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一、概念题1.新闻生产(川大2016年研)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

新闻生产者建构新闻事件,进而建构拟态环境。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

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新闻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定位等。

这六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求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

2.新闻生产的场域(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

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3.新闻选择(暨大2019年研;中传2016年研;南大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重庆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山西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

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篇幅容量而进行的选择和取舍;②需要性选择,即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即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

4.新闻的接近性(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答: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即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职业上、性别上、年龄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等的接近关联。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独家资料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独家资料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新闻媒介的共性: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一.新闻媒介的共性:首先,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

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②新闻媒介使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③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变动的,这是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④新闻媒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是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所以说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特性①从所有制方面来看:私营:极个别独资外,绝大数新闻媒介是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公营:由社会公众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②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来看独立的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的,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③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④从办报(台)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⑤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3.新闻媒介的个性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有鲜明个性的新闻媒介往往体现在:①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②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③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④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的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风格。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便士报2.“掏粪运动”3.沃尔夫通讯社4.观点的自由市场5.Web2.0二、简答题(10×4=40分)1.简述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要求。

2.简述美国廉价报纸的兴起、发展与影响。

3.简述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

4.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3题各25分,共70分)1.分析CCTV、BBC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

2.为什么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弥尔顿和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作出了什么贡献。

3.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便士报答:19世纪中叶后,便士报出现,并成为全美主流报纸。

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其特点为: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

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

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

面向社会大众。

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

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

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

2.“掏粪运动”答:“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

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比喻。

“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一、概念题1.党报理论核心(宁波大学2019年研)答: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报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传2008年研)答:《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是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文章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新闻思想教育做了基本总结,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著名文献。

文章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对什么是新闻的本源、什么是新闻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文章指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事实;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该文从哲学观点上根本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

对新闻如何才能真实的回答是,只有把尊重事实和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3.跨学科新闻学答:跨学科新闻学,又称交叉新闻学,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是以新闻传播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形成的交叉地带为对象的新闻学。

运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这些年来新闻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开辟了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

交叉研究打破了就新闻论新闻的局面,开阔了人们充分认识新闻传播的视野,产生了诸多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

4.发展新闻学(华南理工2018年研)答: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①守望,指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学1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新闻理论。

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2)新闻史。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

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3)新闻业务。

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4)媒介管理与经营。

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

新闻业务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属于新闻学应用部分。

3历史(1)世界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

(2)我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年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出版)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年出版),这三本著作构筑了我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二、新闻学和新闻工作(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工作者每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2)在媒介报道的专业领域,记者、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无论何种媒体,记者、编辑都需要运用语言。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模拟测试及答案【完整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模拟测试及答案【完整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模拟试及答案【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 课程学习> 模拟测试> 模拟测试A > 复查测验:模拟测试A复查测验:模拟测试A用户张丹儿2021新闻学3班〔编辑出版〕已提交09-12-11 上午9:59名称模拟测试A状态需要评分分数成绩尚未公布。

说明问题1得0 分,总分值2 分新闻产生起源于正确答案:人类生存开展过程中对信息的客观需要问题2得0 分,总分值2 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正确答案:陆定一问题3得0 分,总分值2 分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正确答案:传递新闻信息问题4得0 分,总分值2 分在我国,新闻真实性应该理解为正确答案: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问题5得0 分,总分值2 分我国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的方针不包括正确答案:以迎合对象国受众为主问题6得0 分,总分值2 分“政治家办报〞这一思想,最早是由〔〕明确提出的正确答案:毛泽东问题7得0 分,总分值2 分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进入新闻事业阶段的标志是〔〕的出现。

正确答案:周刊和日报问题8得0 分,总分值2 分在我国,“有偿新闻〞的含义,指的是正确答案:谁出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问题9得0 分,总分值2 分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正确答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问题10得0 分,总分值2 分新闻是“易碎品〞,因此新闻记者报道新闻要讲究正确答案:争取时效问题11得0 分,总分值2 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正确答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问题12得0 分,总分值2 分西方资产阶级报业进入“自由主义〞阶段后,报业资本家把报纸主要看作( )的工具正确答案:赚钱赢利问题13得0 分,总分值2 分延安时期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根本观点?一文的是正确答案:陆定一问题14得0 分,总分值2 分著名记者范长江出版的第一部通讯文集是正确答案:?中国的西北角?问题15得0 分,总分值2 分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不包括正确答案:客观性问题16得0 分,总分值2 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正确答案:?新华日报?问题17得0 分,总分值2 分1644年〔〕写作并出版了?论出版自由?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首先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传媒业经营)【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传媒业经营)【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传媒业经营一、概念题1.核心竞争力答: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

