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排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利用指针排序实验报告(3篇)

利用指针排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指针在排序算法中的应用。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的指针实现方式。

3. 比较不同排序算法的效率,分析其优缺点。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C++3. 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19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实现了以下排序算法:1. 冒泡排序2. 选择排序3. 插入排序以下是对每种排序算法的具体实现和性能分析。

1. 冒泡排序(1)算法原理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

它重复地遍历待排序的序列,比较每对相邻的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

遍历序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的元素为止。

(2)指针实现```cpp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len)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for (int j = 0; j < len - 1 - i; j++) {if ((arr + j) > (arr + j + 1)) {int temp = (arr + j);(arr + j) = (arr + j + 1);(arr + j + 1) = temp;}}}}```(3)性能分析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当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时,冒泡排序的性能较好。

2. 选择排序(1)算法原理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

它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2)指针实现```cppvoid 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len)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int minIndex = i;for (int j = i + 1; j < len; j++) {if ((arr + j) < (arr + minIndex)) {minIndex = j;}}int temp = (arr + i);(arr + i) = (arr + minIndex);(arr + minIndex) = temp;}}```(3)性能分析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数据排列实验报告

数据排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数据排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常用数据排列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排列算法的性能和适用场景。

二、实验原理数据排列是指将一组无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的过程。

常见的排列算法有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几种排序算法:1. 冒泡排序:通过比较相邻元素,将较大的元素交换到后面,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2. 选择排序: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3. 插入排序: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加1的有序表。

4. 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的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再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

5. 归并排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表。

三、实验内容1. 编写数据生成函数,生成一定数量的随机数作为待排序数据。

2. 分别实现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算法。

3. 对每种排序算法进行性能测试,包括排序时间、空间复杂度等。

4. 分析不同排序算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四、实验步骤1. 导入必要的库文件,如random、time等。

2. 编写数据生成函数,生成一定数量的随机数。

3. 编写冒泡排序算法,实现数据排序功能。

4. 编写选择排序算法,实现数据排序功能。

5. 编写插入排序算法,实现数据排序功能。

6. 编写快速排序算法,实现数据排序功能。

7. 编写归并排序算法,实现数据排序功能。

8. 对每种排序算法进行性能测试,记录排序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9. 分析不同排序算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生成函数:生成10000个随机数,范围在0到9999之间。

2. 冒泡排序:- 排序时间:约0.02秒- 空间复杂度:O(1)- 适用场景:数据量较小,几乎可以忽略排序时间。

排序比较的实验报告

排序比较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常见的排序算法及其基本原理。

2. 比较不同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 分析不同排序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83. 数据集:随机生成的10000个整数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比较以下排序算法:1. 冒泡排序(Bubble Sort)2.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3.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4. 快速排序(Quick Sort)5. 归并排序(Merge Sort)四、实验步骤1. 定义排序算法函数。

2. 生成随机整数数据集。

3. 对每个排序算法进行多次测试,记录其时间消耗。

4. 比较不同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5. 分析不同排序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冒泡排序空间复杂度:O(1)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两两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将较大的元素交换到后面,直到排序完成。

实验结果显示,冒泡排序的时间消耗较高,不适合处理大数据集。

2. 选择排序时间复杂度:O(n^2)空间复杂度:O(1)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次从待排序的序列中找到最小(或最大)元素,将其放到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继续对剩余未排序的序列进行同样的操作。

实验结果显示,选择排序的时间消耗与冒泡排序相近,同样不适合处理大数据集。

3. 插入排序时间复杂度:O(n^2)空间复杂度:O(1)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加1的有序表。

实验结果显示,插入排序的时间消耗与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相近,同样不适合处理大数据集。

4. 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O(nlogn)空间复杂度:O(logn)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再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各种排序实验报告

各种排序实验报告

【一】需求分析课程题目是排序算法的实现,课程设计一共要设计八种排序算法。

这八种算法共包括:堆排序,归并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基数排序,折半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

为了运行时的方便,将八种排序方法进行编号,其中1为堆排序,2为归并排序,3为希尔排序,4为冒泡排序,5为快速排序,6为基数排序,7为折半插入排序8为直接插入排序。

【二】概要设计1.堆排序⑴算法思想:堆排序只需要一个记录大小的辅助空间,每个待排序的记录仅占有一个存储空间。

将序列所存储的元素A[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元素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元素。

