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一、组织学1. 组织构成组织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的组织构成、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组织学研究的对象是细胞和组织。
由细胞构成的组织被称为细胞组织,由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组成的组织被称为结缔组织。
2. 主要组织(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
上皮细胞具有密接的连接和充分发达的细胞间联系,它们所构成的细胞层覆盖于身体各个器官的表面。
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上皮组织分为简单上皮、复杂上皮和变形上皮。
(2)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外基质和细胞构成的组织。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和保护身体组织的作用。
根据细胞间基质的不同,结缔组织分为结缔组织和软骨组织。
(3)肌组织:肌组织是由肌肉纤维构成的组织。
肌肉纤维的收缩和松弛决定了肌组织的功能。
肌组织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则提供神经元的支持和保护。
3. 组织切片(1)石蜡切片:用石蜡将组织包固定,然后用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最后用染色剂染色。
(2)冰冻切片:使用低温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然后用染色剂染色。
二、胚胎学1. 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形成成体各种器官和系统的过程。
胚胎发育可以分为从受精卵到胚胎早期、胚胎中期和胚胎后期等几个阶段。
2. 源器官发育(1)第一源器官:第一源器官是由原肠中前段形成,包括消化道、肝、胰腺和呼吸器。
(2)第二源器官:第二源器官是由原肠后部形成,包括泌尿器、生殖器和肛门。
3. 胚胎畸形与危害(1)胚胎畸形:胚胎畸形是指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形态异常,引起的原因有遗传因素、药物、环境污染和母体营养等因素。
(2)胚胎危害:胚胎危害是指母体在胚胎期间接触有害物质或受到创伤造成的胚胎发育异常,严重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三、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第七章神经组织 1、神经元形态: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
2、轴突运输:慢速运输(单向):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
快速运输(双向):正向: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逆向: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 3、兴奋传单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 4、神经元分类: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突触定义: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组成: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1 / 21触后膜)作用过程: 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 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膜电位改变6、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PNS)卫星细胞胶质细胞施万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最大,星形功能: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生胶质瘢痕脚板: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形态: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功能: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④室管膜细胞分布: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功能:产生脑脊液⑤卫星细胞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⑥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7、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 ( 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8、神经结构 9、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最新资料推荐------------------------------------------------------ 髓鞘:CNS少突胶质细胞(同心圆卷绕);PNS施万细胞(同心圆盘绕,郎飞节,节间体) 10、冲动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快,跳跃式无髓神经纤维:慢,非跳跃式 11、神经末梢概念: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参与形成感受器或效应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肌梭环层小体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末梢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第十一章表皮 1、表皮分层(从内外)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薄皮颗粒层、透明层不明显 2、角质形成细胞①基底层:单层矮柱状,胞质少呈强嗜碱性;--------------------- 张力丝桥粒、半桥粒,分裂能力强②棘层:4-10 层、多边形,弱嗜碱性 ----------------------------- 板层蛋白,角蛋白丝束桥粒③颗粒层:3-5 层,强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细胞核、细胞器开始退化④透明层:嗜酸性,折光性强⑤角质层:角质细胞,无细胞器,充满角质蛋白 ------角蛋白,均质蛋白功能:3 / 21吸收紫外线;防止体液流失;屏障保护作、。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胚胎学是研究动物和植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胚胎形态学、胚胎生理学、胚胎生物学和胚胎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
胚胎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生命起源、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胚胎学的一些重点内容总结:1. 胚胎的起始: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这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建立、受精过程以及受精卵的最早分裂阶段。
研究这些过程有助于理解生殖细胞的形成和胚胎发育的起始过程。
2. 胚胎的细胞分化: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会通过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心脏细胞等。
胚胎细胞分化的机制是胚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控制基因表达和细胞相互作用来指导细胞分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器官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3. 胚胎的器官发育: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各种器官和组织。
这些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被称为器官发生学。
了解胚胎器官发生的规律对于理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心脏的发育将有助于治疗心脏疾病。
因此,胚胎学的研究可以为器官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胚胎的形态学:胚胎的形态学研究主要关注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种的胚胎形态学特征,可以得到演化和进化的线索。
此外,胚胎形态学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5. 胚胎的遗传学: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机制是胚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胚胎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和遗传指导对于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至关重要。
研究胚胎中的遗传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因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6. 胚胎的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常。
了解胚胎发育异常的原因和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胚胎学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胚胎发育异常的洞察,为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综上所述,胚胎学研究的重点包括胚胎起始、细胞分化、器官发育、形态学、遗传学和发育异常等方面。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组织学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胚胎学重点归纳组织学绪论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放大1000~1500倍分辨率0.2u m标本制作:切片法和非切片法切片法:石蜡切片术(1)取材与固定:(2)脱水与包埋:(3)切片与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 E染色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嗜酸性: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嗜铬性: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亲银性: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嗜银性: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异染性: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1、抗原呈递细胞概念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称抗原呈递细胞。
主要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1)树突状细胞:数量少、分布广。
包括:外周血D C、交错突细胞、面纱细胞、郎格汉斯细胞、间质D C、胸腺D C、滤泡D C等。
D C的功能特点是强烈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
组成:单核细胞,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中的尘细胞,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皮肤中的朗格汉斯细胞等。
