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华人“关系”网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重要概念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重要概念章节1:乡土本色概念:村落解释:依附于土地的人们因为耕地面积小、需要合作、为了安全、平等继承等诸方面原因而聚集在一起居住的社区。
概念:法理社会解释:以城市为代表的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
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
概念:礼俗社会解释:字面上理解就是用礼和风俗来约束当时人们言行的社会。
中国乡民被圈在土地上,在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所构成的基本不变的环境中生活,显然,中国社会是自然发生、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
另外,中国社会是一个彼此熟悉、用规矩和礼俗而不是法律维持的社会。
章节2:文字下乡概念:文字下乡解释:借助文字的社会,针对面对面的乡土社会而言的,是现代化的社会。
人与人用文字传情达意,文字只是一种工具,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概念:面对面的社群解释:指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
面对面的往来,直接接触,直接说话,相互之间用声气辨人,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不需要说太多的话。
章节3:再论文字下乡概念:空间阻隔解释:乡士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所以不存在空间阻隔。
概念:时间阻隔解释:时间阻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学习可以打破今昔之隔,要依靠自身的记忆。
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阻隔了。
章节4:文化学习概念:文化解释: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概念:差序格局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
章节5:维系私人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念解释:在社会里生活的人们自觉应当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信念。
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国庆节来历精选作文
国庆节来历精选作文国庆节去历做文(一)如今的国庆节是故国悲庆,各人戚假的日子。
忘失上教时,总会写尔爱故国的做文。
查了查材料,本去“国庆”那个词正在今代便有。
国庆是指国度富庆的节日。
正在启修时期,国度怒庆的年夜事,要数帝王的登位、生日了,以是今代把天子即位、生日称为“国庆”。
正在这地,年夜臣们会用年夜米附件等五谷纯粮附件作丰富的美食,去庆贺那个节日。
如今,咱们给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成坐的日子鸣国庆,尔国的国庆日是每一年的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下战书3点,南京30万人正在地安门广场上隆重举办了谢国仪式,庆贺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外央人平易近当局成坐。
毛泽东主席站正在了地安门乡楼上,肃穆宣告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外央人平易近当局成坐,并亲身降起了第一壁五星红旗。
1949年12月2日,外央人平易近当局委员会第四次集会经由过程了《闭于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国庆日的决定),决议将每一年10月1日做为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国庆日,也便是国庆节。
国庆节去历做文(两)昨天是国庆节,爸爸跟尔讲它的由去,让尔又上了一课!国庆节的由去“国庆”一词,原指国度怒庆之事,最晚睹于西晋。
西晋的文教野陆机正在《五等诸侯论》一文外便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愁莫取其害”的记录、尔国启修时期、国度怒庆的年夜事,莫年夜过于帝王的登位、生日(浑晨称天子的熟日为万岁节)等。
因此尔国今代把天子即位、生日称为“国庆”。
昨天称国度建设的留念日为国庆。
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国庆日每一年的10月1日是外国的国庆节。
外国人平易近正在外国共产党的指导高,前仆后继,获得了人平易近反动的伟年夜成功。
1949年10月1日,正在尾皆南京地安门广场举办了谢国年夜典,正在隆隆的礼炮声外,毛泽东异志正在神圣礼炮声外肃穆天背齐世界宣告:“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外央人平易近当局成坐了!”并亲脚降起了第一壁五星红旗。
地安门广场汇集了三十万军平易近停止了浩大的阅兵战庆贺游止。
新外国的建设,真现了外华平易近族的自力战束缚,创始了外国汗青的新纪元。
社会学 华人“关系”网
兼具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混合性关系
介绍
这种关系是在个体试图通过“人情”和“面子”影响
他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
混合性关系的双方彼此认识,他们的关系中带有一定
的情感性成分,但这种情感性程度要比情感性关系弱。
它也被称为特殊关系,主要出现在亲属、邻居、同事、
同学、老师、老乡等群体中。
由于它强调特殊性和个人性,所以这种关系之间的互
动规范需要遵守“人情法则”。(P178)
三、华人“关系”网的理论模型:关系主义
关系主义——本质特征 关系主义——概念 关系主义——行为准则
关系主义是
利益本位
熟、亲、信
与个人主义与
集体主义相对 的概念
个人导向
关系主义——基本行为准则
熟人介绍
就是“划圈子”:
生人 熟人 家人 自我
将依据熟与不熟划
圈子,在熟人圈子 中,再划出亲与不
工具性关系
介绍
工具性关系是与情感性关系相对的。 工具性关系基本上是不稳定的、短暂的。比如:医生
与护士的关系、顾客与店员的关系等等。
这种关系的相关个体都仅仅将社会互动作为达到个人
的某个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这种关系之间的互动规范需要遵守“公平法则”,即
资源在群体内依据个体贡献的多少来进行分配。
工具性关系具有普遍性和非个人性。(P178)
人情交换 结亲
亲的圈子;居于核
心的是熟、亲、信 等特征兼具的圈子
差序格局下的华人关系网络:P177
三种关系主义的理论模型
根据中国“关系” 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将华人关系网的理 论模型划分为三种:
家庭亲情理论的社会延伸 特殊主义的工具性关系
非对称性的社会交换关系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就有了国与国的关系问题。
国与国的关系,自然也就从双边关系扩大到三角、四方以至多边关系。
这样,就会不断形成某种国际关系的格局或体系。
近代以前,古代世界中也曾在不少地区产生过古代类型的国际关系格局。
出现于东亚地区、自汉代直至晚清的“华夷秩序”,就是古代世界大大小小国际关系格局中发展得最为完整的一个。
下面,我们就对这一以昔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古代类型的国际关系体系进行一番剖析。
一、“华夷”秩序的形成与发展“华夷”秩序的形成、发展、兴盛与衰亡,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正本清源,所谓华夷之说,缘起于我国上古华夏族体的形成时期。
它所界定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体同今日中国境内的其他族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切问题。
上古时期“华夷”分野的观念,主要还是为了维持我国中原地区正在形成中的华夏族体血统纯净的需要。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夏对夷狄,自然难免有一些由于文明比较先进而带来的优越感与偏见,却绝未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那种系统的种族歧视。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秦帝国。
然而,不旋踵间,二世而亡,秦帝国仅仅为日后的“华夷”秩序建立了一个前提框架。
汉承秦制,建立了前后延续四百年的两汉帝国。
在汉帝国的北方,是广袤无垠的草原地区。
这一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与驱动,不断周期性地南下压迫,入侵中原,造成中国历代汉族王朝所谓“外侮”的永恒主题。
从汉初开始,除卫青、霍去病、窦宪、窦固等极少数情况外,大汉帝国对北方匈奴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守势,根本无法建立什么秩序。
