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南北气温教学案例分享
南北气温教学案例分享近年来,气候变化越来越显著,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而且地区之间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因此,南北气温差异的教学案例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教学案例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南北气温的差异现象和相关的教学案例。
一、南北气温差异南北气温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球热平衡的不均衡造成的。
南北半球受到的太阳照射不同,导致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
在北半球,夏季气温高于南半球;冬季则低于南半球。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半球地区的土地面积较大,同时北半球冬季雪的覆盖范围也相对较大,长时间吸收较少的太阳辐射,散热也较快,导致气温较低;而南半球气温相对较高,主要是海洋面积占比较大,海洋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同时南半球冬季的雪覆盖面积较小,散热则较为缓慢。
另外,南北气温差异也与赤道附近存在的洋流系统有关。
赤道附近有热带风暴带,而且有东西两侧的风向不同,即“洋流强度的纬向分布”。
南北半球又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风向也不同,而这些风向影响着洋流的存在与强度,导致南北半球温度差异。
二、南北气温教学案例分享1.通过实地调查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可以采用现场带领学生到校园周边或者每个学生自己家中的带温度计的房间(如客厅、书房等)测量温度,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学生可将每天的数据记录在日历或者温度记录表中。
同时,通过对比全国不同地方的气象数据,或者利用可视化的气象数据图表,让学生了解南北气温差异的范围和大小,并尝试推测气温差异的原因。
2.以新闻报道方式研究气温变异的影响。
在课堂中放映气象方面的新闻,以此直接了解气温变异的影响。
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相关新闻报道或者使用40年气象数据可视化的网站观看全球气温变化的科普视频。
了解世界范围的气温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当前的环境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3.利用气压、湿度、风速等观察气候变化。
课堂可以安排让学生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气压、湿度、风速等观察,并结合之前的温度记录,分析环境变化的关系,以此理解气候变化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南北温差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在教材中,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
他们对我国的气候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南北温差的原因和夏季普遍高温的现象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以及夏季普遍高温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以及夏季普遍高温的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对南北温差原因和夏季普遍高温现象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南北温差和夏季高温的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南北温差和夏季高温的现象。
2.讲解:详细讲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如纬度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讲解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季风等影响。
3.分析:让学生分析实例,如冬季的哈尔滨和三亚,夏季的北京和广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北温差和夏季高温的现象。
4.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南北温差和夏季高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南北温差和夏季高温的原因。
教学案例及范文
(最近,南安进修学校展开南安市2012年中学数学、地理、英语优秀讲授案例评选活动,为使教员对讲授案例有一定的懂得,特找一些相关知识与案例范文)之袁州冬雪创作1.什么是讲授案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条理来懂得:讲授案例是事件:讲授案例是对讲授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绘.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讲授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对讲授现象的动态性的掌控.讲授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其实不是所有的讲授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可以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而且也可以包含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示形式.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克不及杜撰和剽窃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讲授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讲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绘.它不克不及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克不及从抽象的、概括化的实际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2.讲授案例的特征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末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1)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标,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标,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讲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详细,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详细到抽象.(2)与教案、讲授设计、讲授实录的区别一般来讲,与教案、讲授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懂得.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讲授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讲授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讲授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成果.案例与讲授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结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讲授情境的描绘,讲授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标和功能了.3、讲授案例的布局要素从文章布局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1)布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先容一堂课,就有需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布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历的优秀教员还是年轻的新教员,是颠末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布景先容其实不需要八面玲珑,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此外原因或条件.(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思索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先容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白的想法.比方学校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分歧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对分歧的问题、情境、履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资料停止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方先容教员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克不及把“方法”先容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4)成果一般来讲,教案和讲授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成果,讲授实录通常也只记录讲授的过程而不先容讲授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但要说明讲授的思路、描绘讲授的过程,还要交代讲授的成果,即这种讲授措施的即时效果,包含学生的反映和教员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成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在的懂得.(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含讲授的指导思想、过程、成果,对其利害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观点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方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讲授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分歧的实际角度切入,揭露成功的原因和迷信的规律.评析纷歧定是实际阐述,也可以是避实就虚、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南北气温的差别》讲授案例福玲中学林星发【案例布景】这是一所乡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姑且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教师,这是一群刚刚接办的学生.前天,教研组长姑且通知我说明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依照讲授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别》.公开课倒是上过很多,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而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没法子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案例描绘】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教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教师都有点腿软.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很多力量,尽力调动讲堂的气氛,所以也华侈了很多时间.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讲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教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辅佐.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教师居然要我们辅佐?