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教案

合集下载

数据库系统教案

数据库系统教案

数据库系统教案教案一: 数据库系统概述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数据库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库系统的定义和特点2.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3. 数据库系统的工作原理4. 数据库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快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演示法:通过展示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了解数据库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数据库软件五、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 概述(10分钟)通过讲解数据库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组成和体系结构(20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工作原理(30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例讲解,深入讲解数据库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的存储和检索过程。

5. 实际应用(15分钟)通过讨论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科学研究等。

6.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复习,巩固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理解。

教案二: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和原则,以及了解数据库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和原则3. 数据库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快速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展示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和原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据库设计的标准和要求。

数据库教案

数据库教案

数据库教案数据库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概念;2. 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命令;3. 能够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4. 能够设计和创建简单的数据库表结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操作;2. 数据库表的设计和创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数据库概述(10分钟)- 介绍数据库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数据库的类型和常见的数据库软件。

2. 数据库基本操作(20分钟)- 数据库的创建和删除;- 数据表的创建和删除;- 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

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30分钟)- 主键和外键的概念和作用;- 数据类型的选择和设置;- 设计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表结构。

4. 数据库查询语言SQL(20分钟)- SQL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 SQL语句的执行和结果的返回。

5. 数据库应用案例(10分钟)- 介绍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 展示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案例。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1.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1. 学生课后提交设计的数据库表结构;2. 学生课后完成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

六、教学资源:1. 计算机教室;2. 数据库软件;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前提条件:1. 学生已经了解计算机和编程的基本概念;2. 学生已经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八、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的高级操作和应用;2. 学生可以探索其他类型的数据库,如NoSQL数据库等。

九、教学反思:本课程主要是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涉及的内容相对简单,适合初学者入门。

在设计和创建数据库表结构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可以引入一些数据库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数据库原理》教案高技

数据库原理》教案高技

《数据库原理》教案高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

2. 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

3.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4.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库概述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的应用领域2.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装与配置3. 数据库基本操作创建数据库和表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查询数据4. 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独立性数据一致性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性5. 数据库设计方法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数据库原理》2. 课件: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 实验环境:安装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计算机。

