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介绍

合集下载

云雕剔玺非遗传承人简介范本

云雕剔玺非遗传承人简介范本

云雕剔玺非遗传承人简介范本
云雕是令人骄傲的艺术。

它造型古朴典雅,散发着富贵的气息,其辗转的纹路,如行云流水般,无不透着生活的情调。

云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人何俊明介绍说,云雕以前属于皇室用品,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云雕工艺始于唐代,在明代达到鼎盛。

绛州的云雕技术由浙江传入,在本地改良后,形成现在的工艺流程。

何俊明介绍说,目前全国的云雕工艺只在新绛传承,黄河云雕工艺厂的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

国务院公布绛州的剔犀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俊明为传承人。

何俊明着手做剔犀工艺已20多年,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他很欣慰。

非遗文化传承人事迹

非遗文化传承人事迹

非遗文化传承人事迹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技艺和技术已经有着亿万年的历史。

许多中国的非遗文化都是由长辈传给晚辈,近些年,许多传承人也因其扎实的技艺和继承精神被人所知。

例如,在山西运城,有一位名叫张树森的传承人,他是印有“三细”(织细、线细、结细)技艺的传人。

张树森最初跟随父亲孔连山习艺,后来出海外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去展示他的技能。

他的技艺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他现在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大使,并被任命为国际非遗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大使。

在广东,有一位名叫李文霞的传承人,她是潮州饮食文化和技艺的传人。

她的祖母是当地著名的业主之一,她从小时候开始就在祖母身边学习烹饪技巧,并成为了家族的第三代传人。

她的餐厅因其特色传统菜肴和继承性而成为了当地的知名餐厅。

这些传承人都坚持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并在自己领域内不断创新和发展。

他们的事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最好实践。

非遗美食传承人致富事迹

非遗美食传承人致富事迹

非遗美食传承人致富事迹非遗美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代表着一个地区的风味,更承载着那里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而非遗美食传承人则是这道美味佳肴背后的重要推手。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一些非遗美食传承人的致富事迹。

1. 杜家祖宗鱼丸杜家祖宗鱼丸传承人杜介军从小在祖辈的指导下学会了制作鱼丸。

在传承家族手艺的同时,他也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良,将一些新鲜的食材和工艺添加到了制作过程中,效果惊人。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市场的需求,大胆地尝试各种不同口味的鱼丸,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他的鱼丸不仅在当地成为美食代表,更是进入了全国范围,成为非常有名的品牌,给杜介军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2. 非遗麻花年糕一个来自江苏的小伙子叫做赵阳阳,传承了父亲的麻花年糕传统制作技艺,他致富之路则是在全国疯狂推销和改良。

赵阳阳将传统的麻花年糕进行融合式改良,添加了更多新鲜的元素,让这个传统食品变得更加美味可口,同时正好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

他更是利用网络营销、微商等方式,扩大了自家公司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了麻花年糕的连锁店,收获了大量顾客和巨额利润。

3. 仙台拉面仙台拉面的口感丰富,受到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们的喜爱,其中就有叫做民谷明彦的传承人。

民谷明彦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没有空洞的守旧思维。

相反,他经常走访各个地方,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制作技艺并融合到自己的拉面中。

他的成功也来自于他的关怀,他提供给顾客的不仅是一碗美味的拉面,还有他对于食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刻体察。

4. 肇源油盐水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肇源油盐水并不算属于正规的餐食范畴,但它是非常有代表意义的一种食品。

肇源油盐水不仅是一个传统小吃,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当地特产,制造它的过程一直以来都是由家族传承,肇源油盐水传承人李万亮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不仅创新了传统的肇源油盐水制作工艺,同时还开始培训年轻人,将制作的这项技能从家族中传承出去。

他的努力让肇源小镇成为了一个引领当地经济的中心,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定襄花馍是陕西省定襄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作为定襄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传承人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独特的传统技艺,不断努力,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本文将介绍花馍的传承人、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渊源以及对定襄县的重要意义。

花馍传承人简介花馍传承人是指那些长期从事花馍制作与传承工作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传承和发扬花馍的传统工艺。

