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养殖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蜇养殖现状及发展建议

孙莉1张志国2 冷忠业3王会芳3吴庆东3陈希波4

(1.东港市水产养殖开发公司、2.马家店水产站、3. 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4. 椅圈水产站)

海蜇人工养殖业是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起来的,2001年,东港市开始进行海蜇人工育苗及港湾养殖试验,短短的六年时间,海蜇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海蛰养殖业发展成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海蜇养殖面积已达5000公顷,产量6800吨,创收入6500万元。2008年养殖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产量与产值都会大幅度提高。但在养殖面积及总产量都大幅度提高的大好形势背后却隐含着危机,本文旨在根据目前的养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海蜇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海蜇养殖的现状

1.养殖模式

东港市的海蜇养殖都是在池塘、港湾中进行,养殖方式为混养。混养的品种一般3~5个,海蜇养殖池塘都放养对虾,底层放养缢蛏、文蛤、菲律宾蛤仔等埋栖性贝类1~2种,中下层放养河豚或牙鲆等鱼类,但近年受市场低迷影响,鱼类的混养面积逐年减少。除人工放养的种类外,作为养殖的副产品,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的脊尾白虾、蝦虎鱼等,增加部分收入。

2.放养规格及密度

进行海蜇港湾池塘养殖之初几年,一般667m2放养伞径1~1.5cm的海蜇苗300~500 个,但养殖的成功率很低,成活率差,极大影响养殖积极性。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人们总结了出放大苗成功机率大,成活率高,效益好的成功经验。现在大多数池塘都采用了放大苗,多次放养,分批捕捞的方式,一次放4cm以上的大规格海蜇苗(俗称“蛋黄苗”)30~50个/667m2,5月中旬到10月,一般放苗3~5次,捕捞3~5茬,最多的捕捞6~7茬。

3.饲养管理

冬季,将海蜇养殖池水排干,冻晒塘底,春季按常规方法清塘消毒,除日常换水等管理进行外,饵料和用药方面逐年发生了变化。最初,人们都以施肥肥水繁殖浮游生物及换水等方式解决养殖海蜇的饵料,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放养模式的改变,靠天然饵料已不能满足养殖海蜇的饵料需求,逐渐探索人工代用饲料。目前,采用的代用料有豆粉、豆浆、花生粕浆、海杂鱼浆、蜢虾(学名糠虾)浆、海蜇专用料等,虽然部分人工代用料可被海蜇利用,但大部分只起肥水作用,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海蜇专用料的进一步研制开发迫在眉睫,特别是其在

水中的悬浮时间更值得深入研究。海蜇养殖池塘在防病治病方面也由开始的不能用任何药物到使用部分杀菌消毒和杀虫药,近两年微生态制剂也被海蜇养殖户所接受,开始大量使用。

4.产量效益

从2007年的统计情况看,全市海蜇养殖平均产量90kg/667m2 ,仅海蜇一项的平均产值870元/667m2;一般产量波动于50~300公斤/667 m2,产值500~3000元/667 m2;有60%的池塘海蜇产量在100~250kg/667 m2,产值在1000~2500元/667 m2;10%的池塘海蜇产量超过250公斤/667 m2,产值超过2500元/667 m2,最高产量超过500kg/667 m2,产值5000元/667 m2以上;15%的池塘养殖海蜇产量不到100kg/667 m2 ,产值低于1000元/ 667 m2;余下的15%池塘产量很少或养殖失败。由于海蜇养殖的成本很低,效益高,利润率一般都在70%以上,激发了养殖热情,仅经历了短短六年时间,养殖规模就发展到现今的近7000公顷,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1. 病害日趋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时间的延长,海蜇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由此造成的损失也逐年增加,给海蜇养殖业带来严重威胁。目前,发现的主要病害有长脖、平头、烂脖、顶网、萎缩、鲺、小虾附着等疾病。由于对海蜇疾病的病原、病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欠缺,某些疾病的病理、病因还没完全弄清楚,更谈不上防治。

2.种质退化

自然海区的海蜇,经人工多代繁殖养殖后,近亲繁殖的几率非常高,表现出经济性状下降,抗逆性差,抗病力降低,成熟期提前,个体规格变小,这也是其它水产养殖种类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3. 各混养品种的放养密度与混养比例不尽合理

海蜇养殖池塘都搭配混养1~2种埋栖性贝类,而且放养密度往往过大,大量的浮游植物被滤食,造成池水经常出现透明度过高、“白浆水”等现象,浮游动物也就很难繁殖起来,不但贝类的饵料缺乏,海蜇也同样缺乏天然饵料,不得不大量投喂人工代用饲料。但因目前所用的代用料颗粒大小及在水中悬浮时间所限,利用率很低,不但浪费,还会污染池水及池底,轻者浒苔、丝状藻类大量发生导致浮游生物很难再繁殖起来,重则引发养殖生物患病或败坏水质、底质,引起“泛池”,造成养殖物大量死亡。

4.海蜇的放养密度过大

一般的海蜇养殖专业书籍及有关技术规范中都将池塘养殖海蜇的放养密度规定为300~500只/667m2,这个提法有待商榷。池塘的承载力到底有有多大?放

养300只的话,以50%成活率,平均个体重3.5kg计算,每亩产量就有525kg 。从近年的养殖情况看,如不投喂代用料,一茬海蜇的最高产量为150kg,投料的最高单茬产量为300kg;有许多池塘因密度过高,海蜇长到一定规格(0.25kg~1kg)后就出现长脖、平头、萎缩等病症而陆续溶解死亡,这可能就是海蜇存池量超过了池塘的承载力,饵料缺乏,营养不良所致。

5.养殖技术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水产养殖这支产业队伍人员不太稳定,每年都有进有出,即使一直从事海蜇养殖的人员,从业时间也不过6年,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说整体技术素质不高。如海蜇养殖池塘的水质管理、饵料培养、代用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技术都有所欠缺,每年都有15%以上的池塘因技术不精、管理不善而以失败告终活产量很低。

6.科技滞后于生产

海蜇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项新兴产业,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如病害防治、人工专用饵料研制、池塘海蜇承载力研究、水质调控等许多技术问题,亟待科研部门去探讨解决。

7.养殖规模迅速膨胀

经过短短6年的发展,东港的海蜇养殖面积已占港湾池塘的90%以上,可能在以后两年内基本都要养殖海蜇。这样的规模,池塘不能倒茬,沿海水质及水中的生物得不到休养生息,能否会重蹈对虾养殖的覆辙?值得我们思考。

三、今后发展意见

1.加大科研力度

任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蜇养殖业也一样,应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病害防治、饵料研制、单位水体海蜇承载力研究以及池塘水质调控、养殖水体化学品的投入等技术问题开展专项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开展种质提纯复壮及优良品种选育

海蜇的原种场、良种场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开展原种保种和良种培育,为苗种生产场家及养殖业户提供优良的种苗。海蜇苗繁育单位从亲蜇选购、暂养、产卵孵化到苗种培育等一系列过程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为生产提供优质海蜇苗。这项工作需要有关的科研单位、原种场、良种场、苗种繁育场及苗种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3.适当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

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等具体情况决定放养密度和混养的搭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