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集锦5篇)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集锦5篇)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集锦5篇)1.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第1篇我曾经读过一些诗话词话,譬如《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围炉诗话》、《随园诗话》等,其实中文系读书时研读的《文心雕龙》《艺概》等也应该算是诗话理论作品,包括曹丕的《典论-论文》虽然只剩一篇文章,但里面那几句诸如“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仍常常萦绕于脑海中。

读诗话,看古人评述比较分析诗人们的诗句和诗歌故事,饶是有味。

后来,我曾将上百部诗话词话作品的电子版全部复制到一个电子TXT文件上,为的是便于搜索,但文件容量竟达10兆,每次打开都到等待好久。

但是,让我喜欢重读并深深思考琢磨的诗话就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是近古学者中少有的真正中西贯通的大学者,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他引介和重视美学(当时译为美育 )在文艺评论中的价值。

而在文学分析特别是诗歌的批评中,他的境界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乃至艺术批评。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还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虽然对“境界”没有下完整定义,但是他对“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分析,对“格调”、“隔”与“不隔”的解读,对“赤子之心”、对唐宋气象、南宋北宋词之品格区别等都有有令人信服的评价。

曾对他说的这段话品味良久:“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让人对诗歌诗人高下优劣有所思有所悟,让人能够理解大诗人何以自称高格。

感叹静安先生真懂诗也,真懂文学之哲学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研究诗歌和文学者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后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

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达到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发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

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

以此类推,代代更迭。

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

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

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发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

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较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书词?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2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

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

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

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

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

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

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10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1927年6月2日的颐和园静静的,鱼藻轩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带着深度的眼镜,但厚厚的镜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惫,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却满眼黑暗,他义无反顾的跳入水中,平静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学习数理,后回国任教研究哲学文学,在国家最黑暗的时候以病弱之躯做着最高尚的学问,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国维先生离去了,一位国学大师就此陨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绽放着睿智的光芒,在静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宝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静安先生首提境界说,以境界之高低论诗之好坏,而何为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无境界"。

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诗词,虽唯情体物,穷极工巧也,可成为出色的词人,但只是锦衣彩妆的行尸走肉罢了,读来全无神韵,犹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之恨。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静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说,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

景物,意象皆为作者服务,故能以奴仆命风月,与花鸟共忧乐。

对于古人的诗词创作,静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学问",只有最高深的学问与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潜,苏轼无不如此。

文人不仅该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更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静安先生以过人的气魄,客观的态度评价了古人的诗词,以传统的词话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读来全无传统文人的偏执迂腐,更呈现了古典文学独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华美词藻而无内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华。

对后来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示例三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过西方哲学的研究,而《人间词话》却写于他已厌倦西方哲学而兴趣转移于中国旧文学之际,故其中虽然时时流露出早年所受西方思想之影响,然而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是相似的。

接触到《人间词话》,便不可避免地谈论到“境界”一词,王国维先生开篇便将“境界”一词作为评词的基准:“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在接下来,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批评理论如“造境”和“写境”之说、“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的讨论等等,后部分为批评的实践举例部分。

作为纯粹的诗词评论,“境界”一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优秀词作所必须具有的特点。

境界为词之根本,而“兴趣”、“神韵”乃词的表象。

有了意境,“兴趣”“神韵”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无意境之词,纵然辞藻华丽,也不过是其外金玉而已。

其实对于各种文学体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才能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通常认为《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之学的著作,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可以说,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这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其实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大多数人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三种境界”开始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里,王国维将这三种境界讲的似乎很透彻分明,阐述了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所需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体现在“独”和“望尽天涯路”上面,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意为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上,确立目标后,应为之付出无悔的努力;第三个阶段,体现在“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上,就是说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标便会自然的实现。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28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打开书柜,一排排的书映入眼帘,很多我都读过了,在书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着一本不起眼的书,它的名字叫《人间词话》。

书中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说。

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

借用宋词名句,以抽象为具体,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和思维逻辑道出艺术的本质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谓匠心别具,独出机杼。

这本书除了写诗词,还写到了对人生、理想,充满了警醒与启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气秉性,他说过,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只有具备“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静夜里,月色如水,虫声唧唧,翻开“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受益匪浅。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

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本店铺特地准备了《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欢迎借鉴学习!《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

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

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

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

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

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

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

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王国维老师的著作《人间词话》,感触颇深。

尤其是于涟老师讲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当我看到这句的时候,文字里隐藏着一股直击我灵魂深处的力量,震撼我的心弦。

