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2.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A.中南半岛B.刚果盆地C.阿拉伯半岛D.西欧平原1题,读左图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读右图可知,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
第2题,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稠密的纬度带是20°N~60°N。
刚果盆地地处赤道附近,不属于人口稠密纬度带;西欧平原和中南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且人口稠密;阿拉伯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
2.C“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表,完成3~4题。
3.“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 )A.自然地理条件B.开发历史早晚C.计划生育政策D.地域开放程度4.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A.巴西B.德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3题,我国“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条件差,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人口分布较少;东南半壁地形较为平坦,气候适宜,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密集。
因此,“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
第4题,巴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胡焕庸现象”明显;德国人口分布相对均衡,“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
4.B下图所示为“美墨边境墙”,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边界长达3100多千米,而特朗普计划建设隔离墙据估算将高达100亿美元,并打算通过提高关税让墨西哥为其买单。
读图,完成5~6题。
5.美国修筑“美墨边境墙”的困难主要是( )A.边境线长,工程量大B.交通不便,物资难运C.地形复杂,地表崎岖D.气温高,施工难6.墨西哥北部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墨边境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便利B.地形平坦C.就业机会多D.临近河流5题,“美墨边境墙”附近交通线路稀疏,沙漠广布,物资运输不方便。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答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3。
通过身边实例,探究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现状、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4。
结合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分析人口增长情况.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学生用书P14]1.引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动的原因(1)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2)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的增加值.2.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思考】分析下列行为,哪些属于人口迁移?①小王五一期间到世博园参观②农民自发组织志愿活动援助青海玉树重建③山东小张考取北京大学到北京读书④郊区人民假期到城里大商场购物⑤王先生从青岛分公司调到上海总公司工作⑥从城区到郊区上班提示:③山东小张考取北京大学到北京读书是长期改变了定居地,是人口迁移;⑤王先生从青岛分公司调到上海总公司工作属于长期改变了定居地,也属于人口迁移。
(2)分类3。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图表导读]读教材P16图1-9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图中的人口迁移属于哪种类型?(2)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国际人口迁移。
(2)迁出地:东亚,南亚,欧洲;迁入地:南、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的原因:新土地的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3)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材料一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与人口流动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下图是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若A、B、C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则图中不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精品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单元过关检测 含解析
【第一章】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共四节内容,其中前三节内容是重点.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人口的增长模式,其中又穿插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人口再生产模式等内容.第二节主要介绍了人口容量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以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总体而言,在人文地理当中,本章内容较为简单。
知识结构通览学习重点难点1.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再生产类型3.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5.人口迁移的判别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学习方法建议1。
应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绘图的方法,理解人口增长模式3.通过实例来区分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判别人口迁移以及理解人口迁移的因素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5。
结合本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1—3题: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A.1 B.2 C.3 D.42.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国C.新加坡D.德国3.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A.甲B.乙C.丙D.甲和乙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4—6题4.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 )A.非洲B.西欧C.北美D.大洋洲5.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到20世纪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递减短缺,环境污染加剧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6.有关图中反映20世纪后半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变化,解析正确的是()A.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的结果B.资源递减是由于资源均为非可再生资源C.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有关D.人口增长过快是环境污染加剧的唯一原因7.现代环境人口容量比原始社会大的多,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B.资源总量不断增加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D.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减少8.长江上游某山区,人们在砍光烧尽的森林的废墟上戳洞下种,说明( )A.次生环境因素对人体有危害B.人口数量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就不会破坏环境D.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而民工潮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C.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地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含答案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
理解“人口爆炸"理论,并说明其影响和意义。
2.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土地、矿产、淡水、森林等资源的限制性.3。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了解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知识点一“人口爆炸”与环境的限制性[学生用书P10]1.“人口爆炸”的含义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词汇。
2.人口的指数增长(1)含义: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
(2)特点:开始时数量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图表导读]1.读教材P10图1-5 世界“10亿”人口年表,思考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在哪一年达到了60亿?(2)从1830年到1999年,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年?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1999年。
(2)100年、30年、14年、13年、12年。
说明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短。
3.环境的限制性(1)错误!错误!(2)主要表现水资源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森林资源大面积毁林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加速、大气污染程度加深和气候反常事件增多面积不断减少(3)要求: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图表导读]2.读教材P12图1-6 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思考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2)人口增长对农村地区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提示:(1)(2)土壤污染加剧,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重等。
材料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随堂演练即时反馈