故而汉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只能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
这也是自汉唐以至明清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先天性取向。
向东,中国人面对着浩瀚无际的太平洋。
太平洋东西的超长跨度以及气象、洋流等风险条件,加之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迟晚发展,使古代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的对外交往,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
第七章 社会网络
容并蓄。
• 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 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 络形式。社会资本就诞生并且体现于这一民众交往网络之
中。社会资本是由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系列
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 工作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
犀利哥
犀利哥
• 2010年2月21日,天涯论坛一篇帖子——《秒杀宇内究极 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 详细资料》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 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有结果称, 犀利哥实为宁波街头一名乞丐,由于复杂身世流落街头。 亦有网友对其乞丐身份表示质疑。
第三节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地位获得:个体通过资源的动员和投资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获
得回报的过程。
个体资源:个人可以使用、转移和处置的资源。
社会资源:个体行动者通过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社会资本:把嵌入在社会行动者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叫做社 会资本。
社会网络的效用
第一、社会网络为信息流动提供了媒介 第二、行动者通过社会关系可以对代理人施加影响 第三、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可以被组织或代理人看做个人 社会信用。 第四、社会关系可以强化身份和认同感
三、社会网络与社会学
一、方法和工具层次 美国学者斯科特:属性数据、观念数据、关系数据。
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是关于行动者的特征、属性、观点和行为等方面的 数据。是人们,对象,或者事件的内在特点。下表中的数 据就是传统社会学量化研究数据,此类数据涉及行动者及 其各种属性特征。
观念数据
• 观念数据描述意义,动机,定义等。如韦伯的理想类型。 别把史玉柱当巴菲特 自去年史玉柱三小时午餐时间首次拍卖以来,这场所谓 “中国版巴菲特午餐”就引起了诸多争议。相当多的人对 史玉柱和优米网表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场炒作。“拍卖 史玉柱”是优米网推出的第一个实质性项目。王利芬曾坦 言,拍卖有两个目的,一是做慈善,二是网站草创需要积 累人气,“我非常坦白,这也是一种营销方式。” 2011年1962912万 2012年213万
华侨回国观光团与新中国的侨务外交探析
2015年第3期南洋问题研究No.32015(总第163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63华侨回国观光团与新中国的侨务外交探析施雪琴ꎬ王刘波(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ꎬ福建厦门361005)㊀㊀㊀收稿日期:2015-04-15㊀㊀㊀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2015年专项研究项目 比较视野下的中日-东盟人文交流研究 (NACT201502)㊀㊀㊀作者简介:施雪琴ꎬ女ꎬ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㊁历史学博士ꎻ王刘波ꎬ男ꎬ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ꎮ①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ꎬ中共中央接受中共中央第一联络部副部长王稼祥的主张ꎬ认为华侨问题应被视为 侨民问题 ꎬ而非 民族革命问题 ꎬ应停止 输出革命 ꎮ1951年1月6日ꎬ中共中央发布了 关于侨民工作方针的指示 ꎬ以解决侨党问题以及与兄弟共产党的关系问题ꎮ该指示称华侨为 侨民 ꎬ指出华侨工作要划清与当地革命的界限ꎬ申明中共将解散侨党ꎬ同时劝告国内各民主党派不要建立海外支部ꎮ该指示还首次提出了华侨工作的方针:团结㊁爱国(中国)㊁友好(与当地人民友好)ꎮ参看陈希:«侨务与外交关系 中国放弃 双重国籍 的回顾与反思»ꎬ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ꎬ2005年ꎬ第50-51页ꎮ摘㊀要:本文利用地方(侨乡)档案ꎬ以新中国组织海外华侨回国观光团的活动为中心ꎬ考察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组织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动机㊁华侨回国观光团的组织程序㊁基本构成㊁活动情况以及外交影响ꎬ以此来探讨华侨华人在新中国外交中的角色以及新中国侨务外交政策的发端与特征ꎮ本文指出ꎬ华侨回国观光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侨务外交战略指导下的重要实践ꎬ观光团成员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侨乡变化的宣传ꎬ增强了海外华侨华人对新中国的认同与支持ꎬ对新中国争取侨心ꎬ凝聚侨力产生了积极影响ꎮ关键词:华侨归国观光团ꎻ侨务外交ꎻ侨乡中图分类号:D82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 ̄9856(2015)03 ̄0064 ̄11一㊁新中国的侨务外交政策东南亚华侨华人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ꎬ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ꎬ华侨华人问题成为中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ꎮ新中国成立后ꎬ鉴于国际局势的剧变ꎬ特别是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的成立与华侨相关问题性质的变化ꎬ积极推动解决一些影响中国与建交的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ꎬ特别是侨党问题㊁与华侨所在地的革命关系问题以及 双重国籍问题 ꎮ①1955年ꎬ中国与印尼政府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ꎬ为解决印尼乃至东南亚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奠定了基础ꎮ中与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的签订ꎬ是中国政府华侨政策的一个分水岭ꎬ标志着中国对华侨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ꎬ逐步转向推动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ꎬ期望华侨推动中国和平外交的政策上来ꎮ①如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何香凝主任多次在国庆庆典上对海外华侨发表广播讲话ꎬ 望侨胞遵循和平外交政策ꎬ促进与侨居国人民的合作 ꎬ[1]中国侨联副主席庄希泉在1956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所做的«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当前的基本任务»的报告中也指出: 当前国外华侨工作必须服从我国的外交政策ꎬ应该使他们体会祖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精神ꎬ遵守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ꎬ 每个侨胞都应该做祖国的和平使者ꎬ促进所在国的人民和祖国人民的友好关系ꎮ [2]为这一时期侨务工作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示ꎮ从历史来看ꎬ这一时期中国的侨务政策与中国的东南亚外交政策关系非常密切ꎬ相互融合ꎬ可谓 侨务外交 时期ꎮ 侨务外交 