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动态图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动态展

清明上河图动态展

化缺失,又能向更多观众传递和弘扬传
统文化的价值。
观众互动
清明上河图互动区
设置互动区,让观众们将自己的 身影融入到清明上河图之中,与 古代居民互动,感受宋代都城里 的繁华盛景。
写信征集活动
观众可以在观展期间写下对自己 亲朋好友的祝福,呈现与古代文 化的契合点和强调展览的人文关 怀。
春游团
组织观展者和知名历史文化专家 一同去汴京郊外进行春游 guided tour,好玩又学习。
清明上河图动态展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于12世纪所绘的一幅油画卷。此次清明上 河图动态展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这幅经典名作重现在观众面前,以期为 观众呈现出更直观、更生动、更立体的视觉体验。
历史背景
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反映北宋古都汴京城市风貌和人民生活历史地理画。借助数字技术,呈现出了当时的建筑和 文物,帮助人们了解宋代都城城市面貌。
展览特色
1
多种呈现方式
通过不同的数字技术,将清明上河图进
跨时空的文化体验
2
行立体、动态、增强、互动等多维度的 呈现,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
通过清明上河图动态展,观众不仅可以
领略古代汴京城市之美,还可以感受到
现代数字技术对“文化记忆”再利用的巨大
3
展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意义。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既能填补文
动态展示技术
3D剖切与投影技术
借助此技术,清明上河图中 的建筑立体模型和信息映射 可以在观众面前呈现。
AR增强现实技术
将现代技术和清明上河图融 合,观众佩戴AR设备后,就 可以玩一款清明上河图“剧情 游戏”,在体验画作的同时, 还能在游戏中收集各种小礼 物。
古城数字重现技术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赏识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厘米,横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代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珍藏家心驰向往,后代帝王显贵强取豪夺,展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珍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灭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消散;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移花接木』以假货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珍藏家毕沅珍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好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钩心斗角,多少刀光血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离合悲欢。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节气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弘大,构造谨慎。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多数构成的一致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拥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相貌,反应了那个历史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民俗风尚,进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好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经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祥妥当,正确新奇,拥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实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雄伟魄力。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民俗画作品,宽厘米,长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选,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相貌,这在中国以致世界绘画史上都是唯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纳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琐的光景归入一致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乡村,另一部是集市。

画中有 814 人,牲口 83 匹,船只29 艘,房子楼宇 30 多栋,车 13 辆,轿 14 顶,桥 17 座,树木约 180 棵,来往穿着不一样,神态各异,绘声绘色,此间还穿插各种活动,着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裕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奇妙,颇见功底。

让千年名画动起来

让千年名画动起来

2010年之后说起《清明上河图》,恐怕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国国家馆那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上海世博会那年,每天有数以万计的观众起早摸黑,长时间排队等候在中国馆面前,其中多数是为了一睹这幅“动”画的芳容。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幅“安静”了近千年的国画“活”过来的呢?沉睡千年,一朝苏醒《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传世名画。

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巍巍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民生百态跃然纸上。

该画作笔墨章法精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现存于北京让千年名画动起来□ 左焕琨、董立颖 / 文故宫博物院。

然而,在它问世后的九百多年里,《清明上河图》易主无数,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

谁曾想到,在2010年的上海,艺术与科技的完美交融又赋予了这幅巨作新的生命。

参观过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朋友都不会忘记,在一幅巨大的折幕上,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以动画的形式活了起来。

只见图上水流人动,百货纷陈,河上纤夫叫号,船舶摇曳行进,每隔4分钟,画卷的天色便晦明变化出一个日夜循环,而在蜿蜒辗转的巨型画卷下方,有一条仿真度极高的河流潺潺流过。

这是视频技术运用的一件代表作,令参观者穿越千年时空,与北宋汴京的百姓面对面,共享太平盛世。

有声有色,动静相宜这部宏大的数字影像比原作放大将近30倍,利用多台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影并进行无缝拼接,同时保留了原作包括色调及画风在内的所有特征。

为了使其有如同画卷被打开般的形态,投影幕采用了不规则折幕的形式,使其更富于变化。

在以虹桥和街面为中心的画卷上,酒肆商铺林立,各色人物、牲畜货车和桥下船只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粗看人头攒动,细看却是各司其职,疏密有致,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谓“乱而有章”。

因此,要让这幅巨型画卷“动”起来,除了配合先进的计算机日间模式下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左焕琨 供图)16INVENTION | 创新软件技术,还需整体设计都能做到精益求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完整全卷高清大图鉴赏(画心部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完整全卷高清大图鉴赏(画心部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完整全卷高清大图鉴赏(画心部分)《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端,绢本设色,手卷,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心+题跋完整全卷381032x7316像素高清大图《清明上河图》画心175418×7316像素《清明上河图》题跋205614x7316像素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引首描金花鸟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引首描金花鸟画局部图《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心第一段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心第一段局部细节高清大图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

它和唐人韩滉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

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

《清明上河图》全图分解图

《清明上河图》全图分解图

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 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 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 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

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 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 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 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秘密

《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秘密

《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秘密作者:刘砥砺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0年第09期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是大家必看的展馆之一,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巨大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是怎么动起来的呢?有人说这幅图有原作的100倍大,这显然是夸张了。

按照现场的解说,通过投影和动画技术幻化出来的《清明上河图》,把原作放大了约30倍,实际高6,3米,长130余米,观众走马观花也得看lO分钟。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是活动的,流淌的河水,飘动的船帆,往来的市民、客商、骆驼、鸡犬,潺潺的流水……再往前走,发现画卷的天色还能晦明变化,4分钟是一个日夜轮回。

