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修正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9a2beb998fcc22bcd10dbc.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个人整理,不保证准确率,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自行更正。
问了老师规模收益的意思,已加上。
第一章导论1、对外贸易依存度 P15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它分为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2、出口依存度 P15出口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3、进口依存度 P15进口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机会成本 P29机会成本是指为增加1单位的某产品的产量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量。
第三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1、要素禀赋 P53所谓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密集度 P55所谓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值,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3、进口替代型增长 P71进口替代型增长是指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
4、出口扩张型增长 P71出口扩张型增长是指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5、“荷兰病” P77“荷兰病”,即一个密集型行业的扩张导致其他行业的萎缩。
6、福利恶化型增长 P77这种增长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水平下降。
7、贸易条件(老师上课补充(公式)+百度搜索(概念))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出口产品价格水平贸易条件进口产品价格水平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短期分析与动态分析1、特定要素 P85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仅限于某一种部门需要,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需要的生产要素。
2、短期分析 P85 (书上只有短期的定义)短期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b8b2a226edb6f1aff001fec.png)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等收益线:是指在产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能够带来同等收益的两种产品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它表示线上任何一点所代表的两种产品组合带来的收益都是相等的。
等产量线(U1,U2,U3):表达投入品数量与产出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它表示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等产量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组合都是有效率的。
等成本线:既定的成本可购买的两种要素各种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所谓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增长利益完全被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收益:在现有产量水平下,厂商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基于本国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对对外贸易活动所采取干预的政策措施。
主要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关税概念: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改善本国企业的贸易地位有时会向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feac1bcc7931b765ce1594.png)
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要素禀赋:亦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
2.比较优势:3.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4.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5.斯托尔珀—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
6.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7.社会无差异曲线:指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
8.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9.机会成本:指在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10.边际转换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它就是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
严格的定义是生产一单位某产品必须先减少另一产品的数量.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
11.要素价格均等化:指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12.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的生产的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会下降。
13.要素密度逆转:在某些要素价格条件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Y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被称为“要素密度逆转”。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520e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6.png)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存在局限,需要加强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
THANK YOU
国际经济学有助于理解国家间经济合作与竞争的 内在机制,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 的方向发展。
个人和企业的跨国经营决策
国际经济学为个人和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提供了策 略和决策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环境 。
国际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典国际经济学
古典国际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为代表,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 原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
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机制、对成员国的影响以及一体化组织 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国际金融实践
国际收支平衡
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内容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和调节方法。
外汇市场与汇率制度
介绍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汇率制度的类型及优缺点,以及汇率 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
探讨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形式及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以及 如何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
国际经济合作实践
国际经济合作的形式与机制
01
介绍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和机制,如贸易协定、
投资协定、技术合作等。
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02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践案例
03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国际经济合作对参与国家经济发展
的影响和作用。
05
国际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数字贸易理论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 贸易理论成为新贸易理论的重要 方向,研究数字贸易的机制、影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教案导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教案导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7d50dec281e53a5802fff5.png)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
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
(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
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
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
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938d6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6.png)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国际经济政策,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经济挑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贸易、汇率、国际投资等;2. 培养学生分析国际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3. 启发学生关注国际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并提高其应对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将包括以下主题: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的机会成本与相对价格- 贸易限制与保护主义政策- 自由贸易与区域贸易协定2. 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 汇率的决定与浮动- 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 汇率政策与汇率风险管理-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3.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 直接外国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与运营- 跨国公司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4. 全球化与发展经济体系- 全球化的定义、动力和影响- 发展经济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国际合作与全球经济治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倡议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通过课堂授课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
2. 学生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视频和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
4.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进行经济政策分析。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能力发展,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个人或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包括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等,评估其分析和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学习指南-22页word资料
![国际经济学-学习指南-22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b28d56eff9aef8941e06d0.png)
国际经济学-学习指南一、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
(2003)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710cd718856a561253d36f19.png)
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3、贸易条件: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4、相互需求法则:在一国国内,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国家间商品交换的具体比例是由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5、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6、中心-外围论: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7、绝对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的进口数量或金额。
8、关税配额:是一种进口国限制进口货物数量的措施. 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df982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2.png)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学科,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本课程将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理解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关系,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3. 熟悉国际金融体系和汇率制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风险管理;4.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外汇市场调控的基本原理;5. 培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和制定对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和研究方法;3.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第二单元:国际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2. 前沿技术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3. Heckscher-Ohlin模型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第三单元:国际贸易政策1.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与影响;2.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争论;3. 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合作。
第四单元:国际金融体系与汇率制度1.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货币体系;2. 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的管理;3. 外汇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五单元:国际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1.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2. 外汇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3. 国际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理论知识,明确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例法:引用实际案例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讨论法:以小组讨论、学生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互动交流。