功能:清除异物、处理抗原和参与免疫反应,也具有抗原递呈能力。
循环系统1、动脉(中动脉为重点,大小动脉与之对比,尤其中膜部分)一、大动脉(弹性动脉)大动脉的管壁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
(2).中膜很厚,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形平滑肌(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营养血管,营养外、中膜(内膜营养来自管腔内血液渗透)胎盘的功能、(1)物质交换(血液不通)胎儿吸收氧、营养物质。
组织胚胎学_考试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_考试重点总结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一(单选题: 1.月经周中易受孕时期12---16天。
2.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球旁细胞由入球小动脉的平滑肌分化而来。
3.分泌肾素的细胞是球旁细胞。
4.原尿产生后首先进入近端小管曲部。
4.排卵后卵子的受精能力约为12—24小时。
5.肺泡主要由 I型和二型细胞组成。
5.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为主。
胃底腺主细胞主要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6.甲状腺滤泡内腔贮存的胶状内容物: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7.甲状腺滤泡上皮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是:T3和T4 8.血—胸腺屏障血管周隙内有巨噬细胞。
9.能分泌胸腺素的细胞是:上皮性网状细胞。
10.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是:有胸腺小体。
11.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
12.青春期前精曲小管可见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 13.潘氏细胞分布于小肠消化腺的底部。
14.腺垂体的嗜酸性细胞分泌的物质: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
15.淋巴结内B细胞主要存在于浅皮质区。
16.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胚胎卵黄血。
17.区分有粒白细胞和五无粒白细胞的依据:有无特殊颗粒。
18.神经元细胞中除了轴突没有尼氏体外、树突和胞体内都有。
二(多选题。
1.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1)结构疏松、类似蜂窝状。
2) 纤维排列松散 3)基质含量很多 4)在体内分布广泛。
5)常见于细胞、组织器官之间及器官内部。
2.红细胞的特点:1.)液中含量最多的细胞。
2.)的红细胞表面光滑,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3)呈双凹圆盘状小体,在胞质中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
4)直径约7~9mm,周围较厚,染色较深,中央部较薄,染色较浅。
3.骨骼肌纤维中粗肌丝位于肌节的A带、H带、M带。
4.神经元轴突的特点: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它而长,直径均一,其分支常与主干成直角称侧支,端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轴突起始部呈圆锥形隆起称轴丘,其内没有嗜染质,但有神经元纤维,并以出胞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1.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正常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苏⽊精染液为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
3.上⽪组织(epithelial tissue)的基本特点:①由密集排列的上⽪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②上⽪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在单层上⽪细胞表现最为典型③上⽪内⼤都⽆⾎管,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4.⼏种被覆上⽪的结构及功能特点:5.微绒⽑及纤⽑的结构及功能(光镜及电镜)6.结缔组织的特点①结缔组织由细胞和⼤量细胞外基质构成②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极性③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基质、组织液④包括疏松、致密、脂肪组织、⽹状组织7. 间充质:结缔组织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来。
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定形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分化能⼒强。
8. 疏松结缔组织中⼏种细胞的结构及功能①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多突起,核仁明显,呈弱嗜碱性。
电镜下,含丰富的粗⾯内质⽹和⾼尔基复合体,属蛋⽩质分泌细胞。
②巨噬细胞:是⼀种免疫细胞,核较⼩,着⾊深,多呈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表⾯有许多皱褶、微绒⽑。
细胞膜内侧有许多微丝微管。
功能:吞噬作⽤,抗原提呈作⽤,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核圆,偏于⼀侧,胞质呈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
电镜下,很有⼤量平⾏排列的粗⾯内质⽹,核旁有⾼尔基复合体。
功能: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即抗体。
④肥⼤细胞:细胞⼤,核⼩⽽圆,胞质内充满粗⼤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染为紫⾊。
颗粒内含有肝素(抗凝⾎)、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反应)趋化因⼦。
肥⼤细胞常沿⼩⾎管分布,受刺激后,细胞合成⽩三烯释放。
9.三种纤维的结构及功能特点①胶原纤维:⼜称⽩纤维,数量最多,嗜酸性,成分为⼀型胶原蛋⽩②弹性纤维:⼜称黄纤维,分布很⼴,⽤醛复红可以染成紫⾊。
弹性纤维较直,末端常弯曲,可有分⽀。
③⽹状纤维:分⽀多,交织成⽹,主要由三型胶原蛋⽩构成,在镀银染⾊切⽚呈⿊⾊。
组织胚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学基础绪论1.组织学定义: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
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组织。
2.组织定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群体。
人3.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为0.2微米电子显微镜:分辨率为0.2纳米(分为透射电镜,扫描电镜)4.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法:光镜下观察的切片多用此方法。
利于透光,便于观察。
制作过程: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固。
5.H---E染色法↓↘苏木精伊红→酸性染料→将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碱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染成蓝色6.特殊染色银染:硝酸银将神经细胞染成黑色弹性染色:醛复红活体染色:台盼蓝甲苯胺蓝染色:异染性(肥大细胞)第二章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定义:由许多排列紧密,形态较规则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作用: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
分布:覆盖于人体外表面或衬贴在体内的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
(被覆上皮)来自:外胚层(体表)内胚层(管,腔,囊内表面)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有基膜(选择物质输送)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2.被覆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形态:细胞多边形,边缘锯齿状。
核扁圆形,位于中央分布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腔内)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单层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形态:细胞多边形,侧面观立方形,核圆,位于中央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肝小叶间胆管单层柱状上皮形态:细胞多边形,侧面成柱状,核圆位于基底部分布:胃,子宫,输卵管,肠(肠壁夹有单个杯状细胞→胞质充满粘原颗粒,腺细胞的一种,分泌粘液)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态:由柱状,梭形,椎体,杯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组成。
分布:呼吸管道腔面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较强机械保护作用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此是:基底细胞—多边形细胞—扁平细胞角化↙↘未角化复层上皮皮肤口腔表皮食管阴道复层柱状上皮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变移上皮形状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空虚或充盈而发生变化(扩张,细胞形状变扁)分布:肾盂,肾盏,膀胱,输尿管3.A.上皮细胞的游离面①细胞衣②微绒毛: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表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细胞中含有微丝,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组织胚胎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是生物医学基础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人体生物组织和胚胎发育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在医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组织胚胎学的知识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组织胚胎学的重点内容展开讨论。
组织学的基本概念组织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形态和功能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而组织则是多个类型细胞的集合体。
组织的分类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组织可以分为四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包括表皮上皮和腺体上皮。
表皮上皮是人体最外层的一层组织,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腺体上皮则分泌各种体液,包括汗液、唾液、胃液等等。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包括结缔组织本身、软骨和骨组织。
结缔组织主要为人体提供支持、填充和保护作用。
软骨和骨组织则为人体提供骨骼的构架和支持。
•肌组织:肌组织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主要控制人体的运动,平滑肌和心肌则参与内脏器官的运动和功能。
