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产业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024年我国产业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024年我国产业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国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产业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我国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这导致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待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制约了经济的高效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三、产业发展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为确保上述对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完善政策体系:制定针对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南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

南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

ai fNa c ag,e poe h ahta t ds c eo o rmoet h n h ga di h l in x rtee o o cd v lp lyo n h n t x lrdtep t h ti it t c n mypo t oteNa c a nw oeJa g io h c n mi eeo - s i r n n f
Ke r s I d sr ls u t r ; p c a o t y wo d :n u t a t c u e S a e ly u ;Re in l c n my i r go a o o e
A s at A ee pn i , acagna hn j n et adZ un agdl .B t h cnm cdvl metnN n bt c: sadvl igc y N nhn er t C agi gdl n h a ̄i e a u,t eoo i ee p n i a — r o t so a a n t e o
c a g i s w— vn .Re o re d a t g d a e d a tg i o e e eo d q aey h r ae o o e do me t cu h n s l mo i g o s u c sa v n a ea r a a v na ed d n t t o d v lp a e u tl .T ea e c n my d v p n t — n g t a
南 昌地 区 区域 经 济发 展研 究
— —
从产 业结构 的角度
薇 杨海军 蔡 方 志

( 昌航空大学 , 南 江西 南昌 3 06 ) 3 0 3
[ 关键词 ] 产业结构 ; 区域经济 ; 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特点及演化方向探讨摘要:产业结构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面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出现的问题展开思考,提出了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我国目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体现了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各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同时也蕴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更高级的生活需求的发展过程。

1 当前产业结构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之后,产业结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

政策推行二十多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结构失衡问题愈加严重。

1.1 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第一﹑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

2010年我国三产产值比重为:10.2∶46.8∶43.0。

同国际比较,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都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又太低。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成长的工业并没有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二产业的制约也相当突出。

1.2 各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虽有所优化,但升级缓慢。

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投入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有效的流通组织。

第二产业内部,产业总量虽有扩张,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

,

势 互 补 的 角度 来研 究 自身 的产 业结 构
,
对于 突破了
, ,
肠嚼翻
行 政 区 划 界 限 的经 济 的 自然 联 系 应 有 超 越 于 行 政
、 ,
区 划之 上 的 眼 光
魄 力和 办法 加强 联 系 互 利 互 惠
共! 司发 展

, , ,


,
,
,

就原
沿海 地
材料 的 价值 而 言 有 吨 计 型 的 也 有 克计 型 的 还 要 看有 没有 集 中 了有 关 科技 力 量 的 区 位 优 势
, ,


与内陆 地 区 通 达 之 地 与 偏远 之 地
, ,


岸城 市 与 七
岸 的城 市 产 业 结 构 肯 定 不同 这 正 是 区 位 优势 所

决 定的 二 资源 状况 胸 怀 全 局 还 要脚 踏 实 地 实 地 在 这里 首 先 指 资 国 家鼓 励 发 展 的 产 业 在某 地 可 能 是 全面 开 花
, , , , ,

在 另 一 地 则 可能 是 有 所 为也 有所 不 为 这 就 要 看 有 没 有相 应 的 资源 条 件 即使 是 全面 开 花 也 要视 资源 及 开发 能 力的 不 同 而 因 地制 宜 有 所侧 重 资源 状 况 在 产 业 结 构 的设 计 当 中是 首 当 其 冲 的约 束 条件

,

三 历 史 沿革 睡个 地 方 都 有 自己 的 传 统 产 业 这 是 当 地 的 人 民根 据 实 际 条 件 加 以 选 择 在 历 史过 程 中 逐 渐 形 成 的 作 为土 生 土 长的 产 业 它 有广 泛 的群 众 基础 和 很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正日渐成为各地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其产业集群现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一、引言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在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产业集群也较显著。

我国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也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并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

而在所有经济区域中,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渤海湾经济圈等经济基础和体制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强。

