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三节
(2)真理和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谬误中所隐藏的真理成分 或萌芽是向真理转化的可能性,梅兰芳成功地把本来可能 会成为舞台事故的错误巧妙的转变成经典的舞台之作,正 是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客观方面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和范围; 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又是无限发展的,这又决定人的认 识是无限的。一开始,梅兰芳先生将发生的‚错误‛看成 是不可避免的事故,随着表演的进行,梅兰芳先生结合自 身所具备的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将这一偶然性的事故, 发展成经典的舞台表演内容,说明梅兰芳先生随着实践的 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认识。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 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 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 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 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 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 关பைடு நூலகம்的范畴,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 意义。 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 第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第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
2.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真题练习
06年分析题——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 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 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十年后 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 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 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 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 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 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 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 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 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 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 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 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块石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的含义?(2)基本问题?①是什么?②谁提出?(3)两方面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区别的角度?①世界的本原②人与世界的关系③世界的状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三种不同的物质观?(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起源:①自然界产物②社会的产物(2)本质?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1)运动:①运动的含义?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2)静止的含义?(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区别②联系(3)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7.物质运动与时空和空间★(1)时空的含义及特点?(2)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8.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物质性的表现?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2)理解: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3)意义?(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0.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本质含义?(2)基本特征?(3)基本形式?11.实践与人的存在(1)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2)原因?12.自然界与人的分化与统一(1)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和联系?①含义的区别②前提基础/影响制约13.人和自然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改变自然(2)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1、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1)阶级斗争理论P62~63。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观察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与方法。
三个重要论断:A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B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2)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阐发P65~67。
在1848年欧洲革命前,马、恩就确立了对于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随后的革命实践,为他们进一步思考社会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
他们深入研究了革命时期各种意识形态的变动过程、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革命与社会变迁过程,总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相伴随。
利用在社会上仍然具有思想权威意义的传统资源,是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
意识形态及其发展,其背后的真实动因是人们的现实利益,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是为这种利益服务的观念和思想体系。
考察历史中行动的不同阶级现象时,必须善于透过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看到支配这种意识形态背后的现实动因。
特点的意识形态总是产生并适用于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需要。
2、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
(1)如何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P71~72。
马克思提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
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前提。
(2)巴黎公社的性质和意义。
P72~74。
巴黎公社的性质和意义的重要理论概括:第一,公社不是乌托邦。
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制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系统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
的系统,它在动态的演化当中实现着自身的进 化与发展。
认识系统结构形成、进化与发展的秘密存在于人
的实践活动之中。
主体客体的关系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认识、实践
主体
中介 客体主体化
客体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 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 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 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3)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0.以三种宏观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三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原理及其理论:①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一切认识做出检验。③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的检验具有反复性。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①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②社会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下)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1.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如“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2.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如王阳明把所谓“良知”作为“自家标准”;3.以多数人的意见和感觉为标准,如贝克莱的“集体的知觉”就是“实在性的证据”;3.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如笛卡儿、斯宾诺莎等;4.以“有用”或“效果”为标准,如实用主义的“有用即真理”。
以上观点都属于主观真理标准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主观范围内绕圈子,把主观的东西当作真理的标准,用认识检验认识,从而无法划清真理与谬误的根本界限。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第一,价值的主体性。
第二,价值的客观性。
第三,价值的多维性。
第四,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 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验的认识成果
既要坚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权威性;又不能将实践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统一。
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
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主体
(需要)
实践 价值关系
客体
(属性)
客观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有用无用?