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到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辅佐.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脚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端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惊骇心理.其实这个问题我其实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好戏收场:我仿照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停止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北方,详细是什么地点?讲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称号、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的特点.“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克不及来验证一下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颠末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依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接着,我又请了一论理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最后,我请一论理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颠末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才能并最终得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不同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断定是正确的,而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别的根来历根基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了前面的经历,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停止比较,同时依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了:“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同学们,颠末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克不及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资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资猜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而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别并连系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服我的一个地方.接下来,我请了一论理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称号,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摆列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限我们似曾相识!于是,我又请了几论理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门路的分界限.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暗示了北回归线,我顿时在全班同学眼前给予改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暗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才能.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个温度带?学生顿时答出是亚热带.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称号.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而且也很好地复习了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分歧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则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分歧形式的建筑、分歧的运动方式、分歧的水果……,引导学生停止讨论而且得出答案.至此,本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讲授任务.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操练,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示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案例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讲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单调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本课中,“大家帮辅佐”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绝后活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理讲授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方针的有效战略,连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讲堂讲授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杰出的地理观.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讲堂讲授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讲授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偿,在这个过程中教员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历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讲授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讲授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末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讲授效果自然就行了.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才能要用心去培养.新课程建议“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处理有关地理问题的才能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地理才能,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才能,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需要手段,在讲授中重视地图讲授,帮忙每位学生不但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才能,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才能促进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呵护和激发.“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示让我动容,值得我们去关爱和呵护.我们常说“态度决议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了.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印度》讲授案例及分析南安市实验中学黄柳耀一、案例布景: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懂得,学生已初步具有读图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才能和具有从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才能.二、案例主题: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是《文明古国—印度》,连系学生的春秋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布局我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等方面的讲授中,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操纵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处理问题的法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主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讲堂更高效.三、案例过程:片段一师:我们已经学了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印度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地理导学(教员事先设计与准备并在课前分发)展示学习任务一:认真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1)印度的地理位置a.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半球.b.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纬线和纬线之间,(纬)线从其中部穿过,所以大部分属于带.c.海陆位置:位于洲南部、南临洋、东临湾、西临海.(2)找出邻国位置东北部与、国家相邻,西北邻国,东邻国、国.南与岛国隔海相望.我让前后桌四个同学停止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相关内容.话刚一落下,全班同学就讨论开了.而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讨论竣事后,我请两三个学生上讲台操纵相关地图对学习任务一中的每个该掌握的知识停止说明,并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停止评价.最后我总结“不管学习哪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重点都是找出重要的纬线和周围的海洋与相邻的国家.”片断二师:先与学生共同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并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操纵分层设色地形图描绘地形的特点与地形的分布特点?”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沉默了,我看到这一情况,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如若真的无从下手的话,请先完成地理导学中的学习任务二并停止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更有效率,答案也更准确,更规范.”展示学习任务二: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完成下面任务(1)查找并标识表记标帜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2)总结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印度北部为山脉,中部为平原,南部是面积广大的高原.印度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以、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地势.听到这话,全班又讨论开了,我又一次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发现,这一次学生的讨论更激烈也更投入,似乎都想着尽快地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很快就有告终论,我请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着图停止回答“首先应该看图例,确定哪类颜色暗示的海拔高度,颜色越深,暗示海拔越高,平原用绿色来暗示;地形分布特点通常描绘为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地形类型,地形的特点则通常描绘为‘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然而我发现该学生在指图的时候,不管是山脉,还是平原高原都只是指着某一点来停止说明.