在新中国对东南亚的外交工作中至少包含3重内容与意义ꎮ第一ꎬ处理侨务㊁保护华侨华人权益成为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政策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极其重要的内容ꎮ第二ꎬ在当时冷战环境下ꎬ海外华侨成为大陆与台湾政府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ꎬ②动员东南亚华侨华人反对台湾蒋介石政权ꎬ争取海外华侨对新中国的好感㊁认同与支持ꎬ促进海外华侨对新中国政权合法性的认同与拥护ꎬ最终促进祖国统一成为新中国 侨务外交 的重要战略目标ꎮ第三ꎬ通过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向居住国宣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ꎬ塑造新中国正义㊁进步㊁文明㊁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形象ꎬ即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社会的美誉度㊁信任度与认同度ꎬ从而争取东南亚国家民众对新中国的好感㊁信任与支持ꎮ因此ꎬ这一时期新中国在东南亚的外交格外强调华侨的角色与影响ꎮ首先ꎬ东南亚华侨华人既是新中国推行外交的重要媒介与渠道ꎬ也是中国外交的主要受众ꎮ其次ꎬ侨乡成为强化中国与海外华侨的纽带ꎬ欢迎并组织华侨回国返乡观光㊁宣传侨乡社会主义建设新貌㊁塑造侨乡新形象成为新中国争取海外华侨华人认同与支持的重要方式ꎮ众所周知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ꎬ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处在极其复杂与艰难的环境中ꎮ除缅甸㊁印尼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国家承认新中国外ꎬ菲律宾㊁泰国㊁马来亚等国在西方的操纵下ꎬ或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同盟ꎬ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ꎬ或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ꎮ在这样的外交困境下ꎬ争取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北京ꎬ并利用亲北京的华侨华人来促进新中国与海外沟通㊁向东南亚公众宣传新中国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外交战略ꎮ海外华侨在新中国侨务外交中扮演双重角色ꎮ一方面ꎬ海外华侨是新中国侨务外交政策的主体ꎮ这种定位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海外华侨的身份认同以及新中国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ꎮ新中国成立后ꎬ逐步对华侨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共识ꎬ1956年ꎬ刘少奇副主席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曾明确指出 海外各地的爱国华侨也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ꎬ我们必须团结他们 ꎮ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大会上也同样指出: 在国外华侨中ꎬ也已经广泛地形成了并且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ꎮ华侨素来具有爱国传统ꎬ祖国的独立和几年来的成就又更加鼓舞①②中国与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签订后ꎬ中国政府对华侨的政策逐渐发生改变ꎬ鼓励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ꎬ时任中侨委主任的何香凝女士在其1956年的讲话中明确表示ꎬ希望华侨积极参加当地的经济建设ꎬ并希望华侨支持祖国的 和平外交政策 ꎬ 增进中国与侨居国的友好 ꎮ1959年ꎬ中侨委提出 三好政策 ꎬ即 华侨自愿参加侨居国国籍ꎬ很好ꎻ华侨愿意保留中国国籍ꎬ同样好ꎻ华侨愿意回国来的ꎬ也好 ꎬ以此引导华侨在国籍问题上的选择ꎮ但有关档案显示ꎬ 三好 政策的核心思想明显地表现为有组织地推动华侨在当地国定居ꎬ并以妥善方式推动凡有条件而又自愿转籍的华侨分头进行申请ꎮ参见上官小红:«归侨与侨乡社会:福建安溪归侨安置研究»ꎬ硕士学位论文ꎬ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ꎬ2014年ꎬ第8-9页ꎮ这一时期ꎬ台湾蒋介石政权也在东南亚积极开展侨务宣传㊁外交工作ꎬ如组织华侨到台湾参加 国庆 庆典㊁ 总统 茶会㊁组织华侨观光㊁华侨青年观摩团㊁组织海外文教团体与康乐团体赴台参加比赛等ꎬ据统计ꎬ1954年至1976年ꎬ东南亚华侨青年观摩团赴台人数共计7081人ꎬ其中以菲律宾(4285)㊁泰国(1133)人数最多ꎬ而与新中国建交的印尼(29)㊁缅甸(6)最少ꎮ1968年至1976年间ꎬ共有近千个东南亚文教康乐团体赴台访问与比赛ꎬ人数超过36ꎬ000人ꎮ见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ꎬ台北:正中书局ꎬ1980年ꎬ第567-576页ꎮ他们发扬了这种传统 ꎮ[3]中央侨务委员会对海外华侨的阶级构成及其对统一战线的意义有如下分析: 华侨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职工㊁农民㊁支教工作者㊁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等劳动人民ꎮ他们是属于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工人阶级同劳动人民的联盟ꎬ是我们的基本群众ꎬ也是国外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ꎮ华侨中有百分之五到十的资产阶级ꎬ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族资产阶级ꎬ是属于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ꎮ华侨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是爱国的ꎬ在国外的具体条件下ꎬ有着相当广泛的政治影响ꎮ他们中不少的人和侨居国官员有交往ꎬ对促进我国和侨居国的友好ꎬ起着有益的作用ꎮ [4]这种论断明确地表明了海外华侨在新中国统一战线与外交战略中的角色与地位ꎮ另一方面ꎬ海外华侨不仅是中国外交的纽带与媒介ꎬ也是外交的受众ꎮ重视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㊁反击台湾国民党政权对新中国的造谣诽谤㊁维护新中国的形象成为当时侨务外交的重要内容ꎮ新中国成立后ꎬ非常重视侨务宣传工作ꎮ中宣部㊁中侨委等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发文要求有关部门重视对海外华侨㊁侨眷的宣传工作ꎮ如1954年中侨委第四次侨务扩大会议指出:目前侨务宣传工作还是薄弱的一环ꎬ要求我们在华侨侨眷众多的地区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党的华侨政策ꎬ使广大归侨侨眷安于乡居ꎬ争取侨汇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ꎬ并通过归侨侨眷进一步团结与争取海外华侨ꎮ [5]二、华侨回国观光团概况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归国观光ꎬ向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的巨大变化是新中国侨务工作ꎬ尤其是侨务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ꎮ由中国政府与东南亚进步华团组织的各类东南亚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是华侨回国观光团的重点ꎮ归国观光活动不仅成为密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机制ꎬ更是新中国打破西方舆论围剿ꎬ向东南亚华社开展宣传与外交的重要媒介ꎮ新中国成立后ꎬ为争取侨心ꎬ凝聚侨力ꎬ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组织各种形式的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返乡参观活动ꎬ尤其是在 五一 劳动节与 十一 