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1节逐水草而居一、非洲的热带草原(自然环境)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改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马赛人的生产特色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缘由: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详细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其次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详细迁移状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起先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起先向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
他们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三、马赛人的生活特色: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极其简洁。
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居处。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逐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爱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宝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3
课题: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课时]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资料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种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认识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展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1:(猜一猜)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
谜底:打一植物。
【展示】水稻的图片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从生活中学【展示】水稻小知识水稻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喜高温潮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高温,还需要平整的土地,深厚而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
水稻一年可种1-3次。
在粮食作物中,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作物。
由于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
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活动2:世界水稻种植区的分布问:你们知道世界的主要水稻产区在哪里吗?[亚洲的东南部(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 ,这里的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展示】世界的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知道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又在哪里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包括台州也是水稻的产区。
)【展示】中国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能说出湄南河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展示】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图(亚洲的东南部——湄南河平原)课本P58第一段找一找:湄公河平原地跨的主要国家(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说一说:湄公河平原所在的纬度带、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低纬度、海拔都在200米以下;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充沛,主要集中在5—10月)活动3:水稻生产的条件问:湄南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它都有哪些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呢?请同学们自习课本P59第一段。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续表注意:1.要熟悉课本P56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和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与降水量》(读图说说该市气候类型和特点)。
2.美国商品性农业发达的有利条件(或:原因)(1)自然条件(见上表)。
(2)人文条件:经济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农场规模大,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产品储存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等等。
第二课与山为邻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请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有利条件(或:原因)。
(1)自然条件:①地形多样,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景观奇特。
②夏天成为观光、避暑、登山胜地;冬天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2)人文条件:①旅游内容丰富多彩,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入微等。
②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
③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等。
第三课傍水而居续表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
(1)自然因素: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位于北太平洋渔场,日本沿海海域处于寒暖流的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天然优良港湾作为渔业基地。
(2)人文因素:强大的工业对日本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船业发达,所造渔船性能优良,设备先进。
广泛使用优质渔网,装备冷冻保鲜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电子仪器。
启示:人类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利用并保护水资源,就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第四课草原人家注意:1.能够解读课本P75基塔莱和多多马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找出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原因:两地位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降水期出现时间刚好互补。
2.画一画:试着画出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3.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澳大利亚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知识点素材人教版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
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
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
(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骆马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
它的形象泛起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
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
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感化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
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平原地区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平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3.小组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原地区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平原地区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平原地区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上面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要求,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7.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3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
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平原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可发展林业。
1、认识区域的方法: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①经纬度位置;②相对位置。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基本特征。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文);④自然资源等。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4)感受区域的发展,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低纬度;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北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属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
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
