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的三个基本模式-精品.ppt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14
五、内容标准:
▲必修课程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
必修 1:大体和 03版课标的必修①相同 必修 2:大体和 03版课标的必修②相同 必修 3:静电场和电路,与03版的选修 3-1相同;电磁场和 电磁波初步,由 03版选修 3系列的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 中最基础的内容组成。
(二)内容要求条目数量的变化
科学 探究
科学态 度与责 任
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集中体现了物理学科的 育人价值,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炼与升华。
5
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 • • • 物质观念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能量观念 ……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 • • • •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
• • • • •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与责任
• 科学本质 • 科学态度 • 社会责任 • ……
6
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 • • • 物质观念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能量观念 ……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 • • • •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 科学态度 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 • 问题 科学探究 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 与责任 • 证据 • 科学本质 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 科学态度 • 解释
选择性必修1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及 (2学分) 其应用
必修3 静电场,电路及其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 (2学分)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必修2 必修课 程 (2学分)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 律,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1141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1141页)

分析感应起电问题时的三点提醒 (1)明确带电体与感应起电的导体。 (2)弄清楚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和远离带电体的另一端,近端 感应出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出同种电荷。 (3)注意拿走物体的顺序,若保持带电体不动,先分开导体的靠 近端和远离端,再移走带电体,则靠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离端带同 种电荷。若先移走带电体,则导体上的电荷会立即中和,不再带电。
5.摩擦起电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电__子__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原 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_得__到_电子而带负电,_失_去__电子的物体则带正
电。
二、静电感应
1.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_电__荷_间__相__互__吸_ _引__或__排_斥___,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 带电体的一端带_异_种__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_同__种_电荷的现象。
【例 1】 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 C 是后来靠近导体的带正电的金属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 将导体切开,将导体分为 A、B 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数值 分别为 QA、Q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沿虚线 d 切开,A 带负电,B 带正电,且 QB>QA B.只有沿虚线 b 切开,才有 A 带正电,B 带负电,且 QB=QA C.沿虚线 a 切开,A 带正电,B 带负电,且 QB>QA 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 A 带正电,B 带负电,且 QB= QA,而 QA、QB 的值与所切的位置有关
A.6.2×10-19 C
B.6.4×10-19 C
C.6.6×10-19 C
D.6.8×10-19 C
B [电荷量必须是元电荷 e=1.60×10-19 C 的整数倍,6.4× 10-19 C 是 e 的 4 倍,故看不清的关键数字可能是 B 项。]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物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目标、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现就在学习新课标及贯彻新课标理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作为整个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通过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高中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高中生所应具有综合素质。

二、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新课程不仅仅改变了教材内容,更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程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素质是: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素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教学评价素质。

为了适应这些特殊素质要求,教师应从学科专业性知识与教育专业性知识两方面加强自身修改。

使自身在学科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广博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基础知识、物理学史以及广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知识、跨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知识。

在教育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相关的教育的政策法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论与学习论知识、教学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

三、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教学的“2+1”模式指的是在高中三年教学中,用2年的时间教完高考所要求考查的内容,用1年的时间总复习。

,这给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了很大阻力。

有人说,这种模式可以提高高考物理成绩,而事实上,2003、2004及2005年三年理科综合中物理部分的得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

不是考试题目难了,而是应付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题海”中“泡大”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已淡然无存。

2019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共127张PPT)

2019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共127张PPT)
●第一章:原来“速度”和“测 速度实验”两节并为一节。
●第二章:原6节现并为4节。 “位移与时间关系”“速度与位移 关系”合并;“自由落体”与“伽 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合并。
●第三章:仍然为5节。原“重 力”与“弹力”合并;原“力的合 成”“力的分解”合并;增加“牛 顿第三定律”;增加“共点力的平 衡”。
2021/3/4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选择性必修3:
主题
说明
3.1固体、液体 和气体
3.2热力学定律 3.3原子与原子
核 3.4 波粒二象性
2021/3/4
●固体、液体和气体包括原3-3的分子动理论 和固体、液体和气体两部分内容。删去了 液晶、饱和汽和未饱和汽;
●热力学定律在原3-3基础上删去了熵;
●原子与原子核在原3-5基础上删去了解释轻 核和重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同比例原因、 裂变反应条件和反应堆。增加了四种基本 相互作用;
●波粒二象性在原3-5基础上删去了康普顿效 应、概率波、电子云、不确定关系。
三、知识点的变化
1. 必修课程知识点的变化
删去的知识
移出的知识
移进的知识
●探究做功与动能变化 的关系
第4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3章 相互作用 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
必 修 2
第5章 抛体运动 第6章 圆周运动 第7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第8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5章 曲线运动
第6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9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必 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 修 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 3 第12章 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
●多用电表原理 ●门电路 ●逻辑电路基本原理 ●集成电路

