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说课资料)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说课资料)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我的说课共分为三个流程,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板块。

一个中心:即本课的设计理念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个基本点:即本课的教学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说学情、说学法)1.学情:通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学法:协作学习法(JIGSAW方法)、参与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其次,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说教材)1、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教材的地位本课内容既是重大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现实问题,涉及许多时政热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

本课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的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感悟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5、教法①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各种课程资源。

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三个板块:即本课内容的一个整合。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东安二中唐良兵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本课教材讲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事,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新旧教材重叠之处。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教材中增加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性学习总结”等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初中历史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帝国主义国家对港、澳、台的侵略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其它科目也涉及到了“一国两制”和港、澳、台问题。

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

2、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

依据:通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使学生感受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的统一,认识统一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统一的必然趋势。

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此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及意义依据: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大板块展开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重点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突破方法:我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本课难点是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依据:祖国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突破方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并能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祖国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具体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张国栋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张国栋

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通化市第一中学校张国栋【说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说教材】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交流及统一的障碍等知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时事的能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法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过程探究,完整准确地掌握这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时事的补充,加强对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探究,培养大胆创新精神。

【说重难点】重点:①港澳台问题的由来②港澳顺利回归以及回归的原因和意义③两岸关系的发展难点:①“一国两制”构想②台湾与港澳问题的区别【说学情】关于祖国统一大业,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生活中也接触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难。

重点是引导学探究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历史意义,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说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情景教学为主题。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提问和情境再现法进行教学;谈话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试论结合法相结合。

【说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的图片和播放歌曲澳门。

设计意图:睹物思人,以情入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说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

本课内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而且它在世界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它在本册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提出和香港、澳门问题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等,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活动探究和知识延伸,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延伸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

【说学情学法分析】本课内容的理论性、事实性较强,如果采用单一的讲叙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我运用问题探究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论从史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自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根据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不大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堂上运用大量图片和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说教学内容与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唱《七子之歌》,然后和学生深情朗读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诗歌。

通过港澳人们深切地思念祖国家乡之情,使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中华同胞还须努力。

导入新课《祖国统一大业》。

《望大陆》--国民党元老于佑任1962/1/24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有国殇!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学重点)背景1.《告台湾同胞书》对台政策转变2. 邓小平访美讲话3. 邓小平提出并阐释“一国两制”构想目的:实现祖国统一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

教 材 分 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重点是“一国两制”形成的过 程和内涵,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⑵.难点是“一国两制”内涵的理 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台湾 问题的未来走向。
教 法 分 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阅 读—教师设问—合作探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 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
七子之歌·澳门 香港、澳门、台湾、
威海卫、广州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九龙、旅大 (闻一多 1926年)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历史回眸:香港问题、
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 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 年代初 : 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具有法律效力
2、“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是 指在一个中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 制度。
2.课程目标
⑴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 和澳门回归、九二共识等基础知识,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成 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⑵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对中华民族复 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志早日成 才,报效祖国。 ⑶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收回香港和澳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括历史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海基海协两会达 成的“九二共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及发展的观点观察评 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3. 海峡两岸关系的逆流
资料: (1)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 峡,武装干涉中国内政 (2)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 同防御条约》 (3)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 (4) 美国多次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 (5) 日本宣称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 ……
三、关注现实,知行统一,多元思维 -----统一之盼
该环节通过帮助学生架起了解过去、理解现 在、展望未来的桥梁,使学生求索于历史与 现实之间,思索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明天, 体现知行统一、多元思维、关注社会、关注 情感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人 何画 以是 堪如 此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藏于 藏于 杭州博物馆的《剩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发 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一、追问历史,即时探究,生成认识 ----- 统一之策
历史的沧桑 昨天的港澳台
但悲不见九州同
思考:
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 本质相同吗?如果不同,区别 是什么? 台湾
设计主导思想: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思想;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思考: 1、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单元整体认识,提高历史 意识。 2、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作用。 3、合理利用相关时政材料烘托情境,补充教材内 容,情感升华的同时形成深刻理性思考。
想法:
1、合理整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关史料, 引导学生从单元主线的大视角来整体把握。 2、以问题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带 着问题主动构建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地位和自主探究过程。 3、精选教材相关内容,合理补充恰当的 时政图片、音像等材料,创设探究情境。
三、统一之盼--展望海峡两岸关系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的回归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本科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课的学习是在第四单元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我国领土,造成国土分离的基础上开展的,而本单元前面两课讲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解放独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对于解决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本课中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且“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结合近年来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重新对一国两制的反思和思考。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含义;概述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实践。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叶九条”以及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直接去感受香港回归的庄严时刻;利用在近年来香港近年来出现的问题相关的图片资讯,重新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学习欲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