国庆节期间ꎬ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参观旅游ꎬ见证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的巨大变化ꎮ观光团成员主要由亲新中国的侨领㊁华社闻人㊁华文报纸主编以及其他渴望了解新中国的各界华侨华人构成ꎬ成员来自印尼㊁缅甸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㊁印度㊁巴基斯坦㊁朝鲜㊁马来亚㊁泰国㊁南越以及南非洲的一些国家ꎮ其中ꎬ印尼㊁缅甸华侨华人是归国观光团的主要成员ꎮ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一般分为受邀(公费)以及自费两种ꎮ公费团主要邀请建交国家侨社侨团亲北京的侨领㊁社会闻人㊁进步华校校长与进步华文报纸的主编与记者ꎮ①中国驻当地使馆与进步侨团负责观光团成员的遴选与组织工作ꎬ并在观光团出发时组织欢送仪式ꎬ华社也在进步报刊纷纷登载广告表示祝贺与支持ꎬ图1为印尼侨社刊登在1952年«生活报»欢送吕俊诚等人回国观光的广告ꎮ②但不管是公费还是自费ꎬ国内的相关部门都要出面欢迎并组织接待ꎮ在接待过程①②与中国建交的东南亚国家政府对中国政府组织的华侨华人观光团也存在顾虑ꎬ甚至进行阻挠ꎮ如印尼政府起初不愿颁发回国华侨的来回准字ꎬ而且还只批准商人ꎬ禁止文化界人士前往新中国观光ꎮ后经印尼华裔国会议员萧玉灿先生的呼吁ꎬ印尼华侨才于1952年8月获得自由出入境的准字ꎻ另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ꎬ文化界人士也于1954年获准回国观光ꎮ参看«限制居民出国回国自由违反印尼宪法规定国会议员萧玉灿向政府质问»ꎬ«生活报»1952年5月6日ꎻ«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已获当局同意颁发来回准字各地参加须速办理手续»ꎬ«生活报»1952年8月25日ꎻ周南京:«努山塔拉华裔纵横»ꎬ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ꎬ2011年ꎬ第490页ꎮ吕俊诚(1909-1967)ꎬ生于福建南安诗山镇ꎬ后赴南洋ꎬ曾在雅加达创办«朝报»宣传抗日ꎮ新中国成立后ꎬ与其他爱国侨领组织创办 椰城中华侨团总会 ꎬ先后担任副主席与主席ꎬ«生活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ꎬ椰城华校的董事㊁董事长ꎮ参看«吕俊诚先生生平简介»ꎬ见印尼椰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华中园地:纪念印尼椰嘉达中华中学创办75周年专辑»ꎬ香港ꎬ2014年ꎬ第57页ꎮ中ꎬ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接待工作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指示ꎬ贯彻 政治接待第一ꎬ物资接待第二 的原则ꎬ政治接待主要体现为要从政治上高度重视华侨回国观光的重大意义与影响ꎬ做好组织工作㊁接待工作与宣传工作ꎬ不仅相关省市领导接见重要侨领与观光团ꎬ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接见重要侨领与观光团成员ꎮ图2和图3为1956年10月4日下午ꎬ毛泽东主席㊁朱德副主席㊁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回国观光的华侨及港澳同胞ꎬ并合影留念ꎮ[6]图1㊀欢送吕俊诚等人回国观光的广告图2㊀国家领导人接见回国观光的华侨及港澳同胞图3㊀国家领导人与回国观光的华侨及港澳同胞合影留念此外ꎬ在物质接待方面ꎬ对物资接待标准做了严格的规定ꎮ①接待工作强调 集中领导ꎬ统一安排ꎬ分工负责ꎬ加强协作 ꎮ在做好政治接待的同时ꎬ必须重视做好生活接待工作ꎬ各个有关部门要负责组织㊁协调华侨在国内各地的参观访问ꎮ回国观光路线一般是在各口岸入境ꎬ而后集体前往祖国各地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ꎮ在集体参观完毕后ꎬ观光团成员纷纷回到原籍ꎬ了解侨乡变化ꎮ在此过程中ꎬ相关部门不仅要做好接待工作ꎬ还要召开座谈会与宣讲会ꎬ宣传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ꎬ并记录华侨对各项政策实施的意见ꎮ广东㊁福建两省是接待华侨回国观光团的重要省份ꎬ对接待规格㊁程序都要严格规定ꎮ接待重要的观光团ꎬ相关部门的领导要参加欢迎仪式㊁组织安排在省会城市的参观活动ꎬ召开座谈会ꎬ主要介绍本省的工农业发展与侨务工作ꎬ并举行欢迎宴会ꎮ我们从1955年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的接待观光过程可以略见接待工作的主要内容(见表1)ꎮ此外ꎬ侨务工作报告是广东㊁福建两省座谈会的重要内容ꎬ希望通过侨务工作报告ꎬ使海外华侨认识到党和政府对侨务工作的重视ꎬ对华侨的关怀ꎬ了解侨乡的新气象ꎬ并鼓励他们回国投资并吸收他们对地方侨务工作的意见ꎮ更重要的ꎬ组织观光团的目的ꎬ是希望观光团成员在返回侨居地后ꎬ能积极宣传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和平外交政策ꎮ如1954年ꎬ中国政府组织印尼㊁缅甸㊁印度㊁巴基斯坦㊁南非洲等地的华侨回国观光团(134人)回国参观ꎬ就指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宣传: 第一ꎬ宣传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公布ꎬ对巩固人民制度的极其伟大的意义ꎬ对今年侨务扩大会议所最后协商确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华侨代表表示支持和拥护ꎬ以扩大影响ꎮ第二ꎬ宣传我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意志ꎮ台湾是我国的领土ꎬ解放台湾是我国的内战ꎬ不容许美帝国主义干涉ꎮ中国人民一定解放台湾ꎬ消灭蒋介石集团ꎮ第三ꎬ宣传我国在国际斗争中取①在公费接待标准方面有具体的规定ꎬ如1956年公费团的标准如下:公费部分:1㊁伙食费(包括管理费):北京㊁东北㊁天津㊁南京㊁无锡㊁杭州㊁福州㊁武汉㊁重庆㊁成都等地ꎬ每人每天不超过2元ꎬ上海㊁广州不超过2.5元ꎻ2㊁公什费:(1)文娱招待费:北京㊁上海㊁广州㊁福州㊁沈阳每人每日1元ꎬ其余各地8角ꎻ(2)什费:临时疾病医药㊁公事邮电㊁行李运输装卸费ꎬ实报实销ꎻ3㊁住房费:每房住2-3人ꎬ实报实销ꎻ4㊁车船费:火车按软席计算ꎬ轮船:一等/二等ꎻ5㊁宴会费:广州㊁北京㊁福州各举行一次ꎻ6㊁野餐费:每人每次1元(包括原伙食在内)ꎻ7㊁礼品费:每人5元ꎬ统一由中央馈赠ꎻ8㊁返回时ꎬ从原籍省会开始至出国前到集中地时止ꎬ一切费用自理ꎻ9㊁返乡后的接待费用ꎬ经由各地省市按具体情况规定ꎬ由地方华侨事务费内报销ꎮ参见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关于1956年国庆节华侨及港澳同胞回国观光团接待工作几点决定及1956年招待观光团开支标准的通知»ꎬ福建省档案馆ꎬ档案号0148-002-0717-0011ꎮ得的伟大胜利和我国所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ꎬ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ꎬ巩固世界和平所起的重大作用ꎮ宣传我国人民和国外华侨ꎬ正是本着这种精神ꎬ愿意增加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好关系ꎮ第四ꎬ宣传五年来建设的伟大成就ꎮ 指示还强调: 为达到这一目的ꎬ应有计划地组织观光团的深入教育工作ꎮ [7]表1㊀1955年印度尼西亚华侨回国观光团部分活动①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备注8.4雅加达搭乘 芝利华 号ꎬ启程8.6新加坡拜访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李光前及其夫人陈爱礼女士李春鸣曾担任该学校训育主任8.12香港新华社香港分社领导欢送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采访团长李春鸣②8.12深圳广州华侨事务委员会及相关单位领导欢迎入住深圳华侨服务社8.13广州广东侨务部门领导及政协㊁民主党派人士欢迎设晚宴招待观光团8.13-8.17广州参观游览华侨麻纺厂㊁华侨补习学校㊁黄花岗72烈士墓与相关领导会面8.19-8.26上海参观绢纺织厂㊁卷烟厂㊁大中华橡胶厂㊁新中动力机厂㊁工人文化宫㊁少年宫ꎬ曹杨新邨ꎬ参观幼儿园㊁学校ꎬ参加工商座谈会ꎬ会见董寅初③8.27-8.31南京南京市相关领导车站迎接ꎬ介绍南京市概况㊁南京华侨学生情况ꎬ晋谒中山陵㊁雨花台烈士墓ꎬ游览历史名胜ꎬ参观中国最大化肥厂永利宁厂ꎬ参观南京博物馆ꎬ参加南京市文教座谈会ꎬ出席彭冲市长的招待宴会ꎬ观看越剧«花木兰»在华侨回国观光团中ꎬ相当一部分是自发的或者临时组织的观光团ꎮ如1956年福建省接待华侨回国观光团(包括港澳同胞观光团)23批共123人ꎬ10人一团的5批ꎬ5人以上的5批ꎬ5人以下及个别零星的达13批ꎮ他们来自东南亚各国ꎬ来自建交国印尼的56人㊁缅甸14人㊁越南6人ꎬ来自未建交的马来亚13人ꎬ英国沙捞越和南越各1人ꎬ其他为港澳同胞与归侨侨眷ꎮ[8]自费回国观光的华侨成分比较复杂ꎬ大部分是中下层华侨商人与普通华侨ꎬ其中中间分子居多ꎮ其回国观光目的也各异ꎬ来自建交国家的自费团大多是顺着返乡探亲ꎬ办理某些事务之便回来ꎬ他们对祖国比较熟悉ꎬ但还心存疑虑ꎬ对新政府有所怀疑ꎬ想通过观光来加以证实ꎻ来自未建交国的ꎬ多为中间落后人士ꎬ社会关系复杂ꎬ有伪人员ꎬ因此顾虑较大ꎬ不轻易发表意见ꎬ而处处谨慎小心ꎮ[9]成员政治面貌复杂ꎬ是自费观光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ꎮ如1956年回国参加国庆节观礼的华侨(港澳)观光团与新㊁马考察团ꎬ共242人中ꎬ就包含特务1人ꎬ国民党员4人ꎬ与台蒋有联系的9人ꎮ[10]值得指出的①②③1955年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共有成员72人ꎬ李春鸣担任团长ꎬ这是1950年来印尼历届华侨观光团人数最多的一次ꎮ观光团成员分别来自印尼8个地区45个城镇ꎬ这些华侨在侨社均有一定的威望ꎬ特别是在万隆会议期间为祖国赢得荣誉做出了贡献ꎮ成员中有工商界人士46人ꎬ文教界17人(多系各地中㊁小学校长㊁教员)ꎬ妇女代表4人ꎬ青年代表3人ꎬ其他代表2人ꎮ参见郭乃华:«李春鸣与1955年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ꎬ见印尼椰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华中园地:纪念印尼椰嘉达中华中学创办75周年专辑»ꎬ香港ꎬ2014年ꎬ第93页ꎮ李春鸣(1894-1976)江苏南通人ꎬ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创始人之一ꎬ担任中华中学校长20多年ꎬ是著名的华