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探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幼儿园中的实践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幼儿园中的实践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得到保护,继而传承并发扬光大。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漠视。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幼儿园,充分运用其启蒙教育功能,让幼儿从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认识,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自觉,肩负起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幼儿园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幼儿园中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文化传承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幼儿园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校园内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幼儿园,可以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提供巨大支持。
首先,幼儿园是幼儿的启蒙园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像种子一样栽种到幼儿的心里,使幼儿从小对我国的优秀文化有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方面众多,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其中的美术、音乐、舞蹈、礼仪、节庆、体育等都能够通过幼儿易接受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艺术审美能力,让幼儿不再被信息化时代的电子产品所吸引。
因此,幼儿园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适宜的条件,也为幼儿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利环境。
其次,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将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能够做出贡献,这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的重要群体,也能够避免文化断层。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幼儿园教师需要对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样有效方式传输给幼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挖掘幼儿的创新及创造的无限潜能和动力。
最后,幼儿园可以通过大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民族文化自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并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它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积累。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希望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应该也承担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的责任。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可以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时期是儿童认知、情感、思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文化认同和情感的关键阶段。
通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学习体验。
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民间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传统文化的融入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
他们应该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之中,引导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可以邀请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到幼儿园进行展示和演出,或者邀请手工艺人到幼儿园指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与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也可以在家长会等活动中,邀请有传统文化传承经验的长者来分享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让幼儿家长和孩子们一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幼儿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幼儿时期是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
比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民间艺术,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这些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民间故事、习俗等,也能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比如,在讲解民间故事时,可以让幼儿了解到古人的智慧、道德观念等,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在幼儿教育中,引导幼儿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表演等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让幼儿尝试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比如,讲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等,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1.结合幼儿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比如,针对幼儿的喜好,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游戏等。
_非物质文化遗产_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探寻
2007 .12112cm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探寻摘要:文章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必要性,并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回归幼儿教育地方课程本位,匡正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目标、充实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内容、丰富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实施,提升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效果等六个方面,揭示了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中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指出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幼儿教育地方特色的“双赢行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文/孙露日希 张血玲一、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于新世纪初就开始推行的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有新的理念,新的战略,而且还有新的举措。
这些举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一点或许就是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
显然,地方课程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幼儿教育领域,地方课程开发几乎无人提及,更无多少专家学者进行研究。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得不让人提出这样一些疑问:难道幼儿教育就不需要地方课程吗?或者说在幼儿教育阶段根本就不存在地方课程这个概念?本文仅希望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开发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又被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化遗产”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
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开发 幼儿园文化传承
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开发幼儿园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高。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也应当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使幼儿在快乐学习的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发与传承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1. 为何要在幼儿园开发非遗文化课程?幼儿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的教育和熏陶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园开发非遗文化课程,有助于提高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 如何在幼儿园开发非遗文化课程?(1)制定教学大纲: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发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2)选择适合的非遗文化项目: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非遗文化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让幼儿通过参与实践,感受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3)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针对选定的非遗文化项目,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视频资料、游戏活动等,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幼儿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幼儿期,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较弱,但是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却是十分强烈的。
借助幼儿园文化课程的教育,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再创造、社会实践的引导、文化体验的提供、文化体验的提供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快乐学习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4. 如何在幼儿园进行文化传承?(1)借助游戏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体验: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日、组织民间舞蹈和歌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策划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策划】一、引言非遗文化是指由一代代人相传、有着独特技艺和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
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非遗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与探索备受关注。
二、非遗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的重要性1. 传承国家文化底蕴非遗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尊重和传承文化。
2.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非遗文化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培养观察、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感。
