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孔乙己的生平介绍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孔乙己
善良
孔乙己虽然言行举止迂腐 ,但本性善良,讲信用。
悲惨
孔乙己生活困苦,地位低 下,经常受人嘲笑和欺凌 。
孔乙己的生活背景
社会背景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贫富悬 殊的社会中,富人奢侈浪 费,穷人生活困苦。
家庭背景
孔乙己家境贫寒,父母早 逝,没有兄弟姐妹,孤苦 无依。
教育背景
孔乙己读过书,但未中秀 才,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获 得官职和财富。
03
人性的复杂性
孔乙己的性格和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他的善良和悲惨命运引发了
读者对人性的思考,促使读者更加关注和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
读者对孔乙己的情感共鸣
对弱者的同情
孔乙己的贫困和悲惨命运引发了读者对弱者的同情。他的遭遇让读者反思社会的不公和对 弱势群体的忽视。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读者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读者对孔乙己的思考
01
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读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思考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这种制度不仅限制
了个人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的阶层固化,使底层人民难以向上流动。
02
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促使读者思考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只有通过改革和创
新,才能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为底层人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歧视读书人
当时社会对读书人普遍歧视,认为他 们是不事生产、脱离实际的群体。
孔乙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与酒客的互动
孔乙己与酒客的互动中表现出自命清高和孤傲的性格特点。
与短衣帮的对比
孔乙己与短衣帮在身份、地位和思想上的差异,反映了封建 社会的阶级矛盾。
孔乙己个人简历
孔乙己个人简历孔乙己,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浙江绍兴人,以酒肆干嚎而成名。
他的人生风浪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他的个人简历中,也可以看到这位传奇酒客的独特魅力。
家庭背景孔乙己的祖籍是山东济南,但他的父亲孔昇是一名书法名家,在绍兴有很高的声誉。
孔乙己自幼聪明好学,但是由于家境并不富裕,早年曾经辍学外出谋生。
早期经历孔乙己年轻时曾经做过面点师傅的学徒、杂货商店员工、摊贩等等工作,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
后来他开始接触饭店酒楼的工作,并且很快被酒肆里那份热闹非凡的气氛所吸引。
成名经历孔乙己生于酒馆,长于酒馆。
他最早是在绍兴城外的一家小酒肆工作,在那里他开始向各种酒客学习喝酒技巧、吟诗作对,渐渐成为了这家酒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之后他又在绍兴市区的一家酒楼里工作,也是在这里他的名声迅速传开,成为了人们争相邀请的对象。
作为一个酒肆干嚎出身的人,孔乙己的才华不仅仅表现在喝酒上,他精湛的词汇造诣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也广受人赞赏。
他所写的一些小品文章也曾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人生巅峰孔乙己的人生巅峰大约是在他30多岁的时候,那时他已经成为绍兴城里最具名气的一个酒客。
他的的诗文琴棋书画以及治酒的本事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美。
他与其他著名的文人墨客也有过多次交往,其中与林语堂交往尤其密切,他与林语堂交往的这段历程,也是他任何人生经历中最光彩的一页。
晚年与逝世孔乙己的晚年虽然一度颇为失落,但他仍然不断地在酒肆里喝酒、吟诗、作对,直到去世。
他离世时,被人们抬到一家酒店里去,于是又成为了永远的客人。
结语孔乙己个人简历中的经历、坎坷,《吕氏春秋》作者鲁迅在其著名文章《孔乙己》中曾经深刻剖析过。
这位酒肆干嚎出身的传奇人物,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和个性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存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对复古主义的各种逆流,鲁迅十分愤懑。
为拯救青年一代,他写下此文,艺术地再现了深受封建科举制戕害的读书人形象,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三、理解词义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贫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萎靡。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主题。
五、问题归纳1.小说开头是怎样介绍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喝酒的两种人的,这属于什么描写?目的何在?鲁镇的酒店的特殊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隔开了喝酒的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他们“靠柜外站着”喝,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一种是“长衫”主顾,他们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级。
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通过一短一长,一外一里,一站一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缩影,为下文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身份作了铺垫,也预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课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课文笔记一、作品简介《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知识积累1.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2.读准红色字的音傍午(bàng)踱进(duó)咸亨(xián)侍候(shì)荐头(jiàn)绰号(chuò)3.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积累惋惜皱纹不屑置辩颓唐好喝懒做三、难点突破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
孔乙己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鲁迅的小说以揭示社会问题、剖析人性弱点为主要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故事背景《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值高潮,作者意在通过小说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冷酷和虚伪。
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这是一个等级分明、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
三、人物形象1、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自命清高,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不屑与“短衣帮”为伍,但又穷困潦倒,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好喝懒做,却又善良诚实,会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死去。
(1)自命清高孔乙己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以此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读书人身份。
他满口之乎者也,不屑于与普通劳动者交流,认为自己的学识高人一等。
(2)好喝懒做他没有正当的职业,却又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劳动谋生,经常偷窃来维持生计。
(3)善良诚实尽管生活困顿,但他会把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并且在被人嘲笑时,也不愿意去争辩和反抗。
2、酒店掌柜酒店掌柜是一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
他对待孔乙己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取笑的对象,对孔乙己的生死毫不关心。
3、短衣帮“短衣帮”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麻木不仁,以嘲笑孔乙己为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四、主题思想1、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使他们陷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2、揭示社会的冷漠作品描绘了鲁镇咸亨酒店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和无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3、对国民性的思考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国民的一些弱点,如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等,作者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改造。