为此,我首先必定了该生的回答并指着地图补偿到“山脉在地形图上是用线来暗示,而高原平原是用面来暗示.四、讲授反思:这是地理讲堂讲授中两个普通的案例,却始终围绕着地理讲堂的有效讲授而停止的.所谓“有效讲堂讲授”就是教员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详细地说就是教员要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和教员的前进和发展,实现讲授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显著,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率的最大化.详细体现在:(一)“地理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易学.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本节课的讲授的方针来停止,设计的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懂得,又突出了学生读图才能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学案的设计突出“地图和图表”.中学地理学科的讲授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讲授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断定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教员事先停止地理导学案设计,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图导学”的原则,比方“请大家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在讲堂讲授中也始终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来学习,在停止总结的时候也总是围绕着地图来停止,将读地图、用地图贯穿在地理讲堂的始终,紧扣学科特点.2、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员事先停止分组,每个小组分条理安插成员,即基础好与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的相互搭配.设计地理导学案时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分条理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所要处理的问题,而不是毫无目标.讲授中以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小组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的脚色融入到讲堂中,学生乐学讲堂也更高效.(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讲堂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示欲望.教员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容貌,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真正投身到地理讲堂的学习中来,变主动为主动.初中数学讲授案例两则摩托加油与函数讲授(福建南安市教员进修学校潘振南)2004年2月25日上午,我校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到一所乡村初中校听“推门课”,进教室后我刚坐下,上课的铃声随即响起,但任课教师还没有进教室,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教员什么原因迟到呢?”、“明天他(她)要上什么内容的课呢?”,我开端琢磨着.过了大约两分钟,教员才匆忙进教室,他的收场白是: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我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一个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断地跳动着,这两个数暗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更,油质变更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华东师大版教材)“第17章的17.1变量与函数”,单价3.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坚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更,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更,金额才跟着变更,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末y与x的关系如何暗示?(生答:y=3.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我听课前的两个问题已无需再琢磨了,迟到原因的真假性也不重要了.“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教师,而刘教师这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情境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了.在传统讲授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取“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更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末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懂得.而这节课教员充分操纵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学生迟到”与“图形旋转”(福建南安市教员进修学校潘振南)2004年9月7日上午,我们教研室的全体教研员到南安市霞溪中学听“常态课”.听课前,在教务处提供的课程表中,我随机挑选了第二节——初二年4班的数学课(华东师大版教材).走进教室时,第二节课还未开端,但我注意到了任教的陈教师已离开教室,正与一些学生交谈着,其他学生也正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上课铃响了,但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到场,陈教师边点名边等待着,我作为听课教师为他着急,并琢磨着:本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呢?我翻开教材寻找着.约摸两分钟后,第一组第一排的小个男孩终于最后一个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我为这个小男孩担心着:“这个小男孩迟到了,会不会挨教师的批评,会不会受到处罚?”上课伊始,陈教师真的向这个小男孩发问了:“你迟。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教学内容,通过比较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人文特色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他们对中国地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特色;4.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比较(1)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寒温带,气候寒冷干燥,冬季长,夏季短暂,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2)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温暖湿润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温差较小。
2.经济发展比较(1)北方地区: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导,粮食、煤炭、钢铁等资源丰富。
(2)南方地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发达。
3.人文特色比较(1)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等。
(2)南方地区: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如粤菜、闽南文化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人文特色等内容。
2.比较法: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和理解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胶卷、投影机等显示设备;2.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料。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参与程度;2.组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思考;3.出示图片进行展示,观察学生对比辨析能力。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进行实地观察和实地调研,加深对两个地区的了解;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合作完成关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研究,如制作展板、写作报告等;。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题为“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涉及教材章节如下:1. 第1节: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 第2节:气温的分布规律3. 第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4. 第4节: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认识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因素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影响气温因素的相关图片。
2. 学具:练习册、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气温的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气温计,加深理解。
4. 实践:分组讨论影响气温的因素,分享各组观点,教师点评。
5.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气温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问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气温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气温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4)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测量工具为气温计。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原因:纬度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3)示例:气温影响衣着、农业、交通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需增加相关实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价
1.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能力培养: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读图用图能力等。
3.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示范教学方法
一、例题简介
本题以初中地理学科为例,选取了“影响气候的因素”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道具体例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气候上的差异,结合地理知识,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简介
本文选择探究式教学法进行讲解。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例题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讲解例题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气候上有这么大的差异?”