,[学生用书P94])知识点一控制人口规模1.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图中数字的含义,不.正确的是()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B.②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答案:C知识点二转变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据此完成2~3题.2.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倡导下列哪种生产方式()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C.集聚生产D.清洁生产3.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B.城市通过垃圾焚烧,减少占地面积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D.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解析: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生产模式。
垃圾焚烧可带来大气污染,也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答案:2。
D 3.B知识点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被大量运用在军工、电子等行业,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是稀土第一生产大国,读世界稀土产量变化图,回答4~5题。
4.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11年仅占23%,其主要原因是()A.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B.我国新勘探的稀土资源少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世界最多5.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60年前美国产量高于其他地区B.中国稀土产量一直上升C.M年份美国稀土产量最高D.M年份后,美国消费量持续递减解析:第4题,由于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稀土的保有储量大幅减少。
第5题,1960年前,美国稀土产量低于其他国家;中国稀土产量呈现的是有升有降总体上升趋势;图中体现不出消费量情况,故判断不出M年份后美国消费量持续递减。
答案:4.C 5.C知识点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6.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上学、放学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D.不随便扔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解析:选A。
地理湘教版必修2优化训练: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什么叫人口自然增长率?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的掌握情况。
回答时注意必须限定在一定时期内。
答案: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2.产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根本原因是(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B.生产力水平低C.人口死亡率高D.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答案:B3.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率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率解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答案:C4.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是( )A.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B.现代型—原始型—传统型C.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D.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解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的。
答案:C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有关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世界总体上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现代型阶段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具有同步性C.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D.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由各地的人口数量决定的解析: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具有同步性,由于世界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传统型,所以全世界总体上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
答案:C2.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基本上属于( )A.传统型B.现代型C.原始型D.从原始型向传统型过渡阶段解析:我国多数城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答案:B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 )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解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基本属于现代型,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仍很多,所以新世纪我们还要继续维持人口的低生育水平。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二习题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末综合检测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是()A.水土流失B.大气污染C.地震D.旱涝灾害2.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A.洞庭湖的围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C.荷兰人围海造田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条件,修建立交桥和地铁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属于发生在①环节的情况。
第2题,洞庭湖的围湖造田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相对立的一种行为。
答案:1.A 2.A读漫画“美好的回忆”,完成3~4题。
3.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过度放牧D.过度开垦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解析:该漫画画的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3.B 4.C读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A.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B.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D.酸雨污染、气候变暖6.图中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权利和发展观念B.环境和公平观念C.公平和发展观念D.公平和权利观念解析:第5题,图中有污水管道向河中排污使鱼类难以生存,同时树木被砍伐,暴雨增多,从而判断有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是否有酸雨从图中不能直接看出。
第6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违背了环境的观念;排放污水威胁到鱼类的生存,砍伐森林,引起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剧,违背了公平的观念。
答案:5.C 6.B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7~8题。
7.阶段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雾霾频发②水土流失③全球变暖④森林破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阶段Ⅱ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伙伴论D.天人合一论解析:第7题,阶段Ⅰ是农业社会,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可能产生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雾霾频发、全球变暖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发生在工业社会。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随堂演练即时反馈
,[学生用书P23])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1.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解析:选B。
文化作为历史的承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归纳起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后者称为精神文化。
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知识点二文化背景与人口2.下列关于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高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高解析:选A.晚婚晚育有助于降低人口出生率。
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些现象都会降低出生率。
3.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的原因是为了()A.扩大势力B.发展生产C.养老送终D.加快城市化进程解析:选A.为了增加信徒,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
知识点三中国文化与人口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上的人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社会发展使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大。
据此完成4~6题。
4.工商业者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遭受贬斥的原因是( )A.被认为不能增加社会财富B.是被统治阶层C.四海为家,居无定所D.不能使劳动力增殖5.形成“多育多子”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B.劳动力的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6.与目前“四海为家”基本无关的是()A.工业化步伐加快B.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C.改革开放的深入D.“生态难民”解析:解答本题组要明确以下几点:①“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章末整合 含答案
章末整合教材P2~3活动思考1.人口自然增长率:埃及1.81%,美国0。
6%。
2.计算结果表明埃及人口增长速度快,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慢。
3.201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约是147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约是186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更多一些.教材P3活动思考1.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高,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会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下降;经济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出生率低;受教育程度高,受传统生育观影响小。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手工劳动者不需要接受较高的教育,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小,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小,所以出生率高;经济欠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低,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高,出生率高;受教育程度低,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大,不易接受新的生育观。
