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相关文化常识:“赋“的文体、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生:苏东坡!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

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

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那请问同学们又记不记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生:韩、柳、王、……师:好,请同学们记住了,唐宋八大家是韩柳欧三苏王曾巩。

赤壁赋课堂实录20

赤壁赋课堂实录20

《赤壁赋》课堂实录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

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

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

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大多数学生:没有!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如何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第一,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明白得作者的人一辈子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

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

专门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能够从查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因此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快乐。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专门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确实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

全文的感情变化确实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摸索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学生1:有时刻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漂亮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此专门精妙的感受。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教学实录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教学实录

赏情理交融之赋,悟诗人旷达胸襟──苏轼《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赋,而且是放在“基本阅读”板块当中,足见其重要性。

赋这种文体的发展流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夹带着历史的风霜和千古文人的体温,从骚赋到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最后到文赋。

然而,在浩瀚文赋海洋里,《赤壁赋》兼具了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双重特点,行云流水,文采斐然,可以称得上是文赋当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失意,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态度,这跟他受儒释道三派学说的影响无不关系,在他所有的创作中最能体现他驳杂思想中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就属《赤壁赋》了。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素养又集中体现在审美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就应侧重于领悟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落实培养语文素养的大目标。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普通班,学生们文化知识根基浅、底子薄,即使是他们天天接触的母语也是如此。

能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都很薄弱,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对他们来说,理解文言文大意都很困难,那么深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三、教学设想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我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设为梳理文中关键字词语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是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

然后逐段讲解关键字词,并指导诵读,通过熟读,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在此基础之上,第三课时重在研习探讨作者情感变化,从而把握苏轼人生观中积极乐观的一面,体味他旷达开阔的胸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要有整体意识。

学习课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单元第一篇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同样也是赋体,那么学习本文的时候可以回顾上篇课文介绍的赋体知识,这样一来,上下勾连,从而巩固加深学生对赋这种文体的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

《赤壁赋》课堂实录之一【课程分析】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作者在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最后文章的主题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辩论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所以在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上。

【学情分析】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

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

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

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怀。

3、会“主客矛盾”所体现的处世哲理。

4、学习古人身处困境仍然乐观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品德。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做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那么必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填充。

老师只作为一个路标,去帮助学生自己正确的前进。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拓展知识面,提高认识,所以设置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苏轼的处世哲学,带动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着、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对话一:
生:苏轼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进取,从“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歌词吗?
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苏轼“饮酒乐甚”之后即兴所作的歌词。
师:“美人”指美丽的人吗?
生: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在这里“美人”比君,表现了他积极入世、对现实不绝望的情怀。
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悟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苏轼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来分。
(这个问题提出后,首先让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五六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参与讨论。)
生:“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苏轼在黄州就曾为救弃儿解相助。
……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象苏轼一样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作者还有谁?他们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
生:屈原身系楚国却遭嫉被疏,最后自投罗,以身殉国。
生: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狂歌痛饮。
生:苏轼没有因仕途的失意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苏轼何以独写曹操、周瑜?
生:是因为他渴望自己如曹操、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虽然当时无遇害,远贬异地,但他并未放弃忠君用世的理想。
生: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一句看,苏轼当时情绪有点消沉颓废。

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

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

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语文课《赤壁赋》教学实录师:上一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掌握了这些,只是为进一步学习《赤壁赋》打下了基础,因为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一篇千古“文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很多。

有人从中分析苏轼的人格品质,有人由此追溯苏轼当年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有人伴文就如和苏轼一起探讨广阔的宇宙和无垠的时空以及渺小的人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一下苏轼在这篇文赋里所融注的情感。

说到情感,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表达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生:间接抒情。

师:间接抒情又分为议论抒情和……生:描写抒情、叙述抒情。

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等的叙述、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体会苏轼是怎样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人、事、景物中的。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将你认为能体现苏轼的情感的文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文章,师巡视指导。

师:我刚才看了大家所写的感想,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真的是苏轼的知己。

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大家的想法。

谁先来说?生:请大家看这一段:“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一段是描写客人听到苏轼的歌声时所和的音乐,这个音乐非常的悲凉,像是一个人在埋怨,在思慕,在哭泣,在诉说,作者还夸张地说音乐使幽壑里的蛟龙都无法安生,使孤舟上的寡妇更感身世的悲凉,哭了起来。

