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劳模事迹5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非遗劳模事迹5篇

传承非遗劳模事迹精选篇1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蜀绣又名“川绣”,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来到安靖街道蜀绣公园七彩绣坊,这里似乎隔绝了闹市的喧嚣,绣坊内,曹永琴正专心致志地绣着一张大幅双面绣作品,借着一针一线的勾勒,图案在绣缎上越发生动起来。1981年出生的曹永琴已经从事蜀绣工作28年,现为成都市靖绣缘蜀绣有限责任公司绣工,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郫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曹永琴回忆,初中毕业后自己便开始在绣花厂打工,从事一些简单的服饰花纹制作,后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工厂停业,被迫选择了离开。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之自己刺绣技术水平有限,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2008年迎来了一次转机,这年,“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安靖分会场活动举办,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蜀绣之乡安靖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曹永琴也彷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后来安靖街道举办了以解决农村妇女再就业为目的的蜀绣技能培训班,为有一定基础和喜爱蜀绣的妇女同胞创建了再就业和创业机会,曹永琴积极报名参加了培训班,重新拾起绣花针,再次回到她喜爱的蜀绣中来。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专研,曹永琴逐步掌握了蜀绣基本针法和技法,并能熟练地绣制蜀绣单面绣、双面绣,其中尤其擅

长绣制芙蓉锦鲤。2011年,安靖成立了蜀绣高级制作工作室,因为技术出众,曹永琴被选入工作室从事蜀绣工作。经过近两年的重点培训学习,曹永琴在刺绣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不论是刺绣的针法、技艺,还是从对蜀绣作品的艺术理解上,都在同期参加刺绣工作的同事中脱颖而出。

从事蜀绣工作这些年,曹永琴完成蜀绣作品百余幅,在工作中还不断帮助别人,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其他姐妹,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2015年获得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6年获得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蜀绣)比赛优秀奖;2018年获得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18年获得“太阳神鸟杯”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银奖;2022年获得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2年获评郫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非遗劳模事迹精选篇2

胡杨是个土生土长的侗族阿哥,自幼喜欢画画,18岁时拜师学艺,开始接触明山石工艺品的雕刻。

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沅州石雕的特色在于其取材于芷江明山石,明山石色彩艳丽,石质温润,自古便被看作是制作石雕的上好材料,分为紫袍玉带、紫袍金带、金丝带、明山天眼等种类,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色彩,各自的神韵和灵气也截然不同。据史料记载,明山“紫袍玉带”石所制之砚,在南宋、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敬献朝廷。

“在我看来,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与石头的对话,只有找到契合点才能雕出形意兼得、富有灵性的好作品。”胡杨说。多年的雕刻使他跟石头之前形成了默契,能够在雕刻过程中将图案巧妙地与石头本身的色彩结合起来,让创作的石雕作品显得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胡杨介绍,选料、审料、整料、设计、打坯、修光、上蜡,这是完成一件石雕作品必需的工序,每个步骤都缺一不可。“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雕琢它也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

二十余载光阴,虚心好学的胡杨潜心研究雕刻技艺,不断提升雕刻难度,熟练掌握了沅州石雕的镂空雕、圆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尤其擅长俏色巧雕技艺、宫作砚雕技艺和海派砚雕手法。其作品一类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仿古类作品,一类为极具田野气息的创意类作品。

在胡杨的工作室里,摆满了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其中有一件作品名为《海屋添筹》,胡杨介绍,这件作品原材料珍贵,当初拿到这块石头的时候他就爱不释手,决定好好构思一番,最终,他根据石材特点,借助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充分利用了石料的色彩纹理,雕刻了三个长寿仙人作为主人公,取寿比南山之意,从构图到后期成品花了大约50天时间。

胡杨对待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即便如此,他仍然说:“每件作品完成后再回头看,总有不满意的地方,总觉得还可以更好。”

胡杨的双手上布满了刻刀磨出的厚厚老茧,他说,这是修炼技艺的印记。“我们手艺人要提倡工匠精神,一天不练手就会生疏,要长时间学习,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样才能出好作品。”胡杨说。

凭借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日复一日的雕琢,2009年胡杨首次为沅州石雕行业获得国家级银奖,2010、2016年其先后2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至今,他的作品共获国家级金奖6个、国家级银奖6个、国家级铜奖5 个、省级金奖3个、省级银奖5个。

传承非遗劳模事迹精选篇3

从外出务工到创业成功

1990年,年仅22岁的李绍玉与丈夫王光荣辞别大山里的家乡到上海务工,凭着在家乡学到的量体裁衣缝纫技术,夫妻俩很快在上海第五衬衫厂赵巷分厂找到了工作。

李绍玉凭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很快掌握了服装行业的各项技术,逐步成为了公司的骨干。李绍玉说:“为了学会更多的技术,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1993年我们去了上海童装厂。因工作出色,技术过硬,很快被公司提干当上了裁剪车间工段长。职务晋升不光是收入增加,更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想要学的东西。”

通过几年城市生活的熏陶,繁华的上海让从小就不服输的李绍玉想着:“外出打工只是为了生计,不能做一辈子的打工妹,而是要利用在外学习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回到家乡去创业发展。”

在上海坚持打工14年的李绍玉,2004年,与丈夫王光荣毅然决定回家乡创业,告别了繁华的大都市,带着梦想和技术回到了家乡彭水县城。她与丈夫商量着拿出在外积累的全部积蓄购置缝纫培训设备,开办了服装培训中心——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荣玉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从创业到带动乡亲就业

李绍玉夫妻俩根据自己学到的技术特长,自己当老师,丈夫每天下乡招收学员。招到学员后,李绍玉就负责培训学员,并手把手地传授缝纫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