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0(N log N)。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for(j=2*i+1; j<=m; j=j*2+1){if(j<m-1 &&( su[j]vsu[j+1]))j++;if(temp>=su[j])break;su[i]=su[j];i=j;}su[i]=temp;}void dpx() // 堆排序{int i,temp;cout<<"排序之前的数组为:"vvendl;output();for(i=N/2-1; i>=0; i--){head(i,N);}for(i=N-1; i>0; i--){temp=su[i];su[i]=su[0];su[0]=temp;head(0,i-1);}coutvv"排序之后的数组为:"vvendl;output();}2. 归并排序⑴算法思想:先将相邻的个数为1的每两组数据进行排序合并;然后对上次归并所得到的大小为2的组进行相邻归并;如此反复,直到最后并成一组,即排好序的一组数据。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int is2[1000];void bin(int low,int mid,int high){int i=low,j=mid+1,k=low;while(i<=mid&&jv=hig h)if(su[i]v=su[j])//此处为排序顺序的关键,用小于表示从小到大排序is2[k++]=su[i++];elseis2[k++]=su[j++];while(iv=mid) is2[k++]=su[i++];while(jv=high)is2[k++]=su[j++];for(i=low; iv=high; i++) // 写回原数组su[i]=is2[i];}void g(int a,int b){if(avb){int mid=(a+b)/2;g(a,mid);g(mid+1,b); bin(a,mid,b);}}3. 希尔排序⑴算法思想:先将整个待排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记录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的排序算法在处理大数据量时的效率和性能表现,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选择了三种常见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

三个算法将在同一组随机生成的数据集上进行排序,并记录其性能指标,包括排序时间和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三、实验步骤1. 数据的生成在实验开始前,首先生成一组随机数据作为排序的输入。

定义一个具有大数据量的数组,并随机生成一组在指定范围内的整数,用于后续排序算法的比较。

2.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从待排序的数据序列中逐个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并依次交换,从而将最大(或最小)的元素冒泡到序列的末尾。

重复该过程直到所有数据排序完成。

3.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效率较高。

它将待排序的序列划分成两个子序列,其中一个子序列的所有元素都小于等于另一个子序列的所有元素。

然后对两个子序列分别递归地进行快速排序。

4.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使用分治策略将序列拆分成较小的子序列,然后递归地对子序列进行排序,最后再将子序列合并成有序的输出序列。

归并排序相对于其他算法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和对大数据量的高效处理。

四、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冒泡排序在数据量较小时,冒泡排序表现良好,但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大,其性能明显下降。

排序时间随数据量的增长呈平方级别增加。

2. 快速排序相比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在大数据量下的表现更佳。

它的排序时间线性增长,且具有较低的内存占用。

3.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在各种数据规模下都有较好的表现。

它的排序时间与数据量呈对数级别增长,且对内存的使用相对较高。

五、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冒泡排序适用于数据较小的排序任务,但面对大数据量时表现较差,不推荐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

2. 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适用于各种数据规模。

算法冒泡排序实验报告(3篇)

算法冒泡排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现冒泡排序算法,加深对排序算法原理的理解,掌握冒泡排序的基本操作,并分析其性能特点。

二、实验内容1. 冒泡排序原理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

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2. 实验步骤(1)设计一个冒泡排序函数,输入为待排序的数组,输出为排序后的数组。

(2)编写一个主函数,用于测试冒泡排序函数的正确性和性能。

(3)通过不同的数据规模和初始顺序,分析冒泡排序的性能特点。

3. 实验环境(1)编程语言:C语言(2)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Code(3)测试数据:随机生成的数组、有序数组、逆序数组三、实验过程1. 冒泡排序函数设计```c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int i, j, temp;for (i = 0; i < n - 1; i++) {for (j = 0; j < n - i - 1; j++) {if (arr[j] > arr[j + 1]) {temp = arr[j];arr[j] = arr[j + 1];arr[j + 1] = temp;}}}}```2. 主函数设计```c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clude <time.h>int main() {int n;printf("请输入数组长度:");scanf("%d", &n);int arr = (int )malloc(n sizeof(int)); if (arr == NULL) {printf("内存分配失败\n");return 1;}// 生成随机数组srand((unsigned)time(NULL));for (int i = 0; i < n; i++) {arr[i] = rand() % 100;}// 冒泡排序bubbleSort(arr, n);// 打印排序结果printf("排序结果:\n");for (int i = 0; i < n; i++) {printf("%d ", arr[i]);}printf("\n");// 释放内存free(arr);return 0;}```3. 性能分析(1)对于随机生成的数组,冒泡排序的平均性能较好,时间复杂度为O(n^2)。

排序基本算法实验报告

排序基本算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排序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 熟悉常用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

4. 提高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现并比较以下排序算法: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

2. 对不同数据规模和不同数据分布的序列进行排序,分析排序算法的性能。

3. 使用C++编程语言实现排序算法。

三、实验步骤1. 冒泡排序:将相邻元素进行比较,如果顺序错误则交换,直到序列有序。

2. 插入排序:将未排序的元素插入到已排序的序列中,直到序列有序。

3. 选择排序:每次从剩余未排序的元素中选取最小(或最大)的元素,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4. 快速排序:选择一个枢纽元素,将序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比枢纽小,另一部分比枢纽大,递归地对两部分进行排序。

5. 归并排序:将序列分为两半,分别对两半进行排序,然后将两半合并为一个有序序列。

6. 堆排序:将序列构建成一个最大堆,然后依次取出堆顶元素,最后序列有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和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均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这些算法适用于小规模数据或基本有序的数据。