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家媒体的绝活,是他人难以超越的独家武器。

在当今传媒市场上,凡是能长久不衰的,都因其具有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综合频道)和湖南卫视长期占据着收视率第一、第二的位子绝非偶然。

央视以它精心制作的新闻节目和精彩的综艺、电视剧赢得观众,而湖南卫视以不断翻新的娱乐节目红遍全国。

2.媒体公信力答:媒介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它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

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3.4P理论答:“4P”理论由美国行销专家麦卡锡1960年提出,该理论构造了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的基本框架,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促使消费增长。

该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

4.4C理论答:4C理论于1990年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即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工作者修养)【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工作者修养)【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新闻工作者修养一、概念题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河南大学2019年研)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形成的关于新闻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新闻方法论的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广义)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新闻”的系统看法。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以下四种观念:①党性原则观念;②人民中心观念;③新闻规律观念;④正确舆论观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创立者和奠基者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一百多年来其间经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2.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清华大学2019年研;浙工大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8年研;南京师大2018年研;华东师大2018年研;广西大学2018年研;中传2017年研;山东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答: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纸兴起时,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信念,构成“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3.新闻道德(华中师大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新闻职业道德(中传2018年研;中山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5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新闻道德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17.1 知识框架图17.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30年的四次跨越1.第一次跨越(1979—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

(2)基本成就①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②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在这段时期里,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学刊物的最大篇幅。

③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④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第二次跨越(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1)学术上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先后提出三种对立的观念:①新闻就是宣传,或者说新闻是手段,宣传是目的。

②新闻与宣传是各不相同的现象,相互独立,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立。

③承认新闻和宣传是独立的社会现象,但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2)信息概念被新闻界普遍接受,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①媒介结构发生改变。

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

横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纵看,中央、省(市)、地(市)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重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3.第三次跨越(1992年以后):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传统观点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完全是宣传工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2)新共识新闻事业就其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3)新闻事业发展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即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新闻活动一、选择题1(新闻活动是( )A(人类传播新闻的活动 B(人类接受新闻的活动C(人类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活动 D(人类相互交往的活动2(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的特点( )A(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B(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复杂C(传递新闻的手段更加多样 D(产生了专门从事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3(新闻活动的渠道有( )A(亲身传播 B(小众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二、名词解释1(新闻2(新闻活动三、简答题1(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3(简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不同渠道的特点。

4(简述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新闻传播活动演进的特点。

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C 2(ABC 3(ACD二、名词解释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活动是人类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活动。

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人类社会的联系必须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传播的量变道质变的过程是从自在的传播到自为的传播。

2、答案要点1、生存需求激发新闻传播行为新闻起源要回答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与发展的最早动因。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灾害、野兽、外族入侵的斗争中,必须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新闻传播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2、在新闻起源问题上对群居说与好奇说的批判。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才群居在一起,以沟通交流。

人类的群居与好奇是新闻传播行为发生的间接原因,不是直接原因。

3(答案要点(1)亲身传播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

主要包括:文字传播、体态语传播、信号传播。

(2)大众传播中国习惯上只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西方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网络七种。

(3)群体传播是一个人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

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

4(答案要点(1)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原始社人的采集食物、狩猎和战争从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是许多人一起协同行动,需要相互通报信息。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第七章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新媒体持续冲击⼤众传媒以⼿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拥有三⼤传统媒体⽆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量下降,营业收⼊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络视听节⽬如⾬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告受到冲击最⼤。

许多报纸⼊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向。

⼆、新闻⽣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产传统媒体的新闻⽣产是⼀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作者(记者、编辑)⽣产,⾯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个机构(报纸、⼴播、电视)⾯向社会⽣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产的垄断格局新闻⽣产从专业化⾛向社会化,导致新闻⽣产从理念到模式发⽣巨⼤变⾰。