目前来看,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产业结构布局来讲,还是从科研力量、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来讲,长三角地区有着比其他地区更强大的竞争力。

而且,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呈现出形成较早、发展较快的良好态势,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结构、国内外竞争力、集群内部的协作效应,还是在集群的学习和创造效应等方面都显示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性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在上海,松江、青浦、张江、漕河泾的微电子,嘉定的汽车制造,金山的石油化工等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在浙江,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与服装、海宁皮革、嵊州领带等标志性产业集群;在江苏,苏锡常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无锡、南通的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这些产业集群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积极影响。

因此,选择长三角地区研究备受关注的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研究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研究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

而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相对集中、较为连续的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及其组织形式和规律。

区域经济研究主要关注该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特征、发展趋势、产业分布等问题,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支撑,既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优势,也决定了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前途。

所以,研究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对于制定合理和可行的地区经济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在于区域特点。

各个地区在资源、区位、文化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点,不同的地区因此形成不同的区域经济模式。

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以下几个因素对于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资源条件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

不同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分布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

如,山西省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形成了以能源和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深圳由于地处沿海,优势明显,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2. 区位条件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沿海城市通常会发展出贸易、物流等行业。

而在内陆城市,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内陆城市也逐渐具备了一些沿海城市的优势,如物流发展、信息交流等。

3. 文化要素文化是每个地区最为特殊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可能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上海因其较为开放的文化背景及与外国的广泛交流,有助于其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产业是地区经济的主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各个地区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手段和策略,来发展自己的产业,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产业特征产业特征是每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学课题论文题目

区域经济学课题论文题目

区域经济学课题论文题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华东地区为例摘要: 本文以华东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问题。

首先介绍了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不均衡、新旧动能转换缓慢等。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和方法,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最后对华东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应该加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等措施。

关键词: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华东地区引言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全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更受到地区自身产业结构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而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至关重要的。

华东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华东地区为例,探讨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现状、问题、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从全国范围来看,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对外贸易量大。

同时,该地区的制造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处于领先地位,对全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华东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1.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华东地区,一些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据了大量资源和市场份额,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2.新旧动能转换缓慢。

随着经济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在面临环保、能源等方面的挑战时并未能够及时转型,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慢。

三、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1.加强创新驱动。

华东地区应该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范⽂3篇区域经济学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厦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提升第⼀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业化;产业结构;厦门[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产率得到迅速提⾼⼀、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

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产⼿段的制造业,⼀般说来,其具有三⼤特征:⼀是科技含量⾼;⼆是⽣产效率⾼;三是创新能⼒强。

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先是适应了先进⽣产⼒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业、推进新型⼯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没有强⼤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城市。

1、做⼤做强三⼤⽀柱产业。

厦门特区经过⼗⼏年的发展,⽬前已基本形成了电⼦、机械、化⼯三⼤⽀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的明显优势:⼀是较强的⽐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外资⽔平较⾼、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达的海陆空⽴体交通运输⽹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整体竞争⼒较强。

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批制造业⾻⼲企业,如戴尔电⼦、⾦龙汽车、翔鹭⽯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篇1:《浅谈区域经济发展》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继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在各种动力的推动下猛烈发展。

近来,科学技术、人才资源、教育化、产业化等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却日渐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所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二)人口数量与人才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

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资源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丰富的优质的资源,能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从而也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反之,资源短缺,开发利用难度大,而且质量差,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区域经济毕业论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经济研究着眼于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的定义和背景区域经济是研究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分布、资源配置、就业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省份、城市,甚至是一个小区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人口和劳动力、产业结构、交通和基础设施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自然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临近海洋,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

人口和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规模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和市场规模。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也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等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巨大,这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竞争优势。

一些地区发展了特定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而获得了竞争优势。

例如,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德国的汽车产业集群。

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才,也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要规避困难和风险,落实和明确本质理念,实现我国区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很多风险和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增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前言区域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分配的具体体现,区域经济的情况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政府决策等密切相关,由于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时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当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地方政府存在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形式,不同于个人债务。

