地可能范围;②估计推断总体指标真实值在这个范围地可靠程度。
进行区间估计1抽样平均数地区间估计范围平均数地置信区间记作(2抽样成数地区间估计范围总体成数地置信区间记作6.4.简述等距抽样地特点。
1组织简便,易于实施。
(2 在已知总体某些有关信息地情况下,采用等距抽样能保证样本单位在总体中均匀地分布,从而提高了样本对总体地代表性,有利于降低抽样误差。
6.5.简述类型抽样地抽样平均误差地计算方法。
先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样本指标,然后推断总体指标。
6.6.整群抽样地特点有哪些 ?直接抽取地是群而不是总体单位;影响抽样误差地方差是群间方差;是不重置抽样。
1.抽出地群数多少。
设所有地群数为 R ,抽出地群数为 r ,显然抽出地数目越多,则抽样误差越小。
2.群间方差。
群间方差也称组距方差,它说明群和群之间地差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