3.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非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1. 引入非遗文化课程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引入非遗文化课程,如传统手工艺课、民间音乐舞蹈课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家到园内进行非遗表演、讲解等,让幼儿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3. 制定非遗文化教育计划幼儿园可以针对非遗文化教育,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师资培训等,保障非遗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四、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探索1.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非遗文化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重视,让幼儿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与社区资源结合幼儿园可以借助社区资源,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活动,与非遗传承人、社区文化机构等加强合作,丰富非遗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非遗文化教育中,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设备、互联网资源等,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激发学习的兴趣。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爱国情感和审美情感。
幼儿园传统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探究
幼儿园传统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探究一、引子幼儿园作为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传统之旅课程一直备受关注。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探究幼儿园传统之旅的意义、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传统之旅的意义1. 传承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表演、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手工艺等形式传承并进传承的文化。
而在幼儿园传统之旅课程中,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拓展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民俗、传统技艺、古老习俗等,而这些都是幼儿平日所接触不到的。
通过传统之旅课程的实施,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见识,让他们了解到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3. 培养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通过传统之旅课程的实施,可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使他们在游戏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幼儿园传统之旅中的实施策略1. 精心选择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施中,需要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传授。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等。
2. 融入游戏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体验,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施中,需要巧妙融入游戏元素。
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组织实地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知识传授,还要进行实地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
可以组织走访传统手工艺人的家,参加传统文化节庆等活动,增强幼儿的体验感受。
四、案例分析某幼儿园在传统之旅课程中,通过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园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实地活动等形式,让幼儿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智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让这份宝贵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学习文化的最早阶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手工制作、传统歌舞等,向幼儿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通过亲身参与,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是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创造力的绝佳途径。
可以引入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制作,如剪纸、折扇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体验传统工艺的乐趣。
这既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又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除了手工艺,还可以通过传统的游戏、民间故事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组织传统的游戏比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讲解一些有趣的传统故事,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了解祖先的智慧。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节日也是将其引入幼儿园的好机会。
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舞狮、传统美食制作等,让孩子们在欢庆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够激发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在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也要注重与家庭的合作,让家长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合力。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其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
非遗传承视角下幼儿园民俗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发
非遗传承视角下幼儿园民俗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发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应积极开发非遗传承课程,将之融入园本课程中,帮助幼儿感知、体验和传承民俗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非遗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基因。
通过非遗传承课程的开发,幼儿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感。
这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塑造正面积极的个性特征。
其次,非遗传承课程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非遗传承课程的指导下,幼儿能够观察、体验、模仿和创造,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技艺的过程,幼儿能够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最后,非遗传承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与他人合作并共同努力。
这样的合作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和团体观念,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二、民俗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发1. 创设非遗角落在幼儿园中创设一个专门的非遗角落,可以展示各种非遗文化的介绍、图片和实物,让幼儿对非遗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同时,可以邀请传统工艺师傅或文化专家进入幼儿园,进行互动授课,使幼儿能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 非遗传承课程设置在园本课程中引入非遗传承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置不同的内容。
对于小班的幼儿,可以从简单的游戏和童谣开始,让他们接触到非遗文化的基本元素;对于中班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如纸雕、编织等;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组织一些非遗技艺的体验活动,例如剪窗花、制作面塑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幼儿逐渐接触、了解和传承非遗技艺,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传统文化魅力分享
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传统文化魅力共享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教育话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而非遗文化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非遗文化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展开讨论,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共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非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向孩子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他们在幼小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2. 塑造文化自信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更具文化自觉。
3. 培养审美情感非遗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民俗、传统技艺和文化艺术,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1. 课程设置(1)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地笼、泥塑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传统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民间歌舞等,通过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
2. 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通过举办手工艺品制作活动和民俗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2)游戏式教学: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学习的乐趣。
三、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价值和意义1. 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2.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非遗文化课程,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3. 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人文情怀和修养,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幼儿园非遗技艺探究活动 幼儿园文化教育
幼儿园非遗技艺探究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探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非遗技艺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非遗技艺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文化教育中。
