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资料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资料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姓名:准考证号: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摘要:长期和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阶梯式增长,引起国际范围的高度关注。

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随之而来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十一五”规划强调走自主创新之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关键词]:内涵理论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科技创新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应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从增长机制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之分。

从增长路径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外延型和内涵型增长的区别。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但也涉及经济增长的路径,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从经济增长机制看,相对于资源的使用,存在着“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粗放”或“集约”概念,起初应用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后来才扩大到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时,就阐述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耕作”两种农业生产方式,以此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别开来。

历史地看,可耕地扩展的有限性,是促成农业部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经济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容,从来就是与资源有限性直接相关的。

当代意义上的“粗放型”和“集约型”概念,是扩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意义上的不同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由于具有低质低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扩张,而生产要素的扩张主要是在规模、数量、产值、速度和投入等方面,较少重视质量、效益和效率。

集约型增长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3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3篇

县域经济发展论⽂范⽂3篇县域经济发展分析论⽂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

本⽂从制定规划、创建名牌、市场机制创新三个⽅⾯对发展县域经济进⾏了阐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好⼜快发展的⽬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本⽂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初步探讨。

⼀、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性,甚⾄会适得其反。

因此,制定科学可⾏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重要。

(⼀)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

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的⼯作。

(⼆)要切合地区实际。

中国地⼤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差异较⼤,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上学和假⼤空。

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如果不执⾏或执⾏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戒随意性和短期⾏为,不因⼀时⼀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追求短期效应。

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质量、⾼信誉度、⾼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个地区乃⾄⼀个国家经济、科技、⽂化等综合发展⽔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产⼒。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doc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doc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城镇化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1.1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有的学者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指标来衡量,笔者认为人均GDP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包含的内容也最为全面,用来衡量经济增长较为合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经济发展显著增加.1.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一致性出发,本文选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仍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8—2012年.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南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出先下降后平稳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则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河南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大体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3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1)城镇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乡村从业者的变动趋势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是因为河南还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乡村从业者的变动对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具有决定作用.随着河南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和农村从业者总量的增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的劳动力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正是河南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合理的表现.1.4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见表6).其中在任一时期,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从总体趋势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区域经济学优秀论文)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学优秀论文)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

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产业集聚: 分析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领域的集聚效应,以及这些产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人口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其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资本集聚: 分析上海作为资本流入地,其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集聚对周边地区创新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金融业: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贸易业: 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网络,吸引了大量贸易企业入驻,形成了贸易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贸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航运业: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吸引了大量航运企业入驻,形成了航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航运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科技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 人口集聚效应劳动力市场: 上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 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 资本集聚效应投资环境: 上海的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发展: 上海的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 创新集聚效应创新环境: 上海的创新环境对周边地区的创新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范⽂3篇区域经济学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厦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提升第⼀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业化;产业结构;厦门[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产率得到迅速提⾼⼀、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

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产⼿段的制造业,⼀般说来,其具有三⼤特征:⼀是科技含量⾼;⼆是⽣产效率⾼;三是创新能⼒强。

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先是适应了先进⽣产⼒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业、推进新型⼯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没有强⼤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城市。

1、做⼤做强三⼤⽀柱产业。

厦门特区经过⼗⼏年的发展,⽬前已基本形成了电⼦、机械、化⼯三⼤⽀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的明显优势:⼀是较强的⽐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外资⽔平较⾼、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达的海陆空⽴体交通运输⽹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整体竞争⼒较强。

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批制造业⾻⼲企业,如戴尔电⼦、⾦龙汽车、翔鹭⽯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

毕业论文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毕业论文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目录前言 ----------------------------------------------------------------------------------------------- 1 1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1 1.1聊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1.2聊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 1.3聊城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 2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 2.1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 5 2.2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6 2.3服务业比重低,问题突出 --------------------------------------------------------------- 7 2.4经济外向度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 8 3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 8 3.1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8 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 10 3.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水平-------------------------- 12 3.4重视旅游业,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13 3.5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14 3.6坚持创新工作体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14 3.7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力促进区域经济特色化----------------------------------------- 15 4结论 -------------------------------------------------------------------------------------------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 17摘要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位于华北、华东、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篇1:《浅谈区域经济发展》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继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在各种动力的推动下猛烈发展。

近来,科学技术、人才资源、教育化、产业化等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却日渐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所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二)人口数量与人才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

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资源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丰富的优质的资源,能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从而也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反之,资源短缺,开发利用难度大,而且质量差,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区域经济毕业论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经济研究着眼于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的定义和背景区域经济是研究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分布、资源配置、就业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省份、城市,甚至是一个小区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人口和劳动力、产业结构、交通和基础设施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自然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临近海洋,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

人口和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规模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和市场规模。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也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等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巨大,这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竞争优势。

一些地区发展了特定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而获得了竞争优势。

例如,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德国的汽车产业集群。

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才,也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面对来自经济实践的巨大需求,学术界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争论。