(1)在重⼤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现场、第⼀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是事件的当事⼈、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系列新的新闻⽣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户⽣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发布⽂字、图⽚、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旦发⽣,⼀两个⼩时内维基百科依据⽹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个页⾯,⼀条最初的新闻,⼀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一、概念题1.新闻本源(上海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北大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5年研;上外2014年研;湖南大学2014年研;厦门大学2013年研;中传2011年研)答:新闻本源是指新闻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有了事实的发生和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是记者反映客观生活的结果。

这是陆定一借用哲学中“本源”一词,在1943年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的概念。

他把本源和新闻组合成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一方面继承恩格斯使用“本源”一词的本意,另一方面强调新闻报道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构成新闻真实的基础。

2.硬新闻(浙江理工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7年研;西南大学2016年研;北京师大2014年研;湖南大学2014年研;暨大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Hard News (上海大学2015年研)答:硬新闻(Hard News)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在有些场合,可能失之分秒,差之千里。

硬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报道要尽可能的准确,信息要尽可能的量化。

3.软新闻(华南理工2018年研;暨大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4年研;电子科大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答:软新闻(Soft News)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五章新闻选择一、概念题1.新闻选择答:新闻选择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

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

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

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受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2.新闻价值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

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

3.宣传价值答:宣传价值即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台)的方针不同,宣传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利益取向(国家或民族利益、团体利益)和价值取向。

一般地说,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和时宜性。

4.新闻法规答:新闻法规是国家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规则。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法律形式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规范。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多数国家都采取此方式;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③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的法律条款中,在日本、新加坡、印度、中国等国家被采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活动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1)形式:用火作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1)社会条件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0.1 知识框架图10.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自由的含义(1)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包括: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

(2)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一思想在西方各国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圭臬。

二、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1.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①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②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的革命,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名噪一时。

(3)第三时期(17~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①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a.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控制权力,实现议会君主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b.美国。

1791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明载:“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c.法国。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媒介的性质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1.新闻媒介的共性(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使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3)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要求媒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以公众的公共利益为优先目标,即公共利益至上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诉求。

新闻媒体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包括以下要求:①保障法律所保护的公众私人利益不受传媒侵犯,这主要是对公众的隐私权以及青少年的保护,不伤害社会公德,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③普遍服务原则。

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都应该享受传媒业同等的服务。

尤其是,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该在媒体上有平等表达机会。

2.新闻媒介的特性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描述。

(1)从所有制方面看①私营新闻媒介。

除极个别独资外,绝大多数新闻媒介是通过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②公营新闻媒介。

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③国营新闻媒介。

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2)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①独立的新闻媒介。

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民族)、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不接受任何方面津贴。

②官方新闻媒介。

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一般依靠政府(或政党)的财政津贴来维持日常运作。

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对外广播都是官方的新闻媒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2.1 知识框架图2.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的基本特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这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断提高。

2.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来吸引受众。

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例如:报纸的散装活页印刷形式、晚报早出、传统媒体上网、电视现场直播等现象。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3)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都可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

二、两种新闻定义(1)定义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2)共同点: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3)区别:定义①中新闻是(一种)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②中新闻是(一种)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4)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的区别①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②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等的各种解释性报道倍受青睐。

③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即时(华南理工2019年研)答:即时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指立即得到结果。

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即时信息是相对较新的交流方式,它通过即时工具发送,广泛应用的包括腾讯QQ、微信、飞信等。

2.互联网电视(人大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互联网电视(NTV,Network Television)又称网络电视,是指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等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

互联网电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产生,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综合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3.IPTV(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QoS保证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括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

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

IP电视可以分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两种,前者通过电信网进行节目传输,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传输渠道。

交互式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扩展了“看电视”的概念。

它是由广电或者通信运营商建立IP专网(有别于传统的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网络)用于承载IP化的数字视频内容,用户终端安装IP机顶盒进行流媒体接收和解码的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

二、简答题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清华大学2019年研)答:(1)“两个舆论场”的定义舆论场是指新闻舆论所集中发生的场所。

舆论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新闻媒体的聚集,二是有大量受众的关注。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于1998年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民间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官方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

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当下我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

要处理好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使之良性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正能量。

(2)“两个舆论场”的新变化①“三微一端”移动舆论场成为网络舆论新重心在中国,“主流媒体舆论场”所使用的媒介基本上是传统大众媒体,其新闻议程设置和舆论的偏向都控制在把关人手里,整个舆论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受众缺乏反馈发声的机会。