我觉得苏轼是想通过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来反映他自己的处境非常的悲凉。

师:你的分析非常好,不但很好地把握了这段话的情感,还注意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个特殊句式。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要问你,吹洞箫的是“客”,你为什么说箫声反映了苏轼的心情呢?生:因为我看过有关的资料,说这里的“客”其实就是当时政治失意而又悲观的苏轼自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自己。

《赤壁赋》课堂实录(名师)

《赤壁赋》课堂实录(名师)

《赤壁赋》课堂实录(名师)编者序教学实录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课堂实录。

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

Download tips:Classroom recording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practical style in which teachers record high-quality classes taught by themselves or others as detailed as possible, and add teaching postscripts or lecture evaluations. Classroom record.《赤壁赋》课堂实录授课班级: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高一(9)班授课时间:2007年12月20日下午晚自习◇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

”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

”(生笑)◆生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生1:苏东坡就是苏轼。

◇师:是吗?如果你在试卷上这样写,吴老师也同样会判你错。

(生愕然)老师让你们课前预习课文并了解苏轼生平经历,都做了吗?◆生:预习了。

◇师:结合你们所了解的苏轼生平经历,说说吴老师为什么这样判?◆生2:东坡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取得号,这之前他叫苏轼,我想《水调歌头》可能是他被贬黄州之前的作品吧?◇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水调歌头》是苏轼出知密州时的作品,那时苏东坡还没诞生呢。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赤壁赋》课堂实录1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

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

今天我们让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话苏轼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生:“门前流水尚能西”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了解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从以上几句诗句中,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如果你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三.千古绝唱说赤壁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赤壁赋》,在上几次课中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今天我们来分析《赤壁赋》的思想内容,以及对今天的意义。

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抓住主客问答,即文章的三四两段。

下面找同学读一下。

(一生读课文第三段,非常投入,读后响起了掌声)师:好,读得很好。

我们在上次课已经对“客”的回答作了初步的分析:曹操的功名伟业,转瞬成空,魏也罢,蜀也罢,吴也罢,伟大的帝国也罢,辉煌的功名也罢,一世英雄也罢,枭雄也罢,而今安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是一场梦幻。

前面“方其破荆州”一连串铺排气势,上扬,后面“而今安在哉”,猛然下落,形成强烈的落差。

从而彻底地否定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意义。

其实,这种否定是一种很悠久的传统。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出示幻灯片一:李白的《越中览古》,谁来给简单分析一下生:前三句写了很壮观的场面,最后一句显得很消沉。

越王勾践当年很风光,现在根本看不到。

只能看到天上飞的鹧鸪。

他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

师:好。

我们再看下一个材料。

(出示二:孔尚任《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这里面存在一种对世俗人生的否定,这金陵玉殿、莺啼婉转、秦淮水榭、春暖怀开,怎么样呢?冰消瓦解。

你建起了高大漂亮的楼房,你大宴宾客,现在怎么样呢?历史的烟云早已把你吞没。

师:我们再看着一段:《红楼梦〈好了歌〉解注》。

因为比较长,而且大家也比较熟悉,就不过多分析了,这里的大致的价值取向大家能不能明白?生:能师:好,我们再看看这个:《西游记》这是第一回里的故事,美猴王在花果山率领群猴过得好不快活,有一天,大宴群猴,吃着,吃着,美猴王突然哭了,为什么呢?原来啊,这美猴王突然发出感慨,说人生短暂,准确地说是猴生短暂,(生笑),这时候,一个老猴跳出来,说世界上只有佛、仙、神圣长生不老。

猴王听说后,就决定去寻访,就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南赡部洲地界,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教学背景】
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写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又凝聚着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豪放洒脱的的性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教为积极的心态。

【走入《赤壁赋》】
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
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内容,课前我首先布置同学通过自己翻阅手头参考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赤壁赋》相关的苏轼写作本文时的经历和背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写在投影片上,教师选择其中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在课堂上投影。