花馍传承人需要具备丰富的制作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

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传承并发展了花馍的制作工艺,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宣传和传播花馍的文化价值。

定襄县的花馍传承人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出色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他们不仅传承了花馍的制作技艺,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使花馍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他们为花馍的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了花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花馍的制作工艺花馍的制作工艺是一门复杂的技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首先,制作花馍需要选用优质的面粉和其他原料,并经过精心的配比和揉面工序,使面团富有弹性和韧性。

然后,制作师傅需要将面团分成多个小块,并用手艺精湛的手法塑造成精美的花馍形状。

最后,将塑好的花馍放入炉中烘烤,待表面呈现出金黄色并散发出香味时,即可取出,美味可口。

制作花馍的工序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制作师傅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才能够掌握花馍的制作工艺,并将其传承下去。

花馍的制作工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花馍的历史渊源花馍作为定襄县的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传说,花馍起源于定襄县的古代宫廷宴会,是以面粉和其它食材制作的美味佳肴。

最初,花馍制作技艺并不为普通人所熟知,只有在宫廷贵族的宴会上才能品尝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开始逐渐掌握了花馍的制作技艺,并将其传承了下去。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引言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的、代表国家、民族和地区独特文化传统的非物质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

非遗传承人是指那些承载、传承和传播非遗技艺的人,他们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力量,也是非遗传承的生动故事。

本文将通过讲述几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以展示他们对非遗的热爱、坚持和努力,以及传承非遗的重要意义。

第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黄老师**(假名)黄老师是南方某省非遗技艺——剪纸的传承人,他从小就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老师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剪纸艺术家,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剪纸。

然而,剪纸艺术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

黄老师深知非遗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所以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剪纸的传承和推广事业中。

黄老师非常用心地教授剪纸技艺,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教学大纲,包括技巧讲解、例子演示和实战练习等。

他还积极与学校合作,争取将剪纸技艺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剪纸。

除了传承和教学,黄老师还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他设计制作了许多剪纸艺术品,并参加各类展览活动。

他还与其他地区的剪纸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黄老师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他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地方级的荣誉。

第二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张大叔**(假名)张大叔是北方某市的一位传承皮影戏的艺人,他已经身居70高龄。

张大叔从小就对皮影戏着迷,他经常跟随父亲去看皮影戏的演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媒体的兴起,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少。

大多数年轻人更喜欢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介获取信息和娱乐,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降低。

面对这个困境,张大叔决定将自己的皮影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他组建了一支皮影戏团队,并积极在学校、社区和剧院等场所举办演出和培训活动。

他展示了皮影戏的魅力,并向观众传递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张大叔也在致力于融合传统与现代,通过设计创新和故事改编等方式,使皮影戏更具吸引力和包容性。

00后非遗传承人的例子

00后非遗传承人的例子

00后非遗传承人的例子在当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财富,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

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成为非遗传承人的例子。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些00后非遗传承人的例子,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承载责任的精神。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小李,一位来自中国江苏省的00后。

小李从小爱上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水墨画。

他在学校学习绘画而后,开始关注非遗传统绘画技艺。

通过学习和实践,小李逐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水墨画家。

他不仅精通了传统绘画技艺,还尝试结合现代元素将绘画艺术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小李通过举办画展、参与艺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努力推广传统水墨画,并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另外一个例子是来自印度的小梅。

作为一个00后,小梅对印度传统手工艺品情有独钟。

她的家人世世代代都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她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非遗传承人。

小梅从小就受到了家庭中的传统文化熏陶,并逐渐培养出了自己对手工艺品的热爱。

她开始学习并积极参与印度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如织锦、陶器等等。

同时,小梅也努力开设工作坊,传授自己的手工艺制作技巧给其他年轻人,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00后非遗传承人,小约翰。

小约翰对美国传统民俗音乐有着极大的热情。

他从小就学习弹奏传统的蓝草音乐乐器,并开始演奏,并与其他年轻音乐家合作录制传统蓝草音乐。

小约翰认为音乐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致力于推广传统蓝草音乐。

他在社区举办音乐会、参与音乐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听到并了解美国传统民俗音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几个00后非遗传承人的例子。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热情,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