4. 案例素材:实际应用中的数据库案例。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数据库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和项目完成质量。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数据库概述及基本概念第5-8课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第9-12课时:数据库设计原则和方法第13-16课时:数据库设计方法与应用第17-20课时:实验一: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第21-24课时:实验二:数据库表的操作第25-28课时:实验三:数据库查询与索引第29-32课时:实验四:数据库设计与应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数据库设计原则和方法数据库设计步骤和应用2. 教学难点: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数据库性能优化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八、教学过程1. 理论教学:引入实例,激发学生兴趣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步骤阐述数据库设计原则和方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数据库应用2. 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安装和配置数据库管理系统演示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库表的操作练习教授数据库查询和索引的使用带领学生完成数据库设计项目和应用实践九、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采取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案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案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案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1 数据库概念介绍数据库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解释数据、信息、知识与数据之间的关系1.2 数据模型介绍实体-联系模型、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等解释数据模型的概念和作用1.3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介绍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解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概念和功能第二章:关系数据库理论2.1 关系模型介绍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属性、元组和域解释关系代数和元组关系演算的概念2.2 关系的完整性约束介绍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解释完整性约束的作用和意义2.3 数据库设计介绍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阶段解释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第三章:SQL语言3.1 SQL概述介绍SQL语言的概念、特点和应用范围解释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操作3.2 数据定义语言介绍创建表、修改表和删除表的SQL语句解释数据类型、主键、外键和索引的概念3.3 数据操纵语言介绍插入、删除、更新和查询数据的SQL语句解释聚合函数、分组和排序等概念第四章:数据库查询优化4.1 查询优化概述介绍查询优化的目的和重要性解释查询优化的方法和策略4.2 查询优化技术介绍基于规则的优化和基于成本的优化等方法解释查询优化中的代价估算和执行计划等概念4.3 索引和查询优化介绍索引的概念、分类和作用解释索引的创建、维护和优化策略第五章:事务管理5.1 事务概念介绍事务的定义、属性(ACID)和类型解释事务的作用和意义5.2 事务管理机制介绍并发控制和一致性维护的机制解释锁定、死锁和事务隔离级别等概念5.3 事务编程介绍使用编程语言实现事务的方法解释事务的提交、回滚和恢复等操作第六章:数据库安全与保护6.1 数据库安全概述介绍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解释数据库安全策略和威胁类型6.2 访问控制介绍自主访问控制(DAC)和强制访问控制(MAC)解释角色Based 访问控制(RBAC)和属性基访问控制(ABAC)6.3 加密技术介绍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概念解释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在数据库安全中的应用第七章:数据库备份与恢复7.1 备份策略介绍完全备份、差异备份和增量备份等备份策略解释备份的频率和时间点选择7.2 恢复机制介绍恢复基点和恢复策略解释使用备份文件进行数据恢复的步骤和注意事项7.3 灾难恢复介绍灾难恢复计划和数据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解释镜像站点和负载均衡在灾难恢复中的应用第八章:数据库性能调优8.1 性能调优概述介绍性能调优的目标和重要性解释性能调优的方法和策略8.2 查询优化介绍查询优化的方法和工具解释如何使用查询分析器分析查询执行计划8.3 系统参数调优介绍数据库系统参数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如何调整系统参数以提高数据库性能第九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9.1 分布式数据库概念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架构和组件9.2 数据分布策略介绍垂直分区和水平分区的概念解释数据本地化和数据复制在分布式数据库中的应用9.3 分布式查询处理介绍分布式查询处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解释分布式查询优化和数据一致性维护的策略第十章:数据库新技术与发展趋势10.1 云计算与数据库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和数据库在云计算中的应用解释云数据库服务的特点和优势10.2 大数据与数据库介绍大数据的概念和数据库在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解释NoSQL数据库和NewSQL数据库的特点和优势10.3 与数据库介绍的概念和数据库在中的应用解释数据库智能化和自动化查询推荐的概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关系代数、元组关系演算补充和说明:关系模型是数据库理论的核心,掌握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是理解数据库操作的基础。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案第一章:数据库概述1.1 数据库基本概念介绍数据库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解释数据、信息、知识的概念及其关系1.2 数据库系统介绍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作用讲解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功能和特点1.3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讲解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数据库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内容第二章:数据模型2.1 数据模型的概念解释数据模型的定义和作用介绍常见的数据模型分类2.2 关系模型讲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关系代数和SQL语言的基本操作2.3 实体-关系模型讲解实体-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介绍实体-关系模型的转换方法和步骤第三章: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3.1 数据库的创建讲解数据库创建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介绍常用的数据库设计工具和方法3.2 数据库的打开、关闭和删除讲解如何打开、关闭和删除数据库解释相关操作的含义和作用3.3 数据库表的管理讲解数据库表的创建、修改和删除介绍表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四章:数据操作与查询4.1 数据的基本操作讲解数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介绍相关SQL语句的编写方法4.2 数据库查询讲解查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SQL查询语句的编写方法和技巧4.3 高级查询技术讲解联接、子查询、聚合函数等高级查询技术介绍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运用高级查询技术第五章: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5.1 数据库安全性讲解数据库安全性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SQL Server和MySQL等数据库的安全机制5.2 数据库完整性讲解数据库完整性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完整性约束的种类和实现方法5.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讲解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概念和方法介绍常见的数据库备份策略和恢复场景第六章:事务管理6.1 事务的基本概念解释事务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讲解事务的ACID属性6.2 事务控制讲解事务的控制方法,包括提交、回滚和终止介绍事务管理器的作用和事务隔离级别6.3 并发控制讲解并发控制的概念和必要性介绍常用的并发控制技术,如锁、乐观并发控制等第七章:数据库性能优化7.1 性能优化的基本概念解释数据库性能优化的目标和方法介绍性能监测和评估的工具和技术7.2 索引优化讲解索引的作用和分类介绍索引的设计和优化策略7.3 查询优化讲解查询优化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查询优化器的工作原理和策略第八章:数据库Replication 和Partitioning 8.1 数据库复制讲解数据库复制的作用和类型介绍复制设置和维护的基本步骤8.2 数据库分区解释分区的作用和类型介绍分区表的设计和维护方法8.3 数据分区和复制的综合应用讲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结合使用数据复制和分区介绍相关的最佳实践和性能考量第九章:数据库触发器和存储过程9.1 触发器的基本概念解释触发器的定义和作用介绍触发器的类型和触发时机9.2 创建和使用触发器讲解如何创建、编辑和删除触发器介绍触发器的应用场景和示例9.3 存储过程的基本概念解释存储过程的定义和优点介绍存储过程的语法和调用方式第十章:数据库设计和范式理论10.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和原则介绍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的方法10.2 范式理论解释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概念讲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和转换方法10.3 数据库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数据库设计案例讲解如何应用范式理论进行数据库设计第十一章: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策略11.1 数据库维护概述解释数据库维护的重要性介绍数据库维护的主要任务11.2 数据库备份策略讲解备份的类型和备份策略的选择介绍备份操作的执行和管理11.3 数据库恢复解释数据库恢复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使用备份进行数据库恢复的步骤第十二章: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工具12.1 数据库管理工具介绍数据库管理工具的功能和种类讲解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监控12.2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SSMS) 讲解SSMS 的安装和界面布局介绍使用SSMS 进行数据库对象管理和维护的操作12.3 MySQL 命令行工具和图形界面工具讲解MySQL 的命令行操作介绍MySQL Workbench 等图形界面工具的使用第十三章:数据库性能监控和调优13.1 数据库性能监控解释性能监控的目标和重要性介绍性能监控的关键指标和工具13.2 数据库性能调优讲解性能调优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使用查询优化器和其他工具进行性能调优的步骤13.3 性能调优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的数据库性能问题讲解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性能调优第十四章:数据库迁移和扩展14.1 数据库迁移讲解数据库迁移的概念和原因介绍数据库迁移的步骤和方法14.2 数据库扩展策略解释数据库扩展的目的和需求讲解数据库的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方法14.3 云数据库服务介绍云数据库服务的概念和优势讲解如何使用云数据库服务进行数据库迁移和扩展第十五章:数据库安全性和合规性15.1 数据库安全性讲解数据库安全性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数据库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15.2 用户权限和角色管理解释用户权限和角色的概念讲解如何设置和管理用户权限和角色15.3 数据合规性解释数据合规性的含义和重要性介绍数据合规性的实现方法和最佳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的理解、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数据操作与查询、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事务管理、数据库性能优化、数据库Replication 和Partitioning、数据库触发器和存储过程、数据库设计和范式理论、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策略、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工具、数据库性能监控和调优、数据库迁移和扩展、数据库安全性和合规性。