5、南非的发展:南非属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6、探究区域生产特色和生活特色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的启示:(1)要科学利用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_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word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家住平原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平原垂直的牧场:天山山脉(哈萨克人利用山地牧场,进行“四季放牧”---“转场”)与山为邻如画的梯田:云南元阳哀牢山区热门的山谷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流域傍水而居耕海牧鱼:日本渔业独特的鱼文化和面临的问题水上都市: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优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草原人家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草原风情:“逐水草而居”丝路明珠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一课家住平原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P32-33或填充图册P15图4-1)特色: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业;传统民居以木、竹为主,用桩支撑,悬空架设,斜顶;人们崇尚“谷神”“稻神”;人们间能团结互助,关受弱者,共度难关。
成因: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传统农业受天气影响大;大量灌溉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等需要全村协作完成。
(P74-75)2、美国中部大平原。
特色: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规模大,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商品性农业;人们居住较分散;生活水平较高。
成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经营;交通运输便利;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提供服务。
(P75-77)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这里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完成;湄南河平原分布着全国87%的人口;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
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每年的播种、插秧和收割都需要全村协作完成,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P74-75)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1、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湄公河平原(传统农业) 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性农业)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文:水网密布,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平原,灌溉发达。
(1)地理位置:位于北美洲中部。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
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4)水文:密西西比河贯穿平原中部,灌溉方便生产特点精耕细作,人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
劳动人手不多,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产量大,商品化、一体化程度高。
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地农业)生活特色人口稠密;吊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兽;以米饭为主,水稻生产影响着文化、精神生活(崇尚稻母、谷神),邻里关系密切,团结互助。
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以肉类食物为主;交通发达。
共同点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二、与山为邻1、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艰苦安第斯山脉(秘鲁)阿尔卑斯山脉(瑞士)山脉位置和走向(1)山脉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9000多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2)山脉走向:南北走向。
(1)山脉位置: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腹地;跨越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斯洛文尼亚;是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的发源地。
(2)山脉走向:东西走向。
山区景观特色秘鲁安第斯山区位于热带,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使其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差异明显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 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多媒体课件PPT教案初一
_4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 …… • 2、平原上的机械化生产 • 与湄公河平原水田农业手工劳动相比较,为什 么美国中部平原可能实现大型机械化耕作?美 国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 【参考】广袤的土地和旱作农业,使大型机械化 耕作成为可能。特点:生产工具机械化,劳动生 产率高,人均粮食占有率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_3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2)说一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湄公 河平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相同之处:都平原,土壤肥沃;都有河 网分布,利于灌溉。 不同之处: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热量 和降水都不如湄公河平原,因而主要作物是玉米、 大豆和小麦,而不是水稻。
_5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 …… ;2、 …… • 3、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一体化) • 美国中部平原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对农 产品销售的什么影响? • 【参考】平原上有公路、铁路和水运等多种运 输方式,便于农产品的快速、大量输出。 您认为美国农业生产具有哪些特色? • 【参考】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机械化生产; 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等等。
_14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谢谢观赏! 更多多媒体教案制作中,力争完成全部的全部!
且抛砖引玉中……
_15_
_2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一、稻作文化的印记 • 1、 …… • 2、 …… • 3、稻作生产的特色(精耕细作,人力劳动) • 4、湄公河平原上的稻作文化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 (1)说一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相对于它们的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_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7、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的对比差异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气候特点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区,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流经河流湄公河(水网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比较充足)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生产方式人工劳作,精耕细作机械化耕作人口密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特点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属于商品性农业文化生活特色高脚屋(“干栏式”民居);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旱涝灾害劳动力不足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第二课、与山为邻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家住平原学案一、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根据资料分析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3.坚持和谐的人地观.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2.难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四、自主学习:1.湄公河平原位于半岛上,该半岛位于海和海之间。
湄公河平原的气候特点是,当地主要农作物是 ,该平原上主要的河流是。
2.湄公河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为主,用支撑, 架设。
随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建筑也开始呈现出的色彩。
3.在湄公河平原人们崇尚、等神灵, 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
4.美国东侧是洋,西侧是洋,美国中部平原在山脉和山脉之间,南濒湾。
5.美国中部平原的主要气候是,其主要农作物是等。
6.乔治家耕种着300公顷的土地,农场,有存放农业机械的,它们和纵横交错在一起交织成一幅乡村风景画。
7.泰国的首都是 ,美国的首都是 ,美国最大的城市是。
五、课堂助学2.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3.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4.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公河平原有很多相似之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稻田鱼塘遍野,平原表面有一些起伏平缓的山丘。
由于地处亚热带,又深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1)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为什么?(2)你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湄公河平原地区的人们有哪些相似之处?5.我对泰国和美国的了解还有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共31张PPT)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32021 /8/3202 1/8/3T uesday , August 03,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32021 /8/3202 1/8/320 21/8/38 /3/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3 日星期 二2021/8/32021 /8/3202 1/8/3
乔治家收获的粮食主要供 自己消费吗?他们会怎样 处理收获的农产品?