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不仅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非遗传承人谱系

非遗传承人谱系

非遗传承人谱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历史悠久、风俗民情、具有时代代表性、肩负文化传承、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的非物质文化产品。

非遗项目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传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非遗传承人的谱系。

1. 豫剧传承人黄裳黄裳出生于鹿邑县,是一名优秀的豫剧演员。

他从小对豫剧充满了热爱,并在豫剧名家王福龙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豫剧。

黄裳在豫剧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传承意愿,是豫剧中的佼佼者。

他曾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称号,并一直致力于豫剧的传承工作。

2. 湘绣传承人莫彩萍莫彩萍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一名享誉海内外的湘绣传承人。

她从小就喜欢刺绣,曾拜湖南省传统手工家政学校老师学习,研究湘绣技艺。

她在湘绣制作方面有着极高的技艺水平,被誉为湘绣界的“活化石”。

莫彩萍还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荣获多项大奖。

3. 昆曲传承人张锡华张锡华是昆曲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他出生在江苏苏州,是一名优秀的昆曲表演艺术家。

他的父母都是昆曲表演艺术家,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昆曲。

张锡华在昆曲表演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深厚的学识,被誉为昆曲界的“国宝级人物”。

他一直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工作,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给了更多的人。

4. 京剧传承人袁世海袁世海,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京剧传承人,他出生在北京市西城区。

袁世海13岁开始学习京剧,师从京剧表演大师尚长荣,成为他的亲传弟子。

袁世海在京剧表演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水平和深厚的学识,被誉为“活中国宝”。

他曾成功演出多部京剧经典作品,并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演出和研讨活动,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 声乐传承人黄晓燕黄晓燕,是一位声乐传承人,她出生于四川简阳市。

她自幼就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曾在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专业。

黄晓燕擅长演唱民歌、艺术歌曲和戏曲,具有非常高的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被誉为声乐界的“天籁之声”。

以上是部分非遗传承人的谱系,他们都是非遗传承工作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令我们十分敬佩。

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山东省巨野县
05-2078 李从海 男 汉族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05-2079 何克宁 男 汉族 Ⅱ-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
05-2080 刘英翘 05-2081 杨文明 05-2082 任连义
男 汉族 Ⅱ-49 广东音乐 男 土家族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男 汉族 Ⅱ-55 河北鼓吹乐
附件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民族
05-1987 田锦锋 男 苗族
(1082人)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Ⅰ-1 苗族古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台江县
05-1988 吴通贤 男 苗族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05-1989 陈秋强 男 汉族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上虞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 族自治州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 县
男 汉族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05-2047 张中祥 男 汉族 Ⅱ-27 薅草锣鼓(金湖秧歌) 江苏省金湖县
05-2048 方由根 05-2049 冷浩然 05-2050 贾福英
男 汉族 Ⅱ-27 薅草锣鼓(武宁打鼓歌) 江西省武宁县

安徽省马鞍山市
05-2037 李家莲 女 汉族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05-2038 尚生武 男 土家族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05-2039 阿称恒 男 傈僳族 Ⅱ-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05-2040 苏平 05-2041 李桂英 05-2042 王德勤
女 撒拉族 Ⅱ-20 花儿(松鸣岩花儿会) 甘肃省和政县
香港特别行政区

非遗传承人介绍

非遗传承人介绍

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传承人是指那些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他们通过学习和传授技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使其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非遗传承人承担着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他们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非遗传承人的任务之一是学习和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

他们通过师傅的传授和自己的努力,逐渐掌握了传统技艺的精髓。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学习技术和技巧,还要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只有深入了解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人的任务之二是将所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给后代。

他们要将自己所学的技艺传授给有志于学习的人,帮助他们掌握传统技艺,让这些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将技艺传授给后代,更重要的是传递其中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非遗传承人要通过言传身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后代,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领悟传统文化的瑰宝。

非遗传承人的任务之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免受破坏和消失。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甚至消失的危险。