《数据库》教案

《数据库》教案

《数据库》教案数据库系统概论教案及讲义授课老师:XXX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通过此例子让同学们对本教材各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2、对照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讲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让同学们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并对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主要是关系模型)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3、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的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寻找题目并完成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1、举简单例子说明数据库设计过程。

2、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文件系统阶段与数据库系统阶段。

3、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及三要素、数据库系统结构教学难点: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库的二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教学过程:本章分3次讲述,每次2课时,主要讲述以下内容介绍如下:1、举简单例子说明需求分析及表达、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过程。

第六章的不少内容前到此处讲述(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章的学时数增加2学时左右)。

对照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讲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及相关概念。

2、讲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模型(主要是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

1.1 引言1.1.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1、数据(data)* 高级语言的数据,如PASCAL语言中各种类型数据(常量、变量):integer,real,char,record,file,……(着重文件类型数据说明)* 定义:1)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2)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为各种用户共享。

(P1)*目前流行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数据结构为表。

数据库 教案

数据库 教案

数据库教案教案标题:数据库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技巧。

3. 能够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操作。

4. 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数据库应用。

教学内容:1. 数据库基础知识a. 数据库的定义和分类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作用和功能c. 数据库的组成和结构d. 数据库的主要操作: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2. 数据库设计和管理a.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步骤b. 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c. 数据库表的设计和规范d. 数据库的索引和视图管理e. 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3. SQL语言基础a. SQL语言的概述和基本语法b. 数据库表的创建和修改c. 数据的插入、删除和更新d. 数据的查询和排序e. 多表查询和连接操作4. 数据库应用设计a. 数据库应用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b. 数据库应用的界面设计和交互逻辑c. 数据库应用的实现和测试d. 数据库应用的优化和性能调整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据库的整体认识。