每每合上书,“无娇柔妆束之态”这句话总是让我惭愧不已,我咀嚼着它的真性情,品尝着它的甘美,回味着它的无穷韵味。

这句话也是于涟老师一生作品最真实的写照,它生动地诠释了王国维老师对待文学的真诚和率性。

“无娇柔妆束之态”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和领悟的朴素真理。

王国维老师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非指读书,因其还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

如何解读这句话,我认为需要阅历,更需要年岁,此当意会,难言传。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大推境界,并以”国家不幸诗家幸”开释苦闷,为我们的人生开辟了新的方向,我们对于美好以及诗意的向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托。

这本书句句箴言,虽着力于词评,其美学观点却普适于文学艺术各门类。

所言独到、犀利、通透,常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惭愧的是本人诗词积累过于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

不过此书值得多次品读,定有更大的收获。

我认同书中对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煜、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的评价,我也很欣赏这几位诗人、词人。

作者言必谈境界,这几位的'诗词即胜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

余虽不能词,但喜读词。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间词话》读后感1《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

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

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人间词话》读后感2《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口齿生香。

作者王国维先生,才情与睿智,令人叹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语别开生面,鞭辟入里,浑融贴切,高矣。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热门优秀范文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热门优秀范文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热门优秀范文三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

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

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

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

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

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

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3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谈诗、论画,常常提到它。

它本是佛教用语,以后又用于品评诗歌。

但是,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来认识,又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的,当首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总结我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外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把创造“新学语”,作为自己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

这里讲到的“新学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新概念”吧。

他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也。

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

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

”这种创造“新学语”的理论意图,实际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打破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思想牢笼,当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人间词话》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他选择词话的形式来创造“新学语”,决非偶然。

清代对词的整理和研究,风气很盛,词学发达,这种形式影响大。

王国维对自己写的词,很有信心,有切身的创作体会。

他还精心校勘过一些词的集子,对词曲有精深的研究。

但是,运用词话这种形式,也有局限。

王国维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文学的“原质”,加以强调。

围绕境界的理论,论述了境界的创造、境界的批评、词的境界的发展。

《人间词话》虽由许多片断组成,其内部是有脉络可寻的。

手稿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强调的着重点。

比如:“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作者在每个字旁都加了圈。

又如:“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手稿上,大多数字加了圈。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彩9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彩9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彩9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进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

“纵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我读《人间词话》,前一半是为了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于心底的些许人文情怀。

而后一半,则完完全全是为了完成任务。

我是喜爱词的,爱那种似愁非愁的古雅,爱那种寄情于物的衷肠。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处,欲语还休。

词,便是如此,不过寥寥数字,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

这样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携着一双欣赏美得眼睛,翻开了《人间词话》,开始了我的诗词之旅。

可约莫读了一半之时,却无可奈何的将其弃之。

为何,国学大师王国维境界和等之高,岂是尔等小辈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连着他对诗词的评悟,如此一本古书,我只能仰天长叹,哎,我委实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罢。

然因着读后感这样的任务,两个月后,再次将它捧起,耐着性子读完。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评悟我只能一半一半连蒙带猜将其理解,但那些诗词读着却是真的打心底喜欢,可谓,甚得我意啊。

想着,南唐后主李煜那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便浮上心头。

有着傲视天下的才情,却无奈投错了帝王家,将南唐江山拱手相让。

若此生为平民,他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呢。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这是那个奉旨填词的柳永,那个埋没于市井却散发了千年光辉的柳永。

我时常想着,能咏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他,整日穿梭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样一种凄苦啊。

一本书完了,万千个故事也就此结束。

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间消失于世,昨天还是骇世惊俗,今天则平淡如水。

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有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

他们,终究是消失于那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字,代替他们诉说着另一个故事。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4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4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4篇)人间词话篇1关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华书局中的附录中有所提及,其观点主要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

“有造境,有写境。

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关于“造境”与“写境”,叶嘉莹先生否定了以往认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两种区别。

第四则中王国维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先生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影响十分大,而关于“有我”、“无我”也是根据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本华认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驱使支配而为意志之奴隶,故其哲学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灭绝。

由此来看文学作品,就会感觉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现,因此乃经常与物对立,成为“有我”之境界。

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驱使支配而表现出“无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华哲学来说,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树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之关系。

就整体来说,修养学力高的诗人,有时也写“小境”的诗,反之,修养学力低的诗人,有时也写“大境”的诗。

如陶渊明之“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与沈佺期的“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云汉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数句相较,则陶诗所写境界虽小,而意韵深远,沈诗所写境界之大,而洞然无物。

