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提纲(人卫版第8版)
组织与胚胎学(第8版)全套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脊神经节细胞 – 高尔基复合体 镀银
小肠上皮细胞 - 线粒体
铁苏木素染色
肝细胞 – 糖原
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反应)
电镜技术 透射电镜技术TEM(transmission EM)
原理是电子束穿透样品,产生物像。 ①及时取材固定 ②超薄切片(50-80 nm)
01 绪论、细胞
主讲:XX XX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组织学的定义 2.组织学的研究方法 3.复习细胞的结构
什么是组织学?
Histology: hist-ology
研究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
细胞: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组织(tissue):细胞加上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细胞 群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 组织、神经组织
永久标本制备
石蜡切片
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成 6~7μ m 厚的薄片,染上颜色, 然后观察。制片有一系列过程: 取材 固定 包埋 切片 染色 封片
其他组织制片技术
• 冰冻切片:细胞内酶活性保存较好,常用于酶组织化学染色。
• 涂片(smear):血细胞、分离细胞或脱落细胞可直接涂在玻片 上;
• 铺片:机体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可撕成薄片铺在玻片上;
滑面内质网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SER 膜泡状结构,表面光 滑,没有核糖体附着。
功能很复杂:合成类
固醇激素;参加脂类
代谢;药物代谢;解毒
等多种功能。
HE: 嗜酸性
高尔基复合体 Golgi complex EM: 是一群扁平囊泡、大 泡、小泡三部分组成的。
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除了成熟红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习指导——上皮组织(人卫版)
---------------------------------------------------------------最新资料推荐------------------------------------------------------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习指导——上皮组织(人卫版)第二章上皮组织一、实习目的 1.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光镜结构。
2.熟悉纤毛、微绒毛和桥粒的超微结构。
二、实习内容(一)单层扁平上皮(内皮)本片取材于人中动脉, HE 染色 1.肉眼观察标本为横切面,管腔面衬有一层上皮即内皮。
2.低倍镜观察血管壁内表面可见一层较薄的扁平细胞即内皮。
3.高倍镜观察扁平细胞胞质菲薄,染色较淡。
核扁椭圆形,紫蓝色,略突向管腔。
(二)单层立方上皮本片取材于人肾髓质, HE 染色。
1.肉眼观察标本为肾脏断面。
2.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管腔,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围成。
3.高倍镜观察小管壁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构成,细胞之间界限清楚,胞质染色淡;核圆形,紫蓝色,位于细胞中央;小管中央有明显的管腔。
(三)单层柱状上皮本片取材于人小肠, HE 染色。
1.肉眼观察标本为小肠切面,一侧有蓝紫色锯齿状结构,为小肠粘膜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突起即绒毛,上皮组织在1 / 5此浅表层。
2.低倍镜观察绒毛表面,可见到一层排列整齐的上皮细胞,即单层柱状上皮。
细胞顶部染色浅,为胞质部分,基底部有一层细胞核。
3.高倍镜观察细胞呈高柱状,排列紧密,胞界不清;核椭圆形,染色深,紫蓝色,位于细胞基底部;胞质粉红色,细胞游离面有一粉红色线状结构,即纹状缘。
在柱状细胞之间夹有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核呈三角形,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部。
(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本片取材于人气管, HE 染色。
1.肉眼观察标本为气管横切面,呈半月形,管腔面一层蓝色的结构即气管粘膜上皮。
2.低倍镜观察在管腔面,可见一层染色较深的上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密集,高低不等,很似复层上皮,此即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生理学复习提纲(人卫版第8版)[参照]
生理学一、绪论*1.急性动物实验:人工控制的实验条件,短时间,破坏性的,不可逆的,造成实验动物死亡的。
*2.慢性动物实验: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较长时间,反复多次,预处理。
*3.在体实验:动物清醒或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研究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
*4.离体实验:从动物身上取出所需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置于人工环境中,观察人为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
*5.生理学的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
6.细胞外液中约3/4分布于细胞间隙内,称为组织间隙或组织液;约1/4则在血管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即为血浆;还有少量的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7.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
8.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9.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循环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1)远距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运送到全身组织;(2)旁分泌:生长抑素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3)神经分泌: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合成血管升压素;(4)自分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在促进自身发育方面。
11.反馈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
12.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如:减压反射、激素分泌、体温调节。
13.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射精。
14.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绪论(人卫版)
组织胚胎学教案章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组织学、胚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
授课内容:一、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内容(35分钟)二、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10分钟)三、组织胚胎学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35分钟)四、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学习方法(10分钟)重点:组织学、胚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难点:组织胚胎学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
时间③切片、染色:用切片机将埋有组织的蜡块切成5-7μm的薄片,贴于载玻片上,脱蜡后进行染色,最后用树胶加盖片封固。
组织切片的染色是使无色的组织结构呈现颜色,增加对比度,便于镜下分辨。
在组织学中,染色方法很多,但没有一种方法能使细胞全部结构同时呈现不同颜色。
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染色法(HE染色)。
苏木精将细胞核染成紫蓝色,伊红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苏木精是具有阳离子的碱性染料,可以与具有阴离子基团的组织成分耦合成盐,凡组织结构对苏木精起紫蓝色反应的称为嗜碱性(basophil)。
伊红是具有阴离子的酸性染料,可以与具有阳离子基团的组织成分耦合成盐,凡组织结构对伊红起红色反应的称为嗜酸性(acidophil)。
H-E染色备注除石蜡切片外,还有:①冰冻切片;②涂片;③铺片;④磨片。
(二)电子显微镜术目前电镜的分辨率达0.2nm,能将物体放大几千倍、几万倍、甚至100万倍。
借助电镜可观察到细胞更微细的结构,称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或亚微结构。
当前常用的电镜有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