#PPT】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PPT】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 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 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 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新授课中应重视“过程与方法”
v 1、教学预设中要设计“过程与方法” v 2、教学现场内要体现“过程与方法” v 3、教学反思时要总结“过程与方法”
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 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
行为。
学生的学习。
内体刚容现性的了。表原述 则方 性式 、更 规多定地性、内了容指的导表性述、方启式 发更 性多 、地 弹体 性现 。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 1.教学目标由原来的一维变为三维; 2.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倡
育)
v 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标的多元化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v教师信奉的教育格言: 还教育的另一半
v 21世纪初初见端倪的社会特点: 智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
v 教育的应对: 强调创新精神(原创) 、信息能力、 环境意识……
中国课程改革形势
一是不改不行 二是失败不行 三是逐步推进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 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⑸分析与论证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6.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在互动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知识的建构者。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互动的主旋律。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发挥着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领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我们以学案教案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发、诱导、启迪、导学、导练,把学生由听众席推向表演舞台;让学生在动眼看、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做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自我领悟知识的内涵,从而牢牢地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为此,建议高中物理采用以下课堂教学模式。

1、新授课自学质疑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

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

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要求学生: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

②先看书后做题。

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

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

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

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

④注重纠错反思。

学案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

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一、引言物理课是高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理知识既是学生走向理工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学习者的需要。

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物理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物理教学的特点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而且涉及范围广、内涵深。

要使学生掌握较多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应用和实际,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展示和生活例子来体验。

高中物理是一门用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较多运算技能。

所以在物理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物理的课程特点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中,学生需要系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理解和形成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它又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物理概念和适应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重视创设情境,如生活实例、故事情节等,以活泼生动的语言使基本概念深入人心。

方法多样的体验、实验、演示是理解和形成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的有效手段。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探索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四、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

2、使学生对物理学有初步认识,养成用物理学的方法解释周围事物的习惯。

3、使学生获得科学思维、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刨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

4、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能把握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

5、使学生掌握处理物理实验的方法,自主进行实验,掌握测量和处理实验数据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竖立与物理学科学性相关的东西认识,为高中后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发展区域意志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热情。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通过讲解、举例、演示等形式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和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参与度低,容易产生理论脱节,应用不灵活等问题。

二、探索性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探索性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探索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通过实验、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三、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或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问题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合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成为了当前物理教学的趋势。

综合性教学模式综合了传统教学、探索性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的优点,以问题为引导,在实践中探索,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课堂上既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也可以进行实验与实践的引导和辅导,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全册 精品教学课件(共928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全册 精品教学课件(共928页)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
第1节 磁场 磁感线 第2节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第3节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第4节 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 第5节 能量量子化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课标要求
第1节 电 荷
1.知道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且电荷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2.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种使物质带电的方式,学会从物

解析:金属导体中能够移动的自由电荷是电子(负电荷),自由电 子的移动导致 A、B 端带不同的电荷,B 正确,A、C、D 错误。
答案:B
3.[多选]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
属球 A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 B(不接触)时,验电器
的箔片张角减小,则
()
A.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则则a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解析对于ab选项感应起电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体法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导体a的左端会感应出体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会感应出正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金属把箔片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此时把a和和b分开a带负电b故带正电金属箔仍张开故ab正确
[答案] CD
[规律方法] 静电感应与验电器的综合问题一般有两种:一是用带电的 物体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则由于静电感应,金属箔 片会因为带电张开一定角度;二是验电器原来带电,由于静电 感应,金属箔片的张角情况会因为验电器带电荷量的不同而不 同,金属箔片上所带电荷量越多,其张角越大。
[对点练清]
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解析:验电器的箔片之所以张开,是因为它们都带了正电荷。 张开的角度取决于带电荷量的多少。张角减小,说明箔片上的 正电荷减少,A 球与 B 球无接触,肯定发生的是静电感应。A 球不带电时,由于静电感应 A 球靠近 B 球的一端带负电荷, 同理,A 球反过来感应 B 球,使 B 球上的正电荷增多,箔片上 的正电荷减少,从而张角减小;若 A 球带负电,可达到同样的 效果;若 A 球带正电,则正好相反,使张角增大,所以 A、B 正确。 答案:AB

“三新”背景下高一物理教学探究

“三新”背景下高一物理教学探究

“三新”背景下高一物理教学探究摘要:随着时代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与原来相比,高一物理教学活动需要在“新高考、新教材、新要求”的“三新”背景下有序开展。