•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组织是传递和处理信息的重要组织,包括大脑、脊髓、外周神经等。
组织学的常用染色技术为了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学中常用的染色技术有血液学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其中,最常见的染色技术是组织切片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有伊红染、伊红-亚甲蓝染色、银染色等。
胚胎学的基本概念胚胎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生物体从受精卵到胚胎阶段的发育过程的学科。
人类从受精到胚胎发育到成体这一过程主要分为着床期、胚胎期和胚胎早事件。
胚胎学的重要事件•着床期:发生在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的第6天左右,受精卵向内膜植入并发育形成胚胎和胎盘。
•胚胎期:从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后到第8周为胚胎期。
该期间,胚胎发生器官形成,主要是器官原基的形成和器官形态的分化。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一、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2、上皮细胞的侧面: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特点、作用)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一、紧密连接:(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3)封闭了细胞间隙。
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分子量小于1500k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3)此种连接电阻低,在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外分泌腺的腺细胞类型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外分泌腺的腺细胞分为蛋白质分泌细胞和糖蛋白分泌细胞两种。
(1)蛋白质分泌细胞(浆液性细胞)细胞呈锥形或柱状,核圆,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含许多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HE染色呈红色。
功能:分泌含各种酶的稀薄液体,即浆液。
(2)糖蛋白分泌细胞(黏液性细胞)细胞锥形或柱状,核扁,居细胞基底部;顶部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切片中,分泌颗粒溶解呈空泡状或泡沫状),PAS法染色(阳性)时,颗粒着色深。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HE染色:苏木素和伊红染色法。
2.异染性:改变染料自身颜色的现象称为异染性。
3.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等处的单层扁平上皮。
5.微绒毛:一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6.纤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突起,较微绒毛粗且长。
7.基膜:位于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薄膜。
8.半桥粒:位于某些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基膜之间,在上皮细胞一侧具有桥粒一半的结构。
9.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回细胞质形成许多内褶。
10.基质:一种无色透明的无定形胶体,即可由溶胶到凝胶态互相转变。
11.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1/2 I带+A带+1/2 I带)。
12.横桥:M线两侧的肌球蛋白分子对称排列,杆部均朝向粗肌丝的中段,头部则朝向粗肌丝的两端并露出表面。
13.横小管:也称为T小管,是由肌膜向计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垂直于肌膜表面。
14.终池:在横小管两侧,肌浆网汇合为环行扁囊。
15.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16.闰盘: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称为闰盘。
17.尼氏体: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斑块或细颗粒状。
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表明细胞体具有旺盛的合成蛋白质功能。
18.轴丘:细胞体发出轴突的起始部有一圆锥状浅染区。
19.突触: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话的细胞连接,是传递神经信息的功能结构。
20.轴索:神经元的长突起构成神经纤维的中轴。
21.郎飞结:相邻施万细胞之间没有髓鞘,轴膜裸露。
22.运动终板:神经-肌突触。
23.血-脑屏障: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外基膜,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构成。
24.周细胞:内皮细胞基膜外,某些部位还有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称为周细胞。
25.心房钠尿肽:电镜下,部分心房肌纤维含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有肽类物质,称为心房钠尿肽。
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
组胚重点一.名解1.内皮,间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
2.溶血,血影: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hemolysis)。
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血影(erythrocyte ghost)。
3.核左移,核右移:当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若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
4.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5.肌纤维,基膜:肌细胞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muscle fiber),其细胞膜称肌膜(sarcolemma)。
6.尼氏体:光镜下,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的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Nissl body),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7.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synapse)。
8.心瓣膜(cadiac valve):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9.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和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
10.自分泌,旁分泌: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称自分泌。
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paracrine)。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总复习要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总复习要点一、组织学的重点要点: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由相同类型细胞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并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2.组织的种类及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和排泄功能;结缔组织具有支持、填充和保护作用;肌肉组织可收缩产生力量;神经组织传递和处理信息。
3.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鳞状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和过渡上皮。
4.结缔组织的构成:主要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包括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细胞外基质主要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纤维等。
5.肌肉组织的分类和形态特征: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其中骨骼肌具有纵纹和横纹;平滑肌呈长圆形,无横纹;心肌具有纵纹和横纹。
6.神经组织的结构: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神经胶质细胞主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二、胚胎学的重点要点:1.胚胎发育的定义: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从受精到形成器官系统的过程。
2.受精过程和早期发育:受精过程包括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细胞核融合和形成受精卵,早期发育包括卵裂和形成囊胚等。
3.体轴的形成:体轴的形成主要包括原肠胚期的原肠形成和胚胎的胚层发生,原肠胚期的原肠形成是指内胚层细胞向前移动并形成外围的环状原肠,胚层发生是指在胚胎体外和体内胚胎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三个原始胚层逐渐形成。
4.器官的形成:器官的形成主要包括器官原基的形成、器官原基的增长和器官的分化,其中器官原基的形成是指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其中一器官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特定定位的细胞群。
5.器官系统的发生:胚胎的器官系统发生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它们的发生过程具有特定的定位和时序。
6.田间器官发生调控: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到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影响,包括细胞信号分子、转录因子和体外因素等。
以上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点要点,通过复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门学科的知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组织学绪论LM和EM的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M 光镜下观察的结构称显微结构)分辨率0.2μm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M 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分辨率0.2nm 是光镜的1000倍EM的种类1. 透射电镜(TEM)电子密度高——色深电子密度低——色浅2. 扫描电镜(SEM)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HE染色苏木精- 伊红染色(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着粉红色----嗜酸性对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中性PAS反应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紫红色反应产物为阳性。