这些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还缺乏一致的看法,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这里,我着重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和深入探讨。

一、关于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 中央的区域政策究竟是注重效率还是公平目标,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效率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效率目标,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公平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公平目标,优先支持那些关键问题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论,即中央区域政策要同时兼顾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兼容,或者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兼顾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在优先论中,过去学术界着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近些年又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这两种观点可以看成是优先论的修正和改良。

由于在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导致建国以来我国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长期举棋不定,在效率与公平目标之间出现多次较大的变动。

从东西关系来看,当中央注重效率目标时,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受到较多的优待;当注重公平目标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或者过去的“三线地区”受到重视;其结果,处于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长期受到“挤压”。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中央区域政策更多的是注重效率目标,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在投资和政策方面享受了较多的优惠。

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定的改变。

在这种政策倾向的影响下,直至今日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仍要远高于东部地区。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要规避困难和风险,落实和明确本质理念,实现我国区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很多风险和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增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前言区域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分配的具体体现,区域经济的情况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政府决策等密切相关,由于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时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当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地方政府存在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形式,不同于个人债务。

由于政府的权威保障,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举债,获利,还债,举债的不断循环之中。

为了保证资金足以偿还债务,地方政府往往使用破坏性的经济手段。

比如,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并不繁荣但地价却很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哄抬地价来限制土地,这对当地百姓非常不利。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也可以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参考和依据。

政府债务资金的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决定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模式。

1.2人力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人力资源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的流动频率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产业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实施抢人战略,可见中国劳动力规模的下降。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现象,也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8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探究摘要: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当前,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然后就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完善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都历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较有典型代表的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了区域失衡发展问题的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历经强调“均衡”“先富带后富”到当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深入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探讨区域发展突出问题,找到完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yIntegration)根据“区域经济”界定不同,其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对经济区域三个层次即微观国内经济合作区域、中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宏观的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为依据,探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微观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长株潭等。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区经济进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论文一、高校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进展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进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进展的跨越。

目前,有近30所高校,其中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等学校,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

由于历史的变迁,目前本市高校比较集中于的东北角(杨浦区)和西南角(徐汇区),在高校周边还积聚了不少科研单位,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研究与进展氛围。

从1999年开始,市政府在浦东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实行新一轮政策聚焦,与GJ科技部、信息产业部、GJ 医药治理局等部门联手一方面吸引国外知名企业人驻,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园区的建设,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进人园区进展,加速了技术创新源泉建设。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近几年先后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引人风险投资等等。

高校科技产业在近3年内进展很快,已从产品经营提升到资本经营阶段,并形成了良好的进展势头。

目前,高校科技产业具有大、新、活的特点:大:即通过多年的进展和调整,已形成以上市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如交大南洋、复华实业、同济科技、交大昂立等。

其中交大昂立在1998年通过组合社会资本,经营规模迅速膨胀,从年营业额2亿元跃升到8亿元以上,保持了在保健品行业中l0年不倒的纪录。

新:即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新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本规模大、体制机制均有创新的科技企业,并显示出强劲的进展潜力,如复旦XX络、交大盈河、海鼎实业等。

活:许多已毕业的学子和留学生在母校周边,依托母校科技、人才优势创办了科技企业。

这类企业数量多,机制灵活,年轻人才在其中占多数,体现了高校周边科技产业旺盛的进展势头,如复旦金仕达、携程旅游XX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是带着与高校周边地区结合的强烈愿望,在形势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的。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论文摘要]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素质高、竞争力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

因此,研究人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利用和开发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

“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很早就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1676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

而作为“人”这种资源中的一部分,人才因其具有高素质、强竞争力等特质,对引导经济的良性、迅速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分析人才因素,探讨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一)人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1、人才的概念:关于人才,新编《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当然,这个解释过于抽象,因此,不同的学者对于该解释有了不同的发展。

本文选择从人才与人力资源关系的角度解释人才的概念。

如果将人力资源比作一个金字塔,而我们所定义的人才则是塔的最顶端的部分。

2、人才的属性:(1)知识属性。

这是人才的第一属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拥有、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

(2)创造属性。

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的知识,投身于改造社会的生产实践,敢于坚持科学,敢于创新。

(3)社会属性。

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属于全社会,是社会共有的财富,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4)价值属性。

作为社会存在,“人才”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通过对社会所做出的奉献表现出来,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效益。

(5)流动属性。

“人才”具有能的特征,因而有流动的属性。

它总是流向那些最吸引它、最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地方。

人才的知识属性、创造属性及价值属性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而其社会属性和流动属性则对地方的人才获取、保持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相互关系(一)人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重庆区域经济的分析,探讨了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的现状。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了重庆经济稳步增长。