4.教学改进:针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我将在下学期进行以下改进:
a.优化课堂教学,注重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提高教学质量。
(2)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师结合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讲解太阳辐射、地球运动、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推荐初中地理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教案篇1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洲名的由来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2、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4、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
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2)亚洲的地理位置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作业布置]见基础训练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二、亚、欧两洲的地形(1)亚洲的地形特征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3、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3)中部低平(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5、学生完成P6表格[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第三课时(复习提问)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三、亚洲的气候(一)气候负责多样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5)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7)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二)大陆性强(9)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教案
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教案“天高皇帝远”,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地区,其人文景观、自然生态、农作物种植、动植物生长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现象。
本教案侧重于体现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和文化习惯,让学生增长知识、拓展眼界。
适用范围小学三年级以上教学目标1.了解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2.初步了解气象知识,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3.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4.懂得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并树立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教学内容1.北方与南方气候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根据地理位置、纬度、大陆范围、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气候特点北方气候,特征是气温低、降雨少、气候干旱严寒;南方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雨多、气候湿润温暖。
具体而言,北方主要有大陆性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两种;南方主要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三种。
(2)形成原因北方气候相对干旱,因为大陆范围大,受沙尘暴和干燥风的影响较大;南方气候相对湿润,因为热带气候较为典型,海陆比例大,地形复杂,湿气大。
2.北方与南方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不同区域的人们不仅服装、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让我们看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1)风俗习惯北方冬季十分寒冷,人们在家中进食,厨房和饭桌处一般会设有炉子,人们可以在炉火旁取暖,同时会吃许多高热量食物,比如火鸡、鸭子、鱼等。
南方人常年炎热湿润,喜食清爽食物和活鱼活虾等鲜活食材,南方人很少放炉子,只需要通风即可。
(2)种植业及产业中国北方气候干旱,土地规模较大,较少水源,故较少种植水稻等需大量水分的农作物,反而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低水耗作物,同时也在养殖业、矿产业等方面有较大的资源优势。
南方气候湿润,适合种植大米、荔枝等高水耗农作物和养殖禽类等,同时也发展了纺织、手工艺品、旅游等产业。
初中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温分布规律,提高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升地理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2. 气温分布规律3. 南北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气温分布规律。
2. 难点:南北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让学生观察、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南北气温差异。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南北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北气温差异。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包括纬度因素、地形因素等。
3.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如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南北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适应南北气温差异,提高生活质量。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南北气温差异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乡的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其原因。
8. 板书设计: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1. 纬度因素2. 地形因素气温分布规律1.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2.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北气温差异。
2. 活动二:探究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途径,探究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导学案《气温的变化与差别》导学案一、导入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天的气温都在不息变化?无意候天气炎热,无意候又会突然降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关于气温的变化与差别。
二、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及其测量单位;2. 掌握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 理解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
三、知识点1. 气温的定义:气温是空气中的热量大小的一种表现,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F)表示。
2. 气温的测量单位:摄氏度(℃)是国际上常用的温度单位,而华氏度(°F)常用于美国等国家。
3. 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气温通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4. 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不同地区的气温受到地理位置、海洋气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出现明显的差别。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定义及测量单位(PPT展示)- 请同砚们回答: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它通常用什么单位表示?- 介绍气温的定义及常用的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测量单位。
2. 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演示)- 进行一个实验,测量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并观察结果。
- 引导学生总结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等。
3. 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地图展示)-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别较大的原因,如地理位置、海洋气流等。
-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室练习1. 选择题:气温通常用哪两种单位表示?A. 摄氏度和华氏度B. 米和厘米C. 千克和克D. 升和毫升2. 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气温是空气中的湿度大小的一种表现。
B. 摄氏度常用于美国等国家。
C. 气温通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 不同地区的气温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
初中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材料分析气温差异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2.教学难点:气温差异与地理纬度、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及纬度分布。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什么差异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2.探究气温差异原因(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
