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哈姆莱特》示范课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哈姆雷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哈姆雷特阅读教案1【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局部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开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开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21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感受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其转变过程。
(2)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2、难点(1)理解哈姆莱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2)探讨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命运等主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这段剧情有什么感受?对主人公哈姆莱特又有怎样的印象?”(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讲述《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叙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对故事有清晰的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1)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出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如优柔寡断、机智勇敢、深沉思考等。
(3)探讨哈姆莱特性格的形成原因,包括家庭变故、社会环境、个人理想等因素的影响。
2、其他人物(1)分析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奥菲利亚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作品中的作用。
(2)讨论这些人物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反映的主题,如复仇、人性、道德、命运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适当的辩论。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点明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深刻性。
(六)语言艺术欣赏1、选取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第四单元The British Museum,以哈姆莱特为主题,着重分析剧本《哈姆莱特》的第一幕第一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戏剧背景介绍、角色分析、情节梳理、语言特点解读等。
【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主要情节,能流利地朗读并对角色进行合理分析。
3. 学会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剧本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重点: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情节梳理和角色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扩音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戏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哈姆莱特》。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创作时期等。
3. 情节梳理: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第一幕第一场,梳理情节,并对主要角色进行分析。
4. 语言特点解读:分析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和经典台词,引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感。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例题讲解:针对剧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莱特》2. 第一幕第一场情节概括3. 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4. 剧本语言特点【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的对话,探讨其心理变化。
2. 答案:哈姆莱特在与霍拉旭的对话中,表现出对父王死因的疑惑、对母亲再婚的不满以及对叔父即位的怀疑。
这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剧本,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剧通过描绘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历程,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亲情、友谊等众多主题。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 把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 分析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作品魅力。
第二章:情节梳理2.1 剧本概述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重点情节解析1. 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他叔父克劳狄斯的罪行;2. 哈姆莱特装疯,以迷惑克劳狄斯;3. 奥菲莉亚的悲剧;4. 雷欧提斯的复仇;5. 哈姆莱特的复仇高潮。
2.3 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选段;2. 讨论重点情节中的冲突和人物心理。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哈姆莱特1. 性格特点:犹豫不决、敏感多疑、深沉思考;2. 人物分析:探讨哈姆莱特复仇心理的发展过程。
3.2 克劳狄斯1. 性格特点:狡诈、残忍、权力欲望强烈;2. 人物分析:分析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影响。
3.3 奥菲莉亚1. 性格特点:纯真、善良、柔弱;2. 人物分析:探讨奥菲莉亚在剧情中的作用。
3.4 其他人物分析剧本中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复仇主题1. 分析哈姆莱特复仇的原因和过程;2. 探讨复仇主题在剧本中的象征意义。
4.2 人性的探讨1. 分析剧本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2. 探讨人性的善恶与命运的关系。
4.3 道德与权力1. 分析剧本中道德观念的冲突;2. 探讨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5.2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对剧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与鉴赏,评价其文学鉴赏能力。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1.1.3 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语言表达。
1.1.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简介: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
1.2.2 人物分析: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矛盾心理和行为动机。
1.2.3 文学特色: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语言风格和象征手法。
1.2.4 批判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面临的问题和道德抉择。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和文学特色。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点、提问解答。
2.1.3 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创意写作。
2.2 教学手段2.2.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文本。
2.2.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2.2.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评论、演出视频等。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过程3.1 教学安排3.1.1 第1-2课时: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
3.1.2 第3-4课时: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3.1.3 第5-6课时: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语言风格。
3.1.4 第7-8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面临的问题和道德抉择。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
3.2.2 讲解:详细讲解剧情、人物和文学特色。
3.2.3 讨论: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3.2.4 实践:进行角色扮演或创意写作,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
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和练习。
4.1.3 表现展示: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环节的表现。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8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8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
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哈姆雷特语文教案
哈姆雷特语文教案1.哈姆雷特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⑴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⑵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⑶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⑴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1、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2、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5、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7、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8、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⑴具有强烈的激情。
⑵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提升道德素养。
3. 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剧本情节的解读4. 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分析哈姆莱特角色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性内涵。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心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第三课时:剧本情节的解读4. 第四课时: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第五课时: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剧本解析:评估学生对哈姆莱特角色的理解深度和剧本情节的把握程度。
3. 戏剧表演:通过学生的戏剧表演,评价其在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进步。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哈姆莱特》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戏剧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配,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自由选择心仪的角色。
3. 分组进行剧本排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巧,如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
4. 开展“戏剧沙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
5. 邀请专业戏剧教师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表演指导。
七、教学难点与对策1. 难点:哈姆莱特角色的复杂性,难以理解其内心世界。
对策:通过深入分析剧本,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主题;(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读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情节所展现的人性冲突,提升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2)欣赏莎士比亚优美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幕:(1)介绍剧作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霍拉旭、克劳狄斯等;(3)理解剧情发展,把握主要矛盾。
2. 第二幕:(1)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奥菲莉亚的纯真、脆弱等;(2)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父与子、母与女、情人之间的关系;(3)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如独白、对白等。
3. 第三幕:(1)剖析剧情中的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2)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如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痛苦抉择;(3)关注女性角色的命运,如奥菲莉亚的悲剧。