非遗传承人要积极参与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们要倡导和推广传统技艺,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同时,非遗传承人还要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非遗传承人的任务之四是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并不意味着简单地照搬和模仿传统技艺,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进行创新和发展。

非遗传承人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技艺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遗传承人是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人物。

他们通过学习和传授技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使其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非遗传承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还要将其传承给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免受破坏和消失,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精选+简介)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精选+简介)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精选+简介)1 杨似玉 男 52岁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传统手工技艺2杨梅松 男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1948年2月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无简介)今年53岁的杨似玉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人,他接触风雨桥已经整整40个年头了,“我爷爷、父亲均为木工,是当地建风雨桥的老把式。

从小我就对木工特别感兴趣,还经常到当地学校帮修桌椅板凳……”最初以几间侗族杆栏式木楼加以改建和补充,杨似玉逐渐开始接触鼓楼和风雨桥。

由于深得祖传技艺,加之勤奋有悟性,他的技术日益精湛。

“我只上过小学一年级。

”就是这位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的农民把侗族木柱文化的建筑精华尽收于大脑之中。

鼓楼、花桥、寨门楼、侗戏台、水车、杆栏式木结构民居建筑,均系挑梁穿榫,不用一钉一铆建造而成,其间没有任何图纸,他完全靠脑子记。

一旦做起工来就能依地形、山势,迅速在心中构出“图纸”。

在很多村寨、景点、纪念场馆留下了风雨桥、鼓楼、民间木楼、戏台等建筑作品和大量风雨桥、鼓楼模型。

而最让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1983年翻修的程阳风雨桥了。

一场大雨把当时的风雨桥摧毁大半,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很快来到这里准备重修。

他们将廊桥的部件标记后逐个拆下,但想把这些梁柱组装上去时却遇到了麻烦,风雨桥大小部件有万余个,拆下的木头堆成了小山,专家个个挠头发愁,最后慕名找到杨似玉和他父亲杨善仁求援。

根本不画图纸,杨似玉和工匠们只用10天时间,就将建桥用料全部备齐。

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

“等到风雨桥恢复原貌时,专家的重建图纸还没画好呢。

”杨似玉因此而名声大震。

杨似玉主要作品:三江风雨桥三江风雨桥横跨在三江县城浔江河上,总长368米,桥宽16米。

桥基部分为月牙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桥上部分为侗族特色风雨桥木质建筑。

用了1800多立方米木材。

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率领上百著名工匠承建。

山东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山东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莱阳螳螂拳
龙口市
张道锦

49
56
13-4
莱阳螳螂拳
莱阳县
林栋柱

49
美术12人
57
2-1
杨家埠木版年画
潍坊寒亭区
杨洛书

81
58
2-2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市
王树花

37
59
2-2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市
吕臻立

54
60
2-10
郎庄面塑
冠县
郎秀才

71
61
2-10
郎庄面塑
冠县
李保山

80
62
2-11
聂家庄泥塑
高密市
郯城县
樊继美

58
21
2-24
西关村王家锡雕
莱芜市莱城区
王千钧

37
22
王圣良

48
23
2-26
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市
孔繁彪

34
24
2-27
嘉祥石雕
嘉祥县
梁秉公

63
25
杜运标

45
26
2-28
掖县滑石雕刻
莱州市
王石麟

66
27
2-29
洛房泥玩具
枣庄市
张玉明

71
民间音乐17人
28
3-2
鲁西南鼓吹乐
菏泽市牡丹区
济南市
姚忠贤

65
48
6-3
山东快书
省直
孙镇业

竹编非遗传承人事迹

竹编非遗传承人事迹

竹编非遗传承人事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编作为中国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传统。

竹编非遗传承人通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来,让竹编文化得以延续。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位竹编非遗传承人的事迹。

这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名叫张明,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从事竹编工艺的家庭。

从小就受到父辈的熏陶,对竹编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传统工艺逐渐被遗忘,竹编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张明深感竹编工艺的珍贵,决心继承并推广这一传统技艺。