由于政府的权威保障,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举债,获利,还债,举债的不断循环之中。

为了保证资金足以偿还债务,地方政府往往使用破坏性的经济手段。

比如,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并不繁荣但地价却很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哄抬地价来限制土地,这对当地百姓非常不利。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也可以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参考和依据。

政府债务资金的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决定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模式。

1.2人力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人力资源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的流动频率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产业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实施抢人战略,可见中国劳动力规模的下降。

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一、国内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经渐成气候,在今后较长时间里,这种趋势将继续得到加强。

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

产业转移的重点将由以前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轻工、纺织服装、制鞋等,逐步向电子、机械等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换。

产业承接地的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是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转移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更加注重产业承接地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

二是产业转移的主角发生转变。

在产业转移初期,政府主要通过出台促进地区间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等相关政策措施、举办洽谈会和推介会等形式,推动产业转移机制的形成,加快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

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的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强,以前作为主角的政府将逐步淡出,并集中力量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和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是产业转移的领域不断扩大。

产业转移从过去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向包括相关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业务转移。

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整合,不断拓展转移领域。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方式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国内产业转移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包括五金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家电、家具等,其转移的主要方式有:一是扩张性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起步较早的加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相当基础和规模。

受土地、资源、交通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增加的影响,这类加工企业在当地继续发展的空间有限。

因此,这类加工企业急于向外扩张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淘汰原有的比较陈旧的设备和相对落后的技术,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生产线,大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实力。

如佛山的陶瓷工业,随着窑炉技术的进步和陶瓷工艺的发展,整个行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在粤北建立新厂房和采用一些新工艺和设备的方式,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学之家乡产业经济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学之家乡产业经济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学之永康五金产业摘要永康五金产业是自己家乡永康的支柱产业,是永康地方性的传统产业集群,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业绩,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是我国必不可少的代表性五金产业。

该论文将重点讲述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转型升级而进行必要的产业转移的案例,并且对五金产业在永康的发展进行总结和一系列的展望。

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永康企业的努力,希望今后永康五金产业能蓬勃向上,共创经济强市。

关键词: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一、基本介绍(一) 永康简介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

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永康,古称丽州,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毗邻武义、磐安、东阳、缙云,面积1049平方公里,人口55.5万,是浙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五金城,也是全国五金产业基地。

(二)中国科技五金城中国五金史其实是一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史,从传说的轩辕黄帝在永康石城山铸鼎开始,到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勤劳的永康人就踏上了一条艰辛而又辉煌的五金之路,素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说。

五千年的五金历史,铸就了一个著名的“五金之都--永康。

”1992年底,中国科技五金城在永康建成,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国家经贸委重点联系批发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浙江省质量达标市场、全国五金专业市场委员会会长单位。

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五金城交易持续增长,各种五金产品旺销不衰,进出市场客流、物流与日俱增,市场日常客流量达到万人次,日货流量已经超过一千吨,五金商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源源销往东南亚、中亚诸国、欧洲、美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