第二章细胞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单位膜的化学构成及分子结构模型生物膜细胞外膜(细胞膜)(单位膜)细胞内膜(内膜系统)化学成分:膜蛋白膜脂糖类分子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细胞器的主要种类及相应功能PPT2 P10~24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核糖体附着核糖体合成细胞向外输出的分泌蛋白染色质的组成PPT2 P29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及染色体间的关系PPT2 P28第三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一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上皮组织的分类被覆上皮保护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感觉上皮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被覆上皮的分类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其它:肺泡和肾小囊壁层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详见完美笔记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和质膜内褶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细胞衣(一)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纤毛1.微绒毛(光镜下看不到)(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3)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2.纤毛(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5-10um,直径约0.2-0.5um,光镜下可见(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动力蛋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nm的间隙。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胚第一章绪论1·(MJ)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的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类型。
2·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
苏木精染料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称为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着粉红色,称嗜酸性.第二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特征:1.排列紧密、形态规则,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2.有明显的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3.有基膜4.上皮内无血管5.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感觉等功能第一节被覆上皮类型和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腔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内表面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的内表面角化:皮肤表面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⒈单层扁平上皮:(MJ)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MJ)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腔面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⒉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形,位于中央分布:甲状腺、肾小管⒊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核呈三角形,染色深,近细胞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最多)、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构成分布:呼吸道粘膜⒌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只有一层,呈矮柱状分布:角化的:皮肤表面(无核)⒍变移上皮:分布:膀胱、排尿管道第三节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微绒毛(MJ)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向腔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如小肠柱状上皮的纹状缘,肾小管的刷状缘)使细胞面积增大,促进并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功能。
2.纤毛(MJ)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二·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膜(MJ)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总结第1章组织学绪论1. 组织的概念和类型组织的概念: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及细胞间质组成的结构。
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2. 常用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H-E染色苏木精(碱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本身酸性)染成紫蓝色——细胞核中的DNA、RNA,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伊红(酸性染料):将嗜酸性物质(本身碱性)染成红色——细胞质、细胞外基质、膜性结构(线粒体、溶酶体、滑面内质网)这种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称H-E 染色嗜碱性: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
嗜酸性:易于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可被伊红染成红色。
第2章上皮组织1. P9 上皮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极性无血管分布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3. P10 杯状细胞的分布、光镜特点和功能位置:肠道单层柱状上皮、呼吸道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态: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粘原颗粒功能:分泌粘蛋白,与水结合成黏液,润滑和保护上皮4. P10 内皮与间皮的概念和光镜特点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5. 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边形;从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园,居中。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细胞为柱状,核长椭圆形,常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一章绪论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组织学:组织的概念,四种基本组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关系.胚胎学:胚胎学的概念.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技术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及制作过程.HE染色法、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组织化学术、免疫组织化学术、放射自显影术、图像分析术、组织培养术、组织工程.3.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第二章上皮组织概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分布与功能.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和一般结构.1.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分布,各种被覆上皮的光镜下形态结构和功能.内皮、间皮的概念.微绒毛、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连接、缝隙连接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复合体的概念;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的结构和功能.2.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的来源,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概念.全浆分泌、顶浆分泌、局浆分泌的形式.浆液性细胞、粘液性细胞的结构、分布、分泌方式和功能.含氮类分泌细胞、类固醇分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的概念、多细胞腺的组成特点.3.上皮组织的更新再生.第三章结缔组织概念结缔组织的特点、分类、功能及起源.1. 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的光镜结构,纤维和基质的形成过程;巨噬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吞噬功能;浆细胞的来源、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肥大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脂肪细胞光镜结构及功能;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光镜结构及功能.纤维成分: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光镜结构、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基质:基质的组成、特性及功能;分子筛与组织液的概念.2.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基本特点及功能.规则、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的特点.3.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的组成;黄色、棕色脂肪组织的特点、分布及功能.4.网状组织网状组织的组成、分布、结构特点及功能.第四章骨和软骨1.软骨软骨组织的结构、分类及功能,软骨陷窝,软骨囊,同源细胞群的概念.透明软骨的分布及形态结构,软骨基质与纤维;软骨膜的结构与功能;软骨的生长方式.弹性软骨、纤维软骨的分布、结构特点及功能.2.骨质的组成;骨板的结构;骨组织的各种细胞来源、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对血钙的调节作用.松质骨与密质骨的结构.密质骨内各种骨板的排列方式、结构.3.骨的发生膜性骨的发生过程.软骨性骨发生:软骨雏形、软骨周骨化、软骨内骨化的过程,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的形成,骨的加长及增粗的方式.第五章血液1.