2. 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平均为O(nlogn),最坏情况下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logn)。

快速排序适用于大规模数据。

3. 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均为O(nlogn),适用于大规模数据。

4. 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均为O(nlogn),适用于大规模数据。

五、实验结论1. 根据不同数据规模和不同数据分布,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

2. 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和选择排序适用于小规模数据或基本有序的数据。

3. 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和堆排序适用于大规模数据。

4.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排序算法的理解,提高了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排序算法的学习和实现,掌握了常用排序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分析了各种排序算法的性能,提高了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排序的实验报告

排序的实验报告

排序的实验报告排序的实验报告引言: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对一组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重新排列的操作。

在计算机算法中,排序算法的效率直接影响到程序的运行速度和资源利用率。

为了深入了解各种排序算法的原理和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排序实验。

实验一: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最简单的排序算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通过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来实现排序。

我们编写了一个冒泡排序的算法,并使用Python语言进行实现。

实验中,我们分别对10、100、1000个随机生成的整数进行排序,并记录了排序所需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加,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当数据规模为10时,排序所需的时间约为0.001秒;而当数据规模增加到1000时,排序所需的时间则增加到了1.5秒左右。

这说明冒泡排序的效率较低,对大规模数据的排序并不适用。

实验二: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排序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治的策略将数据分成较小的子集,然后递归地对子集进行排序。

我们同样使用Python语言实现了快速排序算法,并对相同规模的数据进行了排序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相对较低。

当数据规模为10时,排序所需的时间约为0.0005秒;而当数据规模增加到1000时,排序所需的时间仅为0.02秒左右。

这说明快速排序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排序,其效率较高。

实验三: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它的原理是将待排序的数据分成若干个子序列,然后将子序列两两合并,直到最终得到有序的结果。

我们同样使用Python 语言实现了归并排序算法,并进行了相同规模数据的排序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相对较低。

当数据规模为10时,排序所需的时间约为0.0008秒;而当数据规模增加到1000时,排序所需的时间仅为0.03秒左右。

这说明归并排序同样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排序,其效率较高。

讨论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冒泡排序虽然简单易懂,但对于大规模数据的排序效率较低,不适用于实际应用。

常见算法设计实验报告(3篇)

常见算法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常见算法的设计原理、实现方法以及性能分析。

通过实际编程,加深对算法的理解,提高编程能力,并学会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选择了以下常见算法进行设计和实现:1. 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

2. 查找算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

3. 图算法: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Kruskal算法)。

4. 动态规划算法:0-1背包问题。

三、实验原理1. 排序算法:排序算法的主要目的是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常见的排序算法包括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和堆排序等。

2. 查找算法:查找算法用于在数据集中查找特定的元素。

常见的查找算法包括顺序查找和二分查找。

3. 图算法:图算法用于处理图结构的数据。

常见的图算法包括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Kruskal算法)等。

4. 动态规划算法:动态规划算法是一种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子问题,通过求解子问题来求解原问题的算法。

常见的动态规划算法包括0-1背包问题。

四、实验过程1. 排序算法(1)冒泡排序:通过比较相邻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则交换,重复此过程,直到没有需要交换的元素。

(2)选择排序:每次从剩余元素中选取最小(或最大)的元素,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3)插入排序:将未排序的数据插入到已排序序列中适当的位置。

(4)快速排序:选择一个枢纽元素,将序列分为两部分,使左侧不大于枢纽,右侧不小于枢纽,然后递归地对两部分进行快速排序。

(5)归并排序:将序列分为两半,分别对两半进行归并排序,然后将排序好的两半合并。

(6)堆排序:将序列构建成最大堆,然后重复取出堆顶元素,并调整剩余元素,使剩余元素仍满足最大堆的性质。

2. 查找算法(1)顺序查找:从序列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比较,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遍历完整个序列。

排序算法实训报告

排序算法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训,掌握常用的排序算法,包括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希尔排序等,并了解其基本原理、实现方法以及优缺点。

通过实际编程,加深对排序算法的理解,提高编程能力。

二、实验环境1.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222. 编程语言:C++3. 操作系统:Windows 10三、实验内容本次实训主要涉及以下排序算法:1. 直接插入排序2. 冒泡排序3. 选择排序4. 希尔排序四、实验过程1. 直接插入排序(1)原理:将无序序列中的元素逐个插入到已有序序列的合适位置,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2)实现方法:遍历无序序列,对于每个元素,从已有序序列的末尾开始,将其与前面的元素进行比较,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然后将该元素插入到序列中。

(3)代码实现:```cppvoid insertionSort(int arr[], int n) {int i, j, key;for (i = 1; i < n; i++) {key = arr[i];j = i - 1;while (j >= 0 && arr[j] > key) {arr[j + 1] = arr[j];j = j - 1;}arr[j + 1] = key;}}```2. 冒泡排序(1)原理:通过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将序列中的元素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实现方法:遍历序列,比较相邻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重复此过程,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3)代码实现:```cpp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int i, j, temp;for (i = 0; i < n - 1; i++) {for (j = 0; j < n - i - 1; j++) {if (arr[j] > arr[j + 1]) {temp = arr[j];arr[j] = arr[j + 1];arr[j + 1] = temp;}}}}```3. 选择排序(1)原理:每次从无序序列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元素,放到已有序序列的末尾。

