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十三、未有天才之前(2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第二单元《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第二单元《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方法——以《未有天才之前》为例一、教学目标1、将“现代文一”教学与考点相结合,依据文本(《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示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鲁迅),探索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

2、从探讨文本的论点、论证过程和写作意图入手,整理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并理解文本对与今天的价值。

3、通过练习相关高考模拟题、高考真题,夯实所探讨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高考题中,我们对现代文一的一般定义是:“相对于文学作品(小说、散文)以外的一般体裁文章”(《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作为议论文的一种,鲁迅的这篇“演讲稿”《未》也许“别有一番滋味”。

况且,今年正是鲁迅先生发表《未》90周年!难以想象,1924年的他是怎样在沉于下僚与投枪倔强中寻求真理、呼吁民众的!而今天,我们将在初步学习过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探讨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探讨一般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文章所呈现的哲思!首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题——(二)讲授文本及方法探讨A:授课步骤:分析句子——作答并说明理由——讨论补充——方法总结一、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形成第3段,语意连贯的排列是()(写序号)(3分)(1)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 山②,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2)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3)——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4)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5)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参考答案:(4)、(1)、(2)、(3)、(5)分析:(板书)观点:天才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因)没有士兵,就没有拿破仑观点:民众天才(果)好土花小结:(分析理由)ppt把握论点(中心)的一般方法1、体会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关注句中关联词)。

19-20版:5 未有天才之前(创新设计)

19-20版:5 未有天才之前(创新设计)
课前快读 积累素材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课前快读 积累素材
演讲题目 让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优秀讲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上初中时,我是一个很活跃的学生,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都有我的身影,但上了高中后,我变得沉寂了很多,因为好几次活动, 老师“点将”时都没我的份。从一个班级的“主角”到一个默默无闻 的“群众演员”,我的心理落差很大,总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一度变得很消沉。
要求我国的大使在这儿宣读一篇演说,
演讲词档案
把一个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说尽是 演讲者:海明威(1899—1961)
不可能的。一个人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可能 演讲时间:1954年
不会马上被人理解,在这点上,他有时是 演讲者身份:美国小说家、诺
幸运的;但是它们终究会十分清晰起来,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根据它们以及作家所具有的点石成金的本领之大小,他将青史留名或
本文是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所作的一 篇著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青年学生容易被社会浮躁之风浸 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 土”,这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义。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 生 “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而且还可以掌握议论文的对比论证、比喻 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 语言的绝佳训练。
答案
3.辨析字形 拖延( yán ) 朝廷( tínɡ )
翻译( yì ) 演绎( yì )
荒谬( miù) 绸缪( móu)
啼哭( tí ) 缔结( dì )
异域( yù ) 鬼蜮( yù )
驰马( chí) 松弛( chí)
答案
4.辨析词义 (1)推脱•推托 “推脱”,推卸。如:“推脱责任。” “推托”,借故拒绝。如:“他推托病了,不肯来。”

《未有天才之前》第2课时学案(北京课改八年级上)

《未有天才之前》第2课时学案(北京课改八年级上)

《未有天才之前》第2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2、体会本文使用具体生动的材料(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能够有感情的进行演讲。

二、重点、难点:体会本文使用具体生动的材料论证论点三、学习方法以读带学,分析体会、讨论交流意见。

四、知识结构与技能训练1小故事:天才是这样产生的这个故事讲的是母子俩。

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母亲说:“您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儿子的表现是最差的,连老师都表示出不屑。

然而,妈妈却说:“老师表扬了您,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妈妈喂饭。

儿子上小学了。

在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问题,您最好带她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母亲留下了眼泪。

当母亲回到家时,看着眼神黯淡的儿子,却说:“好儿子!老师对您充满了信心!他说了,只要您细心些,会超过您的同桌,这次您的同桌排在30名!”当儿子听到妈妈的话时,黯淡的眼神一瞬间充满了阳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妈妈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妈妈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起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

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的家长会,儿子的名字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他的意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母亲临走时问老师。