是好是坏? 大学期间谈恋爱是好还是坏呢? 孰利孰弊? 建三峡工程是利还是弊? 是善是恶?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苏格拉底 殉道
是什么 怎么样 认识 和 实践
真理 问题
目 标
为什么
好、坏 利、弊 价值 问题
价值及其特征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
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
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
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
向。
正确的评价观是现今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 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运动不能离开物质 载体单独存在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 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个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
科学物质观: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科学物质观产生的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巨大飞跃 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与唯 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严 整性和彻底性奠定了坚实的理不变。
董仲舒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 有不运动的物质 动者恒动, 静者恒静。外力, 只有外力才是改 变事物运动状态 的唯一原因。
牛顿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运动总有物质载体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
生物运动
高 级
化学运动
高级运动源于 并包含低级运动, 但不能把高级运动 简单地归结为低级 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 各运动形式可以相 互转化。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低 级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空间时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超详细笔记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1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2)分析: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
综合: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
(3)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在思维活动中,抽象与具体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关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感性具体:是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材料经抽象与舍象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理性认识形式。
思维具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抽象按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
2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
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1)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
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 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 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广延性和不可分 不可入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 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 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章
两种错误倾向
可 方 方 。 可 生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 方 不 死 人连一次也 可 , 不能踏进同一 , 方 方 死 条河流。 不 方 ——克鲁底诺 可 生 庄 方 ;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子
——
第二章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广 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 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 —黑格尔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特德 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克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利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 利赫 界的本原; 特拉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 克 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2)
“走廊”
3号:化学家在 4号:有人在思索 5号:有人在证明形 考察物质特性 唯心主义体系 而上学的不可能性
基本思想: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兼容并包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 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 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 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大爆炸诞生宇宙?
1、真理的绝对性
(1)涵义: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 条件性、无限性。 (2)表现: 其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客观的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二 ,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图 : 华 南 虎 造 假 图 片
2、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和谬误的性质是相反的,二者之间是有明确界限的,不能把 二者混为一谈。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把真理和谬误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真理和谬误的区分是很难的,严格说来,二者的 差别仅在于主观和客观符合的程度不同。但不能因此而说真理和 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 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 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 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 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 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 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相 对 真 理 绝对 真理 相 对 真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
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
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
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1、唯物主义一元论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A、泰勒斯的“水”原说
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
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D、古印度的“四大”说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
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
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
(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
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
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
(1)运动的概念
(2)运动的内含
A、物质的位置移动
B、物质运动的过程
C、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
(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
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
(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
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
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
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
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
(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
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
(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
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
C、庄子的运动观
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
(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
(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
(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
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空的绝对性
(2)时空的相对性
(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
爱因斯坦相对论。
现代几何学。
时间不是绝对均匀地流逝,空间不是固定不变得空匣子。
不同的物质状态,不同的物质结构,有不同的时空特点。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规律观”)
物质运动与规律的关系。
如何对待规律。
1、运动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确定性和有序性
(2)不确定性和无序性
2、规律及其特点
(1)规律的概念
(2)规律的含义
A、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C、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3)规律的特点
A、客观性
B、普遍性
3、如何对待规律
(1)尊重规律
(2)认识规律
(3)利用规律
第二节意识论与世界的统一性
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讲意识论,讲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最后归结到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历来是唯物论哲学与唯心论哲学的根本分歧点。
一、意识的本质
1、批判错误的意识观
(1)历史上的“重心轻脑”说
(2)庸俗唯物主义意识观
(3)批判当代伪科学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本质上分析人脑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大脑。
(1)人脑的结构
(2)人脑的分工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A、意识形式是主观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物质承担者)和前提条件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正确理解意识的主客观性
二者缺一不可,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4、意识离不开社会
二、意识的起源
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但又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它是劳动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低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
(2)劳动产生语言提高意识
协同动作交流经验倾诉感情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52)
2、意识的能动性(p53)
3、意识能动性的体现(p53)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主动创造性
(3)意识能改变世界
(4)意识能调控生理活动
A、生育控制
B、心理控制
4、实践是意识能动性的途径
5、不同意识有不同作用
(1)正确意识的作用
(2)错误意识的作用
6、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
(2)借助物质条件
(3)主观努力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意义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章内容的归纳总结
1、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统一于物质
2、意识来源物质又作用于物质
3、意识具有独立性和自身发展规律
4、世界一元论
(1)唯心主义一元论
(2)唯物主义一元论
A、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B、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5、世界二元论
6、怎样才能认识和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
(1)科学的逻辑思维
(2)自然科学的证明
7、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意义(p58)
总结归纳第二章内容的逻辑思路。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运动通过时空体现→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意识(精神)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和反映
→意识可以反作用于
本章复习重点:
1、重要概念
物质、运动、时空、规律、意识、静止、一元论、二元论、意识能动性
2、关键词语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统一于物质
(3)运动是物质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4)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简答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
(2)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3)规律及其特点
(4)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起源
(6)意识能动性及其表现
4、论述题
联系实际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