排序的应用实验报告

排序的应用实验报告

排序的应用实验报告实验题目:排序的应用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排序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2. 掌握常见的排序算法的实现方法;3. 熟悉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4. 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排序算法。

二、实验原理:排序是将一组数据按照某个规则进行重新排列的过程,常见的排序算法有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等。

每种排序算法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掌握不同排序算法的实现方法和时间复杂度对于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冒泡排序实验:a) 随机生成一组整数数据;b) 利用冒泡排序算法对数据进行排序;c) 输出排序结果,并统计排序过程中的比较次数和交换次数。

2. 选择排序实验:a) 随机生成一组整数数据;b) 利用选择排序算法对数据进行排序;c) 输出排序结果,并统计排序过程中的比较次数和交换次数。

3. 插入排序实验:a) 随机生成一组整数数据;b) 利用插入排序算法对数据进行排序;c) 输出排序结果,并统计排序过程中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

4. 归并排序实验:a) 随机生成一组整数数据;b) 利用归并排序算法对数据进行排序;c) 输出排序结果。

5. 快速排序实验:a) 随机生成一组整数数据;b) 利用快速排序算法对数据进行排序;c) 输出排序结果。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冒泡排序实验结果:随机生成的一组整数数据为:[5, 3, 8, 2, 6]排序过程中的比较次数为:10排序过程中的交换次数为:4排序结果为:[2, 3, 5, 6, 8]2. 选择排序实验结果:随机生成的一组整数数据为:[5, 3, 8, 2, 6] 排序过程中的比较次数为:10排序过程中的交换次数为:4排序结果为:[2, 3, 5, 6, 8]3. 插入排序实验结果:随机生成的一组整数数据为:[5, 3, 8, 2, 6] 排序过程中的比较次数为:10排序过程中的移动次数为:7排序结果为:[2, 3, 5, 6, 8]4. 归并排序实验结果:随机生成的一组整数数据为:[5, 3, 8, 2, 6] 排序结果为:[2, 3, 5, 6, 8]5. 快速排序实验结果:随机生成的一组整数数据为:[5, 3, 8, 2, 6]排序结果为:[2, 3, 5, 6, 8]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常见的排序算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排序算法实验报告

排序算法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八种排序算法实验报告一、实验内容编写关于八种排序算法的C语言程序,要求包含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简单项选择择排序、堆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

二、实验步骤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比较:1.八种排序算法的复杂度分析〔时间与空间〕。

2.八种排序算法的C语言编程实现。

3.八种排序算法的比较,包括比较次数、移动次数。

三、稳定性,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比较时间复杂度函数的情况:时间复杂度函数O(n)的增长情况所以对n较大的排序记录。

一般的选择都是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的排序方法。

时间复杂度来说:(1)平方阶(O(n2))排序各类简单排序:直接插入、直接选择和冒泡排序;(2)线性对数阶(O(nlog2n))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3)O(n1+§))排序,§是介于0和1之间的常数。

希尔排序(4)线性阶(O(n))排序基数排序,此外还有桶、箱排序。

说明:当原表有序或基本有序时,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将大大减少比较次数和移动记录的次数,时间复杂度可降至O〔n〕;而快速排序则相反,当原表基本有序时,将蜕化为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提高为O〔n2〕;原表是否有序,对简单项选择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影响不大。

稳定性: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假设待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多个具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经过排序,这些记录的相对次序保持不变,则称该算法是稳定的;假设经排序后,记录的相对次序发生了改变,则称该算法是不稳定的。

稳定性的好处:排序算法如果是稳定的,那么从一个键上排序,然后再从另一个键上排序,第一个键排序的结果可以为第二个键排序所用。

基数排序就是这样,先按低位排序,逐次按高位排序,低位相同的元素其顺序再高位也相同时是不会改变的。

另外,如果排序算法稳定,可以防止多余的比较;稳定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四、设计细节排序有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内部排序是数据记录在内存中进行排序,而外部排序是因排序的数据很大,一次不能容纳全部的排序记录,在排序过程中需要访问外存。

排序实验报告

排序实验报告

实验五排序实验目的: 掌握几种排序的思想及算法问题分析:(一)直接插入排序1. 排序思想将待排序的记录Ri,插入到已排好序的记录表R1, R2 ,…., Ri-1中,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加1的有序表。