侨教育家ꎮ从1918起ꎬ先后在新加坡㊁马来亚㊁印度尼西亚等国从事华侨教育事业ꎬ担任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校长20余年ꎬ还曾担任雅加达中华侨团副主席㊁教师工会监委会主席㊁江浙工会监委ꎬ1966年回国定居ꎬ1976年病逝于重庆ꎮ董寅初(1915-2009)ꎬ安徽合肥人ꎬ20世纪40年代初曾在印尼的华文报社任职ꎬ积极参加华侨文化界人士组织的印尼抗日救国宣传活动ꎬ雅加达被日军占领后ꎬ与李春鸣㊁张国基等雅加达中华中学教师组织队伍保护侨民与学生安全ꎬ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ꎮ1945年出于后ꎬ担任印尼中华侨团总会总干事兼华侨治安总会主任ꎬ1947年回国定居ꎬ在相关侨务部门担任要职ꎮ是ꎬ一些自费观光团成员回国返乡观光的目的多是为将来回国打听消息ꎬ准备退路ꎬ一旦侨居国情况恶化ꎬ就返回家乡ꎮ一些华侨回国观光则是希望在侨乡寻求商机ꎬ做生意ꎬ不少自费观光团的华侨商人甚至借观光之便违规携带大量商品沿路发售ꎬ这种情况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ꎮ华侨回国观光团的组织可以分成两个时期ꎮ1950-1955年以公费团为主ꎬ自费观光团较少ꎮ1956开始ꎬ自费团开始增加ꎬ特别是来自非建交国家的华侨增加ꎮ这种变化ꎬ其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松动ꎬ特别是注重争取非建交国家的华侨以及滞留在港澳的侨眷回乡ꎮ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 做好1956年度华侨回国观光团员及港澳同胞观光团接待工作 通知ꎬ中侨委在1956年的工作规划中特别提到ꎬ为了进一步做好团结海外广大华侨的工作ꎬ及扩大对外影响ꎬ特别是对东南亚那些未与我建交的国家ꎻ同时也为了提高侨批业经营的积极性ꎬ争取更多的侨汇ꎬ和争取目前居留在港的1万多名本省侨眷回来ꎮ[9]因此ꎬ1956年华侨回国观光团成员激增ꎬ超过1250人ꎬ尤其是在 五一 期间ꎬ就有351名来自泰国㊁马来西亚㊁南越㊁高棉㊁老挝㊁日本㊁非洲㊁美洲㊁印尼㊁缅甸㊁越南㊁香港及澳门等地的华侨ꎬ各团来京参观后ꎬ即赴各地参观ꎬ然后返回广东㊁福建侨乡ꎮ由于这次参观团的大部分成员来自未建交国家/地区ꎬ与新中国接触少ꎬ对中国缺乏了解ꎮ加之中央政府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ꎬ邀请了一批过去对新中国有误解或者顾虑多的华侨上层人士回国参观ꎮ因此ꎬ在接待中ꎬ有关部门提出的方针是:爱国团结㊁求同存异ꎬ全面争取ꎮ要求在接待中要打破以往的公式化㊁生硬的一套ꎬ让观光团成员接触到他们所乐于接触的人和事物ꎬ让他们看到和听到祖国实际存在的好的和坏的㊁进步的和落后的东西ꎬ充分了解祖国在前进中的困难和美好的前景ꎮ[10]对于来自非建交的非洲地区的华侨回国观光团ꎬ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ꎮ1955年ꎬ接待了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华侨商人回国观光团ꎮ南非马达加斯加系英属殖民地ꎬ新中国成立之初ꎬ该岛华侨约5千余人ꎮ马达加斯加华侨为自费回国观光团ꎬ冲破了许多阻力ꎮ该团约70人ꎬ由侨领陈福胜率领ꎬ名为旅行ꎬ实拟途经香港ꎬ秘密回国观光和省亲ꎮ此批华侨离开马达加斯加后抵达香港ꎬ被香港伪中央社与逃亡地主及反动派诱骗与恐吓ꎬ并强迫他们去台湾观光ꎬ致使他们顾虑重重ꎬ不敢回国ꎮ后经委派专员前往香港ꎬ与香港中国银行人员共同进行争取说服ꎬ并组织家眷赴香港会晤ꎬ始将他们的情绪安定下来ꎬ不为蒋方所诱骗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侨商30人ꎬ已于2月26日抵达广州ꎬ其他40人尚在香港观望中ꎮ为继续争取他们回国ꎬ中央有关部门一方面对已抵穗者加以热烈招待ꎬ另一方面继续组织其家属赴港与他们会晤ꎮ为团结争取马达加斯加的华侨ꎬ扩大新中国在非洲侨社的影响ꎬ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去各地参观ꎬ增强其爱国主义ꎮ[11]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积极组织与支持下ꎬ1956年后ꎬ回国观光的华侨迅速增加ꎮ据统计ꎬ1958-1961年共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ꎬ400多名回国观光华侨ꎮ由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ꎬ各地党政部门的重视ꎬ领导同志亲自挂帅ꎬ各单位大力支持ꎬ互相配合ꎬ密切协作ꎬ认真贯彻执行了以政治接待为主的方针和热情接待的精神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ꎮ观光华侨对祖国的情况和三面红旗及侨务政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ꎬ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ꎬ提高了爱国热情ꎬ积极支援祖国和家乡的生产建设ꎮ他们回侨居地以后ꎬ积极宣传祖国ꎬ宣传侨务政策ꎬ扩大了团结爱国面ꎬ增进了和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ꎮ[12]尤其是一些重点侨乡ꎬ华侨华人回国观光热情十分高涨ꎬ人数一年超过一年ꎬ据广东侨务委员会的统计ꎬ至1957年4月ꎬ回国观光省亲的粤籍华侨就有1万人以上ꎮ[13]另据不完全统计ꎬ1954-1964年ꎬ仅广东新会县侨务部门就接待海外华人㊁华侨㊁港澳同胞回国观光团26批㊁共939人ꎮ[14]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建国后第一次回国回乡ꎮ通过参观访问㊁座谈ꎬ不仅密切了华侨与祖国联系ꎬ而且也促进了华侨华人对新中国的了解ꎬ并通过他们将新中国的形象向海外传播ꎬ这对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外交封锁㊁沟通中国与东南亚社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ꎮ。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二)分布 • 欧洲华侨华人呈“大分散,小集中”之特点,西 欧最为集中。据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以 下简称“欧华联会”) 1997年底调查结果,欧 洲华侨、华人的大致分布状况为:英国、法国 各有25—30万,是欧洲华侨华人最多的两个国 家;德国、荷兰、意大利各有10—15万,俄罗斯 逾6万(不含近年赴俄滞留经商的大量中国人); 匈牙利、奥地利、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 瑞典各有2—3万人左右;其余各国数千至万把 人不等。
第一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亚华人概况
第四节 欧盟国家中的华人新移民
一、欧洲华侨华人的数量与分布
(一)数量 目前,欧洲华人华侨还无准确的统计数字。 在1982至1983年间,台湾的有关资料表明欧洲 共有华人567,449人;而根据欧洲各有关国家 的人口统计资料,该数字为760,000。不过从 比较的角度而言,我们至少可以依据上述数字 得出如下印象:欧洲华人的总数大约仅为美洲 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三倍于大洋洲华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六、七十年代时,我们脚 下的这块大陆的的确确是中国人在海外向西拓 展的新领域,当时,欧洲华人人口的增长幅度在 各大洲中首屈一指。
第四节 价值观2012级
在小组内呈现自己的选择并且陈述理由
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内讨论,并且最终达成
统一选择
生存选择:分享
最没有争议的是哪几个选择?
意见分歧最大的有哪些?
小组内是如何达成最后的统一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二、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
选择的人物 1 2 3 4 5 6 7
选择的理由
讨论及发表意见
• 将同学分成4人一组, 进行组内交流,小组 为了获得一致意见, 展开充分的讨论,各 抒己见,每个人可以 在讨论后修正自己的 意见。组内达成公识 ,将结果填入下表。 然后,小组选出代表 来介绍小组的决定以 及讨论的情况。 1 人物1 人物2 人物3 人物4 2 3 4
—影响人们对目标、事物的选择; —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与感受。 名人案例:杨澜、陈光标
1.为什么要做主持人? 内心有一种东西,要跟别人去交流。 2.《正大综艺》1-200期之后为什么选择去 美国读书? 好奇、冒险、自己的理想 3.喜欢读什么书:《约翰· 克里斯多夫》一个犯很 多错误的年轻人,但是真诚、对艺术不懈追求、矛盾。 4.座右铭:“什么是快乐?只有创造才是快乐,其他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地上漂浮的样子。 5.父母给了他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乐观、努力、责任感; 6.丈夫吴征:坦荡、充满热情 7阳光文化公司:非常大的挑战,苦、累、难、值;执着;失败后的感 触:不是牺牲了自尊,而是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的商人;对商人 更加敬仰。 8.她形容内心深处的自己:“我渴望浪漫的生活,渴望冒险,渴望挣 脱一切束缚,远离尘嚣,在天上飞!”