然而,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不够平衡、生态环境问题等。

其次,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着重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本文探讨了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动,重庆地区在未来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重庆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促进重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重庆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重庆政府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重庆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其交通优势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庆正在加快建设“两型”现代化交通体系,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更多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更多的人才向西部地区聚集。

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提升,也将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庆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是制约重庆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广西4385---是272543.443.336.78.21.2 中部 地区湖南6327-是--233438.839.539.012.02.4 湖北5951-是--192452.533.836.813.74.6 安徽5900-是--283389.736.337.48.12.3 河南9124-是--175516.629.347.511.11.9 江西4040--是-221933.143.235.710.92.4 山西3247是---151412.929.546.014.34.6 东北 地区黑龙江3642---是121631.029.143.715.76.6 辽宁4182是---81833.431.636.214.24.8 吉林2680-是--141057.232.038.819.76.1 其它 地区天津984---是3410.521.840.723.710.3 河北6668-是--113379.630.943.813.72.8 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 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 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 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 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2] 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 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 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 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 ,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 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 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 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 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 、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 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 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 ,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 ,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3] (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 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经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差异性也较大,研究及探讨其经济特点、发展现状、政策影响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论文主要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3.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4.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5. 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三、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较落后。

合肥市、北京市等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而西部地区的天津市、乌鲁木齐市等地的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一些地方的经济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方面表现的很不足。

四、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素较为复杂,除个别市场因素外,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地方政府行为及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税收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补助政策等方面;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涉及地域区位、气候条件、地下资源等多个方面。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我国政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规划,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等措施。

但在政策实施中还可能出现面临资金紧张、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等问题。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加大与基层若干政策实施力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仍需不断关注和努力。

六、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我国区域内部的不同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则以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为主。

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加强与实际经济现实情况协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七、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由于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比例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

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综合比较单位:(万人)地区人口矿产资源人均GDP就业人数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丰富相对丰富贫乏相对贫乏排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东部沿海地区北京1375-是--2629.08.240.931.118.0 上海1640--是-1692.413.342.928.111.6江苏7304--是-63565.429.441.113.22.6浙江4593--是-42772.037.736.811.23.2海南756---是16339.727.643.015.93.2福建3410--是-91677.842.230.311.73.8山东8997-是--74671.631.439.710.32.1广东8523--是-53962.935.739.814.95.1西部地区重庆3051是--211624.046.131.18.02.3 四川8235是---264414.642.631.69.12.5贵州3525-是-312068.242.923.76.62.8云南4236是---292322.546.524.46.51.6西藏262---是24124.642.12.60.50.5陕西3536-是--201784.631.437.814.43.8甘肃2512是---301187.232.130.611.32.1 青海482是---18240.325.920.37.72.7宁夏548是---25278.026.132.512.24.4新疆1846是---13685.436.131.614.77.8内蒙2332是---101013.231.636.214.24.8广西4385---是272543.443.336.78.21.2中部地区湖南6327-是--233438.839.539.012.02.4湖北5951-是--192452.533.836.813.74.6安徽5900-是--283389.736.337.48.12.3河南9124-是--175516.629.347.511.11.9江西4040--是-221933.143.235.710.92.4山西3247是---151412.929.546.014.34.6东北地区黑龙江3642---是121631.029.143.715.76.6辽宁4182是---81833.431.636.214.24.8吉林2680-是--141057.232.038.819.76.1其它地区天津984---是3410.521.840.723.710.3河北6668-是--113379.630.943.813.72.8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

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

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

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

[2]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

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

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

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

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

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

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

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

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

[3](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了,就能集东、西部长处和优势于一身,可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既可以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又可以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一是,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中部六省合作。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作为我国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求中部六省加强合作联动。

只有中部六省建立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才能对促进崛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中部地区才能形成整体合力。

要形成中部地区联动的理念,如,“协作、互利、共赢”。

要对联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就内容来说,可涉及体制改革与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整合、市场开放、文化建设等;就方式来说,可采取大范围与小规模相结合、高规格与多层次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政府引导与民间促进相结合的办法等,以及其他方式来组织实现合作联动。

通过合作联动,使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更好发挥,能量得到释放。

此外,加快融入东部地区发展进程,不断增强中部地区崛起的助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充满活力,赢得世界范围的广泛赞誉。

因此,国际资本看好中国,推动了向中国特别是向东部转移优良资产的进程。

中部地区要利用这一好的机遇和条件,全面实现两大地带的全面对接,包括区域联合对接、产业转移对接和发展环境对接。

搞好这种对接不失为东部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当前,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接方面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有的向京津唐地区对接,有的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接,这些举措,为中部地区近几年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后,仍要接轨的广度和深度,为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动力。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在发展目标上是不一样的,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战略,主要是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梯度”开发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逐步由传统的政府主导下的“对口支援”转向市场体系下的多元化。

进一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走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期,促进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以及“代际公平”原则。

财政部科研所参考资料:1、梁积江《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考》p118,p106.2、胡鞍钢《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