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清摹本)(高清,下载后可放大)
《清明上河图》中国史上最牛画作,全本高清长图收藏
《清明上河图》中国史上最牛画作,全本高清长图收藏今天我们来看看史上最牛画作。
是什么画呢?那就是《清明上河图》。
有人说了:“如果用一幅字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我想是《兰亭序》。
如果非要用一幅画代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话,我想可能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里面人物和物品的具体数量,说法不一。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不过《清明上河图》传世的并非只有一个版本哦。
目前公认共有3个藏本:宋本《清明上河图》、明仇本《清明上河图》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清代时原本都藏于北京紫禁城,后因历史原因,几经辗转,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本、明仇本、清院本,有如祖孙三代,共同诠释了“中华第一神品”的无穷魅力。
下面就随小编一一来欣赏吧。
一、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北宋年间,一代帝王书画家宋徽宗赵佶(1101—1124在位)沿袭“偃武修文”国策,大办翰林书画院(即宫廷画院),推行绘画科举制,宣和(1119~1125)年间又编撰《宣和画谱》,由此画家地位倍增,中国绘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的张择端改习绘画,并考入翰林书画院。
但他擅长的风俗画与当时盛行的“院体画”格格不入,得不到“主流美术圈”的认可和帮助,故作品未能入选《宣和画谱》。
不过,微服出访的公主“柔儿”对他十分赏识且暗生情愫。
在柔儿的举荐下,张择端才历经十年创作的反映宋都繁荣的民风民俗画卷才得以现世。
明朝苏州风情缩影:仇英《清明上河图》卷
明朝苏州风情缩影:仇英《清明上河图》卷《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历代仿本盛多,犹以明代仇英的仿本最值得称道,从中可以看到明朝苏州社会风情缩影。
举世闻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528厘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600多个各色人物。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而仇英《清明上河图》比它还要长一倍,长达987厘米,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其刻画的形象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博物馆藏回复【清明上河图】下载完整高清大图画卷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了明代苏州城繁华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
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的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画面栩栩如生,再现了明代社会的人民生活实景,表现了明代繁华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宏大,气势宏伟,与《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并称为描绘明代社会的三大传世名画。
《清明上河图》里的奇葩场景在仇英的画卷里,与北宋原本最明显的差异是增加了诸多娱乐场所,主要为青楼妓馆和歌厢楼台。
明代狎妓之风特盛,青楼妓馆遍及大小城镇。
城内深院有一座高楼,匾额“青楼”,室内三位女子分别弹琵琶、吹洞箫、打拍板,正是妓女表演歌乐的场面。
进入苏州城,迎面第一间楼房便是一栋香艳的小楼,临窗可以看到几个美女在弹奏音乐。
窗户还挂出一块匾额,上书两个大字:“青楼”。
更奇葩的是,青楼的隔壁,居然是一间学堂,也不怕教坏孩子。
其实明代的青楼,不可能这么粗暴地自称“青楼”,通常都会起个“怡红院”之类的名字,就像后世提供莞式服务的场所,不会直呼“妓院”,而是叫什么会所。
春药铺青楼的对面,隔着一条商业街,有一间大药房,挂出的招牌写着“男女内外药室”。
实际上卖的就是春药。
青楼对面卖春药,这服务还真不是一般的周到。
女性看棚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开卷有一个乡间大戏台,戏已经开锣,台下坐满了观众。
仇英《清明上河图》
仇英《清明上河图》关于传世《清明上河图》的数量,⾄今莫衷⼀是。
经奈良⼤学教授古原宏伸调查:⽇本有18件,台北有13件,纽约有6件,伦敦有4件,芝加哥、洛杉矶、布拉格及北京等地各3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4件,共计41件。
⽽北京故宫相关⼈⼠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书则说:中国⼤陆有10件,中国台湾有10件,⽇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流传后世《清明上河图》主要有三⼤版本,⼀为宋本《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为明本《清明上河图》;三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其中明本《清明上河图》,⼜称“仇英本”,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青绿重设⾊⽅式,重新创作了⼀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祖。
他不仅画出了明代苏州城的繁荣景象,也将市井百态进⾏了⽣动刻画。
《清明上河图》,仇英⼀画就是四年。
整个画⾯⼯整细腻,⾊彩鲜艳,典雅清丽,⼯⽽不板,细⽽不繁,妍⽽不媚。
这幅画长达987厘⽶,却鲜有败笔,建筑设⾊层次⼗分清晰,其绘画技巧及⽤功程度可见⼀斑。
清明时节是苏州踏青赏春的好时光。
⼈们纷纷出游,享受春天带来的惬意。
图中⼀牧童坐骑⽜背,牧笛吹起,响声缭绕,与潺潺⽔声,绿柳桃花相伴。
⼏位富家千⾦、公⼦出游,⽂⼈侍童踏桥过溪,⼈景合⼀,青绿⼭⽔,美不胜收。
《清明上河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幅重彩风俗画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青绿重彩⼯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活和民俗风情,该画长达9.87⽶,⾼0.3⽶,画中⼈物超过2000个。
据专家分析,仇英在创作该《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乡特有的⽣活情致,这当中包含艺术家的⾃⾝风格。
仇本《清明上河图》其艺术欣赏研究价值虽不能与张择端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但在历代《清明上河图》摹本中属精品。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本文转载自泊宁者《《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
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
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
《清明上河图》 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世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收藏家心驰神往,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辗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沦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散失;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偷梁换柱』以赝品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收藏家毕沅收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也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妙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刀光剑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悲欢离合。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宏伟气派。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完整全卷高清大图鉴赏(题跋部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完整全卷高清大图鉴赏(题跋部分)《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端,绢本设色,手卷,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心+题跋完整全卷381032x7316像素高清大图《清明上河图》画心175418×7316像素《清明上河图》题跋205614x7316像素《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包括:金代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元代杨准、刘汉、李祁,明代吴宽、李东阳(二跋)、陆完、冯保、如寿等十三家共十四跋。
其中明代李东阳两个长跋。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1:金代张著行楷跋文释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1186年3月30日),燕山张着跋。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2:金代张公药行书跋文释文:衢车马正喧阗,祗是宣和第几年。
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
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
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
楚柂吴樯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
唤回一饷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
竹堂张公药。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3:金代郦权行书跋文释文:峨峨城阙旧梁都,二十通门五漕渠。
何事东南最阗溢,江淮财利走舟车。
车毂人肩困击磨,珠帘十里沸笙歌。
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