(2)分组讨论:气温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析南北方气温差异(1)展示我国南北方典型城市气温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差异。
(2)讨论:南北方气温差异对人们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4.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哈尔滨与海南岛的气温差异。
(2)引导学生分析:哈尔滨与海南岛气温差异的原因。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差异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6.作业布置(1)绘制我国气温分布图,标注南北方气温差异。
(2)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数据,使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氛围活跃。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分析气温差异原因时,对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南北气温的差异》。
请大家先看看这幅地图,谁能告诉我,我国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大致位置在哪里?(2)学生回答后,教师:很好,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从海南岛走到哈尔滨,会有什么感觉呢?2.探究气温差异原因(1)教师:我们先来看这幅气温分布图。
大家注意到没有,从南到北,气温是如何变化的?(2)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对了,气温逐渐降低。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1)讲授法:在导入新课、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运用讲授法,清晰地呈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气温变化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突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重点,强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地图阅读技巧以及一些环境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等知识。他们对气温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气温的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通过观察、实践来掌握知识,对于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更容易产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但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南北气温差异的教学案例研究
南北气温差异的教学案例研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南北气温的差异,从气候因素、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为学生解物理地理知识和提高科学素养提供帮助。
、教学内容
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3.气温季节变化及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提出“为什么冬天北方会更冷,夏天南方会更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探究气温
介绍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气温的测量和比较,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分析差异
介绍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气压、海陆分布等因素,让学生掌握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机制。
4.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探究气温季节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了解气温变化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回顾
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南北气温差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对气温变化的感知和解释能力,加强了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设施
实验室、气温计、黑板、PPT等。
五、教学评估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问题解答的评估,通过小组探究和整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体验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死胡同,确保学习效果的提高。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精选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1、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二节,七年级上册是学生接触地理的开始篇,而上册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又是本册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如何开好头,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真正让初一新生不对地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是我们说课赛课的意义所在,我今天的说课题目,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相比旧的试用版教材删掉了气温与我们一个框题,其它内容基本没变,现教材框题一是气温的变化,框题二是气温的分布,相比老教材更清楚直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讲气温,都是为今后气候及分区地理气候做铺垫,本节内容上承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下启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承上启下地逐步学习气候要素,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先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况,接着再学气温和降水,最后归纳到气候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后归纳总结,反过来又让其知道气温与降水就决定了世界气候的分布状况。
2、框题一的教学,教材从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两方面讲述,其中,绘制与阅读气温曲线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今后考点之一,必须认真动手绘制,避免学生一看就会,一绘就错,教材重点在于培养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的生活到理性的读绘图,该知识点与生活非常贴近,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学会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知识生活化,站在地理的角度看问题,学习终生有用的知识。
另外,框题二的教学,其内容涉及本节重难点,等温线内容比较抽象,可结合前面的等高线、等深线概念,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手拉手形象比喻等温线,由直观到抽象,初步形成等温线的概念,高低温中心的学习则可分散难点,结合后面山顶气温垂直分布教学,新教材等温线图比以前更复杂,而且还增加了更多的文字说明,解决好了这个难点,那么接下来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学生通过等温线图就一目了然,通过小组探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就非常清楚的得出高低温的分布区,不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例如不要忽略图的名称,特别是图例的阅读,注意图中颜色的深浅代表不同的气温等,再如红色20℃主要在赤道附近,绿色10℃主要在南北极区附近等等,对于教材新增的1月与7月气温图,我想编者是为了适应课改,更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入的,只不过是把地图册中的两幅图引入书中而已,没增加文字内容解读,反而减少了文字叙述,只是多了个活动设问,看编者趋势意图,是着重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增强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更多读图析图,善于从图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从中归纳知识点,教师可适当引导析图,不过,不可解读过细,要因材施教,以免增重学生负担,至于气温的垂直分布,则可结合旅游爬山来教学。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中国的气候复习课授课教师:课程标准: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2)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3)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4)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5)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特殊天气的复习,认识其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3)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1)运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2)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复习课。
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和中国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