一线教师在开展高一物理教学活动时,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禁锢,根据学生特点,在“以生为本”的要求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力、培养学生物理素养,为学生成为具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本文以人教版以及部编版高一年级物理教材为例,通过讨论高一物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三新”背景下高一物理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一线物理教师开展高一物理教学活动提供新思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引言:高一作为学生学习阶段的转折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更高的要求。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以其逻辑性、抽象性、严密性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高一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摆脱物理学习困境,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物理教学困境首先,学校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存在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第一,物理作为一门基于实验的课程,对教学设施要求较高。

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高一上学期物理学习内容涉及运动、力等内容,其中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多项实验。

每个实验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具备配套实验器材与实验环境,但是由于一些学校没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活动未能充分开展。

第二,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还需要一些互联网设备。

对于一些重点学习内容,教师可能需要采用微课、PPT等多种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学校未能引入数字图书馆等原因,造成网络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的不足,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次,教师对于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一物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赶上教学进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部分则是以视频或者由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带过。

高中物理新授课模式

高中物理新授课模式

物理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一、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

启发式,就其指导思想来说,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好,同时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

即使是教师讲解,也要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因素。

这些因素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来,取决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启发式。

不能把启发式简单地理解为“提问”的方式,这是对启发式的形式主义理解。

即使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问,也不一定是启发式教学。

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通过讲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指导思想的核心是相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讲,就是尽最大可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热爱科学、勇于攀登高峰、克服困难的意志,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发学生掌握方法,认识本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教师应利用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设问等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

导入环节应力求快速有效。

2、探究新知:实验探究、体验感悟。

物理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

学生能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观察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确实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进程,并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体验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围绕自身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会倾听他人观点,会质疑,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能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课堂氛围活跃。

新课标 高二物理新授课课堂模式

新课标  高二物理新授课课堂模式

高二物理新授课模式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定标自学。

(5分钟左右)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可以根据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还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检测方式引入课题,以增强对知识的联系。

出示自主学习的提纲,学生通过部分阅读的方式,圈点教材,了解重点知识结构,并能够提出问题。

以这种方式与合作探究形成小的循环,一步一步解决重、难点。

二、互动求知,合作探究(20—25分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主要包括经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

该过程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概念新授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规律新授课中的应用拓展,重在让学生明确规律解决了什么问题,规律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的,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高二物理 新课程教学展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二物理 新课程教学展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分。
大家谈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分。
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回想初中研究的结论:
闭合电路的一局部导体在磁场中 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时,导体中就产生电 流。
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 做电磁感应
由电磁感应产生 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重大奉献的科学家: 法拉第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分。
学习目标:
1、能复述电磁感应的发现过程
2、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体会人类探 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举例说明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分。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历史背景: 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
之上; 2、建立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之上〔即
要求学生掌握多少〕; 3、建立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之上; 4、建立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之上。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分。
三、新授课的课堂模式
1.情境导入〔复习回忆、图片展示、观看视频 等形式〕
2.目标展示〔学生看目标展示,再结合已学内 容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对无所谓, 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 兴趣,
学习目标:1、能复述电磁感应的发现过程
2、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体会人
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举例说明什么是电磁感应现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分。
集体教研
〔1〕对课标要求的理解。讨论本节学习目 标和行为动词的标准要求
〔2〕重难点的设置,针对的练习题和处理 方法
〔3〕讨论在本节课中需要学生做到、学会、 体会、了解的内容,把这些清晰化、固态化, 目标化于学习目标中。