由此也可见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关系。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在寒假期间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其实是不乏深奥的文学评论书,甚至涉及谈人生、谈哲学。

我跟着飞快地通读了一遍。

王国维这本书里面最广为人知的片断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

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精心整理《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第1篇】一词诉万绪。

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

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此“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是也,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

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

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

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也。

胜作一书生”。

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

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

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着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2篇】词话寻得亦人间发。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于人间词话读书心得5篇

关于人间词话读书心得5篇

关于人间词话读书心得5篇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篇1)《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口齿生香。

作者王国维先生,才情与睿智,令人叹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语别开生面,鞭辟入里,浑融贴切,高矣。

非此,无以配先生之大才也。

思之于己,莫说灯火阑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独上高楼,也只是昨日西风而已。

求索无门,茫然无绪。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初学诗词,偶有涂鸦之作,亦尝欣欣然而得意焉。

然今观之,终难登大雅。

言情言景,娇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华,可鄙之极。

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说,词人之词,有倡优和俗子之分(此处不是原文)。

倡优之词,在于娱人,虽有媚骨而可亲也;俗子之词,在于逞才,每有骄气而不可近也。

观我之词,俗子之俗子,骄不足而气不盛,陋矣。

词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连连,才墨不足也。

昔时幼安化典于无形,不着痕迹,心驰慕往,雀然欲试。

填江城子一首,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贻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

曰: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此是我所不能达也。

境界有造境写境之分,又有有我无我之分。

此处无心一一叙述,有意者返回原本,于汝诗词之造诣,受益匪浅。

有时不曾填词,非无心思,实不忍惊先生湖底幽梦。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篇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自古以来,千秋数载,明月,一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相思情谊、离愁别绪、贬谪之苦、家国大义,都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一展现,至今仍未褪色。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今夜,你为何如此惆怅?你才华横溢,与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对璧人,天造地设,比翼连理。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为你谱的曲啊!你忘了吗?即使他数尽世间皆无“亿”,就算他欲纳茂陵女为妾。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唐诗宋词又好似两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向我诉说过去,诉说他们沧桑的经历,陪我走过人生的每一道坎,每一个弯。

我有一句最爱的宋词,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

今年暑假的一次偶然,我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薄薄三十页,不仅深入浅出,那种传统而优雅的审美情趣还能让那些在我心底沉淀已久的古典情怀能重新泛起。

下面我来和大家说一说我的读后感。

王国维对词之境界尤为推崇。

境界,是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人间词话》中最为经典的,还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不能不说,这段文字是《人间词话》最为人熟知的名段。

我想当年已经花甲的王国维铺开一张宣纸,毛笔蘸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心中也是无限感慨吧!但王国维先生只是一个文人,最终也只能选择投湖自尽。

后人于他之死,是没有太多溢美之司的,毕竟清廷的灭亡早已成定局。

只是我的心却无端疼痛起来,星星划过天际,人们记住了他的光与热,却无人知悉他的预落。

王国维先生只不过固执着他不该固执的,坚持了他不该坚持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全书来说提到“境界”有十余处之多,这里仅是一处,可就这一处就足以让我回味良久了。

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于是乎我又一头扎了进去……《人间词话》让我领略到了词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让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人间词话》读后感2《人间词话》它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

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

说它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选1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选1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选16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

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

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

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

第三境界为成功。

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

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

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最爱宋词,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缱绻;有“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神韵;还有“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家国之恨。

但往往只是流连于词句之优美,从未深究其中深意,偶然间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薄薄三十页,深入浅出,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

王国维对词之境界尤为推崇,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诗家所说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

王国维的境界是指“言有尽而意无穷”。

他说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只有在静中可以得到。

有我之境,从由动到静的时候可以得到。

因此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

境界又分隔与不隔,王国维尤其推崇“不隔”,他认为“不隔”更体现作品的自然美,景物宛然就在眼前,境界自然浮现,浑然天成。

我觉得毛主席的词尤其符合王国维的审美,都是浑然天成、意境恢宏,既有“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的浪漫情境,又有“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的悲伤柔肠,更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的豪迈情怀……
《人间词话》中最为经典的,还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用三首描述爱情的词,来对标人生的态度。

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需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第二个境界,是确定目标后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个境界,当你有了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请先缓缓,放松心态,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间词话》让我领略到了词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让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李丽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