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之前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授课时应多举例,多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达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学生的2分钟铃演讲导入,提出问题,我国种油菜的地方很多,但各地开花时间不同,原因是什么?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1、读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分布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3.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资料,生动展示气温的变化特点。
2.气温分布图:准备相关气温分布图,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实例资料:收集相关气温变化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小组讨论题: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气温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气温的变化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
专题复习: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学设计烟台十中隋香丽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要求我们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本节的教学设计注重从身边的案例入手,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具充实地理课堂,充分开发“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层层深入,探究完成学习。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于气温的要求是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针对课程标准要求,将初一的世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和初二的气候中第一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普遍高温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等温线、温度带形成对比观察,探究原因,总结规律,为地理教学的系统性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已学过世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初二部分中国的气候中“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的内容也基本了解,但由于本部分知识在传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所以本节课通过数字星球系统将两部分知识相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运用“气温”的相关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图,了解世界和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中国和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等温线对比冬夏两季温差的大小,找出差异。
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南北气温教学案例:热带、温带和寒带气温特点比较
南北气温教学案例:热带、温带和寒带气温特点比较本次教学案例主要是针对世界各地的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气温的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加深对不同气候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一、热带气候概述热带气候主要位于赤道附近,包括南北纬度23.5度以内的区域。
热带气候特点是常年高温高湿,降水季节分明,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等是最典型的热带气候区域。
热带气候的特点主要包括:1、年平均温度高达20℃以上,且温差不大。
2、日照时间长,常年光照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
3、降雨季节分明,常年有充足的水分供应,但具有季节性分配特点。
4、气压差小,气流稳定,常年无旺季和淡季交替。
二、温带气候概述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0-60度和南纬30-60度的带状区域内,包括欧洲、北美、西伯利亚、东亚、南非等地。
温带气候主要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海洋性气候、暖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寒温带气候等几种。
温带气候的特点主要包括:1、季节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昼夜温差大。
2、降水量大,分配平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配特点。
3、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茂盛,具有广阔的农业区域。
三、寒带气候概述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60-90度和南纬60-90度的带状区域内,包括北极、南极及其周边地区。
寒带气候分为极地气候和寒温带气候两种。
寒带气候的特点主要包括:1、日照时间长短交替,夏季白夜,冬季黑夜。
2、温度极低,年温差大,日温差小。
3、降水量稀少,以雪为主,分配不平均,具有极长时间的冰冻期,植被稀疏。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案例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1、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类型气候下的生态环境、气候特征、气象数据、气候变化等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气候的特点。
2、案例比较通过案例比较,让学生比较不同气候下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不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福玲中学林星发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
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没办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
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
这
时,学生们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
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帮忙。
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理。
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好戏开场: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体是什么地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
(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
(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
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接着,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
最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
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了:“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
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服
我的一个地方。
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名称,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排列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
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似曾相识!于是,我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
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表示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个温度带?学生马上答出是亚热带。
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名称。
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并且也很好地复习了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
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老师则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得出答案。
至此,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现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
得出这位学生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
本课中,“大家帮帮忙”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跃。
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去培养。
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在教
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帮助每位学生不仅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
“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现让我动容,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了。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