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竹编的历史渊源和工艺技巧,并积极与其他竹编艺人交流学习。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逐渐掌握了竹编的核心技术,并开始尝试创新。

在创新方面,张明尝试将竹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结合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竹编作品。

他利用竹子的韧性和可塑性,创作出了各种竹编艺术品,包括筷子筒、花瓶、篮子等。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竹编的特点,又融入了时尚与艺术的元素,使得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了推广竹编文化,张明还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并获得了多项奖项和荣誉。

通过这些展览,他向更多的人介绍了竹编的魅力和乐趣,让更多的人对传统工艺产生了兴趣。

同时,张明还主动与年轻一代分享竹编的技艺,他在家乡开办了一间竹编工艺学校,招收有志于学习竹编的学生。

他传授他人竹编的技巧和经验,并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他不仅教会学生如何编织竹编作品,还传授了他们竹编背后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对传统工艺产生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张明的事迹鼓舞了许多人,他的坚持和努力让竹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不仅传承了竹编的技艺,还通过创新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竹编。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坚持和努力,才能够守护和传承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项传统工艺,才能够保证它在未来得以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一)传统音乐1、刘赤诚(古琴艺术)刘赤诚,男,1938年12月生,中国古琴各大派系中之“诸城派”第三代代表传人。

出身于艺术世家,五岁即承庭训,从其父—著名国画家、古琴家刘嵩樵习琴,8岁已登台演奏。

后受业于诸城派始祖王燕卿其入室弟子徐立荪宗师门下,继承了该派全部曲目,尽得艺术精髓。

青年时代已驰誉琴坛。

在长达六十余载的操缦生涯和艺术实践中,立足传统,忠实本派,博观约取,融古开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琴旨高蹈,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创造了回锋、滚轮、闪滑、荡吟等新的演奏技法,极大强化发展了诸城派古琴演奏艺术的内涵,使具有山东典型地方音腔的琴曲风味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演奏洒脱开张,沉雄茂密,形神并重,风格浓郁。

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经常接受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专访报道及电视播出。

几十年来,为我国古琴音乐遗产的研究、整理、继承和发扬,作出意义深远的贡献。

(二)传统舞蹈1、冯国佩(蚌埠花鼓灯)冯国佩,男,1914年8月15日生,他的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的,一代代传下来的,到冯国佩这一代已有四代玩灯的历史,其祖父、叔父以及冯姓家族的许多人都是玩灯的名手,并各有特点,冯国佩自幼喜爱玩灯,在二叔、三叔的教授下,他20岁时便以扮演“兰花”的惟妙惟肖、脚腿功夫出名而饮誉乡里,被冠以“小金莲”。

冯国佩艺术特点主要是: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

艺术风格集中表现在《抢扇子》、《抢手绢》、《新游春》等节目里,他塑造的女角“兰花”秀丽中含端庄、娴静里有活泼、温柔中露风流、腼腆时藏幽默,既典雅又不失质朴。

其动作特点是潇洒大方、灵活、流畅、舞台调度开阔。

冯国佩在继承中创新,他独创了“斜塔”、“野鸡溜”、“大拐弯”、“雁落沙滩”等一系列舞蹈动作。

几十年来,他先后多次赴北京、合肥教授花鼓灯,传播花鼓灯种子,门下弟子何止三千,其中大多数同志已成为著名的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舞蹈教员。

朱炳仁(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介

朱炳仁(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介
• 在创作过程中,朱炳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朱炳仁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
朱炳仁的传承情怀与责任担当
传承情怀
• 朱炳仁热爱铜雕艺术,对传承技艺有着深厚的情感
• 通过传授技艺和举办活动,朱炳仁为铜雕技艺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 朱炳仁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朱炳仁: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朱炳仁的铜雕技艺发展历程
朱炳仁铜雕技艺的启蒙与学习阶段

童年时期对铜雕的热爱
• 朱炳仁出生在铜雕世家,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
• 对铜雕技艺产生浓厚兴趣,经常观察父亲制作铜雕作品
• 不断尝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朱炳仁铜雕技艺的成长与创新阶段
朱炳仁铜雕技艺在国内外的影响与认可
• 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受到业内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 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 多次受邀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技艺展示,传播中国传统铜雕文化
对传统铜雕技艺的继承与发扬
• 深入研究传统铜雕技艺,熟练掌握各种技法
• 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掌握铜雕的基本技巧