血液血液的组成,血浆、血清的概念,血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红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代谢特点及功能;血红蛋白的功能及正常值;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与ATP供能及渗透压的关系;血型产生的原因;溶血与血影;红细胞的寿命.网织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外周血内的正常值.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分类及正常值;有粒白细胞、无粒白细胞的概念;各种白细胞的光镜结构与电镜结构特点、白细胞分数及功能.血小板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及正常值.2.淋巴3.骨髓与血细胞的发生骨髓的结构,红骨髓、黄骨髓的分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造血组织的组成及功能;血窦的概念、结构及功能.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起源、概念、结构特点及功能.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的发生过程.第六章肌组织概述肌组织的一般特征,肌组织的组成和分类.肌纤维、肌丝、肌膜、肌浆等概念.1.骨骼肌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和肌节、肌原纤维、明带、暗带的结构;骨骼肌纤维的电镜结构,肌丝的结构,构成肌丝的蛋白种类、横小管、肌浆网和三联体.骨骼肌收缩的肌丝滑动原理.2.心肌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心肌的电镜结构.3. 平滑肌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与电镜结构.第七章神经组织1.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的组成、分布及功能,树突与轴突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各种分类法.2. 突触突触的概念、组成形式和分类;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兴奋的传递方式.3.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各种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4.神经纤维和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结构,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及超微结构,有髓神经纤维的兴奋传递方式及意义.5.神经末梢各种感觉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的分类、分布及功能.第八章神经系统1.神经节脑脊神经节、植物神经节的结构.2.脊髓灰质脊髓灰质灰前角、侧角、后角的神经元种类、结构.3.大脑皮质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种类、结构及大脑皮质的分层.4.小脑皮质小脑皮质神经元的种类、结构及小脑皮质的分层.5.脑脊膜和血脑屏障6.脉络丛和脑脊液第九章循环系统1.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和电镜分型,各型毛细血管的分布及电镜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毛细血管的功能及影响因素.2.动脉中动脉的结构,内膜、中膜、外膜的结构特点.大动脉、小动脉及微动脉壁的结构特点.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及动脉的年龄变化.3.静脉同等动、静脉之间结构的异同点.小静脉、微静脉、中静脉、大静脉及静脉瓣的结构特点.4.心脏心脏壁的组成,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心瓣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及各型细胞的结构特点.5.淋巴管系统第十章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的概念.1.主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的类群,各型淋巴细胞发生的部位及功能;B淋巴细胞、浆细胞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抗原递呈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功能.2.淋巴组织淋巴组织的类型及各型淋巴组织的结构及主要组成细胞的种类.3.淋巴器官中枢及周围淋巴器官的组成.胸腺皮质和髓质的结构;上皮性网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血—胸腺屏障的结构与功能.淋巴结皮质、髓质及门部的组织结构;皮质内的淋巴小结、副皮质区的分布、结构及二者在抗原刺激下的结构变化,淋巴窦的结构及功能,淋巴细胞的再循环;髓索和髓窦的结构.脾的组织结构;白髓、红髓、边缘区的结构特点;脾的功能.扁桃体的组织结构.4.单核吞噬系统与网状内皮系统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概念;单核吞噬系统的组成、来源及功能.第十一章皮肤1.表皮厚表皮的分层,各层细胞的光镜结构与电镜结构,表皮的角化过程.薄表皮的结构特点.非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类、分布,各细胞的光镜结构及电镜结构、功能. 2.真皮真皮的分层,各层的结构特点.3.皮下组织4.皮肤的附属器毛发的组成;毛干、毛根、毛囊的结构;毛球及毛乳头的结构及毛发的生长及替换;立毛肌的位置、结构及功能.汗腺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肌上皮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大汗腺的结构特点及分布.皮脂腺的结构及功能.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概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分泌不同类激素的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靶细胞、靶器官、旁分泌的概念.1.甲状腺甲状腺的一般结构.甲状腺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过程以及甲状腺素的生物学作用.滤泡旁细胞的分布、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2.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的一般结构;构成甲状旁腺的细胞及主细胞的功能.3.肾上腺肾上腺的一般结构.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的光镜结构及各带所分泌的激素.皮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共同特点及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生物学作用.髓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4.脑垂体脑垂体的一般结构及分布.脑垂体的远侧部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的光镜结构、分类及功能;嫌色细胞的光镜结构;中间部滤泡和促黑色素细胞的光镜结构.结节部的结构;腺垂体的腺细胞超微结构共同点.神经垂体中神经部的光镜结构、赫令氏体的结构及神经部所释放的激素.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及轴索的末梢分布;垂体门脉系统的组成及功能.5.松果体6.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第十三章消化管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的结构及功能.2.口腔舌乳头的类型与结构;味蕾的分布、结构与功能;牙的结构.3.咽4.食管食管的结构特点,食管腺.5.胃胃粘膜的结构:上皮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胃底腺的结构及细胞的种类,特别是壁细胞、主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贲门腺、幽门腺的结构及胃壁其它各层的结构.6.小肠小肠粘膜的结构:绒毛的结构与功能;上皮吸收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功能;杯状细胞的分布、结构与功能;肠腺的结构,潘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小肠其它各层的结构及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结构异同点. 7.大肠大肠各层的结构特点及功能;阑尾的结构与功能.8.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消化管淋巴组织的分布、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产生过程及功能.9.消化管内分泌细胞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几种主要细胞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第十四章消化腺概述消化腺的一般结构:被膜、实质与间质,分泌部与排泄部.1.唾液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的结构异同点.2.胰腺胰腺外分泌部腺泡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导管的结构;内分泌部胰岛的分布与结构,A、B、D、PP四种细胞的数量、分布、染色特点及所分泌的激素.3.肝肝小叶:中央静脉的结构特点;肝板的结构,肝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胆小管的结构、染色特点与功能;肝血窦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功能;肝巨噬细胞的分布与功能.门管区:门管区的组成与结构.肝血液循环特点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第十五章呼吸系统1.呼吸道的基本结构呼吸道的导气部与呼吸部的基本结构.2.鼻腔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粘膜的结构特点.鼻旁窦粘膜的结构.3.喉4.气管与支气管气管、支气管的结构.5.肺肺内导气部的组成及管壁结构变化规律,终末细支气管的结构;肺呼吸部的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与肺泡囊的结构特点,肺泡I型、II型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功能;肺泡隔的结构;气—血屏障的组成与功能;肺巨噬细胞的分布与功能;肺小叶的概念.肺内血液循环特点与肺功能的关系.第十六章泌尿系统1.肾肾的一般结构:被膜、皮质、髓质、肾锥体、肾柱、髓放线、皮质迷路、肾小叶、肾叶的概念.肾单位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存在位置;肾小球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滤过屏障的组成与功能;肾小管各段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滤过屏障的组成与功能;肾小管各段的组成与功能、电镜结构及功能、髓袢的组成.集合小管的结构与功能.球旁复合体的位置和组成;球旁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与功能;致密斑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肾间质的组成及分布,间质细胞特点与功能.肾血液循环的特点与肾功能的关系.2.排尿管道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的一般结构.第十七章男性生殖系统1.睾丸睾丸的一般结构生精小管的结构:生精上皮在青春期前后的结构特点,各级生精细胞的结构特点和排列顺序;支持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血—睾屏障及精子发生的内环境;精子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老年时生精小管的结构变化.直精小管与睾丸网的结构.睾丸的间质、间质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2.排精管道附睾中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的结构与功能,精子的成熟.