官方舆论关注的是宏观的社会效应,传递的是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但在舆论宣传时往往采用“守门人”过滤和单维度的线性传播方式,所用语言也多是格式化的官方语言,大部分公众的意见较难通过主流媒体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无论是态度立场还是话语方式,往往都给公众以乏味、不接地气的印象。

而新媒体的产生和繁荣,带来了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将原来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导的舆论格局打破,形成了以讨论话题多元、互动交流便捷、自由平等对话、传播影响力大等特征的“民间舆论场”,其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具有双向通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互为主客体且拥有更强大的参与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把分散的人群重聚起来的巨大作用,因而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可能被不断放大,形成产出预期的舆论影响力。

②新媒体发展加剧了“两个舆论场”的碰撞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民间舆论场给官方舆论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粗放增长与转型的压力、贫富差距的扩大、深化改革的推进较为艰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热点爆发的动因。

网络舆论传播行为是众多因素合成的结果,网络利用其各种技术优势,开发了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客观上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发泄情绪的渠道,这决定了两个舆论场间的摩擦和矛盾会在一定程度存在。

③政务新媒体开始向“集群”发展从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设微博、用好博客,到包括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等中央级媒体、各地党报主动挺进微博舆论场域;从监察部在一些主要网站开设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实现通过网络收集反腐败信息与制度化反腐倡廉工作无缝对接。

从舆论板块看,体制内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异军突起,成为新一代网络“大V”,正在扭转前几年政府工作在网上被“围观”的被动局面。

这一系类现象表明“独唱”的格局将被改变,“集群力”将对政务新媒体的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征有哪些?(中央民大2017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华南理工2011年研)(2)简述新媒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西南大学2008年研)答:(1)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的媒介终端。

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2)新媒体的特征/特点①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比如,汶川地震时,在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就有来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说来话长”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地震的博文——“地震了!”。

②海量新媒体通过技术使得空间无限扩大,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和多样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现和储存。

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先后被开发出来。

③互动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使受众反馈与传、受互动问题得到解决。

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不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

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

传统的权威被颠覆,每一个终端都有望成为中心。

受众的需求——互动和个性——已不再是技术进步的牺牲品,而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④个人化网络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资源的共享。

共享需要一个平台,即电脑必须相连,并保持开放。

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因为没有中心,它自然是一个分权的社会。

⑤融合新媒体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这种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

它还综合了传统三大媒体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同时传播。

以往基于媒体特性,将受众分割成读者、听众、观众等三大群体的界限被打破了,人们有了“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身份,从而实现了对上述三种身份的融合。

3.简述互联网三大公害。

(西南大学2019年研)答:互联网三大公害是指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

在当下网络环境中,由于网民众多、良莠不齐,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很低,舆论的质量大大降低,互联网三大公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谣言泛滥网络谣言泛滥危害重大。

我国互联网上谣言频频,对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比如,2010年2月20日,有5个人通过微博制造谣言,说山西省将发生地震,一时风传全省,全省几十个县市数百万公众2月20日凌晨在寒风凛冽中逃到街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海啸,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3月16日浙江一位网民发帖称以后的海盐将会有放射物。

一时间,全国沿海城市居民疯狂抢购食盐,市场大乱。

一人造谣,全国震动。

谣言形形色色,影响方方面面,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

(2)侵犯隐私手机随手拍,随时上网,可以在瞬间把个人隐私暴露在世人面前。

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谩骂、恐吓,几乎已成家常便饭。

“人肉搜索”借助全体网民的力量,固然可以让恶人无处逃遁,但也常常伤及无辜,使持有不同意见的网民的隐私遭受侵犯。

(3)群体极化网民凭借人多势众,常常把某一种意见推向极端,而且决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表达。

在中国当下的网络空间,起哄、夸张、炒作、谣传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了一个看似正当的目的而采取极端手段,最终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

群体极化的形成与我国网民的构成有很大关系。

据CNNIC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只有22.2%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43.8%,70%左右网民收入在2000元上下,其中40%以上为在校学生。

这种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民众,对现实缺乏理性、全面思考,而往往情绪冲动,易走极端。

4.简述新传播革命带来传播主导权争夺的主要表现。

答:新传播革命带来传播主导权争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传播革命打破了国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赋予社会前所未有的传播资源,从而产生了社会与政府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斗争。

这里的社会,指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也包括每个公民。

(1)议程设置过去,政府以其权威,决定信息发布的时机、场合、内容,从而设置国内公众的主要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