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读后感_《庄子》读书心得五篇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

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动乱。关于《庄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我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曾经谈论过阅读《庄子》的方式与目的。当时我建议大家

不要单纯把《庄子》当作一种知识体系去学习、阅读,更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人生智慧去体验、感悟,读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这也是我的阅读的方式。

后来我们曾多次遇上过很多问题与分歧。我记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自

己的一个观点:中西哲学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例

如西哲会批评中哲语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逻辑体系;中哲也可以批评西哲过于注重概念游戏,缺乏对德性、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感悟。我们以此差异来对两者进行认识、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此问题纠缠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碍交流、进步的。

而《庄子》这本书的问题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个系统、逻辑的思想理论体系,这

个不需多讲。其次,由于文言解读的差异,人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

向去解读。另举《道德经》的一个例子,开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二

个“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还是“说明”的意思,两种解读,两种思想,国学有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再次,《庄子》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确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伪造的、被篡

改过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实的,一贯的思想。

这样的问题也是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它们导致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遇上很多困难。

比如说,我们哲学小组在读《庄子》的过程中,遇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庄子常说的、最重要的那个“道”,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像读西哲一样,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就像我们把《论语》里面有关“仁”的表诉全部列出来对比,不能总结出什么

是“仁”。而庄子的“道”,同样如此。

于是我们会开始思考,到底那些观点才更接近庄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观点明显是假托?我们到底是要去追求庄子思想的本真,还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对这些问题,我

想每个人读书的立场、目的不一样,人们也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第一,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

就以为自己领悟了庄子的精髓。第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阅读,走进庄子这个虚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会激发你的思考,你终究会有所收获。

在《庄子》当中,处处有在讲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没有定义。所以我们

对于“道”的理解,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心性的感悟。不过尽管如此,相信大

家对“道”的理解,也不会相差太远的。

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道”,大概是一种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符

合自然的、清静无为的存在。这样一种“道”,贯穿于庄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方方面面。

纵观东周诸子,除了阴阳家之外,道家算是最关注形而上的问题的了,老子就是这其

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我在大学里一位讲中国哲学的老师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说明,他是这样说的,我们人、动物,会走会动会说话,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子在控制自己(古人就

以为是心),脑子一发令,我们的手脚就会动,嘴巴就会说话了;那么老子就观察天地变化、山河日月,他也在想,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变化,是不是也有一个最高的“脑子”在发号施

令呢?于是他就发现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

只要获得了“道”,那就会走入最高的境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

那有一个问题来了,老子和庄子,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道”,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曾经多次讨论过的“言意之辩”。

首先来对比西方的哲学,西方古代思想家们的传统,一向注重概念、语言的清晰。从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他们已经强调概念、定义的重要性,而且对此也有诸多开创;后来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再一直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整个西方哲学,仿佛就是一个庞大

而精致的概念王国。西方的思想家们,就是想要通过考察精确的语言概念来发展思维,从

而认识世界。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则有另外一个传统——言意之辩。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会怀疑,语言真的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吗?就算我真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你可以准确地接收得到吗?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人生经验、知识水平不一样,很多时候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都

是有主观性的。如果我说失恋了我很伤心,“伤心”这个词,可以准确地表达我此时内心情

感是何种感受何种程度吗?你所理解的“伤心”,是以你昨晚掉了一百块钱那种“伤心”来理解的吗?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易经》

也有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道家则多次多方面地谈过这个问题。庄子认为,所谓

的“道”都是渊博的、宏大的,无所不包的;而语言本身是糟粕,是狭窄的。如果“道”有了一

个具体定义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但这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这里有体现庄子的辩证法,不过我之后再详细谈。

对于“言意之辩”,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有关注,西方后现代的思想家们也有具体深入的

研究了。而我们哲学小组讨论的结论大概是,一定的语言和概念本身,会利于我们表达意

思情感,加深对世界外物的思考与认识(比如你现在看我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则我们或

许只能通过大笑来表示开心、拍桌子来表示愤怒。但是语言和概念是相对静止的,思想和

情感是非常细腻、丰富的,某些时候,概念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世界,语言也会沦为“语言

化石”。如果有心的朋友,应该对此格外小心。

所以,最后重申,由于庄子他们对语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们读《庄子》,有时候不

能通过精确的概念来理解,而是要通过心性经验来感悟。

在上一节当中,我已经简单地提到,道家的“道”,是来自于老子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来源之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因为“道”,日月星云得以运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类社会得以运作。只有符合“道”,一切

的一切才得以存在、发展。

然后我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读出来庄子的“道”的合理性来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倾向。他们在论证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时候,都会回到夏商周

三代,甚至尧舜禹、三皇五帝时期找到理论支撑。由于诸子都是民间兴起的私学,他们需

要找到一个官方的“正统”来证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别居然可以在同

一个例子当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孔子会赞颂三代和西周时期的音乐,然后提

倡恢复礼乐制度;而墨子也会提到三代时期的音乐,但是就会提倡“非乐”。

对于诸子的崇古,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诸子在引用以前的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思想

的时候,并非尊重客观现实与内在联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一面,甚至

歪曲、捏造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第二个问题比较根本的是,我认为诸子这种“崇古”,

是一种盲目的崇古。因为诸子总是在强调,过去有多好,远古有多好,现在就不好了。但

是这种过去的好,其实更多是他们幻想、构建出来的。在远古时期,社会普遍更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疾病横行、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只不过垄断知识的人们,用文字为远古时期的社会粉饰太平罢了。

说回庄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与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时期,

他是崇尚更久远更古老的、甚至三皇还没出现的时期的远古社会,并且从中找到“道”的合

理性。

我发现这一点跟两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卢梭的做法很相似。卢梭为了论证“人民主权”

与“社会契约”的存在,也是从人类远古的状态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卢梭的思想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赞人类的“原始自然”的状态,认为文明与智慧就是导致人类

不平等和灾难发生的根源。

而庄子的做法一模一样,他崇尚“道”,而“道”的要求是无知、无欲、无为。庄子认为,智慧、欲望、妄为是导致东周时期战争不断、社会混乱、人民生活疾苦的根本原因。所以

他崇尚远古时期,因为远古时期的人民正是无欲无知的,他们也不追求有所作为,所以社

会安定,人民幸福,这样的一切,才是符合“道”的。如果当今(东周)的社会想要获得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