输精管、射精管的结构.3.附属器前列腺的组成,腺泡的结构特点,前列腺的间质.尿道球腺的结构.4.阴茎第十八章女性生殖系统1.卵巢卵巢的一般结构.卵泡的发育及成熟的过程;各级卵泡的结构及内分泌功能;卵细胞的成熟与分裂;排卵的过程与机理;黄体的形成、结构与功能.白体形成、闭锁卵泡与间质腺,绝经期卵巢的特点.2.输卵管输卵管的结构与功能,上皮细胞的周期性变化.3.子宫子宫壁的结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卵巢激素的关系;增生期、分泌期与月经期子宫内膜的结构,月经期内膜脱落的机理;子宫颈粘膜的结构特点.4.阴道阴道的结构,上皮的周期性变化.5.乳腺乳腺的一般结构,静止期、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的特点.第十九章眼与耳1.眼角膜各层结构与生理特性.巩膜的结构,巩膜静脉窦与小梁网的结构.虹膜的结构,瞳孔开大肌与瞳孔括约肌的结构与功能;睫状体的结构,睫状肌的分布与功能,睫状体上皮的结构与功能;脉络膜的结构与功能.色素上皮的光镜结构与功能;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与功能;双极细胞、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黄斑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视神经乳头与视神经.眼房的组成与房水的产生、循环途径;晶状体与睫状小带的结构及功能;玻璃体的结构.2.眼的附属器眼睑的结构:睑缘腺、睫腺、睑板腺.3.耳耳廓与外耳道壁的结构,鼓膜的结构.中耳鼓室与咽鼓管壁的结构.骨迷路、膜迷路的组成及管壁的结构;壶腹嵴、椭圆囊斑与球囊斑的位置、结构与功能;构成膜蜗管的三个壁的名称及结构;螺旋器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十章人体胚胎学总论概述胚前期、胚期、胎期的概念.1.生殖细胞与受精精子的成熟和获能,卵的成熟.受精的时间、地点、过程及意义.2.卵裂、胚泡的形成与植入第一周卵裂、卵裂球、桑椹胚的概念;胚泡的形成和结构.植入的时间、地点、过程及条件;异位植入及原因.“体外受精”及“试管婴儿”.3.胚层的形成与胚盘第2—3周外胚层与内胚层、胚盘的组成、羊膜腔与卵黄囊的结构,胚外中胚层及胚外体腔的形成.原条的出现与胚体中轴的确立;脊索的出现及胚内中胚层的形成.口咽膜与泄殖腔膜的结构.4.胚体的形成与胚层的分化第4—8周胚体从扁盘状演变成圆柱形的过程.圆柱形胚体的形成结果.外胚层的分化:神经板、神经管、神经嵴的形成与分化.中胚层的分化: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侧中胚层的形成和分化;体节、胚内体腔.内胚层的分化:原始消化管的形成与前肠、中肠、后肠的分化.5.胎膜与胎盘绒毛膜、卵黄囊、羊膜、尿囊及脐带的形成、结构及其在胚胎发生中的功能;子宫的蜕膜反应和蜕膜区分;胎盘的结构和功能,胎盘的屏障.水泡状胎块,绒毛膜上皮癌等畸形.6.胎盘各期的外行特征与胚胎龄的推算7.双胎、多胎与联胎双胎、多胎与联胎的概念与成因.8.胚胎发育中的一些机理第二十一章颜面、颈及四肢的发生1.腮弓的发生腮弓与腮沟的形成与演变.2.颜面的形成与演变.额鼻隆起、上颌隆起、下颌隆起的形成与发育;口凹与鼻窝的发生.3.腭的发生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的发生与融合.4.牙的发生5.颈部的形成第2、3、4、6鳃弓发育成颈部的过程,颈窦的形成及闭锁.6.肢体的形成上、下肢芽的出现及发育.7.颜面、颈和四肢的先天性畸形唇裂、面斜裂、腭裂等畸形及成因.第二十二章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发生1.原始消化管的发生原始消化管的发生和分化2.消化系统的发生甲状腺的发生及咽囊的发生与演变,各对咽囊的衍生物.舌的发生;食管、胃及肠的发生;肝憩室的发生与生长,肝的形成;背胰、腹胰的发生与融合.消化管狭窄或闭锁、回肠憩室、肠瘘、先天性脐疝等畸形及成因.3.呼吸系统的发生喉气管憩室、肺芽的形成与演变喉气管狭窄或闭锁、气管食管瘘、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等畸形及成因.第二十三章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发生概述尿生殖嵴的发生及分化.1.泌尿系统的发生前肾、中肾的发生及退化.后肾的发生,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的形成及演变.后肾位置的改变;膀胱和尿道的发生.多囊肾、异位肾、马蹄肾、脐尿瘘等畸形及成因.2.生殖系统的发生生殖嵴的形成与分化,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与迁移;睾丸、卵巢的发生.睾丸、卵巢的下降及生殖道的发生.隐睾、先天性腹股沟疝、两性畸形等畸形及成因.第二十四章循环系统发生1.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原始心血管系统的组成.2.心脏的发生心脏外形的演变;心脏内部的分隔:房室管的分隔、心房的分隔、心室的分隔、心球干的分隔与演变、静脉窦及相连静脉的演变.心管的发生.3.弓动脉的发生与演变4.胎儿血液循环胎儿血液循环途径、特点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5.循环系统的先天性畸形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及成因.第二十五章神经系统发生1.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神经管细胞的分层与迁移;脊髓的发生;脑的发生,脑泡的形成与分化;大脑皮质组织的发生;小脑皮质组织的发生.2.周围神经系统的发生周围神经的发生,神经节的发生,周围神经的发生.3.脑垂体的发生4.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无脑畸形和脊柱裂、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脑积水等畸形及成因.第二十六章眼与耳的发生1.眼的发生眼的发生,视杯的形成和演变,表面外胚层的演变.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等畸形及成因.2.耳的发生外耳、中耳、及内耳的发生;先天性耳聋畸形及成因.第二十七章畸形学概述1.致畸因素的种类致畸因素的种类.2.致畸因素的作用胚胎致畸因素的敏感期,致畸因素的作用与基因型的关系.3.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法羊水测定法、胎儿镜检查法、羊水造影法及超声波扫描等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法.。
组织胚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1.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 脱水 包埋 切片 染色 封 片 HE 染色法(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2.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苏木素是蓝色碱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如细胞质染为蓝紫色。
伊红是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如细胞核染为粉红 3.显示组织或细胞中存在的多糖或蛋白聚糖时用碘酸希夫(PAS )反应,形成紫红色沉淀第二章 细胞核糖体: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自身结构蛋白质) 附着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内质网: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第三章 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4. 游离面 微绒毛: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
刷状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绒毛。
纤毛: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上皮细胞的侧面: 一、紧密连接 二、中间连接三.桥粒(黏着斑)四、缝隙连接:;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对接,连接复合体:上述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毗邻存在,叫做连接复合体 6. 基底面1)基膜:EM :基板+网板2)质膜内褶:光镜下胞质呈酸性并可见基部纵纹,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面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第三章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广义分类血液淋巴特殊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1.组成:(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白细胞)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2)细胞外间质基质(蛋白多糖、糖蛋白)组织液A.细胞a.成纤维细胞LM:胞体较大,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EM:丰富的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形成三种纤维,形成基质。
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称纤维细胞。
b、巨噬细胞:(源于单核细胞)结构:LM : 圆形或不规则形,可有伪足,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EM :有微皱褶和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800字(3篇)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800字(3篇) 关于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一年的组织胚胎学习,带给了我很多难得的教训,同时,这些经验也使我更加明确了学生组织胚胎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范文):1一年的组织胚胎学习,带给了我很多难得的教训,同时,这些经验也使我更加明确了学生组织胚胎学习的目标和意义1、通过参与学生组织胚胎学习工作,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生产。
2、通过参与本专科的课程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提高生产实践技能。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实际中的应用。
3、在实践活动中,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对本专业相关知识作进一步的学习。
4、通过参与学生组织胚胎学习工作,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丰富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5、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作进一步的学习。
二、具体学习情况6、在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作进一步的学习。
7、通过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8、通过参与学生组织胚胎学习工作,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作进一步的学习。
9、通过参与学生组织胚胎学习工作,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生产实践。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范文):2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组织胚胎学是一种人的生理功质和心理功能,是指一种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组织胚胎学习和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人体和心理活动的活动。