透射电镜像扫描电镜像教学内容备注(三)组织化学术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是应用物理、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细胞组织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和数量,从而探讨与其有关的机能活动。
可分三类。
1.一般组织化学是使化学试剂与组织或细胞微细结构的化学成分发生反时间10ˊ应,在局部形成有色沉淀物,在显微镜下对组织或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及酶活性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研究的方法。
组织学复习提纲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组织学绪论知识点】1.掌握组织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组织类型。
2.理解组织学的研究技术。
3.了解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4.了解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5.了解组织学的意义。
重点】1. 组织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组织类型。
2. 组织学的研究技术。
主要内容】1. 组织学概念及研究内容,组织学在医学中的位置。
2. 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3. 组织学技术简介:光镜技术(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电镜技术;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杂交术、放射自显影术、图像分析术、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
4.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上皮组织知识点】1. 熟练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功能和分类。
2. 熟练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功能和分布。
3. 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4. 理解细胞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5. 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6. 了解细胞侧面的各种连接结构特点和功能。
7. 了解细胞基底面半桥粒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8. 了解外分泌腺的分类及各类的形态结构。
重点】1. 上皮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和分类。
2. 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功能和分布。
3. 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主要内容】1. 上皮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功能和分类。
2. 被覆上皮的一般结构特点、功能和分类。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3. 上皮细胞的各面: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皮细胞侧面各种连接的分布和功能、连接复合体的概念;上皮细胞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 腺上皮: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
各类腺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外分泌腺的分类,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多细胞腺的形态分类。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八版教学设计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八版教学设计前言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功能,了解人体胚胎发育的过程及其有关基本原理。
本教学设计以组织学和胚胎学第八版为教材,通过讲授、实验和讨论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人体的组织和胚胎发育过程,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功能;2.掌握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于相应的临床问题;3.了解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和流程;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5.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增强学生的医学伦理意识。
教学内容1.组织学–细胞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学:上皮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缔组织学:结缔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肌组织学:肌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组织学: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免疫组织学:免疫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胚胎学–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受精与初期胚胎发育;–细胞分裂及胚胎发育;–胚胎发生期脏器系统的原基形成;–胚胎发生后期器官的发展及其成形。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授课程内容,系统地介绍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实验:通过组织标本和胚胎标本的观察和解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组织和胚胎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4.实践:通过病理实践和临床实习,将课程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水平。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进行定期评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教师评价: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3.课程评估:由学院开展的定期课程评估,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组织学与胚胎学 复习提纲
上皮组织:问答:1.试述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P102.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P10-P13名词解释: 内皮P10,间皮P10,微绒毛P15,纤毛P16,紧密连接P16,中间连接P16,缝隙连接P17,质膜内褶P19,基膜P17结缔组织问答:1.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有哪几种纤维成分,其形态和功能如何?P272.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哪几种细胞?名词解释: 成纤维细胞P22,浆细胞P25,巨噬细胞P13,肥大细胞P26血液问答:1.试述各种血细胞的光镜形态结构及功能。
P33-P382.血细胞正常值,白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正常值表4-1名词解释: 网织红细胞P35,造血干细胞P40肌组织问答:1.试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和电镜结构。
P57-P592.比拟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差异。
P57&P61名词解释: 横小管P59 肌浆网P59 肌节P57纵小管P59终池P60 三联体P60 闰盘P61神经组织问答:1.描述神经元光镜及电镜下的结构。
P65-P662.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
P693.试述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及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P71-P724.试述运动终板的结构功能。
P77名词解释: 尼氏体P65 突触P68 神经纤维P72 郎飞结P72 触觉小体P75 环层小体P75有髓神经纤维P72循环系统问答:1.试比拟大动脉和中动脉的结构特点。
(主要是中膜的区别)P104-P1052.试述毛细血管的分类和各类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及功能特点。
P1073.试述心脏壁的层次结构。
P102名词解释: 蒲肯野纤维P103免疫系统问答:1.何谓淋巴细胞再循环?P121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2.试述胸腺的组织结构3.试述淋巴结的组织结构。