青少年时期在学校的铜雕学习
• 进入专业学校学习铜雕技艺,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 跟随名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 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
毕业后在工厂的实践与探索
• 进入铜雕厂工作,开始实践铜雕创作
• 深入了解铜雕技艺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錾刻非遗传承人名录

錾刻非遗传承人名录

錾刻非遗传承人名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錾刻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錾刻非遗传承人是延续这门传统技艺的关键人物,他们通过继承和创新,不断将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在整个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针对錾刻非遗传承人的名录编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这些传承人的名录整理和记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錾刻非遗传承人名录”吧。

一、刘氏一族刘氏一族是江苏省苏州市著名的錾刻非遗传承人家族,他们世代相传,技艺精湛。

刘氏一族传承人主要包括刘大师、刘二师、刘三师等。

刘大师在雕刻技艺上颇具造诣,尤其擅长雕刻花鸟,作品多次获奖。

刘氏一族传承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将传统的錾刻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推动了这门工艺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认可,还吸引了不少海外收藏者的青睐。

二、李师傅李师傅是河北省廊坊市的錾刻非遗传承人,他从小跟随爷爷学习錾刻技艺,一直坚守传统工艺的研究和创新。

李师傅擅长雕刻人物和山水,他的作品细腻精美,富有层次感,颇受市场欢迎。

李师傅不仅热爱自己的工艺,还致力于传授技艺,培养更多的後人。

他经常参加各种非遗展览和交流活动,传播好的工艺传统,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吴阿姨吴阿姨是浙江省宁波市的錾刻非遗传承人,她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艺人,擅长雕刻剪纸和花鸟。

吴阿姨从小喜欢书法和绘画,后来开始学习錾刻工艺,并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吴阿姨的作品富有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她常常参加各种展览和演出,将自己的工艺展示给更多的观众,为保护和传承这门传统工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王师爷王师爷是陕西省西安市的錾刻非遗传承人,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艺人,擅长雕刻印章和摆件。

王师爷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传神生动,赢得了不少收藏家的赞誉。

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传承人 -回复

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传承人 -回复

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传承人-回复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是指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成就突出、卓有成效的个人或团体,以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传授和教育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传承给后代,同时推动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播与发展。

非遗传承人的荣誉并非仅仅是一个头衔,而是对其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肩负着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不仅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要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传承人的选拔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具有卓越的技艺和表现,表现出对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了解和热爱;二是在传承工作中具有长期的实践与经验,能够将其知识与技能传沉积下来并传承给后代;三是具备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能够带动社会大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活动中。

在荣誉传承人的选拔过程中,通常会辅以专家评审和社会评议的方式进行,旨在评估候选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水平、传承经验以及社会影响力。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选拔和评审流程,才有资格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传承人的称号。

荣誉传承人的库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非遗传承人通过向公众演示和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保持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命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专家、学者与传承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制度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扶持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

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的荣誉地位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奉献的肯定,更是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的一种嘉奖。

由于非遗传承人具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丰富储备,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不仅是传承者,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者。

傣锦非遗传承人玉儿甩的故事

傣锦非遗传承人玉儿甩的故事

傣锦非遗传承人玉儿甩的故事摘要:1.傣锦非遗传承人玉儿甩的背景介绍2.玉儿甩与傣锦的渊源3.傣锦的制作工艺及特点4.玉儿甩在传承傣锦非遗文化方面的贡献5.面临的挑战与困境6.玉儿甩对傣锦未来的展望正文:傣锦非遗传承人玉儿甩,出生于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傣族村落,从小就对傣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熟练掌握了傣锦的制作工艺,并在传承和发扬傣锦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玉儿甩与傣锦的渊源始于她的童年。

在傣族村落,家家户户都以织锦为生,而她的母亲和祖母都是当地著名的傣锦织造艺人。

从小耳濡目染,玉儿甩对傣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

傣锦,是我国傣族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傣锦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设计、纺线、织锦等多个环节。