一、幼儿园非遗技艺探究活动的重要性1. 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幼儿园的非遗技艺探究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2. 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非遗技艺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幼儿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对非遗技艺的探究活动,幼儿可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文化教育中1. 开展非遗技艺展示和体验活动。
幼儿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园内进行非遗技艺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设立非遗技艺角落。
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设置非遗技艺角落,展示非遗技艺制作的工艺品和图片资料,让幼儿充分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开展非遗技艺主题活动。
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的非遗技艺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非遗手工制作、民俗表演等,丰富幼儿的课外生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4. 结合多元教育资源。
幼儿园可以结合当地民间文化艺术表演、非遗技艺展览等多元教育资源,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对非遗技艺的浓厚兴趣。
三、结语幼儿园非遗技艺探究活动在幼儿园文化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探究非遗技艺,幼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心智的发展。
希望每个幼儿园都能加强对非遗技艺的教育,使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幼儿园非遗文化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各级教育部门也开始关注如何在幼儿园阶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书面、行为和实物等形式流传的具有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对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1.1 培养民族自豪感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让幼儿在游戏、歌唱、手工制作等活动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1.2 增强文化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3 促进多元文化的平等交融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幼儿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并在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中体验多元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共存。
二、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2.1 存在问题在当前,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缺乏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知识和技能,无法很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相关活动。
家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孩子的支持和配合,使得传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幼儿园课程安排紧张,难以充分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时间。
2.2 发展机遇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对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投入也在加大,为幼儿园非遗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支持。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3.1 加强师资培训为了提高幼儿园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质量,需要加强教师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相关活动。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案 幼儿园教学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案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应当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给予幼儿更多元、丰富的文化教育。
本文将就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案展开讨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1.丰富教育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将这些传统艺术带入幼儿园教学,丰富了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
2.塑造文化认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可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和接受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3.促进综合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艺术性、实用性等特点,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等。
4.与社会融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幼儿园教学,可以促进幼儿与社会的融合,增进幼儿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二、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案的编制1.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培养目标,如培养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等。
2.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如民间故事、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工艺制作等。
3.教学方法的设计幼儿教育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和体验式教育,通过情景营造、亲身体验、情感沟通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教学环境的营造在教学环境中设置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物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民间乐器等,营造浓厚的非遗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5.教学评价的建立建立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表演评比等。
三、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实施与创新1.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应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可以作为主题活动、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课程的一部分,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实践 幼儿园文化教育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之一,非遗文化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实践备受关注。
在幼儿园文化教育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既能够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实践模式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 保护和传承国家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教育是国家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通过在幼儿园中进行非遗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通过非遗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幼儿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兴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
3. 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非遗文化教育能够丰富幼儿的文化生活,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强幼儿的文化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素质。
二、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实践模式1. 开设非遗文化周活动在幼儿园中可以开展非遗文化周活动,通过展览、演出、讲座、亲子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2. 编制非遗文化教学计划设计非遗文化教学计划,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例如通过儿歌、游戏、手工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3. 创设非遗文化环境在幼儿园中创设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环境,比如在教室中挂上非遗文化的图片、制作非遗文化的手工品、播放非遗文化的音乐等,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三、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效果1. 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通过非遗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幼儿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 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非遗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幼儿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信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
在幼儿教育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与创新展开探讨。
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它既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合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们需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素材。
例如,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我们可以将其引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皮影戏的制作过程、表演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1.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
比如,开展一场模拟的民间艺术表演,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游戏教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例如,设计一款以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相关技能。
3.实践教学:组织幼儿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如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传统舞蹈等。
通过实践,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教学:以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为载体,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式学习。
比如,分析某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让幼儿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再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师资培训。