2.略。
教材P4~5活动探究1.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18。
7岁。
2.我国当代妇女初婚年龄不得早于20周岁”,唐代妇女初婚年龄(18.7岁)比现行法定初婚年龄小。
3.初婚年龄小,意味着初次生育时间提前,生育期长,就容易造成出生率升高。
4.晚婚晚育使世代间隔的时间延长,人口增长减缓,能够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
教材P6~7活动实践艾滋病,通俗地讲,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的病毒所破坏,因此身体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
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②发生各种致命性感染;③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种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教材P9活动探究1.读表可知,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是:起伏不定,时多时少,时快时慢。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整合提升[学生用书P95]专题一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1。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环境问题的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1.下图是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森林破坏严重”“河流污染严重”“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五大环境问题中,图中A地区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C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2)简述图中A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3)图中B地区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含答案
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70年代后2.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解析:第1题,历史上任何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发展。
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快速增长.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
答案:1。
C 2.B据2014年3月3日辽宁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为4 39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26。
7万人,出生率6。
09‰;死亡人口26。
9万人,死亡率6.12‰;人口自然增长率-0。
03‰,已是连续三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据此回答3~4题。
3.下图表示四个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的人口增长特点与目前的辽宁省的人口增长最相似的是( )A.①B.②C.③D.④4.今后一段时间,辽宁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B.少儿比重过大C.人口增长过快D.劳动力过剩解析:材料显示,2013年辽宁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为负增长,图中只有①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负增长会导致该省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出现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3。
A 4.A读图,回答5~6题.5.下列各国与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 )A.英国B.日本C.印度D.美国6.c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低"型B.“高-低—高”型C.“高-高-高”型D.“低—低—低"型解析:第5题,图示中b区域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应为发展中国家.第6题,c区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属于“三低"型人口增长模式.答案:5。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迁移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含答案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
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11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4年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萧湘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据此回答1~2题。
1.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①小学时暑假去北京度假②到北京上中学③到上海上大学④去西北考察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2.萧湘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解析:第1题,人口迁移应符合:①跨越行政区;②时间较长;③定居地的变更,故度假和考察由于时间短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2题,北京属于特大城市,城市问题多。
其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是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
答案:1.B 2。
B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4.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由亚洲迁往欧洲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迁往欧洲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
第4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答案:3.C 4。
B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5~6题。
5.新疆8~10月能大量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因是()A.①B.②C.③D.④6.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寻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
6万。
这次难民外迁的主导因素是()A.①B.④C.③D.⑤解析:第5题,民工大量迁入新疆是经济因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之和。
下图甲、乙为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和“人口增长率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如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自然增长率影响,则该城市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根据图乙判断该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是A.②B.③C.④D.⑤下表是我国“某城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C.以老年人口为主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状况B.制约了该市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内迁人口增量,即净增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地区当年迁入人口的数量与迁出人口的数量之差。
常住人口增量是指一个地区当年常住人口增加的数量。
下图为1994—2010年东京市内迁人口增量和常住人口增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2005—2010年东京常住人口增量、内迁人口增量相差不大,说明东京A.老年人口比重在降低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C.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D.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6.1994—2010年东京内迁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政策B.环境C.经济D.交通读“韩国历年生育率和抚养比变化预测图如下”,完成下面小题。
注:总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0~19岁、65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20~64岁)人口之比,包括儿童抚养比(0~19岁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和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7.韩国社会总抚养比呈持续上升趋势的时期是A.1950-1970年B.1970-1990年C.1990-2010年D.2020~2050年8.有关韩国社会总抚养比的说法合理的是A.和出生人口成正相关B.和儿童抚养比成正相关C.和劳动人口成负相关D.和老年抚养比成负相关9.2020年后,韩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出现失业潮B.出现婴儿潮C.养老设施不足D.幼教师资不足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4节含答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8685万人,占总人口的51.27%;女性为65287万人,占总人口的48.73%。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
据此完成第1~2题。
1.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 )①生育政策②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③“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④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⑤环境污染越来越重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⑤2.目前,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①②④⑥解析第1题,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还较普遍,这是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第2题,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问题,应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④正确;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反对随意盲从,⑤正确;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从观念上改变,⑥正确;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性别比失调无关,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及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都不能改变性别比失衡现状,①②③错。