直到所有的记录都插入完为止。

设待排序的记录顺序存放在数组R[1…n]中,在排序的某一时刻,将记录序列分成两部分:◆R[1…i-1]:已排好序的有序部分;◆R[i…n]:未排好序的无序部分。

显然,在刚开始排序时,R[1]是已经排好序的。

2 . 算法实现void straight_insert_sort(Sqlist R){ int i, j ;for (i=2; i<=n; i++){ R[0]=R[i]; j=i-1; /*设置哨兵*/while( LT(R[0].key, R[j].key) ){ R[j+1]=R[j];j--;} /* 查找插入位置*/R[j+1]=R[0]; /* 插入到相应位置*/}}(二)希尔排序1. 排序思想①先取一个正整数d1(d1<n)作为第一个增量,将全部n个记录分成d1组,把所有相隔d1的记录放在一组中,即对于每个k(k=1, 2, … d1),R[k], R[d1+k], R[2d1+k] , …分在同一组中,在各组内进行直接插入排序。

这样一次分组和排序过程称为一趟希尔排序;②取新的增量d2<d1,重复①的分组和排序操作;直至所取的增量di=1为止,即所有记录放进一个组中排序为止。

2. 算法实现先给出一趟希尔排序的算法,类似直接插入排序。

void shell_pass(Sqlist R, int d)/* 对顺序表L进行一趟希尔排序, 增量为d */{ int j, k ;for (j=d+1; j<=n; j++){ R[0]=R[j] ; /* 设置监视哨兵*/k=j-d ;while (k>0&&LT(R[0].key, R[k].key) ){ R[k+d]=R[k] ; k=k-d ; }R[k+d]=R[0] ;}}然后在根据增量数组dk进行希尔排序。

排序检验的实验报告(3篇)

排序检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排序检验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

2. 掌握排序检验的步骤和方法。

3. 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排序检验的有效性。

二、实验背景排序检验(Rank Test)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适用于检验两组或多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当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者数据量较小,无法使用参数检验时,排序检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数据:两组或多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多个观测值。

2. 计算工具:Excel、SPSS等统计软件。

四、实验步骤1. 收集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符合排序检验的适用条件。

2. 对每组数据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列。

3. 计算每组的秩和,即每组的观测值在排序后所在的位置。

4. 计算各组秩和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5. 计算检验统计量,即各组秩和的平均值之差除以标准差。

6. 根据检验统计量,查找相应的临界值表,确定显著性水平。

7. 判断两组或多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如下:组别1:[12, 15, 18, 20, 22]组别2:[10, 14, 17, 19, 21]2. 排序及秩和计算对两组数据进行排序,得到以下结果:组别1:[22, 20, 18, 15, 12]组别2:[21, 19, 17, 14, 10]计算秩和:组别1秩和 = 22 + 20 + 18 + 15 + 12 = 87组别2秩和 = 21 + 19 + 17 + 14 + 10 = 883. 检验统计量计算计算各组秩和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组别1平均值 = 87 / 5 = 17.4组别2平均值 = 88 / 5 = 17.6组别1标准差= √[(22-17.4)² + (20-17.4)² + (18-17.4)² + (15-17.4)² + (12-17.4)²] / 4 = 3.16组别2标准差= √[(21-17.6)² + (19-17.6)² + (17-17.6)² + (14-17.6)² + (10-17.6)²] / 4 = 3.16计算检验统计量:检验统计量 = (组别1平均值 - 组别2平均值) / 组别1标准差 = (17.4 - 17.6) / 3.16 = -0.01594. 判断显著性根据检验统计量,查找相应的临界值表,以显著性水平α=0.05为例,临界值为1.96。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引言: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常见的算法问题之一,它的目标是将一组无序的数据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列,以便于后续的查找、统计和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实现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最简单的排序算法之一,它通过不断交换相邻的元素,将较大(或较小)的元素逐渐“冒泡”到数组的一端。

具体实现时,我们可以使用两层循环来比较和交换元素,直到整个数组有序。

二、插入排序插入排序的思想是将数组分为两个部分:已排序部分和未排序部分。

每次从未排序部分中取出一个元素,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适当位置,以保持已排序部分的有序性。

插入排序的实现可以使用一层循环和适当的元素交换。

三、选择排序选择排序每次从未排序部分中选择最小(或最大)的元素,与未排序部分的第一个元素进行交换。

通过不断选择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将其放置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从而逐渐形成有序序列。

四、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分治的排序算法,它通过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划分为两个子数组,其中一个子数组的所有元素都小于等于基准元素,另一个子数组的所有元素都大于基准元素。

然后对两个子数组分别递归地进行快速排序,最终将整个数组排序。

五、归并排序归并排序也是一种分治的排序算法,它将数组划分为多个子数组,对每个子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再将排好序的子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的数组。

归并排序的实现可以使用递归或迭代的方式。

六、性能比较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以上几种排序算法进行了实现,并通过对不同规模的随机数组进行排序,比较了它们的性能。

我们使用了计算排序时间的方式,并记录了每种算法在不同规模下的运行时间。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在处理小规模数据时表现较好,但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性能较差,因为它们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2.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也为O(n^2),与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相似,但相对而言,选择排序的性能稍好一些。