P126-P127(主要的结构框架)4.试述脾的组织结构。
P129-P130(主要的结构框架)名词解释: 淋巴组织P122,弥散淋巴组织P122,淋巴小结P123,动脉周围淋巴鞘P129,脾血窦P130内分泌系统问答:1.试述甲状腺的组织结构及合成的激素。
人卫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409页)
组织切片制作基本过程:
1、取材固定: 取新鲜组织块用固定剂固定。 原貌 固定包埋酒精透、光甲醛 染色封片
2、脱水包埋: 固定后的组织用石蜡包埋成
硬块,以切片刀切成薄片。
光镜结构的计5~量10单u位m: um (微米) 3、切片染色1um封=片1/:1000 m组m 织(毫切米片)贴于载玻片上经
一、发展概况及研究内容与意义:
组织学概念 研究内容 基本组织 微细结构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术 (二)电子显微镜术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供大家学习参考)
1、注意平面形态和立体结构的关系; 2、注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注意结合图片进行学习; 4、学会归纳总结,注意章节内容的联系; 5、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血液
致密结缔组织
软骨
脂肪组织
骨
网状组织
功能: 连接支持、防御保护、营养修复、
内皮: 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
扁平上皮。
毛细血管——
间皮:
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 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其它部位
肾小囊壁层
2.单层立方上皮 细胞立方,核圆,居中
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细胞柱状,核长圆,近基底部 (可夹有杯状细胞)
单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 杯状细胞 ———— 柱状细胞
基本 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
光镜结构:
一般显微镜下所见的结构
微细结构 电镜结构:(超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结构
* 组织学研究的意义: 生物化学、病理学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术 (分辨率0.2um)
组织学与胚胎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黑体小四)本课程地位: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属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考试)本课程目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口腔、护理及相关专业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
在学习此课程的同时掌握本专业的英文词汇,为学习医学及各相关专业奠定牢固的基础。
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通过在显微镜下独立辨认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任务:1.组织学主要是利用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内容可分为基本知识、器官和系统两个大部分。
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2.胚胎学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机理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人体发生、发育与先天性畸形等。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组织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生物化学的进步也促进了组织学的发展,例如,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组织化学及分子细胞学,将免疫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免疫组织化学等。
从而使人们得知各种细胞与组织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基本生命现象;组织学也是病理解剖学等基础医学和妇产科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故医学生要通过学习组织学,系统掌握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为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形态学基础和基本技能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按章节写)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基本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精品)吉林省-《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前言(人卫版).doc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三年制临床、营养、检验、护理、影像专业)、,一、.刖S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员在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微细结构和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
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组织的微细结构及主要功能;掌握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及主要功能;熟悉人胚早期发育过程;熟悉切片标本的观察方法,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器官。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组织学与胚胎学也有较大进展。
所以讲授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的学科水平。
按照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业人才。
为此在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课堂教学应体现起点高、内容新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时数为5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实习14学时。
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组织】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部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
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长一名,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1,备课: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要求,针对学生情况,认真备课,做好教案,分清主次,区别难易,合理分配。
根据情况组织集体备课和试讲。
2.课堂讲课:讲课采用大班集中的形式,按大纲进行。
讲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联系实际。
讲课内容要新而精,既能反映当前发展,又要避免内容的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标本、模型等教学设施,以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复习,专心听讲,记好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神经组织(人卫版)
---------------------------------------------------------------最新资料推荐------------------------------------------------------《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神经组织(人卫版)组织胚胎学教案章节:第七章神经组织目的要求:掌握神经元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突触的超微结构;神经纤维的结构。
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功能。
了解神经末梢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一、神经元(30 分钟)二、突触(15 分钟)三、神经胶质细胞(10 分钟)四、神经纤维和神经(25 分钟)五、神经末梢(10 分钟)重点:神经元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突触的超微结构;神经纤维的结构。
难点:突触的超微结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时间30ˊ 教学内容第七章神经组织一、神经元神经元是一种有突起的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它们之间常以其突起相互接触构成神经通路及神经网络,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组织及器官内。