幼儿教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1.知识与技能:评价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评价幼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尊重和传承态度。
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 幼儿园文化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孩子们接触文化的最早时期。
在幼儿园的文化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通过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可以让幼儿在快乐学习中了解、接触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在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使他们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建立起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增强幼儿的家国情怀通过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幼儿对家国的热爱和对文化传统的关怀,激发幼儿爱国情感,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
二、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1. 教育内容单一目前,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大多集中在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教育,缺乏多样化和系统性。
2. 教学手段陈旧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学手段陈旧,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活力。
3. 老师专业水平不高一些幼儿园的老师对于文化遗产教育的了解和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导致文化教育效果不佳。
三、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方向1. 拓展教育内容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应该拓展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传统节日和习俗,还应该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古诗词、传统故事等内容,丰富文化教育的内容。
2. 创新教学手段幼儿园文化遗产教育要创新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游戏等现代化手段,使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3. 完善师资队伍幼儿园应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和引导,提升他们对文化遗产教育的认识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教育。
4. 加强家校合作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对文化遗产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提升他们对幼儿文化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1. 引言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逐渐衰退,非遗文化面临流失的危机。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起点,有责任引导幼儿了解、体验和传承非遗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际操作和教学效果,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2. 实践与案例分享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文化教育需要注重实践与探索。
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亲自示范和教导,让幼儿了解非遗技艺的原理和基本技巧。
邀请书法家教授幼儿基本的字画学习,或者请戏曲表演艺术家用精彩的演出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组织一次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活动,让幼儿亲手做一个传统的工艺品。
这些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教学策略与方法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施。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工具,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可以通过讲解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要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学原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传授非遗知识与技能。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愉快地体验、发现和创造。
4. 教学效果与评估对于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关注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非遗文化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来评估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组织展示和分享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接受家长和其他幼儿的评价和鼓励。
要进行定期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根据幼儿的反馈和特点,不断优化非遗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5. 我的观点与理解在进行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我发现幼儿通过接触非遗文化,不仅学会了具体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情感与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儿园基于非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儿园基于非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儿童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也应该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儿童教育中基于非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非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多重价值。
在幼儿园教育中,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
此外,非遗文化也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多元智能,提高综合素质。
二、幼儿园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1. 注重幼儿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非遗文化资源。
2. 提高非遗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让幼儿学习到实用技能。
3. 从生活和游戏中引入非遗文化元素,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受非遗文化。
三、幼儿园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1. 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
2. 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窗花、编织竹编等。
3. 传统节日和习俗的介绍和体验,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4. 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的讲解,如《三字经》、《百家姓》、《山海经》等。
四、幼儿园非遗课程资源利用的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向幼儿展示非遗文化。
2. 游戏教学法,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和学习非遗文化。
3. 亲子互动教学法,邀请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到非遗文化教育中,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基于非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
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课程进幼儿园:手工传统艺术体验分享
非遗文化课程进幼儿园:手工传统艺术体验共享1. 引言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领域。
随着非遗文化课程进入幼儿园,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和体验手工传统艺术,不仅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探讨非遗文化课程进幼儿园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幼儿在手工传统艺术体验中的成长与收获。
2. 非遗文化课程进幼儿园的重要意义非遗文化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传承性和历史性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等。
将非遗文化课程引入幼儿园教育,让幼儿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手工艺的体验活动,幼儿能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耐心、毅力和细致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幼儿在手工传统艺术体验中的成长与收获在非遗文化课程中,幼儿有机会亲自体验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观察、模仿和创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手工传统艺术体验中,幼儿能够学会尊重传统、珍惜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感受到制作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深刻理解非遗文化课程进入幼儿园的重要性。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从小培养,幼儿园是一个非常好的评台。
通过非遗文化课程,我看到了孩子们在体验传统手工艺中的成长和收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得到了加深。
我相信,随着非遗文化课程在幼儿园的推广,更多的幼儿将从中受益,传统文化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5. 总结非遗文化课程进入幼儿园,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和体验传统手工艺,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探寻
摘要:文章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必要性,并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回归幼儿教育地方课程本位,匡正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目标、充实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内容、丰富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实施,提升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效果等六个方面,揭示了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中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指出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幼儿教育地方特色的“双赢行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
一、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于新世纪初就开始推行的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有新的理念,新的战略,而且还有新的举措。
这些举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一点或许就是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
显然,地方课程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幼儿教育领域,地方课程开发几乎无人提及,更无多少专家学者进行研究。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得不让人提出这样一些疑问:难道幼儿教育就不需要地方课程吗?或者说在幼儿教育阶段根本就不存在地方课程这个概念?
