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神经组织

1、神经元

形态: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

2、轴突运输:

慢速运输单向: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

快速运输双向:正向: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

逆向: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

3、兴奋传单

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

4、神经元分类:

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

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突触

定义: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组成: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

作用过程: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

6、神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

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CNS

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PNS 卫星细胞

胶质细胞施万细胞

①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最大,星形

功能:支持和绝缘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增生胶质瘢痕

脚板: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

②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③小胶质细胞

形态: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

功能: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

④室管膜细胞

分布: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

功能:产生脑脊液

⑤卫星细胞

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

⑥施万细胞

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7、血脑屏障

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8、神经结构

9、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髓鞘:CNS—少突胶质细胞同心圆卷绕;PNS—施万细胞同心圆盘绕,郎飞节,节间体10、冲动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快,跳跃式

无髓神经纤维:慢,非跳跃式

11、神经末梢

概念: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参与形成感受器或效应器

游离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

肌梭

环层小体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末梢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

第十一章表皮

1、表皮分层从内→外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薄皮颗粒层、透明层不明显

2、角质形成细胞

①基底层:单层矮柱状,胞质少呈强嗜碱性;---------------------张力丝

桥粒、半桥粒,分裂能力强

②棘层:4-10层、多边形,弱嗜碱性-----------------------------板层蛋白,角蛋白丝束

桥粒

③颗粒层:3-5层,强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

细胞核、细胞器开始退化

④透明层:嗜酸性,折光性强

⑤角质层:角质细胞,无细胞器,充满角质蛋白 ------角蛋白,均质蛋白

功能:吸收紫外线;防止体液流失;屏障保护作、;、;;;;;;;;;;;;;;;;;;;;;;;、、;;;、、、66用

3、非角质形成细胞

①黑素细胞—来源神经脊:基底细胞间,无桥粒,内有小泡状黑素体酪氨酸酶

黑素体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形成黑素颗粒,形成离体小泡与角质形成细胞融合,定位于核周围;紫外线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合成和黑素颗粒快速释放;

当黑素体内出现黑色素时,改称为黑素颗粒;

②朗格汉斯细胞

源于单核细胞,棘层浅部,含伯贝克颗粒,抗原呈递

③梅克尔细胞---与感觉有关的细胞

4、真皮

分为乳头层、网织层

附属器: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

第十四章消化管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内→外: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2、粘膜

3、粘膜下层、肌层

4、外膜

5、三级放大:

微绒毛

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

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

6、舌

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

菌状、轮廓有味蕾

7、胃

特征: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

②富含HCO3-的不可溶粘液膜,有屏障功能;

③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8、胃腺

胃底腺——最多,最重要,胃底和胃体,开口于胃小凹

主细胞胃酶细胞:柱状,核圆形,偏基部,底部嗜碱性,顶部酶原颗粒

分泌胃蛋白酶原

※靠近贲门多,靠近幽门少

壁细胞泌酸细胞:圆锥形,大,核圆,可双核,嗜酸性;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微绒毛,大量线粒体

合成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促进Ca吸收、内因子保护、促吸收维生素B12

颈粘液细胞: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

分泌酸性黏液

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9、胃粘膜自我保护机制

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HCO3-与粘液层结合,形成不可溶性粘液凝胶

隔离胃蛋白酶;HCO3- 中和H+,抑制酶活性

②胃粘膜屏障:紧密连接

③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10、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

三级放大:

微绒毛

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

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

11、小肠上皮

①吸收细胞:微绒毛

②杯状细胞:分泌粘液;从十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

增加

③潘氏细胞:小肠腺特有,锥形,含粗大的嗜酸性颗

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④分泌细胞: I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S细胞,促胰液素

⑤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能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