神经元形态各异,但一般都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1 / 8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多级神经元(一)胞体胞体形态多样,有圆形、锥体形、梭形及星形等,胞体大小差别很大,直径 4~ 120 m 不等,胞体是神经元功能活动的中心,胞体位于大、小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灰质及神经节内。
1.细胞膜细胞膜也是单位膜结构,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兴奋的作用。
2.细胞质细胞质除含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及溶酶体等一般细胞器外,还含有嗜染质和神经原纤维等两种神经元特有的细胞器:( 1)嗜染质:又称 Nissl 小体,呈小块状或颗粒状,分散在胞质内,近核周部较多, HE 染色片上,染成紫蓝色,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嗜染质形如虎皮花纹,称虎斑,电镜观察,嗜染质实属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这说明神经元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2)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是一种中间丝(又称神经丝)和微管聚集而成,分散在胞质内,神经原纤维除具有支持神经元的作用外,还与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及离子运输有关。
生理人卫第八版提纲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①急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动物或动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某些生理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实验,常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可造成实验动物的死亡。
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在体实验(experiment in vivo,在动物清醒或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某些所需研究的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如动脉插管和脑内玻璃微电极)和离体实验(experiment in vitro,从活着的或刚处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置于一个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的人工环境中,观察某些人为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如蛙心灌流)。
急性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实验条件比较简单,也较易控制,便于直接观察和细致分析,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
但实验结果(尤其是离体实验)可能与生理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有所不同,因为此时所处环境已发生很大改变。
②慢性动物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更接近于自然,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
实验前一般需对动物作某些预处理,待动物康复后再进行观察。
例如腺导管开口置于体表或摘除某个内分泌腺观察激素生理作用。
慢性动物实验适用于观察某一器官或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功能及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但不宜用来分析某一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功能的详细机制。
干扰因素相对急性动物实验较多,实验条件难以控制。
(2)人体实验:由于受到伦理学的限制,目前主要是进行人群资料调查,有的实验研究可在志愿者中进行(如高温低温低氧失重和高压等一些特殊环境下某些生理活动的变化)。
2.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短、准、快,有适应意义。
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习指导——内分泌系统(人卫版)
第十章内分泌系统一、实习目的1.掌握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的光镜结构。
2.熟悉滤泡上皮、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的超微结构。
二、实习内容(一)甲状腺本片取材于人甲状腺,HE染色。
1.肉眼观察标本呈粉红色,有散在的深红色颗粒,是滤泡腔内所含的胶体。
2.低倍观察(1)被膜:腺体的表面可见一薄层的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
(2)实质: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滤泡切面,滤泡腔内充满粉红色均质状的胶状物。
滤泡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尚有少量成群存在的滤泡间细胞。
3.高倍镜观察(1)滤泡:观察一个滤泡。
可见上皮呈单层立方形,细胞界限较清楚,核圆形,被染成蓝紫色,占胞体的大部分。
有的部位可见腔内胶状物与上皮之间有泡状空隙,是上皮细胞吸收胶状物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固定材料时发生收缩的结果。
有时在滤泡间可看到一些与滤泡上皮相同的蓝色细胞集团,这是因为只切到滤泡壁而没有切到滤泡腔的缘故。
(2)滤泡旁细胞:胞体较大,呈椭圆形,核大而圆,胞质淡染,在滤泡上皮细胞间单个存在或滤泡间的结缔组织内成群分布。
(二)肾上腺本片取材于人肾上腺,HE染色。
1.肉眼观察标本呈三角形,外周染色较红为皮质,中间狭窄染紫蓝色的为髓质。
2.低倍镜观察(1)被膜:为结缔组织,包绕在腺体的表面。
(2)实质:①皮质:在被膜下方,由外向内依次分为三个带:a.球状带:位于被膜之下,此层较薄,细胞聚集成球团状;b.束状带:位于球状带下方,最厚,细胞排列成束;c.网状带:在束状带下方,髓质的外围,细胞排列成网状;②髓质:是腺体的中心部分,染成淡紫色,细胞呈团索状分布,主要由嗜铬细胞组成。
细胞间可见到中央静脉和毛细血管。
3.高倍镜观察(1)皮质:①球状带细胞:细胞较小,呈锥形或矮柱状,核着色深,占胞体的大部分,胞质呈粉红色,内含少量脂滴;②束状带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质内含有很多脂滴,在制片过程中被溶解,形成许多空泡,故此区染色较淡。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总学时:21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考试理论:13实验: 8任课教师职称部门授课班级2017级护理学教学参考资料推介教学参考书: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八版);邹仲之人民卫生出版社 9787117170147教学网站:医学视频网/play/4043.html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获得组织学与胚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熟悉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构造,显微镜下观,泌尿系统器官组织微细结构、消化系统器官组织微细结构、内分泌器官组织微细结构。
难点:肌组织、神经组织、泌尿系统器官组织微细结构、消化系统器官组织微细结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续页授课章节绪论、上皮组织计划学时 2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通过对课程性质、特点及学科介绍,引发学生学习组织学课程的兴趣。
通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及有关管理办法介绍,转变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学习责任,树立起“主动学习观”。
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并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及应注意的问题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常用技术及其发展史与新进展。
3.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形态、结构、分类。
4.理解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意义5.掌握上皮组织特殊结构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分布、功能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主要知识点:重点:组织切片制作;HE染色;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细胞游离面、侧面、基底面的特化结构及其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其成分与功能。