体价值观的形成,除了选择以外,还必须喜爱和赞赏,并按该选 择行事,把它作为生活方式反复履行,因此它是指导各种行为的 标准,对行为决策起着指导作用。 8、系统性:价值观不是孤立地、单个地存在着的,而是按照一定 的逻辑和意义联结在一起,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系统而存在的, 单一的价值观只有处在整个价值系统中时才能显示出作用和意义 。
中国人的关系网
中国人的关系网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一张网,一张由各种社会关系结成的一张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点,每个人都通过其中的网络与其他的点发生关系,从而生活在这张关系网中。
如果网破了,人就全完了。
每个人在娘肚子里就有了自己的关系网,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关系网中生活。
在这张巨大的关系网中,亲戚关系是最早拥有的,也是对一个人影响最直接最主要最垣久的。
一般的情景是:某个人或某家人“发”了,他或他家的亲戚也会或多或少跟着沾光;反过来,如果某个人或某家人遇到了困难甚或灾难,首先来帮助的也是亲戚。
不过,特殊的情况也会经常出现,为了某种利益,父子翻脸、夫妻反目、兄弟成仇、姨表相害等等,都有可能把亲戚关系这张网弄出一个缺口来。
由此推及开去,世交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伙关系等等,在这些所有的熟人关系中,都会出现“一般”和“特殊”的情况,每个人都要在这“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转换中去体味生活的甜酸苦辣,去经历人生的成败得失。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只生活在熟人关系中,在随时可能遇到的萍水相逢中,两个、数个甚至一群陌生人之间,由于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点”,就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网,由生人变成熟人甚或变成生死之交。
一趟旅行、一次聚会、一回住院、一场灾难等等,都有可能使这种关系形成。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系网,都在一个个关系网中生活,而且随着境遇的变化,不断或扩大或缩小或维持着这一个个关系网。
同时,两个再陌生的人要扯上“关系”也非常容易。
有研究表明:你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四个人,不管那个人身在何处、哪个民族、何种人等。
用不着惊奇,构成这个奇特六人链中的第二个人,绝对就是你的熟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你的大学同学,更可能是在办公室里每天帮你抹桌子做清洁的阿姨……仔细想来,这真的很奇妙!这样看来,关系网不仅有着无限制的凝聚力,而且有着无限制的扩张性,任何看上去没有一点联系的事物,经过“关系”的一番运动,都可以建立起关系;同样,任何看上没有关系网的人,他其实就生活在一个个的关系网中。
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人伦关系
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人伦关系谢筱筠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中西方人际关系是有差异的,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人伦关系,以伦理为基础。
在中国这个伦理社会的情景中,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道路。
在伦理社会,中国人接受“合理的不平等”,现实中绝对的平等不一定就合理,而合理的平等也可以是种公平,在此观念基础上开展符合中国社会的良性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关系人伦关系伦理合理的不平等社会是由人与人构成,为人处世之道贵在适应当时所处社会的生活环境。
中国是个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其思想之源远流长,人性之复杂莫辨,都让现代人处世不易,为了生存,人们发挥所有聪明才智,绞尽脑汁地去学习适应这个社会。
如今中国人很喜欢研究西方的人际学,在书店要是想找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社交礼仪的书,会发现有一半以上都是西方流派或者源自西方心理学。
当然,西方的人际学说也有实用性和适用性,很多正确合理的道理,但这种适用性却是相对的,并非任何环境下都能使用西方的人际学。
比如实话实说,中国人不一定就喜欢实话实说,比较喜欢含蓄婉转。
中国很早就开始提倡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很好,也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非什么都学什么都拿来。
就像高跟鞋,看着多漂亮优雅,却不一定合脚,穿着走路会累、会疼还可能扭到脚,还是自家传统手工艺做出来的千层底、老布鞋穿着舒服。
一、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差异来自台湾的曾仕强先生,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他认为,在中国社会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先要悟透中国人独特的民族习性。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如果拿西方人的观点和标准来考察自己的行为,在中国人的社会环境里便会无所适从。
曾仕强先生对中西方人际差别做了总结:1.西方人际关系是神本位,中国是人本位;2.西方以个人为单位,中国以家庭为单位;3.西方人重视平等,中国人重视合理的不平等;4.西方人讲权利义务,中国人讲彼此对待;5.西方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6.西方人之间充满好奇,中国人之间充满关怀;7.西方人之间会产生距离,中国人常常亲密无间;8.西方人之间是利害关系,中国人之间是势利关系。
北大核心2012版
期刊名称阿拉伯世界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史学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安全与环境工程安全与环境学报半导体光电半导体技术半月谈包装工程保险研究爆破爆破器材爆炸与冲击北方论丛北方文物北方园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档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文学.原创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比较法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编辑学报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变压器表面技术冰川冻土兵工学报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病毒学报波谱学杂志玻璃钢/复合材料材料保护材料导报(分为:《材料导报.A刊,综述篇》和《材料导报.B刊,研究篇》)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材料科学与工艺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研究学报材料冶金学报财会通讯.综合财会月刊财经科学财经理论与实践财经论丛财经问题研究财经研究财贸经济财贸研究财务与会计.综合版(改名为:财务与会计)财政研究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蚕业科学草地学报草业科学草业学报测绘科学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测绘通报测绘学报测井技术测控技术茶叶科学产业经济研究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城长江科学院院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长江文艺肠外与肠内营养车用发动机沉积学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城市问题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出版科学传感技术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传媒船舶工程船舶力学辞书研究磁性材料及器件催化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大电机技术大豆科学大连工业大学学报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改名为: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大气科学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大庆石油学院学报大舞台大学出版(改名为:现代出版)大学教育科学大学图书馆学报大学物理弹道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淡水渔业当代当代财经当代传播当代电视当代电影当代法学当代教育科学当代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外国文学当代文坛当代亚太当代语言学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党的文献党建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道德与文明德国研究低温工程低温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地层学杂志地方财政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信息科学(改名为: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地球学报地球与环境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地学前缘地域研究与开发地震地震地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质学报地质与勘探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医学争鸣)电波科学学报电测与仪表电池电瓷避雷器电镀与环保电镀与精饰电镀与涂饰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电光与控制电焊机电化教育研究电化学电机与控制学报电机与控制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电路与系统学报电气传动电气应用电视技术电视研究电网技术电信科学电讯技术电影文学电影新作电影艺术电源技术电站系统工程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器件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元件与材料调研世界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亚论坛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疆学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文化东南学术东南亚研究东岳论丛动力工程(改名为:动力工程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动物医学进展动物营养学报都市快轨交通毒理学杂志读书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锻压技术对外经贸实务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俄罗斯文艺俄罗斯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发光学报法律科学法律适用法商研究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评论法学研究法学杂志法音法制与社会发展方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纺织导报纺织学报飞航导弹飞行力学非金属矿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实验室分子催化分子科学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粉末冶金工业粉末冶金技术芙蓉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林业科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辐射防护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腐蚀与防护妇女研究论丛复旦教育论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合材料学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改革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甘肃政法学院学报钢铁钢铁钒钛钢铁研究学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农业教育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高电压技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通报高分子学报高技术通讯高教探索高校地质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高校理论战线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高压电器高压物理学报高原气象给水排水工程爆破工程地质学报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工程力学工程热物理学报工程设计学报工程数学学报工程塑料应用工程图学学报工矿自动化工业安全与环保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技术经济工业建筑工业水处理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公共管理学报公路公路工程公路交通科技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古地理学报古汉语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脊椎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固体火箭技术固体力学学报故宫博物院院刊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管理世界管理现代化管理学报灌溉排水学报光电工程光电子、激光光电子技术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光通信技术光通信研究光学技术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光子学报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广东农业科学广东商学院学报广东社会科学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广东医学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广西农业科学(改名为:南方农业学报)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改名为: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广西社会科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植物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规划师硅酸盐通报硅酸盐学报贵金属贵州财经学院学报贵州民族研究贵州农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桂林工学院学报(改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学报)锅炉技术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国际城市规划国际观察国际金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评论国际经贸探索国际论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国际商务国际商务