孔乙己个人简历
孔乙己个人简历孔乙己,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孔乙己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鲁迅创作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但他的故事却一直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孔乙己这一虚构人物的生平经历和内心世界,以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和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一、早年生活孔乙己,生于清朝末年,成长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渔村。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是普通的渔民,生活贫困。
尽管生活拮据,但孔乙己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
他喜欢读书,尤其钟情于古代文学和诗词,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种热爱促使他不断学习,自学成才,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
二、酒馆生涯在孔乙己十几岁时,他离开了渔村,前往附近的小城市,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由于家境贫困,他只能在城市的一个小酒馆找到了工作。
孔乙己成了酒馆里的一个杂役,负责清理杯盘和打扫卫生。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这份卑微的工作而感到沮丧,反而将它看作是提升自己文学修养的机会。
在酒馆中,孔乙己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从贵族到底层百姓,各色各样的客人都光顾这个小酒馆。
他常常默默地倾听客人们的谈话,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言谈举止。
这些经验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锻炼了他的洞察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文学创作虽然孔乙己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他对文学的热情从未减退。
在闲暇时光,他会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虽然未曾出版,但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鲁迅曾经在。
九年级孔乙己知识点
九年级孔乙己知识点《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点非常重要。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二、创作背景《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兴起,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 1906 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先生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 20 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故事情节《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
孔乙己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他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是酒店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他满口之乎者也,喜欢在人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学问,却又遭到众人的嘲笑。
他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替人抄书,也经常连人带书失踪。
孔乙己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
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他已经不成样子,在旁人的笑声中,用手慢慢地“走”了。
四、人物形象1、孔乙己自命清高:他始终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尽管又脏又破,却以此来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
好吃懒做:他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偶尔替人抄书,也经常连人带书失踪。
迂腐可笑:他满口之乎者也,喜欢在人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学问,却又不被理解,显得迂腐可笑。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孔乙己》的写作背景《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的1918年冬天,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已在1905年废除,但教育体系并未改变,许多知识分子还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鲁迅认为要使人民群众觉悟起来,改变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必须反对“国粹”,解放个性,把人民群众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精神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
因此,他提出了立国先“立人”,改造“国民性”,解放个性的战斗任务。
鲁迅明确地说过,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就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呐喊助威,冲锋陷阵,“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随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匕首投枪般的杂文,对整个吃人的旧世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孔乙己》续写――孔乙己中举孔乙己很久没来了——可能已经死了。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知识点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4. 分段及段意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2相关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3主要内容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4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遭遇,揭示其社会很远写
孔乙己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4—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和身份地位第二层(10—11):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第三层(12—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doc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孔乙己》资料助读
资料下载1、《孔乙己》时代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
《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
乡试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
初中语文九下《孔乙己》
(3)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 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 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 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 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 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四体不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会偷窃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 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作者以“笑”贯穿孔乙己的 故事,有以乐境写哀情(以“喜”衬“悲”)的效 果,笑得越热烈,越让读者产生麻木、悲凉之感。也 更有利地证明孔乙己悲剧的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 观原因。孔乙己的悲剧不单单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 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也随之更加深刻。
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 腐、麻木,生活上四体不勤、好喝懒做,穷 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和戏谑中混度时日。
第7-8段,孔乙己与小孩的交流,在一老一少的对比中 还可以看出他的寂寞、善良;在他不拖欠酒钱中,还可看出他的诚实。
思考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孔乙己,可是前三段内容并没 有具体涉及到孔乙己,这几段是否背离了小说 主题呢?能否去掉?为什么?