难点:免疫细胞化学;上皮细胞侧面连接。
主要知识点:组织切片制作方法;HE染色;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人卫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详细篇)
---------------------------------------------------------------最新资料推荐------------------------------------------------------ 人卫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详细篇) 组织学总论无大题,但知识要运用到后面个论(器官、系统)是重点 *组织学绪论 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放大 1000~1500 倍分辨率 0.2um 标本制作:切片法和非切片法切片法:石蜡切片术(1)取材与固定:(2)脱水与包埋:(3)切片与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 HE 染色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嗜酸性: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嗜铬性: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亲银性: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嗜银性: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异染性: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4)封片:非切片法:涂片、铺片、磨片 *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1/ 3布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保持器官表面光滑有利于物质交换和液体流动;便于内脏器官活动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的上皮、胃肠外表面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甲状腺滤泡、视网膜色素上皮、小叶间胆管等吸收和分泌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的腔面吸收或分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腔面保护和分泌复层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机械保护作用角化:皮肤表皮上皮(上皮组织中最厚)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保护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保护2、上皮细胞的侧面: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特点、作用)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一、绪论1.石蜡切片术(1)用蛋白质凝固剂(甲醇)固定新鲜的组织块(1.0cm3左右);(2)用乙醇脱去固定好的组织块中的水分,再用二甲苯置换出乙醇;然后将组织块包埋在石蜡中;(3)用切片机切为5~10 μm的薄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进行染色;细胞核与核糖体内物质(嗜碱性)被染成蓝紫色,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嗜酸性)被染成红色。
2.超薄切片术(1)用蛋白质凝固剂(戊二醛)和脂肪凝固剂(锇酸)两次固定组织块(不超过1mm3);(2)脱水后用树脂包埋;(3)用超薄切片机切为50—80nm薄片,再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色。
3.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4.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组织可归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二、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构成。
根据功能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2.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为游离面;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为基底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3.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其他:肺泡、肾小囊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4.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呈六棱柱状,核长圆形。
肠道单层柱状上皮中,还散在分布杯状细胞。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5.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似多层,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最多)、杯状细胞、锥形细胞、梭形细胞组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
分布:呼吸道6.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矮柱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表层细胞呈扁平状角化:皮肤表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7.复层柱状上皮:浅层为柱状细胞,深层为多边形细胞。
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8.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而变化。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9.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构成的器官或结构。
10.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有的腺分泌物一般释放入血液,称内分泌腺。
11.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分为单腺和复腺,分泌部的形状有泡状、管状、泡管状。
12.浆液性细胞:核圆,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基底部粗面内质网发达,核上区有高尔基复合体和酶原颗粒。
13.黏液性细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核周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
杯状细胞是散在分布的黏液性细胞14.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底部,常形成浆半月。
15.微绒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16.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较长突起,纤毛中央有两条单微管,周围有九组二联微管17.注: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参考细胞生物学相关详细内容18.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透明层+致密层),与结缔组织相连部分为网板(网状纤维+基质)。
三、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无极性。
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物质运输等功能。
2.疏松结缔组织内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外周)5.基质中的大分子主要为蛋白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
蛋白聚糖可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纤维粘连蛋白是将细胞、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有机连接的媒介。
6.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浆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组织液的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环境7.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纤维粗大,排列致密8.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脂肪小叶。
由于脂滴溶解,脂肪细胞胞体呈空泡状。
9.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网状细胞是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突起互连成网。
10.线粒体发达的细胞胞质呈嗜酸性;内质网发的的细胞呈嗜碱性。
四、血液1.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约占45%,血浆占55%2.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