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新闻界国际政治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国土资源遥感国外理论动态国外社会科学国外文学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改名为:环境卫生学杂志)果树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海相油气地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湖沼通报海洋环境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海洋水产研究(改名为:渔业科学进展)海洋通报海洋学报海洋学研究海洋渔业海洋与湖沼海洋预报含能材料汉语学报汉语学习焊接焊接技术焊接学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航海技术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学报航空制造技术航天控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合成化学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法学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学刊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改名为:征信)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农业科学河南社会科学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核动力工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技术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核科学与工程核农学报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黑龙江高教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黑龙江畜牧兽医红楼梦学刊红外技术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农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湖泊科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花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农学报华东电力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华西药学杂志华夏考古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化工环保化工进展化工矿物与加工化工新型材料化工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教学化学教育化学进展化学世界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昆虫学报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环球法律评论黄钟回族研究会计研究会计之友混凝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火工品火力与指挥控制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火炸药学报机车电传动机床与液压机器人机械传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强度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医学与临床激光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激光与红外激光杂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科学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极地研究计量学报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力学学报计算数学计算物理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家畜生态学报价格理论与实践价格月刊建筑材料学报建筑钢结构进展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经济建筑科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学报舰船科学技术江海学刊江汉考古江汉论坛江南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高教江苏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江苏社会科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江苏医药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交响教师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教学与研究教学月刊.中学版教育财会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教育探索教育学报教育学术月刊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与经济教育与职业节水灌溉结构工程师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解放军医学杂志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论坛金融研究金融与经济金属矿山金属热处理金属学报近代史研究经济地理经济管理经济经纬经济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林研究经济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经济学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经济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纵横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剧本绝缘材料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改名为:军事医学)菌物学报开发研究开放导报开放教育研究开放时代抗日战争研究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科技导报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通报科技与出版科学科学管理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改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通报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养鱼科研管理可再生能源课程、教材、教法空间结构空间科学学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气动力学学报孔子研究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矿床地质矿山机械矿物学报矿物岩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矿冶工程矿业安全与环保矿业研究与开发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学报昆虫知识(改名为:应用昆虫学报)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改名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拉丁美洲研究兰台世界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离子交换与吸附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理论导刊理论探索理论探讨理论学刊理论与改革理论月刊力学季刊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历史档案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研究炼钢炼铁粮食与饲料工业粮食与油脂粮油食品科技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教育研究(改名为:现代教育管理)瞭望林产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林业科技开发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林业资源管理临床儿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领导科学流体机械鲁迅研究月刊旅游学刊伦理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麦类作物学报满族研究芒种毛纺科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煤矿安全煤矿机械煤矿开采煤炭工程煤炭技术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煤炭转化煤田地质与勘探美国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学报美术研究美苑棉纺织技术棉花学报免疫学杂志民国档案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民族研究民族艺术民族语文明清小说研究模糊系统与数学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膜科学与技术摩擦学学报木材工业木材加工机械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内燃机工程内燃机学报耐火材料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方金融南方水产(改名为:南方水产科学)南方文坛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改名为:大气科学学报)南京社会科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管理评论南开经济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泥沙研究酿酒科技农村经济农机化研究农药农药学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农业考古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暖通空调欧洲研究排灌机械(改名为: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皮革科学与工程齐鲁学刊企业管理企业经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气象科学气象学报汽车工程汽车技术汽轮机技术强激光与粒子束桥梁建设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海民族研究青年记者青年研究轻合金加工技术轻金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法学清明清史研究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求实求是求是学刊全球教育展望燃料化学学报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燃烧科学与技术热带地理热带海洋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固性树脂热加工工艺热科学与技术热力发电热能动力工程人工晶体学报人口学刊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经济人类学学报人民长江人民黄河人民检察人民教育人民论坛人民文学人民音乐.评论(改名为:人民音乐)人文地理人文杂志日本学刊日用化学工业软件学报软科学润滑与密封色谱山地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山东体育科技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山花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档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商业经济与管理商业时代商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翻译上海纺织科技上海海事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教育科研上海金融上海金属上海经济研究上海口腔医学上海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上海农业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海文学上海戏剧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上海医学烧结球团社会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学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涉外税务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神经解剖学杂志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生理学报生命科学研究。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4、来自福建省的闽北地区,他们是八十年代后 半期出现在欧洲的,这部分人基本上是由所谓 “蛇头”从福建偷运出境的。几乎所有非法出 境的福建人所选择的移居国都是美国或德国, 滞留在欧洲其它国家的福建人,或者是由于付 不起继续前往美国的费用,或者是由于“蛇头” 把他们在半道上扔下不管了,或者仅仅是由于 没有别的办法。(2000年6月的“多佛尔惨 案”)
2、食品工业、农业和超级市场。
食品工业和超级市场在华人经济结构中
占份额不很大。较有规模的食品公司有丹麦的 “大龙”春卷公司、英国的七海冻品公司、远 东食品有限公司、“志业”肉类批发公司等。 还有一些制面厂、芽菜场、豆腐厂等。它们均 是为中餐馆或中国杂货店提供货源的。华人超 级市场,在欧洲多以小杂货形式出现。西欧华 人开设的大型超级市场以英、法为最。较具规 模的有:法国的“陈氏超级市场”和“巴黎士 多”,英国的“荣业和”、“泗和行”、“永 兴行”、“志业”等,兼批发与零售于一体。
6、台湾省籍人士。战后不断有台湾人因婚姻、 投亲、求职移民欧洲。90年代以来,台湾企业 集团加速国际化进程,一些企业家投资欧洲,台 湾人以地缘为纽带的群体在欧洲的活动和影响 明显增强。
7、以留学身份进入并居留欧洲的留学人员群体。 60—70年代以来自台、港及东南亚原西欧殖 民地国家者为主。如70年代香港到英的留学 生每年数千人,由马来西亚到英国的华人学生 亦为数可观。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陆留学生迅 速发展成为欧洲中国留学人员的主体。目前, 法、英、德三国有大陆留学人员及其配偶合计 7万人左右,意、荷、奥、西等国各有数千人。
美洲是中国移民增长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移民美 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增长很快,一些进入美国受到限制的中国移民也在 美周边的美洲国家暂居,致使美洲中国移民在10年间大约增长了4.6%, 超过了500万人,占中国海外华人移民总数的14%。欧洲的中国移民在 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显著的增加。苏联解体之后,欧洲经历了重大 的政治经济变革,欧盟经济一体化不断扩大,伴随市场全球化引起欧洲 各国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移民对象国也从传统的北美扩大到欧洲 等地区。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2000年,大约有20万中国人合法居住 在西欧各国,欧洲华侨华人总数有148万人,占总数的3.7%。大洋洲也 是一个中国移民聚集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 2002年,大洋洲各国约有华侨华人72万人。
第四节 档案用语鉴辨
• 华妃:“方才见天色昏沉,难免不喜,若是与前日相较,却 也是极好的,午时用膳,大觉腹中饥饿,不免多用了些,只 是春困袭人,思量上塌安歇可否?私心想着,小憩片刻倒也 不错!”