2.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过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实际应用中的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数据库软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库设计和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数据库应用设计的经验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数据库基本概念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项目:布置数据库设计和实现的作业项目,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数据库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水平的数据库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2. 软件工具:使用常见的数据库软件,如MySQL、Oracle等,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开发。

数据库原理》教案高技

数据库原理》教案高技

数据库原理》教案高技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规范。

4. 熟悉SQL语言及其在数据库操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库概述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2 数据库的发展历程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4 数据库的特点和应用领域2. 数据库管理系统2.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定义和功能2.2 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介绍2.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2.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环境3. 数据库设计3.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3.2 需求分析3.3 概念设计3.4 逻辑设计3.5 物理设计3.6 数据库设计规范4. SQL语言4.1 SQL语言的概述4.2 数据定义语句4.3 数据查询语句4.4 数据更新语句4.5 数据控制语句5. 数据库操作5.1 数据库的创建和删除5.2 表的创建和修改5.3 表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5.4 数据库的查询和视图5.5 索引和分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和解题技巧。

3. 实验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数据库,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实验室:配备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和相应硬件设施。

3.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进行全面考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数据库原理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库:收集各类数据库应用案例,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数据库教案

数据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数据库基本操作。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设计数据库的步骤:
①分析建立数据库的目的
②确定数据库中的表
确定数据库中的表是设计数据库的第二步,应合理地确定数据库中所包含的表。表应每个表中只包含一个主题信息;表中不包含重复信息
③确定表的结构:确定表的结构就是选择表的字段。
◆只读方式:此方式只能查看但不能编辑数据库。
◆独占方式:网络数据库的访问方式,此方式禁止其他用户再打开该数据库。
◆独占只读方式:网络数据库的访问方式,具有只读和独占两种方式的属性,即只能查看不能编辑数据库,且不允许其他用户再打开数据库。
4.关闭数据库
关闭数据库时可以单击数据库子窗口右上角的×按钮,也可以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关闭”命令,还可以双击数据库子窗口左上角的控制符。
2.使用数据表视图建立表结构的方法?
3.使用设计视图建立表结构的方法
4.使用表向导建立表结构的方法?
5.利用数据表视图输入数据的方法?
6.利用窗体添加数据的方法?
教学后记
课题
维护表
课型
授课班级
二年级
授课时数
支点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建立表结构之后,需要修改表的结构、编辑表中的数据、浏览表中的记录之前,首先要打开相应的表;完成这些操作后,要关闭表。
教学目标
1.掌握数据表创建、打开和关闭的各类方法。
2.掌握修改表结构的方法(增加字段、修改字段、删除一个字段、删除多个字段、设置关键字)
教学重点
数据表的创建、打开和关闭的各类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修改表结构的方法(增加字段、修改字段、删除一个字段、删除多个字段、设置关键字)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

2. 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创建、修改、删除和查询数据。

3. 让学生了解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如表、视图和索引。

4.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库概述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2 数据库的发展历程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4 数据库的特点和应用领域2. 数据库基本操作2.1 创建数据库2.2 修改数据库2.3 删除数据库2.4 查询数据3. 关系型数据库原理3.1 表3.2 视图3.3 索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PPT。

2. 数据库软件:准备数据库软件,如MySQL、Oracle等。

3. 教学案例: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数据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3. 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4. 练习:让学生上机练习数据库操作。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实体-关系模型和关系模型。

3. 让学生学会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操作。

4.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数据库设计7.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7.2 需求分析7.3 概念设计7.4 逻辑设计7.5 物理设计2. 实体-关系模型8.1 实体-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8.2 实体-关系模型的表示方法8.3 实体-关系模型的转换3. 关系模型9.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9.2 关系模型的表示方法9.3 关系模型的性质4. SQL语言10.1 SQL语言的基本概念10.2 SQL语言的数据定义10.3 SQL语言的数据查询10.4 SQL语言的数据更新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实体-关系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初中数据库教案

初中数据库教案

初中数据库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数据库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3. 学会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1. 数据库的概念和作用;2.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电脑?2. 学生回答:方便、高效、存储信息等。

3. 教师总结:电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处理信息,而数据库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