看过这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观众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电子版上的人物造型是不是与古本《清明上河图》完全吻合呢?画卷制作方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幅电子图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特征,除色调、画风一点都不能差外,原作中的数百棵树、数百座建筑也不能少。

此外,静止的背景和动态的背景之间有不同的透视效果,包括草木、人物、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阴影分布、光线投射、夜景的制作,更是大胆的再想象。

这都是创作团队通过一次次调试比对后才确定的。

作为夜景的《清明上河图》,灯光照明是组成歌舞升平的汴梁夜景的重要元素,而灯笼是古代的主要照明工具,如何把握好灯笼的处理至关重要,在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团队还原、制作了十几种形式各异、亮度不同的灯笼,构成了整个《清明上河图》夜景光线的主要来源。

至于画中的人物就更有趣了。

古本《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多少个人、多少只动物,业界一直有争论。

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创作团队对古本《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创作。

新作只保留了原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另外,还根据同时期的其他画作,创作了新的人物。

制作团队画了成百上千张草稿后,才有了如今一群群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符合北宋时期特征的行人、游客。

具体制作时,首先需要将人物的轮廓整个“抠”出来。

动版《清明上河图》(最珍贵版本)

动版《清明上河图》(最珍贵版本)

动版《清明上河图》(最珍贵版本)动版《清明上河图》(最珍贵版本).....点击画面播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关于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学思考

关于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学思考

关于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学思考作者:俞砚秋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国馆中的一幅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凭借着其先进的技术和新奇的呈现方式,给游客们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这种将传统美与现代高科技融合,对经典艺术文化进行再创作,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传统美的新时代,为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字:《清明上河图》审美体验审美意象科技传统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国馆中的一幅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凭借着其先进的技术和新奇的呈现方式,给游客们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收获了无数的称赞,一度被誉为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这也是中国数字动态数码作品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呈现,将传统美与现代高科技融合,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传统美的新时代。

这幅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引用的是十大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长卷——《清明上河图》。

原版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

整幅作品以长卷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生动的描绘出了北宋时期当时城市的生活风貌,这在当今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传世珍宝。

这幅动态的“百米画卷”按照原尺寸的长度放大了近30倍,按照原面积的尺寸放大到了近700倍,整个动态大屏幕的尺寸达到了832平方米多。

在这幅动态长卷中,创作团队严格按照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来进行创呈现,制作出了长近128米,高6.5米,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来呈现的活动画面,真实的展现了白天和夜晚人物的活动,整个长卷中,共出现了五百五十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五六十匹牛、驴、骡等牲口,二十多辆车和轿,大小船只有二十多艘,典型的宋代建筑特征也在房屋、城楼、桥梁等中得到了体现。

创作团队采用三维制作技术,运用12台投影仪将制作好的《清明上河图》的动态画面投影到设计好的凹凸起伏的白色大屏幕上,看起来连贯没有褶皱,整个画面完整且和谐。

三年级下册美术《清明上河图》课件 人美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清明上河图》课件 人美版

首段:郊区风景,树木、村落 中段:虹桥、汴河两岸 后段:市区街景
艺术实践: 这部传世巨作中人物形态生动传神、惟妙
惟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临摹素材。同学们用 心观察,用线描画的方式认临摹作品妙惟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临摹素材
清明上河图—画中 人
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 执教:广元市利州区嘉陵小学黄丽霞
(1)作者是谁?什么年代? (2)这是一幅什么表现手法的作品? (3)作品有多大? (4)作品里主要描绘的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
张择端的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 一。全画长5米多,宽25厘米,绢本 设色,采用全景式构图。生动记录了 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梁的市民生 活场景。

全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23524×1100像素

全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23524×1100像素

全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23524×1100像素functionResumeError(){returntrue;}window.onerror=ResumeError;//-->全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分辨率:23524×1100像素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下载附件(1.52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或点击浏览原图)下载附件(1.36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或点击浏览原图)下载附件(1.4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或点击浏览原图)下载附件(1.38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或点击浏览原图)下载附件(1.43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或点击浏览原图)下载附件(1.27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或点击浏览原图)下载附件(1.39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或点击浏览原图)下载附件(1.22MB)《清明上河图》高清图。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两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数人认为该画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图》全卷内容,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

中段又以“虹桥”为中心,展现汴河漕运的紧张气氛,达到全卷的高潮。

全图观赏是从右往左,从城外到城内,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

开卷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郊外氛围,春寒料峭,嫩绿新发,疏林薄雾,农舍酒家,阡陌纵横。

起首为两人执鞭赶着一队驮炭毛驴趟来,逾小桥,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内进发。

沿曲径而来的一骑数仆护卫着,顶插杨柳细枝、四垂遮映的轿子,从郊外踏青归来,其前导一骑受惊狂奔,驭者慌忙追赶,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应,此系全图的引子。

《清明上河图》中段汴河漕船部分:中段描写汴河上下,这条汴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供应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河道,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

一艘巨大的漕船落帆降桅,将从桥下穿过,船夫们紧张忙乱,呼唤叫喊,牵动人心,桥上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

看热闹的人群,翘首争睹这惊险场面。

《清明上河图》中段全景:《清明上河图》并非一般的风俗画,专为表现某一风俗的某一细节,而是以清明点题,舍弃了清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其本意并不在于渲染清明佳节,扫拜新坟、田野如市、遍满园亭等风俗和游乐,更无意歌颂“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升平景象,而旨在揭示远离故土,既不能返乡扫墓,也不能参与汴京清明游乐的船工与纤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样要逆水行舟、冒险抢渡的真实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