排序程序_实验报告

排序程序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排序算法的基本原理。

2. 通过编程实现这些排序算法,并分析其性能。

3. 比较不同排序算法在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上的差异。

4. 理解排序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依据。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选择了以下几种排序算法进行实现和分析: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和堆排序。

1. 冒泡排序2. 选择排序3. 插入排序4. 快速排序5. 归并排序6. 堆排序三、实验步骤1. 设计每种排序算法的函数,输入为待排序的数组,输出为排序后的数组。

2. 对每种排序算法进行性能测试,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 比较不同排序算法的效率,并分析其原因。

4. 编写测试用例,验证排序算法的正确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O(n^2)空间复杂度:O(1)分析: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相邻元素两两比较,若逆序则交换,直到没有逆序对为止。

在最好情况下(已排序数组),时间复杂度为O(n);在平均和最坏情况下(逆序数组),时间复杂度为O(n^2)。

2. 选择排序时间复杂度:O(n^2)空间复杂度:O(1)分析: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遍历数组,在未排序部分中找到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将其与未排序部分的第一个元素交换,然后对剩余未排序部分重复该过程。

在最好、平均和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均为O(n^2)。

3. 插入排序时间复杂度:O(n^2)空间复杂度:O(1)分析: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数组分为已排序和未排序两部分,每次从未排序部分取出一个元素,将其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合适位置。

在最好情况下(已排序数组),时间复杂度为O(n);在平均和最坏情况下(逆序数组),时间复杂度为O(n^2)。

4. 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O(nlogn)空间复杂度:O(logn)分析: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选取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分为两个子数组,一个子数组中的元素都比基准元素小,另一个子数组中的元素都比基准元素大,然后递归地对两个子数组进行排序。

查找排序算法实验报告(3篇)

查找排序算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常见的查找和排序算法。

2. 分析不同查找和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 比较不同算法在处理大数据量时的性能差异。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73. 开发工具:PyCharm三、实验内容1. 实现以下查找和排序算法:(1)查找算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2)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2. 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 对不同算法进行性能测试,比较其处理大数据量时的性能差异。

四、实验步骤1. 实现查找和排序算法。

2. 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 创建测试数据,包括小数据量和大数据量。

4. 对每种算法进行测试,记录运行时间。

5. 分析测试结果,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算法实现(1)顺序查找def sequential_search(arr, target): for i in range(len(arr)):if arr[i] == target:return ireturn -1(2)二分查找def binary_search(arr, target):low, high = 0, len(arr) - 1while low <= high:mid = (low + high) // 2if arr[mid] == target:return midelif arr[mid] < target:low = mid + 1else:high = mid - 1return -1(3)冒泡排序def bubble_sort(arr):n = len(arr)for i in range(n):for j in range(0, n-i-1):if arr[j] > arr[j+1]:arr[j], arr[j+1] = arr[j+1], arr[j](4)选择排序def selection_sort(arr):n = len(arr)for i in range(n):min_idx = ifor j in range(i+1, n):if arr[min_idx] > arr[j]:min_idx = jarr[i], arr[min_idx] = arr[min_idx], arr[i](5)插入排序def insertion_sort(arr):for i in range(1, len(arr)):key = arr[i]j = i-1while j >=0 and key < arr[j]:arr[j+1] = arr[j]j -= 1arr[j+1] = key(6)快速排序def quick_sort(arr):if len(arr) <= 1:pivot = arr[len(arr) // 2]left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middle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right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return quick_sort(left) + middle + quick_sort(right)(7)归并排序def merge_sort(arr):if len(arr) <= 1:return arrmid = len(arr) // 2left = merge_sort(arr[:mid])right = merge_sort(arr[mid:])return merge(left, right)def merge(left, right):result = []i = j = 0while i < len(left) and j < len(right):if left[i] < right[j]:result.append(left[i])i += 1else:result.append(right[j])result.extend(left[i:])result.extend(right[j:])return result2. 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1)顺序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n),空间复杂度为O(1)。

排序性能分析实验报告(3篇)

排序性能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排序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算法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排序算法的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场景,我们进行了排序性能分析实验。

本实验选取了九种经典的排序算法,包括插入排序、希尔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冒泡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基数排序、堆排序和选择排序,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这些算法的性能。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九种经典排序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2. 分析各种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3. 对比分析各种排序算法在不同数据规模和输入情况下的性能表现;4. 了解排序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数据:随机生成大量不同规模的正整数序列,包括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数据;2. 实验环境: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实现,编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9;3. 实验步骤:a. 编写九种排序算法的C++实现代码;b. 分别对每种算法进行测试,记录其执行时间和关键操作次数(如比较次数、移动次数);c. 对比分析不同算法在不同数据规模和输入情况下的性能表现;d. 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插入排序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加1的有序表。

实验结果显示,插入排序在小规模数据上表现较好,但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大,其性能明显下降。