3.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 µm;中央较薄,厚约1 µm;周缘较厚,约2 µm。
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4.红细胞具有形态可变性,当它通过小于自身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5.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直径10 ~ 12 µm;核呈曲杆状或分叶状(2 ~ 5叶),叶间由缩窄部相连。
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
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1 ~ 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时,4 ~ 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
7.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直径10 ~ 12 µm;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可将核掩盖。
分泌物同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8.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 ~ 15 µm ,核多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
其分泌物能分解组织胺,灭活白三烯,抑制过敏反应。
9.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直径14 ~ 20µ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
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10.(小)淋巴细胞:6 ~ 8 µm,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
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11.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双凸圆盘状,直径2~4 µm;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含微管和微丝)。
15.血窦为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
16.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1)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反之(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由圆形变成杆状、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消失(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渐变弱,单核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特殊结构从无到有,逐渐增多(4)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除外17.红细胞系发生: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出现)—→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18.粒细胞系发生: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出现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19.单核细胞系发生: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20.巨核细胞系发生: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五、软骨和骨1.软骨由软骨组织和软骨膜构成。
软骨组织内无血管。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2.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3.越靠近软骨中心,细胞越成熟。
2 ~6个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称同源细胞群。
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
4.软骨基质中紧靠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呈强嗜碱性,形成软骨囊。
5.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为软骨膜,内有血管、淋巴和神经,血管可为软骨提供营养。
6.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1)透明软骨分布于肋、关节、呼吸道;纤维主要为Ⅱ型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原纤维;基质中含大量水;抗压性强,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2)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基质较少,弱嗜碱性;韧性强(3)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大量弹性纤维交织分布;有较强的弹性7.骨由骨组织和骨膜构成。
骨组织由骨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骨基质)构成8.骨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为胶原纤维(Ⅰ型胶原纤维)和基质(蛋白聚糖及其复合物)。
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9.骨板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骨板内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10.密质骨:大量骨板紧密规则排列;分布于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表层11.松质骨:数层不规则排列的骨板形成针、片状骨小梁,交错成为多孔的网格样结构;分布于长骨骨骺、短骨中心12.骨祖细胞分布于骨组织和骨膜的交界面,可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13.成骨细胞单层排列于骨组织表面,呈矮柱状;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能分泌类骨质并释放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钙化。
成骨细胞被自身产生的骨质包埋,转变为骨细胞14.骨细胞是位于骨组织内部有多个细长突起的细胞,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称骨小管。
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15.破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直径30 ~ 100μm,形态不规则,核6~50个,紧贴骨组织一侧有突起,构成光镜下的皱褶缘;具有很强的溶骨、吞噬、消化能力,参与骨的生长和重建。
16.哈弗斯系统(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筒状结构,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17.间骨板是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的骨板聚集体,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骨板18.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之间,以及骨单位之间有一层骨盐较多而胶原纤维很少的骨质,光镜下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黏合线。
19.骨单位表面的骨小管在黏合处折返,一般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连通。
20.骨外膜外层为致密结缔组织,有穿入骨质的穿通纤维;内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血管、神经和骨祖细胞。
营养骨组织;为骨生长和创伤修复提供骨祖细胞。
21.长骨的构成:骨干、骨骺,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
22.骨组织形成的一般过程:骨祖细胞增殖分化—→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类骨质包埋成骨细胞—→骨细胞—→类骨质钙化为骨质—→骨组织形成23.骺板分为五个区域:(1)软骨储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分散存在。
(2)软骨增生区:细胞为扁平形,同源细胞群形成纵行的软骨细胞柱。
(3)软骨成熟区:软骨细胞仍柱状排列,细胞明显变大变圆。
(4)软骨钙化区:细胞逐渐凋亡,胞质呈空泡状,核固缩;有的细胞已消失,留下软骨陷窝,内可见破骨细胞(5)成骨区:蓝色、残存的软骨基质表面,被覆着薄层粉红色的新生骨组织,形成条索状过渡型骨小梁。
六、肌组织1.肌细胞呈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其细胞膜称为肌膜,细胞质称为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