二、讲解数据库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集合。

2. 数据库的作用:存储大量数据、提高数据查询效率、数据一致性、数据安全性等。

3. 数据库的分类: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

三、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操作(10分钟)1. 创建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SQL Server等)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

2. 创建表: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表,用于存储数据。

3. 插入数据:向表中插入数据。

4. 查询数据:从表中查询数据。

5. 更新数据:修改表中的数据。

6. 删除数据:从表中删除数据。

四、演示数据库的基本操作(15分钟)1. 使用MySQL创建一个名为“学生信息”的数据库。

2. 在“学生信息”数据库中创建一个名为“学生”的表,包含字段:学号、姓名、年龄、性别。

3. 向“学生”表中插入数据。

4. 查询“学生”表中的数据。

5. 更新“学生”表中的数据。

6. 删除“学生”表中的数据。

五、练习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一台电脑,使用MySQL或SQL Server创建一个数据库,并完成基本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数据库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 教师总结:数据库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数据库知识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库教学优秀教案范文

数据库教学优秀教案范文

数据库教学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管理方法。

熟悉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查询和管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管理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和管理。

2. 教学难点。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高级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

数据库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数据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管理方法。

数据库的建立和连接。

数据库的表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数据查询和管理。

3.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范式理论。

数据库设计的实例分析。

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和管理。

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应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高级应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通过讲解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实践操作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置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个性化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强调团队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数据库教学优秀教案设计

数据库教学优秀教案设计

数据库教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方法;3) 掌握SQL语言的基本操作;4) 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方法;3) SQL语言的基本操作;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

2. 教学难点。

1)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SQL语言的复杂查询与优化;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高级应用与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内容。

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数据库的定义与分类;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 数据库的基本特性与优势。

2.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方法。

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2) 数据库的范式与数据完整性约束;3) 数据库的索引与优化技术。

3. SQL语言的基本操作。

1) SQL语言的基本结构与语法规则;2) SQL语言的数据查询与更新操作;3) SQL语言的复杂查询与子查询应用。

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

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装与配置;2) 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理论课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问题导向式教学。

针对数据库设计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

结合实际的数据库应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展示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和操作演示,提高教学效果。

Access数据库教案

Access数据库教案

Access数据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 Access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掌握创建数据库、表、查询、窗体和报表的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运用 Access 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库和表的创建与设计。

查询的创建和应用。

窗体和报表的设计与制作。

2、难点复杂查询条件的设置。

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 Access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举例说明数据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数据库是如何存储和管理数据的?2、数据库基础知识(约 20 分钟)介绍数据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讲解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包括表、字段、记录等概念。

对比 Excel 与 Access 数据库的异同。

3、创建数据库(约 20 分钟)打开 Access 软件,演示创建新数据库的过程。

讲解数据库的保存和命名规则。

4、创建表(约 30 分钟)演示在数据库中创建表的方法,包括直接输入数据和使用设计视图创建表。

强调字段的数据类型选择和字段属性设置。

让学生动手创建一个简单的表,如学生信息表。

5、表的操作(约 20 分钟)讲解如何修改表结构,如添加、删除字段,修改字段属性。

演示数据的输入、编辑和删除操作。

介绍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功能。

6、建立表之间的关系(约 20 分钟)解释为什么要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何通过主键和外键建立表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关系。

让学生练习建立表之间的关系,并检查关系的正确性。

7、查询的创建(约 30 分钟)介绍查询的概念和作用。

演示使用查询向导创建简单查询,如选择查询。

讲解在设计视图中创建查询的方法,包括设置查询条件、排序规则等。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三者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步骤,了解实体-联系模型,并能够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实体-联系模型。

3. 让学生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运算,了解关系的完整性约束。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1 数据库1.2 数据库管理系统1.3 数据库系统2. 数据库的设计步骤2.1 需求分析2.2 概念设计2.3 逻辑设计2.4 物理设计3. 实体-联系模型3.1 实体及其属性3.2 联系及其类型3.3 实体-联系模型绘制4.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4.1 关系4.2 关系运算4.3 关系的完整性约束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实体-联系模型的绘制。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掌握关系运算,了解关系的完整性约束。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连接。

2. 软件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如MySQL、Oracle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上机操作: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的结果,评价学生对关系运算和关系完整性约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