2021中学物理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完整资料PPT

2021中学物理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完整资料PPT

不能取代系统的知识学习; 1、建立背景: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
6、适用范围:新知识教学,知识的应用、复习、
〔2〕直观性强,表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研究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 4、操作程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练
3、操作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测与假设—论据、论证、结论—评估与应用。
5、例如:
四、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 定的仪器和设备,按特定条件独立作业, 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包括:分组实验、 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等。
1、特点:
〔1〕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实验感知与思维活 动严密结合;
〔2〕直观性强,表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2、师生活动:教师——创造实验条件和环境, 指导和巡视;学生——观察、操作、记录、 分析、归纳结论。
3、例如:楞次定律;示波器的使用等。
五、阅读法: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方法。包 括:略读、寻读与研读。
1、物理语言:
〔1〕文字、符号、图像三种形式; 〔2〕阅读任务:文字 “翻译符”号。
3、操作流程: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 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4、实施条件:学生要有一定的能力根底; 需要充足的学习资源。
三、探究模式
1、理论根底: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知识的形成与开 展的根底是学生 动作物理世界。学生学习物理 知识需要经历“再生产科学〞的过程,经理科学探 究。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
学生〔认知规律〕 4、操作程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练 习运用—稳固深化
5、优缺点: 6、适用范围:新知识教学,知识的应用、复习、
总结等。
二、自学——讨论模式
1、理论根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 习是在自己原有认识的根底上完成认知建 构。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通过提出假说来建立物理 规律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类比、 臻美和理想实验三种思维方法。
(ⅰ)类比:通过对两个不同的物理
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 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物理事 物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物理事物中去, 从而对另一物理事物的规律作出一假定性 的说明。例如,欧姆受到傅立叶的热流规 律的启发,通过从热现象和电现象的类比 中提出假说:导线中两点之间电流的大小 也可能正比于这两点之间的“驱电力” (即电势差),随后通过实验,欧姆验证 了他从类比推理中得出的这个假说,建立 了欧姆定律。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现以教育 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理念和 三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 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思维发 展规律,总结出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 式、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物理解 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并赋予三者新的深 层涵义。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般而言,当新的物理事实与传统理 论发生矛盾时,或者新的物理事实超过了 原有理论范围时,就要提出新的假说,促 使对事物的认识向前发展。例如,当卢瑟 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发 生矛盾时,玻尔对原子提出了三条假设 (定态假设、跃迁假设和轨道假设),建 立了原子的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 子的线状光谱,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的 三个基本模式
梁新灿
浙江省新昌中学
物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探索、 总结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 应用贯穿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对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 成过程、内涵与外延和学习物理的科 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能 力,增强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形象 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
3、巩固深化
物理概念建立之后,通过与有关、相 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运用,来 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完善对概念认 识的深度和结构。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 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创新运用阶段, 主要是通过变式迁移,将概念灵活地、创 造性地运用于新的物理情景中,把实际问 题转化为物理概念化的模型问题,然后分 析、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结构。
途径3 —提出假说法
在物理事实、根据还不充分的情况下, 通过想象、猜测,提出的对象的、理论的 假说的方法。它是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本 质和规律的推测性说明或假定性的理论解 释,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解释事 物和现象的一种设想或预见,正确与否要 由实验来检验,经检验正确,假说就上升 为一种理论或定律。例如,安培分子电流 假说,是在物质由什么组成还不清楚的情 况下,根据磁铁的磁场与通电螺线管的磁 场十分相似这一实验事实而提出的。
途径2—理论演绎法
从已知规律或物理理论出发,对某特 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 在一定范围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或新的论断,最后,通过实践检验就成为 规律。用理论演绎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 做定理或原理。它们不再仅仅是对经验事 实的概括,而是成为科学理论系统的出发 点。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的原理、 波的叠加原理、光路可逆原理,等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 结运用物理概念的方法和规律性,提 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 能力。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导入)
(展 开)
(终结)
提出 问题
猜 想 途径1 实 验
假设
探索
分析 归纳
总结 规律
应用 拓展
途径2 演 绎 推理
实验 验证
途径3 类 比 臻美
理想 实验
该模式符合科学家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规律性
(ⅱ)臻美:就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按照美的规律,对尚不完美的对象进行加工、 修改以至重构的思维方法。在建立物理模型 的过程中具有启发思路的作用,它是建立物 理模型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哥白尼之所以 反对托勒玫体系,提出太阳系模型,原因之 一是后者显得更简洁、更完美,因而符合宇 宙的“奇妙的对称”和“美的和谐”。在哥 白尼的太阳系模型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所有的天体(包括地球及当时已知的五颗行 星)都绕太阳运转。它们在宇宙的位置按照 离太阳从近到远的排列次序是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在土星外遥远的 天球上是恒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 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 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创新 欲望,增强创新意识和发展形象思维 的目的。
2、思维加工
在学生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排除次要 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 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 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 语言给出确切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 定义的物理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具体)
(抽象)
(具体)
























该模式符合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过程和方法的规律性
1、创设情境
在引入物理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 察、实验、参观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 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 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摸拟等方法, 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 颖的物理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 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 形成表象。
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造。 总的说来,发现物理规律主要有三 条途径:实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 和提出假说法。
途径1—实验归纳法
从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中提出问题, 作出猜想和假设,对事物和物理现象作多 次观察和实验探索,在取得大量实验资料 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发现在 一定条件下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得出结论,再通过实验检验就成为规 律。用实验归纳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做 定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 和折射定律,等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 思考想象时间,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逐步掌握引入物理概念的方法,如 力的概念的引入和建立,用的是具体实例 抽象概括法;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的引 入和建立,用实验探索发现法。实验发现 电场、磁场都具有力的特性,电场强度、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用比值法等等,亲身体 验物理概念引入、建立和下定义的乐趣, 增强建立物理概念的欲望和能力,发展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