• 皇后:“说人话。”
• 华妃:“好吧,我吃饱撑的想睡觉。”
(二)私人档案用语鉴辨
李秀成是广西梧州人,他在 被俘后的自述中多次使用梧 州方言,例如: 格,格而(更加),其各 (他们各人),少何(少 有),好惜(可惜),契爷 (干爹),敷(大概数)
雍正四年以后,凡清档中 有景字,则此件必伪。
庙号 太祖 太宗 世祖 圣祖 世宗 高宗 仁宗 宣宗 文宗 穆宗 德宗
姓名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胤禛 爱新觉罗弘历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旻宁 爱新觉罗奕詝 爱新觉罗载淳 爱新觉罗载湉 爱新觉罗溥仪
年号 天命 天聪崇德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太平天国规定,洪秀全、杨秀清、萧 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领导 人的名字,皆在避讳之列。《太平天 国歌谣》内有“朝贵领头杀财主”, “达开到农村”等,均犯尊者讳。
(四)长者讳
“诗鬼”李贺,父亲 苏轼祖名序,其父苏 洵改序为引;苏轼为 名叫晋肃,进与晋音 人作序,又改序为叙。 同而犯家讳,便不能
陈垣先生言: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
异 代
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 同
不可能有是。
讳
书籍推荐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二、书写规则鉴辨
在历史档案中,从西周铭文到民国档案,其书写时字移的 方向均为从上而下,行移的方向则为自右而左。
居文分满 左居别汉 ,右用合 自,满璧 左“汉是 向自两指 右上种清 ,而文代 最下字档 后,写案 于自在中 纸右同同 幅而一一 中左载内 间”体容 汇;上的 齐满,公 。文汉文
从“老而无用”到“老有所为”——华裔美国小说中的老年人形象之演变
从“老而无用”到“老有所为”——华裔美国小说中的老年人形象之演变潘敏芳摘要:华裔美国老年人是美国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形象在华裔美国文学文本中不断涌现,但并未别起广泛关注。
在老年学研究的推动下,赵健秀、任璧莲等作家的作品中的老年人形象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细读他们的作品可见,华裔老年人形象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他们从早期的“老而无用”演变为现代社会中的"老有所为”,这是华裔美国家庭融入美国社区的结果,也是华裔老年人积极入世、沟通中美文化的成果。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老年;赵健秀;任璧莲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0)5-0040-07自19世纪中叶开始,华裔人群逐渐来到美国谋生,在美国的劳作过程中他们遭受了美国政府的排挤。
1882年美国颁布的排华法案限制华裔人群的移民、归化和组建家庭。
之后的几十年里,进入美国的华裔人数并不可观。
直到1965年,在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才修正了移民政策,华裔人群开始大规模移民美国。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到2050年,美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8850万,美国人口统计局预测到2030年每5位居民中将有一位超过65岁。
昨裔美国老人是美国老龄人群中的重要成员。
虽然华裔老年人人数正在以显著的数目增长,对华裔老人的研究仍相对缺乏。
班德纳•珀卡亚沙等在研究了老年学文献后指出,“在老年学文献中,亚裔美国人是不可见的。
”②不仅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是如此,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亚裔老人的形象解读也并不多见。
早期③的华裔作家在作品中所力图表现的不是老人,而是中华伦理,代际传承等。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华裔美国人群正在老去,伴随着年老而导致的身体机能的衰退在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得到显现,这一点,在多元发展的华裔美国文学中已经有所表现。
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老年研究出发研究华裔美国小说中的老年人形象。
从早期赵健秀的短篇小说到多元时期任璧莲的新作《大世界、小城镇>(World and Town,2010),华裔老年形象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全球华侨华人知多少
全球华侨华人知多少
庄围土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当今全球华侨华人究竟有多少?新近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侨务论坛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5000万。
这是我国首次较准确统计出的数字。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庄围土
【作者单位】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4
【相关文献】
1.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会创立十五周年暨“华侨华人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张应龙
2.全球视野及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研究——评《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公共外交:政策机制、实证分析、全球比较》 [J], 彭慧
3.广西籍华侨华人知多少 [J], 赵和曼
4.高举反“独”促统鲜明旗帜凝聚华侨华人磅礴力量——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2017·佛罗伦萨)大会剪影 [J], 徐步军;宋磊
5.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里程碑——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柏林大会回顾 [J], 宋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华人“关系”网
l 华人“关系”网的特点
l 华人“关系”网的理论模型l 华人“关系”网的测量
l 社会转型与华人“关系”网
一、华人“关系”网的特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的创造性的理论概括,
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
建构的亲疏近远关系的
社会网络,由此建立社
会身份、获得社会资源、
适应社会生活,是社会
结构的本质特征。
(25)
一、华人“关系”网的特点:黄光国的三类华人关系情感性关系(Expressive Tie)
工具性关系(Instrumental Tie)
兼具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混合关系(Mixed Tie)
混合关系是中国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它的影响作
用体现中国权力游戏和社会生活的内在逻辑。
(26)《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1991)
《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1988)
《儒家关系主义》(2006)
二、华人“关系”网的理论模型:边燕杰的概括
家族亲情伦理的社会延伸(27):梁漱溟、费孝通、金耀基
1、关系交往的基础是家庭或类家庭关系;
2、泛家庭情义准则是积累和发展关系资本的基本行为策略。
特殊主义的工具性关系(28):魏昂德
1、承认关系亲情化倾向,但是工具性实惠交换是其根本;
2、关系建立的基础扩展到广泛的稳定社会关系中。
非对称性的社会交换关系(29):林南
1、社会交换周期的长期性和具体交换的非对称性;
2、承诺、信任、情感放在首位,否定赤裸裸的工具性交换。
边燕杰.:《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三、华人“关系”网的测量:跨文化和本土化的努力
社会网络变量:同质/异质、弱网/强网
关系网络变量:信息/人情、结构/运作、平等/层级
潜在资源测量:核心讨论网、日常接触网、春节拜年网、微电联络网运作资源测量:社交餐饮网
目标资源测量:求职协助网、创业资源网
核心讨论网(定名法)
国际:1970s初探、1980sGSS、1990sISSP:同质/异质
中国经验:1980s天津、1990s京港、2003CGSS
题器:被调查者在过去的六个月中,3-5人讨论重要问题,并提供相关个人信息,与之关系,关系人之间的关系。
变量:“核心讨论网”的规模;关系类型;网络同异质性(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教育程度/职业/工作单位性质/管理级别);密网/疏网(认识/不认识)。
中国发现:核心讨论网大多是高密度的,网络同质性较强的、以情感性功能为主的网络。
日常接触网(无名法)
性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所构成的人际网络。
题器:“在平常的一天里,您和多少人接触?”“其中亲属和朋友的人数各是多少?”
接触:“一对一”的非工作性质接触,包括见面、电话、电子邮件、因特网等各种接触方式;“一对多”的工作接触不属于社交性质,不进入测量(教师上课,售货服务,等)
变量:网络规模、网络密度、资源含量
“网络规模”: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交往者的数量
“网络密度”:日常网中强关系的比例:亲属、至交好
“网络资源”:交往者的特征(级别、阶层、单位)
春节拜年网(定位法)
性质:基于重要文化节日的人际社会交往网络
题器:“春节期间,您和多少人/家相互拜年了?”拜年方式:入户、礼品、宴请、团拜、手机、邮件定位法:职业20种类、单位8类型
变量:网模、网密、网顶、网差、网资
“网络规模”:互相拜年者的数量
“网络密度”:拜年者中亲属比例
“网络顶端”:拜年者中职业分最高者
“网络差异”:职业种类、单位类别的数量
“网络资源”:上述四个变量的因子分析值
微电联络网(无名法)
性质:基于微电网络的社会交往
题器目的:形成稳定、核心网络?
变量:网模?网密?网顶?网差?网资?
选择性空间的增长:
个人选择性:兴趣多元、需求多面、生活方式多样;更有追求、理想、梦想
关系选择性:血缘、业缘、学缘、居缘;兴趣缘、价值缘、情感缘、性格缘
群体选择性:从群体依赖走向自主;情绪释放、意见宣泄、心理慰藉、社会包容
社交餐饮网(关系资源的运作)
性质:建立、维持、强化、动员人际关系的场合功能:充分交流、情义交换、意向传达、机缘捕捉特征:“无心插柳”和“有意栽花”
题器:“经常和偶尔餐饮的人数和情境?”
要点:请客、被请、作陪;维持、拓展、层级变量:
网模:经常餐饮人数
网密:餐饮者的亲朋比例维持:与拜年网比较
拓展:结识新朋友的机会层级:饭局情境
XJTU-IESSR
创业资源网(目标资源的获得)
需求:8%的被访者不是被雇,他们的求职就是自雇
功能:计算关系影响程度;研究自雇过程的关系作用
要点:意愿、集资、合同、经营、雇人
变量:
意愿:一般社会资本假设、关系社会资本假设
集资:一般社会资本假设、关系社会资本假设
合同:一般社会资本假设、关系社会资本假设
经营:关系强度(熟亲信)
雇人:雇主关系导向
求职协助网(目标资源的获得)
性质:求职过程中关系资源的动员与使用
功能:获得信息和人情资源
三个时点:首职、前职、现职
理论逻辑:地位效用、网络效用、运作效用
关系强度论:四维定义、角色测量、三维测量
信息资源论:重复、及时、充分;测量短缺和难度人情资源论:义务、信任、重叠;测量短缺和难度
13四、社会转型与华人“关系”网
社会网络在不同类型的社会经济体中对职业流动均发挥着协调作用,但其功能却存在差异;关系作用空间的上升是体制不确定程度和市场竞争程度上升的反映。
(30)
1999、2009 求职网调查数据
小结:关系作用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在正式制度与规则缺位或不完善时,人际关系网络的信息桥梁作用、人情运作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动员社会资本,创造发展机遇。
(31)
负效应:人情关系网络具有排外性、增加内部消耗、助长腐败行为的消极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而抑制。
(32)
实践意义:发挥人际关系网络的正效应、减少和避免负效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