2. 让学生了解SQL语言的基本功能,能够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操作。

3.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掌握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

二、教学内容1.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1.1 增加操作1.2 删除操作1.3 修改操作1.4 查询操作2. SQL语言的基本功能2.1 数据定义2.2 数据查询2.3 数据更新2.4 数据控制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3.1 备份3.2 恢复4. 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4.1 安全性控制4.2 完整性控制1. 讲授法:讲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SQL语言的基本功能。

《数据库》教案范文

《数据库》教案范文

《数据库》教案范文数据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3.学会使用SQL语言管理和查询数据库;4.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数据库系统。

二、教学重点1.数据库概念和原理;2.数据库的操作方法;3.SQL语言的使用;4.数据库系统设计。

三、教学内容1.数据库概念和原理数据库的概念和分类;数据库的组成和结构;数据库模型和关系模型。

2.数据库的操作方法数据库的创建和删除;数据表的创建和删除;数据表的修改和更新;数据表的查询和排序。

3.SQL语言的使用SQL语言的基本语法;SQL语句的分类和使用方法;SQL语句的增删改查操作。

4.数据库系统设计数据库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实体关系模型和数据库表的设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性能和安全性设计。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数据库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操作方法和SQL语言的使用。

3.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数据库概念和原理的讲解(1学时)通过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模型,以及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性和应用。

2.数据库的操作方法的讲解和实践(2学时)讲解数据库的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和删除,数据表的创建和删除,数据表的修改和更新,数据表的查询和排序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数据库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

3.SQL语言的使用的讲解和实践(3学时)讲解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SQL语句的分类和使用方法,SQL语句的增删改查操作等。

通过实际操作数据库系统,让学生学会使用SQL语言管理和查询数据库。

4.数据库系统设计的讲解和实践(4学时)讲解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实体关系模型和数据库表的设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性能和安全性设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教案数据库系统概论教案及讲义授课老师:XXX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通过此例子让同学们对本教材各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2、对照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讲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让同学们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并对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主要是关系模型)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3、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的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寻找题目并完成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1、举简单例子说明数据库设计过程。

2、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文件系统阶段与数据库系统阶段。

3、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及三要素、数据库系统结构教学难点: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库的二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教学过程:本章分3次讲述,每次2课时,主要讲述以下内容介绍如下:1、举简单例子说明需求分析及表达、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过程。

第六章的不少内容前到此处讲述(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章的学时数增加2学时左右)。

对照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讲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过程,及相关概念。

2、讲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模型(主要是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

1.1 引言1.1.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1、数据(data)* 高级语言的数据,如PASCAL语言中各种类型数据(常量、变量):integer,real,char,record,file,……(着重文件类型数据说明)* 定义:1)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2)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为各种用户共享。

(P1)*目前流行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数据结构为表。

*数据库的存储:若干表一个库,一张表一个库(文件系统为一个文件一个库)*对数据库的操作: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可进行数据查询(select)、数据定义(create drop alter)、数据操纵(insertupdate delete)、数据控制(grant revoke) 3) 从定义上数据库与文件比较:对照数据库说明: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组织简单)、可共享(共享性差)的数据集合。

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低。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BMS)(P7)*定义(功能解释):DBMS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在发生故障后对系统进行恢复。

*对照文件系统:提供的操作简单,主要包括:建立文件、删除文件、读元素、写元素、打开文件、关闭文件等。

*用户与文件系统及数据库的接口:文件系统: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SQL(数据查询、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4、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5、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及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关系数据库及SQL、关系数据库设计(设计理论、具体设计)、数据保护。

*意义:非常实用*学习方法:大量的上机实践是学好本课程的先决条件。

1.1.2数据管理的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产生:是应数据管理管理任务的需要而产生的。

)*数据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1、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背景:硬件,没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没有操作系统及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为批处理)1)数据不保存2)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

应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要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PASCAL语言文件处理:应用程序中只考虑逻辑结构)3)数据不共享:数据面向应用,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

因此程序与程序之间有大量的冗余数据。

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

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背景:硬件,已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一般成为文件系统;数据处理方式,不仅有了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由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