本文将从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在组织胚胎学课程的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进行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组织胚胎学课程的组织胚胎学课程是为了提高我们的人的思想素养,使我们能够对未来的工作产生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神经组织1、神经元形态: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2、轴突运输:慢速运输单向: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快速运输双向:正向: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逆向: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3、兴奋传单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4、神经元分类: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5、突触定义: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组成: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作用过程: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6、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PNS 卫星细胞胶质细胞施万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最大,星形功能: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生胶质瘢痕脚板: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形态: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功能: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④室管膜细胞分布: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功能:产生脑脊液⑤卫星细胞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⑥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7、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8、神经结构9、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髓鞘:CNS—少突胶质细胞同心圆卷绕;PNS—施万细胞同心圆盘绕,郎飞节,节间体10、冲动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快,跳跃式无髓神经纤维:慢,非跳跃式11、神经末梢概念: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参与形成感受器或效应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肌梭环层小体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运动神经末梢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第十一章表皮1、表皮分层从内→外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薄皮颗粒层、透明层不明显2、角质形成细胞①基底层:单层矮柱状,胞质少呈强嗜碱性;---------------------张力丝桥粒、半桥粒,分裂能力强②棘层:4-10层、多边形,弱嗜碱性-----------------------------板层蛋白,角蛋白丝束桥粒③颗粒层:3-5层,强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细胞核、细胞器开始退化④透明层:嗜酸性,折光性强⑤角质层:角质细胞,无细胞器,充满角质蛋白 ------角蛋白,均质蛋白功能:吸收紫外线;防止体液流失;屏障保护作、;、;;;;;;;;;;;;;;;;;;;;;;;、、;;;、、、66用3、非角质形成细胞①黑素细胞—来源神经脊:基底细胞间,无桥粒,内有小泡状黑素体酪氨酸酶黑素体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形成黑素颗粒,形成离体小泡与角质形成细胞融合,定位于核周围;紫外线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合成和黑素颗粒快速释放;当黑素体内出现黑色素时,改称为黑素颗粒;②朗格汉斯细胞源于单核细胞,棘层浅部,含伯贝克颗粒,抗原呈递③梅克尔细胞---与感觉有关的细胞4、真皮分为乳头层、网织层附属器: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第十四章消化管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内→外: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2、粘膜3、粘膜下层、肌层4、外膜5、三级放大:微绒毛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6、舌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菌状、轮廓有味蕾7、胃特征: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②富含HCO3-的不可溶粘液膜,有屏障功能;③细胞间有紧密连接8、胃腺胃底腺——最多,最重要,胃底和胃体,开口于胃小凹主细胞胃酶细胞:柱状,核圆形,偏基部,底部嗜碱性,顶部酶原颗粒分泌胃蛋白酶原※靠近贲门多,靠近幽门少壁细胞泌酸细胞:圆锥形,大,核圆,可双核,嗜酸性;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微绒毛,大量线粒体合成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促进Ca吸收、内因子保护、促吸收维生素B12颈粘液细胞: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分泌酸性黏液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9、胃粘膜自我保护机制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HCO3-与粘液层结合,形成不可溶性粘液凝胶隔离胃蛋白酶;HCO3- 中和H+,抑制酶活性②胃粘膜屏障:紧密连接③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10、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三级放大:微绒毛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11、小肠上皮①吸收细胞:微绒毛②杯状细胞:分泌粘液;从十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加③潘氏细胞:小肠腺特有,锥形,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④分泌细胞: I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S细胞,促胰液素⑤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能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①小肠腺②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运乳糜微粒 ③有孔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入血 ④平滑肌纤维⑤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空肠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13、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复管泡状粘液性腺碱性粘液,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开口于小肠腺底部第十五章 消化腺1、黑体字概念①门管区:肝小叶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 ②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 ③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④胆小管: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⑤赫令管:胆小管于肝小叶边缘汇集成的若干短小管道;⑥闰管:导管的起始部,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 ⑦纹状管:又称分泌管,与闰管相连纹状管汇集成小叶间总管 2、消化腺分类肝相关详看书P153-P157第二十一章 胚胎学总论1、生殖细胞发生的一般过程原始生殖细胞PGC →生殖干细胞GSC →精原、卵原细胞→成熟两性配子 2、精子的发生与成熟睾丸中发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成熟:附睾内成熟,获得运动 获能:女性生殖道内获能 精子形成①核染色质高度浓缩→精子头 ②高尔基复合体→顶体③中心粒微管延长→轴丝 9+2微管,尾部 ④线粒体聚集→线粒体鞘 ⑤残余胞质脱落 3、睾丸结构被膜:浅层:浆膜鞘膜脏层 深层:白膜致密CT实质:睾丸小叶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 睾丸间质 4、生精小管细胞: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基膜外有肌样细胞精子发生定义: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腺 肝腺小消化腺消化腺腮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分泌管短;黏液少,淀粉酶多舌下腺:混合性,黏液、混合多;无闰管,分泌管短;黏液为主下颌下腺:混合性,浆液多;闰管短,分泌管长;黏液多,淀粉酶少紧贴基膜,圆或卵圆形A型:核染色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B型细胞B型:核周边有较粗染色质颗粒;分化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④精子细胞⑤精子⑥支持细胞形态:大,从生精小管基底直达腔面;细胞轮廓不清,核三角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功能:支持、营养生精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产生睾丸液;吞噬精子细胞的残余胞质;参与血-睾屏障构成5、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6、卵细胞的发生胚胎期: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排卵前: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受精时: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细胞7、卵泡的发育和成熟①原始卵泡形态:体积小,数量多,中央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层扁平卵泡细胞,卵巢皮质浅层②初级卵泡初级卵母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随即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并长期停留在分裂前期,直到排卵前才完成这次分裂;形态:皮质颗粒溶酶体特征:形成透明带和放射冠③次级卵泡形态:卵泡细胞间出现液腔时的卵泡称次级卵泡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及周围的卵泡细胞被挤到卵泡腔的一侧,形成突入卵泡腔的圆形隆起;颗粒层: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细胞密集排列,呈颗粒状;卵泡膜:周围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其分化为内外两层;内膜层:细胞较多,血管丰富,细胞常为梭形或多边形,的电镜特点;外膜层:胶原纤维多,细胞和血管较少;※膜细胞合成雄激素,雄激素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激素;※④成熟卵泡排卵前24小时,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停滞于中期;8、受精①获能精子接触到放射冠,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的卵泡细胞;②接触到透明带的精子与ZP3精子受体结合,释放顶体酶,精子头部接触到卵子③精子头侧面细胞膜与卵子融合,精子细胞核进入,卵子皮质颗粒释放酶类,ZP3变性——透明带反应④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雄原核、雌原核融合,受精卵形成;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透明带反应: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刻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变化,特别使ZP3分子变性,不能再与精子结合,从而组织了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9、卵裂10、原肠作用定义:是指囊胚细胞有规则的移动,使细胞重新排列,用来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器官的细胞迁入胚胎内部,而要形成外胚层的细胞铺展在胚胎表面;原肠作用期的胚胎叫原肠胚;作用:建立起三个胚层为重新占有新位置的胚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11、原肠作用——细胞迁移内陷:一个区域内的细胞同时向内凹入,如海胆、文昌鱼内移:胚胎表面细胞单个地向内部迁移,如水螅内卷:正在扩展的外层细胞向内运动,并沿外层细胞内表面扩展,如两栖类外包:表面细胞整体向外周扩展,包围深层细胞的运动,如鱼插入:两层细胞间插合并为一层细胞集中延伸:指细胞间相互插入,使所在组织变窄、变薄,并推动组织一定方向移动;分层:一层细胞分裂形成两层或多层相互平行的细胞层12、模式动物——海胆原肠作用植物极变平加厚;植物极小细胞移入形成初级间质细胞,形成骨针等中胚层结构;植物极细胞层内陷形成原肠,内胚层建立;原肠顶部细胞移入成为次级间质细胞,它们迁入残余囊胚腔,形成中胚层;13、模式动物——鱼类①原肠作用开始于胚盘细胞向植物极方向的卵黄下包,由YSL驱动,使胚盘变薄;②胚层的形成:50%下包时,与卵黄交界处的deep