2.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 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嘴里说 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出 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秀才本是考取的,这里的看客们却用“捞”, 用词轻巧,越显鄙视和嘲笑的口吻。 “笼”上脸的是一层灰色,揭示出孔乙己自尊 被戳痛时的痛苦与不安。
拓展阅读 阅读《呐喊》中的《阿Q正传》
《孔乙己》
第2课时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 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 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 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 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 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 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 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 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 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 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 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 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 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已课文及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已课文及知识点《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作品。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长洲的酒店里。
主人公孔乙已是一个贫穷的酒保,瘦弱的身体和黄色的皮肤使他看起来很不起眼。
然而,他有一副十分出色的歌喉,能够吟唱出引人入胜的曲调,因此酒店里的客人都爱听他唱歌。
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已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
虽然他有着特殊的才艺,但贫穷和个人品行限制了他的社会地位。
他整日与酒囊饭袋为伴,生活枯燥寂寞。
主人公另外的两位客人,一个是魏老板,一个是陈先生。
魏老板是一个胖胖的人,身后跟着一大群狗。
他向孔乙已投来了一种白眼,给人一种深深的否定感。
魏老板自负的态度和对孔乙已和陈先生的嘲笑,让人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厌恶。
陈先生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爱好文学和书法。
对于孔乙已的唱歌,他给予了充分的欣赏和赞许。
陈先生在魏老板的无礼嘲笑下,依然坚定地对孔乙已的才艺表示了高度肯定。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现象。
他借助孔乙已的形象,表达了对贫穷阶层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无奈与愤怒。
他通过对孔乙已、魏老板和陈先生的刻画,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格局。
这篇课文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文中对孔乙已外貌的描写,通过“瘦陋的身子”和“黄色的皮肤”等细节,传达了他生活困苦的形象。
其次,鲁迅以对话和行动刻画了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通过魏老板对孔乙已的轻视和陈先生对孔乙已的肯定,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
再者,作者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社会不公的无奈和愤怒。
通过魏老板和陈先生的反应,读者能够看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最后,鲁迅以幽默的笔触,揭示了孔乙已的内心世界与对社会的反思。
总之,鲁迅的《孔乙已》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已的刻画,展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对贫穷人群的同情。
通过对话和行动的展示,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
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
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和人性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课件
⑤无聊、冷淡
⑥掌柜及长衫主顾的笑
【知识链接】 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 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 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概括故事情节, 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要在正确划分情节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
第5课 孔 乙 己
1.作者名片
作者
评价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
2.背景介绍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某些青年以《新青年》 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 很猖獗。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 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
【示例】选句1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 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 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思维点击:通过孔乙己的肖像描写揭示他的不幸遭遇,服饰的
细节写出了他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性,作者通过一件破衣衫 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 十分深刻。 赏析: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孔乙己穷困潦倒、好逸恶劳、时 常遭受欺凌的一个老书生的形象。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
追求功名、麻木不仁。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个方面,是 小说三要素之一。中考的主要考点是判断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 用。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笔记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笔记
一、背景介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4月的《新青年》月刊。
该小说以清末民初的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刻画,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迂腐和人生的无奈。
二、人物角色
1.孔乙己: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自命清高但又命运多舛。
2.丁举人:与孔乙己有恩怨纠葛的地主阶级人物。
3.掌柜:酒店的主人,对孔乙己冷漠无情。
4.“我”: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三、故事情节
1.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残,从此失去双腿,成了乞丐。
2.在酒店,孔乙己因欠酒钱被掌柜追讨,受到众人的嘲笑和侮辱。
3.“我”最后一次见到孔乙己时,他已经死亡,身体被草席包裹着。
四、语言特色
1.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烈。
2.运用讽刺和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五、主题思想
1.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冷漠和无情,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2.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3.通过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和人道。
孔乙己工作生活经历
孔乙己工作生活经历
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人物,他的生活经历也是广为人知的。
孔乙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只能靠自己努力谋生。
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商贩,经常在街头摆摊卖东西,孔乙己也跟着他学习如何做生意。
孔乙己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母亲早逝,父亲也常年在外面打拼,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由于家庭贫困,孔乙己没有机会上学,只能在家里帮忙干活。
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孔乙己只能自己谋生。
他曾经做过很多工作,比如卖烤鸭、卖糖葫芦、当过小贩等等。
他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孔乙己最出名的工作是当酒保。
他在一家小酒馆里工作了很长时间,成为了酒馆里的一名老顾客。
他的酒量非常惊人,经常能喝掉一瓶又一瓶的酒。
他的酒量和他的性格一样豁达,他从来不会为了一点小事而生气,也不会跟别人计较。
他的豁达和善良让他成为了酒馆里的一名传奇人物。
孔乙己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喜欢唱歌、跳舞,也喜欢和朋友们聊天。
他的朋友们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总是能让人感到快乐和温暖。
他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
的梦想。
他曾经想过要成为一名诗人,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当酒保。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很完整了,他不需要追求更多的东西。
孔乙己的人生虽然简单,但他的故事却感动了无数人。
他的豁达和善良让人们感到温暖,他的坚持和努力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再艰苦,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孔乙己》知识讲解
《孔乙己》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l~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知识积累1.格局:布局的格式。
2.短衣帮:指穷苦劳动者。
3.大抵:大多。
4.阔绰.(chuò):阔气。
5.羼.(chàn):混合,掺杂。
6.侍.(shì)候:服务、伺候。
7.声气:这里指态度。
8.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用于贬义)。
9.绰.(chuò)号:外号。
10.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11.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12.绽出:这里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13.营生:谋生。
14.间或:偶然,有时候。
15.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16.服辩:即认罪书。
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也作“伏辩”。
17.颓唐: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18.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19.傍.(bàng)午 20.踱.(duó)进 21.咸.(xián)亨22.荐.(jiàn)头 23.蘸.(zhàn)考题例析(2011 北京模拟)名著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我们九年级语文都是为了考出更好的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知识点的总结是重要的。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孔乙己知识点:文章背景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
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孔乙己知识点:孔乙己的个人资料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
——有谋生的条件,但窘迫,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
——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
——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
——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
——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
——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
——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孔乙己从容说课《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
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
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
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六个生活片断是:(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有可无(2)深入探因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
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
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写人物片断练习。
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
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
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
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
合作探究:(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
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提示:(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
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