B 项正确。
答案1.A 2.B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3~5题。
①俄罗斯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000卢布。
②宋朝法定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
④到20世纪70年代,由(印度)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婚姻法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关系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选A。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并不都呈正相关的关系,③错误。
2.对下图解释正确的是()A.早婚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B.早婚能提高出生率C.早婚可降低出生率D.早婚可遏制人口的增长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由图示可以看出婚育年龄的早晚对人口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3.在婚俗方面导致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原因是()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B.宗教因素的影响C.婚姻关系不稳定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解析:选C。
欧美国家由于离婚率较高,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4.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解析:选D。
由图可知,不同学历的平均预期寿命均是女性高于男性,而且学历越低,男、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越大。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
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
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解析:第5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第6题,这些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5.C 6.B“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7~8题。
7.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解析:由表中数值可知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较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也很严重。
该思想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7.C8.B9.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注:北美指不含墨西哥的北美洲。
(1)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A.亚洲B.拉丁美洲C.非洲D.欧洲(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________,造成这种状况的地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什么?(3)造成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原因有哪些?解析:亚洲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必然多;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其文化因素主要是初婚年龄大,加之婚姻不稳定;导致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因素与欧洲地区大致相反。
答案:(1)A(2)低①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②晚婚甚至不婚。
(3)①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出生率高;②婚姻较稳定,多育多子。
10.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9%,下降到1999年的1.52%和0.88%,2013年的1.21%和0.49%。
材料二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变化为1998年的23.57岁。
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1991年的4.84人变化为1998年的3.63人,2011年的3.10人。
(1)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逐年推迟的原因。
(2)试分析近30年来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关系和原因。
(3)试分析我国家庭平均规模近30年来逐年缩小的原因。
解析:政策、经济水平、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妇女的初婚年龄,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将促使生育率下降,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观念的变化也会使家庭平均规模缩小。
答案:(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深入人心。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广大育龄妇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学习和事业上,晚婚晚育渐成风气。
(2)随着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促使生育率下降,从而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延缓了整个社会的生育过程,而且使实际生育人群的范围缩小。
(3)我国平均家庭规模逐年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多代同堂的局面正在改变;另一方面,计划生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多子女户越来越少,独生子女的比重逐渐增大。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1~2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是10∶1,2003年则是3∶1。
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
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
“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1.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C.受宗教的影响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2.下列城市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且能遏制“421”家庭形成的有()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④上海等城市开始规定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④解析:第1题,“421”家庭的形成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的。
第2题,“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和“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符合持续性原则,但不能遏制“421”家庭的形成;“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则会进一步加剧“421”家庭的形成。
答案:1.A 2.D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
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
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可说明的是()A.我国人口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B.我国人口总量有减少的趋势C.我国人口出生率有下降的趋势D.我国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有增大的趋势4.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观念B.人口受教育水平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解析:第3题,生育率决定出生率的大小,由图可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降低,人口出生率也呈下降趋势,但人口总量还呈增加趋势。
第4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降低。
答案:3.C 4.D5.读某年国际人口增长率的柱状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国家人口增长率的特点。
(2)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中国还高,简述其原因。
(3)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可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到印度的一半,请简述其原因,并说明人口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4)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印度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此类国家的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问题可能是()A.人口老龄化严重B.少儿比重过大C.性别比失调D.劳动就业人口比重大解析:从图中数字看,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比低收入国家低。
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比印度低,是因为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美国虽然收入很高,但美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且外来移民多,因此人口增长率也很高。
重男轻女的思想会造成性别比失调。
答案:(1)①从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看,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比低收入国家低。
②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来看,如中国和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不同,人口增长率也不同。
(2)美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导致人口的机械增长过快。
(3)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早,控制严格,效果显著。
印度受民众宗教信仰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困难。
所以,人口增长不仅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口政策、宗教信仰、文化等社会因素有关。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