2. 希尔排序希尔排序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改进版本,通过将数据分为多个子序列,分别进行插入排序,从而提高排序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希尔排序在小规模数据上性能略优于插入排序,但在大规模数据上,其性能提升更为明显。

3. 折半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是插入排序的一个变种,通过二分查找减少比较次数。

实验结果显示,折半插入排序在小规模数据上性能与插入排序相当,但在大规模数据上,其性能提升较为明显。

4.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基本思想是通过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若顺序错误则交换。

数据结构排序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排序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排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数据结构排序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排序算法,包括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并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分析,比较它们在不同规模数据下的性能表现,从而为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提供依据。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 Python 3x,开发环境为 PyCharm。

实验中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

三、实验原理1、冒泡排序(Bubble Sort)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

它重复地走访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数据元素,如果顺序不对则进行交换,并一直重复这样的走访操作,直到没有要交换的数据元素为止。

2、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直到整个数组有序。

3、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4、快速排序(Quick Sort)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5、归并排序(Merge Sort)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稳定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

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

四、实验步骤1、算法实现使用 Python 语言分别实现上述五种排序算法。

为每个算法编写独立的函数,函数输入为待排序的列表,输出为排序后的列表。

2、生成测试数据生成不同规模(例如 100、500、1000、5000、10000 个元素)的随机整数列表作为测试数据。

各种排序对比实验报告

各种排序对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排序算法的实验对比,分析各种排序算法的效率、稳定性和适用场景,为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提供参考。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83. 测试数据:随机生成长度为10000的整数数组三、实验方法1. 实验数据:随机生成长度为10000的整数数组,作为排序算法的输入数据。

2. 实验算法:选择以下排序算法进行对比实验:-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快速排序(Quick Sort)- 归并排序(Merge Sort)- 堆排序(Heap Sort)3. 实验步骤:(1)对每种排序算法进行编写和实现;(2)将测试数据分别输入到每种排序算法中,记录排序过程的时间;(3)比较不同排序算法的排序时间,分析其效率;(4)观察排序过程中数据的变化,分析其稳定性;(5)总结各种排序算法的适用场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效率: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 适用场景:数据量较小、基本有序的数据。

2.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效率: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稳定性:不稳定排序算法;- 适用场景:数据量较小、基本有序的数据。

3.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效率: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 适用场景:数据量较小、基本有序的数据。

4. 快速排序(Quick Sort)- 效率: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logn);- 稳定性:不稳定排序算法;- 适用场景:数据量较大、基本有序或无序的数据。

5. 归并排序(Merge Sort)- 效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n);-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 适用场景:数据量较大、基本有序或无序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需求分析课程题目是排序算法的实现,课程设计一共要设计八种排序算法。

这八种算法共包括:堆排序,归并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基数排序,折半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

为了运行时的方便,将八种排序方法进行编号,其中1为堆排序,2为归并排序,3为希尔排序,4为冒泡排序,5为快速排序,6为基数排序,7为折半插入排序8为直接插入排序。

【二】概要设计1.堆排序⑴算法思想:堆排序只需要一个记录大小的辅助空间,每个待排序的记录仅占有一个存储空间。

将序列所存储的元素A[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元素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元素。

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for(j=2*i+1; j<=m; j=j*2+1){if(j<m-1&&(su[j]<su[j+1]))j++;if(temp>=su[j])break;su[i]=su[j];i=j;}su[i]=temp;}void dpx() //堆排序{int i,temp;cout<<"排序之前的数组为:"<<endl;output();for(i=N/2-1; i>=0; i--){head(i,N);}for(i=N-1; i>0; i--){temp=su[i];su[i]=su[0];su[0]=temp;head(0,i-1);}cout<<"排序之后的数组为:"<<endl;output();}2.归并排序⑴算法思想:先将相邻的个数为1的每两组数据进行排序合并;然后对上次归并所得到的大小为2的组进行相邻归并;如此反复,直到最后并成一组,即排好序的一组数据。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int is2[1000];void bin(int low,int mid,int high){int i=low,j=mid+1,k=low;while(i<=mid&&j<=high)if(su[i]<=su[j]) // 此处为排序顺序的关键,用小于表示从小到大排序is2[k++]=su[i++];elseis2[k++]=su[j++];while(i<=mid)is2[k++]=su[i++];while(j<=high)is2[k++]=su[j++];for(i=low; i<=high; i++) // 写回原数组su[i]=is2[i];}void g(int a,int b){if(a<b){int mid=(a+b)/2;g(a,mid);g(mid+1,b);bin(a,mid,b);}}3.希尔排序⑴算法思想:先将整个待排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记录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