傣锦的特点在于其图案独特、色彩鲜艳,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作为傣锦非遗传承人,玉儿甩不仅在织锦技艺上有着高超的水平,还致力于推广和传承傣锦文化。

她积极参加各种非遗展览和活动,将傣锦的魅力展示给更多的人。

此外,她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傣锦传承人,使这门技艺得以继续传承。

然而,傣锦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技艺。

此外,市场上流行的工业化产品也对手工制作的傣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境,玉儿甩对傣锦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她认为,只要不断挖掘傣锦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就一定能让傣锦焕发出新的生机。

她还计划通过网络平台,将傣锦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技艺。

总之,傣锦非遗传承人玉儿甩为传承和发扬我国傣锦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中医类非遗传承人

中医类非遗传承人

中医类非遗传承人中医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医学体制和科学方法的普及,许多人对于中医学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中医类非遗传承人正是为了将中医文化传承下去而努力奋斗着。

中医类非遗传承人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医术经验的中医师、中医学者以及中医爱好者,他们通过学习、实践和传授的方式,将中医的经典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传承给后代,并致力于弘扬中医文化,推广中医疗法。

他们对中医学的研究和探索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为了成为一名中医类非遗传承人,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例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非遗传承人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建立起自己的临床思维和治疗方法。

其次,一名中医类非遗传承人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等病症表现,辨别病情的归属,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对疾病的辨证施治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和把握。

此外,中医类非遗传承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传统中医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教材和课程体系,所以非遗传承人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中医类非遗传承人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承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医文化和价值观。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医类非遗传承人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推动社会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医学观念的改变,中医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一方面,许多人对于中医学的疗效产生了怀疑,并更倾向于现代化的医学方法。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在科学验证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传承人介绍
龙从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龙从发,籍贯湖北,1938年出生。

擅长木雕船工艺创作设计和制作研究。

龙家祖祖辈辈设计制作木雕船工艺品,绝技代代相传。

其父龙云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民间老艺人”称号。

龙从发12岁随父学艺,五十多年来,在学习继承传统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他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素质,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已将传统风格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现今的创作作品更气势辉煌,且品种多样。

代表作品有《中华巨龙》、《龙凤舫》、《隋代大龙舟》、《黄鹤龙舟》、《郑和宝船》等,代表了湖北木雕船工艺新风貌。

石久梅
1951年7月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挑花之乡新开镇邹桥村一个挑花世家。

十三岁时开始学艺至今,已从艺四十四年,可制作挑花品种二十余个,花色近百个。

还收集和挖掘一批濒临失传的挑花花色和品种六、七种,制品多次参加县、省、国家和世界民间工艺美术展览。

2005年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曾积极配合“申报”工作,为黄梅挑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6年,我被黄梅县文化主管部门授予黄梅挑花艺人称号。

敖朝宗
出身门徒师(本家亲授的称谓),从小耳濡目染,十几岁跟随父亲和外祖父学艺,继承了祖辈独到的“铅锡刻镂技艺”,谙熟修复、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技能。

但他不满足家族的言传身教,勇于创新,不断自学钻研古代青铜器知识及金属加工技艺,通过不懈努力与实践终而造诣良深。

经他复制的古青铜器已达到惟妙惟肖、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他更致力于文物修复及仿复制,曾多次受邀湖北省考古所、湖北省博物馆,参加文物发掘与文物复制工程。

“铅锡刻镂技艺”成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等各项奖项,敖朝宗也被湖北省文化厅评为铅锡刻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江再红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多次被选为国礼、省礼赠送给中外友人或单位,曾三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杯”金奖。

作品《狮啸雄风》被国家博物馆珍藏、《芙蓉国里尽朝晖》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策划绣制了目前世界上幅面最大的双面绣《阴功轴》,整幅面积50平方米。

在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被誉为“惊世之作”,现被法国收藏家收藏。

作为湘绣国家级传承人,始终潜心刺绣和传承,致力弘扬湖湘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