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ea89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a.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点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形成的一系列气压分布带。
气压带的特点是:•气压带的分布与地球的纬度有关,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季节有关,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气压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风带的概念和特点风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带的存在,形成的一系列风向和风速分布带。
风带的特点是:•风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的分布有关,随着气压带的位置变化,风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风带的分布与地球自转有关,地球自转会使得风带呈现出东西向的分布特点;•风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风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是:•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也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区,因为太阳辐射最直接;•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贸易风和西南季风;•赤道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是高气压带,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高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和风带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会形成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赤道附近是最热的地区?•为什么有些地区常年下雨,有些地区则非常干燥?•为什么有些地区经常刮风,有些地区则很少刮风?2. 讲授环节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ee9d6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5.png)
第五讲气压带和风带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会判断风带的风向.2。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
3.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的分析,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成因。
1。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错误!⇒三圈环流错误!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是什么?(1)气压带(2)风带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原因及规律是什么?(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特别提醒]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环流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使原来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是什么?(1)1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2)7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的控制1.图1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局部示意图,此时乙气压带分布北界的纬度度数为30°。
图2为甲区域A地某条河流状况示意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图2(1)图中所示半球是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乙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acd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9.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对于预测和理解天气变化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球大气中的作用。
一、概念解释:1.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纬度相近的区域,气压在该区域内大致相同的带状区域。
地球上主要存在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四个气压带。
2. 风带:风带是指在气压带内,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处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形成的环流系统。
根据气压带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副热带风带、副极地风带和极地风带三个主要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作用:1. 气压带的形成: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以及大洋、大陆的影响密切相关。
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地区形成,后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依次出现。
2. 风带的形成: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副热带风带主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赤道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
副极地风带主要是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产生的气流形成的。
极地风带是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
3. 气压带和风带的作用: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使得不同纬度区域之间的气压均衡,并形成大尺度的气候现象。
风带在地球上主要负责热量的传递和平衡,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三、教学活动建议:1. 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让学生发现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状况,引导他们思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并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现象联系起来。
2. 模拟风带的环流系统:利用各种教具如水盆、电风扇等,让学生模拟风带的产生与变化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风带的形成机制和作用。
3. 气候分析与比较:选择不同的城市,比较它们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气压带和风带的角度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913e2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b.png)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199527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8.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e8398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3.png)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2. 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气候分布图等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五、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a.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b.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a.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b. 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a.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b.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a. 农业生产b. 航空事业c. 海洋运输本教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了五个章节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d46f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a.png)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及其气候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利用图示法,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图示、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制作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气候变化图等。
3. 准备课堂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展示:利用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其分布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讲解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ff1e8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0.png)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https://img.taocdn.com/s3/m/a1dbad86ddccda38366bafda.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教具【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课件、动画四、课型与课时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组织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的概念一、大气环流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二、三圈环流三、风带(1)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 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13d66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6d.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1.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1.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1.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1 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3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4 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3.1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变化的原因3.2 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3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4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5 极地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4.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4.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4.4 气压带和风带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5.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5.2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事业中的应用5.3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海事业中的应用5.4 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6.2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出行的影响6.4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户外活动的影响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与预测7.1 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方法7.2 气压带和风带的预测方法7.3 气象卫星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7.4 气象雷达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与研究8.1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意义8.2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方法8.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学术研究动态8.4 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前景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环境影响9.1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环境的影响9.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气压带和风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9.4 气压带和风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对策略10.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社会的挑战10.2 气压带和风带灾害的应对措施10.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适应策略10.4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政策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补充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定义和分类对于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c15d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b.png)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d0a7b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d.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https://img.taocdn.com/s3/m/c513094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e.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篇一: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郯城县美澳学校许德建2011年7月16日19:25 魏延省于11-7-16 19:35推荐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以问题为导向,多法并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一定不错。
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1、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图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集体讨论: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
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学生讨论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
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
问题:为何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不明显?结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情景设置:1、同学们,我们这个地区夏季经常吹什么风?冬季经常吹什么风?2、印度这个国家,6-9月份经常暴雨成灾,其他月份又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为什么?指导学生读图2-2-15,完成【活动】内容,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不同,海陆之间的盛行风向不同。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5aa7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e.png)
2.设想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形象直观地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设计课堂实验、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课堂氛围。
3.设想三: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我国夏季会有东南风,冬季会有西北风?”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气候现象,从而引出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气压带和风带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气压带或风带进行深入探究。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气压带或风带的成因、分布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4.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3.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形成机制、对气候的影响等。此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4.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气压带或风带进行深入探究,鼓励组内讨论和分享。
-小组间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想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3f06f75901020206409cd4.png)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4adb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d.png)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ff0b02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6.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案及课标解读。
2. 相关地图和图片。
3. 教学道具和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
2. 讲解: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风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风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讲解: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续)4.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解。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cddc66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7.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4.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 气压带和风带的运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象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其基本含义。
3. 讲解形成原因: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理解其内在规律。
4. 展示分布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其分布规律。
5. 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加强。
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测试: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b2b18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4.png)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
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
(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
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
[讲授新课]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
一、单圈环流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
并补充如下内容。
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
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
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
生:--------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
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2、9的旁边。
[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生:---------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生:不会。
师: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
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逐渐的给其施加真实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逐步的还原,首先给其增加地球自转这个现实因素。
[板书]二、三圈环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生:-------师: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学过的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在高空,由于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
第二个知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第三个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简称为“南左北右”。
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比如说,北半球近地面的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东北风;北半球近地面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西南风;南半球反之。
生:-------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课件上这幅图,先来理解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图:教师对照图片解释。
(这部分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需要教师讲解)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
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
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
)在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请同学们以30°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
(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图,加强理解记忆。
明白了低纬环流圈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学习中纬和高纬环流圈的内容。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讨论并展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补充讲解。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
(请同学们观察图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师: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
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
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
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生:四带三风。
师:在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是使地球向左偏转,所形成风带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但气压带却与北半球相似。
请同学们快速的将南半球的“四带三风”画出来----生:------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
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
[板书]: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七风六带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
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是可以重合的。
师: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
板书:南北对称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意外,北纬30°附近与北纬60°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
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板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赤道向北,依次出现“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可以归纳出第三个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板书: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师:补充:如果不好记忆风带的风向的话,可以先把高低气压带先记住,然后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
根据这三个规律,你们再试着去记忆一下这“七风六带”。
请同学们将填图册拿出来,背着书把“七风六带”填写上去,并标注好风带的风向。
生:---------师:现在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加上,只假设地表均一,大气环流在“7带6风”的基础上受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到底气压带和风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板书:假设地表均一生:------------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图2、11,先请同学们找到0°纬线,它是变动的吗?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