其中,子序列的构成不是简单的“逐段分割”,而是将分隔某个“增量”的记录组成一个子序列。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while(m){m/=2;if(m!=0){for(i=m; i<N; i++)if(su[i]< su[i-m]){temp=su[i];for(j=i-m; j>=0&&(temp<su[j]); j-=m)su[j+m]=su[j];su[j+m]=temp;}}}4.冒泡排序⑴算法思想:1、先将一组未排序的数组的最后一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进行比较,并将较小的数放于两个数中较前的位置,然后将比较后的较小的数与倒数第三个进行比较,依次比较到第一个数,即可得到第一个数是所有数中最小的数;2、然后再将数组的最后一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进行比较,并将较小的数放于两个数中较前的位置,依次比较到第二个数,3、如此循环到只剩最后两个比较,即得到排好序的一组数。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for(i=0; i<N; i++){flag=true;for(j=0; j<N-1-i; j++){if(su[j]>su[j+1]){temp=su[j];su[j]=su[j+1];su[j+1]=temp;flag=false;}}break;}cout<<"排序之后的数组为:"<<endl;output();}int K;int find(int i,int j){int temp;bool flag=true;temp=su[i];while(i<j){if(flag){while(temp<=su[j]){j--;if(i>=j)break;}if(i>=j)break;su[i]=su[j];while(temp>=su[i]){i++;if(i>=j)break;}if(i>=j)break;su[j]=su[i];}else{while(temp>=su[i]){i++;if(i>=j)break;}su[j]=su[i];if(i>=j)break;while(temp<=su[j]){j--;if(i>=j)break;}su[i]=su[j];flag=true;}}for(i=1; i<N; i++){head=su[i];for(j=0; j<i; j++){if(head<su[j]){for(k=i; k>j; k--){su[k]=su[k-1];}su[j]=head;break;}}}for(i=1; i<N; i++){head=su[i];for(j=0; j<i; j++){if(head<su[j]){for(k=i; k>j; k--){su[k]=su[k-1];}su[j]=head;break;}}}5.快速排序(1)任取待排序记录序列中的某个记录作为基准,按照该记录的关键字大小,将整个记录序列划分为左右两个子序列。

左侧子序列中所有记录的关键字都小于或等于基准记录的关键字。

右侧子序列中所有记录的关键字都大于基准记录的关键字。

取序列第一个记录为枢轴记录,其关键字为Pivotkey;指针low指向序列第一个记录位置(low=1),指针high指向序列最后一个记录位置(High=SeqList.Len) (2) 从high指向的记录开始,向前找到第一个关键字的值小于Pivotkey的记录,将其放到low指向的位置,low++ (3) 从low指向的记录开始,向后找到第一个关键字的值大于Pivotkey的记录,将其放到high指向的位置,high—重复2、3,直到low==high,将枢轴记录放在low(high)指向的位置。

(2)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int find(int i,int j){int temp;bool flag=true;temp=su[i];while(i<j){if(flag){while(temp<=su[j]){j--;if(i>=j)break;}if(i>=j)break;su[i]=su[j];while(temp>=su[i]){i++;if(i>=j)break;}if(i>=j)break;su[j]=su[i];flag=false;}else{while(temp>=su[i]){i++;if(i>=j)break;}su[j]=su[i];if(i>=j)break;while(temp<=su[j]){j--;if(i>=j)break;}su[i]=su[j];flag=true;}}su[i]=temp;cout<<"排完"<<K++<<" 次顺序后的结果"<<endl;output();return i;}void qsort(int low,int high){if(low<high){int mid=find(low,high);qsort(low,mid-1);qsort(mid+1,high);}}6.基数排序(1)算法的基本思想:基数排序是属于“分配式排序”,又称“桶子法”,它是透过键值的部份资讯,将要排序的元素分配至某些“桶”中,藉以达到排序的作用。

最高位优先法,简称MSD法:先按k1排序分组,同一组中记录,关键码k1相等,再对各组按k2排序分成子组,之后,对后面的关键码继续这样的排序分组,直到按最次位关键码kd对各子组排序后。

再将各组连接起来,便得到一个有序序列。

(2)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for(i=0; i<N; i++){if(max<su[i])max=su[i];a[H(su[i])][b[H(su[i])]++]=su[i];}k=0;for(i=0; i<10; i++){if(b[i]!=0){for(j=0; j<b[i]; j++){su[k++]=a[i][j];}}}cout<<"第一躺排序之后的数组为:"<<endl;output();///第二次if(max/10==0)return ;for(i=0; i<10; i++)b[i]=0;for(i=0; i<N; i++){a[HH(su[i])][b[HH(su[i])]++]=su[i];}k=0;for(i=0; i<10; i++){if(b[i]!=0){for(j=0; j<b[i]; j++){su[k++]=a[i][j];}}}cout<<"第二躺排序之后的数组为:"<<endl;output();///第三次if(max/100==0)return ;for(i=0; i<10; i++)b[i]=0;for(i=0; i<N; i++){a[HHH(su[i])][b[HHH(su[i])]++]=su[i];}k=0;for(i=0; i<10; i++){if(b[i]!=0){for(j=0; j<b[i]; j++){su[k++]=a[i][j];}}}7.折半排序⑴算法思想:由于折半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是在一个有序表中进行查找和插入,这个“查找”操作可利用折半查找来实现,由此进行的插入排序称之为折半插入排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