不是。乔治他们吃动 物性食品,收获的粮 食主要当作商品卖出 去,作为生活的重要 经济来源。
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卖出去的这是
商品性农业的最主要特征。
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
农产品作为商品大量输出、地广人稀、 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 剩余多、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乔治家的农场,为我们展示 了一幅这样的生活图景:
人们居住 劳动人手 农业主要生产 人们生活水平
比较分散 不多 机械化作业 较高
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至少列
出四点,表明它们在景观或人们生产、生活 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水 稻 小麦、玉米、大豆 人口稠密 人口稀少
人力
机械
高脚楼 平房、矮层楼房
较低
3、大农场里有多少人在劳作? 4、为什么这么少的人可以管理那么大的农场?
农场主要采用机械化耕作 5、收获的粮食怎样储存?
农场里建有高大的粮仓用来储存粮食。如果储存 不下,就转运到附近更大的粮仓。
A
B
C
哪几张是反映乔治家农业生产的图片?
D
E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一、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数字式:例如,1:5000000(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
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
(平移指向标)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
(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一)乡村聚落: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
(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二)城市聚落: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填空解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社区: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某些共同的、相关的和比较密切的。
2、地图上的、、是地图的语言。
(地图三要素)3、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定向法、定向法、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一般定向法(最常用):即,。
4、比例尺:表示距离比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表示方法有式、式、式。
5、社区具有、、和功能。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等属于社区;村落、城市等属于社区;街道、乡、镇、县、市、省等属于社区。
不同的社区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类型的社区中。
3、和是差异比较明显的两种社区类型。
4、北京中关村属于,王府井、金华的西市街属于。
5、大多数社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总是与一定的相联系。
6、不同区域之间联系,不仅限于方面,还包括、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内容越。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内容越。
2、在等高线地图中,等高线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等高线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海洋占地球面积的,陆地占地球面积的,因此人们把地球称为“"。
生命最早出现在中.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2、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
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依次为。
3、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运河;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山、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运河;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海峡,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海峡.4、世界最大的岛屿是岛,世界最大的群岛是群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半岛。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按面积大小排列依次为,纬度最高的大洋是洋。
5、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叫。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P70-73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节稻作文化的印记一、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二、湄公河平原的生产特色1.主要农作物:水稻。
2.生产方式:以人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
3.水稻生产与人口的关系(1)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
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劳作的身影。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
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三、生活特色:稻作文化的印记1.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1)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2)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2.水稻生产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1)米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
(2)饮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
3.水稻生产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1)文化活动:这里的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
①“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
②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
(2)人际关系: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
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四、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水稻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
传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湄公河平原发展水稻种植(或: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P70-73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
(原因: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B.劳动人手不多。
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
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1、垂直的生计:(1)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环境:①位置、走向: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西部②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2)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①海拔较低的山谷河山破除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豆i②在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形成广阔的干旱草原地带,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3)说说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为食物②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③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主要交通工具(4)小结:印第安人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安第斯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把自己的生产与山区地势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山地之国——瑞士(1)阿尔卑斯山: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①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国家(自西向东):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②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波河。
(2)瑞士——典型的山地之国:被称为大山之子。