cells内卷,使交界处形成厚实的一圈,叫胚环;内卷的细胞和由上层内移的细胞形成下胚层、上层的deep cells为上胚层;③胚盾embryonic shield:因深层细胞的内卷和会聚扩展而在germ ring的某处形成的加厚区;它为胚胎的背部,从此处内卷的细胞将与其它会聚扩展的下胚层细胞一起沿背部中线形成脊索中胚层chordamesoderm;其它部位的下胚层细胞将生成近轴中胚层和内胚层;④上胚层的部分细胞经会聚扩展形成神经龙骨脊neural keel,其余的细胞形成皮肤;14、模式动物——两栖类1、外部变化:①背唇dorsal lip产生:赤道下方灰色新月区,产生狭缝状的内陷②动物半球细胞下包③背唇两侧扩展—侧唇、腹唇;卵黄栓2、内部变化:动物半球细胞下包、集中、内卷①受背唇处及周围区发散的信号吸引,动物半球细胞下包细胞数目增加以及不同细胞层之间的合并下包细胞集中到背唇处由此卷入索前板内胚层和脊索②进入的细胞朝前成片移动并沿整个囊胚内表面扩展,同时背唇腹面的内胚层卵黄大细胞重排,致使原肠腔产生内卷、延伸是通过细胞黏附变化,并受位于前沿细胞形成的叶足支持③原肠腔产生并扩大,囊胚腔缩小侧唇产生lateral lip:背唇向两侧扩展边缘带细胞迁移集中于此内卷,卷入的中胚层细胞沿囊胚腔腹部受卵黄大细胞牵拉,发生迁移,最终位于原肠背侧部④胚孔:两侧唇向腹面继续延伸而成腹唇,构成胚孔孔环,中央为卵黄拴yolk plug15、模式动物——鸟类1、下胚层和上胚层的形成胚盘大部分区域单个细胞迁移,然后彼此连接胚盘后端细胞向胚下腔中迁移,并与其它部分汇合2原条的形成:由后部边缘区的上胚层细胞加厚而成,它的出现确定了胚胎的前-后轴线;原条内会形成一个凹陷,叫原沟,是上胚层细胞进入囊胚腔的门户;原条的头部末端是一个加厚层,叫亨氏结,又叫原结, 是一个诱导中心;3、通过原条侧面进入囊胚腔的细胞的命运:A,部分迁移的上胚层细胞在中线处与下胚层细胞接触后,将下胚层细胞赶向两侧,而自身形成内胚层,将生成内胚层器官和大部分胚外膜;B,在上胚层和内胚层之间的细胞形成中胚层和少量的胚外膜;上胚层中的预定外胚层细胞将在上胚层中增殖、下包;16、卵裂与胚泡形成卵裂→桑椹胚→进入子宫腔→透明带溶解→胚泡中心胚泡腔;胚泡壁单层细胞—滋养层;内细胞群→植入→滋养层增厚,分化成内细胞滋养层、外合体滋养层17、二胚层形成①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增殖分化为两个胚层,靠近滋养层的柱状细胞为上胚层,靠近胚泡腔的立方细胞为下胚层,中间以基膜相隔;②上胚层增殖分化,形成羊膜腔,靠近滋养层的上胚层细胞形状扁平,为成羊膜细胞最早的羊膜,和上胚层围成羊膜囊;③下胚层细胞生长延伸,围成卵黄囊;④胚泡腔内出现松散细胞和基质,填充滋养层和卵黄囊、羊膜囊之间,成为胚外中胚层;⑤胚外中胚层出现腔隙,最终形成胚外体腔;⑥胚外中胚层附着于滋养层、卵黄囊和羊膜囊,连接滋养层和羊膜囊的部分成为体蒂发育为脐带;18、三胚层形成①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中线一侧形成增厚区,形成原条,原条头端膨大,形成原结;②原条中线出现浅沟——原沟,原结出现浅凹——原凹;③原沟一部分细胞内迁,在两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边缘与外胚层相接;④另一部分完全取代下胚层,形成内胚层;⑤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在内外胚层间形成脊索;⑥脊索头侧、原条尾侧有无中胚层区域——口咽膜和泄殖腔;19、绒毛干初级绒毛干:细胞滋养层+合体滋养层次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长入三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中出现毛细血管20、三胚层的分化神经外胚层:脊索形成后,诱导其背侧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这部分外胚层成为神经外胚层,其余部分成为表面外胚层;神经板继而内凹,形成神经沟,神精褶闭合形成神经管;神经管避背侧两条细胞索—神经嵴,形成周围神经系统;中胚层:神经管两侧——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侧中胚层轴旁中胚层:形成头部和体节,体节发育为生骨节、生肌节、生皮节间介中胚层:泌尿生殖系统侧中胚层:出现腔隙,融合形成胚内体腔,与胚外体腔相通,与外胚层贴的为体壁中胚层胸部、四肢、骨骼、血管,与内胚层贴的为脏壁中胚层消化、呼吸的肌组织内胚层:原始消化管第二十二章颜面和四肢的发生1、咽囊:原始消化管头段侧壁内胚层向外膨出,形成左右5对囊状突起咽囊内胚层则是多种重要器官的发生原基,参与中耳、扁桃体、甲状腺等的形成;2、鳃弓:配体头部两侧的间充质增生,渐次形成左右对称、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弓形隆起;鳃弓、鳃沟、鳃膜、咽囊统称鳃器第二十四章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发生1、生肾节与生肾索:间介中胚层头段呈节段性生长,称为生肾节;尾段索状增生,称为生肾索;2、尿生殖嵴: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而向胚内体腔突出,形成中轴两侧对称的纵行条索,称尿生殖嵴;3、中肾嵴生殖腺嵴:尿生殖嵴上出现一条纵沟,将其分为外侧粗而长的中肾嵴和内测细而短的生殖腺嵴;4、生殖系统发生分为:早期性未分化阶段;后期性分化阶段;生殖腺嵴生殖腺索未分化性腺卵黄囊壁内胚层→原始生殖细胞5、男性生殖管道分化:睾丸形成后,抗中肾旁管激素使中肾旁管退化;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使中肾小管分化为附睾输出小管,中肾管延长弯曲形成附睾管、输精管、精囊和射精管;6、女性生殖管道发生:卵巢形成后,由于缺少雄激素,中肾管退化;由于无抗中肾旁管激素的抑制,中肾旁管进一步发育,进而发育成女性生殖系统;神经脊:在神经沟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的背侧,并很快从管壁迁出,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神经索,称为神经脊;2、比较斑马鱼、爪蟾和人三胚层形成的形态发生过程,说明胚盾、背唇与原条在发育地位上的统一性;20分两栖类1胚孔定位:原肠作用开始于瓶状细胞的形成和内突,它们的内突使囊胚表面形成一个沟即为胚孔;○2内卷和内陷: a胞向胚胎内部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缘区表面下方的细胞内卷; 原肠作用期间中胚层的形成:深层缘区细胞之间相互插入混合,使正在内卷的缘区向植物极进一步延伸;同时,表面细胞通过分裂和变扁平面扩展; b深层细胞运动到达背唇时,卷入胚胎内部,彼此插入混合,且沿中侧轴集中延伸,使数串中胚层细胞并合形成窄而长的中胚层带;中胚层带向动物极迁移,牵拉附在上面的表面细胞向动物极运动,并形成原肠顶壁 c内卷中胚层的迁移:在原肠作用到达三分之一时,正扩展的中胚层片层向胚胎中线集中,到原肠作用将要结束时,位于中间的脊索与两侧的体节中胚层分离,细胞独自拉长;原肠作用期间,动物极帽的不内卷缘区NIMZ细胞通过下包扩展包被整个胚胎; d外胚层下包;哺乳类上胚层和下胚层的形成:在原肠作用开始时,内细胞团分裂为两层,与囊胚腔接触的一层为外胚层将用于形成卵黄囊;另一层为上胚层;中胚层细胞和内胚层细胞通过原条迁移,当它们进入原条后,上胚层细胞停止表达,将细胞聚集在一起的E细胞团选择蛋白,并各自独立迁移;哺乳动物的脊索也由通过亨氏结迁移的细胞形成;外胚层位于已充分延伸的原条前端;中胚层则由原条前端的细胞形成;胚外膜的形成:最早的滋养层细胞构成细胞滋养层;而多核细胞则形成合胞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通过一系列粘着分子附着于子宫壁上合胞体滋养层组织;鱼类1囊胚层细胞下包抵达植物极卵黄1/2时,标志着原肠作用的开始;2囊胚层细胞下包时,因受卵黄的阻碍,胚盘周缘的囊胚层细胞向内卷入,使胚盘边缘形成一增厚的环带,称为胚环;3在胚环的一定部位,囊胚层细胞集中,并向内卷,而呈现出一加厚的隆起,称胚盾;胚盾是未来胚胎的原基;胚盾处的内卷边缘即为背唇;4当囊胚层下包达卵黄2/3时,便进入原肠中期,胚盾明显加长;在胚盾中央横切面可见上胚层细胞已分化为表皮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下胚层的腹面分化出一单层的扁平细胞层,即内胚层;鸟的三胚层形成过程○1下胚层和上胚层的形成:胚胎中央为明区,明区边缘为暗区,当明区大部分细胞保留在表面形成上胚层时,有一部分明区细胞单个迁移到胚下腔中,形成内陷小岛——即初级下胚层;此后不久胚胎后缘有一层细胞向前迁移和初级下胚层汇合形成次级下胚层;○2原条的形成:上胚层细胞加厚,来自上胚层的中胚层细胞内移进入囊胚腔以来,上胚层后端的侧细胞向中央迁移所至;随着加厚部分不断变窄,它不断向前移动,并收缩形成原条;○3细胞早期通过原条的移动:内胚层和中胚层的形成;最早穿过原条进入囊胚腔的细胞向头部方向移动,最终迁移至胚胎的头部,形成前肠内胚层;其后通过Node进入囊胚腔的细胞在上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向头部移动,形成头部中胚层和脊索中胚层;○4原条的后退:当Node移到明区中央时,Node和原条一起后退,在些过程中长出脊索○5外胚层的外包:原条作用期间,外胚层细胞通过紧密连接彼此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向外扩展包被卵黄;在鸟类中只有喑区细胞上表面和卵黄下表面紧密相连,喑区细胞能沿卵黄膜下表面扩展;1、试述肝板、肝血窦和窦周隙的结构关系和功能意义;15分2、1肝板:呈凹凸不平板状构造,是肝小叶执行功用的重要构造,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连接,切面呈索状,故也称肝索;肝板上有孔,使肝板互相通连;肝板由肝细胞陈列而成,数量多,高度分化,功用复杂;肝细胞体积大,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大而圆,常染色质丰富,有一至数个核仁;胞质呈嗜酸性,含弥散散布的嗜碱性物质;具有三个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相邻肝细胞间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有的肝细胞之间还贯穿有细胞间通道;电镜下可见丰厚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2肝血窦:是位于肝板之间的腔隙,腔大而不规则,经肝板上的孔通连成网状管道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肝血窦内皮细胞上有大小不等的孔,孔上无隔阂,内皮细胞间隙大,细胞外无基膜,因而通透性很大;肝血窦中富含血液、肝巨噬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肝巨噬细胞能肃清异物、衰老渐变细胞,具有进攻、免疫功用;大颗粒淋巴细胞在抵挡病毒感染、避免肝内肿瘤及其他肿瘤的肝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3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是互相通连的网状管道;窦周隙中含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人窦周隙,浸入血浆中;窦周隙中含有贮脂细胞,能储存维生素A也可以产生细胞外基质;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物质交流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