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关系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并不都呈正相关的关系,③错误。

2.对下图解释正确的是()

A.早婚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B.早婚能提高出生率

C.早婚可降低出生率

D.早婚可遏制人口的增长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由图示可以看出婚育年龄的早晚对人口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3.在婚俗方面导致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原因是()

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B.宗教因素的影响

C.婚姻关系不稳定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

解析:选C。欧美国家由于离婚率较高,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4.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解析:选D。由图可知,不同学历的平均预期寿命均是女性高于男性,而且学历越低,男、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越大。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解析:第5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第6题,这些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5.C 6.B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

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7~8题。

7.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解析:由表中数值可知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较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也很严重。该思想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7.C8.B

9.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注:北美指不含墨西哥的北美洲。

(1)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拉丁美洲

C.非洲D.欧洲

(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________,造成这种状况的地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3)造成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原因有哪些?

解析:亚洲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必然多;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其文化因素主要

是初婚年龄大,加之婚姻不稳定;导致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因素与欧洲地区

大致相反。

答案:(1)A

(2)低①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②晚婚甚至不婚。

(3)①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出生率高;②婚姻较稳定,多育多子。

10.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

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9%,下降到1999年的1.52%和0.88%,2013年的1.21%和

0.49%。

材料二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变化为1998年的23.57岁。我国平

均家庭规模从1991年的4.84人变化为1998年的3.63人,2011年的3.10人。

(1)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逐年推迟的原因。

(2)试分析近30年来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关系和原因。

(3)试分析我国家庭平均规模近30年来逐年缩小的原因。

解析:政策、经济水平、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妇女的初婚年龄,育龄妇女初婚年

龄的增大,将促使生育率下降,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观念的变化也会使家庭平均规

模缩小。

答案:(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广大育龄妇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学习和事业上,晚婚晚育渐成风气。

(2)随着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促使生育率下降,从而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延缓了整个社会的生育过程,而且使实际生育人群的范围缩小。

(3)我国平均家庭规模逐年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多代同堂的局面正在改变;另一方面,计划生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多子女户越来越少,独生子女的比重逐渐增大。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1~2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

年是10∶1,2003年则是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