(3)瑞士的地形特点: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4)瑞士会成为旅游热区的优势:①自然条件: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夏天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冬天滑雪。
②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③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设施齐全(5)阿尔卑斯山旅游业的发展,给瑞士人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有利方面:增加人们就业机会A增加人们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B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C基础设施不断完善②不利方面: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灭绝(如:大量森林被砍伐碎石、泥土被冲进河道房屋、道路被冲毁、农田因水土流失而荒废、人满为患)(6)瑞士的知名产业:手表执照、金融保险(因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7)启示:人类与自然条件密切联系,人类如果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人类盲目地去破坏和损害自然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合理、科学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三、、傍水而居P78-831、日本——耕海牧鱼(1)、日本的地理简况:①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岛国。
②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
(2)、国土特征: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3)、日本有什么优越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渔业资源这么丰富?①岛国其附近海域处于暖流和寒流交汇的地区,鱼类饵料非常丰富;②两股洋流交会形成水障,阻止鱼类游动,使鱼群集中。
(4)、推动日本渔业特别是远洋渔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②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北海道附近、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5)、先进的纺织工业、电子工业、造船技术和捕鱼装置为日本提供优质渔网和电子设备。
. (6)、特有的“鱼文化”:渔民们每年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丰收,如鲍鱼、虾、螃蟹等等。
还有一些与鱼有关的节日,如每年的5月5日是日本的男孩节,也叫鲤鱼节。
(7)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①世界燃油价格的上涨, 大大增加捕鱼的成本;②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大大缩小日本渔民捕鱼范围;③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④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8)、启示: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休渔期——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可持续发展人——海、鱼、人和谐共处2、威尼斯——水上都市(1)地理位置: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
(2)意大利如何因水而生、而兴、而美、而忧,威尼斯(水上都市)P81。
①因水而生——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在此建造家园,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形成一座城市。
②因水而兴——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而日益兴起;③因水而美——独特的水城风光。
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沐浴在海风中的古老的建筑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人怀旧、让人遐想。
④因水而忧——主要是水淹威尼斯,如水位上涨、海水倒灌,经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
四、草原人家P83-861、逐水草而居——非洲热带草原(1)分布: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东非高原的赤道地区及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
(2)气候:①类型: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②分布特点: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3)马赛人迁徙的理由:①每到雨季,降水充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②每到旱季,降水很少,草木稀疏,一片枯黄。
(4)马赛人的活动范围、生活特点: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
他们以“逐水草而居”的放牧为生(5)马赛人衣、食、住、风俗①衣:红色披风;②食:牛肉为主;③住、茅房屋;④风俗:养育牛羊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P83-84)(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1)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
(2)气候特点:①气温特点:澳大利亚地处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是热带、亚热带气候,热量条件好。
②降水特点:北、东、南三面沿海地区降水较丰富,降水量呈半环状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大陆内部干热。
澳大利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和表现(P89-90)A、原因:a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干旱、草原面积广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
b自流井多,地下水资源丰富,解决了牲畜的引用水。
c.动物具有古老性,使羊群缺乏大型野兽的袭击。
B、表现:a羊比人多。
羊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只以上,澳大利亚全国人口只有1700万,平均每人拥有羊6只以上。
b羊毛量大质优。
羊毛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c.没有羊,就没有国家的今天。
④澳大利亚的生产特点、澳大利亚牧民与其它游牧牧民在放牧上有何不同A、生产特点: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所需劳动力少,生产效率高.B、生活特点:定居进行放牧⑤大洋洲的花园: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⑥澳大利亚的牧民还是水上人家,与山为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我们永康经济发展的启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五、干旱的宝地P87-891、西亚(1)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2)西亚国家石油生产的特点:储量巨、产量大、出口多、开采易、油质好、运输便(3)石油之销:西欧、美国、东亚(4)石油之利:西亚因油而变得富有,依靠大量的石油输出厚的很高的人均国民收入。
(5)石油之忧:枯竭、懒惰、动荡2沙漠绿洲——以色列(1)地理位置:地中海的东南方向(2)气候:北部为地中海式气侯,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
(以色列的降水有特征:北多南少。
这对其水资源有的影响:境内河流较少,水资源紧缺。
)(3)以色列走出农业发展的困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4)以色列充分利用资源举措:①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免受污染 B、南水北调 C、科学用水②一水多用 E、海水淡化 F、加强管理(5)以色列发展绿洲农业的举措,有哪些可供其他干旱地区借鉴?①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科技兴农。
②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并加强用水管理。
③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种植合适的农作物。
(6)以色列发展对现代绿洲农业的发展的启示: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技采用滴灌等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石油宝库的小结④地图波斯弯沿岸国家及三条石油运输路线(P88-89)看地图六|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半球位置、热量带(温度带)位置、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大洋位置2、南非的位置:(1)半球位置:地处南半球、东半球(2)热量带(温度带)位置:主要处于热带(3)经纬度位置:位于南纬22—35度和东经17度—32度之间,(4)大洲大洋位置: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3地势(地表起伏):高原、山地为主,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高西低4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形种类有高原、盆地、平原;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非东北部,高原主要分布于南非的中部。
5水文(河流湖泊等):主要河流自西向东的林波波河,自东向西的奥兰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