4. 多媒体辅助: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呈现图表和案例分析。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作业与报告: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展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a0793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5.png)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国际贸易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本原理;3. 能够分析国际经济状况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4. 培养运用国际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国际经济学概述- 定义和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关系的特点和重要性- 国际经济学的分支学科2.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国际分工和贸易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 - 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影响 - 产业内逆向投入比较优势理论 -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3. 国际贸易政策- 关税- 特征和分类- 关税的经济影响- 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 技术壁垒- 内容标准- 贸易自由化和反全球化倾向4. 国际金融理论- 汇率理论-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的决定因素- 国际货币体系- 金本位制- 特别提款权(SDR)- 现代货币体系5. 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 - 外汇市场- 汇率的形成机制- 外汇交易和汇率风险管理 - 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 世界银行(WB)6.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发展- 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四、教学方法1. 录播课程- 采用PPT和讲解录音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结合图表、案例和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和分析2.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案例分析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辅助阅读材料- 提供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 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作业和报告-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报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期末考试- 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六、教学资源1. 教材- 《国际经济学导论》刘小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辅助阅读- 《国际经济学原理》保罗·塞缪尔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 《国际经济学与政策分析》迈克尔·塞尔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七、教学总结本教案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b57270ca300a6c30c229f4a.png)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2.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考察有限资源条件下,资源在不同产品间的分配可能性问题。
3.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能使社会或者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4.机会成本:为增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5.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6.绝对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对两国都有利7.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后对两国都有利8.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10.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11.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即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贸易间的要素价格趋向均等。
12.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13.悲惨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14.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它部门的需要15.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16.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17.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18.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19.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2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晓得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21.先行优势: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22.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23.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24.有效保护率:当关税是唯一的贸易保护工具时,我们把关税对某一特定部门的净效应当作关税壁垒,也包括进来时,那么这种净效应叫做有效保护率25.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80f5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0.png)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了解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3.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以及主要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能和作用;4.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1.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3.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应用;4.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
三、教学难点1.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2.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3.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内容(30分钟)1.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2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2.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发展(30分钟)2.1 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2.2 全球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国际贸易理论(40分钟)3.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3.2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3.3 资本国际收益平衡理论。
*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解答4.国际贸易与主要国际贸易组织(30分钟) 4.1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职能和作用;4.2 区域贸易协定(FTA)的特点和意义。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5.国际货币体系与主要国际金融机构(40分钟)5.1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5.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功能;5.3 世界银行(WB)的职能。
*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提问与解答环节,促使学生们思考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理论内容较多的部分,加入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提高互动性和参与度。
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
![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91a1cd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c.png)
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学科教案:国际经济学第一部分:导言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内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本次教学的学习目标如下: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2. 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国际收支平衡等;3. 熟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4. 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1.1 国际贸易理论1.1.1 比较优势理论1.1.2 绝对优势理论1.2 国际金融理论1.2.1 汇率理论1.2.2 资本流动理论1.3 国际投资理论1.3.1 直接投资1.3.2 间接投资2.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2.1 世界贸易组织(WTO)2.1.1 组织结构和职能2.1.2 WTO规则和原则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2.1 组织结构和职能2.2.2 IMF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2.3 其他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扩展)3. 国际经济案例分析3.1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3.1.1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对比分析3.1.2 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3.2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3.2.1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2.2 资本流动限制的经济效应3.3 国际投资案例分析3.3.1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3.3.2 外国直接投资的风险与机遇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本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中包括:1. 教师讲授:介绍和解释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学生讨论: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堂演示:使用图表、数据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国际经济学的实际应用;4. 互动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国际经济学 重要名词 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 重要名词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28ae4efe4733687e21aa3d.png)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绝对优势:指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较高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相对于另一国有绝对的劣势),仍有可能产生互利贸易。
(通过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东西,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是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劳动均占一个固定的比重2.劳动是同质的,即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额外生产1单位这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
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固定的机会成本:当1.生产资源或要素可完全替代或者在两种商品中各要素比例固定2.同一要素的所有单位是具有同等质量时,会产生固定的机会成本。
相对商品价格: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X对Y的)边际转换率MRT:是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X对Y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 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由在孤立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定分工所得:详见P62交易所得:详见P62第四章供给、需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贸易条件:指的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第五章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劳动密集型商品:指的是在两国生产该商品相对于生产另一商品来说,使用的劳动比例较高。
(或说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该商品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另一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指的是在两国生产该商品相对于生产另一商品来说,使用的资本比例较高。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f63a1d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4c.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三章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放弃另⼀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定资源获得某种收⼊时所放弃的另⼀种收⼊。
2、⽐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个国家在本国⽣产⼀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较优势。
3、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是指以各国之间相对劳动⽣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的劳动⼩时数。
5、⽣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于⽣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6、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就说该国在⽣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7、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经济当事⼈或某⼀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法和理论。