4. 第四幕:(1)通过人物命运的转折,深入剖析剧本主题;(2)分析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如哈姆莱特的勇敢、智慧,克劳狄斯的狡诈等;(3)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5. 第五幕:(1)总结全剧主题,强调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冲突;(2)对比分析人物命运,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2)戏剧语言的特点及欣赏;(3)剧本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犹豫、矛盾性格的深入剖析;(2)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解读;(3)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优质课】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优质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2、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并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过程与方法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教学重点: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悲剧《哈姆莱特》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二、走近作者.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三、《哈姆莱特》全剧剧情(学生课外阅读原著《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请一个同学介绍剧情.)《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哈姆莱特留学德国时,从老国王的鬼魂那里,得知了叔父克劳狄斯阴谋毒死了他的父亲,骗娶了王后,篡夺了王位的罪行;他回国后,老国王的鬼魂显灵,嘱其复仇.为了拯救国家并为父报仇,遂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于是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四、教师预设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讨论结果.1、读课文,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2、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五、师生交流讨论结果.1、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2、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六、作业设计:深入探讨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第二课时一、走近哈姆莱特,探究其形象特点.学生再读文本,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二、预设问题探究.1、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后理解分析.)2、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3、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三、师生交流讨论结果.1、人物性格:迷惘、痛苦、焦虑、惶惶不安、犹豫.归纳: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2、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3、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明确: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利娅之死.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他便把一切归于不愿意.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相信天命也与哈姆莱特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四、全文总结.《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语言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五、作业设计:1、课外阅读择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并观看电影《哈姆莱特》.2、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课堂上探究讨论时未涉及的地方,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背景等。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人性、道德、权力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及人物介绍(1)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介绍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2. 第二课时:情节梳理(1)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事件和冲突。
(2)分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象征意义和主题。
3.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上)(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等。
(2)分析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如纯洁、脆弱等。
4. 第四课时:人物分析(下)(1)分析克劳狄斯的阴谋和性格特点,如阴险、狡诈等。
(2)探讨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第五课时: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人性、复仇、权力等。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原著或改编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影视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等。
3. 创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如写作、戏剧表演等。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在课前预习作品,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欣赏并点评名言1、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2、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 to heaven.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3、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礼物只是情谊的载体。
4、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on.为了一去不复返的灾祸而悲伤将会导致新的灾祸。
点评:让昨天成为昨天,活在当下。
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皆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于1601年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环节二、了解莎士比亚及作品影响力1、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2、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3、英国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4、“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鲁迅1908年5、“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马克思6、《哈姆雷特》全名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又名《王子复仇记》。
7、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调查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特排名第一。
9、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哈姆雷特》人类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位列其中的书有:《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经典著作,《道德经》道家学派的开山力作,《论语》规范中国人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毛主席语录》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书,《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环节三、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1、剧中人物哈姆莱特王子克劳狄斯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乔特鲁德王后波洛涅斯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王子挚友奥斯里克大臣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背叛王子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背叛王子2、讨论人物关系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环节四、跳读,把握跌宕起伏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赏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内容。
填空:这篇文章讲了“和的故事”?明确: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奚落,嘲讽。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比剑决斗”这个情节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明确: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实现复仇——实行毒计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着哪些悬念?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明确:“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①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②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③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好处: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
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
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还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
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
遵照王后的预告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
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
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了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
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
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
王后倒地。
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在“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
这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明确: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环节五、精读,欣赏视频,注意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解说:这一段视频由五段视频合并而成,分别是①哈姆莱特丧父之后,克劳狄斯假惺惺地劝哈姆莱特不要悲伤。
②新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密谋③奥斯里克跟哈姆莱特说比剑的事④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⑤比剑前国王克劳狄斯再一次表现他对哈姆莱特的关爱1、提问:人物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明确: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在哈姆莱特面前装出亲热和善的样子,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举例分析……哈姆莱特: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坦诚。
奥斯里克: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点评:个性化的语言。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剧中人物的语言个性化,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
2、在课文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明确:课文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
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环节六、关于作品的主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明确: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借这个丹麦的故事来反映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社会。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
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环节七、作业PPT展示: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