例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
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
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的课文,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借助注释,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教学辅导书》等,自主、合作解决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才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赤壁赋》优质公开课教案
赵锋
苏轼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驿站,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生之祸,历经四个多月,逃过一劫,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

情境:壬戌夜游,作《赤壁赋》
苏轼发朋友圈:夜游赤壁,不亦快哉!
欧阳修:此文一出,老夫又当避路!
王安石:好一个翰林学士!(赞)
子由:(嘘)
柳宗元:其境过清,不可久留(抱抱)
苏小妹:兄长,快回家烧肉!
林语堂:真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林语堂:呵呵……
请自由朗读《赤壁赋》,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呵呵”的?任务一:研读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文段。

2.结合对有关文段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见解。

3.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生1:苏轼是一个乐天派。

最后一段主客对话之后苏子的超脱,体现出他的乐天派。

倒数第二段,客有困惑,而苏子却开脱他。

从变之中看到不变。

杯盘狼藉,说明苏子放松。

生2:无奈,哪里有什么乐天派。

苏子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却遭受挫折。

他不会大悲大喜,正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源自佛家。

生3:“呵呵”是苏轼对林语堂片面评论的不屑,不可否认苏轼是乐观豁达的。

但是并不是源于其乐天,而是源于其志,对生命、对世间的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并非自相矛盾之言,水淌月缺,此乃变;江流月挂,此乃不变。

而此时对苏轼来说,一场乌台诗案是变也是绝顶,名与月是那么虚妄,在一夜之间看到它的破碎。

去了浮躁,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可见他并非心无所念、无所欲。

他所求的是永恒,“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大智若愚,不是一个单纯的乐天派,因此林语堂看到的只是表象。

生4:他如果不是乐天派,何来写这么多诗给世人?觥筹交错之间,体悟人生的乐趣。

他以诗为乐,清风徐来,游于赤壁。

不必感叹人生的苦短。

他的乐天派是转悲为喜。

生5:
“羽化而登仙”,表明对人间的一些浮华看得并不那么重。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景色这么美,正是作者内心的世界不一般。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世上的东西都是旧的去,新的来,月还是那个月,水还是那个水,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变的是人看待万物的态度,不变的是客观世界。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自然给人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只是接受不接受的区别。

人生的刹那都是造物主提供的,不弱好好利用这些,享受这些,自然美好可喜。

在痛苦之中得到解脱,在痛苦之中和解。

任务二:
从这个文章整体来看,苏轼有没有走向旷达乐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枕藉”,主客都非常放松;“不知东方之既白”,忘记时间,忘情。

因此,最终是走向旷达的。

从文章来看,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拜托困境,走向旷达?
(1)自然美景可以给人慰藉,可以给人心灵上的享受。

寄情山水。

历史上很多人物,例如陶渊明、陈子昂,寄情山水的文化情结,中国的文化景点与国外不同,除了景色有关,还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

(2)由自然景色悟到人生哲理:变与不变。

苏子之歌: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形式上也继承了汉赋“主客问答”的特点,即以“主客问答”作为开端,通过对话,解疑答难,阐明道理,引出所表述的内容,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呵呵”,不是简单用旷达或者不旷达所能够鉴定的。

任务三:拓展延伸
苏轼最终活成了林语堂所说的“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乐天”,除了源自寄情山水的文化情结,还有其他因素吗?请结合你对苏轼的了解以及学案补充的材料来谈谈。

佛教思想:“无尽藏”,享受造物主提供的一切。

道教思想:“羽化而登仙”,超脱俗世之感。

佛道思想强调的是出世,但是苏轼最后成为东坡居士而不是佛印和尚。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心怀苍生。

文中思美人就是渴望成就功业。

总结: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山水之乐和老庄佛禅中求得解脱;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也只有这样的胸怀才酝酿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传世佳作。

再创作: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玉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夜的赤壁独属于东坡,是夜的东坡也独属于赤壁,赤壁的山水给了东坡以更好的姿态来面对人生。

在深入学习本课后,如果我们来代苏轼立言,请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出“呵呵”的丰富内涵,将他欲说还休的内心直接表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