二、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相关企业、中间组织和支撑机构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且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可以是行政性区域,也可以是经济性区域,通过有机联系、合作互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化网络,产生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济 的发 展 基 础 而且 制造 业 ,服 务 业 ,建
本 文 选 取 的 四个 县 均 处 于 四川 山 区 , 其 中 少 数 民族 人 口约 占 13,地 理 位 置 重 /
要, 水能资源 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本文采 用产业 关联 分析 方法 ,对该区域经济系统 进行分析 ,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
电 力和 煤 气 供 应 业 , 输 、仓储 和 邮 电 业 , 运
稀土等金属 采掘 业 ,金属冶炼、压延加工
区 经 可 续 展 域 济 持 发 与 产业结 构调整 研究
■ 张 勇 ’ 、 吴 敏 副教授 ( 、成 都信息 Z程 学院控制 Z 程学 院 1 - . - 成都 6 0 2 2 1 2 5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 成都 6 (} 1( 5) ) 6
▲ 本 文 为 四 川 省科 技 厅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 号 2 ( Z 0 4)的研 究 成 果 编 0 8 R0 4 ) ◆ 中 图 分 类 号 作 经验 对该 区域 物 质 关联 度评 分表
内 容 摘 要 : 本 文 以 四 川 典 型 的 四 个 县 为例 ,根 据 其 经 济 结构 情 况 ,计 算和 模
基础上确定 O = .。根据 由临界值筛选 出 C 01 的产业关联性 ,运用系统仿 真软件 v n l e pe
进 行 模 拟 得 到 该 区 域产 业 集 群 图 。
材 业 ,能 源 供 应 业 和 建筑 业 综 合 关 联 性 最 强 ,是 经 济 发 展 的主 导 产 业 。 32 0 0 5年 产 业 关 联 分 析 ( 图 3) 产 见 .
供应业 ,水 泥建材等 非金属制造业 ,建筑
业 , 地 产 业 产 业 环 二 :金 属 制 造 业 , 房 其 他 制 造 业 。产 业 环 三 :农 业 ,食 品制 造 及 烟 草 加 工业 。 通 过 各 次 产 业 关 联 度 的分 析 , 务 业 , 服 19 9 7、2 0 、 2 0 、 2 1 0 2 0 5 0 0年 进 行 打 分 。

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产业发展水平高低不仅关系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还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因此,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的基础,它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的动力。

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具有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和较高的产业集聚度。

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比较多样化,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能力。

基于此,产业发展水平高低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2.影响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现代产业已经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头,国家的产业创新能力越发达,其经济实力也越强。

因此,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更有可能积极引进和创新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从而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

3.影响区域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流动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对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因为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度,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聚集到该地区。

这样,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有可能拥有更为稳定的劳动力供给。

另一方面,由于有较好的产业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高端人才,人才流动性比较强。

二、如何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进行提高呢?1.加强本地区的产业优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因此,加强本地区的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和丰富产业元素,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

2.积极引进和创新新技术技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产业水平的关键因素。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以荆州市为例第一章: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特征、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

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第二章:产业的划分一、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内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及其关系。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还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本文将着重分析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宏观视角下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地区特色通过特定的产业定位和布局,可以形成各地区独特的产业特色。

比如中国的西安是航空、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地区,深圳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杭州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军城市,等等。

每个地区在产业结构特色上的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特色。

2. 区域竞争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可以促进各地区间产业合作与互补,进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区域坐标,而是区域凝聚力,区域品牌,区域公共服务等建立在产业结构基础上的多元维度。

合理布局的产业结构,可以吸引专业化、高端化、多样化的资源汇聚区域,进而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

3. 区域经济稳定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分散经济风险,防止经济波动对单一产业造成的冲击。

此外,当一个地区的某个产业发展出现问题时,其他优势产业可以通过吸纳人才和发展新的业态来稳定经济发展。

而当整个区域都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情况时,就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微观视角下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企业经营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原有企业可能会出现市场份额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定位,就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政府应该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2.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决定企业利润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不同。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重庆区域经济的分析,探讨了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的现状。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了重庆经济稳步增长。

然而,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不够平衡、生态环境问题等。

其次,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着重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本文探讨了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动,重庆地区在未来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重庆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促进重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重庆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重庆政府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重庆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其交通优势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庆正在加快建设“两型”现代化交通体系,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更多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更多的人才向西部地区聚集。