8、⼀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是指在⼀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9、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nd curve) :是表⽰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0、相对供给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 :是表⽰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1、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 :是指⼀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12、相对⼯资(relative wage) :是指⼀国⼯⼈每⼩时的⼯资与外国⼯⼈每⼩时⼯资的⽐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25dfd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3.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 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
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
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543ea765ce050876321338.png)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大时,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H-0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其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正比,与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生产可能性曲线:当资源和科技水平都固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产品a与b,当a被生产,用来生产b的资源随之被消耗,b的产量降低,同样,当b被生产,情况相反。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出口偏向性增长: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
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我们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要素比例理论: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通过国际贸易下的商品交换,各个交易国的内部生产要素价格将会趋于一致。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
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毕业条款:当受惠国或地区的某项产品或其经济发展到较高的程度,使它在世界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时,则取消该项产品或全部产品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的资格,称之为“毕业”。
知识外溢:是指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在内的各种知识通过交易或非交易的方式流出原先拥有知识的主体。
知识外溢源于知识本身的稀缺性、流动性和扩散性。
国际经济学授课教案
![国际经济学授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dbb42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9.png)
国际经济学授课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模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概述a)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2. 国际贸易理论a) 比较优势理论b) 关税与贸易壁垒c) 公司国际化与外包3. 国际金融理论a) 汇率理论b) 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组合4. 国际经济政策a) 贸易政策与关税制度b) 汇率政策与汇率制度三、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思维。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5分钟)介绍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国际经济学概述(15分钟)a)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解释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并引入相关案例。
b)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介绍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国际贸易理论(40分钟)a) 比较优势理论:讲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间的比较优势。
b) 关税与贸易壁垒:分析关税与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贸易壁垒的作用和效果。
c) 公司国际化与外包:介绍公司国际化和外包的基本概念和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
4. 国际金融理论(40分钟)a) 汇率理论:讲解汇率理论的重要概念和汇率形成机制,培养学生分析汇率变动的能力。
b) 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组合:引导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投资组合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国际金融理论的理解。
5. 国际经济政策(20分钟)a) 贸易政策与关税制度:介绍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和关税制度的功能,培养学生分析贸易政策影响的能力。
b) 汇率政策与汇率制度:讲解不同汇率制度的特点和汇率政策的调节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汇率决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国际经济学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
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
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 =△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
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重商主义、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提供曲线、贸易条件。
重商主义:是流行于17、18世纪西欧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得益,一方受损)”,一个国家只有当其他国损失时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因此,他们鼓吹经济民族主义,主张管制进口,奖励出口,政府对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管制。
绝对利益: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过就可以通过专业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比较利益: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绝对劣势相对小些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
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表明一国为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从供求两方面来考虑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其公式为:T= PX / PM。
这里,T代表贸易条件,PX 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第三章: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R定理、纯粹增长利益、悲惨型增长、里昂惕夫反论、人力资本说、R&D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学说、信息贸易理论、要素密集反向。
要素禀赋: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或着说是不同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叫H-0-S定理,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A国和B国的工资相等,会使贸易各国的利率相同,会使相对要素价格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R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纯粹增长利益: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不考虑贸易条件情况下经济增长对A国福利的改善,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增长利益。
悲惨型增长:由于增长使一国增长后比增长前更贫困而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没有贸易的增长还可以增加国家财富。
里昂惕夫反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dity),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其与赫一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要素密集反向: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四章特定要素特定要素: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第五章:重叠需求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重叠需求理论: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技术差距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后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步消失。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
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
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入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异质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巴拉萨指数、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差异产品、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
异质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a、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
如中国的南方进口水泥,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b、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c、转口贸易d、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e、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关瓜果的进出口。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的不同上;同时,需求因特点不同也会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产品的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生产规模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平均成本会比较高。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这叫规模报酬递增,也叫“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经济理论中,有两种市场结构经常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
这两种典型的不完全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垄断竞争:许多厂商出售同一种差别产品,而且进出该产业都比较容易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
差异产品:同类产品中产品性质有所差异的产品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整个产业产量增加时,每个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都会降低。
第七章:关税、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倾销、掠夺式倾销、持续性倾销、反倾销税、生产效应、保护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税收效应、国际收支效应、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消费者剩余、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生产扭曲、消费扭曲、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配额租金。
关税:一国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课征的一种税收。
从价税: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课征的关税。
从量税:按照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如重量、数量、容量等为标准课征的一种固定税额。
复合税:同时采取从量、从价两种方法计征的关税。
倾销:出口国企业用低与正常的价格在国外销售产品。
掠夺式倾销:某种商品暂时一以低于国内价格或成本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以将该国的生产者逐出市场,待其占领市场后再提价俩弥补过去降价出售的损失。
持续性倾销:国内垄断者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考虑,长期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
反倾销税:这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其目的在于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保护效应: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同类商品受到保护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
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关税的税收效应:政府从关税中所得收入国际收支效应:平衡国际收支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是指由于关税引起的一国财富的真实损失,即由于关税引起的生产的无效率和消费的扭曲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
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
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丰富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
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关税造成净损失。
生产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生产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一些国内资源从更有效的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转向了低效的进口商品的生产部门。
消费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消费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被人为的提高了,同时也打乱了外国的消费模式。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关税是否等于或高于国内价格上涨额,即出口国是否也负担部分甚至全部关税,这涉及到关税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又称之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果。
非关税壁垒:除关税以外的其他限制商品进口的措施。
进口配额:直接限制进口数量的重要措施,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配额租金: C部分,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这里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 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 rent)。
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