老师说:按您儿子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母亲怀着惊喜地心情走出校门。

看到在校门口等着的儿子,妈妈跑上前去,拍着儿子的肩膀,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

妈妈说:“孩子,您太棒啦!班主任对您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您再稍稍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高中毕业了。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实录与反思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实录与反思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实录与反思作者:张叶叶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0年第04期《未有天才之前》是鲁迅在1924年做的一次演讲,它紧扣文艺创作问题,针砭时弊,内容跨越时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意义;形式上主要采用比喻的方式环环相扣,语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本文结合这一文本的教学设计,呈现教学反思,探究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于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通过喻证法批判空喊缺乏天才、实际却扼杀戕害天才的现状,呼唤营造产生天才的环境的写作意图;2.通过语言的研读,把握作者抨击现状、维护青年、渴望天才过程中饱含的强烈情感;3.联系现实,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的研读,把握作者抨击现状、维护青年、渴望天才出现的强烈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西湖大学的筹建与发展千百年来,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是共通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代代人,无论职业、无论身份,都为这种渴求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2016年12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担任首任院长,马化腾、王健林等多位企业家捐赠的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宣告成立,是为西湖大学的前身。

在成立大会上,校长施一公发言表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

”近两年来,这所大学择优聘用了近百位世界级科学家,致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国际化高等学府。

这是当代人的努力。

而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在文艺界盛大要求产生天才的当时,作为青年人人生导师和新文化旗手的鲁迅,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次演讲,感悟一份真情。

1.初读感知这是一篇在校友会上的演讲,肯定有其写作的缘由。

快速浏览整篇文章,说说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预设:现在社会急切要求天才产生,而实际做法却在扼杀、戕害天才,所以想和大家讨论如何培养天才。

)概括提升:评论现状、提出观点、求取认同、改良社会。

华师大-高三上 未有天才之前 课件

华师大-高三上 未有天才之前 课件
------抵制新思潮
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 行。
----排斥外来思想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 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扼杀天才幼苗
缺少养育天 才的土壤
整理国故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抵制新思潮
﹜ 排斥外来思想
扼杀天才幼苗
没有营养丰富的土壤,就不会有花木的枝繁叶茂; 没有英勇无畏的士兵,就不会有拿破仑的战无不胜; 没有坚定不移的民众,就不会有天才的横空出世。
鲁迅生活的时代,文艺界为什么没有天才?
缺少长育天 才的民众 (土壤)
整理国故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重点语句:
1.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 新马褂。
贝多芬:“乐圣”
享年:57岁 (1770~1827)
出生地:德国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 一。 26岁时,贝多芬开始失去听力。 但他凭着“心中的音乐”,一生 共创作了十一首交响曲、五首钢 琴协奏曲、一百多首重奏曲和奏 鸣曲。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 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尊称 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圣人孔子(前551年―前479)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 [1-5]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 仁义礼智信。在古代被尊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 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 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 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 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 同等级别的“大祀”。
爱因斯坦:物理学颠覆者

高中语文同步课件:2.5 未有天才之前(人教选修《演讲与辩论》)

高中语文同步课件:2.5 未有天才之前(人教选修《演讲与辩论》)
荒miù( 谬 ) 翻yì( 译 ) 心旷神yí( 怡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辨析字形
拖朝延廷..
yán tínɡ
荒 绸谬 缪. .mmóiùu
异 鬼域 蜮. .
yù yù
翻演译绎..
ydì
驰 松.马 弛.
chí chí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辨析词义 (1)推脱·推托 “推脱”,推卸,推辞。如:“推脱责任”。 “推托”,借故拒绝。如:“他推托病了,不肯来”。 (2)不孝·不肖 “不孝”,指不孝顺。 “不肖”,指品行不好。
1.演讲的目的是什么?试简要加以说明。 提示 演讲的目的,意在诱动对方,改变听众的思想认识和 感情态度,促使听众去实践。
2.演讲和一般的谈话有什么区别? 提示 演讲不同于一般的谈话。一般的谈话,对象只有一个 人或几个人,方式是互相问答,随意交谈,内容往往并无 明确的中心,也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演讲是一种“独白语 言”,它是一个人对着几十、几百、成千上万的人发表讲 话,其目的是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智育人,使听众 受到教育和鼓舞,产生新的思想和行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本文是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 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青年学生容易 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 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这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 义。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犀利幽默”的语言 特点,而且还可以掌握议论文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 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的绝佳训练。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未有天才之前》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友会上的讲话。天才有两种:一种是天生蠢材,再就是天赐良 才。我们常说的天才无疑是指第二种,那么要想成为良才而不 是蠢材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演讲 词《未有天才之前》,看看鲁迅是怎样认识的。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未有天才之前》的含义;(2)掌握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3)分析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天才,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天才观,认识到天才并非与生俱来;(2)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 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2.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 将文章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2)提问:“天才”一词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天才的本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辩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教师举例说明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天才观,努力成为优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3.1.13课堂教学设计《未有天才之前》 (2)