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提升,也将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庆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是制约重庆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广西4385---是272543.443.336.78.21.2 中部 地区湖南6327-是--233438.839.539.012.02.4 湖北5951-是--192452.533.836.813.74.6 安徽5900-是--283389.736.337.48.12.3 河南9124-是--175516.629.347.511.11.9 江西4040--是-221933.143.235.710.92.4 山西3247是---151412.929.546.014.34.6 东北 地区黑龙江3642---是121631.029.143.715.76.6 辽宁4182是---81833.431.636.214.24.8 吉林2680-是--141057.232.038.819.76.1 其它 地区天津984---是3410.521.840.723.710.3 河北6668-是--113379.630.943.813.72.8 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 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 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 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 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2] 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 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 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 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 ,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 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 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 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 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 、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 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 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 ,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 ,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3] (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 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经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差异性也较大,研究及探讨其经济特点、发展现状、政策影响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论文主要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3.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4.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5. 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三、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较落后。

合肥市、北京市等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而西部地区的天津市、乌鲁木齐市等地的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一些地方的经济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方面表现的很不足。

四、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素较为复杂,除个别市场因素外,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地方政府行为及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税收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补助政策等方面;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涉及地域区位、气候条件、地下资源等多个方面。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我国政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规划,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等措施。

但在政策实施中还可能出现面临资金紧张、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等问题。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加大与基层若干政策实施力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仍需不断关注和努力。

六、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我国区域内部的不同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则以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为主。

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加强与实际经济现实情况协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七、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由于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比例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

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

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

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

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

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

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

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

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

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

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额,理论上第二产业不能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并且减员增效以及第二产业科技含量提高等原因,使得第二产业难以吸纳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保定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得到了改善。

从总体上看,保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是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并没有充分吸收劳动力,农村劳动人口转向了较低层次的第三产业,而绝大部分的较高层次的劳动力也纷纷流向了高层次的第三产业,这就造成了目前保定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素质低下,高层次人力资本奇缺,而第二产业的人力资本也相对于低下的状况。

这样的人力资本水平和配置,使得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受到了严重制约。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保定市人力资源优势,加大教育力度,提升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提高就业力,在立足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灰色关联分析
通过对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保定市的产业结构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

因此保定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升级和调整,尤其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产业的人才结构重新优化配置。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它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推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

近年来,高
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从数量、质量、结构、规格等方面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并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分析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保定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有益的思考。

表2列出了2003—2008年保定市第一、二、三产业每年的产值增加情况以及每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增加人数。

通过表2,对毕业生增加量与各产业产值增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出高校毕业生的增量与各产业产值的增量之间的关系。

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评价数据,形成数据序列矩阵。

(X0,X1,…,Xm)=
2.对于ξ∈(0,1)计算灰色关联度。

r(x0(k),xi(k))=
3.依据计算灰色关联度排序,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以保定市历年高校毕业生增量作为比较序列;以GDP增量、第一产业产值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增量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量作为原始数列,各指标均采用其产值现价值。

选取2003—2008年的时序资料作为分析对象(见表2)。

计算关联度时,各序列均进行初始化处理,取分辨系数ξ=0.5,经计算得高校毕业生增量与GDP增量和三次产业产值增量的关联度(见表3)。

从以上的关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校毕业生的增长确实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影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与高校毕业生业增量的关联序是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最小的是第一产业。

究其原因,一方面,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第二、三产业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普遍高于第一产业;另一方面,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选择来看,高校毕业生出于对工资待遇和稳定就业的考虑,也倾向于到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就业。

总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发展高等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综上可以得出,高等教育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深层动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各产业提供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保证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发展高等教育,以适应保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引领保定经济的快速发展。

1.构建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

认识高等教育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加大社会多元化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及个人多元主体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营造激励微观主体投资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教育,充分重视专科和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优
化学科专业结构,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大扶持与河北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

加强“京津冀都市圈”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3.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

其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研究型和自发式教学。

最后,加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适应,尽快形成内驱力和外推力双管齐下的产学研动力机制,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永东,陈钧.高等教育与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2):20-23.
[2]何万宁.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13.
[3]程红莉.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及对失业的影响[J].
统计观察,2006,(2):97-98.
[4]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9):95-98.
[5]保定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Z],2006.
[6]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8,(3):55-59.
[7]刘小强,彭旭.理顺关系打破对应——关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3):3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