本文仅希望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开发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被重视的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
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HERITAGE,又被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化遗产”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
区的全部集体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包括所有形式的传统、大众和民间文化,它们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
从其定义和分类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非物质性;多样性;动态性;脆弱性。
2.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为什么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地方课程资源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地方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地方课程可言,开发地方课程的重要条件就是充分挖掘其课程资源。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应发挥如下的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提高地方文化品位的功能,传承地方优良文化传统的功能,完善课程管理体系的功能。
第二,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传统是幼儿教育中最主要的地方课程资源。
在一般意义上,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行论述,而地方课程必须发挥的功能也决定了地方文化传统包括民俗民风应当是地方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幼儿并不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因此,幼儿教育内容很少与地方经济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地方文化应是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主要课程资源。
第三,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文化遗产”应当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
内容,从而也是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
三、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中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1.落实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重要的课程理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把非物质文化引入幼儿教育课程中,就具有这样的价值。
李姗泽在关于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而民间游戏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它来自民间,来自大众,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是人们在生活中根据需要、经验而创编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因此,其与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与儿童生活的实际更为贴近、更多地呈现教育的原生态,从而更多地体现儿童的内在需求。
由此可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体现“教育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理念的。
2.回归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本位
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连下,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
地方课程设计应充分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在幼儿教育实际中,“大一统的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儿童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教育的内容,无法将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看成相互融会的整体,从而感受其内在的关联,难以形成对社会的真实的统一的看法。
”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乃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形成地方特色,整体改善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地域性、民间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正是回归幼儿教育地方课程本位的一种正确选择。
3.匡正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目标
地方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上关照社会不够,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联系不够紧密。
课程目标设计上,忽视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去。
一句话,课程目标关注个人较多,关注社会较少。
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地方课程育人功能的。
总体来讲,采用的是行为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使其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中具有生成性的外部条件,因为每一个幼儿及幼儿教师只有走进这种“活态传承”中才能真正地体验、感受,在现场情境中生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比如道德的、政治的、身体的、语言的、审美的多重目标才会潜移默化地建构起来。
4.充实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内容无疑是相当丰富的仅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就可以发现它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泛的文化选择。
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作品必须是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故事、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编织、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
5.丰富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实施
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来看,生成性目标必然导致课程实施的“过程模式”,其
课程目标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
由于幼儿教育主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课程形态不同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形态,因此,“过程模式”对培育幼儿健全的人格,主动性、创造性等更有优势。
如举世闻名的瑞吉欧生成课程、美国的“自然发生课程”、开放课程等,都是过程模式在幼儿教育成功实施的典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传承和内容综合的特点,必然使相应的幼儿地方课程在实施上具有综合性、体验性,从而导致一种方案教学或结构教学,使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在实施上更加丰富。
6.提升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效果
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其课程改革的旨归都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升人的创新能力。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和发展的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丰富性,正是给孩子提供不同文化、滋养不同思维、进而播撒创造的种子,催生创新的成就。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个汪洋大海,每个人回到故乡,走到乡村生活去,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感动的“非物质文化”,但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退潮的大海,每时每刻都在消失,老一辈艺人默默地故去,文化悄悄地消失。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
这种传承无疑非常重要,但我们的幼儿教育似乎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或许,通过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幼儿教育的地方特色会成为一个双赢的举措。
作者单位:孙露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张血玲重庆市永川区教委教研室
参考文献:
[1]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教育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78-80.
[2]杨怡.非物质文化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J].文物世界,2003,2:67-70.
[3]赵志军.地方课程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6:45-46.
[4]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3:51-52.
[5]李季湄.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1,1:26-27.
[6]蒋红斌.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一种批判性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7-79.
[7]乔晓光.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J].美术学,2002,1:89-90.
[8]卓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