3.1.13课堂教学设计《未有天才之前》 (2)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学生来源
教材版本
学习经验
教学时间
生活经验
教学对象
预习要求
设计教师
态度倾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没有这种(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就没有天才。(用举例(类比)与比喻的论证方法加以阐述)
未有天才之前是未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泥土(第3段),因此我们要做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泥土。如何做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泥土?(第11段)
4、精当的动词锤炼:(崇拜创作者)眼光囚在一国里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
天才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天才吗?
鲁迅号召大家做泥士,那谁来做天才呢?
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
五四运动,特别是同时进行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思想发动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荡涤净尽,当然更谈不到封建制度的溃灭。
作业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者的观点
体会先破后立的论论手法及本文语言的特点
自主体会天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师:天堂向左,现实向右
2009年,毫无疑问是告别的一年。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王世襄等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文化大家相继离世,怎能不让人叹息此地空余锦灰堆,大师之后无大师。
著名漫画家丁聪、中国话剧的“活化石”欧阳山尊、“七月派”代表诗人绿原、相声大家李文华的辞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悄然离开。
文中扼杀天才的“民众”有哪些?(产生不出天才的原因)
1、“整理国故”者(国学家、顽固派、守旧):用比喻(马褂)、类比(古董商)论证加一些传统思想来束缚读者、排外情绪)

高三语文上册《未有天才之前》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高三语文上册《未有天才之前》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思考其现实意义。

2、体会鲁迅先生演讲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犀利的逻辑力量。

说明:本文是鲁迅先生 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

青年学生容易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而且还可以掌握议论文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令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绝佳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

2.难点:思考“大家都来做泥土”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说理深入浅出,但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学生在某些语段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要反复品味。

此外,当代社会学生个性张扬,动辄以“精英”自居,以“天才”自许,先生期待青年们踏踏实实“做土”的箴言,值得学子认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

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第13课第二单元写作学案审题立意-高二语文上学期教考融合训练教案选粹(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13课第二单元写作学案审题立意-高二语文上学期教考融合训练教案选粹(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13课:第二单元写作学案——审题立意【知识导引】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

审题提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会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直接关系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立意的正误高下,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近年来,话题作文、标题作文逐渐退出江湖,材料作文几乎成了高考作文的一统天下。

材料作文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在材料之后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它只提供材料不给话题,立意完全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这样的命题形式给考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立意角度,但也给考生审题带来一定困难,而且这几年高考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已经为作文中的难点。

材料作文的审题有一定难度,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技法点击】技法一:中心提炼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领悟材料的主旨,一般可采用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明确材料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有怎样的结果;第二,明确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第三,从明确的道理中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立意的依据。

题目呈现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

飞禽、走兽们锁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

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帮忙。

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

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

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

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

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审题分析材料写大树虽然不能像飞禽走兽一样去旅行,但是它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明确所写之事后,接着需要考虑这个故事告诉什么道理。

结合故事情节,不难发现这则寓言可以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如:求人不如求己,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蛮干不如巧干,要善于借助他人;要及时转换思维,不可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理想、愿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智慧;等等。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作者:杨长荣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6期学习目的:1.学习本文说理透彻、见解独到的思维方式。

2.学习本文结构简洁明了、条分缕析的手法。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手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一.关于作者鲁迅(略)二.关于本文的综合评述本文是作者在北师大附中一次校友会上的演讲。

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天才”的呼唤,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要有天才,必须先要有培育天才的土壤,必须要消除扼杀天才的因素。

单看标题就很有讲究,“未有天才之前”包括以下内容:A:未有天才,必先要具备什么,一—即先要有天才成长的土壤,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当时众人都呼唤天才的情况下,能独辟蹊径,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发人之未发,新颖独到。

B:未有天才之前——探求未有天才的原因,为什么天才出现。

显然此标题就暗示出要分析天才未出现的原因,这也就暗示出了本文的具体内容,可以说言简意赅,暗示性很强。

三.全文论证结构(略)总评:1.全文结构井然:议论文几个部分依次排列,使整个说理非常有序。

2.做为演说在显著的地方摆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既能让本人演讲的主题突出,又能让听众明白演讲的内容。

中学生日常作文应学习这种手法。

3.解决办法有的放矢,又有延伸。

如,在解决办法中强调要有新思潮,是针对上文提到的“整理国故”,排斥外来思想而提出的;“创作”“翻译”,是针对“崇拜创作”而提出的。

同时又有延伸。

针对上文三种做法一一指出正确方向外,又特别强调要培育天才,必需要有坚苦卓绝的努力,需要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天才。