应用程序按名存取数据,大大节省了程序的编写与维护工作量。

3)数据共享性差。

一个文件基本上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

不同应用程序具有部分相同数据时也必许建立各自的文件,不能共享相同的数据,数据冗余度大。

相同数据重复存储、各自管理,给数据的修改与维护带来了困难,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4)数据的独立性低。

数据与程序间缺乏独立性:一旦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必须修改应用程序修改文件结构定义。

而应用程序的改变(应用程序改用不同的高级语言)也将引起文件数据结构的改变。

3、数据库系统阶段产生背景:以文件系统作为数据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于是出现了数据库技术及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

特点:1)数据结构化,存取方式灵活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整体数据的结构化:在描述数据时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

文件系统尽管其记录内部有某种结构,但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2)数据共享性好,冗余度低数据库系统从整体角度看待和描述数据,数据不再面向某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

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又能避免数据之间不相容与不一致性。

3)数据独立性高数据库系统提供了两方面的映象功能,从而使数据既具有物理独立性又具有逻辑独立性。

数据与程序间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与某类应用所涉及的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象或转换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象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不变,由于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编写的,所以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数据与程序间的物理独立性: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象或转换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或物理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象的相应修改可以保持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修改。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统一管理有结构的数据,使数据可以有灵活的使用方式。

数据库系统弹性大,易于扩充。

*有以下几方面的控制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指保护数据,防止不合法使用数据造成数据的泄密和破坏,使每个用户只能按规定对某些数据以某种方式进行访问和处理。

2)数据的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即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要求数据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3)并发控制:当多个用户的并发进程同时存取、修改数据时,可能会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构,并使数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对多用户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

4)数据库恢复:硬件、软件、操作员失误、故意破坏等造成的故障,DBMS必须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1.2 数据模型1.2.1数据模型的作用、组成要素、概念1、数据模型的作用:通俗地说是计算机世界对现实世界信息处理的模拟。

具体为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的数据和信息。

2、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约束条件。

1)数据结构:*现实世界的信息抽象、表示为计算机世界的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为所研究对象类型的集合。

一类对象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另一类对象与数据间的联系有关。

*例现实世界的“学生选修课程处理”涉及的信息,抽象、表示为计算机世界的数据结构**涉及的对象有与数据本身有关对象:学生、课程与数据间联系有关对象:选课**数据结构(关系数据模型为表,数据及其联系都用表表示)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系别、年龄、籍贯)(加属性类型说明)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加属性类型说明)选课(学号、课程号、成绩)(加属性类型说明)*数据结构在数据模型中的地位:数据模型中的数据结构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的最重要方面,人们通常按数据结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

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有三种:关系结构、层次结构、网状结构。

关系模型的重要性。

2)数据操作*现实世界的信息对应计算机世界的数据结构,现实世界信息的处理对应计算机世界的数据操作。

主要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两大操作。

*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操作规则。

*关系模型数据库操作语言为SQL,主要功能:数据查询(SELECT),数据定义(CREATE,DROP,ALTER),数据操纵(INSERT,UPDATE,DELETE),数据控制(GRANT,REVOTE)。

3)数据的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关系模型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3、文件管理系统支持一种简单(或简陋)的数据模型(通过文件系统支持的简单数据模型来理解数据库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仅仅为了说明问题,通常不称文件系统支持数据模型)*文件数据结构及对文件这种数据结构所进行操作集合是文件管理系统所支持的一种简单数据模型。

*将现实世界的信息抽象为文件,对信息的处理通过文件操作实现。

*例学生选课程文件结构(学号、姓名、性别、系别、年龄、籍贯,课程号、课程名、学分,成绩)*文件系统不提供完整性约束功能,由应用程序实现。

数据结构及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相比显得落后。

4、数据模型的概念任何一种数据模型都是严格定义的概念的集合。

这些概念必须能够精确地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5、任何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都基于某种数据模型(或支持某种数据模型)1.2.2现实世界的信息抽象表示为计算机世界某个数据模型数据结构的桥梁--------- 概念模型1、现实世界的信息转换到机器世界信息的处理过程:1)现时世界到信息世界(概念模型):*常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2)信息世界转换为机器世界(概念模型到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2、信息世界的基本概念(结合关系模型考虑)例子:1)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系别、年龄、籍贯2)病人:病历号、病人姓名、年龄、性别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如学生的一次选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