京师得复比丰沛,根本之谋度汉高。
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
邺郡郦权。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4:金代王磵行楷跋文释文: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
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
两桥无日绝江舡,十里笙歌邑屋连。
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
临洺王磵。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5:金代张世积行楷跋文释文: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
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
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
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清明上河图的三个版本
清明上河图的三个版本十大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共有三个版本:一:宋张择端的故宫版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二:明代仇英版本清明上河图(现藏于辽宁博物院)三:清院版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故也称台湾版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是国之瑰宝,真迹只有一幅,而且深藏在博物院中,别说是普通百姓,就连书画专家也不是经常可以见到。
和真迹几乎完全相同的高仿真艺术品在市场上出售,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品真正实现了"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愿望。
吴门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
被称为仇英仿本。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
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卷》流传有序,其艺术欣赏研究价值虽不能与张择端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但在历代《清明上河图》摹本中属精品。
据专家分析,仇英在创作该《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这当中包含艺术家的自身风格。
1945年伪满溥仪逃跑时共将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多件文物弃置在沈阳机场。
1950年,共有三幅《清明上河图》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鉴定家杨仁恺除发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外,还发现了仇本《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_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清明上河图》片段《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
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
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
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
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二.对作者的介绍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
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记》高清米字格隶书书法(附释文)
《清明上河图记》高清米字格隶书书法(附释文)文征明隶书作品《清明上河图记》,是他八十岁时即嘉靖二十八年已酉(公元1549年)二月,在仇英摹本《清明上河图》上的跋文。
文征明的小楷造诣最高,隶书作品不多,这幅《清明上河图记》就是他的隶书代表作。
文征明的隶书虽不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却也是明代隶书风格的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多见文征明此作品的整图和局部图,且多是同一版本的未经处理的不清晰照片,没有适合书法爱好者学习临写的清晰字帖图。
特别是,网上没有关于此作品的全文正确释文,有的只是简单介绍说是文征明书写的李东阳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跋文,有的干脆直接把李东阳的跋文复制过来。
其实文征明在此作品中,前面是节录的李东阳跋文,且多处文字、顺序等有改动,后面是自己的跋文。
1、清明上河图记。
右清明上河2、图一卷,其先为翰林画史张择端所作。
3、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冢4、然,故其盛如此也。
图高不满尺,长二丈5、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它物6、称是。
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7、城市。
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洼然而8、空。
水则澹然而平,渊然而深,迤然而长9、引,突然而激湍。
树则槎然枯,郁然秀,翘10、然蓊,然而莫知其所穷。
人物则官士农11、商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荻12、之行者坐者,问者答者,授者受者,呼者13、应者,骑而驰者,持杯罂者,负者戴者,抱14、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15、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有16、乘轿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17、箱而陆拽者,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18、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者,皆若交欢聒19、叫,百口而同声者。
驴骡马牛橐驼之属,20、或载或卧,或息或饮,或秣或有就囊龁21、草首入囊半者。
屋宇则官府之衙,市廛22、之居,村野之庄,寺观之庐,门窗屏障篱23、壁之制,间见而层出。
店肆所鬻,则若酒24、若馔,若药若香,若杂货百物,皆有题扁25、名字,而字画纤细,至不可辩识。
清明上河图_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所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高超的表现技巧构成的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京都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他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
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
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
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
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
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赏鉴
原绘: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以下为《清明上河图》乾隆年间仿制版缩略画卷(点击欣赏清晰影印图):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世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收藏家心驰神往,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辗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沦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散失;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偷梁换柱』以赝品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收藏家毕沅收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也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妙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刀光剑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悲欢离合。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宏伟气派。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中国传世名画-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大图欣赏
中国传世名画-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大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重彩风俗画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该画长达9.87米,高0.3米,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
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
据专家分析,仇英在创作该《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这当中包含艺术家的自身风格。
仇本《清明上河图》其艺术欣赏研究价值虽不能与张择端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但在历代《清明上河图》摹本中属精品。
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大图。
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局部高清大图。