四.论证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层层递进。

全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论述,由表及里分析:问题存在,原因明确,方法明朗可行,能给人鲜明的印象。

2.比喻论证。

文中多处以花比喻天才,以土壤比喻促成天才成长的民众,比喻恰切精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一下了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二十、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二十、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二十、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题解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诗解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未有天才之前》导学案

《未有天才之前》导学案

未有天才之前》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预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2.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

3.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导学一、你能给下面这些划线字注音吗?看谁注音准!厌薄( ) 譬如( ) 趋势( ) 嫩苗( ) 不肖( ) 国粹( ) 幼稚( ) 戕贼( )萎死( ) 寒噤(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你能说说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看谁说的准!三、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看谁找得快!四、你能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吗?五、分析论证过程:1.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2.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3.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4.第5 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六、局部段落阅读分析。

自读2至7 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 梳理一下上面几段鲁迅说理的思路。

2第②段能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3 概括③④⑤段和前两段的关系。

4第③段中鲁迅用“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和“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来论证。

分别指出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七、本文语言特点的赏析。

问题: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你能归纳一下本文的其他写作特点吗?八、你还有什么疑问?九、布置作业:1.完成探究与练习三2.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演讲稿,题目:我不做这样的飞鸽。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未有天才之前》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未有天才之前》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未有天才之前》评课稿一、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篇评课稿将针对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上册教材中的《未有天才之前》一课进行评析,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二、教材背景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中的《未有天才之前》是一篇散文,作者为水禾塘。

本文通过描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家庭环境等来探讨成绩优秀的学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

三、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能力;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4.1 情境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对成绩优秀同学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4.2 预习导入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提供文中生词和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猜测词义和构建词语网络,以提前了解文本内容。

4.3 阅读理解1.教师提问并导读文章的标题和作者,并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2.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让学生间互相提问;3.教师提供文中的一些片断,要求学生分析片断含义和语言特点,并与全文进行关联。

4.4 语篇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和段落之间的联系;2.学生自主探究并讨论文章中的重要的句子和段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3.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4.5 主题探究1.教师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价值观和深层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并呈现不同角度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4.6 语言点拓展教师通过讲解并举例说明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运用这些语言点来进行自我表达和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十三、未有天才之前(2课时)》教学案华
东师大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

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第2课时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问题: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问题: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

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

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

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

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

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

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

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

问题: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问题: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

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十九、陈情表(2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

第1课时
写作背景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西晋。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推重孝道,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用孝来维持天下安定,因此李密屡被征召。

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以威逼魏帝“禅让”的方式篡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为此,李密上《陈情表》,乞求终养。

题解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词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陈”意指陈述。

“情”可理解为: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课文理解
落实字词
第2课时
结构与思路
一节:陈述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表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

二节:说明前几次被召都不应召的原委,希望获得谅解。

三节:从晋朝的治国主张角度,说明自己侍奉祖母不是故意为难,而是遵奉朝庭的原则办事。

四节:补充说明自己还有为朝廷效劳的机会,留有余地。

主旨: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深层内涵挖掘
《陈情表》奏效的关键
据《晋书》记载,司马炎读了《陈情表》,不仅准许了李密的请求,还为嘉勉他的孝心而赐给他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

《陈情表》奏效的原因不仅在于李密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孝顺之心打动了对方,更在于李密将奉养祖母的举动纳入到“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帜之下。

晋武帝司马炎是以逼迫魏帝“禅让”的方式成为新朝之王的,难言“忠君”之义,故而大力提倡孝顺之德,以标榜朝廷的教化之道。

晋武帝曾为父行三年丧礼,而且他下令举荐人才的六条标准中,“孝敬尽礼”“友于兄弟”占了两条。

所以李密以孝养祖母作为辞谢征命的理由,就不仅说明了个人的困难,也迎合了朝廷的要求,更反被动为主动,置晋武帝于不得不答应请求的境地之中了。

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进退有据
皇帝召做官,不去是不识抬举,将面临极大风险。

故而先陈情,表明自己身不由己。

再论理:圣朝以孝为本;自己想做官,并不想博取空名;今天不去,并不等于明天也不去。

全文逻辑严密,滴水不漏,态度谦虚而又不卑不亢。

既不示错于人,又没有冒犯伤害他人,是“夹缝中做文章”的典范。

•2、融情于事,寓理于情
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3、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脍炙人口
全文以四字句为主,简洁清亮,骈散相间,参差错落,文笔流畅,音韵和谐。

对偶句语意凝练,比喻句生动形象。

但又能不见雕琢痕迹,自然真切。

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