三、说教法五步教学法、问题探究、阅读历史材料和资讯信息等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观看《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宣传片视频,让学生体会“一国两制在澳门得到成功实践,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澳门的发展和繁荣。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

本课内容主要叙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揭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对推动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对本节的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

但是,高一新生习惯于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解,不能深入分析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不能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并且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的飞跃。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其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掌握《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九二共识”理解“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其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构想。

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祖国统一大业》编写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22课。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他是在讲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内容的基础上来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学习的着眼点逐步引向了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为下一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内涵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和未来过程与方法:通过港澳回归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教学学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分组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八年级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历史《第13 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一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历史《第13 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与选择!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吴生付,来自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

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现在,我简单介绍八年级下册第16 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的教与学”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理念
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二、教学原则
自我体验→观察分析→合作学习→寻求方法→应用知识三、教材简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3.提供反馈和建议: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2.完成一篇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
1.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台湾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等事件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混淆。
2.对国家统一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难以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
3.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导致理解偏差。
2.课堂上及时调整板书,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优化。
3.注重板书的逻辑性,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部分学生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
应对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知识建构。
2.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课件
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主要采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让 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体验、释疑中达到 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导入 新课
自主 探究
合作 交流
研究 学习
学以 致用
两岸 论坛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以及“一国两制” 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 习。 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 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加深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情感 态 度价 值 观
1、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 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 构想,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性与科学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 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第三组学生卡片展示: 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 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第三组学生卡片展示: 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 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一国两制”的提 出和内容。(请四大组将讨论的结果制成卡片并派 代表上台展示。同时可以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提出来。)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某某版第四单元第15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本课所讲述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为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做了铺垫,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又属于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知道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前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看图片、视频、聆听音乐、欣赏诗歌及思考问题等情景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

经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认识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学生振兴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通过认识党和政府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坚信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统一台湾只是迟早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

知道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

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
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
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
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
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
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

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法运用:本课我将主要采用
讲授法:向学生系统讲授本课基础知识
演示法:用PPT,视频等直观道具进行教学活动
课堂讨论法:针对性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言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突破理论学习的枯燥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台湾写的诗歌:《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2003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饱含深情的背诵了这首诗,请问他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深意呢?
学生回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讲授新课:
本课我将按照“1、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2、伟大构想——一国两制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4、时代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四大步骤来授课。

模块一、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用时5分钟)
说到祖国统一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统一问题”是如何出现的?由老师带着学生简单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各自的实质和异同,得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模块二、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用时10分钟)
这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所以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了什么政策?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如何?有什么意义?
然后请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作针对性讲解,从“一国两制”理论的酝酿、提出、含义、意义、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模块三、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用时8分钟)
为突出这一重点,将首先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再配合港、澳回归大事记的图示,让学生直观深入了解这些重大史实,然后适时给出两则相关历史材料,提问: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主要原因何在?
(老师引导学生对照新旧中国情况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实际;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联合声明》及《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已为许多国家所默认。

其中强调,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政府能够收回香港、澳门的根本原因。

模块四、时代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用时10分钟)
对于这一教学重点,我将采用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时政分析——展望未来等环节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两岸统一的潮流已不可逆转。

提问:港、澳已经胜利回归,但“一国两制”最初统一台湾的目的,却还没有实现。

为什么台湾迟迟没能回归祖国的怀抱?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回答
结合学生的观点,我会从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两方面为学生讲解阻碍台湾回归的政治因素。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日益频繁的史实和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史实:课文中海峡两岸从1979年到2008年交流的史实。

原因:
老师简单总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党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

最后,老师结合时政要闻就两岸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在两岸交流已如此深入的情况下,台独行为不符合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两岸统一的潮流已不可逆转。

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最后以一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朗诵结束本课教学。

让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思乡情怀和爱国情感。

(投影屏幕上显示并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可现在,乡愁是一道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拓展练习:(用时2分钟)
思考: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请同学们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阐述: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